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普及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92-02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来源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对故人的思念,对家人浓浓的爱。虽然传统节日各地的习俗略有不同,但却具有很强的内聚力,是举家、举国共度,与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同脉相承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在显示形式,它的文化内涵包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包含“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追求;包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包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包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于探索等丰富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休戚相关的,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和亲情的凝聚力是内涵中的核心。

二、传统节日文化普及现状

(一)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受到了大部分年轻人的追随和热捧,传统节日文化遭受到了边缘化。

1.不少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幼儿园、小学过度宣传西方节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幼儿园和小学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对西方节日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圣诞节来临之际,提早分配家长、学生任务,购买圣诞树及其装饰品,装扮校园和班级教室,整个校园沉浸在西方节日的氛围中,有部分学校特意选择在圣诞节这一天举办校园亲子活动,营造着浓浓亲情共度节日,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动地普及着西方节日,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圣诞节是可以和家人一起欢乐度过的,对来年的圣诞节充满了期待,间接推动了西方节日的盛行。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讲究家庭和睦、注重家庭的传统节日文化却遭受到了冷遇,有年轻人甚至于不知道清明节是什么节日,具体是什么时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名人,为什么会有赛龙舟的纪念活动。

2.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家大肆渲染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氛围吸引消费群体,在12月24日西方的平安夜这天,不少商家都是通宵达旦地营业,在商场里安排专人装扮成圣诞老人,派发圣诞礼物,还进行整点促销活动,以此来刺激消费者消费;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圣诞节期间就是购物季,几乎是商场里全年的最大优惠季。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端午节等节日,活动力度远不及西方节日期间,对于消费群体而言,商家的这种举动无疑加深了西方节日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

(二)传统节日文化普及缺失的原因调查

1.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减弱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随着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城镇化过程,我们所熟悉的宋代作者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正成为我们的一种理想生活方式。身处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之中,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紧凑起来,有人夸张的形容,我们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正在上班,难得有闲暇的时间亲近自然,感受怡然山水的惬意。即使在传统节日,奔波劳累的我们也喜欢用待在家里的方式悄然度过,传统节日成了普通平凡的一天,而忽略了传统节日氛围的营造。

2.物质的富足让我们平淡地面对传统节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美味的食品,也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能够购买到相匹配的食品。那时的人们对中秋节印象深刻,期盼中秋的到来,一是这一天可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佳肴,二是这一天可以围坐在树下细细品尝香气四溢的月饼,听老一辈的人们讲述嫦娥奔月的古老故事。当下经济的快速增长,琳琅满目的食品令人们眼花缭乱,食品早已超出了食用的功能,转而增加了许多趣味性、美观性等,月饼等与传统节日紧密相连的食品也不是在特定节日才有出售,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随时购买,再也不用期待节日才能一饱口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期盼。

3.交通通讯的发达让我们忽略了彼此的团聚。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描绘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对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期盼与亲人相聚的美好时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通讯便利,交通四通发达,高铁的建设让“才饮湘江水又食武昌鱼”变成了现实,一个电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网络视频仿佛亲人就在眼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变得不那么重要。不少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空穴老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知不觉失去了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团聚的向心力,宅在自己独立的空间。

4.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观念。西方文化正通过语言、影视动漫、交流访问等形式让我们远离传统文化。经济社会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让英语成了国际通用语言,处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晋级评职称等不同阶段的人群,留学访问、对外交流合作等都需要学习英语,并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西方文化和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熏陶。

5.中国传统节日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是从小就知道的。不少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传统节日是中国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祖祖辈辈都在过,并且世代沿袭,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普及宣传和教育,人人都会熟悉和了解。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年青一代,在父辈的操持下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过传统节日这样的事情自然也不例外,只需要时间一到回家就好,一直在被动地与家人度过传统节日,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节日的文化底蕴和知晓节日日期。

三、传统节日文化普及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节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所折射出的精忠爱国、自强不息、和善有爱等文化精神,让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历经千年时代的洗礼而延续至今,蕴含强大的生命力。

(一)传统节日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

承载每个中国人美好愿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传统节日文化是这一追求的有力支持。

春节是全中华民族普天同庆的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欢聚一堂,共同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和对新生活的良好祝愿。以春节为载体,人们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和满足,中华儿女载歌载舞表达内心的喜悦,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春节让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凝聚在一起,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清明节祭祀扫墓,表达了对先祖的崇敬和缅怀之情,焕发出人们内心的同祖同宗,强烈的认同感和家族责任感。端午节蕴含的精忠爱国的思想,唤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同的传统节日共同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唤起了人们对民族精神的强烈认同,表现出强大的民族文化凝聚力,不管身在何地,这种民族凝聚力将各族儿女的心紧紧团结在一起,才有了落叶归根,故土难离,也更加激发了各族儿女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怀,激发起民族强烈的进取心,国家才能发展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传统节日最注重的是家庭的团结向上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细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家庭和睦,而传统节日最注重的是家人的团结和睦,家人的相亲相爱,这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优良传统是一致的。一个只有懂得关爱家人的人才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而进一步提高处于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认真践行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我们应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

1.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协调功能。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由来已久,是伴随着我国的农耕社会,是顺应自然规律而产生的,人们可以依据不同的传统节日协调安排自己的生活,张弛有度,较好地协调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关系。

2.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约束功能。传统节日文化讲求的是对自然的崇尚、是内心对至善的渴求、是对先贤圣人的尊崇、是对仁爱伦理道德的推崇。人们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中,无形地接受和遵循着这些讲求,自觉地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

3.传统节日文化具有纽带功能。传统节日文化在各地的表现形式和风俗习惯是有差异的,但在同一地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风俗习惯是相类似的,该地区的人们以传统节日为纽带将情感联结在一起,保持共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中华民族而言,虽然炎黄子孙散布在世界各地,但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是一样的,都有着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传统节日文化全球华人心系祖国,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4.传统节日文化具有育人功能。传统节日文化以弘扬孝、礼、仁、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注重尊老爱幼,注重对先贤对德高望重者的尊敬,注重家庭的和睦,注重亲朋好友间的和谐共处,这些基本注重要求潜移默化地对人具有教育功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加强普及力度,让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顺应时展不断更新延续,展示中华民族良好的民族精神,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

参考文献:

[1]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2]赵红,祁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3]王文章.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研实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4]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德斌,杨军,袁永锋,等.解说中国系列:节日情韵・中国传统节庆文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第2篇

节日民俗即传统节日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来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自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化,深深打下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寄托了民族情感,是历代中华儿女对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追求,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不断融入了各个时期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理想追求,通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因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能够具体展现民族特有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运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丰富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拓宽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运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散见于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涉及较少,很少看见传统节日教育的身影。此外,近些年我国传统节日受到外国节日冲击较大,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外国的节日有喧宾夺主的趋势,致使传统节日被人们忽视,使传统节日没有在小学生的德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运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具体策略如下:

一、在课程设计中穿插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发展,使小学生接受传统节日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传统节日文化与课程融合在一起,通过传统节日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课程,找准课程内容和传统节日的联系点和切入点,借助传统节日,营造节日氛围,让小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得到精神的陶冶,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开设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专题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文化,传递着民族情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小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认同。例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愫。屈原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祖国灭亡时,宁死不降,选择投身汨罗江。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蛟龙吃掉,相继向江中投放各种食物,后来投放的食物演化为粽子,还逐渐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这些端午节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专门开设一个端午节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搜集端午节的来历、风俗等资料,活动开始后,教师组织学生就搜集的资料情况进行发言,使学生熟悉传统节日。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出传统节日的爱国精神内涵,引出教学主题。随后,组织学生就与专题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要求学生就韩国将其“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韩端午节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就此事发表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渊源,还对文化保护问题有所感触。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学生受到了端午节文化内涵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教育

在传统节日期间,节庆主题在小学生的内心深处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周而复始的传统节日里,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养料给予浇灌,让爱国主义的种子不断成长,枝繁叶茂,从而能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利用传统节日在一年中的循环往复,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例如,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也激励后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祭祀扫墓,忆苦思甜。教师给学生讲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们为革命的胜利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重温战争年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传承先人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繁荣富强而奋斗。

综上所述,在爱国主义课程中穿插传统节日教育,开设传统节日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传统节日的知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有助于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⒖嘉南祝

[1]王艳.依托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文汇,2015.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25-02

一、中华传统节日的变味

(一)商业炒作而引发的传统节日变味

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各行各业纷纷从攫取利润的角度,打造节日品牌:旅游行业人员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旅游热情;商业部门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购物热情;饮食部门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吃喝热情。佳节原本的意义被商业泡沫和人情关系歪曲抹杀了。人们几乎忘记了节日本身的实际内涵,而留给人们更多的记忆是“花钱找罪受”。

(二)因腐败现象而助长的节日变味

近年来,由于政府官员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中华传统节日中“礼尚往来”的形式被人变相利用,成为一些人送礼拉关系的有利借口。许多人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当做是巴结领导的黄金时机,节日也因此成了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狂热的“月饼大战”令人口瞪目呆。月饼越来越奢华的包装,越来越离谱的价格,成了腐败作风的催生物。在月饼盒里,月饼只是以一种点缀物出现,精美的手表、照相机,昂贵的高档酒等等,则成了月饼盒中的主角。

(三)因崇洋心理而造成的节日变味

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许多舶来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圣诞节”也像招商引资一样被引进了中国,在“圣诞节”的三天里,戴圣诞帽的年轻人随处可见,打折促销的商家比比皆是,歌厅夜总会家家爆满。除了圣诞节,还有“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如今的洋节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虽然这些“洋节”在中国还没有享受到“假日”的礼遇,但是它们却已成为商家和众多城市年轻人心目中的“名牌节日”。

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渊源流,内涵深刻。这些节日风俗,是古代人民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这笔文化资源需要充分挖掘,再进行整合利用,才能显示出它的特殊价值。

(一)“礼仪”文化资源的利用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雅号。中华传统节日的礼仪形式丰富多彩。这些礼仪形式如不加保护就会逐渐流失。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应给予尚有活力的传统民俗活动以政策性宽容,如借助节庆、寺庙、祠堂、地方戏及各种游艺形式,进行祈禳、庆祝、迎送、婚丧活动等等。并且在政府举办的庆典、开幕式一类的公共活动中,有意识地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礼仪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媒体大力宣传传统民俗礼仪形式。

传统礼仪的倡导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承担着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也发挥着动员社会、凝聚人心的社会功能。礼貌、礼仪的缺失是当今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更多地提倡中国习俗仪规。在大中小学校、国家公务机关、社会服务行业、演艺界等场所,应广泛展开中国传统礼俗文化教育和行为举止培训;设立中国礼俗学校或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尤其是要对中小学生的日常礼仪有所规范。学生们经过外在的礼仪约束,经过一定的时间就可能会转化为一种内在需求,从而使学生成为文明形象的代表。

“礼尚往来”――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节日内容的一大特色。“礼尚往来”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礼节上的往来、情意上的往来。正是这种礼仪特色,使得中华传统节日成为欢庆、吉祥、安康、团圆、幸福的象征。因此,在传统节日的“礼尚往来”中,应大力倡导“礼轻情义重”的传统礼仪美德。通过传统礼仪的回归,实现建立良好社会风尚的目的。尤其是政府机关在组织春节团拜会、老同志慰问等形式时,更应实践这一宗旨。同时,在舆论宣传方面,更应倡导、弘扬这种礼仪风气。确实使“礼尚往来”的形式体现真情实意的内容。

(二)娱乐文化资源的利用

1.以节日的狂欢形式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传统节日历来体现了欢乐、祥和的特点。这些节日,不但具有丰富的礼仪内容,而且往往还形成了众多的文艺娱乐形式。中国的除夕是全民族的狂欢之夜。一年365天,除夕可说是中国人的重要驿站。一路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在除夕中得到溶解和升华。除夕的狂欢形式,既是一种快节奏工作状态下的彻底放松的,也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宣泄。人们通过节日的狂欢感受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祥和国泰民安的氛围。这种狂欢的方式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大好时机。这些年来,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以某些大都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做法为例,这一做法,无疑将削弱传统节日的欢乐气氛。应该对“燃放烟花爆竹”这一问题采取“疏导”的办法,如从改进烟花和爆竹的生产制作工艺入手,使它减少或降低破坏力。

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支持和推广传统节日的许多文艺娱乐形式。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元宵节的闹花灯、清明节的踏青、重阳节的“九九”登高,这些活动既反映了民族特色,又烘托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所以应该加以支持和推广。一方面,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给这些文艺娱乐活动提供人力物力的帮助。如一些民间团体的戏班子,他们往往由于经费紧张而陷于尴尬的境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另一方面,在庆祝传统节日时,要让传统节日还其本来面目,让每个节日过得更独特些、传统元素更丰富些。要倡导一种传统文化回归,开展多种形式的庆祝方式。中秋节在古时候就有许多不同的庆祝方式,如赛诗会、灯谜、月谜等等。现代中秋节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体现欢乐祥和的气氛。

2.给传统艺术切入现代技术模式,提高观赏效果

中华传统节日中的许多艺术娱乐内容,往往因为形式过于陈旧,观赏效果较差,已经很难提起人们的兴趣,而现代艺术又往往缺乏文化内涵。为此,可以对传统艺术进行包装和改换,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赋予一些传统艺术以适合的现代形态,扩大中国审美模式的影响,从审美趣味和认知方面增进对中国文化品格的认同。如把木偶、皮影等表演艺术形式影视化;在说唱、快板等艺术中穿插“TV”形式。使它们更多的汇入现代艺术的新格局,增加表现力度和观赏效果。

三、亲情文化资源的利用

作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向往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形成了中华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每逢节日,人们最盼望的就是与家人和亲属平安团圆、欢度节日。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不惜钱财、时间、体力,只是希望在同一时刻,与家人团聚,共享佳节。因此,节日无疑是人们联络感情的纽带。

(一)突出节日亲情主题,凝聚海内外华人

中华民族侨居在世界各地的人员很多,这是一笔十分可观的人力资源。中华传统节日像一剂强力的黏合剂粘合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无论他在哪一国家,只要到了节日时间,他们就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深深地眷恋祖国。这种人间真情的传承,正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刻魅力所在。这种亲情的传递如加以弘扬,紧紧拴住海内外华人的心,使他们不管定居在何处,红心永远向着祖国,一旦祖国需要,随时都将奔赴祖国。因此,在庆祝节日时,务必突出亲情主题,使传统节日成为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最佳时机。

(二)以亲情传递为契机,发展交通信息事业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应使更多的人暂时放下紧张的工作,拥有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享受天伦之乐。在传统节日期间,还应充分提供交通信息便利,使更多的人与家人团聚,享受亲情。铁路、公路、民航应给旅客充分提供方便,如增加班次、加强人员监督管理等等。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作用,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及时提供春运动态、车船、飞机班期信息等,为旅客出行提供有效信息。通信部门在节日期间也可以大力开发,电话、短信等形式都将为联络亲情起到很大作用。

四、道德文化资源的利用

(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弘扬道德精神

有许多传统节日都有独特历史意义。如提起“端午节”,人们就想起屈原;一提起清明节,人们就想到了介子推。这些历史人物在人们的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屈原的爱国主义形象、介子推的清廉淡泊的形象,都可以成为目前道德文化宣传教育的材料。因此,在节日里,开展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将为思想教育提供材料。在烟雨迷蒙、万象更新的清明时节,踏青扫墓,怀念先人,实际上寄托了生者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反映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愫。通过感激先人的赐予生命,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寻根心理与归属意识。既实践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二)通过节日礼仪形式,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家庭和睦、尊老敬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通过节日的习俗,通过全民的节庆活动,民族文化精神得到普及、延续和发展,促使中华民族更加团结。如把重阳节作为广大民众表达敬老尊长情感与美德的最佳机会。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中国老龄人口比例将越来越高。老龄人员在中国既是很大一个负担,也是很大一笔财富。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既能充分利用老龄人口资源,同时,更能形成团结互助、祥和温暖的社会风气。

民俗节日的传承,对保持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节日忠实地映射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一条主脉。在充满竞争的国际格局中,国家文化战略的指归是要捍卫民族的文化生存。中华传统节日,是抵御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的重要武器。保护中华传统节日,对于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推动经济发展,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0.

[2]仲富兰.中国民族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第5篇

一、在传统节日中挖掘德育元素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端午节重国家、重社会;重阳节敬长辈;清明节缅怀先人先烈、感恩思源……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小学生较为熟悉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因为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蕴涵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元素,能为开展以体验为主的传统教育活动,探索小学德育新模式提供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节日文化元素

发挥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如语文学科结合端午节,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图画、手抄报,开展“端午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的装束,吟诵端午的古诗,演绎端午的由来;音乐学科不仅教唱具有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术学科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老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传统工艺美术样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和民族文化的浸润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在节日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开展了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风情习俗。如,在春节的时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引导学生体会春节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请学生尝试自制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做灯笼、猜灯谜等更让学生体验到传统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到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重阳节,各种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在重阳 雏鹰行动”主题系列活动,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等……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无穷魅力,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在心中深植民俗文化之根,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造就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姿、神采飞扬,那种本能的归属感、传承性,把我们聚集在一起。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第6篇

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兴趣而获得认识”。为此,我校改变了以往的方法,在研究和实践时,突破了以往的把个别节日融入个别学科或根据节日开展活动的做法,不仅仅把传统节日文化贯穿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而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并设置以传统节日为线索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以体验为主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实施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从而带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层次化、系列化的“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完全融入到学校的全方位德育中,并初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挖掘传统节日中德育的元素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俗,几千年来,这些民俗通过口传手教的方式世代传承,成为民俗文化之根。在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元素,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包含的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重家庭的美德,端午节所蕴含的重国家、重社会的责任担当,重阳节所提倡的敬长辈的优良传统,清明节所蕴含的缅怀先人、弘扬传统、感恩思源的情怀。尽管我们在研究中不可能把全部的节日纳入其中,但是我校选择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较多元素的节日进行学习和教育。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有高度认同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它们包含着中国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展以体验为主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为我校逐步探索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明确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对开展活动的意义能否理解,是整个实践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本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并把问卷推广到学生家庭和社区,了解学生家庭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过节的方式等,从而掌握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资源。学校收集整理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各类传统节日的资料,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从节日由来、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等方面将传统节日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根据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给予其最初步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使学生和家长有了参与、学习的愿望,也对课题的开展有了正确的认识。

三、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多样化的活动

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我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学校充分发挥语文、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结合教材中所阐述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例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结合图画、手抄报,通过欣赏会、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表现传统节日的人文教育元素。在端午节组织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端午节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节的装束、吟诵端午节的诗歌、用小品表演端午节的由来。音乐课教师让学生欣赏春节的贺年歌曲,特别是有着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春节体验。美术课教师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再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物品保湿方法对通草画进行保存,还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的传统工艺表现出来,不仅让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分层次开展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体验“喜庆春节”活动中,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了成果收集的不同方式:一、二年级学生收集喜欢的“利是封”,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温馨照片;三、四年级学生收集关于春节的年俗,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参与年俗的照片(如:包油角、年二十八洗邋遢、逛花街、走亲戚、正月十五赏花灯等);五、六年级学生设计有特色的“利是封”,写春联,写以“开心过大年”为主题的日记(并配上自己画的画或自己拍的照片,图文并茂)。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春节,创设充满童趣、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结合其心理特征,给予不同年级的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式提示,让他们找准体验春节的切入点,把抽象符号引导到具体可行的日常活动中,使他们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鲜活的体验和更深刻的感悟。

我校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了解,不断体会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教育的收效最大化,把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

四、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魅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洋节日那么热衷,而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其实外来的很多节日很注重参与精神,例如:万圣节将基督教用南瓜灯和杰克灯驱逐鬼神的传统延续下来,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圣诞节的圣诞礼物和各种装饰带给孩子们的视觉冲击与遐想,这些不可否认是值得借鉴的。所以我们重在通过体验去开展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经验,每一种体验都会在生活的经历中产生,是对以往的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经验,因此我们的教育主旨是让学生学会体验。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节日习俗,做“春节小状元”,还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活动的照片进行分享,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中国情,体会我国传统春节活动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元宵,介绍元宵的来源和品种,拍摄制作元宵过程的电子教程,亲手尝试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还有做灯笼、猜灯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端午节,让学生通过包粽子、陆上龙舟、端午“变变变”等活动体会独特的民间风俗及历史人文文化。在中秋节,通过让学生做月饼、赏月,使学生不仅仅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更感受古人过中秋的喜悦。重阳节开展的敬老活动,更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收集节日资料,主动进行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五、校本课程是实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积累,校本教材从最初步的提纲到零散的内容,再到不断修改逐步完善,形成文字的校本课程,这中间积累的是我一点一滴的活动记录。校本课程《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又培育了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悠久历史,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树起民俗文化之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借助语文课程的力量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节日中所蕴舍的丰富人文信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到青少年的心灵中,成为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以往的语文教学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一轮课改中需要纠正这一现象,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语文主题活动,课后阅读考试等教学环节点燃学生对传统节El文化的感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我国跳传统节日文化,特别是让成长于麦当劳、可口可乐、圣诞节等西方文化符号包围中的青少年学生能了解、喜欢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教师作为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的专业组织者,自然就成了点燃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热情与兴趣的主要实践者和探索者。在学校的诸多课程中,语文由于与文化、人文有着“先天”的密切关系而成为了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0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让语文课程更好地传递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1以往语文课程中传统节日的缺失

t .t关注度不够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耳熟能详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域或民族还有各自独特的节日,如傣族的拨水节等。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常的语文教材、教学对其关注度不够,往往是一语带过。人教版选文中传统节日教材占总编目的t . a}io,语文版占t }io,苏教版为i . 9}io。有些教师认为节日文化教育是社会的事情,学生会自然感知,语文教学无需涉及。再加上以往应试的压力也无暇顾及在课堂中让学生感知节日文化。

t.2学生对传统节日相对淡漠

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早已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而言,学生对上述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超过传统节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未体验到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

2新课标下传统节日回归语文课程的意义

2.t传统节日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人文性相契合

实际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与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契合。语文相比其他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文”、“人文”,应当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为了与语文课程相契合的教学资源。

2 .2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这就必然要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对传统节日井不陌生,特别是风俗习惯、仪式等。如果传统节日能成为语文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外在的风俗、礼仪升华到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则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节日是语文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传承文化的精髓与语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文化呢?

3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的途径

31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现有教材中尽管传统节日的题材数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发挥,抓住机会点燃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比如古典文学中常涉及节日,往往节日是诱发作者情思、体验的导火索,典型的即是春愁、秋思。节日是作品的背景,因此教学可通过体验节日,进而赏析节日与诗人情感的联系。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初中生对中秋节的吃月饼、团圆含义很熟悉。教学可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热身”,引出苏轼是在离开弟弟苏辙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写的,埋下伏笔,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绪。

3.2将传统节日引入语文活动中

除了课堂教学外,主题活动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语文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会、写作等。教师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或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所注重的。比如举办清明节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跟清明节有关的文学作品、经典名句、音乐、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级汇报各自成果,接受同学、老师的提问。在真切的节日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3,3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中增加传统节日的信息比重

为弥补教材中传统节日题材较为少的情况,语文教师可在课后阅读材料、考试等补充传统节日题材的内容。通过此方式将传统节日的信息延伸到课堂外,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比如《中秋咏月诗三首》、《端午日》、《古诗十九首》、《春酒》等都是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第8篇

一、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节日氛围  

为更好的开展此次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城关镇甘寨村利用LED显示屏对节日的来历和民俗传统进行宣传,甘寨村还收集整理了一批关于七夕的优美故事和传说,发至村组微信群供人们阅读,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进一步使人们关注这一传统节日,为整个村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举办七夕文艺活动,体现节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