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二历史课程

高二历史课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二历史课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二历史课程范文第1篇

在高中阶段,一周三四节语、数、外是“亘古不变”的常态,但一周四节历史课、四节生物课,你见过吗?在育才中学高二学生姚佳凯最近五周的课表上,记者见到了这样的课程安排。“反常”之处无独有偶,同样在这五周,高二学生顾妍婷选择的则是一周四节历史课、四节政治课,同一个年级的两个人学的基础型课程竟然有所不同。

而从另一张显示高中三年学习计划的课程表上看,姚佳凯和顾妍婷的差异还有许多: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这5门基础型课程上,他们选择学习某学科某部分内容的时段不同;他们计划研修更深内容的学科不同;他们自主安排学习的体育项目和艺术项目不同;他们选修的特色课程、荣誉课程也不同……据校方统计,高二学生共298人,形成课表285种,几乎每个学生的课表都是独一无二的。

“来到育才,面对如此崭新的课程学习方式,就像进入一个新世界,别有一番天地,我们都感到新奇而兴奋。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学快点还是学慢点都由自己决定。一年多过去了,我感到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很适合,我喜欢‘我的学习我做主’。”姚佳凯告诉记者。

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因育才新一轮课改推出的最大举措——创建“学程”而产生。从去年秋季起,育才中学在当时的高一年级开始尝试以“学程”

“模块”为特征的课程实施新途径。记者了解到,育才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科内在结构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时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进行调整,将每学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阶段,每一个学习阶段称之为“学程”。目前,育才设计每学期3个学程,每学年6个学程,高中三年共计18个学程,每个学程的教学时间规定为5周。

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改革基调,育才现在每个学程都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体育4门学科。学生高中学习18个学程,物理、化学学科在高一、高二的每个学程都开设;学习12个学程,按照这个学程数,再依据课程计划确定周课时数,这6门学科周课时数不同;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周课时数相同(每周四节),再根据课程计划制定出需要的学程数,这5门学科学程数不等。各个学科按照确定的学程数,将学科课程划分为内容相对独立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相应部分,每一个部分称之为“模块”。目前除每个学程,语、数、外、体、理化6门学科的学习时段和进程是固定的,但学生可以从政、史、地、生、信息技术5门学科中自主选择两门学科的相应模块,实行跨年级“走班”。副校长汪秀红对记者解释道:

“学程就是我们留给学生的18个空格,模块就像一块块同样大小的积木,可以被灵活组合和挪动,被任意地塞进这18个空格里。我们打破了原来的课程设置以学期为单位的界限,建立学程和模块,大大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高二历史课程范文第2篇

事件:上海市酝酿8年、试用3年、去年批准推广使用的由苏智良主编的高中历史教材(简称“苏版”),今年被废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月内编撰出炉的新版高中历史,由于时间仓促,新版教材只出版了“第一分册”,内容只有五单元66页。该书的另外一半内容还在紧张编写当中。一个学期的教材,分次出版,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十分罕见。

根据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上海高中的历史课时也发生调整,除了高一、高三继续上历史外,高二也将新增历史课。这意味着在明年,“苏版”将完全停止使用。“我们编写这套新版教材(即“苏版”――编者注)的目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希望通过学习历史,能够培养既具有民族精神、又具有世界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公民。”苏智良的梦想,随着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停止使用,碎落一地。

专家看“苏版”

李文海、沙健孙、张海鹏等7位北京历史学家刊文批评“苏版”:“编撰者思想混乱,使该教科书既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脱离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表现比比皆是。”意见还认为“上海版历史教科书离开唯物史观,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在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学术方向上都存在严重错误”。这些历史学家们要求上海地区立即停止使用这个教材。据知情者说,批评者随后还以中国史学会的名义开会,并上书有关部门。

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朱汉国先生说:“历史教科书在中国是个敏感问题,容易引起争论。《纽约时报》的记者也没把上海的教材完全看明白,国内的某些媒体也就跟在《纽约时报》后面走,跟着它的报道来下评论。我认为苏智良那版教科书没有政治问题,只是有些学术上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坐下来讨论的。有些批评拔到政治点上来讲,跟意识形态扯上边,这个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历史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从某一章、某一节内容来谈整个历史课程体系的问题。”

教师看新版

一位看过新版高中历史的历史老师说,相比被停止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目前赶出来的高中历史第一分册自称“中外通史合编体例”,其实就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编写教材,在教学顺序上稍做变化而已。但是,目前看到的新高一教科书与初二教科书其结构和内容基本相似,连不少照片也完全一样。

另外一位历史老师则反映,新版高中历史课文中地图制作粗疏,图例不全,如课本第二页“古代两河流域地图”,在正文叙述中两河流域的位置西面与阿拉伯大沙漠相邻,但在地图上没有标出阿拉伯大沙漠,标出的竟然是叙利亚草原。

“苏版”与新版的前15课

“苏版”高一历史教材以文明史贯穿全书,前15课里有13课属于《战争与文明》主题部分(另两课属于《世界遗产与人类文明》主题部分),内容涵盖了亚历山大远征、、蒙古帝国的征服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新版的高中历史采用中外通史合编体例,着力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作为中外通史合编的体例,外国史、中国史都分别按照古代、近现代和当代设置教学模块并交叉编排。“第一分册”的前15课里,分为古代东方、古代美洲与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教世界、中世纪西欧5个单元。

对新教材不妨宽容些

近来不断可以见到对新教材的评论,有的意见相当极端。有的新教材刚开始试用,就得大幅度修改,甚至立即停用。众所周知,我国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材陈旧,落后于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离实际,内容呆板。如果再对新教材的试验采取这样的态度,新教材中的错误固然不至产生,现有教材的落后状态却是无法改变的,受损失的还是整个教育事业,还是上亿名正在使用或将要使用这些旧教材的学生。

说宽松也不是没有原则,任何教材都必须守住底线,那就是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守《宪法》和国家法令,不违背科学精神、社会公德和历史事实。在此前提下,按照正常审查程序通过的教材,就应该保证它们正常的试验和使用。外界可以讨论和批评,但不要任意干扰或干涉,还得听听使用过的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高二历史课程范文第3篇

同时,在4月份的江苏省教育考试工作会议上,江苏省教育厅长沈健表示,高考题目过难会导致考生过重的考场心理压力,强调要全力以赴打造“更高满意度的平安高考”。那么,如何来确定高考的试卷难易程度,我想不能仅仅从各自的本学科出发,还应该有战略家的眼光,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在命制试题时,还应该充分理解高考的作用、性质、意义,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思考,认为在命制高考试卷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这是最大的学情,应该作为依据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培养怎样的人才呢?高中历史学科又承担那些责任呢?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高中学习,为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学生的客观实际,这也是最大的学情。那么在考试中就要充分尊重、考查出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命题时,也要很好的围绕这一问题,充分的设计,不能主观臆断,任意夸大学生的能力和基本素质。

二、考试的性质和功能,这是最大的评价功能,应该作为导向

每次考试的性质功能各不相同,那么试卷的命题意图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平时的期中期末测试主要就是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是否养成和基础知识是否掌握,同时更好督促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的测试就要结合平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有目的的检测,以期达到督察的作用。而高考和作为江苏高考有机组成部分的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二者的功能也不近相同,二者的命题测试功能也不尽相同。

高考的目的就是选拔人才,接受高一级的学校深造。考试就必须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以便更适合高校的选拔。所以,它的考试要求和教学要求皆有一定的难度。而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是建立在高中教学分科的背景下,针对文理分科的实际,为了能更进一步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摆脱受高考功利因素的左右,提出了选修理科的要考文科(历史、政治、地理)和选修文科的要考理科(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案。针对学生的群体和考试的性质,二者的能力和难度也不相同。这一点在2012年江苏两份不同的历史考试说明中就已经充分表达出来。

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选修科目)说明:

命题指导思想: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

命题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力图体现基本性、公平性、时代性、创新性和情境性,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以科学评价引导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对比二者,我们不难发现,必修科目的测试更强调基础性,更强调学生的基本学科能力的养成。二者在命题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区别性。

命题者在每次命题时,一定要充分理解测试的功能,明晰指导思想,不能任由主观想象,随意加大试卷的难度。

三、社会群体的反应,这是最大的民情,应该充分倾听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成长和学业更牵涉到每一个父母的心血。尤其是高考更是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甚至是全社会的关注。而高考试卷难度以及试卷难度的稳定性问题自然就成为学校、家长、考生和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敏感问题。高考的目的是区分每个考生的能力或成就水平,为了保持较好的区分度,高考试题就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试题太难或太容易,都会降低高考的区分度,对于高考试卷的难度变化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过易和过难对各面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高校而言,当然希望有较好的区分度,应该保持一定的难度,这样才有利于各级各类选择不同的人才。对中学来说,尤其是普通高中而言,不希望太难。如果过难就会给学校和教师带来更多的压力。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也并不希望过难。过难也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考试充满着一定的变数,又有谁敢保证不会发生意外呢?

高二历史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二文科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探索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做好课堂导入,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学的开课艺术十分重要,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采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导课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本学期所学的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入时,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字部分孔子及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面,渲染课堂气氛,问题及时提出:为什么漫长两千年文化专挑了这个场面,说明孔子及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激发兴趣。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发展依然如此,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重大事情,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进入课堂教学,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来导入,如:第三元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入让一位学生朗诵语文课本所学的《诗经》篇章今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学习它,为此要达到这一点就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还要老师有丰富的知识。

二.逐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当课文经过齐读、自读后,然后培养他们归纳、总结、分析历史思维能力,如第二单元第一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生齐读第一段后,归纳讲了几个方内容,学生大部分能回答经济,政治,及时进行历史规律的总结,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当时这种经济、政治情况下提出了怎样的思想,学生看书找到“人是万物的尺度”,问题:有什么积极性,局限性。学生读课文找到积极性,和局限性。紧接着,这样的局限性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题,不注重道德、法律和制度对人的约束,会导致社会秩序会混乱。为此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另一人苏格拉底提出什么观点,我再人让学生齐读课文找到:“有思想力的人成为万物的尺度:”紧接着继续追问怎样才成为有思想力的人,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回答,有道德的人,怎样成为有道德的人,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得出有知识的人,怎样才能成为有知识的人,学生再读课文教育,最后苏格拉底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美德即知识。”这样通过读课文搞清楚每个问题,环环紧扣,而且理清本课几个历史是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历史归纳、总结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通过这样的长期培训,出现一些班级里喜欢学历史的学生。以这些学生来带动更多的学生,达到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增强学的自信心。

三.加强训练,检验历史学习能力的掌握程度

利用学校的考练题,及配套的历史资料《专家伴读》来训练,以往我讲题,学生依赖性很强,下去动脑子很少,后来我改变方式, 让学生来讲,提前分配任务具体到人,而且我让他们弄清楚自己所讲的题,不会查课本,资料,问我,任务具体到人后,拿到任务的学生都很积极查课本,问老师、同学。总的来说很积极,通过课堂演示我发现学生积极很高,基础题他们讲在课本那句话,分析材料逐句理解讲出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这些普通班学生平时展示少,因此他们准备充分个个大显身手讲的是声音洪亮,并且思路清晰,边讲边维护纪律,我及时指点予以肯定,课堂气氛活跃。睡觉,说话越来越少,并且还落实了新课改的目标“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让学生的双腿动起来。

高二历史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效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74-02

2010年暑假,甘肃教师参加了新课改网上通识培训,秋季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高一全面推开。如何实施新课改,如何在新课改下上好高中历史课,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新的课题。到2013年,全国除了广西以外,其他省份的高考均是新课标高考。而青海、、甘肃、贵州在2013年是实行新课改之后的首次高考。新课程理念逐渐渗透到历史学科的高考中,也成为历史学科高考发展的大趋势。弹指一挥间,新课改在我校推行已经三年了,在这三年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标、新教材、教学过程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对于如何在新课标下上好历史课谈谈我的体会。

一、打破思维定式,建立课改观念

过去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记忆,强调教师要讲得全,讲得细,讲得深,讲得到位,并且以此作为衡量好教师的标准。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亏,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应试。并且强调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甚至过分强调“记死背硬”,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失去信心,关键是“我记不下”。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这种教学理念必须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真正认同课程改革。

二、以课标为依托,整合课程内容

历史新课程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模块式教学模式。新教材高度概括,历史跨度大,基础性知识介绍得较少;专题式模块教学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割裂,不利于全面透彻地理解;有些章节内容“繁、难、偏、杂”,观点超过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如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安排了中外历史上9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其中,中国4个,外国5个,时间跨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真是古今中外。新课程教材虽然避免了高中历史旧教材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也存在着许多“硬伤”,学生印象是“突如其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师感觉“老虎吃苍蝇——无从下手”,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操作,更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适当整合教学内容是有必要的,从而更好地凸现新课程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之处。

三、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

历史教科书经过多次修编,它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而教师一般都存在着知识结构的缺陷,懂文科的教师往往不懂理科,知识体系不完整,综合课教师不仅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更缺乏对综合知识进行整合的方法和能力。如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涉及哲学内容;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重大进展”,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这两课涉及到物理、生物、化学方面知识。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综合课程难度确实很大。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迅速掌握新的教材教法,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理念,凸显综合特色呢?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高二以来,我校采取了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备课的形式,有利于学科之间交流合作,提升了老师们的文化修养。

四、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

认识到新课改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历史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中,我把“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把“思”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深度。让学生从“乐学”到“会学”,我把这一过程称为“快乐思考”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我在实际教学过程别注意这几个环节:其一,上好前言。成功地导入教学,就能先声夺人。其二,结合历史人物活动,增强历史的感性,而不仅仅只是一些时间地点过程的叙述。其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图片、视频中感受真切的历史场景。教学环节中的“思”。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所以学生要学会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更要注意思考“我是怎么理解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剖析。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很关键的作用。

五、提高教师素质,适应课改需要

高二历史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历史;图片;教学;作用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面临全新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授之以渔”,这“渔”指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历史必须从纷繁的历史史料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史料,获得和处理信息能力非常重要。历史史料中图片的数量众多,地位相对重要,能从其中获得相当的历史信息,这需要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和方法。在历史图片教学中应该传授给学生方法,这样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从教材内容入手,合理选择辅助教学图片

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图片属于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料,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历史图片选择是否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从教材内容入手,合理地选择辅助教学图片。在通常情况下,历史图片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明确所选照片的目的性。在选择任何历史图片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都应该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由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各个教学内容联系密切,历史图片的呈现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意义。因此,在选择历史照片的时候必须明确目标,确保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所选的图片应当具有多样性。历史教材涉及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老师在选择图片时也应该重视不同学生的审美观,选择不同的历史照片,这样不仅能够直观地将历史教材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老师就可以准备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等照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致。

2.灵活应用图片,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起着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老师所选择的历史照片要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灵活地应用图片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可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历史教材的学习中,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老师根据历史图片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达到增加学生历史知识的目的,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首先,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有效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历史照片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其次,引导学生使用比较法来解决历史图片上的相关问题,透过历史现象更好地揭示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从中得到启示。例如,在学习《启蒙运动》时,老师可以准备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的照片,然后让学生回答这些照片上的人物都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启蒙运动》的课程学习中。

二、合理运用历史图片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

中学生正处在兴趣转化时期,兴趣倾向有两重性,即在对具体、生动、形象的直观事物和形象感兴趣的同时,开始对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社会现象发生兴趣和联系。

2.有助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历史图片、图画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挖掘其内涵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历史学科是文科教育的基础学科,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上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

3.历史图片教学可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为素质教育打下基础

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但掌握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前提,历史学科尤其如此。若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想对其进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不现实的。由于历史学科在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更突出,使得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进而迈向素质提升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而历史图片教学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好渠道。

(1)历史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某事、某人的印象形成亲身经历般的长期印象,效果往往比文字信息带来的印象持久。在教师点拨下,效果会更好。如高二历史《美国的建立》一课中,图片《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一课中,栩栩如生的“玻利瓦尔像”让人对原本没有多少印象的玻利瓦尔本人多了一层如同有一面之交的印象――这对掌握拉美独立运动的基础知识大有帮助。因为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的关键性人物。

(2)历史图片与有关知识广泛联系。教师可据此将其与有关历史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有关历史知识,让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发掘”和再整理,这必将使记忆更加深刻,从而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如高三历史图片“丝绸之路”,所联系的相关基础知识很多,如张骞通西域、汉与匈奴的关系和中西交往的历史等。

4.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增加对历史的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是学生感知能力显著发展的阶段,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增强,中学生已能按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持续地感知,不但能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能像自然科学般重演,而要体验历史,只能借助资料来深化体验,直至形成历史图景。

高二历史课程范文第7篇

一、高一阶段着重培养基础层次能力-------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许多高一学生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没有知识的记忆,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一阶段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为了实现此阶段的能力目标,教学中应做到:1.讲解教材不必挖掘太深、拓展太宽,只要求理解性记忆即可。2.提问以学生能再认再现准确地表述出知识即可,适当启发思考一些历史事件隐含的本质的东西。3.测试训练时高层能力题不要太多。4.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把初中教材上的历史知识再阅读一遍,从而扩大学生知识积累。在进行这个层次能力培养时,并不排除对其它层次能力的培养。

二、高二阶段注重培养提高层次能力-------阐释能力

进入高二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素质已经稳定。知识水平的提高,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渐趋成熟。经过高一年级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高二阶段就应该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提高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这个阶段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科能力层次培养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个层次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培养分析历史现象或事件本质、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能力,第二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三步培养归纳、比较的能力。要注重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通过众多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才能归纳概括隐含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东西和历史阶段性特征或线索,才能使学生对甲事物与乙事物进行深入的比较。教师在教学中用不着去“照本宣科”了,应引导学生从如何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后果影响入手,找出事件背后隐含的本质东西。在此阶段,应注意:(1)在进行这个层次能力培养时,并不排除对基础层次能力的培养;(2)在分析问题时,应尽可能掘深、拓宽;(3)有意识的通过测试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能力的提高、升华和再创造。(4)利用适当复习对高一基础知识进行再分析。

三、高三阶段着重培养升华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这个层次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个层次能力培养目标,教学中同样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步教会学生归纳、概括出教材中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第二步教会学生归纳、概括出教材中隐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第三步教会学生变换知识角度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第四步教会学生用教材之外没有遇见过的知识(史料)所构成的新情景,从中分析概括要点,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三阶段主要时间是复习,特别是在高三第二学期的总复习中,这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到了高考前夕,此时的学生就能真的具备站在历史的高度,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无论是宏观上“大跨度、该概括”,或是微观上的“小切口、深分析”,都不会出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境遇了。学生就能够把教材又厚变薄、由薄变厚了。

高二历史课程范文第8篇

一、注重习惯培养,学法指导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历史课堂的良好习惯包括课前准备充分、课后及时归纳、练习,浓厚的历史学科兴趣,质疑、探究、反思的学习品质等,这些应该是每一门学科学习的共同要求。良好的习惯需要不懈地养成。一定要上好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对一些习惯要求不断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学生,当良好的习惯成为一种常态之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习惯、学法的培养要符合学科特点,教师的指引也要有“历史”的特点。学会阅读课本,用课本观点分析问题,是最需要培养也是最有用的方法。

二、课前导入到位,与史“对话”

中学历史教师在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交流高手。从教育的根本特征来说教育教学活动充溢着师生间思想、学识、情感、人格魅力的交流,应采取朋友式的姿态、知己式的心态进行交流。

课前导入不仅仅是课堂导语,更是从老师进入教室到开始本节正式内容之间的行为总和。教师进入教室后的第一件事是观察学生,看是否有学生缺席或存在其他异常状况。通过观察学生,感受学生的情绪状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控。导入时可检查上节学习效果,也可明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导语可以根据内容设计,也可以根据学生情绪状况临场发挥。导语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如音乐、诗歌、影视、朗诵、故事等,要注重情境教育的应用和实施,这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对学生心灵体验的作用是巨大和深刻的。历史教学中,“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过渡”语言的巧妙,都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情境,使学生主动地与历史“对话”。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