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技术哲学

作者简介:龙雪津(1972-),女,壮族,广西天等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道德建设与公民教育等。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终身学习视域下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主持人:龙雪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8-0079-03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指在职业院校中,教育者对受教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传授及技能培训的活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

纵观教育史发展,普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历史比职业教育要早得多。普通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教育类型,其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及基本方法,强调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的系统性及方法的科学性。普通教育教学是按照学科进行划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期间内掌握某学科的系统知识。普通教育可能会与某一职业群联系较密切,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职业。而职业教育则不然。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为密切,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一门职业技能,达到自立谋生、服务社会及个人自我发展的终极目标。正如教育家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论断:职业教育的目的,其一谋个性之发展;其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其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其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是针对某种职业及行业特点分类,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基础理论及技能,并对学生进行较强的技术性培训。因此,就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而论,技术哲学应当是首选。因为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以技术哲学指导职业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技术哲学理论观点

技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问题就是科学与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问题,而且这种争议也较严重的影响了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首先要澄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1]。

技术哲学专家朗福通过研究,提出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进行观察和实验得出的,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是科学强调形成理论,而技术注重实践应用。通过对朗福技术哲学思想的梳理,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认识技术早于认识科学

科学理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但是认识理论、发现理论却是人的实践活动,技术实践更是人的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需要经过“观察-总结-观察-验证”的过程,而技术则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科学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对于技术的认识是感性认识。那么,这两者的发展到底孰先孰后呢?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是对科学的应用,自然得出结论:先有科学,后又技术,即先理论,后实践,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公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得到答案。加希特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不同,把技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会的技术;(2)工匠的技术;(3)工程科学的技术。没有技术成熟的工匠,发明只是偶然的事情。正如先有灯泡的发明,后有欧姆定律一样,即先有技术,后有科学的体现。另外,人的认识规律也是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即先认识技术,后认识科学,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因此,一个人对技术与科学的认识,应该是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2]。

(二)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的

从概念上讲,科学与技术看似是两件毫无相关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技术工作者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既要懂科学,又要懂技术,即结合了科学与技术的意义。如果技术工作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懂技术不懂科学,技术不但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与传播,而且无法将技术改进与升华。科学工作者如果只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只会陷入“空想主义”境地,只会说空话而不会做。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发现目前尚未发现的客观规律,技术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发明目前尚未存在的工艺及产品[3]。由此可知,发明与发现,即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构性关系

根据技术哲学的观点,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接受科学的指导,而实践教学要接受技术理论的指导。

(一)共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无时无刻不存在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即共时性同构。

1.互释共时性同构。职业院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共时性结构之一就是表现在它们的相互阐释。实践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如观摩、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实习,顶岗实习等,验证与巩固所学理论,这体现为实践对理论的阐释[4]。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感性认识及模糊理论才需要。通过检验,不仅能检验及巩固理论,还能发现理论存在的缺陷并发展理论。另一方面,理论阐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所谓教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与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人的活动。换句话说,教学活动需要教学理论的审视、指导与检验,确定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就更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以确定其可行性。第三,对于实践教学的结果,即是否通过实践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过程,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与评价,以保证实践教学结果的科学性。

2.互融共时性同构。所谓互融共时性同构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中必然存在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必然存在实践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理论教学中一定会有对实践或现实情况的阐述,在实践教学中一定会设计理论背景及相关指导理论的描述。其次,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利用演示,观察及亲身体验等手段,并且学生还要通过操作,练习等方式来理解、巩固与掌握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理论指导学生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后还要依据相关理论科学的解释结果[5]。

(二)历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仅表现为共时性同构,而且表现为历时性同构。

1.互动历时性同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发展的历时性同构,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关系、权重关系及规则关系。所谓意义关系是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它们两者的共同基础及最终指向;所谓权重关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肯定会占用一定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因此要合理分配其内容比例及权重关系;所谓辩证关系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但是这种关系是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强加的。在此三种关系基础之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互动”[6]。正如黑格尔所说,教学体系应遵循螺旋上升的永续循环发展的原则,这是社会与教学互动发展的结果。

2.互补历时性同构。之所以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历时性同构,是因为它们存在共同的指向与功能的部分交叉。在整个教学目标完成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其功能,但各自功能的实现不是通过排他性方式实现的,而是交叉互补的方式。

3.同步历时性同构。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互融、互释、互补等同构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必须“同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内容、层次与进度三个属性,并且双方必须同时保证三个属性的同步和依赖。即,改变理论教学内容也必须对实践教学做相应的修改,改变理论教学的层次,同时对实践教学也要修改。否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释、互动、互补等同构关系便不复存在[7]。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异质性关系

理论教学遵循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是比较抽象的过程,而实践教学则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是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两者之间除了同构性之外,还包括异质性的存在。

(一)教学面向异质性

首先,理论教学是以客观的“物”的运动为主题,面向客观对象及其运动变化的领域。在该过程中,作为对象,人同时也是作为客体而物化,成为与物一样的东西而存在。师生都是外在的观察者与信息获取者,教学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与对象的本质与规律。而实践教学是以人的“行动”为主题,主要面向人类活动过程的目的、手段、行为与效果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及执行者,教学的目的是明确人的行动与策略。

其次,理论教学表现为“凝聚态”与“过去时”,是经过认为加工的结构化、条理化及理性化的世界,师生所面对的往往是对历史的、凝固的世界的文本记载,因此所学习的经验为间接经验;而实践教学主要是感性的、现实的和具体的世界,是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及感受,因此,其获得的经验也是最直接的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区别:理论教学穿梭于历史时空,实践教学游弋于现实世界。

(二)教学内容异质性

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是对外在世界规律体系的陈述,表现出普遍性与稳定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事物本体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运动过程及发展趋势,强调逻辑严谨及结构完整;而实践教学则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是指导人类行动的规则体系,表现出程序性与操作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工具操作、程序及方法,强调功能复合、资源整合及目标的统合[8]。

另外,理论知识体系源自于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线性特征,我们称之为树状结构。它以事物发生的的过程及形态为基础,强调理解世界,遵循生成性逻辑;实践性知识体系,又称为模块化课程体系,表现为块状结构,凝聚于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它以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改造,创造的方法、技巧及过程为主,强调运筹资源,遵循构成性逻辑。

(三)教学模式异质性

1.理论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讲解与传授,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期间主要以教师言语表达为主,形象教学为辅的教学结构。该模式着眼于利用以文本为载体的知识解决认知问题,因此,教学自由性较大。而实践教学整个过程都是以形象展示与操作为主,要求学生要反复演练与体验,要求尽可能的创设与真实情境相一致或类似的教学活动情境。

另外,理论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即一位老师讲课,很多学生在听课的场景,注重共同性与统一性的讲解。这种形式是通过师生关系框架实现互动,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且在此过程中,生生关系较为松散。实践教学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即个别化教学或具体性指导。所学习的技能必须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成都,这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实现。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差异化教学[9]。并且,在实践教学中,不仅师生关系密切,生生互动也更加紧密,实现了较为频繁的、深入的生生互动与交流。

(四)教学目标异质性

正如技术哲学观点,科学与技术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长期过程中沉淀的产物,两者相依而生、相伴而行,正如我们职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教学立足于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重点在于构建客观世界的结构关系及对象世界的观点体系。理论教学追求求真及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吻合;实践教学立足于满足人类服务的需求,着眼于应用知知识,以形成主体世界的行动策略,构建关于行动世界的方法体系。它以塑造个人综合能力为主,以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宗旨。

参考文献:

[1]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简评唯实践主义倾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5-11.

[2]徐进.论认识与实践的同构性[J].江汉论坛,1999(7):52-54.

[3]陈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热点与前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

[4]查尔斯.辛格,等.技术史(第三卷)――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488.

[5]卡尔.密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

[6]刘大春,刘劲杨.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2.

[7]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18-2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范文第2篇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化,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对社会及用人单位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随时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保持教学管理的时代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同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手段,革新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方法,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另外,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学工作者还需为实践教学创建可持续的竞争环境,构建符合并适应时展的调整机制,促进管理效率的整体提高。

(二)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

实践教学课程的管理需要一个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机构来进行落实。高职院校可根据实践教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以日常教学管理为基础,建立专门的、独立的管理体系,并设立院校、科系及实验室三个层级组织的综合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设立能够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并对各层级的管理职责进行落实。管理机构的工作如下:1.院校方面。以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科室为主,辅助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的督导组和教学委员会,负责整个院校实践教学课程的计划、组织和管理,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协调、监控及考评,并对院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校外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并建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2.科系方面。各个科系在遵照院校领导原则的前提下成立教学质量监管小组,对本科系的实践教学进行规划、监督、管理及考评,并结合科系自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参照院校教务处给出的实践教学原则对科系的实践教学进行有序的组织,并构建合理的科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学生的管理、教师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教学经费的管理等。各科系不但要提高自身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还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3.实验室方面。实验室是实践课程教学的基层单位,实验室主任的责任是监督教师及实验人员的实践教学,安排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课程,并对实践教学进行考评,如:不定期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旁听及检查,以此监督教师的实践教学,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各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学习的管理,构建学生的实习管理体系,如:成立以校领导为主体的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整体统一的组织和规划,并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协调。以上措施都是在保障院校管理整体性、规范性及协调性的前提下开展进行的,管理模式以教研室和各科系为基础,保证和管理模式的科学化、规范化及权责统一化。

(三)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依托,且又相互独立。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有着不可替代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能够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而言要更为繁琐复杂,必须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工作为依托。各高职院校要想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对实践教学的目的、管理方式、工作流程、评价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对参照反馈意见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修订和补充,促进实践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不断深化,保证实践教学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需满足以下要求:1.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需满足实践教学复杂化、开放化、多样化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积极调动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充分发挥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已构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高职院校要将传统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革新,确保革新后的管理制度的具有时代性及科学性,实现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1]。

(四)构建独立的课程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需独立于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同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思路如下:1.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规划,并参照职业资格的考试标准及技能鉴定的标准对各个专业实践内容及技能要求进行确定,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及认知发展将实践教学编制到教学计划当中。2.依据实践教学的计划要求对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制,因为实践课的教学大纲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文件,所以每个教学环节及教学项目的内容、要求、形式、学时、手段等都要有清晰明确的计划安排,同时要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方式和考评方法,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化。3.依据实践教学大纲严格执行实践教学任务,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使之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其构建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在明确课程思路的前提下对实验、实习、实训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及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须注意的是,实验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能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此环节教学体系的构建需完全确保学生的课堂主导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需以专业技能要求为出发点,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专业技能符合技能考评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需注意实训时间及其可操作性;实习是考察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应,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该环节需要有相关的考评制度及考评方法作为依托。总之,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要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要能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人次培养的目标[2]。

(五)强化实践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部门要做好实践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组织并协调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对实践教学课程质量的监控,如:(1)强化常规教学的管理工作,建立学期初、中、末的定期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实践教学有较强的时效性,院校教务处需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严格把控重大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及时限。(3)利用校报及宣传栏对大型实践教学活动(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会议等)进行宣传,强化院校师生的实践意识,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运用先进的实践课程管理方法

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无线射频技术、计算机设备等)运用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中,可以实现管理的微机化,进而提升管理效率,如:在实验室运用无线射频科技能协助管理员对实验室进行快捷、准确的管理;运用计算机设备能实现对相关实践教学数据的准确收集,并实现对实践教师、实践计划、教学大纲、实践任务实验仪器等的数字化快捷管理。先进的管理方法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自动化,真正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管理效率与监督职能。

(七)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用于对实践教学过程、质量及效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高职院校需制定相关的规程制度及管理条例,如:实验室的教学质量考评条例、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考评条例、实践教学奖励制度及教学改革办法等,实现对实践教学的有效监管。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由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管理中心统一规划制定并颁布执行,实践教学可由院校领导进行监督考评、学生评价或各科系互评,并保证教学质量能够真实的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实践课程管理中心对考评结果进行总结并对相关工作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实践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保证管理工作对实践教学的有效调控[3]。

(八)结束语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论力学;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职称论文

1 引言:理论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原理、机械振动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力学课程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学科,它既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又是一门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应用学科,理论力学对工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知识(材料力学 、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 、弹性力学等)过渡起到桥梁作用,也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重大影响。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够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在活跃课堂气氛,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扎实的知识方面有积极作用,也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的现状:理论力学的内容极其广泛,并且具有力学概念抽象,内容繁杂,所分析的研究对象多,解决问题方法灵活多变等特点,但同学们普遍感觉到该课程学起来比较难,枯燥乏味,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表现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物理过程分析不透,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清晰,更不善于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在作业或考试中遇到较复杂的情况或覆盖几个知识点的综合问题便无从下手;当后继课程中涉及到力学内容时,往往比较生疏,甚至对一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

3 教学改革

3.1 教学内容改革

力学学科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理论力学课程面临着深化基础理论与加强工程实际应用的双重任务。结合机械类各专业的特点, 加强工程概念和实践性内容, 在例题、思考讨论题、理论与实践的应用方面增添具有工程背景的问题;理论力学是各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 需要和各专业课有紧密的联系中,同样,各专业课内容也要和理论力学课相沟通。两类学科的交叉与相溶应是教学体系改革的良好途径[1]。

在理论力学动力学部分,重点介绍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综合应用以及动静法和虚位移原理,要研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运用这些基本定理和方程对实际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力学模型,使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由于理论力学教材大都比较注重自身的系统性,因此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大学物理重复。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凡是与大学物理中重复的地方,对公式不再推导,可以直接给出结论,而节约出的时间用于难点和重点的学习。教师讲述的应是各章节的主干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所在,而对一般内容或者比较简单的章节则可略加指点,或提出思考问题,请学生自学并联系到主干内容上来。

3.2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力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和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采用过程启发式教学,这种方法是培养创造性的好方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过程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法就是问题式教学,即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提出合适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然后回答,也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自己总结归纳。尤其是在例题和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并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课下找资料并思考,下次课讨论。

4过程启发式教学具体的实施方案:过程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法就是问题式教学,即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回答,开展讨论,也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自己解答。

(1)、精心准备课堂:理论力学的整个结构严密而完整,逻辑性很强,要进行过程式启发教学,授课教师首先必须对本学科的全部内容融汇贯通,从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规律两方面对整个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树和认识逻辑树。

(2)、设置情境:对于理论力学课,只有不断的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启发学生再发现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广泛联想,大胆猜想,求新求异,这些都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比如,学生已知作平动物体动能表达式,不妨启发学生通过联想猜想作定轴转动刚体的动能表达式,而后再加以证明,验证。实践证明十分有效,猜想成功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可喜的发明和创造。又如,对于明明是运动的复杂机构,启发学生别出心裁的想出可以用更熟悉的静力学方法来求解,从而引出动静法[2];再如,还可启发学生利用一类问题在时间,空间,应用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联想。例如,由动量定理章节中的反冲运动联想到乌贼鱼的运动,由乌贼鱼的运动联想到浅水喷水拖船的设计。诸如此类,学生的发明意识和发现欲望将会逐步增强,长此以往,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高。

(3)、启发诱导:适时启发

(4)、头脑风暴:一般情况下,率先得到思路的只是一小部分反应快的同学,大部分同学还在苦苦思索,此时授课教师千万不能急着收场,这会让大多数同学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可以让已经得到答案的学生在黑板上讲述自己的思路,然后教师做归纳总结,接着再提出:其实该问题还有不同解法,率先发现其他解法的同学可以及时上台讲述自己的思路。由于有了例子可以参考启发,因此思路中的一些死结被解开,新的想法如春笋般冒出来,此时达到教学的最.一个学生上去讲述自己的解法,其他的学生又受到新的启发,形成了新的解法。

(5)、归纳总结

(A)教师应该合理控制课堂,让学生比较不同思路的特点,评选出最佳解法,有时这些最佳解法就是课本上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荐的解法。

(B) 在每章结束时, 针对学生课后阅读和练习中的难点,,由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后,选出一至两个学生代表走上讲台阐述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步骤,最后由老师进行评述。

5 总结:

本学期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改革,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条理清晰、思维连贯,完全不同于填鸭式的知识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改变了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在活跃课堂气氛,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扎实的知识方面有积极作用,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促使老师对本学科的全部内容融汇贯通;也能促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明确课程是以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为核心,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

总之,结合目前理论力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状况,只有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1] 王爱勤.《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地质教育,2004.2

[2]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 理论力学(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七版)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he Course theoretical mechanics

Chen yun-xin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激光原理;教学实践;教学体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育人为本,不断丰富和发展办学指导思想。树立并践行“三个为本,三个促进”的办学理念,即“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以学术为本,促进学术繁荣;以航空为本,促进特色发展”。 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坚定不移地走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在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长三角地区光电子行业非常发达,考虑到这些因素,对本课程,定位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激光器运转的基本物理原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为今后在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等领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服务江苏,兼顾长三角,播及全国。

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激光原理》是高等院校光电子技术和有关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是学习相关课程“激光器件”、“激光技术”、“激光应用”的基础,也是学习光电子学、激光化学、激光生物学、激光光谱学、非线性光学等新的交叉学科的重要基础[2]。为此,除严格的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配合一些课程设计、专题课堂讨论及前沿学术动态讲座等多种形式。在介绍课程的学习意义时,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3]。从激光发展历史和相关技术入手,介绍了激光科学技术近50年的发展,其应用遍及科技、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许多领域。本课程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讲述激光器基本原理、开放式谐振腔理论,讲授激光振荡和放大理论。经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掌握产生激光的基本原理和处理激光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

2、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阐述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本课程的重点,是要掌握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光谐振腔理论、激光振荡理论。光和物质的共振相互作用是激光振荡和放大的物理基础,这一部分的重点放在阐明光和物质的共振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和主要理论分析方法方面,课程的难点也在此处[4]。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包括:课堂讲解、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课堂小测验、课堂提问、笔记检查、课后作业、作业及课堂小测验讲评等。十分重视该专业学生英文水平的提高,并一直坚持在讲课中尽量向学生介绍英文的专业词汇。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学好本课程,学生们要建立一套适应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物理过程和主要理论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取重点授课,讲解细致、详尽,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等措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内容。

3、教学资料与实践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激光原理》” (第五版),由清华大学周炳琨院士担任主编。一方面,补充一些基本知识,例如学生没有学习过原子物理的有关知识,在介绍激光基本知识时,加入了有关能级的一些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后面内容的了解和掌握[5]。另一方面,随着激光科学的发展,主讲教师在授课中不断及时补充内容,及时反映国内外激光科学的最新进展,使学生及时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动向;吸纳兄弟院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取各家之长,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激光原理》课程配套的激光专业实验教学日趋完善,目前已经开设了高斯光束参数测量及透镜变换实验、半导体激光器系列实验、连续激光相位调制实验、激光散斑干涉计量、激光全息干涉振动分析、脉冲调Q Nd:YAG倍频激光器实验、氦氖激光器模式分析实验[6]。随着激光原理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室老师正在筹建新的激光实验,并撰写了现代光学实验指导用书。新的实验设备已经编入211工程学科建设预算,正在采购中。专业实验室面积扩大到250平方米[7]。。我们还与南京东方激光、南京煜宸激光科技、南京激光仪器厂、江苏恒达激光图像、江苏联正利惠激光科技等企业有长期稳定的教研合作关系,经常派学生去实习,或请对方专家来学校交流指导学生。

4、总结。依据教研融合、开放共享和体现特色与水平的原则,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特色,阐述了激光原理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的经验。目前,已完成了激光原理的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建设、实验课程建设等。本课程紧密跟踪学科前沿,一贯坚持把前沿研究内容及时充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接触前沿学科知识,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教学科研互促共进。教学手段丰富灵活。

参考文献:

[1] 周炳琨,等. 激光原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 苏红. “激光原理”课程的专题研究型教学方案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 31(3): 34.

[3] 苏红. 《激光原理》教学方法的初探与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2009, 08: 90.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范文第5篇

高职《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一体化一、引言

借鉴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力争做到把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实训课项目相结合、相渗透,采取“强化基础、服务后续课程、注重应用和实践、融电路理论知识到电路实践操作技能之中”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设计落实,并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高效、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成熟的课程教学模式,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电路》是电气类、电子类、机电类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关联的后续课程多,与实训项目、考电工证、生产实践紧密相关,涉及面广,学科作用大。主要基础课程为《应用数学》《物理》,后续课程有《电机学》《电子技术》《电气设备》《继电保护》《电气检修实训》等。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基础能力,掌握电工的技术通识和通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学习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技能并重,并养成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科学分析、安全第一等职业素养,所培养的目标人才为现场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

三、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1)具备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包括非正弦交流电路和线性电路的过渡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

(2)具备将实际电路抽象为电路模型的能力,以及电气识图和仪器、设备选型能力,能根据电气图连接实际电路并实现其功能的能力。

(3)具备对电气设备和实际电路进行测试的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判断、排故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电路知识;具备岗位所需的电气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的电工基础操作技能;具有应用电路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编写出版配套的教学改革教材

编写配套的《电路基础》教材,2010年7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理论上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不刻意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着重概念的阐述,把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加大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力求做到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建立概念、掌握方法、联系实际。每章由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小结和习题构成;每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自测题,让学生及时思考、巩固和考核,达到讲、练紧密结合。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该教材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根本目标。邀请电力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构建并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即企业的认识实习《电路基础》理论课电工工艺实训电能计量、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实训“维修电工”“进网电工”考证。

利用学校的仿真设备,尤其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教师结合设备、现场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现场讲解、工学交替的教学中,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是如何相结合的,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各仪器、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更加促进了学习热情。

改进、完善电工实验室,除开设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将“电工工艺”“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等实训项目纳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范畴,将“维修电工”“进网电工”鉴定项目引入实训课程体系,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考证的通过率。

六、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理念

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的理解及应用,略去过深、过严谨内容,淡化抽象的逻辑推理、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重点放在对结论的理解和方法的应用上。

尽量结合工程实际来讲解电路知识,如讲授功率因数概念时,介绍相应的在工程上的应用,并带学生参观无功补偿的实际装置;学习三相电路时,结合校内各教学楼、实验楼和实训中心的用电情况,介绍三相电源及负载的连接方法。

合理选择实验、实训和实习内容,既考虑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又考虑相关知识向课外延伸及拓展,开拓视野,为今后的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

(1)理论部分。掌握电流、电压、功率的物理概念,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电磁感应原理及储能元件电感、电容的特点、电路描述,掌握三种功率的意义及计算,掌握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法及相量图,并对电路进行分析计算;掌握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特征,并能分析计算简单的三相电路。

了解谐波分析法,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和电压有效值、平均值及平均功率的意义和求解。掌握简单的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了解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再针对具体专业选取后续课程所需的知识进行教学,掌握与实践、实训、考证相关的理论知识。

(2)电工实验,自编《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教材,精选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在电工实验室设计、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外贸英语口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中国的经济正逐步融入到全球经济中,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随着外贸业务量的增加、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对外贸易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参与了对外贸易交流。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口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贸英语口语正是一门将英语口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课程,而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1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的特点

1.1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专业性强

首先,学习外贸英语口语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贸基础知识。由于该课程涉及到的外贸场景包括了完成一笔进出易的大部分环节,因而要求学生熟悉外贸业务的流程,掌握外贸的理论与实务的相关知识,如询盘和发盘、各种支付条款的利弊、信用证的流程、装运和保险等。

正是由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与外贸业务流程联系紧密,因而课程涉及到的英语词汇和句式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各种单据的英文名称都是固定的,报价、包装、保险等句式都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一些单词在外贸场景中也具有其特定的意思。学完该门课程后,要求学生能就外贸业务中涉及的各个场景和环节进行模拟对话谈判和协商,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用符合外贸场合的专业语言回答或者提出问题,为今后从事外贸工作打好基础。

1.2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实践性强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不仅强调学生掌握与外贸有关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而且要求学生能将掌握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较好地运用在外贸磋商与谈判业务中,培养学生与外商的交际能力。因而,外贸英语口语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都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引入模拟外贸流程的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外贸专业环节涉及到的专业英语都有所练习,最终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在实际开展对外贸易业务中还涉及到各国文化差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对外贸易交往中,如果能够对合作伙伴的文化和礼仪有所了解,熟练而恰当地运用相关的礼仪知识,将会有助于与外商的洽谈与合作。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要想成功地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进而对各国的商务礼仪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交往,也要对合作伙伴所在国家的贸易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有所了解。这都要求学生不仅要就书本上的知识而学习,更应该关注国际动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关注与我国业务往来较大的一些国家的发展动态,不断的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各国的商务礼仪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2 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不愿开口,组织模拟对话效果不佳

鉴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大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习惯背单词、学语法,不愿在公开场合说英语。加之同学之间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少部分英语好的同学一般更敢于开口,而大部分英语水平中等的同学则不愿开口,导致老师在组织模拟情景对话或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大多同学宁愿将相关内容写下来,自己独立完成,也不愿意主动开口与组内同学讨论。因而,组织模拟对话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口语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久而久之,口语课变成了英语课,口语的学习演变成单词和句子的默写。

2.2 教学材料较为匮乏

与英语口语不同,外贸英语口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实际生活中的相关谈判资料又具有一定的企业机密,因而外贸英语口语的教学材料如听力材料和视频材料相对匮乏,实践教学也缺乏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此外,鉴于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课本中所例举的各种案例和模拟场景情节往往简化了产品信息,与实际外贸工作中的情节有较大差距。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材料,老师在讲授时也只能针对书本上的内容展开讲解,组织学生模拟对话也容易流于形式。

2.3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的实践性非常强,而学生毕竟没有踏入社会,没有从事外贸工作的经验,因而在针对各种外贸业务进行讨论和对话时也只能抽象地泛泛而谈,无法展开深入的讨论。特别是讨论到具体行业和具体产品时,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对产品相关信息的一些英文表达非常缺乏,因而在进行根据外贸业务设计的模拟谈判时无法深入开展讨论。

3 外贸英语口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建议

3.1 积极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

与其它英语口语课一样,学生如果要想学好外贸英语口语课程,必须多开口,将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说出来才会有所提高。为了让学生多开口,老师应避免填充式教学,而应在课堂上创造出说英语的氛围,多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如除了难度较大的模拟外贸场景谈判外,可以多设计简单的单词或词组填空题,针对外贸业务的问答题、专业词汇的解释、利用固定句式造句、外贸业务中的对话填空等。如果提问过于单调,每堂课都是类似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是无法调动起来的。如果题目过难或过泛,也不利于学生开口。在提问时,如果学生不愿回答,应鼓励其开口回答。提问应符合学生的平均水平,以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回答基本正确,获得自信。此外,全班集体或部分同学大声朗读新单词、重点句子、课文对话等都可以让学生养成开口的习惯。学生多开口,养成上口语课开口说英语的习惯,自然会不怕说英语,上课也会更积极,更活跃,在进行对话讨论和模拟谈判时也会更主动。

此外,由于国际贸易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学生一般都没有从事这方面的业务,因而也很难从深层次进行理解,以前学过的实务知识也比较容易遗忘。因而,在每涉及到一个外贸业务环节时,针对相关的外贸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理论讲授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英语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如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优劣势、包装的重要性、参加商品交易会的准备等。这样,学生的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语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2 实践项目具体化、生动化

在外贸英语口语的学习中,小组分组模拟情景对话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小组分组模拟情景对话一般是由老师按照外贸业务流程,根据其中的某个典型外贸业务环节设计商务场景,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但很多学生在进行分组模拟对话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对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布置的实践项目过大或过泛,导致学生不知从何开始,也不知如何完成。因而,在组织理论课堂中的对话和谈判时,给定的外贸工作场景一定要具体、生动一些。例如,让学生模拟外贸业务中的价格谈判,如果仅仅给出买卖双方公司名称和产品名称,要求学生进行价格谈判,学生会不知从何开始入手。而如果给出稍具体一些的谈判思路或要求,学生在开展谈判时按照谈判有思路可循,不仅可以加快课堂进度,也可以让学生可以轻松完成各种项目。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时间比较充裕,因而可以由学生自由完成谈判,但可以给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如卖方的初始报价、买卖双方最终达成的价格等。在时间充裕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对话后,还可抽点不同的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对话表演和展示,并将每次的小组得分纳入学生考核。

此外,为了使实践项目具体化、生动化,应避免使用各种陈旧、老套的案例,可以积极使用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从各种外贸交流论坛、外贸交易网站、广交会等获取产品和公司信息,用真实的公司名称和产品信息去设计各种外贸场景,并在学生进行模拟情景对话时展示公司和产品的相关图片,使实践项目更真实、更具体。

3.3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是一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课程,因而老师在上课时也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缩短板书的时间,而且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给学生。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展示文字信息给学生,也可以播放图片、音频、短片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可以看到、听到更多信息,更直观地了解各种专业词汇使用的背景。在根据外贸业务进行模拟情景对话的环节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外贸场景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在进行口语演练时更真实,并能更好地去体会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可以积极利用因特网,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或网络课程,将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听力视频材料、商务案例和各种外贸场景模拟材料上传至网上。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多听多模仿,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4 结论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避免填充式的英语教学,把培养学生在对外贸易交往中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课内外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课内课外多听、多练、多说,使学生的专业口语水平和业务洽谈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也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加强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不断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学习外贸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卢颖仪.外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

[2] 韩晶晶.关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1(7).

[3] 蒋秀娟.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课堂[J].国际商务研究,2006(6).

[4] 刘浩.大学经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6).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等数学,重积分理论,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abstract] in the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cess, for heavy integration theory teaching reform to try, particular way is: simplified theory analysis; Reflect the latest methods; Step-by-step solve difficulties; Emphasize formula applic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 the higher mathematics, heavy integration theory,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 O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等数学作为高校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而重积分作为高等数学中相对较难的一章,同学们难以接受,特别是重积分的定限又是重中之重。本文根据高职学生的的基础以及“理论够用,重在实用”等实际情况,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学者的总结,对重积分的(定限)理论教学作如下研究和实践。

二重积分的计算

1、首先要做出积分区域的图形(划边界曲线);

2、确定该积分区域的类型(型或型);

3、按如下口诀进行定限(以型为例)。

后积先定限、限内画条线、先交下限写、后交上限见。

(1)后积先定限:即通过投影的方法(将积分区域投影在轴上得到)来确定外积分的下、上限,所以外积分的上下限一定是常数;

(2)限内画条线:在内任意取一点,并过该点做平行于轴且同方向的射线;

(3)先交下限写、后交上限见:该射线与积分区域的边界相交,先交的是内积分的下限,后交的是内积分的上限(内积分的上下限要么是常数,要么是函数,但必需是关于外积分积分变量的函数)。

4、如图1所示:

图1

5、例如:

(1)写出函数在区域上的累次积分,是以、、为定点的三角形。

解:如图2

图2图3

(2)求,其中是由抛物线与所围成的平面区域。

解:如图3

原式=

三重积分的计算

与二重积分类似,只是要连续使用两次口诀(如图4、图5),例如:

图4

图5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从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环节的安排都应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优化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所以在重积分教学中,使用口诀来定限,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陈文灯,黄先开,《数学复习指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WebQuest 导言模块 教学设计 理论与实践

一、WebQuest及WebQuest导言模块概述

WebQuest是1995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博士和汤姆马奇(Tom March)提出的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模式。它一经问世,就引起教育界特别是教育技术界的关注,在世界掀起了一股主题式探究设计的热潮,并逐渐被认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模式。它一般具有两个层级的设计:一种是短期的WebQuest,是为一到三个课时的课程设计的,它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为知识的获得和整合,所以在短期WebQuest课程设计的时候,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整合;另外一种是较长期的WebQuest,一般持续一周到一个月,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与提炼,实现经验的再创造,常要求在完成较长的WebQuest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证明对知识的理解。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WebQuest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模块:导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

导言模块作为WebQuest整个体系蕴含的第一个模块,其作用是为探究主题构建提供背景信息,为搭建主题构建“脚手架”,所以该模块又常常被称为创设情境模块。在传统课程中,创设情境作为教学的导入,形式通常可以是一个精彩的实验、一个小故事、一个问题等。总之,最终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入到即将展开的教学主题中来。WebQuest导言模块也承担着同样的“重任”,并且WebQuest所处的是不同于实际课堂教学的网络教学环境,所以对导言模块的要求更高更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较之于传统课堂环境,多了很多的干扰因子。网络信息庞杂,无关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很多,所以WebQuest导言模块的设计必须比一般的网络信息更有趣味性。第二,对于网络教学环境,WebQuest导言模块的设计必须在满足趣味性的同时,把握好情境创设的角色定位,牢记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三,WebQuest导言模块所创设的情境需要对学生本身有意义。网络探究学习的主体多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导言模块的设计不可忽视学生自身的经验,如果无法与学生的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对接,就难以激发他们的共鸣与探究欲望。第四,不同课程和同一课程不同学习阶段的WebQuest导言模块要在风格上有不同的变化,要能持续吸引学生。

二、WebQuest导言模块设计的要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1],利用多媒体环境创设的生动、直观的教学形象往往能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当然,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就可能引起“顺应”过程,即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WebQuest存在的意义即是完成新的知识情境下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重构,而其中作为“领头羊”的导言模块就是为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创设相关情境,引导他们进入相关主题的学习。可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导入,一些老师甚至感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在某些时候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2]

WebQuest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较大,在导言中要实现对多个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设计者下足功夫,具备较好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讲,WebQuest导言模块的教学设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针对不同的学科创设不同情境。理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应更多地创设丰富的应用案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而社科类(教育、哲学等)就要注重真实环境的创设,注重激发他们情感情绪的共鸣。

2.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创设不同情境。比如中小学阶段情景创设应根据中小学生性情活泼、好奇心重等特点创设图文并茂的内容,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就要注意增加任务本身的挑战性,注重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3.针对不同知识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创设不同情境。比如需要对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的,情境的创设不宜过于轻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心与认真的态度。

三、WebQuest导言模块设计的一般步骤

1.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任何一个WebQuest的设计,都期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一般蕴含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言模块的时候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思考如何用最有利的方式引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重视。

2.对课程内容的分析

对课程内容的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对象是什么,要做些什么工作。比如首先要把课程内容的所有知识点罗列出来,并对知识点进行重难点分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实施过程不是“教教材”的过程,而是用“教材教”。WebQuest理念更是反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导言的作用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相应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学设计者在设计导言模块的时候要有自己对内容的解读、钻研和思考,切实处理好教材,潜心钻研有效的导入和内容的设计。

3.对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分析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对远程教育等教育形式也有存在的意义,WebQuest强调探究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实现这一理念,在导言设计上,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结合学生已有背景知识设计出对他们有强烈吸引力的、能够启迪思维的内容。

4.建构导言模块的问题

WebQuest的问题提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探究学习的成败。所以我们在导言模块进行问题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的性,即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以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二是可行性,即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实际,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让学生感觉经过努力能够使问题得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后面的学习环节产生兴趣;三是挑战性,即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具有探究的价值意义,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的求异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WebQuest导言模块设计的实践探索

WebQuest导言模块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以辩论式导言模块为例,对WebQuest导言模块进行实践上的探索。

辩论主义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理上的概念。事实上,辩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意义也非常大。辩论要赢得对方,必须有理有据,对于教学中某些选定的观点展开辩论,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探索问题的本质意义。辩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还较少,很少有专家学者对辩论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如果采用辩论式的方法导入教学,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辩,一方面能促使其积极查找相关材料,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深化对主题的看法,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持有同一观点的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合作,形成高效的学习共同体。这样一来,导言模块自然而然就过渡到了过程模块,这样的作用在于:1.对于概念型的问题越辩越清楚;2.对于案例性问题越辩越周到;3.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越辩越强。

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这门课程学习中,我进行了这样的WebQuest辩论式导言模块设计。

设计前的思考:数学教学本来应达到这样两个目的,一是为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基本数学问题。二是为教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培养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但我们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却看到很多顾此失彼的现象。

辩论式问题的导入: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最重要还是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更重要?

相关准备工作:为这两个方向的辩论准备大致相当的材料,设置一个链接到聊天室,让学习者加入讨论。

辩论进行得较为激烈,在聊天室一共有17个人留下了自己的观点,两种观点的支持比例为10∶7,相对较多的人支持小学生数学学习培养其数学技能最重要。以下是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学生甲:当然是学到数学技能最重要啊,你都不懂得用它,哪里能体会到它的价值?

学生乙: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讨厌学数学?因为中国的老师没有让学生知道数学的价值。

学生丙:只有先掌握了数学技能,会运用这种技能解决问题,才能知道数学的价值。

……

在以这样的辩论为前提下,我进而深入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最终引导学生实现了该堂课教学的初衷:数学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数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而数学价值观的树立反过来又有利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辩论式导言模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也发现这种辩论式导入的开展有一个难题,那就是选择合适的主题。既成的事实性知识并不适合使用这种辩论式导入,辩论式问题的选择必须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困惑,也即问题要具有情境性。因此辩论式导言的选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一,主题无固定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完成任务。学习结果是开放的,不同的学生可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结果;其二,选题要有价值,要实现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的双赢,不能为发展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筛选;其三,体现学科的综合。这种模式本身的探究性及各类学科之间的自然交叉,会最终形成学科的综合,因此为了保证问题研究的完整性,选择覆盖多个学科的主题将会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