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语文教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有如下特征:
第一、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性质上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舒展,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生活经验来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重在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
第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对象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多种人才的教育。人的素质包含多方面内容且有优劣之别。传统应试教育把重心放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这是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将重心落在全体学生身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实施途径上看是全方位多途径的教育。高中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较初中生有较大差别,初步形成了世界观。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超越课堂超越学校,多途径的实施,将素质教育的因素渗透到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中。
第四、高中语文素质教从过程看是重方法讲效率的启发式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创造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提高单位课时教学效果。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启发性,不能满堂灌,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
二、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在教学中遵循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原则,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学原则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师德修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使命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忠诚事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以自身的形象和人格影响教育学生;在业务能力方面,要有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向科研要教学质量,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总结。
2、改革教材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阅读教材与写作、说话教材分编。长期以来,写作、说话训练没有专门的教材,后来有一点训练材料,也只是附着在阅读教材的每个单元之后。这种编排的好处是便于读写结合,但应当看到,阅读、写作和听说各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和规律,各具相对的独立性,把三者机械地捏合在一起,难免顾此失彼,相互干扰。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分开编排,读写听说系列分明,易于体现各自训练的规律性,交相为用,互促互进,共同完成语文训练任务。
2)、阅读教材的编排,可以按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原则进行。高一学习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主要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学习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学习文化气息浓厚的议论文、科技说明文以及名家名作,主要培养研读文化论著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序列。这比现行教材单以文体为侧重点的编排更具层次感和渐进性。
3)、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写作实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行为、习惯为主体,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上期,在写作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一下期和高二,训练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三,在继续训练实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文科生、理科生和预备就业生各具特点的写作能力。
4)、说话训练,主要训练学生日常口语的交际能力,学会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七种口语样式,掌握必要的谈话技巧。可分为两个阶段:高一上期,培养口语单向表达能力,训练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口语单向表达和双向交际的技巧;高一下期和高二,培养口语双向交际的能力,训练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
一、什么是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关键是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能在生活中贯通运用。培养能力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存创造能力;发展素质,要重视差异、注重个性,切实解决“智育”与“德、智、体、美”各育全面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科学知识与技能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第一,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性质上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舒展,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生活经验来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重在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
第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对象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多种人才的教育。人的素质包含多方面内容且有优劣之别。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将重心落在全体学生身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实施途径上看是全方位多途径的教育。高中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较初中生有较大差别,初步形成了世界观。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超越课堂超越学校,多途径的实施,将素质教育的因素渗透到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中。
第四,高中语文素质教从过程看是重方法讲效率的启发式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创造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提高单位课时教学效果。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启发性,不能满堂灌,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
二、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二是日常课外阅读。建议在寒暑假,语文老师都要给学生留课外阅读作业,建议中外名著2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
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大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老师帮助下完成。
选读名句的好处,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三、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化被动为主动
要想真正实行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再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要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学生的心灵,要求他们踊跃发言,如教师可试着作主题为“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的演讲,论述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学生不敢发言的病根,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待学生敢于发言并有发言的激情后,为使学生的热情持续下去,教师可制订课堂发言竞争机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派一位学生负责,负责学生登记本组成员举手次数,每周总结一次,进行评比,评比获胜的组张贴在班级的光荣榜上。在发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错误,教师万不可批评,以免打消其积极性。
四、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自学法等,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等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方法运用的关键在一个“活”字,必须适应教材、学生的变化和教师自身条件,采用不同的教法,使学生不断具有新鲜感,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独立思考,博采众长,从教学实际出发,创造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学法和教法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教法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
五、说话训练
训练学生日常口语的交际能力,学会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七种口语样式,掌握必要的谈话技巧。可分为两个阶段:高一上期,培养口语单向表达能力,训练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口语单向表达和双向交际的技巧;高一下期和高二,培养口语双向交际的能力,训练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0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wWw.gWyoO
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氛围;师生关系;生活;教学情境;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教学,是对高中生内在文化素养的一种培养,是对高中生外在表达能力的一种强化,是对高中生主体思维、意识、行为及情感的一种调剂。在以往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中,单一性、保守性等教学弊端是其所呈现出来的主要趋势,这种陈旧弊端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严重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改进。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经过了如火如荼的推行,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与限制,开创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有效策略为支撑的教学新境界。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搭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氛围是调试剂,是调整师生教与学、态度与行为的良药,也是搭建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对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积极向上心理的一种反映,是对师生高涨饱满参与情绪的一种体现,也是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一种条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剖析教学的核心,认清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内在人格和外在性情感化和塑造学生的过程,教师要注重以自身人格的直接影响力调节学生低落的学习情绪,要以自身的独特魅力唤起学生的拼搏精神,要以教师的内在优势潜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高中语文教师要严格抑制自身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冲动行为,要对自身的主体情绪、脾性、态度、行为等进行自我监督与控制,要注重教学矛盾调节与处理的理解化与宽容化,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调控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与意识,以此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增添艺术魅力。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实现学生的情感升华
语文知识,是在生活这个广阔的场所之中提炼出来的,也是在生活这个阵地中进行检验的,语文知识与生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高中语文知识的生活性为前提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素材整合为一个具体的情境,并向学生进行展现,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生活内容进行展现,将单一枯燥的文本内容以优美的情景和实物进行转化,以此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强化与升华,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实际提升。例如,在高中语文《飞向天空的航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同学们,你们对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都是很关心的吧。知道我国的航天飞船发射过几次了吗?你们都知道最近的发射时间和发射人员,但是你们知道我国第一艘航天飞船发射的具体时间吗?知道我国航天飞船发射的第一人是谁吗?等等。以此生活化的元素进行语文课文的包裹,让学生在生活化原料的引导中快速进入语文知识的学习状态,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
三、创设科技化现代课堂,丰富知识的内在形式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优化力量的信息技术引领着课堂教学向科技化的道路上发展,其栩栩如生的图片形式和形象多彩的动画形式冲击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为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注入了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整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化进行语文知识抽象化的转变,以信息技术的生动化进行语文知识静态化的转变,以此为语文知识的教学增添别样的乐趣。例如,在高中语文《宇宙的边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宇宙整体示意图的展示,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视频把动态的宇宙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生动的图片和视频的引导中能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
总之,新时期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要建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基础之上,要充分挖掘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与可塑性,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是高考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风向标,它决定着高中语文教学的走向。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能了解“一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课堂干枯、板结,令人乏味,甚至面目可憎”这种现实。拿新课标教材来说,我们知道,很多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都分为必修本和选修本,其目的是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后,再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二年级下学期和高三学年使用选修模块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事实上现在很多高中为了高考,不仅放弃了一些选修课本的教学,即使是必修课本内容也不是都讲,而是根据考试的实际情况选择部分篇目教学,从而造成了“必修课选教,选修课不教”的局面。尤其是现代诗歌和戏剧等教学内容更是成了高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摆设。必修课本没有得到如实贯彻,选修课本更是成了摆设,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更有甚者,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上其它学科的强大攻势,本来是主科的语文学科几乎变成了高中教学的边缘学科。不用说是课外,就是课内,学生对语文学科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作业也是在其它学科完成之后,有时间才会做,没有时间也就不了了之。现在有很多高中学生英语的水平甚至超过了汉语,真是可悲。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认真解读和贯彻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到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想搞好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慢功夫,是一个“缓”的教学艺术。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就说明语文学科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为了高考大量地做题怎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能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既然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慢功夫,是一个缓的教学艺术,那么,怎么样去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呢?
(一)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每一门课程都有每一门课程的上课特点,语文课的特点就是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没有了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能说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也无法做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有语文味呢?“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文学的魅力中快乐成长,踏实进取,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融进语文课堂,融入到课文当中。
(二)舍弃为高考的功利做法
为了高考,弃语文教学于不顾,节节都在讲方法、讲答题技巧。这是高中的很多语文教师的一贯做法,适应高考题型,美其名曰不要让自己的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非常不聪明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学本不应该带有功利色彩,但我们一些教师却偏偏急功近利。他们或一味追求考试成绩,或一味追赶教育时髦。考试不考的内容不教,于是给学生打精神底子的名著阅读成了虚设;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于是舍本逐末,大谈解题技巧,背诵范文成了应试作文素材的唯一来源。”“急功近利者忽视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因此我们要舍弃所谓为了高考的功利做法,真真正正回到语文课的本色上来。
(三)开好阅读课,把阅读课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师素质
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迅速转换角色、适应新课程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等首席”、参与者、组织者及教学过程的分享者。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有责任感外,还必须做到:
1 要有现代的语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参考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语文教师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四层,最基层的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和普级教育知识,这类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干一切工作,学习一切专业的基础,这一类知识是非专业的普通知识。社会上每个人知识无论多么渊博,多么艰深,曾垒起多么高、多么尖的知识宝塔,它都是离不开这个坚实的基础。第二层知识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它百科知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熟悉了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第三层知识是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它能提高人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最后一层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金顶――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它是任何一个教师从师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研究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这要求教师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 语文教师要有较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管理。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自动化管理。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要善于解剖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特长,学会倾听,学会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在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和要求基础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布置不同的练习,采用不同的教法,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4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时代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学生指导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背景
1.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把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看成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
2.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要求。
我国确定了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就要顺承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3.改变高中语文教育现状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但长期以来注重“填鸭式”的灌输,学生成为注入知识的“容器”,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单调枯燥。加之教师的教案设计存在误区,教学模式的老化,另外,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泰山北斗”可望而不可即。一方面老师怕失去自己的威严,另一方面学生也怕老师的呵斥,师生之间存在隔膜。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这些种种状况。
二、针对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几个设想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四)教师教案的设计要改变思路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五)建立一种复合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
(六)建立探究互动式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原有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考目标取向、模式单一、封闭式教学以及单向化的教师主导现象必将被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以及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所取代,教师教案的设计也将作出很大程度上的调整,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可以乘着改革的春风,大胆地走出去,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拥抱历史,去激扬文字,去感悟生活的美,语文的美。愿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来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中生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帼眉.高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李洪森.语文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张建人.语文教育改革.山东教育,2000,9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令人忧心的现象:语文教学脱离应有的人文情怀,教学模式简单化与绝对化,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首先,功利性大于人文性及工具性。老师为了让学生弄个好分数,搞“题海战术”。把一段文字变成十几个问题,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审美情趣的学习,也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尊重个人的独特体验,爱护和关怀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语文观念,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渗透人文精神,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培养和塑造个性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人文精神呢?笔者以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浸透人文精神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一位有儒雅风范的老师
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深远。作为课文文本和学生之间的纽带,语文教师的思想深度、知识经验、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都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想使语文教学有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发挥人文渗透中的情感对教与学的催化剂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重视自身修养对学生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生搬硬套理论知识,无疑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让自己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才能真正融入到教学情景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
二、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极具人文性和艺术性。学生通过这些作品的浸染,受其形象的影响,日积月累,自然能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月色下的荷塘、雨中的泰山、故都的秋,这些让“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自然景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些余音绕梁,激起心潮的动人旋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田园生活。这些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素材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教学中,我不放过所有能进行人文教育的机会。如在教高中语文第三册“诸子散文”单元时,我要求学生不把孔子、孟子、韩非子等人当成“思想的化身”,而把他们看成有喜怒哀乐的常人。在总结单元教学时,我又让学生从“诸子”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兴趣大增,展开议论,精彩纷呈。一位学生这样评说孔子:“我喜欢孔子,不是因为他是名垂千古的大教育家,也不是因为他那流传久远的儒家思想,只为他那追求成功锲而不舍、教育学生孜孜不倦的心。”一位学生则这样评价韩非:“我喜欢韩非,因为在孔、孟、韩三人中,孔子只适合做我的长者,他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不指出我的错误;孟子则十分适合做我的生活导师,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听者会自然而然地被他的‘仁义礼智’潜移默化;而韩非则适合做我的朋友……”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不会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人文性。
三、巧用多媒体,直观展现人文故事
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很难产生审美效果。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捕捉美、认识美和接受美的视野,使他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对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得到的美,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完整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都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语文学习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洪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立康.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