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89-01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新载体——智能机器人正在走进中小学课堂、走进基础教育。在中小学推进智能机器人教育对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校2010年开始开展机器人教学与竞赛活动,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深刻感受到这项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意义深远。它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机器人的过程中信息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信息时代下,无论是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还是拔尖创新人才,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智能机器人引入到中小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从小对机器人产生积极兴趣并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从而积极实践。

1 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外界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尤其对智能机器人这种通过程序控制,能够自动完成各种功能的机械装置更是充满了求知的渴望,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通过现场操作演示、播放录像等形式,让他们了解智能机器人的概念和工作方式,破除学生对机器人的神秘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乐高机器人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场搭建一个机器人,输入一些简单命令,让它完成走特定路线、遇障碍转弯、抓起物体送到目的地等动作,也可以播放一些网上上传的比较有创意的乐高机器人作品录像,拓宽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由易到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虽然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要真正做出一个能顺利完成特定任务的机器人却并不容易,因为机器人涉及机械、电子结构、信息技术、电脑应用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在操作之前,首先对他们进行机器人基本原理的通识培训,让他们了解智能机器人各种传感器和驱动装置的作用。理解体会程序是智能机器人的灵魂,了解机器人是怎样在人的指挥下工作的,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可以边实践边学习。如在乐高机器人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讲各种零件的搭建方法和驱动电机、控制器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搭建一个简单的机器人,完成直行、转弯等简单动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看到自己搭建的机器人顺利完成各种动作,亲身体验抽象的理论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作品,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逐步讲解传感器和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根据传感器的反馈状态进行编程,通过机器人编写程序学到科学而高效的思维方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规划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倾向于就一个给定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个既定的答案,限制学生天性的发挥,学生往往处于这样一种感觉状态: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开发,只会被动接受已有的知识体系,而不去主动探究、思考问题。而开放性教学则不事先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比如在为学生设计“机器人过障碍”这一活动时,制定的规则是机器人每找到一个障碍物可以得2分,而找到障碍物后,需要学生为机器人设计一个“动作”,表示机器人发现了障碍物。“动作”具体表现由学生自行设计,可叫、可转、可唱、也可舞蹈,规则不作要求。设计的“动作”越符合障碍物所在地实际场景,越有创意,得分越高。这是个开放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变能力,还有编程知识、动手能力等。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分组讨论、分工协作,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 分层教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致使相同年龄段中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成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对于基础比较好,思维活跃、接受事物快,学习兴趣浓的学生,可以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机器人竞赛,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对于基础比较弱,各方面表现一般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打好基础。

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之一列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这种形式正在形成期。开展机器人教育,有助于克服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弊端。如片面强调软件工具应用技能的学习而造成的程序设计思维素质培养的缺失,以及重“软”轻“硬”、重模仿轻创新、重实践轻理论等。其创新性、实践性、发展性非常强,相信会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期待。

(济宁乔羽小学,山东 济宁 272005)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2篇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学生不仅要进行文化素质的教育,更要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根据最近几年的研究调查,在很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超过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欠缺,要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文化和精神共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人才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文化课,更多的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所以心理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主要影响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心理素质最为关键,是影响其他发展因素的核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还需要从心理素质入手,通过心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各项智能,从而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通过不断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开发,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我认识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所以说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在于心理健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状态,适当地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通过鼓励和潜能的激发,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集体活动、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等形式展开,按照心理健康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展开一些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行开发,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素质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逐渐完成学生的心理将康教育。

(1)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①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来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很少主动地寻求心理辅导,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主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类心理学常识,让学生自我分析,强调消极心理的消极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避免产生消极情绪。

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班级活动中或者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利用课堂实践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一部分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不能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在这方面加强管理。在任用教师时,考察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否具备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质,同时还要考察是否具有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经验,对学生的心理把握程度如何,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地针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其他课程也能穿行心理健康内容的教育,在遇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也能进行鼓励和辅导,尤其是班主任,提高沟通交流的技巧,在班级管理中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3)将心理评价纳入到传统评价体系中

应试教育完全以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过分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也有可能因为过分看重分数而采取一些不当的手段,比如作弊、修改成绩、撒谎等等,这些都会助长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不能完全依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学习,也许学生非常努力地付出,但是方法不对,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失去自信和动力,被学习的压力压垮。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沟通和鼓励,与学生一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可能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但是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依旧应当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逐渐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学;创客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2-0068-03

“互联网+”是一种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技术与教育全面融合,成为人类表达自身智慧的重要内容。[1]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计算机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已成为提高国家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小学创客教育的模式研究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与认同。

笔者认为,创客教育是一种基于技术创新基础上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将学习者培养成具有创客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创客教育融合了项目教学法、做中学等教学思想,这些教学模式都以学生为中心,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基于创客教育的理念,笔者构建了创客教育的实践框架(如图1)。

“互联网+”模式下创客教育模式的应用模型

1.创客课程开展的流程

中小学创客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从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活动开展、评价反馈四个环节入手,形成活动主题鲜明、过程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同时,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3D打印机、开源硬件、各种信息资源、认知工具等,并根据活动任务与活动流程的实际需求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反馈评价系统。目前,很多中小学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成功的课程案例,如北京景山学校的吴俊杰老师开发的“人工智能”和“Scratch编程”课程。[2]

通过实践与总结,笔者也开发了“机器人竞赛与搭建”“3D创新与设计”等课程,下页图2为创客教育课程开展的模型。

2.“互联网+”模式下创客教育模式的应用模型

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创客教育,要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的信息检索方法,并掌握学生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天性,科学地将创客理念融入教学,下页图3为中小学创客教育模式模型。

创客教育模式发展的若干路径

创客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的保障,依赖于创客教育模式的应用及推广,也依赖于人的信息化素养和ICT应用能力的提升。结合现阶段技术水平及其应用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创客教育发展的若干途径。

1.以学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导向,建设创客教育课程体系

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应以STEAM课程为基础,结合机器人教学、3D打印教学,采取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与探究,立足解决现实问题和真实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变成作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就和快乐,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根据年级的不同,学习内容也相应地分为多个课程,从最初的激光切割、三维打印、编程到自主探究、参加相关比赛,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技能,掌握技术,还能够开拓知识面。例如,2016年,笔者有幸带领学生参加了FTC机器人挑战赛,此次比赛的主题为FIRST救援团,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制造出机器人小车,还要清理场地上的障碍物并攀登悬崖解救登山者,该项目的难度较高,涉及到计算机编程、物理、电路知识等,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讨论,根据任务安装程序软件,设计比赛方案,构建3D建模图,最后通过工程笔记记录机器人从设计到搭建的全过程。在搭建的过程中,对底盘、机械臂、舵机的设计,学生不仅要了解MATRIX器材的具体型号、搭建技巧和方法,还要懂得马达、传感器等电子元件的性能等。另外,赛前还要对评委的提问进行现场解答。这对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展开的相应知识辅导和建立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2.以做中学为教学主要方式,培养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

杜威的“做中学”的基本教育原则是:课程的架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核心,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游戏的方式展开学习。创客教育中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最为突出的就是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大多是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寻求各种帮助,并通过自学和协作才能完成的。例如,在3D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做中学教学方式,利用3D打印进行建模,设计并打印机器人及各类零部件,把学生的想象转换为现实作品,在构建可视化的三维模型绘制中,学生就自然完成了创造者的蜕变。

3.组建校企等多方战略合作联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及参与度

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一大批技术先进、产品丰富、服务到位的高科技企业。企业参与到学校创客教育活动中是保证创客教育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组建校企战略合作,充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打破传统课堂,以及学校和区域之间固有的堡垒。因此,教师要以创新创业引导式教育为合作目标,与企业共同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引导式的教育,并将有创新创意兴趣的学生以兴趣式观摩学习的方式链接到创业孵化平台,激发学生的创客思维。以笔者带领学生开发的自动扫地车为例,项目具有扫地和自动避障功能,用于家庭地砖地面和地板地面的清洁,车体内的红外传感器可以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当传感器接收到障碍物信号时把信号传给单片机,由单片机控制车轮的转速和转向,使小车自动躲避障碍物,重要的是还要联合企业,进行推广和生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4.培育学校创客师资团队,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创客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创客指导教师最好是计算机或者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熟悉电路和程序。例如,笔者开发的创客资源库,就汇集了网站开发、程序设计等多种资源,Arduino普及了用c++开发嵌入式软件,c++面向对象的特性等。另外,创客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对不同学科要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要在教学中能够承担更加多样的角色。

目前,创客教育方兴未艾,尚未形成燎原之势。中小学的创客教育基本上由感兴趣的一线教师兼任,创建高水平学校教师团队成为突破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因此,教师可以在开始时选择Scratch、App Inventor、DFRobot等多种可视化软件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客思维。同时,作为创客教育的首选,开源硬件是重要的推荐工具,Arduino是为实现创意、设想,可自主设计的智能控制器,虽然是以硬件为载体,玩的却是创意和分享。在创客教育中,学生变为知识的创作者,学校转变成知识传授的中心实践场所,而教师则是创客教育的主要推动者。

结束语

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着完成产业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巨大挑战。[3]“互联网+教育”时代,技术正催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学习行为、认知方式、学习模式等方面的变革。作为一项新兴事物,从国家课程、地方政策到校本课程,中小学创客教育还没有形成既定的教育形式,缺乏完整、成熟的课程和应用实践。已开始创客课程的学校,在教法、学法及采用的硬件设备类型等方面虽然不尽相同,但学校应力争为创客教育提供平台支持,把创客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实现创客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自然融合,维护学生个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用批判性思维开展创客项目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创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吴永和.“互联网+”时代STEAM 教育应用的反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6(2).

[2]柳栋,吴俊杰,谢作如,等.STEM、STEAM与可能的实践路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6).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4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为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开拓了更加宽广的前程。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层面上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已在学校的普遍得到使用。从学校教育教学层面上看:教材多媒化,教育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系统开放化的信息化教育已在示范公开课,教学研究课上得到推广和运用,追求智慧课堂已成为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之一。所以,智慧课堂也在推进学校教科研信息化中产生,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

智慧教育的最好载体

“智慧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智慧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过程,一种境界。在智慧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充满教育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管理应该是智慧的管理,智慧教育的真谛是给予学生以智慧,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不是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而是更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学生生命的智慧。智慧教育是一种最直接的、帮助人们建立完整体系的教育方式,其教育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

智慧课堂就是实现智慧教育的最好载体。一张交互式的电子白板,学生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再依托强大的信息技术网络,就构成了缤纷的“智慧课堂”。“智慧课堂”咋上课?它与传统的课堂有何区别?它的“智慧”到底在哪里?在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泡桐树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陈华和她的学生,就为大家展示了一堂数字化的“智慧课堂”,今后,这样的上课方式将逐步在成都市中小学推广。

同学们变成“小老师”

“今天我们这课的主题是《包装的学问》,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对物品进行包装才会更省材料呢?”课堂上,陈华老师向同学们抛出问题,同时她点开电子白板上准备好的内容,同学们的平板电脑便实时呈现了一道题目:要求大家对四个礼盒进行自由组合,最终要使它们堆砌在一起的总面积最小,从而达到节省包装材料的目的。

同学们收到题目以后,便各自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制定方案――堆砌盒子,有的同学将几个盒子重在一起,有的同学将盒子平铺成一层或两层,有的同学则将几个盒子码成接近正方形的形状……完成作业的同学点击“提交”,大家的完成情况便实时呈现在了讲台上的电子白板上。陈华老师收到大家的作业以后,也并不急着进行解答,而是让同学们在电脑上对彼此的方案进行投票,认为谁的方案更节省材料就投给谁,并上台陈述自己的想法。

最后,得票较高的三个方案被陈华老师在电子白板上放大,她再次邀请同学们上台进行比较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同学们从直观看到的到精确的计算,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方案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每个同学都像小“老师”一样,自信满满地在白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公式或画出图形,尽最大可能去说服别的同学。

经过一次次实践和激烈的讨论,同学们终于得出了取得共识的结论:盒子堆砌得越接近正方形越节省材料。“那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数学原理呢?”陈华老师再次对同学们的结论加以引导,让大家一次次地去思考。“自主思考”实现了

“我觉得这种上课形式太棒了,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讲自己的想法,还可以投票,进行小组讨论等,反正用电脑上课可以完成很多以前都做不了的事情。”五年级6班的赵余阳说,这样的课堂让他更容易投入进去,发言也比以前积极活跃了。

据陈华老师介绍,“智慧课堂”在泡小开展已有两年,课堂上,老师一般都讲得很少,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小老师”,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老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再单纯地向同学们灌输知识。“今天这堂课的基本知识点,同学们在校园空间的‘微课’上提前进行了自学,这样课堂就成为了一种拓展,一种对日常教学的补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作用

人类科技的进步在带给人们社会的、生活的全新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突出表现就是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逐渐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如果我们进一步的追问: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其目的何在呢?答案很简单:其目的就在于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呢?

一、创设情境

人类知觉是通过不同的感觉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加工各类信息的,但在数学多媒体中,信息表征主要作用于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涉及到的有声语言(包括字幕文字和声音文字)、图像与音乐等,这是一种形象的知觉场,是数学教学重要的辅助背景。这种辅助背景在课堂上就表现为特定的教学情境,情景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2]而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导入这个环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集中精神学习新的内容。例如,在讲《子集》这课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共同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投影)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A={正方形},B={四边形}.

(4)A=ø,B={0}.

这种形式由于是以投影的形式一下子呈现出来的,这样就会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呈现内容时又可以伴有声音,这样也会激发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演示工具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时候光靠教师的讲解不能把课堂推向,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先进的技术发挥其演示的作用。为了有力地说明数学中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从电影、电视、录像、因特网上收集来的素材做成图片,在恰当的时候演示给学生。如在讲立体几何时,就可以很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空间演示作用。

三、为突出重点、难点创造氛围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形象的东西,从而有力的突出重点与难点[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出重点与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判断、分析、计算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轻松地学习数学。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电教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就更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五、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注意力往往不会始终如一,高度集中。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就可以使外部刺激由单一变为多元,多媒体使用色彩鲜明,图像清晰生动的画面,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来[4]。此外,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容量大,节奏快,习题形式多样化,可以节约时间,增强课堂语言的广度与密度。有助于学生有时间用于探索和发现,有时间将以前的知识与当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课堂,其最大的优点是变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课堂的效率。

六、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为实现数学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首先,互联网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提取有用信息。此外,利用数字压缩技术可存储大量音频、视频信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性资源。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的有机组合,通过把这些有利因素与数学知识、习题等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组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色彩、声音、视频动画等的富于启发性与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中。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多样,形象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改变了过去单一文字或孤立静止图形传递的局面,以利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全身反应,在直观性、趣味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下,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与难点,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最后,现代教育技术[5]环境下的教学,反馈迅速,强化及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质量,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电脑能读学生的反应进行人工智能分析,随时反馈,准确评价,及时修正、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是万能的,只有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才能使其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中小学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3、阎光亮等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4、吴琛运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08

5、顾纯刚 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整合初探 中小学电教 2006,07

--------------------------------------------------------------------------------

[1] 阎光亮等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12月版 第55页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健美操;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83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82-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对课程评价的改革要点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健美操教学评价还仅仅存在于对教学结果与预定教学目标符合程度的评价上,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等。本文试图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健美操教学评价进行新的探索,建立相对合理的健美操教学评价体系。多元智能理论给教育教学最大的启示在于如何正确看待学生,全面评价学生。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发放问卷,对我国20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其中江苏省内有关高校8所,其余有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巢湖学院等。

1.2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现状分析等方法,特别是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评价进行探讨。问卷的设计采用封闭式提问的方式,对我国不同地区20所相关高校发放问卷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90%。

2结果与分析

2.1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反对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和能力检测来评价学生,认为这种评价思想容易使我们给学生贴上标签.倾向于运用真实性评估,认为教学与评估应有机结合,强调在教学情景中,直接去评估学生的真实表现.将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有机结合,使用诸如成长档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鼓励学生对学习做持续性的反省,使学生成为主动的自我评价者;评价的主体也要多维,除了常规的教师评估之外,还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家长评估;在评估结果的呈现方面,除分数和等级外,应有描述性的评语;在评估时要注重认知、情意和技能的多方位评估。

2.2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分析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健美操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方法。终结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由于评价和课程同步结束,不能及时反馈教学过程,因此无法帮助教师与学生纠正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考什么,学什么,练什么。量化评价缺乏灵活性。因为有些健美操教学目标无法通过定量指标来实现。相反由于考试强化了对定量指标的重视,从而忽视了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任务的贯彻,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考核的进一步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在健美操理论考试方法分析中,考试方法理论口试为0所学校,理论笔试为20所学校,占总数的100%。口试+笔试为0所学校。这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健美操理论考试仍然以量化考试形式为主,缺乏质性评价部分的考试。

从表3可以看出在技术考试方法中按所学内容考试为10所学校,占总数的50%。按所学内容和等级测验考试为6所学校,占总数的30%。按等级测验考试为2所学校,按所学内容和教学比赛考试为2所学校,各占总数的10%。其它形式考试为0所学校。这说明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健美操技术考试仍然过份关注所学内容考试,关注学业成绩。

3目前我国健美操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20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现状的调查,初步了解到目前在健美操教学评价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3.1考核与培养目标脱节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培养目标一般包括培养学生健美操专项技术和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健美操教学和训练的能力,培养学生组织健美操活动和健美操裁判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健美操的科研能力。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考核主要是对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和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两方面。与现阶段的培养目标有部分脱节现象。健美操教学变成了简单的训练课,健美操课程考核变成了健美操比赛或选拔。教师只负责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学生只知道练习技术动作,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教学能力、学生指导大众健身活动的能力、学生健美操的裁判及组织比赛的能力等。

3.2考核缺乏实效性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内容大部分是按照运动技术动作内容设置的,并配以身体运动为主的考核。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多数将走进中小学成为体育教师或健身教练。这种以运动技术内容为主,主要考核动作技术的方法脱离了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不能很好的为中小学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满足不了社会对健美操人才的需要。

3.3考核中存在着偶然性健美操课程考核基本沿袭着学完一套考一套的传统考试模式,这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有时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学生动作熟练性或心理因素引起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所占比例较大。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水平,增大了考核结果的偶然性。同时考试形式以课堂成套考核为主,不能反映学生的进步情况,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多元智能理论对健美操教学评价改革的启示

4.1教学评价的内涵1教学评价隶属于教育评价。关于教学评价的定义,施良方等人认为“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4.2健美操课程性质的确定健美操课程属于技能学习类课程,属于身体认知,身体认知是区别于逻辑认知的特殊领域,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他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领域是实现体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因此重视健美操课程的技艺性无可非议。健美操学习必须遵循人体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性是健美操实践课程的又一特征。健美操课程在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情意性也是健美操实践课程的一大特征。在健美操学习中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健美操是一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人文性是课程的特征之一。综上所述,健美操课程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自然性、情意性、人文性四性兼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4.3新旧评价标准的比较多元智能理论成为评价内容多元化的思考依据,它提醒人们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价值,主张尽可能构建有助于促进个体价值实现的个体化评价指标。近年来,人们对传统的由外部控制的总结性的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提出了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传统的评价方式只能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量,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非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评价只重结果,而不看过程。新的教育评价主张由内部控制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在认识方面量的增加和质的变化,还要反映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熟和人格发展;不仅要反映学生经过一个阶段学习之后所学到的成果,而且要能够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问题。

5创建健美操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5.1在健美操教学中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健美操教学内容是健美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健美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健美操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健美操成套动作;专项身体素质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四个方面。目前健美操课程考核形式主要有:理论考试和技术考试(包括学生能力考核),即健美操理论知识考试和健美操动作技术考试(包括动作创编考试)。对健美操教学进行评价时应多方面的考虑。目前,在健美操教学评价中对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考虑不够。鉴于以上原因本人建议在健美操教学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表4)。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部分长期从事健美操教学的专家、教授征求意见,力求统一评价标准。最后把采集到的各种信息材料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归纳。建立了健美操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答选出来的18项评价指标及其各项全重系数,有6个因素:身体素质、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成套动作、综合能力、学习态度、学习过程或学生成长记录袋。反映了健美操教学工作的共同属性,揭示了健美操教学工作的实质,符合当前健美操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实际需要。

5.2在健美操教学中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健美操评价方法不仅存在于课堂上。还可以通过作业,学生之间的辅导,学生的进步程度等。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强调质性评价,重视非正式的评价。在某些时候,健美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比传统测验要精确的多。同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

5.3在健美操教学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健美操课程的观赏性较强。在教学评价中除了老师评价以外还应包括同学、家长、辅导员、以及自我评价等。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角度或主体是多元的,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现象。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5.4在健美操教学中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教师常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关心某段时间之后,学生的整体表现到底如何。教师基本上将评价视为静态。这样不能及时反应学生的进步。近来盛行的档案袋法,就是基于动态评价的理念。即从过份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5.5在健美操教学中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在健美操教学中及时评价是为了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每位学生。评价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评价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健美操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方法。忽视了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任务的贯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2) 健美操课程的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自然性、情意性、人文性四性兼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3) 健美操教学评价应包括身体素质、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成套动作、综合能力、学习态度、学习过程或学生成长记录袋6个因素。4) 健美操评价方法不仅存在于课堂上,还可以通过作业,学生之间的辅导,学生的进步程度等。5) 健美操课程的评价应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6) 健美操课程的评价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评价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服务的。

6.2建议

1) 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定期检查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2) 在健美操教学中全面考核学生的教学能力,健美操专项综合能力的考核应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领操能力、动作创编能力、教学能力。3) 在健美操教学中改变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现象,实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4) 健美操教学评价是为了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每位学生,应淡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逐步实现评价的服务功能。5) 进一步丰富健美操评价内容,重视和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结合,创编实效的适合中小学生的健美操组合和健美操成套。

参考文献:

[1] 钟祖荣,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8.

[2] 曲宗湖,等.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

[3] 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 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吴志宏.多元智能案例研究:学生、教师与学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 肖光来.健美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7] 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 黄宽柔,等.形体健美与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9] 孙冰川,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多元评价模型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社会科学版),2006,19(1):74-77.

[10] 蒋丰.从知识经济和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审视体育教学的改革[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41-42.

[11] 时建朴.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启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21(2):71-74.

[12] 李留江.课程与教学改革:多元智能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03(1):34-37.

[13] 王雪晴.多元智能综合课程的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5):12-14.

[14] 张晓莹.体育院校健美操普修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学生学习评价方案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388-1391.

[15] 李子华.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2):68-72.

[16] 温恒福.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J].教育探索,2002(9):6-9.

[17] 邱服冰,田宝.多元智能与体育教学及评价[J]. 武汉体育学院报,2005(3):89-91.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实践追求;奋进砺人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2-0041-04\[作者简介\]吴洁(1963―),女,山东青岛人,大专,厦门市大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学校文化是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石,是弘扬学校历史传统和优良校风的重要载体。学校文化是相对静态、客观的,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群体关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主观的过程,是学校在积极探索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过程中,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所展开的一系列关于学校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实践行动。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实践追求,然而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学校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不能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对学校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对课堂文化的关注等不足。基于此,大同小学在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实现学校教育内涵化发展的认知基础上,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科学定位,进行整体规划

学校文化建设,从宏观上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定位,整体规划,从微观上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细则进行论证考究,纵深拓广。

第一,整体性。应总体上对学校文化建设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将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发展有机结合。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以学校行为文化为载体,使四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二,指向性。要明确社会、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要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

第三,校本性。学校文化建设一定是依据于学校的历史发展和学校的办学思想的。大同小学以传承百年的“奋进”精神为魂,提炼了“奋进砺人”的办学理念,统领学校文化建设,明确了四个维度的办学目标:让校园环境成为奋进砺人的课程、让学校管理走向科学人本、让教师德才兼修不断超越、让学生全面发展彰显特质。学校以期实现激励人、陶冶人、磨炼人、发展人的愿景,令学校的文化建设有源可溯,有魂可立,有据可依,有特可言。

二、优化环境,凸显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它所包含的显性物质环境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对其产生影响,隐性的精神环境所隐含的价值观、教育观,能给予师生一种潜在的教育。

(一)彰显审美功能

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要蕴含自然美、结构美、人文美。基于这样的认识,大同小学以“奋进”为主线,合力打造形色兼备、雅趣共存的环境文化。“大同•奋进”浮雕群上篇“百年大同•奋进”浮雕以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百年大同”四个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B”“N”“D”“T”构成四面浮雕景观墙。四扇“同字框”质感厚重,寓意着百年大同穿越历史之门,不断奋进。下篇“今朝大同•奋进”浮雕以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校训“奋进”的拼音首字母“F”“J”与奔跑的人及前进的帆巧妙结合。图书馆的“悦读长廊”将笔画、标点、数字、符号、拼音、英文等构成书本的基本元素,以立体浮雕的形态跳跃于墙体,简约活泼;将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调和色彩的基本色素,衬托于立体浮雕底部,柔和美丽。显性的物质环境已然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立体教科书,令学生在无声课堂里得到美的浸润与涵泳,从而获得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二)突出培育功能

校园环境建设的自然景观要从不同方面反映学校的理念系统,突出教育内涵,彰显历史和文化底蕴,努力达到“校园处处皆文化”的胜境。作为学校文化气质的物化载体,“大同•奋进”浮雕群的上篇“百年大同•奋进”浮雕以大同小学百年的发展纪实为内容,展现了大同小学从1906年创立至2006年一百年的奋进史。下篇“今朝大同•奋进”浮雕上奔跑的少年、青年、老年等人物形态,寓意着不论你在人生哪个时期,大同的“奋进”精神将永远鞭策你前进;纵向的三角体(帆)和中、英、法、德、俄等多国语言的“奋进”文字,蕴含着无论你在世界何处,大同的“奋进”精神永远激励你拼搏。

(三)蕴含寓教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因此主题文化活动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其中,克服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的弊端,致力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大同小学以“校园走透透”活动为抓手,以教师、学生、家长为对象,以“走透校园,感悟奋进”为思路,加强学校主题活动的针对性、教育性和体验性,切实将学校“奋进砺人”的办学理念根植于师生、家长心中。学校开发的《教师的荣光》《学生的自豪》《家长的感言》等集册充分展示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育人效果。

三、完善制度,做到科学人本

制度文化能够凸显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其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折射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更容易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理念的渗透。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一)赋予文化内涵

赋予制度办学理念,使学校制度浸润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使制度与师生的内在需求、个性发展相一致,从而增加师生对制度的认同和自觉执行,达成“制度与效能、制度与人文”共创共生的局面。

(二)渗透人本科学

学校让师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制度的修订过程,以创造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同时,广泛采纳教师的意见,有利于决策的人本性、科学性,并使制度更符合师生的发展需求,增强师生对制度的认同感。让师生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重大决策,体现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了师生在制度执行中的自觉性。

(三)优化管理效能

建立“行政―部门―年段―班级―教师―学生”的管理层,依照“职、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层级领导,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实现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的联动局面。建构“决策―执行―实践―反馈―改进”的生态管理链,实现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过渡,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

四、强化意识,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着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一)主动意识

以奋进文化为桥梁,打造“管理者的‘追求’和教育者的‘需求’”相一致的发展愿景,以此树立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角色,增强教师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从而使教师能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的设计、组织、宣传工作。

(二)教学意识

树立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的教学观。其一,挖掘潜质观。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发展的“上限”,运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其二,综合发展观,即在教学中重视知识、能力、创造力、良好学习习惯和良好心理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研修意识

开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相适切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设计―行动―反思”为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通过教师间的对话、分享、协商和反思等活动,依托“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提升”,通过开展主题式、联合式、网络互动式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内容与教研形式配置的适切性,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设计意识、行动意识、反思意识、交流意识。

(四)发展意识

营造合作氛围促教师分层发展。学校引导教师以“追求超越”为核心,制定分层发展的计划,设置“以人为本”的阶段与引领目标,实行分层提高战略,为教师提供分层培训的内容,帮助教师思想与专业成长。

五、校本开发,创建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学校在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资源而开设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课程。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体现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指向,也是学校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同小学基于“奋进砺人”的理念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理念构建

在确保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学校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构建凸显学校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文化,以学生全面发展彰显特质为课程目标。基于小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由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涉及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艺术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综合性特色课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系列化的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设置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及潜能的发展。学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上,着力为学生提供可选择、接地气的“砺人课程”,在培养明礼、博知、广行的大同学子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的校本化发展。其一,生命教育课程。学校校本课程设计团队本着“关怀生命活动,享受生命过程”的理念,以日常生活为灵感源泉,编写了《自救读本》《健康读本》等。其二,礼仪教育课程。《礼仪伴我行――厦门市大同小学文明礼仪读本》内容涵盖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多个方面。其三,书法训练课程。《练字练人――厦门市大同小学书法教材》内容包括书法家故事、书法作品欣赏和书法训练。其四,课外阅读课程。学校制定《快乐阅读――厦门市大同小学课外阅读实施方案》,通过阅读课程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其五,特长提升课程。遵循“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供兴趣发展的可能,培养合格+特长”的原则,学校开设了游泳、女篮、舞蹈、合唱、器乐、绘画、航模、围棋等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课程实施

充分利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为全体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的渠道,凸显课程的开放性与适切性,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可能。学校根据以下流程开展“奋进大课堂”的选课:依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确定课程项目;课程菜单公示;教师网上申报;教导处审核;学生网上选课;教导处汇总,局部微调。为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学校精心安排了场所,为各项活动提供便捷的空间。同时,预设灵活调度的方案,落实评价机制,为项目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六、聚焦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师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的文化体现,最终还是要走向学校课堂文化的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构建和谐优效的课堂教育氛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课堂渗透办学理念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知识传递的载体。当前对于课堂渗透办学理念,形成课堂文化历来较为忽视。事实上,课堂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实现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校整体精神文化熏陶的复合型活动。学校课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将办学理念作为课堂文化评价的指标,引领教师自主自觉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基本底色,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处于全景式

的学校办学理念熏陶中。大同小学践行学校“奋进砺人”的理念走进课堂,通过从教材中挖掘奋进的因子,从教学策略的优化中彰显奋进的理念,从师生自信向上的风采中展现奋进的风貌等角度寻找学校办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的最佳契合点。

(二)学生主体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本,力求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化,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本着“提炼‘奋进’课堂的构成元素―优化‘奋进’课堂的教学策略―形成‘奋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及实现学生“广参与、乐参与、会参与”的目标,初步形成了学校“奋进”课堂构建的常规模式:创设情境―动力激发、明确目标―主动学习、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学校初步达成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态度积极主动,能认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预期目标。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不断探索办学理念、践行教育信念中所不断推进的文化动态性变化过程,旨在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学校特色办学旨趣的形成。然而,当前学校文化建设问题还处于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本研究本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促进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松林.主体性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第2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5(2).

\[2\]李朝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实践\[J\].校长,2007(6).

\[3\]郭婵英.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33).

\[4\]聂燕.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导刊,2000(10).第3卷 第12期

2014年4月教育观察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UGSE;教育信息化;地方师范院校;推进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5-0029-04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差距甚远。如何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依然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培养地方师资为使命的地方师范院校,如何以机制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等来促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迫切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促进教师教育创新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国都在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以适应这个复杂多变世界的挑战,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育变革成为各国政府的首选,但却面临挑战。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许多因素和若干子系统,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上成绩并不理想,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服务基础教育和培养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上仍存在以下困难与挑战。

1.教育信息化定位不准确

师范院校的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应用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实现信息化教育的教育新模式。信息化主管部门和教育决策者能否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这一内涵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发展方向、资金投入、框架构建和实现路径等。目前信息化管理部门尚不能对信息化工作完全行使管理职能的权限,各相关部门也未能对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具体表现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未能很好开展。同时许多师范院校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本质和价值取向的充分研究基础上便匆匆上马教育信息化项目,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无特色、不实用,难以推进,背离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同时,正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地方师范院校还面临教育信息化起点低、难度大、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对内难以实F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外难以做到以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教育信息化价值取向偏差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因此人才培养是落脚点,课堂教学是主战场。由于认识上的误解和操作上的偏差使得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十分缓慢。相当部分师范院校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IT硬件设备的简单拼凑和技术的简单堆砌,没有聚焦于课堂应用,对于教育信息化常态化的思考与准备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未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二是没有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上,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三是未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上改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上种种建设价值取向的偏差不利于应用系统及平台的建设、应用及推广。

3.教师数字素养薄弱

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其他技术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普遍应用,教师的综合素养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与文化素养扩展到对数字化工具和信息的理解能力。数字素养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它还体现在教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环境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的发展。目前,教师数字素养的薄弱是师范院校推进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也面临许多障碍。一是没有形成对数字素养内涵的统一认识,对教师的培训聚焦于技能培训上,忽略了教育信息化是一场教育变革,涉及理念和技术等多个层面;二是承担数字素养提升的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十分薄弱,数字化师资培训与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三是部分院校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IT硬件设备的简单拼凑和技术的简单堆砌,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没有足够重视教师数字化素养的提升问题。教师数字素养的不足阻碍了师范院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4.服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缺位

地方师范学院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良传统,与地方基础教育一线有密切联系,能够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中发挥纽带与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可以是直接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基础教育,也可以通过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师范生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在这两方面的服务都缺位。在直接服务方面,地方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不足,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互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资源管理和技术支撑服务等方面工作较为薄弱,甚至在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上低于中小学校,不能在教育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均衡的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作用。在师范生的培养上,近年来各校也重视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提升,但没能将师范生教育信息化能力养成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有机结合,师范生的教师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四大能力板块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情况不理想,特别是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不适应,未能解决以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难题。

二、地方师范院校搭建UGSE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

1.UGSE协同创新模式构建

(1)UGSE协同创新模式内涵

UGSE协同创新模式(UGSE是University-Government- School- Enterprises的首字母缩写)是指教育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师范院校的研究与培训为引领、政府的政策与管理为推手、中小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为抓手、教育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服务为支撑,“研、政、学、产”广泛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成都师范学院的UGSE 协同创新模式坚持校企共建、校校合作、校企协同,沿着“分层推进,横向联盟”思路逐步推进,实现软硬件建设、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师资培养、教学改革、信息化成果共享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2)UGSE协同创新的几种主要模式

UGSE协同创新模式体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管理与支持,聚焦与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真实需求,强调高等师范院校理论指导与技术引领,融合教育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服务。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形成了如下表所示的集中模式,旨在智库推动下,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和教育信息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中小学校和政府所拥有的社会性教育资源,推动协同创新,促进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成都师范学院以UGSE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践

(1)加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

成都师范学院把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作为重要的抓手,统筹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一是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科学定位教育信息化发展,全面深化应用、融合创新,形成了“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格局,加快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二是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了由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统筹规划,各部门具体实施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形成了管理部门强力推,教学部门主动用,技术部门支撑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了基础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标准与要求,确保了学校教育信息化规范有序开展;四是加大教育信息化专项投入,保障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五是构建了以教育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师范院校的研究与培训为引领、政府的政策与管理为推手、中小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为抓手、教育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服务为支撑,“研、政、学、产”广泛参与的UGSE协同创新模式,通过“政府支持、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方式,形成大学、政府、中小学及信息化技术企业协同育人局面。

(2)打造数字化学习环境

学校将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变革的基础,稳步推进适应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一是建成数字化校园,完成了IT基础设施、数字校园软件支撑平台、校园应用系统和支持保障体系、互动式多媒体教室及东西部课程联盟西南拍摄基地等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能力;二是建成教育大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有效支撑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三是建成智慧教学示范区。 由TBL小组合作学习教室、电子书包智慧教室、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室、高清录播教室、智能互动教室、教育大数据中心、网阅中心等功能室组成“智慧教育示范区”承载了师范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开展了8000多人次近15万学时的智慧教学应用与实践;四是创建了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形成了大学生泛在学习环境。

(3)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教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依托 “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培训网校”为平台,以 “翻转式”开展包括教育信息化基本能力提升、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微课及翻转课堂制作、混合式教学技能、智慧课堂等系列培训,形成了“普遍用、课堂用、经常用”的信息化应用新常态;二是以东西部课程联盟为抓手,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学校一方面实施网络精品课程战略,建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层次40多门优质网络精品课程,另一方面从东西部课程联盟慕引入优质公共课、专业核心课程,完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作为“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成员单位,自2014年9月至今,学校已有10439人次学生选课,选修慕课成绩在联盟学校中名列前茅;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依托高校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校研究机构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研究。学校教育信息化专项课题30项,其中教育部专项课题2项,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教厅教育信息化重点课题2项,厅级重点项目6项,一般项目7项,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强化师范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信息化归根结底是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为强化师范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学校加大举措,全面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首先,学校优化了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调整了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将师范生的教师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四大能力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课程实施、学生指导、技能考核中全程融入信息技术元素,设计和构建了师范生信息化能力模块,该模块涵盖选修和必修共计10门。其中必修课程有《文献检索》1学分、《计算机基础》3学分、《现代教育技术》2学分、《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实践》2学分;选修课程有《微课设计与制作》1学分、《计算机辅助教学》1学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1学分、《PHOTOSHOP平面设计》1学分、《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训练》2学分;其次,强化师范生信息化能力的实践训练。学校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教学中心,加大师范生信息化能力训练,形成了以“3+X”为主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学校开展以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各类竞赛,提升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奖励359项,李好同学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全国特等奖。学校还开展远程课堂观摩来加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课堂和教育活动现场的感性认识,解决师范生教育见习常态化、随机化问题。

(5)搭建UGSE协同平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为了提升学校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实现先进教学模式和研究成果的广泛共享,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良传统、中小学师培干训的显著成效,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条件等优势,牵头成立了以高等师范院校为引领、广大中小学为主体、企业等部门广泛参与的“四川智慧教育联盟”,联盟成员包括成都七中、成都泡桐树小学等中心城市学校及甘孜州道孚中学、映秀中学、甘孜州民族中学等边远民族地区的学校等200余所。学校以UGSE协同创新平台为桥梁,开展校企、校校紧密合作,共建共享智慧教育基地学校,先后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台湾网奕、四川康赛电子有限公司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共享智慧教育研发基地,共同研发SmartClass中小学智能课堂,共同开发远程智慧教室,合作开展智慧教师培养。与成都师范附属实验学校、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甘孜州道孚县格卡中心小学等14所中小学共建共管智慧教育示范区,通过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培训、课堂竞赛活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共建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措施提升示范区教师驾驭智慧课堂的水平,打造智慧教育基地学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