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袖珍型“社会”;社会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71-02

引言

1997年9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世纪……”放眼世界,“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预言正在实现,而基础生物教学对其具有奠基性作用。着眼于我国教育实践,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需要中学生物教学同样面临着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策略,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必要转变。在此背景下,广大中学生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炼和总结,为基础生物教学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文正是诸多探索、提炼和总结的一个片段,试图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干预,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高中生物课堂:一个袖珍型“社会”

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的,这种特定的时空被称之为课堂。因此,课堂既是一个时空概念,也是一个实践概念,因为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体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表现为教师职业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等刚性约束。因此,课堂是一个有着严格秩序的组织化空间。这种组织化空间可以被视为一种袖珍型“社会”,因为它和校园之外的社会一样,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需要自己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社会是有序的,课堂同样也是有序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课堂是一个袖珍型“社会”。既然课堂是一种“社会”,那么它就有“常态”和“病态”之分。“常态”课堂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病态”课堂则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种“病态”课堂就需要社会学干预。那么,“病态”课堂到底有哪些症状呢?或者说,生物课堂中存在哪些社会学干预对象呢?因为干预对象的确定是干预过程顺利实施的前提。

二、高中生物课堂的“病态”症状

当前高中生物课堂这种袖珍型“社会”,出现了一些“病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

(一)生物学科地位较低

学科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物科学被重视的程度。虽然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识,但由于我国高考制度几经改革,高考科目几度设置,表明高中生物学科地位不稳定。现在生物科学虽属高考科目,学科地位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因高考分值仅占理科综合的20%左右,这种分值比例与其在当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匹配的。这种边缘化的地位,导致学生及其家长形成这样的错觉,即生物知识不重要,生物课不重要。研究表明,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重要影响。来自学生及其家长的这种负面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主体因素,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对教学质量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的主导者——教师,他们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更新,要求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而教育改革的推进,更是要求生物教师不断丰富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理论,具备较高的教育技能和能力。但就当前高中生物教师队伍而言,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陈旧、能力素质不高,缺乏机会培训进修,等等,从而导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质量,无法让学生和家长放心、认可。

(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的提高,依赖于良好的学生素质,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是将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交互作用,使原来材料在学习者脑中获得新意义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极为重要。然而就当前学生对高中生物课兴趣而言,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长远的生物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陈旧,缺乏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习方法不当,也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教学设备不足

挂图、标本、模型、实验器材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开展生物课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知识传递的高效性,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获取、理解、巩固和探究生物科学知识。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备普遍不足,投入不够,设备陈旧。这种局面显然无法满足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需要,不利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社会学干预:高中生物课堂的再组织化

根据社会学的观点,对高中生物课堂的社会学干预就是要实现这种袖珍型“社会”的再组织化。这种再组织化过程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

(一)树立高中生物教育的新理念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育必须彻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包括:1)强化育人观念——在转变应试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变应试升学为素质培养。2)更新质量观念——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升学率”就是教育届的“GDP”,这种“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科学的质量观念应是有效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发展,从片面追求分数转变为促进全面发展。3)转变教学观念——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高中生物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严重阻碍了学生内在能力的开发。新教育理念应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能力,从改革教法入手,加强学法指导,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都得到能力培养和潜能的开发。4)树立现代学生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使之从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

(二)确定高中生物教学的新价值

高中生物教学的新价值需要确认其教育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三方面。就教育价值来看,知识既是认识结果,更是认识过程;知识既是对事实、概念的系统描述,更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知识是综合的,既有纵向发展,又有横向渗透。因此,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应确定为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的综合。就社会价值来看,生物科学与人类生产实践、人类活动、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在教学中要辩证地引导学生理解生物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关注“生物—社会”,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各种环境、人口、资源等社会问题。就人文价值来看,生物学科中蕴藏的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以及生物学家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三)建构生物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要建构高中生物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需要做到:建构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表现为生物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他们的科学世界观和一般素质;其次,建构生物学科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表现为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建构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表现为正确理解考试的功能,使学生素质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素质的教育力量。

(四)创新生物学科的教育方式

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策略,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注重“做”,在“做”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技能,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储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实现从“权威者”向“引导者”、“控制者”向“参与者”以及“预设者”向“合作者”的转变。与此同时,强调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语

从社会学视角看,高中生物课堂可以被视为一种袖珍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社会成员,教师职业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等,是主要的社会规则。这种袖珍型“社会”的“病态”症状表现为生物学科地位较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设备不足,等等。要实现“病态”向“常态”的转化,就需要对这种袖珍型“社会”进行社会学干预,其实质是实现高中生物课堂的再组织化,主要通过树立高中生物教育的新理念、确定高中生物教学的新价值、建构生物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创新生物学科的教育方式等途径完成。

参考文献:

[1]庞树奇,范明林.普通社会学理论新编(第三版)[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生物新课程;高中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把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并倡导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来实现这一课程理念。[1] 随着新课程实施不断深入和扩大,探究式教学在全国各地各学科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沈平指出,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2] 同时,课堂教学也被公认为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供广大高中生物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参考,无疑是当前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1、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着名教育家萨其曼(J.R.Suchman)对于“独立学习者发展”的信念,他认为科学家用来分析解决问题,探究未知世界的理性智慧可以传授给学生。[3]该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实践过程,试图模拟科学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并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

    2、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环节比以往有更丰富的内涵。借此,根据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和近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围绕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谈谈自己的见解,旨到抛砖引玉。

    (1)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栏目。事实表明,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问题性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大地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最近出现的“大头娃娃”引出问题,并提出课题“‘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这样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非常的巧,非常的妙,非常的新,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涨。

    (2)组织学生探究,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探究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能训练”、“探究”等,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在“酶的本质”教学过程中,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巴斯德(L.Pasteur)、李比希(J.V.Liebig)、毕希纳(E.Buchner)、萨姆纳(J.B.Sumner)等科学家探索酶本质的过程及其相应的理论材料,并对此作出评价;课堂上由学生简述理论要点,组织自由演说“我从酶本质的探索过程得到的启示……”活动。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空间,获得探究过程的体验。

    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如“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的探究实验,可让学生——①提出假说: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②设计实验: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③观察和记录: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④得出结论:核酸种类不同,其分布也不同。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再次,新课程强调,课堂探究要取得成效,合作讨论学习是不可忽视的。但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大班制,学生人数多,实行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时遇到不少问题。最简单的策略是采取同位或前后学生分别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以2-6人左右为宜,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但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应尽量均衡,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补充人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分好组和职务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还应解释清楚学习任务,说明成功标准;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提供帮助;最后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正、科学、合理地肯定学生的探究学习。

    (3)展示探究成果,交流彼此思想。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要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分享成果,共享智慧,实现共同进步和新课程倡导的“全体发展”理念。正如大文豪肖伯纳(G..Bernard Shaw)所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教学模式;生物新课程;把握

中图分类号:G642.421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包括:资料探究(如DNA结构的发现)、科学史探究(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实验探究(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调查性探究(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等。而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实践过程,模拟科学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科学家面对疑难,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获得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那么,如何把握探究式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立题要巧,问题情境创设要妙: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妙",课题引入更要"巧",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为出发点。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温度"引出问题,并提出课题"为什么用温水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自己家是如何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如何?这样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非常巧妙,而且新颖,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其次要提供资料,组织学生设计方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教师首先要将教材中提到的或实验需要的具有启发性的资料提供给学生,促其思考,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在"光合作用"教学过程中,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这些科学家探索光合作用的过程及理论材料,并对此作出评价;课堂上由学生简述理论要点,组织自由演说"我从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得到的启示……"活动。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又能体验探究过程。

三分析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完善:选派1-2个小组的实验方案为代表在全班展示,并在小组间进行互评,教师也要积极参加到一个小组的讨论活动中去。学生在小组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并能提高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发其挥引导作用,提出一些细化的问题,比如:(1)设计实验要遵循哪些原则?(2)何为自变量?如何控制自变量?(3)无关变量如何控制?(4)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检测?(5)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实验设计方案逐步完善。

四实施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依据设计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并开始实验。且在等待结果的时候,一定让学生先预测每组的实验现象,并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

五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根据观察的现象,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联系实验假设,大家讨论后得出实验结论。

六展示探究成果,彼此交流:大文豪肖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展示和交流探究成果,让所有学生都能分享成果,共享智慧,实现全体发展和共同进步。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总结范文第4篇

笔者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从事生物教育工作20年,后转到实验室工作至今。前段时间研读了徐定冼老师所著《我怎样上生物课》一书,书中观点“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多年的生物教育经验使笔者不仅深有同感,还体验到做好生物实验的不易。

生物教学不受重视由来已久,而实验教学更是重灾区,甚至有些生物教师本身对生物实验也有种种片面认识。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确立为高中生物课程应遵循的理念。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又是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务和价值所在。因此,高中生物知识体系加大了实验的分量。以高中新教材(人教版)为例,必修课安排了13个实验(其中7个为新增)、11个探究性课题、4个模型建构、3个社会调查、1个设计制作。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不仅实验数量大大增加,实验类型多样化,对实验要求的层次也进一步提高了。这些足以证明丛书总结的“生物实验的意义:(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2)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知识,建立正确概念;(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和科学实验方法”,也逐步取得广泛共识,并加以重视。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理应自觉转变陈旧观念,加深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生物学实验不仅有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的作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生物科学素养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和习惯,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任。做好生物实验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乃至提高综合素质的不二法宝。

二、如何准备和改进实验更有利于生物教育的实施

实验是生物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实验课与理论课相辅相成,二者在生物教学中缺一不可。切不可因时间紧、课时不够等理由,削减或变相削弱实验。削减或变相削弱实验,貌似多挤出复习巩固理论知识的时间,实则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理解不透彻,单凭机械的记忆,怎能长久和深刻。其结果不仅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违背,也必然会丢掉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素质教育的阵地,实在是得不偿失。徐定冼老师在书中列举了演示实验、研讨实验和学生实验,并逐一加以分析。其中演示实验应该是最普遍、也最常用的形式,虽然它相对简便易行,但“导入新课的演示能让学生透过现象去思考、去探求实质;讲解原理的演示能帮助学生迅速领悟、理解生物学原理,加快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建立正确生物学概念;复习巩固的演示还能帮助学生澄清、辨别模糊易混淆的概念。”大家共同参与动手、动脑的学生实验是生物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更是实验教学的核心。而学生实验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实验设备、条件、时间因素、教师能力水平等限制,在中学实验室里教师无法演示、学生也无法动手来做的复杂实验,则由研讨实验来代替。作为生物实验教师更应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开齐各种实验。及时检修仪器设备,如:本学年利用学生实验的空隙检修显微镜87台,其中被蔗糖和龙胆紫严重污染的显微镜50余台、镜筒严重下滑的显微镜20余台,以保证其随时能正常使用,为提高教学质量出力。还应努力主动钻研专业知识,认真学习新仪器设备使用方面的知识,提高实验准备和操作等方面的服务能力,确保生物教育顺利实施。工作中及时听取一线师生的反馈,做好实验材料的选择、用具的及时补充和调配。如:初、高中实验要用到生命力旺盛的萌发种子和洋葱根尖,超市买回的种子和洋葱,多是经过抑制生长处理的,不解除抑制很难培养出根或芽的。怎么才能够按时出效果呢?只有精心分析具体情况,摸索、改进,才能力保实验成功率。萌发的种子―改买刚萌动的黄豆芽待用,省心、省时又省力。洋葱根尖―到市场专门找上一年剩下、已经长出绿叶的小洋葱,回来后稍泡几天就可长出多条新根来(当然也可以用大蒜代替,但也有一定的不足)。这样既没有加大成本,还能出现明显的实验效果。保证了实验成功率,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如何准备和改进实验更利于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模块化教学;课例展示;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64-02

一、实验模块化教学产生的背景

(一)生物学科特点需要我们务必重视实验教学

学习生物科学必须以实验为载体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学习生物科学必须以实验为基本方法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必须特别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实际上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教学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实验教学。

(二)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正视实验教学

新课程理念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理念要求:生物学科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其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对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突出实验教学,加强社会实践不仅是重要的途径,也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新课改以来,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学实验数量大幅度增加,这就足以说明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学科教学内容极其重要的部分。实验形式呈现多样化,对实验能力的要求也有明显的提高。新课程中的实验包括“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设计”“模拟制作”“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在普通高中生物学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中,实验教学除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是专门的实验模块外,在必修的三个模块中,实验都是分散于学科基础知识或理论之后。在教学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问题。如实验材料受季节的影响难以获得,实验现象由于客观环境(温度)的变化产生较大误差,实验教学内容容量过大一堂课无法完成等。这些不仅让普通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受到很大的制约,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也影响到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所以,对实验教学来讲必须进行创新改革。

(四)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现状

目前“MES”和“CBE”两种流派在模块化教学模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对模块化教学进行探索了。

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不仅对学生传授了知识,也使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应用。模块化教学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积累经验,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模块化教学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用比较少,仅有少数学科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笔者认为模块化教学法就是强调对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整合、以模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了解某一事物时能整合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块。针对普通高中学生身心特点和生物学实验教学要求,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普通高中生物学实验内容进行分类重组、重新编排,总结出模块化教学在普通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应用的基本规律,构建适合模块化教学的实验知识体系,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生物实验模块化教学的课例展示

课题名称:以加酶洗衣粉为材料的实验拓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研究影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因素

2. 掌握探究或验证实验的过程及方法设计

3.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学会设计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因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实验成果分享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2. 让学生形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环保节约的意识。

(四)研究目标

改变普通高中目前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方式,形成生物学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操作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联系生活,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复习酶的作用原理、本质、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从加酶洗衣粉的成分和应用的角度提出本节课可以探究的课题。通过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大胆猜想和讨论,充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兴趣的指导下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 活动设计。

活动一 提出问题

自变量 课题名称 因变量 (下转91页)(上接64页)活动二 实验探究

1. 课题名称:

2. 供选实验材料:

加酶洗衣粉、滴有等量肉汤的大小相同的纱布若干块、内壁被蛋白质污染的试管、温度计、吹风机、玻璃棒、小烧杯、大烧杯、天平、清水、水浴锅等

3. 方法步骤:

(1)主要实验步骤:(用文字或图形表示)

(2)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小组讨论确定的课题名称,结合提供的实验材料,确定4个可探究的实验课题。其中1、2两小组探究不同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3、4两小组探究加酶洗衣粉用量对洗涤效果的影响;5、6两小组探究洗涤方式对洗涤效果的影响;7、8两小组验证加酶洗衣粉中含有蛋白酶。各小组根据课题名称设计实验操作步骤,同一课题的两个小组互相补充,接着进行展示。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对各组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讨论、补充和完善,最后分组进行实验。在操作阶段不仅培养了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帮助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三、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本节课一开始以学生生活中每天都接触的洗衣粉为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洗衣粉为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可以进行探究的课题名称,并分析每个课题实验中相关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考虑影响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还要研究影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因素。在后来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时,学生还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变量,观察和分析因变量以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技能大大提高了。从这节课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但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控制无关变量,如在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中,第二小组最终结果显示:在三种温度条件下三块纱布的洗涤效果基本相同。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加酶洗衣粉的用量太多、实验时间太长、在搅拌过程中操作力度不同等;另外就是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如加酶洗衣粉的称量、加酶洗衣粉和含有肉汤的纱布添加的先后顺序。这些无关变量均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老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结合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分析异常实验结果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模块化教学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既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又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方法,提高了实验设计、操作等实验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物学科;实验教学;提高有效性;评价体系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始终在生物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如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所说:“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1]我们进行生物学习最基本的手段是观察和实验,我们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观察和实验,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及如何建立起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出管窥之见。

一、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对策

1.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主力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生物实验教学的意义,积极转变观念,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充分利用各种书籍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考试大纲、各年高考试题以及模拟试题,不断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可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自身生物科学素养;其次,要因材施教,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将科学探究法引入教学,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与教研员、同组教师经常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教研活动和比赛,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最后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更适合学情的高效实验教学模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2]总之,教师只有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夯实学生扎实的基本功,提升学生生物素养

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仪器的安装和基本操作是基本功。学生首先要熟悉基本的实验仪器的安装及操作技巧,避免实验仪器安装错误或者操作失误造成实验的失败。[3]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加强实验示范操作和表演。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改进实验教学方案,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学生通过有效的实验教学获得生物综合素养的提升。[4]

二、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1.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确立的依据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广、影响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实验教学可分为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价值领域三个教学目标。高中生物还应具备的七种实验能力:选择课题作出假设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的能力;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收集有关数据资料的能力;处理数据资料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表达和分析实验结果作出结论的能力;科学方法、观念、态度等高层次能力。这七种实验能力应制定相应的标准,然后以评价设计原则为指导,从设计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制定评分规则、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收集评价数据、评价结果的形成与反馈、再评价的逻辑等。[5]

2.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

第一,教学目标的评价。即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切实可行,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第二,教学内容的评价。即教学内容是否重点正确、突出,难点正确、突破,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是否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设定,相关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表述、论证和相关事实是否正确,教学内容是否联系实际,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又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中的实验处理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创设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是否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既能注意学生知识的承上启下,又能按由易入难、由低到高等梯度编排和设计,是否通过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和规律化,预定的教学内容能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第三,学生活动及学习方式评价。即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掌握、难点,是否突破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性、主动性、准确性如何,学生独立、自主提出问题或不同见解的积极性如何,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并与他人合作、交流,学生针对问题、实验现象、结论、规律等的分析、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第四,教师教法和手段的评价。即是否能依教学内容及三维目标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认知等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优选和最优结合,是否能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学习动机,是否能通过语言、实验、生物史实、现实生活等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否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并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是否通过多媒体、创设实验等手段辅助教学,效果如何,是否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见解、积极探讨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3.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意义

实验教学的评价不仅考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对实验操作过程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正确有效的评价方式,让评价的标准个性化和多元化,在实验中实施互动即时评价、重过程,以更好地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教师业务的发展。

总之,教师真正提高生物教学素养,采用有效的实验教学策略,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迅速有力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2]陈庆红.生物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实践反思[J].生物学通报,2005,(09).

[3]李友章.也谈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开发研究《生物学教学》2003年第7期.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总结范文第7篇

一、处理好教材利用与教案编写的关系

我们利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这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每节中各个板块间的逻辑顺序不是很强,但大部分板块都与“课标”的目标有一定联系,都能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我们应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理解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根据编者的意图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补充和修正。每位教师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方式不同,编写的教案也千差万别,但我们的相同之处是备课的时间大大增多了,比以前更累了。可是。我们还是“爱你的”,因为只有你才能为我们提供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和条件。

二、处理好义务教育与高中的关系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学,生物课程标准有两个突出的变化:(1)既重视结论性知识又重视过程性知识。这是第一次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强调过程性知识,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出变化;(2)提出了加强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的观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10大主题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三个必修模块是生物学的核心知识或核心主题。这“10大主题”和“三个必修模块”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我建议:

1.注意知识和能力的衔接和补缺。高中教师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并经常到初中听课,了解教学实际和学生状况的基础。针对课程实际、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确定好高中教学的起点,并及时补缺。然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科学地组建生物教研组,把初中和高中的生物教师安排在同一教研组,切不可分开,否则,教研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还有,高中教师最好能下初中任教一轮,再上高中效果可能会更好。

2.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应有不同的侧重和递进。高中侧重于思维探究和自主探究,更注重科学思想和观点的形成过程。注重假说、演绎、系统分析和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初中侧重于验证实验、技能训练和引导式探究,注重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训练。

三、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采用模块设计方式,模块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模块教学也有不利的因素,如:1、模块间的知识内在联系被削弱;2、模块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每个模块课时相同,而选择内容的量与度却很难把握;3、遗忘问题,不同模块间知识联系的内容有时要等一个学期;4、教师与设施的问题。

针对以上不利因素,我建议:(1)高度重视必修模块教学,把核心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必修模块选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其中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原理以及技能、方法的形成,都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兴趣前提;(2)不要忽视选修模块的教学,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四、处理好活动与讲授的关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大大地增加了学生活动尤其是探究性活动的数量,这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课程目标是非常有利的;但无疑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和教学课时的紧张,这正是平时生物教师在一起时“埋怨”的“热点”。因此,提高课堂活动设计的质量,讲究组织探究性活动的策略,是高中新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探究性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是顺应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潮流,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然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费时费工,而且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组织探究。片面地强调探究性学习而排斥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就会导致教学时间紧张,教师该讲的少讲或不讲。因此,在倡导探究教学时并没有否定其他的教学方法,而是主张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探究;实验;生物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对生物现象进行解释,并从中总结规律,所以,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中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着力改变“照方抓药”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以“探究性学习”作为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是将新课标理念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探究实验的提出、种类及原则

新课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以验证实验为主。而验证实验可控性强,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某一现象和理论,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有悖于时代的要求。生物实验不是还原实验本身,而是掌握科学的思维、严谨的科学方法。米勒曾说过:中学时期的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生物、化学、物理)是决定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此时是他们思维逻辑、创造性大爆发的阶段。这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掌握过程和方法,更加突显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

施瓦布最早提出探究性实验,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某一问题独立完成实验、分析结果、理解概念及原理,以获取知识,培养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第八次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指出通过探究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探索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实验分为观察或鉴别实验、验证实验、部分性研究实验、全程性探究实验、模拟性实验等5级。要开展好探究实验,必须在遵循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启发性、主体性、实践性、和谐性的原则下,拓展思维,挖掘潜能。

二、开展探究实验的意义

1.主动性培养

有人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传统实验教学课前教师将实验仪器和材料准备好,学生上课时按照课本或教师的要求都能达到目标;而探究性实验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如“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收集相关资料,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验证假设。通过参与实验过程体现了学生关爱生活、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记忆的目的。

2.能力培养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实施实验、验证”等过程。参与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创新、归纳、演绎推理、逻辑思维和合作探究等能力也都得到提高。

3.科学精神养成

新理论、新规律需要大量的实验和理论数据的支撑,而学生通过长期和大量探究实验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在探究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养成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坚持己见、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结合实际开展好探究性实验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探究实验内容多、形式多样,要达到教学目的需要以“教材―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托,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1.内容整合,实地调查

每学期开学之初对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归类、重组,把实验原理相近、材料相同等实验划归一类;带领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的植被、矿产、人口等的分布,为后期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方式、内容等打下基础。

2.开设兴趣小组,培养创新意识

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同时还大力倡导校本课程的推进,可借此机会组建兴趣小组,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体验生物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变化的探究过程,这样不仅弥补了当下课时少的问题,还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

3.教学观念的改变

探究学习的着力点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态度及素养的形成。其次,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探究实验可控性差、结果难预料,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注重实验的可操作性及学生的基础,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探究的主人。同时不断积累充实自己,应对新的探究内容,以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4.合作学习,互促互进

结合探究实验的特点和教师的优劣势,进行新老教师重组。集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新教师接收能力强为一体,推动探究实验课高效、有序地进行和新老教师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进。

生物探究实验的开展,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还促进了素养的形成、方法的掌握,还帮助教师重塑教学理念、重构知识体系、重建教学模式。总之,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实现从“探究乐”向“乐探究”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群翊.浅谈实施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科学教育,2006(05).

[2]杨国辉,毛本勇.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J].云南教育,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