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历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8-01
新课程理念强调素质发展,重视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开放学习环境,以让学生尽量减小学习压力,学出兴趣,学出独特的感知体验。传统的历史教学总是固守课本,以背记为主,难免让学生越学越僵化,感受不到历史的特色与乐趣。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从学习氛围、学习思路、学习感受等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快乐、充实地投入学习课堂。
一、增进多向交流,建立民主课堂
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避免不了教师掌握绝对权利,一味地“生听师讲”单向对话的局面。历史教学因教学材料固定、教学元素单一而更加如此。教师因此要积极改善这种局面,活化课堂氛围,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让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自由地学习感受,在轻松、积极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具体实施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仅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还要让学生互相之间形成沟通,体验民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后,开启了一个新颖的话题“如果成功了,那中国的发展史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改变?”教师让学生都参与到自由讨论中,放松的课堂氛围,自由的对话权利,让学生们兴致颇高,不仅运用了书本知识,还大胆展开想象,激发出不少个性观点。多向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倾听,才能让课堂充实活跃。
二、注重趣味发掘,优化兴趣体验
新课程理念着重关注兴趣教学,倡导学生在自觉、自愿、快乐的情绪中学习。然而,真正到位的兴趣教学却少之又少,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发掘书本所不能展示的趣味资源,绽放历史学科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创设情境,丰富感知
情境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手段,目的是让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感受到更多、更广的学习元素,从而更加关注课堂、投入课堂。对历史教学来说,学生所面对的多是死板的数据和冗长的史实材料,如果能够通过创设情境,重组学习材料,让知识点丰富展开,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大提升,学习感受将更加直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情境创设方法,如故事、表演、多媒体展示等,要让学生在符合心理认知需求,充分激发了解欲望的基础上展开学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世界文化的杰作》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巧妙地将教材内容直观、丰富地展示出来,学生在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激昂、雄浑的旋律声中,同时由多媒体细致展示的不同角度中欣赏了梵高的名画《向日葵》。生动、全方位的感官冲击,让学生快速投入浓厚的文化情境感知中,并主动希望得到更多的世界文化资讯。情境创设,让沉闷的历史课堂展开了新的印象,让趣味和活力越加满溢。
2.展开活动,开放实践
课堂活动犹如教学课堂的点睛之笔,独特、新颖的课堂活动不仅能够让学习实践更具吸引力,还能让学生从自主体验中感受到有别于传统的轻松、个性,因而延伸出更充足的学习兴趣。穿插着活动的历史课堂能够进一步发掘出历史学科的多样元素,让单一的学习模式变得自由开放,充满探究趣味。教学实施的重点是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围绕学生的兴趣关注点选取活动主题?为此,教师要紧抓新、奇、趣元素,让课堂活动跳出俗套,跳出形式,充满独有特色。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伐无道,诛暴秦》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看地图说成语”的活动,让学生观察秦朝地图,按照教师标注的地理位置和关键词提示,猜出相关的成语,并分组进行比赛。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全面调动起来,各小组密切配合,收获颇丰,“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一一被学生正确回答出。课堂活动有方向、有趣味地展开,为学生带来了学习动力,为课堂带来了精彩生命力。
三、开启问题引导,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所关注的学生能力培养多从学习思维入手,拥有良好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占据学习的主动地位。而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陷于被动,缺乏创新意识,这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导入方式不够灵活。教师可以优化问题引导,让这个现代教学课堂常用的教学引导法变得启发性十足,毫不普通,不仅要让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牵引作用,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敢于质疑,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在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开阔问题思路,多制造主动提问环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学中,教师用问题“科举制的开创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回顾科举制的发展,并将学习思维引向古今对照,很快有学生主动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官员考核制度是不是在科举制的基础上延伸来的?”问题,有独特视角和深度探究性的问题反映出了学生在开放的问题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创新灵活的思维层面。
学历史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导正三观,沉淀人格,要想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历史,就不能让历史教学课堂变成一潭死水,而应当以素质、能力、个性的新课程理念为核心指导,让学生轻松知历史,深度思历史。
参考文献:
一、穿插讲解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大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描述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如在教学《战国七雄》时,“商鞅变法”是重点。为了突出秦国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效果最好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曾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敢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过程、结果、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会
讨论式学习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教师设疑讨论,或学生设疑讨论,或小组或大组讨论,也可以自由讨论。组织辩论会就是讨论或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在教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学生分成“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的正反两方,让学生参加辩论,学生们为了准备辩论,广泛收集资料。在辩论中,双方围绕本方的观点列举了许多事例,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掌握了历史知识,通过双方的辩论学会了怎样分析历史人物。
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在辩论过程中,常常有学生思想火花迸发出来。学生学习起来不再感到费劲,交流中既有材料的选取,又有生活经验的补充,还有互动中思维的碰撞。充沛的史料储备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同时,通过辩论会,发展了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实效。
三、表演课本剧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当然这要花费一定时间,要提前准备一些日子。教师事先拟好主题,让学生表演各个角色,故事情节和对白由学生自编自导,但不能偏离主题,要体现书本中的基本知识(当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适当加以拓展)。在教学《张骞出使西域》时,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如:汉武帝的皇冠,张骞手中的汉节,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汉武帝想通西域时的急切心情,张骞的刚毅与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匈奴的强悍与凶猛等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
四、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有调查、访问等方法。调查、访问主要是学生自己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有关资料,以了解历史事实、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例如: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给现代中国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无感性认识,书上也只是浮光掠影地介绍了一下,学生学习后,印象不深刻。为此,笔者让学生在一个周内,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访问他们的长辈,并把了解到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再到学校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认识到了上述运动的严重危害,达到了教育学生“以史为鉴”的目的,取得了在教室内不能得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
随着社会的进步,辅助教学设备的发展,我们历史教学也应跟上时代的潮流。那么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要彻底改变以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模式,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材的重点。
比如在讲八年级《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事先准备的视频材料,真实直观的再现了整个交接仪式的全过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那个令亿万中国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上空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的起立,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六、设计新颖的作业与与测验
[关键词]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几年的教学一线中,我就如何创新历史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分析学生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 教” , 又关心“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所以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对每个班级的特点、每位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二、研读课标,剖析、挖掘历史课本资源,将课标要求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课标是授课的依据,所以在编写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认真研读,制定出本课的“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对课标所要求而课本没有涉及或没有系统涉及到的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当拓展或加以补充。
课本是教师授课的工具,该怎样利用好这一工具呢?
第一,善用单元主题,提纲挈领,建立知识框架。
现在的教科书是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单元主题。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先渗透单元主题,使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在本单元内容学习完之后,师生共同进行单元小结,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单元内容。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课题是课本的“黄金眼”,善用课题,把握重点。
历史课本每一课都有一个课题,有不少老师简单认为课题只是在目录中为了把这一课与另一课区分开来,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上课时只简单地把课题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揭示一下本课的教学内容就行了。其实课题往往是用点睛之笔把课本的要点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在一堂课教学之前如能与学生共同解析课题,对于迅速把握本课的中心和要点具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善用课本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课本上的材料一般都是很典型的,在讲到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现象等时,要与课本相关的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让学生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的创新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强调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要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拓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探究活动。如书让学生读、看法让学生讲、知识规律让学生找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时,在授完课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之后我给学生一点提示即启发他们从原因中找答案,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踊跃回答并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我加以点拨,师生共同解决了问题。而在另一班授这一课时,对这一问题由于没有学生回答,我就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但在以后的做题和考试中,明显发现对直接给答案的班级中不如经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的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透彻,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同的教学效果让我知道老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四、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善于创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是教学效果充满感彩,效果就大不一样。如讲授人教版七下《对外友好往来》一课,在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时,我使用了“外国人为什么想来?”,“为什么能来?”,“怎样来?”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而关于鉴真东渡,我利用课本阅读内容作生动的描述,尤其是鉴真六次东渡的艰辛过程,形象感人,亲切自然,同时又寓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第二,教学中丰富情感的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历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和抗击沙俄》一课时,对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长官揆一和严词拒绝我着力渲染和描述,描述中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加之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教育人,以情感染人,把爱国主义的情感寓于言表之中。
第三,学生讲授法。
对历史课本中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课,如文化部分,我让学生来讲。以前对文化部分的内容,我的授课方式就是给学生把知识点勾画出来。但在讲宋元文化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来讲。我把宋元文化分为四部分即科技、史学、文学和艺术,并分派给四位学生,让他们准备、讲授。在学生讲授的时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思路开阔,而且学生查阅的内容也非常生动丰富,超出了我的想象。从课后的评估来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得多,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讲《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了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废除和影响之后,我出示了两个讨论题:①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点?②请同学们谈谈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些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通过联系现实,也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口授,学生听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现象,注意教给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具有思维价值和情境功能的问题,指出思考的方向并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上,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唤起探究的欲望,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得到了升华,最终达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明显的状态。
>> 初探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历史内容的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策略浅析 历史与社会拓展性课程教学措施分析 拓展性课程的内容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策略与学习指导策略的设计 基于开卷考试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策略与研究 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探究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 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 简谈思品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 探析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历史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策略 “拓展天地”的教学策略思考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史地”内容的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历史与社会课程开展民俗文化教学的策略 高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与教学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李小红.创生与课程:创生的视角[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王世伟.调适教科书:使用教科书的实然与应然取向之间的中庸之道[J].教师教育研究,2011(9).
[7] 陈洪澜.论知识的组织与融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 李云吾.“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创生的文化解读[J].中国教师,2012(3).
初中历史是对学生实施理想观教育、培养良好情操、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虽然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直接,但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实现学校规范制度化管理。
1.帮助学生树立是非观,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历史人物中的忠奸善恶,历史事件对历史的正负作用,哪个是正能量、负能量,历史教材交代得很清楚。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为学生形成优质道德行为奠基。
2.新时代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文化知识,还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历史教育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基。
二、历史教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尽管历史教材有不可忽视的德育因素,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教育而置德育与不顾,许多不健康的因素不能剔除,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被忽视和淡化,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1.教学目标的制订。这一目标主要用于考虑升学率,以成绩衡量教学得失,衡量教师业绩。历史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的人文教育理念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2.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缺乏艺术性,知识传授和德育两张皮,将历史知识牵强附会地德育化,或者无休止地说教,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学生多有怨言,长此以往,索然无味。
三、初中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人格作为重要课题,历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上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历史教育德育的实施。
1.提高教师实施德育的认识。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应该重新认识和诠释,把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德育健康人格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定期研讨、培训、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多了解历史教学的前沿理论,多掌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艺术性。教师要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不能只顾知识传授不顾孩子成长,而要深刻领会德育的重要性,在高效完成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
2.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行为人师,德高为范。历史教师的良好德育形象是学生的楷模,鲁迅先生描写的他的老师藤野先生,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中的老师形象等,之所以感人,主要还是在他们身上闪烁的德育光芒,人格的光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给学生输入正能量,给学生鞭策和激励,处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3.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学生爱上哪个学科,一是学科性质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本身的影响。如果我们总是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总是在陈旧的框框里,灌注式,一言堂,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学生不仅厌倦老师,也会厌倦学科。历史教育有远离现实的距离感,有知识堆积感和人物事件复杂感。教师要注意总结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与现实挂钩,引起兴趣。
4.在探究学习中加强德育。新课程理念提出探究式学习,将问题交给学生,发挥主动性,进行探索,找到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历史事件的评判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看法,这样有助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比如,我们讲解岳飞抗金内容,先叫学生一块温习著名的《满江红》,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慷慨陈词中感受英雄气概,然后根据听过的评书《岳飞传》还有岳母刺字等故事感受岳母教子有方,岳母的爱国情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学生被岳飞的故事和精神感动着,然后抛出问题: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有的认为岳飞抗击金国的侵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有的质疑,金国和北宋都属于中华民族,民族内部的矛盾,不能看作民族英雄,而且岳飞的抗金阻止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还有的认为北宋皇帝腐朽无能,北宋已经穷途末路,没有必要为北宋卖命,岳飞不值得赞扬。探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深入钻研的精神,锤炼了多向思维,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适时予以引导,指出对历史的思考不应脱离历史的大背景。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改;优化对策
G633.51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时代教育的理念,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初中历史的学科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学生学习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激发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总结下来,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历史学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直以来,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一直不被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学科在考试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性让学生背诵相关历史条款,学生只知道背诵,却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也不懂得每个历史条款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总体而言,当前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方能实现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二、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任务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新课改教学标准下的新课程理念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有如下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随着新课改的普遍展开,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教师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三、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理念倡导初中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办法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一种时刻思考的心态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再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教学时,学生已经知道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但是学生在正确认识汉武帝这一举措的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在上课时,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汉武帝这一举措的原因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我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激烈讨论,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达成课堂和谐。历史与现实总是存在很大联系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正确的导向,应当善于寓教于史,教学举例尽量自然贴切,选择的现实必须与所讲历史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进而有助于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人类社会的产生》这一课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通阅教材内容后,选取一些现实中能看到的如“猿人进化图”等素材。将学生引领到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起源这一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每位学生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然后各组派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样,我就与学生一同成为整个教学情境中的一部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展现历史教学魅力。现代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日益发展,为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征、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科学、合理的选择有效的恰当的实际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问题探究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谈话法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保持学生的兴趣;现代教学媒体能够再现历史场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现交互学习、开放式学习,为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例如,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在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时也有了很多的选择。我们可以利用投影、电脑、录音等的演示,通过电视画面、剪辑电影、动态电脑及图片等使历史事件真实的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再现历史情境,扩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途径,给学生营造和谐宽广的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协作精神和表演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课堂结构与教学环境的优化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新一轮的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运用情境教W,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加和谐高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历史 “问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广大历史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抛弃了以往的“满堂灌”;为节省时间,少提问,甚至不提问,而直接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等一些遏制学生发展的教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必须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本文将以初中历史的典型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初中历史的“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顾名思义,核心在于“问题”。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开,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就是指发现问题。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化教学不失为一条有益的尝试。所谓“问题教学”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问题
教师在对教学目标、教材、学情有总体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为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创设历史情境,导入问题。例如在进行《》一课的学习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堂开始如此导入问题:近代中国饱受欺凌,对近代中国来说,西方列强都是狼,贪婪、披着羊皮、张牙舞爪的狼,然而在一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连这些“狼”都震惊地称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为什么西方列强这样评价日本呢?日本在中国究竟犯下什么滔天罪行呢?中国又会遭遇什么样的新灾难呢?显然,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问题,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干瘪的历史骨架顿时有血有肉起来。
二、联系现实,设计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用“问题”的形式,培养学生质疑品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成为所有教师上课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来自生活的问题,学生既有关注兴趣,更有探求欲望。例如在学习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设计问题如下:(1)一提到纸,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如我们天天都在跟纸打交道。你认为纸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讨论)(2)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西汉第一张纸图片)(3)在纸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有哪些?(4)是什么原因促使蔡伦改进造纸术?此设计利用学生对纸的熟悉而展开,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学生围绕问题积极讨论,课堂肯定是“活”了,而我也很轻松,只是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获得对历史知识的新体验。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社会上许多热点问题都有其历史渊源,世界史如此,中国史亦如此。因此,适时捕捉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要介入热点,巧妙联系历史,设计问题,如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之流曾组织“公投”活动,蓄意制造分裂,搞“”。当我们学习“一国两制”解决时,就可设计:“的由来?”或“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用历史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坚信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三、师生探究,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真正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融会贯通,联系现实,提出许多有见解、富有层次性的问题以待解决。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学情和对历史的认识水平,他们对有些问题的思考可能含糊不清,或者思路不畅。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收获课堂的惊喜。所以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角色定位;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41-01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竞争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在“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真正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扩大教育的社会投入。他们也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刻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和人类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形式转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育的改革首先应是教师的改革,教师教学的改革。
历史教师是历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转变历史教学方式、增强历史教学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对于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历史课程的改革也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历史教师在历史教育中仍然未能走出传统教师的角色,依然充当着历史知识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历史事件结论的灌输者,学生历史成绩的终极评判者。在教师的角色定位方面还没有走出传统教育思想的误区,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师角色定位不足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为课堂教学中的中心,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历史教师的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仍然未能有机整合,还存在脱节现象,不适应历史新课程要求,偏离新课程理念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具体表现在:其一,教学理念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大多数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时期。他们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历史知识,学生学习的核心就是掌握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就是教学大纲、教材上规定的内容。一切以考试范围为准,纳入考试范围的历史知识才是重要的,才是要讲的,而其他的是次要的,是可以不讲的。一旦出现书上没有提及的知识点,就冠以“超纲”一笔带过。将“知识”绝对化、权威化、片面化,从而扼杀了历史教育理应承担的对人的生命意识以及人格力量的形成的责任”。在趋向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好像就是一个容器,什么知识都往里充、往里塞。教师告诉学生的是前人的事迹和前人的成果,要学生体会的是前人的光荣,继承的是前人的体验,而极少让学生有自我认知和自我选择的机会,结果是学科知识越来越专、越高、越深,而学生的困惑却越大。其二,课程观念趋向“僵死的学科理论”它人为地割裂了历史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历史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知识学习单一、考试分数为先的课程认识。学生只是背诵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历史学习的好坏主要看你背了多少,而不是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和深刻认识。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强化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以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要想完全改变原有现象,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长。这些历史知识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固定的“史实”和“结论”太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较少。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点,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历史专业知识的获取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一些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识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了;其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消极地依靠各级教研活动中的专家讲座,一些教师甚至还把“拿”来的“知识”,在历史课堂中现“卖”。这样的历史知识结构,比较适合于灌输式的教学,很容易造成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内容相对陈旧、知识的运用相对僵化的状况。“在新的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难免出现各种困难和挑战”。
三、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缺乏
对教育科研方面,资料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中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主要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实验。据报道,在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就北京市这一教育科研水平相对较好地区而言,调查发现“被调查的40余位北京中学历史教师中,从未承担过任何级别科研课题的教师占总数46.7%,未在任何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文章的教师占总数的53.5%”。北京这样教育发达的地方尚且如此,就更别说像我们这些教育落后的农村地区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更多空闲时间去研究,再加上农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只靠书本上学习到的内容和互联网上的零碎知识,是无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导致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缺乏,也是目前初中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总之,受多年来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改变,老师角色定位不足的现象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就需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逐步摒弃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提升历史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