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空间形态 美化与装饰 城市形象 街道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是人们居住、工作、业余休闲和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街道便是城市中的“客厅”,是当今文明社会里彰显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未来街道景观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和多角色功能的,可持续意味着对自然景观和人工环境进行适度开发和介入。一方面是对有的传统优秀街道和广场的保护,一方面对新建和重建的力求公正的策略。

街道景观设计大部分来源于人的参与和历史的沉淀,是人与环境共生共存的双向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对历史街道的改造、保护以达到再应用的更好效果是国内外街道历史演变的重要部分。国外街道历史的演变大多以方格网状布局思想贯穿其中,和中国古代街道及城市规划思想有很多相同的演变历程。大多数城市致力于对就建筑和景观的修复,在不破坏原有的历史建筑上进行填充和修补,这种方式大大的保存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感,同时也带动了老城区的经济发展。像巴黎的老城区随处可见具有历史特色的街道及建筑,成为了旅游观光的圣地。中国也是如此,在发展新建的基础上对老城区街道进行保护、保留和修复。像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正因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使其成为了现今上海中西交融层次较高的住宅区,给人们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气息还有优质的空间。

街道不仅承载着历史和发展同时也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介,通过街道对一个城市进行欣赏和审视,人们通过街道进行各种活动。无论多么破败多么原始的街道在人类社会的进化中都得到了改善和重视。人们开始不仅仅拘泥于街道的便捷流动作用更注重景观的建设,这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街道两边由以前的自然生长环境变成了有序的经过设计的更加完善的自然人造景观,或者以联排的建筑作为街道两旁的幕布演绎了街道另一种风采。不光是街道的两旁发生了变化,街道本身也在平面上产生了变化,彩色的地砖或者各种高低错落充满设计感的特殊材质被应用了进来,增添了街道的层次感。在细节上做好文章是如今街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同时也给人以人性化的感觉和家的温馨。好的街道景观也展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个性,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标志,其更加简洁醒目的识别性也更加方便的满足了人的各种不同需求,充分做到了街道与景观与人文的结合。

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变化是影响传统街道景观装饰性的主要因素。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材料的兴起,促进了铺地景观尤其是人行步道的装饰图案的丰富性,由于建设者多将资金运用在汽车道等车道的建设上所以导致了人行道发展的滞后,人行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无趣的乏味的,同时材料的缺乏也是导致人行道景观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所以在现今街道的发展中由地面作为切入点为例,应该将硬质铺地景观、人工铺砌的图案、软质铺地景观,三者更好的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符合功能上的要求,又要体现很好的装饰效果。正如《美化与装饰》(作者:芒福汀)一书中的一段话所写:“它在脚下被感知,可从近距离观看,雨水从地面溅起,热气从地面升腾,因此,他的设计十分重要”。

在从空间立体的角度看,雕塑和地标共同组合成了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所说的通道和节点的定义范围内,雕塑作为三维物体出现在城市装饰中,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多以神兽形象出现在屋檐和私家庭院的入口处,用以趋吉避凶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动物和有着丰功伟绩的个人雕像。在国外,像美国的自由女身像或里约的基督纪念像的巨大国家纪念物,几乎可以从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看的见,为城市提供了辨识的特征。现代的公共雕塑在街道中的作用除了起到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它还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影响着周围的环境,配合上带有铺地景观的构成图案,起到强烈的向心力的作用。单从开敞的空间造型艺术形式的分类中,笔者认为比较全面和与时俱进了。不同类型的雕塑不仅要符合类型多样的街道空间,雕塑自身也要有很好的装饰意味。互动性雕塑对人们在街道中停留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人们的欣赏这种互动性雕塑才产生了艺术价值。互动性雕塑常以人们所熟知的符号或者形象出现,能让人们尤其是儿童,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参与的行为动作,并且带来近距离的触摸感。互动性雕塑在商业街或者大楼门前等除了以交通为主的街道中再合适不过。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公众的参与性,并融合了社会的公共关系。

色彩在街道景观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色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在绘画和雕塑中所重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是把红、黄、绿等纯色系作为等级的象征用在宫庙殿宇等有着权利的建筑中,普通百姓的房屋更没有机会得到运用。而在国外传统建筑中,古希腊建筑和雕塑由一个长久错误的观点认为:建筑的颜色只是自然打磨的结果。正是那些古代文明的建筑的灵感,单色系长期占据在画布上而作为人们绘画的主题。 城市中有四种区域的色彩:(1)城市整体区域划分的规模;(2)城市中的街道和广场的规模;(3)单个建筑的规模;(4)街道景观细部的规模,如室外垃圾桶、灯具等等。在整体设计要考虑观看时可能在阴影处,或在阳光充足和明亮的蓝天背景下。受阴天、晴天;冬季、夏季不同情况对同一色彩可能呈现出的不同颜色。

很多世界级的城市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城市色彩,这种色彩加上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整个城市的特点,增加了城市的设计感使其变的更加吸引人。如北京在厚重的城墙掩映下以沉稳的灰色为主,凸显了大都市的庄严和特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夜晚逐渐的被我们点亮,在夜晚的映衬下街道衍生了新型的观赏角度,街道夜景被逐渐的重视起来。人们在夜间环境中,需要在视觉恒常性即有内在联系和统一秩序的背景下,下意识的找到视觉注意的中心。所以对照明也提出了要求,从生理要求看要有清晰视看的轮廓和有安全感的投射方向,从心理要求来说要有积极的视觉信息提示和清晰表达的方式。一般来说,大体量的建筑时常在低位置中照明,能突出建筑物在夜间的效果。

综上所述,人的参与式是街道景观形成的直接原因,所以在街道景观的建设中包含大量人类的思维感知结果。这种结果的产生是人对空间的一种认识和历史经历的沉淀,是各种方面的综合作用。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1.1历史途径

一个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城市形成之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始终处在动态的演变之中。所以,城市与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样的,城市街道景观也与时间有着紧密联系,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理想状态的景观是不存在的,而人们对于理想景观的看法也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街道景观和城市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城市街道景观的空间地域文化特征。

1.2文化途径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城市街道景观外在的表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的文化和理想。在城市街道景观中,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城市街道美的欣赏与追求由来已久,不同的文化类型和自然地理条件成就了不同的城市街道景观。文化传统的差异使得各个地方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上有不同的风格。如:西方人崇尚田园之美,在城市景观中倾向于天然元素的人工化,而在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的景观风格。

2文化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城市街道景观反映出文化,而文化又改变着街道景观,文化与街道景观之间有着互融的关系。城市街道景观所具有的双重属性体现在:(1)城市格局和建筑物等共同构成了景观的物质实体,其背后是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2)城市街道景观存在于人的脑海中,通过亲身体验、互联网、电影、报刊等途径形成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2.1城市街道景观的生长

城市街道景观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在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的过程中还应该加上时间因素。花草树木有自己的生长周期,能够繁衍生长。作为文化,景观也存在文化的生长,即文化积淀。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文化也不断走向丰富和成熟。

2.2人为的因素

作为文化的主体,人在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在上文已经有所论述,本节以实例说明。政府的决策者、投资人以及设计者等对街道景观项目有着各自的要求和意见,这些要求和意见都会对城市街道景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有重要影响。人的因素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在街头咖啡屋里休闲的人们同样也是景观中的一道风景。看与被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方式,身着旗袍、长褂、西装都会给街道带来不一样的风景。人,让城市变得更加生动。

3街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忽略了时代文化精神

人是城市街道景观的使用者,因此,景观的存在应该致力于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景观的设计应该与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相符合,将这一要求反映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即:城市街道景观应该具有相应的时代文化精神。而在当前,有些设计者片面的追求历史感,思想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对于时代精神的体现则考虑的较少,这些设计也难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3.2街道文化景点堆积

一个城市的特色体现着其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则更能彰显城市的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也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一般而言,历史越悠久,其文化的积淀也会越深厚。在设计中,面对如此之多的历史文化,设计者常常希望能够将它们全面的表现出来,企图表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这也可能造成历史景点堆积的弊端,给人一种又多又乱的感觉。

3.3缺乏人文关怀

人,作为城市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景观的使用者和观赏者。在街道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视人的体验感受,以其为主线,塑造出具有人情味的街道。而在现代化城市中,面对复杂的道路环境,设计者们往往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交通功能的优化上,将交通环境作为一个工程实体,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来看,忽略了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得城市给人一种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感觉,忽略了人文关怀。

4结语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街道景观设计现状 对历史的把握 好的景观设计

首先要对城市区位进行分析,在对城市街道分析。街道是城市道路的一部分,负担着与其道路级别相应的交通功能,对他的设计首先要满足车行与人行的顺畅和高效率。

其次要从底界面进行分析。根据人们出行、休息、聊天。进行不同材质的区分,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其次要从侧界面进行分析。对街道的历史进行了解,对街道进行布置。延续城市肌理。再次要对城市顶界面进行分析,天际线是西方城市规划的定型理念。他们认为,城市若是一个人的肌肤,天际线则是服饰包装,因而,在天际线的定义里,就格外地赋予了美学的最大化内涵。天际线应该表达海市蜃楼般的美轮美奂的美。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突出了城市的中心街区性和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辐射性。所以,中国的旧城,最繁华的地段和最精美的建筑,城市天际线具有直觉直观的人文特点、审美特点、标识特点和造型特点,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时代化的理念,但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区,早已意识到城市天际线在文化概念上的超然意义并起步力行。

在很多城市,自然和人文的著名历史遗存都比较丰富,成为城市自古以来特有的历史文化名片,但是,随着城市高大建筑的不断增高和增多,城外的高塔看不见了,城外的山脉看不见了,城外的古楼看不见了,人们的城市视线落点也仅仅只能是水泥和钢筋堆砌的建筑天际线,这是一种城市之美的严重缺失。在城市建设中淡化天际线意识,不但已经给城市美感带来了审美疲劳,也造成了城市无法挽回的美学损失。

城市道路是一种线形空间,线性空间也像其他景观一样,要有良好的景观序列,这样才是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序曲―发展――结束”。”

根据对街道的分析研究和景观构想,在设计范围内,以及各道路或功能界限为地块划分的基本控制依据,对建设用地进行纤细划分,并统一编号,对每一地块提出“定性、定量、定位、定界、”的具体控制指标,即土地的使用属性、使用强度、建筑密度、建筑极限高度、绿地率、人口容量和使用方式。从这几个方面引导控制房地产开发建设计及投资,以实现城市设计。时代文化精神

城市街道景观首先是为当代人所使用的,它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反映在景观设计中,就是要求城市街道景观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文化精神。当前,有些设计师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表达历史文化时,一味地追求历史感,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忽视了时代精神的体现。街道文化景点堆砌

城市的历史文化最能体现城市特色,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如西大街仿古一条街对沿街原有和新建建筑都进行了以唐风为主的改造。这些融入了唐风的现代商业、办公、文化以及纪念性建筑无不严格遵守“法式严谨,风格纯正”的基本改造要求;在充满时代感的同时,保留了地域特色,传承了唐代建筑风格。整个西大街的现代建筑基本以灰颜色为基调,辅以朱红色。并且,将现代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相互融合,体现了开朗的建筑风格。

城市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该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形式反映,对于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传统景观、风景名胜又是一个城市特点的一方面。好的景观设计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挖掘和表达历史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某些历史文化形式的模仿或借鉴上,应注重对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景观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行为,因而在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的同时要具有美感,体现出艺术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城市环境的核心是人,基础是自然环境。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公共空间或景观不是只让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到其中的,离开了人的活动、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景观便失去了意义。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的关键所在。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追求的是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基础,在注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对自然和环境予以充分的考虑,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始终处于平衡或协调状态。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景观设计中,要对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加以合理保护与利用,不应在建造新的城市环境景观时以破坏自然景观资源为代价,应以自然景观资源、传统景观资源为设计基础,创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又有历史延续性,同时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环境景观。规范人类资源开发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原则。

(三)保护和发展文化景观的原则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和村镇改造,一些文化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文化、风俗延续产生不利的影响,景观风格趋同化使具有民族及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日趋减少。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根本。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在景观设计中,防止人为地割裂文化历史,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城市街道景观建设要充分体现城市道路的人文美

城市道路的人文之美是指通过城市街道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氛围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化美感。

参考文献: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街道;园林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绿化设计;重要性

街道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在城市景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城市街道除了其所具有的运输、行走等实用价值以外,还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烘托城市建筑以及打造城市印象上起着重要作用。当前,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引入园林设计理念,将城市建设和园林设计相结合,以期打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而城市街道作为这项建设和打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1.景观的概念

所谓景观,实际上泛指的是某一地区或地表的自然景色。比如我们熟知的城市景观,其指的便是城市的整体景色,包括自然景色和人造景色。而城市街道景观所涵盖的内容则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景色,以及人为制造和装饰的景色。

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城市街道的景观功能

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街道也是其设计中的一项内容。即是说吗,城市街道也可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也同样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设计。下面对城市街道所具有的景观功能作详细介绍。

2.1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

街道在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只是地域的连接者,还是一个为人们提供公共生活和公共活动的舞台。街道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整体框架,它承担着城市交通运输、观光、交往的重要职责。对外来游客而言,街道景观是其了解城市文化、感受城市活力的重要窗口。

2.2街道格局可体现城市的特色

纵观国内城市,几乎每个城市的街道格局都独具特色,很难找出一模一样的城市街道格局。这是由于每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形成的时间不同而导致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与城市用地面积也得到了相应的正增长。现阶段,我国部分城市在原有基础上实施了城市扩建策略,将临近的老城或乡镇纳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范围中,扩大城市的版图;有的城市则选择脱离老城,在附近另开辟新城;也有的城市会选择新旧结合方式,将老城和旧城市结合起来,在两者之上谋求发展。

但概括而言,不论城市的发展形式如何,其城市街道的格局都是对历史的一种记载,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发展,或者说反映了一段历史,记载着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正是因为街道格局所具有的这一特性,所以当人们在经过城市街道,经过特殊地点时,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联想到这个城市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从这一点来看,城市街道其实是城市发展和历史活动的见证者和记载者,它蕴涵,并积淀了城市的文化。而反过来,城市形成和发展形态取决于,城市某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具有代表性历史事件而形成的街道格局,同时也形成了城市在空间布局上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2.3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3.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山林和水泽等生长和繁育。山林包括了水、空气、土壤等主要的生态因子。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 长和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 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人工塑造地形,以形成适应多种生物需要的人工小气候条件。

4.城市街道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使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5.结束语

目前,城市街道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街道的景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本文对城市街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城市街道不仅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是体现城市形象和特色的窗口,还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发展的记载和见证者。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对城市街道所具有的实用功能和景观功能作全方位的考虑,尽量拓宽对城市街道的研究,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中国园林,2002,4:13-16.

[2]徐文辉等.杭州市城市街道绿化的研究.中国园林,2002,3:23-25.

[3]邱巧玲.城市干道绿化的几个问题.中国园林,2002,3:26-28.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街道景观;建设;绿化;

一、概念

景观在地里名词里是指地表自然景色。那么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的绿化、道路建设。城市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体现文科和理科的协调,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道路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二、街道绿化功能

街道是城市的基本框架,那么街道景观更是城市景观的骨架。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人际交往、城市文化等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三、我市城市街道景观之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市城市景观与先进城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功能设施不健全,只是考虑道路交通对路面的基本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城市的环境质量差;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人本主义不重。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4.街道照明设施水平低下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缺乏公共活动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四、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城市建设应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

2.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那么在城市建设中就要尊重、继承和保护。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3.整体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

五、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按功能可分为生活性街道、交通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相对应的街道都有自己的景观特色。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例如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

2.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

3.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例如广州的滨江路就一味的追求美观忽视了行道树的功能。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街道;自然;生态;景观设计;交互情境

1 具有交互情境的城市街道的空间形态营造方法

街道,从宏观上看,是城市的一个局部;从微观上看,却又是许多建筑、空间,以及使用者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要营造一个街道的交互情境,首先需要做出两方面的准备:(1)对街道景观设计的定性――也可以称为“立意”。(2)对街道景观的整体布局――也可以称为“造境”。结合中国的传统与山水城市设计理念,街道景观的“立意”可以描述为以自然山水、人工构筑物、人之间达成交互。为了实现这个意象追求,同时街道空间的围护面要素比较多体现在建筑立面上,我们在街道空间的整体布局上,还必须使人造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自然融合。

绝大多数艺术作品的感人之处,就是它包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而在空间艺术上,这种韵律和节奏美,可以有两种实现的方式。

第一,从平面营造街道、建筑、自然交互时产生的疏密变化,顺应地形地貌,构建街道空间。在城市街道空间中的环境构架分为两种:自然构架和人工构架。地形、地貌、植被等作为自然构架的因素,在进行接到设计的时候需要尊重并合理利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地形作为设计出发点或以水体、植物作为出发点。将自然景观、街道、建筑三者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的营造方式,最大限度保护了自然与地形地貌,将人工框架为主的城市快速过渡到自然框架。当人置身其中时,可更好地与自然亲密接触,又不觉得做作,看似自由随意分布的建筑实为有意安排,可以让街道不会太过冷清,不会失去街道本身的功能,更避免了一些较为隐蔽的街道成为负面因素增长的场所,让人不愿意进入。第二,从立面营造街道围护面的起伏变化,利用标高的变化,营造有韵律的视觉效果。交互是一个过程,在营造街道空间的交互情境时,不仅从平面上顺应自然,还要从立面上与自然相融。我们不仅需要给行人提供一个美好、和谐的静态观感效果,也需要考虑到能否为街道中的行人提供一个行进过程中的连续、变化的动态观感效果。

一些城市街道依据当地丰富的自然因素进行设计建造,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标高的变化,行人行走其中时而登高、时而就低,视觉的高度也随之变化,从产生不同角度的仰视或俯视的视觉效果。结合不同高度的视角变化设计景观,使人再俯仰之间,各得其趣。另一些城市处于平原地带,并无地形起伏,无法通过自然标高的变化使街道产生韵律感。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人工因素,使围护面要素在标高上产生变化,结合人造景观,实现有韵律的视觉效果。人工框架的建立为街道中的建筑赋予了观景的功能内涵――当行人由下而上的仰视建筑时,建筑就是景观;而当行人登上建筑,由上而下俯视全局时,建筑就是观景台。这种“看与被看”的变换关系,颇有一种独特的哲学韵味。

在城市街道中,应该合理地将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因为街道毕竟是在城市空间内,需要建立很多人工因素,使街道的使用功能完善,符合人们的需求。人工因素包括建筑、构筑物、人文景观等。这些人工因素必然要结合自然环境在标高上形成差异,让街道上的人,建筑中、构筑物中的人在观景时产生具有韵律的视觉效果。

2 具有交互情境的城市街道的空间界面营造方法

严格意义上说,城市街道的空间界面应该分为边界和立面两个概念。只是西方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中将二者合一,即把连续的沿街建筑立面作为街道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的分界。这种方式有效而明确地分割了室内与室外、公共与私密的空间,但也显得多少有些强硬和死板。因此柯林罗在《拼贴城市》将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批判为一种“强权和专制”,多多少少也与此有关。

在中国乃至东方的传统城市设计理念中,空间的分界往往不如西方城市那样清晰和明确,室内与室外的空间之间,公共与私密的空间之间,往往存在这一个过渡的空间,在本文中将其定义为边界空间。

(1)营造具有渗透和模糊性的边界空间。在东西方的古代城市设计和建设中,都存在连接街道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的过渡、中介空间。例如,中国江南水乡的廊棚,近代中国广州地区的骑楼。这类空间,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视觉上,都存在一种递进式的转变过程,层次丰富,过渡平滑而自然――行人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一个空间,又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另一个空间。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观感,其印象中空间的边界也会各不相同,行人漫步其间,可谓各有所得,各有所悟,从而获得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体验。这种相融合的模糊边界设计使得原本简单的断面布置形式变得灵活多样,避免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由于过度强调空间的功能性,而使得空间与空间、空间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形成强烈的对立,甚至是冲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意识地营造多功能和用途的过渡、中介空间,可以使不同的空间层次相互渗透、交互,形成连贯、动态的空间形态,由此产生的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和可意象性就大大加强了。相融的交互边界营造也使城市街道空间结构更显整体性,充分体现了山水城市的内涵。

(2)营造具有虚实对比、藏露结合的空间立面。中国古典园林也是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艺术。随着视点的转变,每一次驻足都构成了一幅雅致的画面。一路观赏,一副副画面的串联又组成了无灭点的长卷,如同中国画长卷。园林与山水画的构图方式是相通的。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营造移步易景的情境比较常用的方法便是虚实藏漏了。在城市街道中这种虚实藏漏的关系可以用更大的视角去营造。例如,杭州南山路的西湖天地与大华饭店交接处。从平面的角度看,把基地与道路作为实,水作为虚,大华饭店将湖水作为基地的边缘,西湖水直接引入南山路路边,西湖天地基地设计成半岛形式,也用水与南山路隔开,多出用拱桥与外界相连,以达到虚实相间。从空间上来说,观者在未接近这个路口时看到是一段比较延续的街道立面,到达了这个路口,便发现可站在南山路上眺望西湖。借用电影里推镜头的概念,第一个镜头是西湖天地的清水砖小建筑与大华饭店附楼为实体,限定边界,同时茂密的常绿树木和落叶树间种,叶与枝干的虚实交错,弱化了基地边缘,又将建筑藏在实之后,漏在虚实之间。中间是随空间层层交错推远的大树,不约而同地向湖面一侧微倾,构成了一种空间上层次丰富的向心性围合。如果推进镜头,将建筑置于画面之外,此时这个围合出的空间可以看成是一道洞门,那透漏出的不远处的石拱桥则成了虚空间里的一处实景。如果再将镜头推进,以石拱桥作为实体的屏障,那桥洞则为一处漏窗,透出西湖远山与湖水相应,湖上的氤氲的雾气又营造出一种虚空的意境。南山路上的这个小开口将自然山水引入,与街道形成交互,看似无意实乃精心营造。

3 宜行、宜赏、宜游、宜居的功能定位

在营造城市街道与自然景观交互情境时,人作为街道的使用者,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建立合理的功能定位,是在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当我们把这种理念融入现代城市设计中,就要能够为城市中的人提供一个宜行、宜赏、宜游、宜居的街道空间,令人们在与自然相融的街道中产生美好的体验。这样不仅建立充满诗情画意的特色城市街道景观,也符合了吴良镛先生倡导的建立“健康、生态、幸福”的“人居环境”的理念。

首先,应将生活情境融入城市街道。城市街道不同于快速路、主干道,它的交通功能是要得到控制和削弱的。在进行城市街道的设计时,理清需求的主次关系,对其进行有效梳理,通过合理的功能定位与区分,减少街道的交通压力,加入合适的商业功能、公共服务功能、休闲娱乐功能,使街道能够帮助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满足精神需求。在街道设计时应注意生活情境地融入,使街道富有人情味,充满了故事,洋溢着生机,承载着历史,成为底蕴深厚的有生命的街道。将生活情境融入街道景观中,让街道的使用者在与自然的交融中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其次,应建立具有人的参与性的交互街道空间。城市街道景观中的行为分为两种,一是有直接目标的功能性活动,如学习、工作、饮食、文体等,二是间接目标的准功能性活动,如购物、参观、看展览等。活动方式可分为运行和场所,有个体存在的形式,也有群体存在的形式,形态有动态与静态。不同的活动方式对空间有不同的要求。

现代城市规模巨大、人口密集,且人口存在着比较频繁的流动性。因此,“人”这个要素在城市设计中存在着多义性的解释――包含着人的群体分类、人的个体特征、人的时代特征等多种含义。正是因为“人”作为城市的主体要素拥有着复杂的内涵和多样性的需求,便要求我们在整个城市的规划中保持着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人作为街道空间的使用主体,不同类型的人的需求与参与性应充分考虑在街道设计之中,进行权衡,抓住重点。

4 利用街道的碎片空间,营造有价值、可寄情的小景观

城市街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多变性的,制定好的规划只能限制项目基地红线,而至于红线内的设计则相对灵活。在这种情况下,街道的边界处产生了许多碎片空间,在设计时应合理地将这些碎片空间变得有价值,达到与自然相融,并且营造可以寄情的小景观。首先,景观要素的添加和构成必须符合整个城市、街道的意象。其次是要做到韵味深远,传承文脉。景观要素所传达给人的观感是比较直观且贴近的,如果将景观要素做到精致而饱含韵味,则可以对具有与自然交互的街道情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代城市由于人口密度较大,人均分享的空间相对有限,再加上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些约束,要在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条街道依靠自然山水的天然魅力来为城市居民营造理想的居住环境,显然是不够现实的。因此,现代的城市街道可以借鉴苏州园林中小景的营造手法,适当地改变以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在自然与城市街道交互时注意合理利用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街道之间的一些小区块或零碎片段,采用仿象、兴象、喻象、抽象等方式,规划设计相应的尺寸较小但包含文化内涵的景观小品、设施设备,以给周边居民、路过行人提供一个值得回味、若有所思、若有所得的生活氛围,是非常有价值的。

5 结语

人对自然的亲近性是与生俱来的。在草地上奔跑,在林间漫步,在湖边休闲,在山间攀登,登高远眺,从古至今,从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乐于去做的事情。在现代城市中,片面注重功能性,建造了无数人工构筑物,能爬的只有天桥、高楼,能漫步的只有钢筋水泥丛林,冰冷与冷漠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本文浅述了营造城市街道与自然景观交互情境的方法,提倡在营造过程中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也符合当今世界对绿色、环保的追求。体现了对人的充分重视以及对美好的生活情境的追求,使街道充满人性的关怀,洋溢着人情味,一定程度消解了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感、疏离感与冷漠感。使人们在城市中与自然相融、享受自然、和谐互动。

参考文献:

[1] 钱健,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 徐雷.城市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 文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第3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 彭一刚.中古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街道景观 地域文化 城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g(2014)09―0093―02

简,雅各布思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说:“城市中道路担负着重要任务,然而道路在宏观上是线,微观上都是很宽的面,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城市中富有生命力的器官。”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近十几年间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时有“建设性破坏”的发生。急速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中,老街道逐渐陈旧狭窄,新街道往往忽略对城市历史人文的挖掘。

洛阳是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洛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儒学则兴,老子执史写经,道学始创,白马西天驮经,佛教首传,二程开馆授徒,理学远播。东汉太学,学生三万左思赋成,洛阳纸贵,以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为代表的我国古科技、教育、文化成就大都洛阳有不解之缘,正是为此铸就了洛阳崇尚理性、探微求真、大气恢弘、蓬勃向上的文化品格。但是随着近十几年整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事实文化名城,也推动着整个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使得其传统的街道被国家现代化的街道所取代,造成了景观趋同化的现状。

洛阳老城区街道现状问题

针对洛阳市最具有千年古都文化特色的老城区,主要的调研对象为老城区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老城区城市街道的修补,是将街道上铺上青石板,重建丽景门,但是这种修缮不能改变老城区破败的现象。老城区最为洛阳市文化传承至今的核心物质文化载体,其该区域内的古城保护和整治是一种迫切的需求。

通过对城市街道景观使用者的问卷调查与城市街道的实地调研两种方式相结合,综合分析洛阳街道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对于城市的评鉴大部分认为洛阳是旅游及休闲城市,整个城市的生活节奏较慢,属于宜居型城市。以下为问卷结果分析(如饼状图1,饼状图2):

地域文化特色在其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建设,是提升整个城市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很重要途径。地域特色的街道景观设计是城市街道景观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是街道景观的内涵代表,体现着整个城市的精神和可持续的发展。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中应该积极的理解和综合的运用其地域文化,强调在整个街道景观整体性和统一性,并着眼于其地域文化的特色,创造出具有明显地域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街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1)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原则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文脉,历史是街道魅力与个性的体现。深入地研究城市在整个发展过程的历史发展、自然地理风貌、传统风俗习惯,结合其时展所产生的新的材料,营造出新形势下的街道景观,并通过此来提成整个城市形象及品位。

(2)以人为本的原则

街道景观的设计是以与人能产生良好的互动,作为衡量整个城市街道景观的标准之一。人群的活动也是整个景观环境设计所必须要考虑的重要的因素,因此景观的设计也要满足不同的人对于街道景观的需求,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来合理地布置街道中的公共设计和绿化,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3)可持续的原则

街道景观应为一种长期性的景观设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依靠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

(4)整体性原则

从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其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也要考虑城市整齐的发展和布局,使整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统一性,又具有整体的变化。

城市街道景观地域特色营造

通过对于洛阳老城区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四条街道的环境的营造来体现洛阳作为千年的地域文化,也是通过城市街道来展现洛阳城市面貌。老城区现还留存了部分体现城市个性特征和历史文化的街巷、胡同,是生活类街道的特色部分。

东大街特色营造

东大街是相对比较完整地保留其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以最为古老的八角楼街道的分界点――鼓楼作为整条街区的终点。街道内名古屋(图1)和李占标故居,为街道的景观节点,以凸显历史文氛围。东大街在以后的修建中,要以保留其街道最原始的特色作为最根本的原则,将两侧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织补形式的修建,保留其建筑外立面的整体格局。将:麦乱的电线进行规整,改变原来随意乱推各种杂物的街道环境。步行街形式的历史街区,应该设置其相应的雕塑、假山石、绿化景观以及城市家具等景观设施,作为街道景观中的衔接。

西大街特色营造

西大街属于生活类街道,这类街道的整体氛围是与本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丽景门(如图2)为主要的老城区文化展示之一,在城门的入口处建有一些以文化展示为主的商业区域,将一些现代的设计元素与历史街区的进行融合,通过这种融合展示出城市发展的过程。街道两侧是以商业店铺为主,功能是满足所在区域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与游客对于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探寻。街边建筑主要是以二、三层的建筑为主(图3),建筑外延是传统的未经处理的砖墙最为装饰,店面招牌的装饰是以它们给人以历史感和对往事的回味,因此对待这些道路要慎重,改建时要注意不要改变道路基本形态。在尺度较小的街道空间,应尽量避免各种设施及构筑物的妨碍。在街道绿化方面可采用单行种植、自然式种植的多样形式,结合局部的装饰性铺装,还原一定的风貌。

南大街特色营造

南大街的主要形式,也是步行街也是商业街的另一种形式。商业步行街分为两种不同的区域,一种格式历史建筑为其街区建筑的主要形式,街区两侧沿街建筑和商业店铺的招牌形式都是依照传统特色来作为主体,用来凸显其地域文化特色。随着商业向多元化发展,商业、娱乐、休闲、美食、文化、旅游为一体,使得整个历史街区重新焕发生机。

北大街特色营造

北大街主要的形式是商业街区,商业街区通常在区域内的核心地段,两侧或单侧由店铺组成。由于步行的人流量较大,街道的宽度要考虑商业街的性质和规模以及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将其进行分流的处理。(图4)商业街道一般是由沿街建筑、行道树、标志物构成,景观模式比较固定,因此需要注意建筑物和街道的连续和统一,适当地通过构筑物和街道家具创造均衡的空间,突出商业街特征的同时也突出文化地域特点。

街道的步行人流量大,密度高,且步行持续时间较长,因而需要设置人群休憩空间及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步行街中,因为商业店铺的聚集,使人的活动有一个诱导性的、集聚性的规律,街道设施和小品的设计可成为既满足功能又有个性的街道景观亮点。比如座椅、雕塑、指示牌等都可以被赋予地域文化内涵,为人群提供舒适、识别、便捷的功能,同时起到烘托、点缀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图5)

从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来看,老街道比起城市大道更为重要。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建设;问题;设计分析

1城市街道景观建设概况

城市街道景观具有观赏性和服务,有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深刻的印象。所谓城市街道景观就是道路两旁提供观赏和服务的设施,但并不是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相似,每个城市都要建设出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街道景观,它在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前提下,还得体现出城市的文化色彩,并且美观大方。

2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存在的不足

2.1历史文化的应用与地域文化无关

目前,在很多街道景观建设中,人们都喜欢运用历史文化对其进行建设,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了解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其应用到街道景观建设中。但是,问题就产生于此。街道景观建设主要体现的是这个城市的形象,搬用别的城市历史文化则显得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格格不入。有的的确应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却只应用了形式,不求甚解,表达不出一个城市的内涵。

2.2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

在应用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当代的文化。作为现代的城市街道景观,首先它是应用于当代人的,理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这就要求街道景观建设在体现历史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应该体现时代文化精神。如今,一些设计会为了追求历史感,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这样的景观不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使用与欣赏。

2.3街道垃圾影响美观

如今,街道两侧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垃圾箱或垃圾点,就是为了保持街道地面的整洁,干净的街道才会让人赏心悦目。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自觉,随手就把垃圾扔在路边,有的人在街边摆小吃摊、烧烤等,吃剩下的残羹和垃圾就随手堆在路边或树坑里,加重清洁人员的负担。所以,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街道景观建设出一份力。

2.4生态环境、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城市失去特色、环境恶劣

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地区由农村变为城市,为了加快发展的脚步,很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古建筑群就这样的被摧毁,更有甚者为了采矿,好好的山地被炸的支离破碎,泥石流、洪水成灾。新建的楼群景观相似,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汽车尾气使空气质量变低,蓝天也失去了色彩。这些都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在发展的同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分析

2.1发扬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然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如果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地域文化色彩,每个城市的布局都不一样,各有特色,就不会出现城市景观建设雷同的现象,同时每个地区的文化色彩都能够得到传承。但是,发扬地域文化不能只是形式的展现,其文化精髓也要体现出来,

2.2增加时代文化精神

时代文化就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时代文化特色,比如,路灯、垃圾箱、健身器材、观赏灯等设施,都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设立的,这些设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可以缓解社会压力,方便人们的夜间出行等,这些都是时代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3提高人文素质,加强城市绿化

(1)街道景观的建设与人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等,这些都能提高街道景观建设的质量。(2)加强街道的绿化建设。绿色是一个城市最健康的颜色,炎热的夏天,路边的大树可以乘凉,人们走在街上就能闻到花香,所以,街道景观建设中,绿化设施必不可少。

2.4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

城市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为了城市发展就忽视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所谓文化遗产就是历史的产物,它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对于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生态保护问题更应该刻不容缓,我们生活在其中,就得遵守它的规律,它才会给我们带来欢乐。所以,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