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的特征

审计的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审计的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计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审计收费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3-0087-06

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2002年1月7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在我国目前的制度背景下,审计委员会是否是有效的呢?其特征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履行有何影响呢?本文通过研究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揭示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审计委员会降低外部审计控制风险的影响作用,以期为提高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文献回顾

从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等方面的特征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Wright(1996),Beasley等(2001),Chtourou等(2004)的研究均发现公司调增会计盈余的行为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呈显著的负相关;Felo等(2003)、Biao Xie等(2003),Krishnan(2005)的研究均表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财务专家的比例与财务报告的质量显著正相关;Biao Xie等(2003),DeZoort等(2003)发现审计委员会的会议频率与可操纵性应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关于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Abbott等(2003)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技能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会议次数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不显著。还有一种结论是,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收费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会相互抵消,使得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Osullivan,1999)。可见,国外的研究成果对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持正、负、不显著三种不同观点。

在国内,王雄元和管考磊(2006)的研究结论证实了独立的和高学历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而包含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及频繁的开会却不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李斌和陈凌云(2006)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的概率比较低,与此同时,随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增强、权威性的提高、主任委员独立性的增加,公司年报补丁的概率进一步降低。另外,王颖、王平心和吴清华(2006)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翟华云(2006)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审计委员会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但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及会计专业人员方面没有发现如此结论。在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的研究上,李补喜、王平心(2005)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审计收费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夏文贤和陈汉文(2006)、白羽(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影响审计收费的其他因素后,无论从变化方向和变化数量上,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的变化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从外部审计师的角度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

从研究结果来看,国内外有关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的研究结论多为审计委员会有助于降低年报审计收费,尤其是国内文献在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审计收费负相关的研究结论上的一致性,这说明审计委员会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治理效率。但我们也发现,国内已有文献均为研究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对审计收费产生的影响,尚未研究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收费的关系。仅仅研究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深入地研究审计委员会设立后其运行的有效性,以期探求在其实际运作中能够提高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有效特征。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管理者出于机会主义目的有动机误报财务报告。而减少欺诈报告和机会主义报告行为的一种控制机制就是设立审计委员会,并通过审计委员会购买有差别的高质量审计服务。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独立董事发挥着指导与监督公司高层管理者的选择、薪金政策、战略目标选择、股利政策和资本结构的决策的双重作用。上市公司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一般是由上市公司财务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协商一致,再报由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由独立(外部、非执行)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成员除自身的董事身份外,与公司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在执行其职能时不受管理当局的干涉,比内部董事更关注自身市场声誉,因此,他们有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的动机,会更加积极地监督财务报告过程。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其履行职责的受约束就越少,发挥监督作用就越明显。研究证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以显著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与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负相关且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欲发挥效用之先决条件中讨论最为频繁的要素,为了切实肩负起监督与指导上市公司的职责,同时减轻自身责任,在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业务约定书时,在审计委员会任职的独立董事更能对公司的信息披露发表自己的独立意见,就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以尽量避免上市公司向股东提供经过粉饰的财务报表,从而年报审计收费也将会提高。据此,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年报审计收费正相关。

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内部的专门机构,主要职责之一是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监督财务报告,保证审计质量,而财务专家由于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公允合法及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等发表专业意见,还能在外部审计师与管理当局产生分歧时给予外部审计师支持。DeZoort等在进行一项实验研究发现,拥有专业方面的技能,具有独立董事经验和审计知识的审计委员会成员在一项外部审计师和管理层关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冲突中,向外部审计师提供了更多的支持[192。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不只局限于选择外部审计,而是对财务报告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包括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以及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等,从内部控制建立情况、内部体系的具体内容、重点控制活动等方面对公

司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并针对公司面临的风险提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Raghunandan等研究发现,至少有一名有会计或财务专业知识背景的审计委员会,更可能与内部审计主管有更长时间的会面,更可能与内部审计主管有更多的私人接触,更可能审核内部审计计划和结果。这都增强了公司内部控制的可靠性。从审计师的观点看,专业性强的审计委员会成员能够提供较强的内部控制环境,有助于降低审计师控制风险的评估和审计程序的范围。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是外部审计师确定控制风险水平和审计范围的重要基础,从而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Wallace,1989)。据此,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二:审计委员会专业性与年报审计收费负相关。

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代表了审计委员会是否勤勉地履行了自己的监督职责。专业性和独立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使审计委员会有效发挥其职能,除非审计委员会是活跃的。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与审计收费的关系存在两方面的竞争性的作用,一方面从需求角度看,审计委员会出于自身风险的控制,对财务报告过程的监管水平更高,更愿意支持购买高质量审计服务,从而导致较高的审计服务价格;另一面从供给角度看,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主要表现在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次数,勤勉的审计委员会成员会议次数将会增加,这样有利于增强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当局、内部审计部门、外部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互动,进行有效沟通,成为减少管理当局与外部审计师冲突的有效武器。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互相交换审计意见,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来满足审计委员会的信息需要,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提高财务监督的效率,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降低外部审计师审计的控制风险,减少测试的范围等审计工作,从而降低了审计费用。陈汉文等(2004)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所进行的案例研究也表明,审计委员会加强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外部审计师来说,一般情况下外部审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的内部控制,而更勤勉审计委员会在改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率。据此,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三:审计委员会活跃性与年报审计收费负相关。

2,检验模型与变量说明。本文将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特征即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与年报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研究,根据上述分析及研究假设,建立了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对各控制变量的选择,本文参考了其他学者的已有研究结论。刘斌、叶建中、廖莹毅(2003)发现上市公司资产总额、控制子公司的家数、应收款项与资产总额之比以及反映区域因素的四个虚拟变量与审计收费呈显著正相关;伍利娜(2003)研究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规模、是否由国际5大所审计以及被审计公司ROE是否处于“保资格”区间;李补喜、王平心(2004)研究表明年报审计费用与资产规模显著正相关,审计费用率与资产规模显著负相关;资产规模对审计费用率的解释度在71%以上。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因素主要有年末总资产、上市公司控制子公司的个数、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率、“保配股”净资产收益率、“保资格”净资产收益率、事务所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上市公司所在地等。据此,选择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上市公司控制子公司的个数的平方根、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率、“保配股”净资产收益率、“保资格”净资产收益率、事务所规模等8个变量作为本次研究的控制变量。其中,用事务所是否是“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来衡量事务所的规模。

3,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以2005~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所有的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审计费用、上市公司控制子公司的个数、审计委员会等相关信息来自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内容。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按照以下标准对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剔除:(1)剔除了金融类公司。(2)剔除了同时聘请两家以上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按照国内、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披露的是国际审计收费,或是所有事务所费用的合计数的上市公司。(3)剔除业绩过差的ST、PT公司。(4)剔除缺失所选变量数据的上市公司。经过上述剔除后,最终得到有效样本361家。

(二)描述性分析

对模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1)审计收费的自然对数最大为16.0,最小为12.0,说明不同公司的审计费用差距较大。

(2)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平均为52.1%,从形式上看,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较强。但是,这可能与《治理原则》中关于“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的规定有关。

(3)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平均为44.9%,这一情况满足《治理原则》的要求,表明公司确实需要财务专家,但也不排除公司纯粹为迎合准则要求而刻意安排的可能。

(4)审计委员会年平均开会次数为2次,说明其活跃性并非很强,审计委员会并未勤勉地为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质量做出很多努力。

(三)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系数分析表(见表3)可以看出,审计收费与上市公司年末总资产、上市公司控制子公司个数的平方根、资产负债率、“保配股”净资产收益率、事务所规模显著正相关;与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显著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开会次数、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与“保资格”净资产收益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此外,各变量相关系数较小,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回归模型中多重共线性问题可忽略。

(四)多元回归分析

对研究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方差分析表明,模型的F统计量值为69.05730,对应的检验概率几乎为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有显著的统计意义。模型的R-squared为0.685197,调整R-squared为0.675275,说明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解释了被解释变量LnFee的大部分变差,模型的解释度较高。

回归结果为,审计收费与上市公司年末总资产、上市公司控制子公司个数的平方根、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率、“保配股”净资产收益率、事务所规模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与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保资格”净资产收益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

(1)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审计收费

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审计委员会的高独立性会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但增幅不大。这一现象可能是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一方面,从个人角度出发,为减轻自身责任,在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业务约定书时,独立董事要求外部审计师扩大测试范围,从而产生较高的年报审计收费;另一方面,独立性强的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制度实施了更有效的监督,从而降低了审计风险,减少了审计测试范围,从而降低了审计收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审计收费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相互抵消,使得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

(2)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与研究假设的理论预期相符合,这说明更专业的审计委员会从内部控制建立情况、内部体系的具体内容、重点控制活动等方面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并针对公司面临的风险提出更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改善了内部控制系统,降低了审计风险,从而降低了审计收费。

(3)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与审计收费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在很低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收费。更勤勉的审计委员会不但对财务报告过程的监管水平更高,支持购买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导致较高的审计服务价格,而且更多的是改善了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降低了审计收费。但也有可能是审计委员会会议只是走形式,并未解决公司的实质性问题,导致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不显著。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上述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出于独立董事减轻自身责任的考虑,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增强提高了年报审计收费,但其对公司内部控制监督力度的增强又降低了审计师的风险,导致了较低的审计收费。因此,忽略独立董事对审计收费需求角度的特殊性,认为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审计委员会在履行其职责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正面的,能够增强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尚未成熟,且其设置又是出于制度性安排,上市公司缺乏自愿性要求,从而导致其所起的正面作用不明显。

2,审计委员会专业性的增强能够使审计委员会更有能力监督财务报告过程、维护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以及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降低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收费,同时增强了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3,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较低,且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不显著,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有正面影响但较弱。因此,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应对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作出明确要求,并提高审计委员会会议的质量,避免其形式化、空洞化。

(二)政策建议

1,完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制度。在独立董事的任职方面,应着重选择有企业管理经验、有投资决策专长和能准确把握市场的专业人士。同时,应该实现独立董事的职业化进程,尽快出台约束力强的规章或以法律形式确认独立董事制度。

2,增强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并没有对会计专业人士做出明确的资格限定,这有可能会影响审计委员会的财务监督能力。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中会计专业人士的专业资格、主管财务工作的经验年限等做出明确的限定。

3,避免审计委员会会议流于形式。为了避免审计委员会会议形式化、空洞化,应该对每个审计委员会成员参与会议和提出意见的情况进行记录与考核,并以此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激励审计委员会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及时与审计师沟通,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审计的特征范文第2篇

审计线索的发现和收集过程,即在大量信息中寻找与审计对象相关的信息,并且具有一定价值,这一过程也是现代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价值的审计线索是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审计对象经济行为及责任等各方面违纪或违法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审计人员应把握住审计线索的特征,并不断提高审计线索的发现方法,为审计工作的展开提供可靠的依据。

1审计线索的特征

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线索进行查找和追踪并取得相关审计证据,能够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项目等进行审查和判断,对其中是否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及风险进行审核。由于企业的每一项交易、事项等都具有较为完整的线索链条,并以相应的文字对其进行记录,因此审计线索具有清晰性。审计人员常常以逆查、顺查的方式对原始凭证和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经济问题的疑点,然而原始凭证若丢失,会直接导致审计工作受阻,因此,审计线索还具有易缺失性。

2审计线索的发现方法

21内控制度核查法

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中,企业内部的内控制度是其进行自我管理、约束、监督的有效机制。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对有效排查和预防经济行为中的弊端和错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部分企业未能建立并完善内控制度,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相互监督的作用也未体现出来。这种情况十分容易使得违纪违规问题产生。因此,现代审计将企业基础制度审计作为核心理念,从企业自身的内控体制审计着手,将内控制度与会计核算体制作为基本的审计路径,并由此作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利用内控制度核查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制度进行审计和检查,并将控制不同职务、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凭证传递程序作为重点审查内容,能够对企业内控体制的信度、效度进行检测,从而将薄弱环节找出来。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中,各职务、人员、机构等基本情况进行审查,从其内控制度入手,可以促使企业跳出单纯对某一账目进行审查的误区,以联系的观点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从而避免重大经济问题发生,审计人员利用这一内控制度核查法也能及时发现重要的审计线索。

22分析复核法

分析复核法通过利用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及联系之间的逻辑性,并以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逻辑关系为依据,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推理、分类等,然后将存在联系的问题、现象纳入人为的逻辑分析理念中,再将非逻辑因素进行最大化排除,最终将不同现象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转化为具有实质联系的因果关系。审计人员通过利用分析复核法进行审计能够有效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经济问题疑点,对疑点进行跟踪分析进而能够挖掘到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并发现其重大违法违规操作的经济问题[1]。

在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利用作为新的审计方法的分析性复合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整理和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异常项目及资金流动情况等,然后进一步深入调查和分析,进而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进行评价和检查,最终确定其经济行为中存在的疑点。分析复核法若得到审计人员的有效运用,能够达到很好的审计效果。

23原始证据分析法

现代审计工作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审计证据的收集过程,并且最终以审计证据为支撑对审计对象的行为进行查证等。尤其是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中,由于其审计主要内容为经费收支核算,这是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将问题反映出来,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审计手段。在对原始证据进行审计时应注意是否有篡改数据、伪造事实、非法票据等问题,通过对异常字迹、数据及经济来往等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找到需要的线索。

24突击盘点法

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舞弊行为进行审计时可以利用突击盘点法对其库存现金进行检查,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及时发现其不法行为中的疏漏点。然后跟踪疏漏点继续进行审计和检查,可以顺藤摸瓜地找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不法经济行为和问题[2]。应用突击盘点法对重大违法违纪、违规及舞弊行为等问题进行审计和检查具有高效率、省时省力及节省成本等优点,通过抓住被审计单位违法行为中的疏漏点从而控制其违法行为,使得被审计单位无法自圆其说。

当前,很多实例证明利用突击盘点法能够有效抓住部分账外资金的审计线索,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库存现金能够及时发现其漏洞所在。在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时还应注意:其一,对被审计单位保险柜的放置地点、数目、出纳员是否时刻在岗等问题留心观察,全面充分地了解其具体情况。在出纳员不在岗时,可以对保险柜进行突击盘点。其二,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应保持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肃对待任何可能发现审计线索的问题。在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保险柜进行盘点,曾发现其大量账外现金、存款折、流水账、收款收据及支票据等。通过对这些舞弊行为中的疏漏点进行突击检查和盘点,可以直接揭发被审计单位经济行为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并为审计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和证据[3]。

25调查核对法

在对重大经济问题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其疑难点的破解与落实以及被审计对象的经济问题线索的发现可以利用调查核对法进行。尤其是在发现疑点后该如何进一步行动是审计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调查核对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手段。随着现代企业规模扩大与发展,很多集团下设独立运营的下属单位,使得对这些单位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若单纯以集团的收支情况作为审计对象,容易忽视很多问题。因此,应对下属单位与其主管部门及集团的往来账目进行调查和核对,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审计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证券审计市场;制度变迁;竞争性市场结构;审计质量

要把握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基本特征,就必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制度背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任何抛开我国特殊制度背景及其现状而对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特征的认识都只具有阶段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发展必将丧失其适用性和原有意义。由于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植根于我国经济转型和新兴市场的总体背景之下,因此,理解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基本特征必须由此入手。将经济转型理解为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新兴市场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制度的匮乏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国证券审计市场最为显著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发展必然伴随着更为迅速的制度变更,这也是理解我国证券审计市场需求和供给等相关问题的出发点。

一、政府主导的改革路径与制度变迁条件下的市场发展

尽管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早期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主要以三资企业为主,业务范围涉及验资、查账、所得税申报以及外汇收支报告等(杨时展,1995)。直到1990年和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在创造了公众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同时,我国证券审计市场才开始形成。显然,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审计市场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无法相提并论。与我国大多数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轨迹类似,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改革过程决定了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在发展初期其主导力量也必然来自于政府的行政力量(谢德仁和陈武朝,1999;易琮,2002;韩洪灵,2006)。

谢德仁和陈武朝(1999)较早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状况进行了考察,他们认为,我国审计市场发展早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审计市场的非市场自然细分(行政细分)所导致的无序化问题。这种无序化的行政细分则是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惯性使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在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的行政细分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由于职业服务需求本身就是由政府创造出来的,因而政府也就是最重要的需求者。尽管他们观察到市场的自然细分一定程度上在当时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是存在的,一些具有较好的自我约束机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起了自己的职业声誉并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无疑市场的行政细分抑制了竞争并造成了审计市场的无序化发展。在该研究的基础上,陈武朝和郑军(2001)指出在我国审计市场中,政府部门是审计市场的最大需求者,但这种非市场化的需求和行政细分的结果决定了其不存在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而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尚未真正关心审计质量,因而亦不存在高质量审计需求。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会计师事务所较少或基本不靠质量而是靠其他手段去争取客户,同时亦助长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审计市场问题的后续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尽管路径依赖决定了上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会继续存在,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结论显然不能应用于当前与审计市场有关问题的分析。考虑我国转型经济的基本特征,无疑我国审计市场的行政性细分是市场化发展初期过渡性制度安排的结果,而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安排显然是缺乏效率的。1995年6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实现联合。1997年8月全行业开展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工作,到1999年底,共依法撤销事务所638家,撤销滥设的分支机构1474家。1998年启动的脱钩改制工作则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真正独立的公司法人,从体制上保证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独立性,1998年年底首批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103家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了脱钩工作。2000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税务管理中心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合并,最终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一管理。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以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理解为市场化发展初期制度的匮乏以及过渡性制度安排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向规范的制度安排迅速演进的过程,也正是谢德仁和陈武朝(1999)研究中所谓的“基础设施”从缺乏或者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国的经济转型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政力量主导应当指的是政府是规则或者制度的制定者,他既非“运动员”亦非“裁判员”,而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证券审计市场发展的初期,行政力量主导并没有问题。据此,笔者并不认同如果存在大量、有效的市场需求,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发展将会自动选择独立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并将事务所脱钩改制理解为政府无奈选择结果的观点(如刘峰和林斌,2000)。因为本质上讲独立审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Watts & Zimmerman,1986),而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事实就已经决定了,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初期,在相关市场还没有形成或者有效运转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大量、有效的对独立审计的市场需求。因此脱钩改制不是政府的无奈选择,而是其培育市场微观主体,创造公平市场环境的必然之举。

二、制度变迁与竞争性市场结构: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

与发达成熟证券审计市场所普遍具有的寡占特征不同,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具有较高程度的竞争性,这可以视作我国区别于发达证券审计市场的又一基本特征。李树华(2000)最早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的集中度与国际趋势存在着巨大反差,1993年至1996年按客户家数计算“十大”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1%、48%、44%和35%,市场集中度较低并呈现出显著的逐年下降趋势,此外我国“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各年间的排名很不稳定,研究结论认为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仍然是一个过度竞争和不稳定的市场。此后的研究者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后期我国审计市场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考察。

吴溪(2001)对我国1997年至1999年的证券审计市场进行了考察,三年间按照股本总额计算的“十大”市场份额分别为44.41%、38.75%和34.93%,仍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不过对于审计意见的考察结果研究表明,在这三年间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在总体上是逐年提高的,并且规模越大的事务所独立性越强。研究结论指出2000年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发生的政府诱致性合并重组有利于我国审计市场的良性发展。易琮(2002)直接使用业务收入数据对1998年至2000年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全行业前“”事务所的各年市场份额分别为42.35%、48.07%和53.47%,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她认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正说明行业制度变迁(脱钩改制和全行业规模化)对市场结构的变化发挥了作用。余玉苗(2001)、夏冬林和林震昃(2003)则同时对我国证券审计市场2000年的市场集中情况进行了考察,前者按照客户家数计算的“十大”市场份额为31%,后者按照事务所业务收入计算的“十大”市场份额则达到了49.46%,差异来自于比较基准的不同。

笔者对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证券审计市场2002年至2004年的市场集中情况进行了统计,如表1 Panel A所示,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证券审计市场几乎全部为“(或五大、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英国的审计市场集中度最高,达到了100%,日本为最低也达到了80%以上。与此相反,如Panel B所示,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我国审计市场中前“十大”(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按客户家数计算仅为25%(11%),按照客户资产总额计算则为48%(33%),按照客户销售收入总额计算则为53%(39%)。Herfindahl指数也显示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性程度,根据客户家数计算,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约有50家同等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按照客户资产总额、销售收入总额计算,则分别为22家和15家。Panel C反映了国际“四大”中国所的市场份额情况。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国际“四大”所审计的A股上市公司仍不足10%并有下降的趋势。不过按照客户资产总额、客户销售收入总额计算,国际在“四大”的市场份额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分别达到34%和38%,表明国际“四大”在大客户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成熟审计市场相比,在2002年至2004年,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仍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不过,与上文所提到的相关研究结果比较,这三年间的市场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并且时间序列上相对平稳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尽管竞争程度仍然较高,但是以上结果可以说明,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发展开始步入相对稳定阶段,市场竞争开始向着较为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竞争性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供给:一个争论

鉴于发达证券审计市场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国内部分研究者将市场集中度的高低与审计质量供给联系起来(如余玉苗,2001;夏冬林和林震昃,2003;刘明辉等,2003),认为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在于市场较高的竞争程度。但是,笔者认为该观点首先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使是发达市场国家如美国,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总的来说是市场竞争和选择的结果。而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从1997年深圳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试点算起,到1999年底全行业完成改制,审计市场才真正走出了行政垄断,开始逐步转向市场化的自由竞争阶段,市场集中度不高是历史造成的现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易琮,2002),并非市场自然演进的结果。

从理论上来讲,国外研究者对于市场集中现象给出了三种解释。其一,Dopuch & Simunic(1980)和DeAngelo(1981)认为大规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差异化以及产品高质量的声誉能够解释普遍存在的市场集中现象,我国部分研究者的观点正是基于此。其二,Dopuch & Simunic(1980)以及Danos & Eichenseher(1986)认为是由于审计服务生产的规模经济使得大型会计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优势地位,从而导致了市场集中现象。其三,Doogar & Easley(1998)通过构建了一个无差异化、纯价格竞争的理论模型考察了市场集中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既不是审计质量差异化也不是规模经济,而是订约活动(Contracting practices) 、客户规模分布(client size distributions)以及事务所生产效率的差异(differences in auditor productivity)联合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结合上述解释,笔者认为,若将审计质量高低与当前的竞争性市场结构相联系恐难有说服力,同样,若将审计质量差异化与此相联系一样难以得出正确结论。

那么竞争性的审计市场结构对审计质量研究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西方研究者看来(如Krishnan & Schauer,

2000;Niemi,2004),由于绝大多数关于审计质量的研究均聚焦于寡占型审计市场,在竞争性市场中是否存在审计质量差异化、审计质量差异化沿着何种维度分割、事务所规模是否如寡占型市场一样与审计质量保持正相关的关系,这些都是未有定论的研究课题。此外,Simunic(1980)以及Gist & Michaels

(1995)均认为在寡占型市场中,大型事务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可能并不必然与提供了更高的审计质量相联系,原因在于费用溢价亦可能代表了大型事务所依靠市场势力所获取的经济租。这使得从供给方考察审计质量陷入尴尬境地,而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应能够较好地避免该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武朝,郑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需求的特点及其影响的探讨[J].审计研究, 2001(1):51-53.

[2] 韩洪灵.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结构、行为与绩效[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3] 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 刘峰,林斌.会计师事务所脱钩与政府选择:一种解释[J].会计研究,2000(2):9-15.

[5] 刘明辉,李黎,张羽.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3(7):37-41.

[6] 吴溪.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9):14-16.

[7] 夏冬林,林震昃.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J].会计研究,2003(3):40-46.

[8] 谢德仁,陈武朝.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细分研究[J].会计研究,1999(8):2-10.

[9] 余玉苗.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初步分析[J].经济评论,2001(3):120-122.

[10] 易琮.有关审计市场集中度问题的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5):34-35.

[11] 杨时展.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沿革和发展[J].财会通讯,1995(2):21-23.

[12] DeAngelo,L.1981.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3(3):183-199.

[13] Dopuch, N.and D. A. Simunic .1980.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auditing profession: a descriptive and normative view, in Buckley, J., Weston, F. (Eds),Regulation and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Lifetime Learning Publications.

[14] Doogar R., and R. F. Easley.1998. Concentration without differentiation: A new look at the determinants of audit market concentr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5(3): 235-253.

[15] Gist,W.E.,and P.Michaels. 1995. Auditor concentration and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dvances in Pubic Interest Accounting 6:233-271.

[16] Krishnan, J. and P. C. Schauer. 2000. The differentiation of quality among auditors: evidence from the not-for-profit sector.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2):9-25.

[17] Narasimhan, R. and S.Chung.1998.Auditor concentration of listed public companies on international stock exchang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9(3):201-15.

审计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特征;电力企业管理

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内部审计制度的作用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有效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对各个部门和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加强联系,在共同努力下,实现目标。电力企业制度环境和管理监督系统对于内部审计有着直接的影响。健康的制度环境,完善的管理监督系统,是内部审计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基础。

一、内部审计的特征

2008年,财政部与审计署、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制定并印发了《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基本规范》,2010 年,又下发了《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配套指引》,大部分电力企业已经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开始实施,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了内部审计的一些门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部审计制度,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引导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作用也被不断挖掘出来。

内部审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多元性、经常性、内在性和联系性等特征,以下对这四个特征分别进行描述:多元性。也就是说,在对电力企业进行控制时,无论是控制内容还是控制形式都呈现多元性的特点,这种控制并不是对某个部门或某项业务进行单方面的控制,而是对涉及到电力企业全部部门和业务进行内部审计,控制范围要更为全面;经常性。经常性的特点主要是根据内部审计的时间说明的,内部审计并不是针对某段时期内电力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和分析,内部审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内部审计始终贯穿电力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的,是不间断的内部审计系统。内在性。所谓内在,我们也可以用潜藏来代替,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就不难看出,内部审计并不是大张旗鼓的进行,而是潜藏在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与电力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关键的时候予以指导。联系性。 对于内部审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划分,但是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发现,即使各部门或业务在内部审计方面的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内部审计都是单独存在的,相反,每个内部审计工作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将这种联系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电力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内部审计是控制机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一,结构控制系统。该系统是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产物的,该系统的主要是在“二权分离”的作用下产生的,该系统充分体现了委托的关系,对各个对象的奖励、惩罚、披露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实现了内部审计的作用,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其二,管理控制系统。电力企业各个部门都不开管理控制系统,因此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系统也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每个部门的任务、职责不同造成。

(二)内部审计机制是去电力企业资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不仅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为电力企业的资产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流动资产管理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为流动资产的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从目前来看,我们大部分电力企业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电力企业的流动资产时时处于危险之中,而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能够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其二,除了为流动资产提供了安全保障之外,对于固定资产和长期资产同样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保护作用。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对电力企业目前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资产进行合理调整和配置。保证资产信息的准确性,节约了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三)内部审计机制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拓宽了管理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制定决策时,可以更加全面的考虑,帮助电力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有效降低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实现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者获取的信息主要有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管理信息两种形式,电力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获取的信息,这样制定出来的计划就能符合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力企业在外部市场的竞争强度,规避了不少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各种风险因素,加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所采取的管理方针,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说,也是在不断地降低电力企业管理风险指数。

结语:总的来说,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仅关系到电力企业的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整个行业风气也是一种引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真正实现有效的电力企业内控,为电力企业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审计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定价;客户特征;审计师特征:公司治理

一、引言

审计定价即审计服务定价。

从字面上看,它是供需双方对审计服务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它是一个过程概念。是一种决策行为。

从决策过程来看,对审计师提供的服务如何确定价格,不仅涉及到审计服务成本、审计服务质量及供求状况,而且涉及到供需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审计定价是一个审计师与客户就审计服务这一产品的博弈过程。

从经济含义来看,审计定价指审计服务的价格。它是审计服务市场供需双方均衡价格,随着审计服务市场供应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市场需求量的减少而增高。同时,审计定价也受审计产品质量的影响。除此之外,审计服务产品价格又有其特殊性,表现在审计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源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

对审计定价的关注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忧虑: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的审计市场结构或者激烈的价格竞争是否损害了审计师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质量。与其他服务不同的是,独立审计的直接付费者是被审计单位,而不是审计服务的需求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社会公众),这样审计师对公司的财务依赖性是否损害了其独立性,进而降低了审计质量。正是这种依赖性,常常招致人们对其服务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产生质疑,审计服务定价的合理性自然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是什么决定了审计服务价格?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又有哪些?虽然学术界对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缺乏系统性。本文基于中国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模式,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审计定价在中国审计市场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之一:中国的独特背景与监管特征

在中国,价格管制制度的独特背景导致审计服务收费不同于西方国家。首先,与国外审计服务市场高度集中相反,中国审计服务市场比较分散,参与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较多,地域分布较广,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其次,为了防止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恶性的低价竞争,财政、物价部门对审计收费制定了最低标准,实行价格管制制度。

从审计收费的政策实施和事务所的年度审计收费的实践看。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收费基本呈现出两种方式:计件收费和计时收费。从年度报表披露的审计收费来看,计件收费使用较为普遍,而且其依据多以资产规模作为收费基础。在计时收费方式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以审计人员的审计服务时间为基础,并在考虑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工时成本,加法定税金和合理利润。并考虑提供专业服务所需承担的责任。

综上所述,中国证券市场审计收费独特制度表明,中国实行的是价格管制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事务所恶性的低价竞争,其手段是制定最低审计服务收费标准,具体的方法是按照资产规模分段制定不同的审计收费标准。

三、影响因素之二:客户特征

(一)客户规模

客户规模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现有的文献提供了几种替代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存货、应收账款、证券与投资、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销售收入、息税前利润、子公司数量以及外国子公司数量等。客户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私人公司、上市公司。也表现在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审计定价中。随着客户规模的增加,审计费用也在增加,且审计费用与规模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资产规模不仅显著影响审计费用,而且显著影响审计费用率。

(二)复杂性

越复杂的顾客,其交易的性质和组织的结构更加多样化,因而在对其审计时涉及到更多的审计时间或者更多的资深审计师,或者两者均涉及到。随着客户变得更复杂,审计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计划、调整和实施审计程序;再者,客户越复杂,导致完成审计的困难的数量和水平越高。因此,客户复杂性增加,审计费用也越大。

(三)风险

审计公司由于错误的表示了B审计财务报告,给法律上的第三方造成损失审计公司应承担风险。随着客户承担损失的能力的减低,审计师承担损失的可能性增加。由于风险的存在。审计师可能因为诉讼失败遭受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作为保险预期,审计收费时会考虑这种预期的风险损失,由此导致审计定价与审计风险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四)其他因素

客户行业差别、所有权控制、公司上市状况等都对审计费用有一定的影响

四、影响因素之三:审计师特征

(一)审计师规模

公众会计服务特别是审计服务的市场结构受到来自监管者、从业者和研究者详细审查,主要的焦点是供应者(审计公司)规模。审计师规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产品差别。产品差别主要通过审计公司的质景差别反映出来。伍利娜(2003)认为,国际“正大”(“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较强的敬业精神、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声誉,其品牌往往是较高审计质最的象征。其审计收费相应也比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高。

2、规模经济。就审计成本而言,某种行业专业化的审计公司能够体验到规模经济。当审计公司对大客户竞争时,规模经济的影响更明显。

3、非竞争性定价。关于审计定价,研究者做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小客户市场是竞争的,这一市场大量的审计生产者支持了这一假设。大客户市场的竞争性是研究者更为关心的,在大客户市场,超过90%的公司由“五大”公司审计。因此,在大客户市场有更高的审计费用是非竞争性定价的依据。

(二)审计任期与审计师变更

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审计师对某一特定客户的审计效率也在增加,从审计师学习中节约的成本让渡给了客户,即审计费用和审计任期是负相关的。王振林(2002)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与审计定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即审计师对客户首次执行审计业务审计收费显著低于后续年度的审计费用。

(三)审计师行业专业化

现有的研究表明,行业专业化并未引起审计费用溢价,然而这些研究忽视了审计定价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客户能够对审计师的服务进行估价,那么审计师因为存在较少的竞争而处于较强的讨价还价位置。对于审计师而言,小客户可能是不重要的(与大客户相比),因而更可能是审计价格的接受者。大客户利用其对审计师的重要性,可以与之商榷其审计费用。因此,具有专业化的审计师,更可能实行差别化战略而提升其竞争优势,导致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四)审计生产成本

影响审计生产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审计师实施审计的时间、地点和客户人员的状况。审计环境可能对审计费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审计地点可能影响到雇用审计人员的成本。此外,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效率依赖于审计师和客户努力的持续性和一致性。如果客户人员发生了频繁变更,审计师将可能产生额外的成本,因此客户人员的变更与较高的审计费用相关。

五、影响因素之四:公司治理

(一)董事会特征

一个独立、勤勉和专业的董事会。出于保护自身的声誉资本、避免法律责任和保护股东的利益,需要更高质量的审计(更多的保证,为此需要更多的审计努力)。由此可见,审计费用与董事会特征(独立性、勤勉和专业技能)显著正相关。李补喜、王平心(2006)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和审计费用率的相关性,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规模和非独立董事的规模显著影响审计费用率。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相对规模大的董事会支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而绝对规模大的董事会更可能改善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二)审计委员会特征

在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日益增加了监管者兴趣而成为一个主题。审计委员会通过行使其决策权和执行公司治理的职责,能避免来自管理当局的压力而快速完成任务。

(三)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在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始于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审计报酬的披露和《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国内有关审计委员会的研究较少,夏文贤、陈汉文(2006)研究了审计委员会、审计费用与外部审计师变更之间的关系。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外部审计师发生变更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并且与审计收费变化显著负相关。谢永珍(2006)以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调查为依据,对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进行了系统的实证观察,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在维护信息披露的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防止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维护关联交易的规范性以及确保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性等方面未发挥显著作用。

六、结论与意义

(一)结论

在中国独特的监管背景之下,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客户特征(客户规模、复杂性、风险、客户获利能力以及盈余管理等)、审计师特征(审计师规模、审计任期与审计师变更、审计师行业专业化、审计生产成本以及非审计服务等)、董事会特征以及审计委员会特征等方面。虽然现有的文献对某些方面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结论,但这些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计定价。

(二)研究意义

由于本文是从审计师和客户两个方面研究审计定价的成因,因此主要从独立性出发阐述其在行业监管和公司治理的意义。

1、有助于促进审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天生在矛盾中生存,在对立中发展。一方面,审计要保持超然的独立,独立于客户,同时又依赖于客户,从客户获得赖以生存的收益。审计定价与审计独立性的矛盾日趋突出,研究隐藏于审计定价背后的审计师的某些行为,有助于审计师独立性的提高和审计市场的良性竞争。

审计的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国家治理 政府绩效审计 综述

政府审计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职能,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政府治理的工具,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促进政府改进管理和决策、加强监督和增强责任心。本文就当前国内学者关于国家治理角度下政府审计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国家治理角度下中国政府审计特征

尹平,戚振东(2010)认为,对政府审计特征的解读不仅来自政府审计本身,而且更多的是来自对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赋予政府审计的使命与职责的分析。我国政府审计除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批判性、建设性、服务性、宏观性、主动适应性和开放性等最能反映国家治理和国家职能的六项明显特征。

郝玉贵、程广洪、肖扬(2009)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和项目评估作为政府绩效和公共管理的重要评价行为,其两者的实践特征存在不同。

二、政府治理与政府审计研究相关关系

王华(2009)在分析我国国家审计现状的基础上,以我国政府治理目标为主线,借鉴国外政府审计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把国家审计放到政府治理的框架中来研究, 将深化国家审计职能与实现政府治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国家审计职能定位、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效益审计、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方面着手,最终促进政府治理目标的实现进行了研究。

许百军(2008)以新制度学派的组织理论为依据,从审计组织领域的视角探讨了审计绩效、审计治理结构的涵义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完善的审计制度体系、并且得到审计以及相关组织有效的遵循,是提高审计绩效的基本制度条件。

陈希晖,王会金,陈骏(2010)认为政府预算和政府审计是实现善治政府的重要工具,是政府自觉履行公共受托资源责任的重要制度安排,公共受托资源责任是政府审计与政府预算互动的基础,政府预算和政府审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良性互动,必须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来推动两者的协调和发展。

三、政府审计与有关治理制度研究

冯均科(2005)强调问责政府对审计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问责政府所赖以形成的政治基础是,政府不论如何强大,它仍然充任一个人的角色;政府必须承担起法定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与经济责任;问责政府必须寻求一种权威性的政治支持。

刘新琳,周兵(2006)和赵伟江(2004)都提倡将新公共管理治理理念运用到政府审计领域,以此提出公共审计服务的概念,并围绕公共审计服务的有效供给主线,研究了政府审计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审计产品或服务的职能部门,在公共审计服务网络中,如何来重新界定传统的职能界限、变革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许百军(2008)以新制度学派的组织理论为依据,从审计组织领域的视角探讨了审计绩效、审计治理结构的涵义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完善的审计制度体系、并且得到审计以及相关组织有效的遵循,是提高审计绩效的基本制度条件。

四、政府治理视角下政府审计的功能

郎正清(2006)基于“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改革和政府治理的要求,参考成熟的公司治理框架和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政府治理的目标,并结合1996年和2004年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定,从促进加强政府自我控制能力建设;促进政府责任的法制化;促进政府有效执行能力;促进政府行政透明化;促进政府部门廉洁高效等方面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政府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雷达(2004)通过对新公共管理和绩效审计发展历史的回顾,揭示出两者发展时期存在着一致性;接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公共管理对绩效审计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新公共管理对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几点启示。

周中胜(2009)借鉴公共治理理论与国家建构理论对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及未来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

五、政府审计研究有待深化与改进之处

1、理论基础待构建。目前,绩效审计理念业已形成,但理论基础还很脆弱,研究多零散于附属于其他问题的论述之中,缺乏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结构。目前的流行观点认为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为受托责任论、学说、公共管理理论、委托等理论等都是利用已有的初步研究成果或对国外理论的介绍评述,鲜有深刻论述,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绩效审计的有力支撑。

2、评价体系待探索。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绩效审计理论结构最核心的部分。政府活动的成本与效益不仅要考虑直接的成本和效益、有形的成本和效益,而且还要考虑间接的成本和效益、无形的成本和效益(杨锡春,2006),而公共项目一般具有长期性、多层次性、福利性,短期难以回流收益,期初投资规模又普遍较大,这就使得成本收益无法配比衡量,绩效审计信度面临重大风险。

3、运行机制待完善。在准则法规上,国内研究任然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虽然从1983年之初就规定了对国家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在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中又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是其中关于效益审计的规定相当笼统和粗略,不具有操作性,实际审计中的许多问题无法可依。应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审计实践,加快绩效审计的准则建设,为绩效审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郝玉贵,程广洪,肖扬.政府绩效审计与项目评估: 实践特征及融合[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

审计的特征范文第7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人员在工程项目审计过程中正逐步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人工比对来发现审计疑点,进而提供予现场审计组人员进行核实。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进一步做到审计全覆盖,且在审计工作效率方面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那么审计人员如何在工程造价审计中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呢?一方面是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多数情况下是应用数据库的查询分析技术,通过对审计数据的整合处理,促使被审计单位分散且格式不统一的工程预算审核及工程结算审核等业务数据和施工图、竣工图等电子数据实现集中存储,利用集中统一的大数据分析思维,对统一整合后的数据开展高效的数据查询分析,并形成疑点数据并下发给审计组进行调查落实,大大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拓宽了审计的监督面;另一方面是运用“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全面加大了投资审计的审计成效,同时充分应用大数据审计分析思维,对该项目的预算审核和结算审核等电子数据整合集中分析,创新审计工作模式,提升审计监督能力。

笔者认为利用计算技术辅助开展工程造价审计主要包含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模型编写、形成疑点、疑点甄别、疑点核查等六个工作过程。一是数据采集与转换,数据采集和转换工作是做好数据分析工作的基础,有效的采集和转换能使得后续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事半功倍,因为过多的冗余数据会使得分析出的数据疑点不够精确且会增加审计人员甄别审计疑点的工作量,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在数据的采集转换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自行开发的基建投资审计数据清理工具软件对造价数据进行有效清理,并利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及其他采集转换软件等软件对数据进行采集、整合、校验,以此来完成项目预算审核和结算审核等业务数据收集、转换、清洗、入库,同时也完成了项目施工图和竣工图等CAD电子数据采集转换工作,收集原始数据,形成了项目竣工结算审计数据库。二是数据分析,主要根据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事项编写SQL语句并导入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利用数据库的查询分析功能对工程数据进行分析,批量分析筛选出审计疑点。例如要筛选出增加工程量的疑点,思路是从结算审核中与预算审核中筛选出相同项目“结算审核审后数量”与“预算审核工程量”工程量差值大于0的疑点。语句为:Select(cast(a.审后数量asdecimal(20,4))-cast(b.工程量asdecimal(20,4)))数量差,(cast(a.审后数量asdecimal(20,4))-cast(b.工程量asdecimal(20,4)))*a.审后单价as问题金额,a.项目编码,b.项目编码,a.项目名称,b.项目名称,a.项目特征描述,b.项目特征描述,a.审后数量,b.工程量,a.审后单价,a.审后合价From[结算审核数据]aJoin[预算审核数据]bOna.项目特征描述=b.项目特征描述anda.项目名称=b.项目名称and(cast(a.审后数量asdecimal(20,4))-cast(b.工程量asdecimal(20,4)))'0'WHEREa.审后数量b.工程量。通过该语句就可以实现将增加工程量的内容筛选出来,提供给现场审计的审计人员核实工程量增加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审计人员采用手动比对的时间,从而提升了效率,也提升了数据比对的覆盖面。再例如要查询现场签证的疑点,语句为Select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描述,审后数量,审后合价From结算审核数据WHERE项目名称like'%签证%'or项目特征描述like'%签证%'and审后数量'0'。通过该语句的运行,我们就可以批量的将结算审核数据中将涉及签证的内容筛选出来,提供给现场审计人员对签证的真实性以及套价的准确性进行核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

再例如要查询现场核对与结算审核计量情况的比对的疑点,比对出未施工项目是否应核减未核减。数据分析组通过对现场核对表与结算审核数据表中相同项目,筛选出结算审核数据表中对应的工程量清单子目疑点数据,语句为Selecta.项目名称,a.项目特征描述,a.审后数量,b.项目名称,b.现场核实情况,b.工程量数量疑点,a.审后合价,b.应核减金额From结算审核数据aJoin审计现场核对工程量数量表bOna.项目名称=b.项目名称ora.审后数量=b.工程量数量疑点WHEREa.项目特征描述like'%SC20%'andb.现场核实情况like'%SC20%'ora.项目特征描述like'%闸阀DN125%'andb.现场核实情况like'%阀门DN125%'ora.项目特征描述like'%砖砌矩形阀门井%'andb.现场核实情况like'%砖砌矩形阀门井%'ora.项目特征描述like'%旋流防止器DN125%'andb.现场核实情况like'%旋流防止器DN125%',通过该语句(语句内容可根据现场核对情况进行编写)的运行能够准确比对出现场实际未施工项目在结算审核中是否计量计价,形成疑点数据表提供予现场审计组进一步核实。三是模型编写,模型编写是按照数据分析的目的进行分类记录,将SQL语句和对应功能、审计事项进行记录形成模型,可以供今后工程项目造价审计使用或者参考,能形成固定的审计分析方式从而节约数据分析组的时间。例如将上述的第一条SQL语句进行模型编写,通过编写为模型编号为疑点001,模型名称为增加工程量真实性审计,模型功能为通过相同项目名称和项目特征描述对当条件为结算审核表中审后数量大于预算审核表中工程量时比对出结算审核时增加工程量所对应的工程量清单子目。对应审计事项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施工管理造价工程造价真实性,所需数据为预算审核数据表和结算审核数据表。通过模型的编写可以为今后其他工程项目审计时提供模板,其他项目审计组可以运用该模型对相同或类似的疑点进行筛选,能更加便捷高效地形成审计疑点,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审计时间和提升了工作效率。四是疑点形成,运用AO现场办公软件对模型中SQL语句的运行,可以根据审计人员的思路和对应模型的功能批量产生疑点,并对应形成疑点电子数据表格提供予现场审计组进行甄别和核查。五是疑点甄别,针对SQL语句筛选出来的疑点,需要审计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甄别,筛除存在内容重复或者明显不符合审计事项的疑点。保留应进一步核实的审计疑点,特别是数据较为异常的情况,例如工程量异常增加较多的数据,提供给现场审计组对照对应的证据材料进行下一步的疑点核查。六是疑点核查,疑点核查是审计组人员对甄别后的疑点对照相关审计标准进行核实从而发现审计问题的过程。例如数据分析组利用增加工程量审计模型分析比对出增加工程量的疑点数据,现场审计组针对甄别后的审计疑点进行核实并发现问题。如在对异常增加工程量的疑点进行核实时,审计组人员深入工程实地进行现场核对并对照工程联系单及签证单等工程内业资料进行核实,重点核查工程量增加是否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单位的签证支撑。

审计的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审计市场 市场特征 本土事务所 寡头垄断

一、引言

审计市场结构就是指构成审计市场卖方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与买方主体的被审计客户各主体内部以及两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特征。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从事务所角度对审计市场结构进行研究,很少从事务所和被审计客户两个层面分析审计市场结构。本文认为,要了解审计市场结构,不仅要从事务所层面,还要从被审客户角度进行分析,特别要对事务所和客户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征市场分别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整个审计市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才能探索当前审计市场竞争状况以及判断市场是否有效。

二、卖方、买方审计市场结构分析

(一)卖方审计市场结构分析

卖方审计市场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会计师事务所的分类。目前在我国审计市场中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可以分为:强势会计师事务所,由国际“四大”在我国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组成(在下面的描述分析中简称“四大”)。这类事务所规模大,竞争力强;优势会计师事务所,由证券执业资格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构。都是本土事务所,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共同的特征就是具备证券、期货市场执业资格;劣势事务所,由不具备证券执业资格的本土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构成,由于受到市场准入条件的限制,它们执业范围小,竞争力最弱。(2)审计市场集中度。审计市场集中度是从特大型事务所在整个市场的重要性角度来反映市场结构。目前国内外测量集中度的指标非常多,如集中率(ConcenlxationRadioCRn)、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Inde~HHI)等。本文选用集中率(CRn)来计算测量卖方审计市场集中度,以年收入作为市场份额衡量指标,选取了从2002年至2006年年间的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样本。虽然每年进入前100强的会计师事务所不一致,但由于排在前4位的会计师事务所在2002年至2006年年间始终居前4名,分别是普华永道中天、安永华明、德勤华永、毕马威华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这4家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占前一百强总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上。(3)卖方审计市场策略集群的概念及竞争特征比较。为了便于研究卖方审计市场中不同类别事务所的竞争状况,本文引用“策略族群(StrategicgrOUp)”概念。策略族群概念最早由Hunt于1972年提出,后来在Porter挪里得到了推广。Porter发现,同一产业内部,有些企业的表现类似,有些企业的表现却大相径庭。于是,把整个产业细分为一些不同的族群。这些族群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同样或者类似的行为,所以把它们称为策略族群或者战略集团。在卖方审计市场,策略族群倾向比较明显。上文提到的强势类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优势类的拥有证券执业资格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处于劣势的无证券执业资格的本土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这三类会计事务所中强势类与优、劣势类在市场竞争策略和竞争行为方面差异明显。优、劣势类虽然在竞争行为等方面有差异,但总的竞争策略还是相似的,为了便于分析,这里将它们归为一类,即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类。这样就形成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两个策略族群,其竞争策略特征如下:一是市场的主体会计师事务所载体层面的比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它们所占的市场份额高,具有良好的品牌声誉,同时还拥有良好的人才资储备和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它们也占据一定市场,但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很多,因此单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比较低。它们成立时间短,合并和变更名称的隋况又时有发生,有些甚至没有固定的经营地点,因此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几乎没有品牌声誉。二是竞争目标层面的比较。会计师事务所既然是企业组织,必然是以最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四大”长期以来依靠技术革新、声誉的维持、行业专长参与审计市场竞争。在人才培养方面,四大的理念即是找到最有潜质的人,然后把其培养成最优秀的人。从这些做法来看,“四大”把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作为它们的目标。相比之下,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并不注重审计能力的培养,没有声誉培养意识,追求短期利益。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意自己培养,而倾向于“挖墙脚”,总想找到有经验的人才,认为审计经验与个人身价成正比,最有执业经验的人就是最优秀的人。因此,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几乎都把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作为它们的目标。三是竞争手段层面的比较。有研究证明“四大”也存在竞争,这种类型的事务所之间的竞争是柔性竞争。其主要表现为:通过声誉维护、技术革新、培养审计特长来增强竞争力,很少通过价格手段来提高其竞争力。相反,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采取刚性竞争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处在竞争激烈的低端市场,它们之间一般通过价格等刚性手段来招揽客户,有的甚至不惜用牺牲独立性手段留住客户。从而可以看出,它们的在竞争方式上也是截然不同的。四是竞争对象的范围方面比较。在竞争对象的范围方面来讲,“四大”之间主要争夺的是特大客户市场和在海外上市的或正准备海外上市的客户,其次是与具有证券审计资格的国内优势会计师事务所互相竞争在国内上市的规模大的优质客户。而本土事务所中的大型事务所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客户,本土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争夺的非上市的中小型客户。由于进入壁垒、自身条件等因素限制,“四大”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各自有自己的竞争领域。

(二)买方审计市场结构

买方审计市场即为被审计客户市场。按审计客户自身规模、融资场所等因素划分,把买方审计市场细分为三种类型子市场:一是高端市场,这个市场中的客户主要是在美国、香港和新加坡上市的公司,以及那些国家控股的特大公司,如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中铁建等。整个高端市场被“四大”所垄断;二是中端市场包括国内大型企业、沪深上市公司和优质的高科技企业,这是“四大”和国内具有证券审计资格事务所争夺的市场;三是低端市场是指民营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大的大型企业,这种市场被国内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控制。在前文中,为了分析卖方审计市场结构,我们引用了“策略族群”概念。在买方审计市场结构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的客户群市场仍可以被看作三个策略族群。因为,每个族群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而在每个族群内部,采用的策略趋向一致。首先。高端客户策略族群的行为特征。在高端市场,被审计客户几乎都是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优势企业。要想吸收国际资本市场的游资,就必须向投资者提供它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且这些会计信息应具有可靠性、充分性。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几乎没有国际资本市场的审计经验,不能担当此重任。况且即使本土事务所具备这种能力,由于规模小,没有“四大”所拥有的国际声誉,不为国际资本市场投资者所知,必

然影响融资效果。因此,被审计市场的高端客户在海外融资或计划在海外融资时,都不约而同的抛弃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改为具有国际经验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其次,中端客户策略族群的行为特征。中端客户审计市场是由一些国内大型企业、优质的高科技企业组成,它们都为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所面对的是国内投资者,必须为它们提供充分可靠的会计信息。由于“四大”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收费方面有很大差别,提供同样的审计服务,“四大”比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收费要高得多(张立民、丁朝霞等,2006)。因此,中端客户没有必要非雇佣“四大”来对其进行审计。现在,由于“四大”采取有差别的审计收费政策来吸引中端被审计客户,且部分客户是上市公司,它们需雇佣具有证券市场审计资格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没有证券执业资格的被排除在这个市场之外。因此,这个市场是“四大”和具有证券审计资格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激烈争夺的市场。最后,低端客户策略族群的行为特征。低端市场由民营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大的大型企业构成。其行为动机是既要满足审计要求,同时又要节约审计费用。从审计费用角度来看,“四大”审计收费远比本土事务所高,因此它们一般不会选择“四大”。由于它们的许多客户为非上市企业,无须雇佣具有证券资格事务所进行审计。

三、“三元”制审计市场的形成及其特征分析

(一)“三元”制市场的形成

以上是从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客户角度分别对审计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在卖方审计市场,还是在买方审计市场中,都存在不同的策略族群。由于不同的策略族群所实施的策略行为是截然不同的,每―个体不会在不同的族群之间随机游走,每个族群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买方市场中的策略族群和卖方市场中策略族群相互结合便产生了三类不同特征的审计子市场:一是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由“四大”和高端客户结合形成的市场。在以海外融资为目标的高端客户市场中,只存在四大间的竞争,是一片本土寡头垄断市场事务所无力攫取的市场。由于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不太了解,加上本土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事务所没有国际审计经验,在海外上市或准备海外上市的公司纷纷换掉本土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事务所改为“四大”来审计。二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事务所与中端客户形成的市场。近年来,“四大“的审计业务向下延伸,在中端客户市场经常看到“四大”的身影。中端客户市场中的客户都是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证券从业资格是一道制度性壁垒,不具备证券资格的事务所被排除在外。因此,该市场存在激烈竞争但同时又具有垄断色彩。三是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由本土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与低端客户市场构成,由于“四大”竞争目标是大客户市场,追求的是高额利润,且执业成本较高,因此很少涉猎低端市场。在这个市场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各子市场是由不同的策略族群结合形成的,策略族群又比较稳定,因此,形成的各个子市场也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的市场之间的构成要素不会随意游走,其主要原因是各个子市场都存在市场进入壁垒。从(图1)中可以看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是完全割裂开的,只有垄断竞争市场市场要素与之相联系。

(二)审计市场各子市场特征分析其各自的市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寡头垄断市场特征。由“四大”和高端客户构成的市场,被认为具备典型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特征。寡头垄断市场形成实际上是―个寡头博弈各方形成“Nash均衡”的博弈过程,其市场特征是:“四大”几乎完全垄断了整个高端市场。该市场存在非常高的进入壁垒,本土会计事务所短时间内很难进入;目前虽然“四大”垄断了高端市场,但在整个审计市场只是轻度垄断,应该尚未达到“共谋”。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四大”长期中可以获得可观的垄断高收益。在寡头垄断竞争的环境中,审计市场环境是相对稳定的且存在高额利润。在这个稳定环境中,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对损失的敏感往往大于对获得的敏感。所以保持良好的执业质量和降低风险往往成为寡头会计师事务所的自愿选择。(2)垄断竞争市场特征。市场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表1)给出2002年至2006年年间年收入排在5~1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年收入排名,它们都具备证券执业资格。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了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以外,其余5家会计师事务所位次不断变化,换位率比较高,本土率比较高,本土事务所的竞争比较激烈。由于“四大”审计争夺目标下移,使得这个市场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四大”的市场份额2002年至2006年逐年攀升。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四大”挤占了中间市场的缘故。不存在垄断超额利润。由于本市场竞争激烈,不会形成垄断超额利润。不少学者发现,在这个市场中“四大”采用有差别收费政策。会计师事务所有寻求审计品质倾向,很少采用低价揽客(Box-lowing)竞争策略。会计师事务所极力寻求规模扩张。会计师事务所合并频繁就是很好的证明。(3)完全竞争市场特征。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客户市场是低端市场,市场进入壁垒非常低,各类事务所可以轻松进入该市场,加上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较多,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单个会计师事务所可获得利润更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加入到审计行业会使得事务所的利润趋于零。对风险的态度被降低到所能容忍的最低限度。事务所没有提高审计品质的内在市场驱动或规避风险的空间选择,单个事务所提高审计品质或规避风险态度,可能存在被逐出审计市场的危机,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因此,在该市场出现审计失败的概率要比前两种类型的市场高很多,经常出现事务所违规受罚的情况。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通过对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审计市场整体结构比20世纪90年代有了较大改观,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存在垄断高额利润。目前“四大”与高端被审计客户形成的寡头垄断市场存在垄断高额审计利润,且没有相关的证明说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市场上的审计质量高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研究也没有发现“四大”提供了更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证据(刘峰等,2004)。在同样的法律环境下,“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没有动力去提高审计质量意愿的。因此,这种高额的审计利润将会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2)存在较高市场壁垒。在本文阐述的三类不同的审计市场中,存在着市场进入壁垒。而且不同的市场审计市场进入壁垒的高度不同。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进入壁垒最低,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进人这个市场非常容易。由于存在证券审计资格等制度型壁垒,因此不具备证券审计资格的被拒之“门”外,因此,垄断竞争市场的进入壁垒稍高。寡头垄断市场的壁垒最高,既有制度方面的还有技术专长等非制度方面的。特别是在国际审计经验方面的壁垒是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短时间不能逾越的。由于审计市场壁垒的存在,从而各审计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同,因此也也就形成不同层次利润率。(3)完全竞争市场的竞争无序。在完全竞争市场,由于所在市场的市场进人壁垒很低,进

入此市场比较容易,况且在这个市场中的事务所的数量很多,因此竞争非常激烈。本土中小事务所为了争夺被审计客户,采用低价揽客的办法,进一步降低审计利润率。为了招揽客户,有的事务所不惜丧失其审计独立性,使得整个市场处在竞争无序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