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精读 生活

一、中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主动获取资讯,从文章中建构意义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阅读体现为一种对于信息、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摄取能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同时,阅读更表现为一个人外在的修养和情趣。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支撑。

二、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创新

阅读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是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为薄弱,积极性较差。特别是对于文章的阅读,大多数教学的时候,只是照搬照抄、一味地进行文章思想的分析,或者进行专项的阅读题目的训练,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其实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单一落后的阅读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走入错误的思维领域,他们的思维将会僵化。不利于他们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不断地做到与时俱进,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才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学需要。

2.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

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即未必是教育。但是,由于阅读教学过于书面化和理论化,没有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就不容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分析

忽视学生个性,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随着时代教育脚步的逐渐加快,忽视学生的特点是很多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的是一种“虚”化的能力,不利于量化,所以要想做到因材施教也是相对困难的事情。所以说,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是目前语文阅读面临的较大问题,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足够方法上的引导,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断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三、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的形式,如个性化阅读、多角度阅读、多方法阅读并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要善于将报纸、书本、杂志、多媒体阅读教学等教学方式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多方法教学――深阅读与浅阅读结合、博览与精读结合,通过博览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以阅读的广度求眼界的宽大,“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藩。”所谓的精读,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本身反复地研读,对文章总体的把握和细节的认识都做到游刃有余;多角度阅读――重点把握文章整体、个别句子、词语等,提高阅读质量。

2.让生活和语文阅读建立广泛的联系

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的载体,而且是人的教育,故而教师必须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把阅读教学的课堂延伸出去,与社会生活接轨,让生活化的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有一个中心,这“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关注社会现实、体验日常的生活,从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即生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活化的语言。结合现实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心领神会,更加清晰地感知整篇文章,明确语文阅读的意义所在。

3.尊重学生地位及个体差异

语文阅读的终极意义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阅读水平高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深度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而对于阅读水平稍微差一点的同学,可以进行一步步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规范阅读方法。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结语

阅读的意义是多重的,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阅读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创新,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分析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所以,必须要对症下药,改进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让生活和语文阅读建立广泛的联系,尊重学生地位及个体差异,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人性化,推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蓉.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2]杨桂萍.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文学教育,2014,(04).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含义 特征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72-02

作为中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教学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其中,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社会和中学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重点。

一、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含义和具体特征

1.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含义

目前,我国对于教学方法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以教学原则为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互相作用活动;(2)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使用的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3)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作方式,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2.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特征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依存性。语文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目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而且语文教学方法不仅依存于一定的教学理论,并且受到语文学科性质、教师执教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依存性,不能够离开语文教学因素而独立存在。(2)灵活性。任何一种语文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态度,选用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效果。(3)交互性。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作用的一个过程,从“教”的方面来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从“学”的方面来看,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措施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适当革新教学观念,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讲解课文时,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文章的内涵和思想感情,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深入剖析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处理好教学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地位,会给教学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处理好教学关系,正确认识自己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适当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到教学相长,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中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节省教学时间、营造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创新则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有效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优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钰娜.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J].成功(教育),2013,05:171-172.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效率

中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即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1.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当前,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课为中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完全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课堂互动很少,这样,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率自然就低下。

2.教学手段和观念陈旧。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权威性不容挑战。授课顺序一成不变,课堂授课方式通常“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教学过程完全按照大纲要求生搬硬套,重应试技能,轻素质;重记忆,轻实践。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堂缺乏趣味性,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语文知识记忆不深刻。

3.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在高考中能得到好的成绩是中学教学普遍的终极目标,这样,本该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考试专题训练课,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取得好的分数,往往会放弃很多先进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转而去传授应试技巧,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实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法非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还会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主观能动性导致效率大大降低。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对策

1.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事实证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效率低下,故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手中交还给学生。教师不应是学习的“主体”,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因此一定要由“传道,授业,解惑”之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自主学习上的引导者。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学习什么,而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特别强调学生要通过自身的思考归纳来获得知识,让学生有问题多思考,多总结,学会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建立开放式课堂,努力发扬民主、开放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问,敢于回答,教师要积极调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极佳的精神状态下完成知识在教与学之间的高效转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语言应用,激发探究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是打造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根本。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语言对于激发探究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驾驭教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要想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合理地使用好教学语言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是打造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基础。好的教学语言可以做到生动、形象、幽默机智,它能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对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语言有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分,它的应用主要是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口头语言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语言,它能使听者在绘声绘色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促使学生去探究语文中的美。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互相结合互相弥补,调动教学信息的组织和传达,促进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在学习上更大的兴趣,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应用语言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而书面语言是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以课本知识内容为基础的关键性的书面语言,组织、归纳、板书,并且要在理解记忆的同时,运用课堂教学手段进行练习,以便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3.课后总结,强化课堂效果。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回顾和总结。通过课堂小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后总结就像备忘录一样,清楚地记载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来讲,课堂小结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归纳整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的作用,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强化了学生的整体印象。对教师来讲,课堂小结有助于教师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它帮助教师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有助于教师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有助于开展教学反思和创新,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4篇

    1978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当前,全国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 文教学大纲》(试用),一个是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后一个大纲初中、高中的内 容合在一起。

    1992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是个新大纲。新大纲规定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 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以上述教学目的为基础,以读写听说、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课文、48项能力训练、20项基础知识 的教学内容为框架,来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这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新体系分列读、写、听、说的教学要求, 分解读、写、听、说的训练点(能力和技能),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然而,新大纲还是一个“试用”大纲,有待修改、完善。例如,加强语文素质教学,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 ;知识分类分点,能力分类分层;教学要求同能力训练、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相协调;课程结构同教学目的相 配合等,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990年的初中、高中合册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本;1986年本又 是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修订本。而1978年本又是以1963年的《全日 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为蓝本的。这四个大纲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多于创造,共性强于个性。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 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教学大纲拨乱反正,规定的教育 目的同1963年的基本相同,也是提高使用语言文字和三种能力(读、写能力和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86 年教学大纲,增加了听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高中增加“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990年教 学大纲修订的原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降低难度、减轻负担”,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降低写作教学要求 ,改为:初中“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高中“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 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初中文言文教学只提“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此外,1986年和 1990年大纲都列出“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与“基本课文篇目”。可见,以上四个中学语 文教学大纲(从1963年到1990年)都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相关的部分基础知识为框架,来构建中学语文教学 体系。看来,共同存在的问题是:1.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不突出,2.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分类分层不清楚, 3.语文素质的内容不完整,4.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初中、高中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高中的“提高” 要求不具体,5.课程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必须看到,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 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开放态势要求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语文的实用能力。现代社会文 化交流要求具有民族文化素质,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而现 代语言学、文学等的发展,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教学大纲,就要面向21 世纪现代化社会,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的人才服务。

    二 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 会生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 ;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据此,应确立如下基本原则:

    (一)确立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教育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加强语文应用的实践,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在读写听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 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语文素质教学,适应多样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化课程结构,必修课保证高中毕业生的 基本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适应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

    (四)构建现代化、民族化的语文学科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要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五)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力求比较明确体现高中阶段的提高要求。

    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作如下规定: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独立自学语文的能力,养成 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 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对高中生提出基本要求和分流要求。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5篇

一、 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先梳理问题,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在充分研究问题和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方向、改革目标,然后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吸收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的意见,才有可能出台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唯有这样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才不至于纸上谈兵。现在看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学视野过于狭窄。这里所谓的教学视野是指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目标单一,“一切围绕中考、高考转”这样一个情况。诚然,中学语文教学视野过于单一,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但体制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学语文老师应该在可控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开阔教学视野。如果教学视野不开阔,一味追求考试升学率,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严重下降,也将严重导致教师的教学素质的下降和教学个性的丧失,最终教师将变成一个教书匠。众所周知,语文课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远较其他科目和课堂广阔。因此,只要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开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不难的。但令人痛惜的是,现在很多学校及中学语文教师,出于追求升学率等目的,完全把语文课变成了“字词辨析、段落拆分讲解,试题练习”。本该十分精彩,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摧毁得一干二净。比如,中学语文教材有相当部分课文属于“自读课文”,由于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因此很多具有欣赏性和可读性的课文也就被抛弃在教授范围之外。这些情况都是由于教学视野过于狭窄,教师教学个性丧失所导致的结果。

其二,教学环境缺乏或不足。大家知道,语文的学习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以英语教学为例,很多中国学生学英语之所以很吃力,之所以学了多年以后也还是哑巴英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又以普通话的学习为例,南方人的普通话水平之所以比北方人差,就是因为从小受到方言的影响太大的缘故。同样的道理,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学语文学习环境,也将从根本上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图书馆、图书室,学生除了看语文课本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可读、可看的课外书籍了,难道语文的学习、语文理解能力的提高就只能从教材而来?于此,还存在另外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很多学校教师、领导及家长都对学生看电视连续剧、 武侠小说等抱有成见, 似乎只要看了电视连续剧和武侠小说,就注定不能考上名牌大学似的。殊不知,近现代诸多名家之所以出类拔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小就博览群书。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其三,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单一。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手段都停留在“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这样一个模式上。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基本做法就是教师讲解、板书,学生则是做笔记。在测评方面,除了考试就没有其他更多的手段和方式了。这不仅无法使语文教学做到丰富多样,且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课变得极其枯燥乏味。

在纸质媒体时代,通过黑板板书、通过考试测评来完成语文教学,这确是客观条件所限。但在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多媒体教育已经走进课堂教学的时代,把中学语文课仍局限于这样一个传统教学模式,还把考试仅仅当作测试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手段,则不免让人觉得落后于时代,也无法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需要了。

二、 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

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其中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改革的着力点则是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一) 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盲目性与随意性较为严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初中阶段,应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阶段,要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要培养鉴赏、分析与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

2. 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

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 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上课、作业、考试、无休止的练习几乎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面对2l世纪新形势的发展和客观要求。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其中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改革的着力点则是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一、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盲目性与随意性较为严重。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具体到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当有不同的层次。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要培养鉴赏、分析与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几乎全被灌输语文知识、讲题解题、考试辅导所占用,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思想性的教育。语文教材“文以载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能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着人的审美追求、审美体验和审美倾向,语文美育的核心就是要塑造美的心灵,这有利于促进语文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实现,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

三是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语言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上不够,上课、作业、考试、无休止的练习几乎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积极引导 写作素材 批改方式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为了使这个“半壁江山”更加靓丽多姿,更加富有生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都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之中,口授笔耕,努力探索,结果却往往收效甚微。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作文写作还是提笔忘字,或者胡编乱凑,形成了教师教作文艰辛,学生写作文头疼的尴尬局面。这个局面长期困扰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面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有局面,切实有效地改革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取得成功的经验,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企盼。接下来,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做好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工作。

一、积极引导,让学生喜爱写作

让学生喜爱写作,让写作变得轻松,一直是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追求。可每次上作文课,部分学生脸上的为难之色和不悦之情显示,他们对于写作感到为难,不知道该写什么,怎样写,写作似乎让他们压抑、苦恼,因此,作文课堂少有欢声笑语,多是沉默寡言;少有奋笔疾书,多是踌躇难以下笔。但是平时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说起作文来侃侃而谈,流露着他们的真情实感,可真正下笔时却茫无头绪,无从写起。看着他们痛苦思考的模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言语充足起来,让作文课堂上的学生快乐起来呢?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力求把社会生活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和动人的事件、内心的情感写出来,鼓励学生认真观察、体味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还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确定正确学习作文的目标,给他们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借助优秀学生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养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瑰丽,引发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增强学习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写作积极性。

二、重视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写作文时头脑中无写作素材,就会满腹踌躇,无从下笔,很难在短时间内成文。即使成文,也是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要么味同嚼蜡,毫无新意;要么艰涩难懂,不知所云;要么条理不清,思维混乱。因此,要想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成文,必须让其拥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写出来的作文也就富有真情实感,耐人回味。在这一意义上,写作素材是否丰富,会直接影响学生作文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牢固基础,变难为易。如,我们可以立足于教材,摘取教材中的实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有意把教材中的好例子摘出来,让学生从其他角度分析它说明了什么问题,还可以证明什么观点。通过这种途径既可以把教材学活学透,又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着眼于课外,博览群书,拓宽知识视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谈到第一次发表小说时的感受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可见,阅读课外读物对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学生课程多,课业负担重,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种种原因制约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外名著,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整体阅读等多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作为教师也要做好榜样,深入生活,细心观察,搜集积累素材,捕捉写作灵感。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观点来看,写作素材的来源除了间接知识外,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家都是从“社会大学”中脱颖而出的,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是最好的一例。假如高尔基没有那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也就决不会写出《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不朽名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增加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去芜存精地积累,不要只停留在纸上,而应牢记在头脑中,并渐渐地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三、注重创新作文批改方式

以往的作文批改大多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学生只能等待和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然后将作文放在一边,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在作文批改的环节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创新多种作文批改形式。如师生共同批改、生生互相批改等,这样既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效率,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都认识到,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头戏,更是一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师必须加强指导,使学生敢写、爱写、会写、善写,提高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及文学修养。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教材衔接 教法衔接

语文新课标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即培养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人。这需要一个过程,即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新课标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甚至更详细地提到“在小学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也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与衔接。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衔接”?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对“衔接”的认识。

一、研究新课标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美其名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取的。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侧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则侧重于人文性,问题就是如何做好这阶段问题的衔接工作。所以,认真研究新课标,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方向,分清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理清小学和中学语文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做好中学语文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学。教材内容具有重复性,使学生产生畏惧厌学心理,表明小学与初中、高中等教材链接产生不应该的软问题。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同时造成一种怪异现象: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能使之与火车头一块向前飞驰,则每一节车厢之间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难以设想。

现在新课标进行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等为主;中年级课文的题材。体裁要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中古代诗词与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大文学教育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和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二)初中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现如今教材对语文学习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能力;第二阶段,分解为三种表达方法,使对问题的学习得以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的文学欣赏。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新课标特别提出: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强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新课标还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与别人商量;初中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高中要求学生阅读后能够对课文进行阐发、评论和质疑。这是建立在对生活有直接和间接感受基础之上的。为此,我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度的要求,即一分钟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课外材料为内容,进行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步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的听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根据课本中活动课安排的材料,进行多次语文课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多的情况,我展开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学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展开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不一而足。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