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文言文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却依然存在着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性较低,学生阅读理解和学习文言文困难等问题。因此本文重点对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的几点对策进行了探讨研究,旨在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学习能力的进步,实现真正新课改提倡的“高效课堂”。倡导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跳出以往教师逐字逐句地讲,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事半功倍。
一、构建“高效课堂”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本收录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较多,这些文言文经典篇目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需要当代学生去学习和传承。可是在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普遍感觉文章晦涩难懂,并且觉得好些教材文本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枯燥无味,因而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成了教育工作者日思夜想的课题,本文对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的几点对策进行了常识性的研究。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有三点:一是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字、词、句、疏通文意自然是基础;二是让学生欣赏文言文;三是感受文言文,了解文史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
(一)发挥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体会文言乐趣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文体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文本,把文言文作品当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地设问,努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会去探讨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和人物形象。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是文言文课堂不再死气沉沉。文言文课堂的改动,通过一些巧妙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在问题的设计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二)学生从基础知识感受文言文独特魅力
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相比,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都有很大特点。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通过分析与综合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有义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之间对文言文进行分析理解与归纳综合。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对内容要点进行归纳,对中心思想进行概括。
(四)鉴赏评价,体会并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文言文的表达非常简洁,其蕴含意境却深远绵长,形象塑造生动而丰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评价和鉴赏,体会文言文中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魅力。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重点学习文言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深刻地认识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知识。很多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教师要合理知道和启发学生去理解和思考别具一格、构思新颖的修辞手法。
(五)熏陶感染,学生要体会作者观点态度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探究文言的情境,使学生被文言文所熏陶、感染,在不断地耳濡目染中深入到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地学习中,感知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智慧,体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视频,可以让学生在一定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内涵,感受文章魅力,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六)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教学模式
由于文言文相对其他文本,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因此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想要实现“高效课堂”,就要充分地多应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搜集相关的视频、音乐、图片,使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能更加具体化、生动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构建有特色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通过分析综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其次要通过鉴赏评价,体会并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通过熏陶感染,使学生要体会作者观点,最后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化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模式。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需要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创新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取得更大进步和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句读,而且要教会学生作文,更要教会学生悟情。面对当今普遍功力浮华的教育形势,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具有自己的原则。为了让语文文言文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简化、创新课堂形式死和势在必行,优化、务实教学内容迫在眉睫,培育、提高课堂的趣味更是成为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当务之急。这项工作虽然艰难,但我们得努力做下去,因为这是一件前承后代、后开未来对额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慧.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年7期.
[2]汪浩.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教学(语文).海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81-01
高中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忽视点,但是这并不代表语文审美能力不重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以高考考试标准为教学目标,侧重学生逻辑能力和知识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学生感受文字魅力,从课本中“看见”作者的当时写作的情景,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心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中国文学底蕴深厚,提高高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美的感受也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触发学生心底的追求美得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历史的知识,也能够通过文学教材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中国学生从启蒙教育开始一直接受语文教育,至到高中教育为止,语文教育一直占领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能够让学生读懂文字含义,更能够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但是现在我国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中语文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将文章段落分成几个小节,再分别讲授每小节的段落大意,语句含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荷塘月色》时,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部分经历用于分析课文中语句和文法,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要思想一笔带过。造成这种教学现象是因为现在高考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策略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的美得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文章的意境。例如《诗经》中《采薇》一文的学习,古文和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较少,在学习上更应该利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将简单的文言文用华丽的词藻翻译成白话文,让学生从简单的的文言文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采薇采薇,微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室,;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为“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狁来厮杀。”将深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有趣的白话文,将当时少数民族侵犯国家,将士因为大战有家不能归,一年又一年的思乡之情,通过文字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展现在学生脑海中,对文章有了深刻的意识,既能学到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美的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既有深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又有风趣幽默的白话文;既能学到我国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又能体会到优美抒情的古代诗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文学美得熏陶,引发审美想象力。以文学作品为例,古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螟》一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诗句中表达出来的艺术美,重点突出“浣女”及“渔舟”。只有洗衣女子的归来竹林才会热闹,渔舟摇曳荷花才会动摇,而正因为竹子林得茂密,莲荷的稠密,才能让作者从静景和动景的结合中,描绘出一副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的美好情境。通过对字词的深入探究,与作者共鸣,发掘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3、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由于初中教学淡化语法,初高中语法知识教学缺乏有机衔接,学生升入高中后难以融入高中语文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具体表现在:①文言文学习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积累文言文中词语(实词和虚词)含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如果没有掌握现代汉语基本语法,这些问题就无从下手,文言文学习就有很大困难。例如,学生弄不懂词的词性、句子成分,就不明白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无法掌握规律,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一来,就把生动的文言文学得枯燥无味。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文言文中很普遍,学生如果明白“动词前的名词如果在句中不能做主语那它就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遇到“翼蔽沛公”“夜驰军中”这类句子时,便能很快判断出“翼”“夜”应当活用为状语,灵活运用词性的规律解决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掌握必备的语法知识,对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很有帮助。②不能快速、准确地辨析句子有无语病。尽管初中也涉及对句子语病的辨析,但出现的例句一般比较简短、结构简单,学生靠语感能够辨析,初中老师也无需进行详细讲解。进入高中后,此类例句一下子复杂了许多,学生仅靠语感来判断,其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语病题一直是高考必考题,错得极其隐蔽,有的句子结构还异常复杂,靠语感判断很难发现问题,这也是导致语病题得分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划分主干找病因是修改病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学生不懂语法知识,在平时的讲话与作文中也不注意语法规范,那就很难找到句中的语病,更谈不上修改了。③不能准确理解长句。高中阶段供学生阅读的文章中有的句子比较复杂,要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意思,首先必须弄清它的主干,即句子的主谓宾,否则容易曲解句子的意思,导致不能准确地把握复句的表意重点,无法灵活变换长短句等。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法教学的衔接呢?
一、更新观念,主动出击
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初中语文教学要有前瞻性,教师要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自觉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与高中语文衔接的知识体系。高中教师更要主动了解初中语文在教什么、怎么教,针对学生出现的知识断层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
二、把握原则,逐步渗透
由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淡化语法教学,因此要求初中教师在语法教学方面花费太多心思不太现实。那么,高中教师就应责无旁贷地担起语法教学衔接的重任,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由浅入深地安排语法教学内容:高一上学期段考前学习词性,段考后学习短语;高一下学期段考前学习单句结构,段考后学习复句类型。这样安排看似紧张,实则教师只要在教学时结合课文进行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课文的解题就是强化语法的好机会,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标题可以复习词性、短语的知识,还可以强化主谓短语在完整表意方面的作用。再如,提问学生“荷塘月色”这个标题是什么短语,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荷塘月色”属于哪类短语,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②针对性原则。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在语法教学上如何做到少时高效?关键在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首先要理清高中知识的脉络,弄清各板块所对应的语法知识,然后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比如,教学词性时,要把介词作为教学重点,因为高中语文基础训练点很多跟介词、介宾短语相对应。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选定与介词有关的课前作业,如修改病句、文言文翻译等,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介词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中注重凸显介词的特性,如整体性、呼应性等,学生掌握这些特性可以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③兴趣性原则。语法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因此,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增强趣味性。比如,在初中教学短语时,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类短语进行举例比赛,加强对短语的理解。在学法上,教师要加强指导,作业设计要考虑能给学生产生成就感。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内容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初高中教师相互沟通,加强合作
初高中教师如果能在一个校园内,沟通不成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初高中不在一个区域,对于教研活动开展不太正常的地区,初高中教师可以说老死不相往来,各自闭门造车,这对教学衔接工作极为不利。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多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初高中教师间的交流,加强合作,教学衔接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紧扣课本、精讲熟读、以点带面,高考语文命题必须以语文教材为主要依据。高中语文课本虽然是选本式教材,但所选篇章大多是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的优秀之作,编者基本上选取了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便让中学生借此了解文学发展的概貌,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他们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打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因此,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必须重视。
要立足教材,做到“抓纲扣本”。“纲”即《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本”主要有三方面:课程标准、语文课本、考试说明。在平时教学中应采取以“本”为主的策略。
在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诸多知识点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掌握实词,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句、默写名篇,其采分点的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而其中实词的考查大多选择常见的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相当一部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可见,重视课本,进一步归纳整理、温习巩固一定数量的实词,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考试时才能成竹在胸,应对有余。
现代文阅读主要分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大类。文学类主要分析作品结构、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近五年的考试出题来看,其中四次考情节,一次考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牢记四个关键词: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例如教材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后习题就是在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实用类大多为访谈和传记,主要是分析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通用性,既是高考必考学科,又是各学科中综合性、通用性最强的学科。教好这门学科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抓好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教学中注意整合初中学过的知识,将学生的知识储备运用到新课的学习中。初中的语法教学还未能系统化,学生涉及较少,所以,高一阶段的教学中应该系统安排语法内容。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如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分、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内容必须补充,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全面,容易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一定的阻碍。并且随着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对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势在必行。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本文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进行的分析。
一、超越传统,大胆创新地用教材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把课文内容进行划分、整理后再传输给学生,而不是一下子就要求学生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全部记下,这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与消极心理。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避免在教学中因教学方式不当而影响课堂效果,甚至还会导致老师什么都想教却什么都没教成的结果。因此,老师应该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大胆创新的运用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文言文教学。比如在《六国论》的教学设计中,就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主次的划分,把重要的段落或内容着重学习,突出重点,与传统教学相比,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文章的文化背景与课文不重点介绍的内容作课外延伸,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研读悟情”这一学习重点上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老师突出学习重点、明确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上,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老师可以将趣味性渗透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当中,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敷衍老师的被动学习,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内容单一、思维受困等。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学习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从而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文言文的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是摘录与历史人物、故事背景有关的生活轶事或文学典故等。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可以先把文章中所涉及的人物、情节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语气与声调尽量引人入胜,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再布置朗读预习,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等,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集中精神认真听讲,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比如在学习到《烛之武退秦师》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再鼓励学生先按自己的理解把课文内容解释一遍,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感观能动性,老师也可以利用“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由来作为切入点,顺利进入课堂教学。
三、品言悟意,感受博大情怀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与历史观念的象征,它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故文言文建立在哲学与传统文化之上,即通过学习文言文,教会学生明理、知礼节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的灵魂在于它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学生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沿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它以文字、情感融入课本当中,因此,带有情感的阅读课文,有利于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真实情境之中,与古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使文化教学与人文教育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教材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依据,它是所有语文知识的统筹,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阅读就是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寓意,通过体会作者依托在文章中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把品读情感作为文言文的教学手段,这在文言文教学上是一种进步和深入,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专注文字教学那么简单,而是上升到抓住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抨击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教学方法于学生而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文言文,更多的是可以超越时空的距离感,真正与古人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四、活学活用,明确文言文的现代意义
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通过多读书,可以习得书中古人的道德观、高尚情操等,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自身修养。学习文言文还可以从典范故事中吸取经验,借鉴于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之中,甚至有些文言文中对人性的教化还一直被沿用至今。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做人准则等,这是古人留下的文明文化,是规范人类文明进步的保证。因此,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将古人的精神世界流露到现实生活当中,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给予我们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带着疑问拜读古人文化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养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启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的现代意义,除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外,另一方面还规范了学生的言行举止,学生在探索课文内容时早已被古人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所感化,它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因此,以人物特点与情感流露构成的课堂教学策略,一定可以引人入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参考文献
[1]龚建敏.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文学教育(下),2008(4).
[2]邢培芝.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成功(教育),2008(12).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新课程;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124-02
文言文中结晶着前人的思想精华,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更是典范之作。因此,教好这些文言文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由于过去语文教学大纲存在的局限和弊端,以及今天一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理解上存在偏颇之处,致使文言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进入新的误区。
一、教学内容上独树人文性,忽视工具性
新课程背景下,《课标》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有了新的定位,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很明显,《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于是,一部分教师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在人文上大做文章,结果矫枉过正,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教师弃工具性不顾,而过分注重人文性的宣讲。如教《烛之武退秦师》就谈“胆识”、“口才”、“说话艺术”,教《阿房宫赋》竟大讲“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文言文教学变成了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品德课。
其实,只要细读《课标》就能看到,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看来,面对今天出现的这样的失误,我们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既要讲字、词、句知识和修辞、语法现象以及写作技巧等,又要讲人文性,但不应把二者割裂开来,做到在字、词、句中体会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分析字、词、句的精妙。这样,文言文教学才会向《课标》期待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方法上只重演说,摒弃讲练
《纲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很多教师对讲授有了敌视态度,更不敢公开谈及“练习”,似乎只有这样,才觉得真正理解了《课标》。更有甚者,甚至简单认为一节课“讲授”、“练习”的多少成了评判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并由此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追求浮华与喧嚣,而失去了文言文教学之本。例如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触龙说赵太后》等课文时,让学生自学后分角色表演课本剧,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课本剧演完。教师适当地这样做固然可以提高学生上文言文课的兴趣,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中“一言堂”的弊端。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历史常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和相对薄弱的文言文功底,加之一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不够。因此,情境的体验往往成了随意的“戏说”,“课本剧”演成了“活宝剧”,而教师对此一味的夸奖(本意是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又助长了浮躁的学风,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一些教师对《课标》的理解有失偏颇。首先,教师只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而忘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引导、指导、辅导,使学生学有所成。其次,教师只注意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对自主学习的要旨不甚理解。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核心品质是独立性,即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过程。文言文学习初期,如果有教师的引领,学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这个“扶”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再次,教师只留意到《课标》自始至终没有提及训练,而未领会到不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消除以往语文教学中充斥机械训练的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失落,以及创造精神和个性的消磨等。但淡化训练不等于不要训练,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盲目地一概排斥、摒弃训练,如果不从这一误区中走出,就会给文言文教学再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而在这方面钱梦龙先生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的情境中去感知文意、加深理解,同时还应该给学生必要的练习以复习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个“言”。“文”共生、“知”“境”结合的课堂。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在教学手段上独尊多媒体,轻视传统手段
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而,能否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日益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简单理解和过分依赖,致使文言文教学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认为不用课件的课堂就是不完美的课堂,在课前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教什么上,而是将大量时间用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绞尽脑汁,想用声、光、色、图来刺激学生。结果教室成了录像厅,学生看不到教师的生动表情,听不到教师的精彩点拨,自始至终被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声音所吸引,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知识掌握了多少却心中没底。
不能否认,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直观人物肖像有所帮助,而对学生掌握、积累文言文的字、词、句方面的基础知识作用则十分有限。其实,讲读、板书都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讲读的示范性、板书的灵活性等都不是多媒体所能替代的,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等更不是靠多媒体就能培养的。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一味地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现成的预设则恰恰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而不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提供的信息和指令来左右学生的思想。
因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应遵循和坚持辅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正确处理多媒体与粉笔、黑板、讲读等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功能,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古老的文言文教学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了些许不可忽视的困惑。在组织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标》,并以此为纲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情境创设与基本知识训练以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文言文教学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收到《课标》所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虽然高考以及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当中,没有明确针对高中语法教学提出要求,但是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都离不开语法的相关知识。所以针对高中生进行语文语法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于母语知识的掌握。
一、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1.高中语文选文多样性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本教材中,选文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记叙文、议论文、古诗文、文言文等多种体裁的文章都出现在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所以这也就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对高中学生语法教学的要求。如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中,有将近二百字的内容都在阐述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对社会以及实际的理论贡献。整个一段文字只有一句话,在这一句较长的话中,教师若不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学生理解起来将会非常吃力。所以面对选文多样性的现象,进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课本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许多文言文,这其中包括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由于历史时代感较强,所以文章中许多内容都与现代词义有很大的差距,若不对学生进行语法教学,学生将很难理解其含义。例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一句“苦其心志”,单纯按照常规语法进行翻译将很难读通,这就涉及到了语法的相关知识,对“苦”字本身的用法进行分析与介绍。当学生明确该句子中该字的特殊用法之后,再理解整句话以及整篇文章,就会容易许多。在高中语文文言教学中,许多字都是具有特殊文言知识的,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语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言文当中经常出现的特殊语言。
3.应试题目需要语法知识应用
虽然高考没有对语法教学有明确要求,但在高考试题以及考纲中,许多知识和内容都需要通过语法知识应用来解决。从基础部分来看,修改病句、浅析句子用法都会涉及语法知识;而古诗阅读部分也会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应用,这些均离不开语法知识在其中的运用。
二、语法教学水平提升的策略
1.在语文阅读中渗透语法教学
在阅读中渗透语法教学,对于提升教师的语法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语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次阅读是普遍学生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通过在阅读中渗透语法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书本中就有许多值得品鉴且值得拿来作为阅读分析素材的内容:课文《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话:“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这句话中通过“剥蚀”、“淡褪”这样的动词拟人化,与琉璃和朱红进行完美搭配,给读者带来一种准确贴切之感,既写出了地坛当今衰败之后的惨状,又对其过去的辉煌进行赞叹。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针对这些重点句子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个人对于文章内容的了解,同时也通过分析的过程,掌握了语文阅读中语法教学的要求,达成了语法教学的目的。
2.在作文写作中渗透语法教学
在写作中渗透语法教学,对实现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目的具有帮助和意义。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对题目的准确理解,同时通过自己的语言,利用流畅的语句进行表达与阐述。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语法的相关标准来阅读题目,找到题目中的重点词,且针对题目具体要求准确分析。其次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也要按照语法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避免学生写作时出现语病现象。
3.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语法教学
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语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教师讲文言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文章内容进行展示。如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简单讲解一下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然后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二人的历史画像,并引出课堂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利用多媒体展现出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并且让学生试着进行阅读,将文中读不通或者不熟悉的内容记录下来,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就可以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句子,展现在多媒体上,如“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这句话让学生分析,可能许多学生都会对此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语法教学,将这句话的结构进行拆分,并将句子中的一些文言词汇进行翻译,针对特殊词汇专门进行讲解。如“徒见欺”中“徒”就应该翻译为“白白地”,若教师没有将这一语法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将对该句子翻译产生很大的困惑。当学生听到教师的讲解,这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为“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整合呈现,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被广泛推崇,因此,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借助良好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来大力提升文言文的应用空间。
1弘扬中国古典文化
文言文作为古典文化的瑰宝,彰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因此,注重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会使高中生重新认识古典文化内涵,知晓文言文在古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中国古典文化拥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文言文有其存在的深厚根基,也具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实理由。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文言文阅读这个重要板块。通过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其具备更多的语文知识,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知识、能力、素养都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以适应高中学习的客观需要。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各种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构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1学生兴趣较低,没有学习积极性
很多高中生喜欢语文学科,但是偏偏不太喜欢文言文阅读这部分内容。他们认为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无法与现代语言表达的语境、口吻、方式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低,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未被激发出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显得非常低迷消沉。
2学生文史知识不足,影响文本理解
文言文阅读需要借助很多文言文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文言文的内容往往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对人物分析或事件的评价总是不得要领,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
3教师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目前,很多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总是在学生阅读完成后,对字词句进行逐一地分析讲解,而不愿过多地去启发学生进行自学。所以,即使在全面分析字词句后,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刻,反而影响学生的理解记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讲解完毕字词句,不会带领学生进行温习巩固,致使预定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4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训练较少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完全未考虑语文学习的均衡度。他们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训练上,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学习效果要明显好于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在文言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规划安排上都存在较大误区,致使现代文与文言文的比重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若想切实提升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巩固已经取得的教学成绩,就必须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使文言文阅读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1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文言文确实存在理解困难的现象。然而,既然文言文没有被放弃,依旧存在于高中语文教材中,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因此,教师就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每一个细节,激发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在激发出兴趣后,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古今异义词,这个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猜想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妻子”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如果教师说出这个词是古今异义词的话,学生都会感觉到不可思议,他们应当觉得这是个很普通的词语,不会有古今两种意义。这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必然能够猜出“妻与子女”的古义,及“男人的配偶”的今义。这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必然被激发出来。
又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的“父兄”是一个偏义复词,这也是文言文词语的巧妙之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猜测,让学生知晓这个词义偏在“兄长”。
2加强与历史知识的有效衔接
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往往与历史知识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文言文知识的学习需要依托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知识知晓当时的社会形势、人物生存状态、人物思想等,从而深入了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比如,在教授《鸿门宴》一文时,教师不仅要将字词句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还要将人物刻画问题加以深入剖析。教师在分析讲解完毕后,可以向学生发问,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这些问题的到位解答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历史知识,如果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便无法很好地回答问题。因此,借助历史知识对文言文进行整体全面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言文内容,更好地接受各种文言文知识。
3革新教学方法,运用幽默感
有时候,教师要运用自身的幽默感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恐惧感。这样,学生才能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文言文阅读学习。否则,会扰乱学生的心理,无法更好地配合教师,无法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时,教师要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强化训练,增加文言文知识训练的机会。
比如,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乍听起来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猜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肯定会猜“箕畚”是一种工具,那一定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当学生回答出拟人手法后,教师可以及时向学生解释其不符合拟人手法的原因,并逐步分析,“箕畚”是一种工具,那如何才能使这种工具发挥作用?学生必然回答“使用这种工具”,最终得出“箕畚”是一种特殊用法,即名词做状语,是“用箕畚”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