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易犯错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26-01
历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育家和历史学家认为“不学史则不能明智”。历史是人类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和创造出的优秀物质财富,这些历史经验的遗留和物质财富的保存,使后人能总结先人的得失,少走弯路,创造美好新生活。当前我国倡导素质教育,本世纪初在中小学全面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其中教学评价方面的改革是本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总结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开启新的评价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高中历史教学评价过程中易犯的错误,总结得失,为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评价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便是过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识记,这一错误评价方法的根源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的分数视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指标,考试过程中分数高则被视为好学生,反之则视为不好的学生。如何才能获得评价过程中的高分数,问题出现在现行的考试大纲和高考历史考试说明中,两者共同构建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知识结构,只有充分识记,才能在评价过程中获得优势地位。因此,从高中历史教学一开始,我们教师便将学生引入了知识评价的泥潭,而忽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历史知识的评价,则会促使历史教学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合作精神养成等等问题均很难涉及,这也促使时下很多高中学生反感、不愿意进行高中历史学习,使高中历史教学由于评价不当,处于尴尬境地。
二、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中过于注重“他评”,忽视学生“自评”和差异的存在
由于受上文所谈的知识性评价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趋向于甄别学生好坏和判断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评价的这把尺子则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也就是“他评”,而评价中尺子的具体内容如历史知识、历史现象等的出题人则又是教师或者国家,在看似合理的评价手段背后,暴露出我国在高中历史教学评价过程中过于注重“他评”而忽视学生“自评”的现实。在国外的教育实验中,评价已经发展到第四代,而对于学生进行甄别和判断的“他评”是最为简单和粗暴的第一代评价,这类评价不顾及学生的感受,通过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小,已经逐渐被一些发达国家弃用。而在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还将这样的评价方法视为珍宝,无形中破坏学生的内心感受,对于培养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人才无益。
三、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将评价视为开展教学的目的,为评价而评价
时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评价而评价,视评价为骄傲,将分数高的学生视为教学的收获。其实不然,学生学习成绩的构成是一个综合体系,包括学生智力水平、努力程度、以往的历史知识、考试发挥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分数的取得,教师的教学因素并非是唯一要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是教师教学评价工作开展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退避教材教学转而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会收获教学成绩。在高中历史教学评价过程中,很多教师视评价为目的,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目的都放在学生分数的取得上面,其实这样做反而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评价仅仅是一种手段,并非是目的,如果将评价视为教学的目的,则会将高中历史教学引入歧途。
因此,为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开展教学评价工作需要教师摒弃一些评价中常出现的错误,以人本主义教学观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左彩英.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0,(1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均积极开展教育改革,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创造力与想象力,随之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方式。本文以高中历史学科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渐深入,同时新课改明确指出,高中历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丰富其认识历史方法,使其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氛围,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锻炼其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等能力。为了满足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历史学科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神秘性与趣味性,其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如:社会知识、生活经验、理性思考等,而上述要求借助研究性学习方式均可获得。此外,经调查发现,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过于关注教材内容,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少,制约着学生竞争力、探究能力的培B,为了逆转这样的局面,教学中教师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必要的。
(二)可行性
在新课改指导下,高中历史教材重新编订,加入了课堂导入、历史纵横等,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增强了课本趣味性、丰富了历史信息,同时教材中的学史存疑、探究活动课等均降低了教学枯燥性,并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等均处于快速发展期,趋于成熟,其自主、独立意识日渐增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客观性,此时,单纯的教师讲解难以满足其学习及需求,而研究性学习适应了其质疑与反思的成长需要。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一)明确研究性学习切入点
1.立足学生现实生活
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将理论联系实际。事实上,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从具体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现象。比如,在讲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地域的文化,是本土文化的载体,大部分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比如陕西的兵马俑,即墨的柳腔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当地文化遗产的研究活动,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收集资料、整体和总结资料等等,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融入研究式学习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想象中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比如,在学习一些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以《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思考美国制度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
(二)把握研究性学习策略
教师要巧妙设置思维的展开点,方便所有高中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要想顺利掌握知识的节点,教师最好站在过程或者方法的角度有效解决高中学生的各种问题。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构建和主动参与,如果没有这一基础,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最后只能是成为经验性的强制灌输,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且教师也要在其思维中巧妙地设置展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维展开点主要具有实验中产生的研究点、论证时的冲突点、情景再现点、反思总结点等多部分内容。如果能够充分有效地掌握这些节点,那么,学习方法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他们运用自我总结来牢记知识、诱思交融。此外,教师还要鼓励高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头脑,发散思维,转换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最后找出最优化的方法。将多名学生集中到一块,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会议的方式,紧紧围绕某一历史问题和事件进行自由的联想、假设、思考,并且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解释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在大脑中反复咀嚼自身的想法,同时也可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究,使其变得更加优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思维的共振效应。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新课改需求,高中历史教学应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相信,在各措施全面落实后,高中历史教学成效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许益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2,13(1):77-79.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历史;变革分析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素质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微课程的理论是从国外引进的,近年来才在我国教育界应用。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微课程的概念,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应用微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现今历史教育工作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微课程的含义
所谓微课程,指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在线学习或线下学习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图文并茂、内容简介短小、教学课程易于开发。本文研究的微课程是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是某一教学任务为中心,通过录制教学视频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微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8分钟左右,其中,微课程主要包括微视频和微课件、微反馈和微教案。微课程主题突出、使用方便、传播多样,采用微课程的方法教学,可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二、制作微课程,促进高中历史教学
1.开发微课程脚本
脚本开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选定主题、设计方案、准备素材。由于微课程录制的时候只有教师在现场,而且微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也有限。教师在录制微视频时,应注意一个微课程只能包含一个知识点和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教师选取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在选定主题后,教师还需要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方案,提前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史料和背景资料。
2.录制微视频
微课程可以分为讲授课、练习课、讨论课和实验课、复习课几种不同的课程,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微课程仅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对于个别特殊的微课程,也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近年来,微课程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出现了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完善微课程的教学,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变革。
3.进行教学总结、反思
教师在完成微课程教学后,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情况,比如,可以通过解答问题、微信互动、微博互动以及布置教学任务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结合历史教学任务,教师讲述自己的微课程体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及时解决问题。
三、“微课程”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1.结合课堂教学
教师需要将微课程和实际课堂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自身兴趣和心理状况出发,结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做好概念讲述、巩固练习和课堂选择的教学工作。微课程必须始终围绕实际课堂教学进行,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的主题和整体的教学框架。比如,教师在录制的微课程时,应该把握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框架,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补充讲解。同时,微课程应该在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指导下,分析并且调整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比如,讲述的历史时,删除掉那些需要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内容,专注于教师主讲的教学内容。
2.注重讲解细节
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历史教师需要妥善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微问题。在构建微课程时,教师需要从宏观出发,将教材的课程内容进行细分,将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成一个历史专题,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也可以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归类。同时,教师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尽量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以及准确地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讲解课程,注意语言的流畅,词汇之间的衔接。只有这样,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才能感同身受。
3.鼓励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高中历史微课程时,教师应该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微课程和历史课程都是一门结构完整的课程,除了制作微视频外,还需要开发出师生互动交流的视频工具,以便学习和交流,取得更好的微课程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微课程教学有着短小精炼、生动细致、主题突出的特点。微课程的制作流程为:开发微课程脚本、录制微视频和进行教学总结、反思。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微课程”教学方式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普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点:结合课堂教学、注重讲解细节、鼓励课程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荣玉.高中微课教学促进教与学的变革[J].教育信息技术,2014(01):35-37.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功能作用;教学模式
无论是从历史进步的角度,还是一个人成长全过程的角度,历史教育的功能虽然未必能给人“立竿见影”的实效,但是从长远看,作为“无用之用”的历史教育将会潜移默化地展示其真正的“大”功能。研究历史教育功能是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分析历史本质的必要环节。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功能分析
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功能
人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能看现象,不能只看现在和未来,更要看过去的得失,全面考虑各种利弊。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历史的人文、轶事、兴衰、成败等都是鲜明的例子,这样可以让我们有所借鉴、有所启示、有所教育。
2.增强爱国主义热情的功能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高中历史教材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历史教学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历史课程中,历史的经验教训正好可以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就不会抽象化、空洞化。比如,讲“”时,我们可以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两种做法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都是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
3.提升人文素质素养的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规定:“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课程中的史实、人物,恰当而又自然地“文以载道”“寓德于教”。
二、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多元模式探析
1.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历史教学关系到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历史中得到为人处世的借鉴,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站在学生的视角,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帮助学生锻炼思辨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明辨是非能力。
2.探究式教学,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有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比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事件,由教师开展自主式、探究式、头脑风暴的教学,教师设立情景模拟,让学生质疑、反思、顺藤摸瓜,进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设想,然后经过分析、探究、创新、重组,归纳结论,解决新问题。
3.时空多维度,建立学生知识体系
历史是时间的过程,是空间的交错。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需要一个完整的机构,学会灵活时间法、历史考察法、对比分析法,将历史的人物、历史的实践、历史的故事串联起来,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主动地将古代史与近代史中所遇到的问题与采取的措施相对比,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实践,逐步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4.多元化教育,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采取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1)赋予时代性,结合时代特点阐述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2)把握规律性,对具有一定规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规律进行总结类比。(3)开拓创造性,在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进行阐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在网络上搜集与历史课程相关的资源与信息,开展多媒体的教学,还可以将演讲、辩论上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讨论,促进教育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解玉荣.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思考[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育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上,常常是欢声笑语、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然而新的理念、新的机遇伴随着新的挑战,扑面而来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又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历史何去何从,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作为高一的历史教师,这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和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理论的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
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适应新课标。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
历史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标对教学的新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就应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三、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
四、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摘 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学应该顺应新形势,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身实践和领悟获得历史知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课堂上的高效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互动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呢?
一、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
完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分析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事物发展的理解层次面的不同,多样化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大胆创新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高中历史教学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培养学生自发主动学习
自发主动参与学习是真正学会学懂的前提。在整个课堂设计与理论联系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和补充解惑问题。教师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创造思维思考的情景条件,使学生主动掌握探究历史背景的学习方法,从历史教学中间接地培养学生诚实、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学生质疑反思课堂问题
培养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自由地畅想,尽情地翱翔在知识海洋中,挖掘自己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与解惑问题的兴趣爱好。以学生自主思考,以解决老问题为目标,通过引导并催生萌发出新的历史问题作为成功历史教学的新模式。
三、引导学生提出历史教学问题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那么该怎样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由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呢?
(一)探究认知概念
例如在学习秦朝至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时,先从历史演变的过程、政权的特点和朝政发展的趋势进行探究,首先掌握“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概念,再分析秦朝确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原因和影响,通过细化人物各层关系网,从而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认知体系。
(二)大胆提出问题
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但是教师应该保护和支持学生勇敢地提问,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留有余念,扩展遐想空间
一堂好的历史课不是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而是使学生在课堂保留一似即懂非懂的余念,使学生意犹未尽地再去引发不同的思考,课下带着问题去探索历史课堂上的问题以及新探究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创新思考的发问遐想,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敢于大胆假设,自发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从而牢牢记住历史课程中的重点、难点。
(一)改变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前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要提倡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历史教师要从实践出发,带领学生多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积极寻找和发现社会上可供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的教学资源空间。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功底和渊博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模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情景再现的历史情节,唤起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发问,解决问题,总结思考,加深历史印象,铭记历史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三)激发学生课前精心预习
教师为学生提供预习机会,预留作业,使学生课下做充分的认知准备。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从容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使高中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全班都积极互动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构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平台
通过观察和小组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构建发展学生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和体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创设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先让小组内部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再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通过学习平台充分集思广益,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突破时空界限,集声、光、像于一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七、小结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情景课题导入,协调好师生关系以及构建好特色的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好一堂生动活泼的高中历史课。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三制” 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22-02
一、“三三制”教学模式的内涵
我校提出的“三三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为:
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三层次
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自主学习、面向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互动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教学目标有效结合。
新课改的实施使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步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学过程的改变,但无论教学过程如何改变,都必须着眼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做好课堂教学时间的三控制
新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不少于10分钟,教学反馈时间不少于15分钟。
教学时间的三控制,要求教师讲授新课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握好重点的掌握与难点的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安排学术自主探究时间不少于10分钟,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如此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教学反馈时间不少于15分钟,一方面要求教师在15分钟之内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课堂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3.坚持亲近学生的三原则
课前2分钟必须到教室候课;课中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学习氛围;课后必须做到不拖堂并及时答题。
“三三制”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观,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努力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借以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三三制”教学模式与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
通过多年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研究,尤其是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总体目标定位以及三维目标的研究,我们发现,与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相比,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有了显著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三三制”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三三制”教学模式着力于改变传统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与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可以得到很好的衔接,其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地应用。我校在不断地实践交流中,利用良好的教学条件,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了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种类作了明确界定,主要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乡土资源”、“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内容。学生要拥有一定的古文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时遇到困惑及时解释其中的含义。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1.关注学生的回答
关注学生的回答,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而是从学生的回答中,生成更多的问题,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仔细倾听学生说话,并在提下一个问题的时候,利用他们的回答来指引他们的观点与他们对自身思考的理解。”
2.关注学生的结论
关注学生的回答,就在于关注学生是怎样得出结论的,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就避免了以往教条式的把知识硬塞给学生,避免了教师一言堂,而更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在实践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常常有更好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3.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动脑更要多动手。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历史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现象普遍存在。要真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自由的发展;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四、“三三制”教学模式对高中历史教师的要求
1.阅读相关新课改的书籍,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三三制”教学模式是在顺应新课改的历史潮流中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过多关注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既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要发扬学生的探究精神。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相关新课改的书籍、论文,努力让自己认同新课改,并自觉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2.把握历史学科前沿,扩充学科专业知识。
“三三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更好的起着主导作用。
3.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内部的交流
我校在实践“三三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本身的有利条件,要求各学科每两周实行一次公开教学,并进行组内交流、评价,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局限于记录表面的教学内容,更要听出其背后的教学灵魂、听出其“弦外之音”,化为自己的教学灵感。评课也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评价,更是一种合作的双赢,各成员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才是真正的初衷。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关系到整个历史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渠道,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它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地创新教育,改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跃。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渴望得到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扩展思维能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老师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的有力条件之一,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包容和理解,学生才敢于提出和回答问题,求知欲和思维才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放。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会轻松很多,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老师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吸取对方的优点,从而能够更加激励学生上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精心的课前准备,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教师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历史老师使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大胆化和趣味化,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场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入课堂中。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联想,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一课中,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日常积累,通过阅读,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让学生探讨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关于题材的影片,比如,《铁血战狼》《大秧歌》等题材的电视剧,选取经典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反思战争,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努力,今后为国家作出贡献。老师将影片结合课文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能更加容易,从而牢记历史,尊重历史,养成崇尚和平的思想观念。
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是高中各学科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阅读历史课本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首要途径,因此课前预习很有必要。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中,通过老师讲解和分析找出答案。在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清晰。
比如,在讲解“思想”一课中,首先让学生总结革命探索的背景思想有哪些?然后分析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人的智慧还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分析为思想体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在逐步掌握了课文的基础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进一步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个训练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指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阅读和了解课文知识,归纳课文的知识点,只有深刻明白课文知识,总结起来才更容易,头脑中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使学生从复杂的“学会”变为简单的“会学”,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使我们的历史课变得更加轻松,学习历史也变得更加简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创新教学,教师要不断探究和摸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好历史,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