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建园林景观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doctrine has become the main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which requir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ecology, but also to take into account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reflect the eco-design philosophy, the science of ecology, but also with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public. The author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of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application status.
Keywords: ecological concept; landscape; design study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发展越来越重要。自从1969年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理念成功运用到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而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出现的生态学理念, 也使园林景观设计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景观园林的传统和单一形象。使园林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并以“设计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把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与土地、各种生物、自然气候、生态系统等生态学和空间等要素完美的结合起来,并能达到良好的美学设计效果。使园林景观生态要素和功能结构表现出来。
1生态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与现状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意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理论原则相结合起来,规划设计出人与自然生态合一的最佳景观园林作品。而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对生态发展、能源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过程,追求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生态学理念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如把各类生态学,包括动植物生态学、水文地理生态学、自然环境生态学、城市与农村田园式生态学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园林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对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生态设计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研究
2.1生态设计研究的基本要求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体现出对于大自然的尊重和维护,综合考虑园林景观内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园林区的最佳方位和发展规模。尊重自然,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在开发建设前期努力保护原场地的植树与独特景色,建筑形式与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特别是尺度、色彩、形式等,尽量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且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艺术、科学和社会等三方面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应充分考虑景观园林空间上要与自然的各物种生态习性和环境条件,如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气候方面都有不同变化,合理运用和进行科学的搭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种群稳定的生态式景观园林。因此,把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要求的重要部分,必须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才能保证良好的设计效果。
2.2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都必须以尊重自然和建立生态平衡的原则,如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应在原有建筑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人文自然地理风情及江河湖泊水系的协调,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根据自然生物的区域性;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并以”以人为本”为宗旨的设计思想,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自身功能、充分调动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充分挖掘自然的潜力,并且根据环境的条件来改变设计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且良性循环发展的自然生态景观园林,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并合理布局、科学生态设计。使景观园林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
2.3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及应用发展
2.3.1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要把重点主要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生态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设计思想与自然现象相结合。作为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当地自然本身提供的条件潜力来设计。体现出具有自然生态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如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在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
2.3.2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应该因地制宜运用当地生长本土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尊重自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在生态景观园林设计时,必须重视对植物的设计和布局,并且,还要保证景观内所有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设计师可以凭借植物的生态原理和相生相克的特点,设计景观内的植物群落,保证景观和植物群落能够协调统一,实现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有序生长,发挥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效益。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如是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学上的真正生态。所以,景观设计师要理解生态的概念,了解生态理论与景观园林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如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在原有基址上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
2.3.3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发展,其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且人类的影响和活动始终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使得人的活动空间、时间、物质和精神需求等,都在不同的角度方面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对城市风景园林区进行土地整体规划、设计布局时,应该首先想到要保护规划区内的原生态湿地或林地、历史文化或名人遗迹等。同时,以生态学的理念和因地制宜方式对土地资源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调整,使之符合规划设计出新型土地模式和生态类型体系。也可主张运用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强调植物群落功能和景观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最大程度地实现生物多样性。如在园林风景区的种植规划设计为古建园林景观区、生态保护林景观区、山体彩化色叶林景观区等。彰显出各风景园林区的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逐步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与众不同的风景园林区。
3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理念意识增强和对大自然环境生活的向往,大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和谐共处发展,是人类追求美好的生存环境,更是二十一世纪园林景观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所以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必将得到高度重视。因园林景观设计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具体途径和手段,所以园林景观设计师要以生态学的设计思想为主导,把生态学设计理念和园林景观设计相融合,并掌握了解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生态设计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基本要素。设计出更美的生态式的风景园林蓝图。
参考文献:
[1] 杨一宁.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2]陈六汀,梁梅.风景园林艺术设计 [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符气浩.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传统廊亭;景观设计;应用
1 传统廊亭的定义、特点、类型及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被称为廊,建造于园林中的称为园廊。在园林中,廊作为联系室内外的手段及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成为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在各国园林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在我国园林中廊有木结构、砖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竹结构等,廊顶也有坡顶、平顶和拱顶等。传统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其基本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性质来划分,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五种。按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的关系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桥廊等.沿墙走廊的屋顶多采用单面坡式,其他廊子的屋面形式多采用两坡顶。
“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 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是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华,形态丰富多彩,轻巧灵活,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造型的优美特点。亭,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美观、丰富的造型,增加了园林景致的诗情画意,丰富了景物的内涵,历来在园林绿地中被广泛应用。
2 园林廊亭在景观设计中的布局及位置选择
亭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普遍被应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亭的位置选择灵活多变,几乎任何景观设计中都可以设置,但是亭的设置不可以随意而设,必须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园冶》,“适宜”就是选择确定亭位置的首要原则。亭的位置选择必须要考虑周围的建筑、植被、人文等园林景观因素之间的联系。首先应从总体出发,考虑其主次、疏密、静动等关系,人流交通等因素,亭不是各自独立的单体,而是在整体中把每个相互关联的各个节点,通过视线的组织、园路的规划设计、相互借对等将单体的亭联成网络。其次亭的位置选择还应该考虑园林的地貌、水体、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富有特色的人文因素、周边的建筑环境等,这些都是确定亭的位置的重要依据。最后,亭的最基本的功能是点景、赏景、供游人休息及服务等。有的亭同时有很多功能,但是更多的是在功能上有所侧重,应从其主要的功能出发,确定其位置,达到最佳的“适宜”效果。
素有“西江第一楼”的滕王阁矗立在江西南昌市的城西章江门,广润门外的赣江之滨,背临江而建,江水滔滔、波光凌凌,在岸边建平
台,游人颇得亲水之趣,鲜明艳丽的色彩将水面染成一片斑斓,水映阁楼,虚实相托,阁的坚固与水的柔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可谓选址的经典之作。
亭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常见的布局方式有:(1)散点布局。在园中散点均匀分布置亭,并在必要的地段做疏密处理。(2)规则式轴线布局。常见于古代皇家园林、寺庙园林中。(3)在园林景观入口区设亭。(4)设置在园林主景位置或者景区核心位置的亭。(5)设置最佳赏景,点景位置上的亭。需做到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的艺术效果。(6)在引导游览的位置上设置的亭。风景园林的景观讲求力求含蓄、深邃、顿挫有序,忌一览无余,使游人获得不同的空间艺术感受。亭可以作为联系各景观的手段,在穿插点缀之间将分散、杂乱的景点,联系成有序的整体。所以在风景园林中,在恰当的位置建亭,既可以引导游览,又可以丰富景观,加强景观的节奏和韵律。
南昌人民公园多处建亭,他们虽然是散点布局于园中,但是又由有组织的视线把它们联系起来,位置上相互对应,形成视线网络,作为联系各景点的手段,控制联系全园。南昌八一公园亭的位置选择在湖心,犹如一只巨鳖浮出水面,形象、生动,与周边现代化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远处设以园桥,小亭,树木,形成对景,成为景观中心。
如果说亭是园林景观中的“点”的话,那么廊就是园林景观中的“线”。廊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作为联系室内外建筑的手段,同时也起到组织景观、分割空间、丰富景观层次以及休憩观赏景色的作用。廊的位置选择要由周围的建筑来定,将周围的单体建筑联系成整体,起到引导游览的作用。也可以配合园路,构成全园交通,以“线”联系全园。廊也可以独立组景,在园林中够成景观的中心。还可以作为各种展览廊。廊的位置选择很灵活多变,可以在平地、水体、山地分布。
3 园林廊亭的造型及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亭的造型吸收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造型风格及自古以来传统木结构的营造技艺,遵循古制,形成了固有的造型风格,主要表现在屋顶、亭身、平台和台基四个方面。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亭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此外还需要因景制宜、因意制宜。要与周围的建筑环境以及园林景观环境相协调统一,所谓“按基形式,临机应变而立”。亭的平面形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遵循因地制宜,适宜的原则。正方形亭的严谨;长方形亭形状具有通过性及联系性,很适合作两岸之间相连接的亭;扇形平面两边为曲边,具有两条突出的曲线边,很适合在弯曲的地段及道路的拐角处,以扇形曲面取代生硬的直角拐弯,显得自然顺畅;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平面其形状都具有多边、多向的性质特点,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般都设置为面向多位的景观、多向观景。
屋顶是亭造型的精华,它不但直观、形象地表现亭与环境的联系,而且更能表现出亭的形象、性格以及景观特色。亭顶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非常的重要,千姿百态的屋顶形式,是园林景观构图及意境的需要。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致,必须要有各式各样的屋顶造型来点缀、烘托环境,以加深景观效果.园林的亭表现出活泼、轻巧、亲合,其飞檐翘角的造型体现出园林亭开朗、活泼的个性特点,亭顶的形象设计是传统亭造型成败关键所在。亭顶在园林景观中常见及应用的类型有攒尖顶、正脊顶、盔顶、十字脊顶、曲尺顶、组合顶、半屋顶、重檐顶等。每一种类型的顶的形式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景观效果,如重檐顶,一般体量高大,屋顶轮廓线丰富,有明显的竖向上升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常把这类亭设置在较大空间,或者作为园林的主景亭,因其高大的屋顶有利于成为群组亭的主体中心。在园林亭廊组合中,廊的水平线和重檐亭的垂直线条,形成横竖向对比的构图,强调了竖向上的高度和体量效果。在景观设计中桥亭的设置也常用重檐亭,因桥梁的横向感明显,特别是高大的桥体其横向感就更突出,因此在桥体上设重檐亭更为加强其横竖的体量对比。
园林中的廊由基本单元“间”组成,由“间”的不断重复连续组成不同长短的廊,可曲可直,蜿蜒不尽,趣味横生,在景观设计中起到良好的联系作用。廊还有通透性,用以联系建筑,是室内外空间的过度,是半灵、半明、半暗的灰度空间。其身由柱子或者大门洞、漏窗等组成,体态开阔,明朗通透,在景
观设计中就起到了既围合空间又分割空间,使空间化大为小,又联系不断,这样既增加了景观的层次,又使空间连续流动。南昌八一公园的一处亭采用的是重檐顶的设计,建在人工的山石上,下面是湖水,加强了湖岸线的横向感,形成鲜明的横竖对比。
廊(游廊)是园林建筑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尤其是大型的园林中不可缺少,有些园林景观中因为地盘小或者其他原因所限,也要做成半廊和短廊。《阿房宫赋》中的“廊腰缦回”生动地描写了廊子的婉转形象。还有临水游廊、凌空飞廊、双面游廊等。廊适于多种园林基址,在其基址选择上也有很大的适宜性。由于廊的体态轻巧、结构简单可以按基而立,只要稳固地安下四根柱子,一间简单的梁柱结构的廊就可以建成了,因此廊的建立几乎不受到基址的限制。基址为平缓的小坡,可以构成曲折蜿蜒的曲廊;临水基址可以构成起伏的水廊;基址为山地,廊可以顺山地拾级而上,构成爬山廊;基址为有山又有水,廊可以爬山跨水而过,建成双层廊,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建成圆廊、半圆廊、有特色的观赏廊以及展览廊,还可以由廊本身构成独立、完整的景观效果。
关键词:园林景观;色彩景观;园林设计;应用
1 色彩景观研究的意义
色彩是最易识别的视觉元素,在园林里的色彩可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美感,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之中,并且会影响人们产生情绪反应,如果是良好的色彩组合,就能够更好地突出景观特色。色彩景观对于园林设计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得到妥善处理。经过人们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人们发生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色彩环境,可以帮助人们稳定情绪,而且能够激发人们情绪中的积极性,并且人们可以通过看到良好的色彩环境降低内心感受到的温度,这些都是良好色彩环境所带来的好处。
2 园林景观要素中色彩的应用
2.1 植物
园林设计中的色彩主要来自植物,因为植物包含了最主要的绿色,五颜六色的花朵、树木、水果植物等构成园林设计中一幅色彩斑斓的色彩景观。园林之中的植物具有808种颜色,并能实现多元化配置,能够创建出不同心情的园林空间组合。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对色彩的搭配尽可能地熟悉,以达到充分利用植物色彩丰富多样的特点,实现美化园林艺术的目的。
2.2 建筑
对于建筑而言,如果没有色彩,那么整个建筑也就失去了其活力,在建筑设计中色彩是最容易创建的建筑元素,是能够提供给人们情绪气氛的关键元素。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有不同的地方色彩和传统色彩,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古希腊建筑纯大理石的色彩表现;埃及神庙黄色花岗岩石形成颜色表现等。中国的古建筑具有强烈的色彩表现能力,并且中国古建筑的图案比较丰富,色彩部分所占的面积比较大,色彩的运用能够达到彼此间的团结与和谐,而且色彩表现上也不失辉煌和活泼,能够表现出居住氛围的艺术风格,对于色彩的运用具有很高的造诣。
2.3 小品
对于园林而言,其中小品能够起到装饰和美化园林的效果,不仅美化了园林环境,而且也丰富了园林乐趣,为人们的休息和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公共基础,也使人们在参观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设计经验。园林设计中的小品具有艺术性、现代性,而且能够实现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结合,还能够起到装饰园林环境、活跃风景、烘托气氛和深化情绪的作用。
3 影响园林色彩景观设计的因素
3.1 光的影响
一直以来,都是光与色并存,光中有色,色能反映光。从理论上讲,其实光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应该是色彩。我们了解的光,一般是指通过电磁波所引起的视觉反应,也可以说是可见的光。在该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可以产生人体肉眼对于不同的颜色的感知和反映,也就产生了我们所知道的五颜六色。因此,不同的光源就具有不同的颜色。所以,在色彩景观设计中,光源的设计因素对于景观设计的整体色彩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3.2 材质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已悄然融入到景观设计行业中。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应用开辟了景观设计新的可能性,园林景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继续引进新的施工材料,如各种混凝土、不锈钢、铝、镀锌金属、玻璃、有机玻璃、塑料、橡胶、合成纤维、张拉膜、防腐木等。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质感和色彩,另一方面,新材料的出现需要用合适的新形式进行设计和建设,从而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如声、光、电子、激光和其他应用程序,这也使传统材料开始出现新的表达方式。
3.3 地域文化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交叉的色彩空间和区域性的设计。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宗教、地理和政治背景对于色彩要求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国家的人对色彩的运用有着不同限制的喜好和禁忌。在欧洲,英国认为黑色象征着悲伤和悔恨;在亚洲,印度却认为黑色、白色和浅色代表消极和不良情绪,所以印度人是十分不喜欢这样的颜色。叙利亚,喜欢蓝色,但是黄色是死亡的象征;在美洲,巴西认为紫色表示悲伤;在非洲,贝宁认为红色和黑色都是不好的颜色;穆斯林人民都不会使用黄色。因此,想要正确的将色彩景观设计应用到各国园林设计中,就需要理解和认识各国人民对于不同颜色的爱好和忌讳,所以,园林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段渊古,王宗侠著.环境美术基础[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26-04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1]。通过信息化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模式产生极大的改变。当前,我国正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务院提出了“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等理念。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极广涉及面,是专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领域[2]。该课程教学侧重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设计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通过将本课程教学和实践与信息化技术深度整合,力图在此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教学和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一、课程信息化建设目的和原则
课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即在课程中通过引入信息化理念、手段和方法,在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课程内容并获得更高的学习质量,使教学效果和效率得以提升,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实践形式的优化。通过实际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根据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反馈,逐步明晰了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1.学习的全过程覆盖
课程信息化在内容方面不仅仅是针对数个知识点的信息化,而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信息化全面嵌入课堂教学、学生自学、项目实践等整个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起到服务和支撑全过程学习的作用。
2.高度共享、易于使用
课程信息化成果应易于教师和学生获取和使用。即使信息化采用的技术相对复杂,但针对最终使用者的教师和学生其交互性仍应尽量简洁和易于接受。即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化资源的学习成本,让使用者能将精力更多的集中于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上。
3.内容的持续更新
每个学科领域都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课程教学应紧跟其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而相应的信息化内容也应同步进行。形象的比喻“信息化建设并非‘一锤子买卖’”,而应根据课程教学的调整持续的扩展和优化。
4.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其包括的具体技术类别十分庞杂,信息化建设中应根据课程具体内容特点选用相对最佳的技术,使信息化建设效果达到最优。此外,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在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5.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信息化水平
在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将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其学习、项目实践和未来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框架与特色
通过建立“园林景观设计信息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信息化()(见图1)。平台立足学生学习园林景观设计从入门到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园林设计的渐进学习要求,提供涵盖课内外学习、实训、项目实践以及对外交流的全学习过程支持(见图2)。
平台以“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为核心、以“园林专业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和“网络在线交流模块”为支撑,形成校内外互通的数字化教学板块。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需求并与行业和市场实时接轨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最终通过“对外宣传展示模块”进一步扩大本平台影响力、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延伸到行业最前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建设主要突出以下3方面特色:
1.内容层次递进、紧贴学生需求:课程各信息化模块紧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乃至工作后各个阶段学习的切实需求(见表1)。从最初入学时提供最基础的自学支持到有一定专业能力后的实践提升,完整的覆盖园林景观设计职业化教育全过程。
2.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老师面对面的讲授,引入微课、反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形式,使学生只要有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即可访问课程所有内容。特别是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和技术更可使教学摆脱园林建筑工程类实训由于投入过大而无法开展或练习类设计方案无法落地的尴尬,使学生有机会在虚拟空间进行验证或实践。
3.跨单机、网络的系统化教学平台:课程信息化建设不局限于单机或网络范畴(见表2),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各开发平台的技术特点,综合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以系统的微创新来构建服务园林景观设计全过程学习和实际工作的支持体系。
三、信息化内容建设和应用
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信息化体系中各模块的功能和需求,自2010年至今开发或建立了5个模块共13个子项目,具体如下:
1.园林设计信息化学习模块
(1)园林规划设计网络课程:不仅包括“园林规划设计”也涵盖“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景观设计创意实践”等课程教学核心内容,包含11个栏目:教学文件、课程内容、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学生设计作品、毕业生作品集、方案集锦、视频库、学习参考、素材下载和学习活动等(见图3)。学生可根据课程进度从网站中同步获取课程相关所有信息,方便其课下查阅和自学。
(2)园林植物数据库:根据学生在园林植物造景等相关领域学习需要,开发网络版的常用园林植物数据库[3](见图4),包含三百余种常见园林植物各类信息,可根据纲、科、属进行层级浏览或根据特定信息进行检索,学生随时随地可查询使用。
(3)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基于unity3d平_的园林景观虚拟现实开发路径,并提供园林景观项目交互展示、园林景观要素施工虚拟现实展示、园林建筑虚拟化施工展示等多个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包括铺装、砌筑、园建和水景等6类25个典型园林要素建设场景、综合性园林建设以及园林古建建设的虚拟展示[4][5]。学生也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自己设计作品转换为交互漫游的场景,使设计方案得以全面优化并更具可行性。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和教学软件,不仅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双向流动的教学和表现模式,也弥补了教学条件和场地的不足。
2.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块
(1)资源共享服务:为课程教学、设计项目实践、学生自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由专兼职教师、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汇集课程相关各类资源,目前总资源量近2TB(见图5),包括电子图书、设计素材、园林设计方案、教学视频、园林景观施工图、常用设计软件和教程以及大量专业课程相关资料和设计实践项目文件等。服务7*24小时在线,学生在校内外均可随时访问各类资源。资源共享服务月均下载流量约2500G,月均访问量约2000人次,该服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支撑。此外,为了使资源可持续扩充,面向毕业生开放资源上传权限,专业历届毕业生不仅可与在校生一样使用资源,更可将自己的高质量资源上传分享,进而形成资源的良性扩展,目前月均上传约20G。
(2)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云共享:在学校统一规划的教学资源平台和百度云等平台上,共享课程核心教学资源和资料,并与资源共享服务实时同步,使资源使用覆盖面更广,方便毕业生及合作企业在校外网络使用。
3.网络在线交流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设计项目实践沟通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组QQ群和微信讨论组。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扩展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方便教师实时跟踪设计项目进度和质量,更能加强在校学生与本专业已毕业师兄师姐联系,为学生学习、就业提供实时、开放的交流机会。
4.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
为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并将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前沿紧密衔接,建立“猪八戒威客网店”、“淘宝网店”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网站”。学生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承揽真实园林设计项目,通过项目的承接、设计和沟通交流实践真实工作氛围,帮助学生尽早完成从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促使学生设计制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效率并为开展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5.对外宣传展示模块
建设课程微信公众号(gqyuanlin)将学生优秀作业、设计项目作品等分享其中,扩大专业和学生设计工作室的知名度,提升专业和课程在行业内的存在感。此外,建立学生工作室QQ号(),统一对外宣传形象,提升学生业务交流、项目承揽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建设成效与总结
通过以上信息化建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全面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效果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项目团队完成各类园林景观设计项目数十项,自本专业走出去的毕业生深受行业企业欢迎。学生参加园林景观设计相关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等获国家和省级奖项7个,本课程也获得省级教育软件评审一等奖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在教学改革、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推动及专业教师不懈努力下,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高水平建设专业,专业教学团队成为省级高职教育教学团队。
课程信息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构建在课程信息化基础上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才是根本。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建立企业模式的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形式的设计团队,进行大量真实项目训练,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使其综合素质与未来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融入信息化理念,从而使人才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信息化[DB/OL]. http:///link?url=P23aszFxJEMhZfsGfQwqL0oNvhYGjZsCtIFCtXvrolvwc76_MTG_UhAvtfq40fN46_bKa461IeI8cClGT 1g3ccx- Polvr -HFV64aRELYM9apUL2qUjocPWQMChuaZLlf, 2015.7.
[2] 莎仁图雅.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有效教学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9.
[3]徐洁. 园林植物形态分析与景观应用的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 2013.
关键词:历史文化;景观设计;应用
引言
我国传统的园林文化,多以诗情画意的构思,和追求园林植物造景的意境而闻名于世。在当代园林规划设计中,人们在利用园林改善和创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更加追求园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先进的理念和良好的构思,来指导和规划设计园林景观。其中,在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如能将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巧妙的融入到公园景观的建设中,将创造出独具韵味特色的精品园林。
1 资料的收集与设计元素的提取
1.1 资料的收集
首先,需要奖景观设计所需的资料整理分析,将正确的信息设计成备用素材。景观设计中,存在诸多比如古建筑、民俗、传说、信仰等多种历史文脉资料。根据我国《地方志》可以快速的收集和整理,除此之外,可以充分的整合地方的地域环境、气候特征以及风俗等。要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加以融合,使得历史文脉得以了解,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1.2 设计元素的提取
根据文献资料,充分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取游泳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并对资料进一步分析,将文字素材图片化,使其能够直接加以应用在对设计元素进行提取的同时,要以本地的传统历史文化为基础进行。关于元素形态的提取我们主要从形式、色彩、材质、典故(人物、事件)、寓意等五方面出发,进行归纳、招理和提炼出来最后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去。
2 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表达
2.1 元素形态符号化
我们需要传递符号的内容,其形式是我们感官所能感知的符号外在表现。文化元素符号化是设计师传递信息的表达形式,是文化原色经过处理后的物化形。在完成提取设计元素的基础上,要将元素心态符号化,整个设计过程,这一步骤最为重要。历史元素的视觉符号化需要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支持,更要融入现代化元素。这样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同时也能体现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性。根据经验,一般有三种方法,如借代、改造、创新。但是在表达过程中,要将文脉元素的特殊加以强化。
2.1.1 借代
借代是符号创造中的最常用的方法,景观元素的形式和它所含有的意义有着特定的联系。它的形式只要改变一点点就会影响到符号的意义,因此,可以采用“借代”手法,表达主体的普遍性、持久性、共同性,将传统的景观元素符号运用到设计中。整体的借代一般会是代表名族的历史和文明,或者代表名族的图腾之类的,将它运用到现代景观的设计中会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特色。局部的借代是指传统元素符号形式的局部借代。这种局部必须具有代表性,使人在看到局部之后可以很容易的联想到整体。如果传统文化以实体的形式出现时,我们可以引用它其中的一个立面,引用的这个立面必须是在整个实体中占主要的位置,而且要正对人们的视线。“借代”的符号是传统历史文化的再现,但是它也存在很多弊端,符号的借用是的历史文脉能够还原,但是也有可能与今天的社会背景无法相适应。所以,我们要对历史文化的符号注入新的元素,利用新的素材凸显传统符号的历史文化特性。
2.1.2 改造
社会的不断发展,致使人们对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景观逐渐失去了兴趣,因此产生了新的景观。所以我们需要添加一些符号,通过变现或分裂来表现传统文化,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符号不仅继承了传统,同时又和现代社会相联系,设计具有历史文脉的符号需要融入现代的设计思想。通过将形体简单化、抽象化,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整体概念和意象。夸张变形也是改成传统符号的方法,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传统景观的符号加以变形和夸张,使其产生震撼性的视觉效果。重组是一些不同的景观符号,按照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者随机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新的体系,具有了新的含义。
2.1.3 创新
创新是指我们在设计符号时,需要奖不同的文化符号相结合,要以新的形式设计新的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就要将传统的景观元素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其历史文脉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的景观符号。现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传统景观元素不仅使得传统的历史文化得以继承,同时也发展了传统的景观。历史文脉可以以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出现,都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的。也能以它们的组合的形式出现。在一般将情况下这四个要素所以景观设计中文脉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景观建筑形式上,可以应用在景观平面规划上还可以景观雕塑的形式上等,的方式来表现。
2.1.4 文脉元素的特色强化
景观设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地域文化特色的保留以及对传统元素的演变和发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对我们的传统历史文化、风俗、信仰等历史文脉进行强调。突出历史独特的地域特色与内涵。通过适当的艺术手法,恰当的将景观融入进去,使得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成为一体。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应该更加注重人类的和谐发展,要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所以,我们在设计景观元素的时候,要在继承古人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社会的背景、生活方式,要将现代景观设计素材加以结合,体现出时代感。如果对传统盲目的搬用就不会有进步,历史文脉也不会有发展,不同的时代应该留下不同的符号。
2.2 需要注意的问题
2.2.1 历史文脉的应用尺度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怎样突出城市特色,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最终历史文脉,合理御用历史文脉,掌握合理的尺度,综合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来设计城市景观,同时要以人为本,站在人类行为方式和心理感受的角度来考虑,不仅要将古人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得以传承,还要符合我们现代的生活和文化背景。要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地域特色,就要运用现代的景观设计的元素结合传统的文化思想。目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国家发展处于转型期时,我们要正确看待历史文化的传承问题,继承并发展历史文脉。
2.2.2 景观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传统景观设计也将这个理念运用其中,虽然我国古代园林景观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思想枷锁,在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后,传统的园林设计理论很难与当前的社会相适应。在景观设计中,“传统”并非是效仿、重复,而是意识、文化中所体现出的精神、风格、韵律的凝聚。现在主义风格是冲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他是根植于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因此,吸收传统文化风格特别有利于现代景观设计风格的改变与发展。我国景观设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吸取西方的艺术文化、艺术手法,将中国的古典美学特征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相结合。但是如果只是硬生生额将中国古典形式美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相结合,而不加融汇贯通,这就难以达到发展中国现代艺术景观设计的目的,这绝对是不可取的。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上的设计,盲目的效仿西方或重复中国古典,照搬照用,导致现在的城市景观模式统一,缺乏特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114-02
引言
中国古代园林是世界建筑史上辉煌的一笔,中国号称世界园林之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园林在经历了多重曲折。为了保存中国园林的完整型,中国园林元素不至于流失,在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的景观设计很有必要。
1 城市规划融合园林景观的目的
在省级要求的园林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滨河绿化风光带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园广场的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道路绿化水平,进一步落实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单位庭院绿化和小区绿化活动,使各项绿化指标全面达标。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注重景观保护,开展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市政设施,做到绿化、亮化、美化,把城市建设成绿树繁荫,灯光璀璨,蓝天碧水,整洁有序的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市。
2 可用于城市规划中的特色园林景观
2.1 厅堂
厅堂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一般的厅都是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开门窗的四面厅。厅堂是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也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
2.2 楼阁
楼阁是园林中二类建筑,属较高层的建筑。阁要求四周开窗,每层设围廊,以眺望景观。
2.3 书房馆斋
馆可供宴客之用,体量有大有小,与厅堂稍有区别。书房馆斋供读书用,要求环境隐蔽清幽,尽可能避开园中主要游览路线。
2.4 榭
榭建于水边或花畔,借以成景。平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水榭则要三面临水。
2.5 舫
园林建筑中舫的概念,主要是参考画舫而得出的。舫不能移,只供人游赏、饮宴及观景、点景。舫与船的构造相似,分头、中、尾三部分。舫是仿照舟船造型的建筑,常建于水际或池中。
2.6 路与廊
是一种“虚”的建筑形式,由两排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其作用是把园内各单体建筑连在一起。廊一边通透,利用列柱、横楣构成一个取景框架,形成一个过渡的空间,造型别致曲折、高低错落。廊的类型可分为双面空间、单面空间、复廊和双层廊等等,从平面来看,又可分为直廊、曲廊和回廊。路和廊不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是有观赏的作用,是中国园林中最富可塑性与灵活性的建筑。
2.7 亭
亭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憩观景,要求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
2.8 塔
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筑。在园林中往往是构图中心和借景对象。
2.9 桥
一般采用拱桥、平桥、廊桥、曲桥等,不但有增添景色的作用,而且用以隔景,在视觉上产生扩大空间的作用。
2.10 墙
城市规划的建筑群如果采用院落式布局,园墙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 城市规划中融入园林景观的举措
3.1 着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加大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建设,推进单位和居住区绿化工作,创新节约型绿化建设,努力营造全民绿化氛围。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不同性质和形式的绿地构成绿地系统,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导城市开放空间中各类绿地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城市规划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环境质量、道路交通、生活方式、景观设计、防震减灾等许多方面。
它具有保护自然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提供休憩和临时避灾等多方面的功能。
3.2 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在对推进贵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与管网建设方面上,应当增强城区在污水处理方面的能力。加速推进环卫设施建设与垃圾处理工程,力争将贵州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至100%。在加快城市基础路网建设上,应当确保贵州市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将新增高速公路历程达到3000km以上。并且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方面,应当进一步扩大经适房与廉租房建设比例,尽可能的将住房保障率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均达到100%。
3.3 规范生态环境管理。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和沿线村庄创卫擂台赛,提升市容市貌整体水平。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实行公园广场制度化管理。加强城市历史风貌、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4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的申报条件:
城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目标及规划,并实施3年以上。
己对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进行等级评价并达到Ⅱ级以上(含Ⅱ级)。
己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的,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年以上。
近3年内未发生破坏园林绿化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市政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重大恶性事件。
城市园林绿化等级评价达到I级,且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不少于3年的城市可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以《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为基础,该标准起草时间两年多,在全国六十多个城市调查。类六十四项考核指标,其核心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个方面:
(1)转变城市园林绿化观念,从原来单纯把绿化作为城市绿化为主体转变成低碳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循环经济、建筑节能等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
(2)从追求外在的形象整洁美观等,转向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
5 中国现代园林名作
5.1 陶然亭
位于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全园总面积59hm2,其中水面17hm2。1952年建园。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首都北京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其地为燕京名胜,素有“都门胜地”之誉,年代久远,史迹斑驳。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座落在这里。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光辉的革命史迹,使她成为旅游观光胜地。
5.2 亚龙湾蝴蝶谷
亚龙湾蝴蝶谷在亚龙湾大小龙湾湖的后部,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网式蝴蝶园。总占地面积1.5hm2是集科普、观赏、购物为一体的现代园林旅游景点。拥有300m2的大型蝴蝶标本展示厅,占地1500m2的大型不锈钢网式蝴蝶园,尤其是占200m2蝴蝶繁殖网内匆匆的生物现象,令游人酣畅淋漓地拍手叫绝。
5.3 上海大观园
上海大观园是一个大型仿古建筑群和现代园林。位于淀山湖的东岸,分东、西两大景区。东部以上海民族文化村、梅花园、桂花园为主要景观。西部则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意,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建成的大型的仿古建筑群体。东部景区面积9hm2,古典建筑近8000m2,有大观楼、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20多个建筑群。
6 结语
建设园林城市是时展的要求,是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追求生活质量的要求,更是为了满足建设和谐社会,合理利用资源,缓解能源紧缺的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融合园林的景观设计,将更有利于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宗旨的表达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王胜永,史册,论城市生态公园的特点及建设[J],科技信息,2010(06)
[2]尹菲,杜丽娟,休闲视野下的城市公园变迁――以成都市公园发展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关键词:风景园林;水景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欲四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贱扑如地,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生辉,此水之活体也” ——郭熙《林泉高致》
一、水景与现代园林
水景,历来是中国造园中的点睛之笔,在经历了千年的积累与传承,现代园林的设计与营建逐步在结合了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与传统的同时,也将各领域先进的科学与技术融入其中,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其中,除建筑、雕塑、植物、绘画、景观小品等传统的造园要素外,灵动的“水景”仍是其最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同时,现代园林中的“水”也不再单纯的仅限于形态的变化,更与先进的科技设备相结合,注重人的参与性,形成诸如水幕、音乐喷泉、水雾等众多的水体形式。因而以水为景、因水成景的景观形式一直都是现代园林中最能吸引人和打动人的部分。例如:纽约中央公园、香港海洋公园,美国德州滨水广场、迪拜喷泉、深圳仙湖植物园,都因其得体的滨水景观营建,使其在设计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随着各相关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园林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独享的风景,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营建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市民也日益成为了公共景观的使用主体。而对于这种大尺度市域范围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依托水系、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因水成景、在现有水体资源基础的前提下创造尽可能多的亲水场地和滨水景观更成为了一条基本的原则。
二、园林水景设计要点
(1)城市园林水景设计的关键技术
城市园林水景的设计,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人与水的距离,使人融入水景之中;赏水、听水,并戏水浅滩,涉水玩乐,甚至于借助特殊配备的帮助,潜入水底,身临其境地感受水下环境的无限魅力令人充满遐想。
步石设计
步石又称汀步、跳墩子,是按一定间距将零散的叠石点缀于窄而浅的水面上便于人们通过的一种步道。步石的美,表现为缩短人与水之间的距离,使二者更为亲近。漫步汀步上,低头之见脚边清可见底的流水环绕,悠闲自得的游鱼调皮嬉戏,宛如身处凌波境;再看水,则人如处身于中,水愈发显得无穷无尽;回首小眺隐隐约约的来路,油然而生“水因断而流远”的感受。
步石一般分为面层和基础。面层建议采用经防滑处理的表面平整的块石或预制混凝土步石,面料的颜色、材质、形状须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相互搭配而不致显得突兀。表面积至少为40×40cm。土中基础长度至少为土上部分2倍。
在水深浅于80cm的水体方能设计步石,步石露出水面高度应以水位最高位作为参照,相邻两步石间距20~30cm,且设计时应考虑使步石的路线保持一定的曲折,灵动不呆板,增添自然情趣。
②驳岸设计
驳岸是陆地向水的过渡,其主要作用是稳定水岸,保护水岸不因雨水冲刷或水淹下而破坏。驳岸是陆地向水面的自然过渡,吸引人前往水边,使人看见水时能自然地接近,视野也因岸的延伸而延伸。轻步在驳岸上,与柔水慢慢接近,似乎走在浩渺的龙宫通道上,使人不禁为之神醉。
临水驳岸按形式可分为三类,直式驳岸、阶梯式驳岸、斜式驳岸(图1)。常规的驳岸的组成部分从顶部开始依次为:压顶、墙身、基础、垫层、基础桩。以下将分别说明:
压顶:即驳岸顶部。墙身:驳岸的主体部分,常见的有用软卵石、砖、水泥混凝土等砌成。少数地方也有用木板、竹等材料制成的临时性墙身。
基础:常见厚度为400mm,宽度则为高度的0.6~0.8倍范围内。
垫层:基础与地基之间,常用碎石铺成。基础桩:加强驳岸承载力,打入土层的木桩或混凝土桩。
另外还常常能看见沉降缝与伸缩缝设计,主要是为避免土层沉降不均匀,以及温度变化等引起的形变而造成驳岸破坏,保持驳岸稳定性。
(a)直式驳岸
(b)阶梯式驳岸
(c)斜式驳岸
图1
三、案例分析
某园以水为主线,配上具有南方特色的乡土植物与江浙的太湖石及古建筑,文化底蕴呼之欲出,有力的的衬托出写意山水园的质朴与秀雅。信步园中,只见楹联匾额,书画诗对,名人题词,彰显园林品位;庭院、馆、堂、轩、榭、廊错落有致,合理布局,溪流、池沼、湖泊自成纽带,艺术地再现并创新了传统古典园林。
此实例的设计思想与江南私园的造园理念一脉相承。园中以水为纽带,自由式的水景,蜿蜒曲折无所拘束,天然般的形成或大或小的池沼。而实质上除了青龙潭和桃花溪是地下泉眼形成外,其他水体均为人工挖石凿坑而成,故园中水体多呈静水状态,加之多为园外引入,因此水质不是特别理想。
驳岸:与传统私园一样,该园中也少有单纯的自然形态的土坡岸。但因土质松散,加上南方雨水多的地方气候的缘故,容易被雨水冲刷而致崩塌,故采用自然形态的叠石岸,见图2。成功的驳岸处理,一般都与掌握石材的纹理和形状的的特点,与原有自然土坡搭配密切相关。使之大小错落,纹理一致,凹凸相间,呈现出入起伏的形状,再植以花木藤萝于泥土中,自然气息忽地而生,引人注目。
总之,驳岸设计的因注意叠石池岸不宜僵直,尤不能太高,否则岸高水低如凭栏观井,和凿池原意无异背道而驰。
图2叠石驳岸
结合了该园中池沼驳岸以自然形态的叠石岸为主的特点,造园者选择耐水湿的陆生乔灌木为主的植被进行装点,孕造出构成传统园林中以隐为显、半亏半蔽的园林空间。另外,由于池沼面积都较小,考虑到植物的近观效果,选择时注重植物的形态、叶色与气味,以达到良好的植物单体的观赏效果。主要有:红枫、八角金盘、狗脊蔗、垂柳、石曹蒲、络石、龟背竹、银杏、黄桶树、沿阶草、罗汉松等等。而在泉眼生成的活水水域中配置的植物则凸显乡土气息,芦竹、野生孤、葛蒲、迎春、大叶榕和一些水草的错落搭配,形成了较为开敞的空间。
园中名联胜景处处皆是,观赏亮点随处可见。飘动的垂柳形成的天然帘幕下,小桥、廊道若隐若现,似隔非隔、似断非断,正应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情画意。柔和的线条和悠然的古韵直击人心,令人怦然心动,图3。园中滨水植物与建筑、亭、廊、桥等滨水要素的互补与衬托无不体现出设计者和谐的理念,带给人和谐、自然、古典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感受。
图3滨水植物与建筑
但受自身造园风格的限制,园中植被多为观赏效果的单体,而不能像洗花溪和活水公园大量应用具有净化水质的乡土水生植物,因此未能发挥植物的生态效应,特别是人工凿制而非活水形成的大易楼前的水池水质较差;另外,受面积影响的池沼采用植被时鲜用睡莲、荷花类水生植物,这些在古典园中颇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花卉却难觅踪影,不见田田的荷叶连接天边,更未能体现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园林意境。因而在滨水植物的应用上面应该切合造园的主诣,依托植物赋予园林更多历史文化传统的韵味。长久以来为文人骚客所爱的深具精神气质的滨水植物都可大胆采用。比如水旁植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油然而生;又如水旁植竹,即表达了对岁寒三友的喜爱,又充分表达了园主的不俗的志趣,还达到了划分空间的效果。
关键词:闽南造园手法;灵源公园;景观设计
1闽南传统园林的发展
闽南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经初创时期(西晋—五代),兴盛时期(宋代—元代),到成熟期(明代—民初),以及分支发展期(清中—民初)。初创期的闽南园林类型型式多样化,讲究园林的诗情画意,建筑与园林和谐统一;兴盛期公众园林逐渐加大建设力度,同时引进异域园林形式,园林风格多元化;成熟期,闽南园林化的书院建设更加成熟,像红砖、红瓦、燕尾脊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也逐步形成;分支发展期更多的是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时期,建筑融合了闽南乡土材料和西洋钢筋混凝土框架技术,园林布局也采用了更加几何对称式的构图[1]。
2项目概况
灵源山风景区海拔305m,有古人留题的摩岩石刻和灵源寺,晋江市灵源公园选址位于灵源山脚下“一山”慢行系统灵源驿站两侧,既属于灵源驿站项目的拓展,也是灵源山风景区规划系统中重要的景观节点。晋江市灵源公园的景观规划自2015年开始设计,至2016年8月竣工对外开放,2019年获评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项目二等奖。晋江市灵源公园规划占地面积约47800m2,主要采用闽南造园艺术手法对景观进行再整合提升,本着尊重历史建筑原始格局及肌理的原则,采取适当规模、合理的尺度手法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灵源公园在保留、修缮9栋不同时期的灵水古民居建筑群的同时,景观规划有独具造型特色的花池树池、庭院空间,可供儿童活动游玩的沙池、小桥,以及临水的木平台、半岛凉亭和连接灵源山风景区的生态绿道。
3营造手法
3.1闽南传统园林的空间要素
《台湾外记》有云“择白沙地方筑寨,广构亭沼,艺植花木”[2],金门志“第宅”一节有称“园林亭沼之胜”[3],可见水池、凉亭、小桥是闽南传统园林里不可或缺的空间要素。《园冶》“立基”篇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4],闽南民居常有“前水池后果树”的空间配置说法,实际园林营造中,南安石井宪第花园、金门黄氏酉堂,均在厅堂之前布置有水池(方池、半月池)、凉亭、曲桥,形成曲径通幽、可供游玩逗留的景观空间格局。灵源公园景观采用闽南传统的造园艺术手法,在保留、修缮具有古色古香韵味的9栋古民居前,空间上规划设计有滨水木平台、半岛凉亭,以“静”之景供品玩、冥想、休憩。在建筑群西北侧的儿童活动场地上,以流沙小池寓意水池,布置小桥可供行走,以“动”之景供亲子活动之趣。整体空间格局将园林理水美学与亭沼之境有机结合,布置于建筑前,即“厅堂”前,保留、修缮的古民居为密空间,景观缝合各个疏空间,疏密有致,玲珑多巧,迂回曲折,在红砖建筑间感受静谧优雅,怡然自得。灵源公园的园林景观在动静与疏密间相得益彰,是景观的多维阐释,也是闽南传统园林的特色体现。
3.2闽南传统园林的“巧于因借”
《园冶》有云“巧于因借”,讲究“相地与借景”[4]。灵源公园的规划设计借古民居前的水系修缮亭沼之胜,借灵源山的山地气势营造高远之景,借建筑本身地形地势筑就高低景墙、漏窗,同时以障景、框景手法,借山居、山势,成佳景以写“画意”入山水。流水以灵动之意给景观注入活力,灵源公园的景观设计借建筑群前的水系,借水系环境的幽静,以亭、栈道铸就景观肌理,赋予景观寓意,借水景抒怀,让游客感受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情怀体验。闽南园林在景象进深处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在闽南造园传统中,经常利用绘画“三远”法来压缩景象[5]。灵源公园紧临灵源山,借山势以成高远,借建筑高地形与水系低地势,以成压缩景象的高远,也借近山之情以望远山,以平远以观山峦绵延,层峦叠翠。灵源公园建筑地势相较市政道路高1.5~3.5m,站在人行道观红砖建筑群,借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出砖入石”景墙,以障景、框景手法,而观山居,若隐若现,引人入胜。公园整体空间幽静高雅,人在园中行,犹如漫步在闽南园林的小观园,或驻足流连,或嬉戏玩耍。
4景观特色
闽南园林整体体现为清幽恬静、秀丽典雅、建筑风格奇特、地域色彩浓烈[6]。灵源公园的园林景观和闽南建筑古色古香,景观小品无论是铺装、景墙都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景观绿化疏密有致。
4.1建筑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灵源公园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进行保留修缮。首先,灵源公园具有闽南地域特色且质量状况良好的建筑,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分割,将其改造成公园内的公共服务建筑。其次,对具有闽南地域特色且质量状况局部良好的建筑,拆除其周边违章搭建的建筑并修缮加固,特别是石结构建筑,结合红砖、红瓦、琉璃小窗、钢构架加固改造,进而得以再利用。最后,对质量状况差但局部墙体具有闽南特色的建筑进行拆除,墙体进行修缮保留。灵源公园保留、修缮的建筑、墙体,充分利用本地产闽南红砖、旧条石等旧材料,以及夯土、出砖入石、木构架等旧工艺,并结合钢构架与建筑进行功能多元复合,改造为可供休憩、品茗且可供攀藤植物花艺点缀的空间场所。建筑引入具有特色的业态经营,雅俗共赏,居民游客驻足流连,将人气活力带入建筑,生机有度,使闽南文化得以合理宣扬,使红砖、红瓦、燕尾脊的闽南传统建筑得以修缮保留,使原有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
4.2景观小品
(1)地面铺装。灵源公园的前庭雅院、人行园路及市政人行道,重新规划设计,场地铺装特意挑选闽南沿海盛产的旧条石进行合理铺装,或竖铺,或横铺,或工字铺,或斜铺,局部镶边点缀红砖、红瓦。整体景观铺装与建筑色彩上以闽南红为主基调与泉州白过渡的颜色肌理进行对比呼应,从而统一协调地展现出历史肌理脉络,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匠人工艺的精髓。(2)景墙。“出砖入石”是闽南独具特色的墙体砌筑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进行交错堆叠,交垒叠砌。临近市政道路人行道的景墙无论是材料还是形式都具有地域特色闽南样式,“出砖入石”为基础,琉璃栏杆和闽南红砖压顶装饰,琉璃小窗和当地红瓦精细点缀,集合传统闽南园林的多种要素,设计精巧秀雅,耐人寻味。建筑拆除修缮后保留的墙体各具特色,有夯土旧墙、石砾墙体、“出砖入石”墙体。墙体在修缮、加固、保留的同时,结合爬山虎、霹雳等爬藤类植物进行种植攀援,“犹抱琵琶半遮面”,局部遮挡住景墙,但是将园林的精髓显露出来。(3)绿化。《园冶》有云:“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4]。建筑的修缮改造在短时间内通过能工巧匠的精心建造可以有很好的呈现,但是园林树木长成参天大树,营造绿意盎然的美景却是需要时间和空间完美地结合,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因此,公园景观的建设过程当中,讲究对现有古树名木的保护,对胸径>20cm或长势优良的大树进行保留、修剪、养护。灵源公园在保留有价值的古树的前提下,合理营造绿化的疏密空间,在靠近公园南入口的前广场以北,以密林空间障景,同时结合园路台阶,规划出曲径通幽之感。公园在临近市政道路的花池中种植较为稀疏低矮的植物,从而若隐若现出具有独特魅力的红砖建筑。古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公园在局部景墙前后种植竹子,营造幽静高雅的书院空间。在北边石头厝房屋的周边种植点缀具有热带风格气质的鸡蛋花,与改造后中西结合的石头厝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5结语
晋江市灵源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在融合了闽南园林初创期“意境”营造和成熟期书院园林的营造手法的同时,讲究建筑的修缮保护,利用旧材料、旧工艺来展现新形式景观意境,整体建筑与景观的色彩搭配在对比统一中协调,在韵律节奏中富有变化。在讲究大数据理性分析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应一脉相承,现代公园的规划设计需要尽可能对闽南传统园林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对传统闽南文化的有序衔接,也是弘扬闽南园林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何志榕.闽南传统园林发展脉络[J].广东园林,2015(5):25-28.
[2]江日升.台湾外记(原书康熙四十三年)[M].台北:文化图书再版,1988.
[3]林焜熿.金门志(原书道光十六年)[M].台北:宗青图书再版,1988.
[4]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叶乃奇.闽南造园手法与园林风格原型初探[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6年中国建筑史学年会论文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