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

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39-01

一、知识与能力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科学技能。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历史知识,才能合理有序地进行历史教学活动历史;只有学习掌握了历史知识,才能准确运用历史知识,形成历史科学能力;只有学习掌握了历史知识,才能从前人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并结合具体实际,形成现阶段适用的历史技能。历史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学生要掌握历史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基本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要能够把历史联系起来,形成历史关系网,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把历史融入到其它学科之中,形成运用历史的能力。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对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历史问题也有了更加新颖的解释。历史教学要注意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要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最新的、最正确的、最科学的历史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知识,才能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技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二、创设丰富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改革别强调了教学情境的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产生亲身体验的感觉,有利于学生从问题本身出发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情景教学,把学生引入到课文内容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文本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后,各个学校所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新添入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画面清晰、栩栩如生,不仅使原本沉重的历史变得新鲜有趣,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还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学生可以通过插图联想到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新课程的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对学生加以详细解释,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学生知识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推广。 例如,在“”的课堂教学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很准确地反映出变法的艰难。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公车上书图》,让学生对历史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既使学生感受到康有为作为进步人士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富民强的决心和气魄,又可以让学生知道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寻求变法的艰难和险阻。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学习,深切感悟历史。

四、利用学习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能告诉学生答案即可,或者直接敷衍而过。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善加利用,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出发,依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水平,紧紧围绕学生提问的中心,深入到课本教材中,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分析历史情况,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学习品质。

例如,笔者在讲述“印刷术的发明和毕的活字印刷”时,为了让学生对印刷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笔者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1)我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其中最最重要的四大发明是什么??(2)在那个历史时期,是谁发明了印刷术?(3)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信息的?(4)在印刷术发明以后,是谁发明了活字印刷书,它有什么优点?学生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对课本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还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每一堂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技能,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岳麓书社出版,2010.

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范文第2篇

高中历史创新能力教学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与应用正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必然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重任的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轴心”。顺应这一趋势,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趋向。为此,本文特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如下探讨。

一、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

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因此,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科的实用价值。

首先,我们至少应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其次,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学习。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最后,要重视对历史理论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会”学。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中学生毕竟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会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二、提升高中历史的课程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对历史的兴趣,还停留在比较低级的层次上,即直接兴趣。直接兴趣非常不稳定,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降低、减退。当知识简单易懂时,学生会产生较大的情趣和自信。但是当遇到知识点难懂难记时,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枯燥,甚至觉得困难,自信心丧失,直接兴趣自然会随着消失。因此,要提升历史课程的实用价值。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历史学科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采用小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调动所学历史知识和依据,提高积极性;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当今形势有一个大概的分析,从而认识更加深刻;也可以在班级做一些历史小竞赛的活动,根据高中生好赢、爱面子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参与到竞赛中,通过比赛的方式刺激学生主动去学习。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喜悦。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相比而言,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许多学生比较害怕学习历史,觉得自己学不会。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逐步引入,对学生要及时表扬,增加学生的成功心理,稳定兴趣。再次,要重视历史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适当的贯穿理论知识,让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掌握了方法,学生遇见难题时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

三、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创新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学,除了要求学生明确自学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学法指导。一是通读全课,搞好预习。先通读了解教材的内容,再分子目读,明确各知识点的关系,最后抓住重点、难点,反复阅读;二是读思结合,开动脑筋,启发思维。三是善于质疑,就是在自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不但要求学生把书读懂,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来几个“想一想”,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指导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

研究历史的方法包括:第一,让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学习步骤:概括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过程特征,表述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第二,让学生归纳历史现象的学习步骤:概括特征,分析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影响,表述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第三,让学生归纳关于历史人物的学习步骤:明确人物的事迹,从中能学到什么,对现实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第四,让学生归纳多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学习步骤:回忆这些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概括其特点和发展规律。

3.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先学后教 前置性学习 皮亚杰 认知发展理论 以问题为中心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目标明确的自主性预习,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前置性学习是学习的第一个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过程,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先学后教,先做后学是由学生认知规律决定的,也是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过渡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重心前置,使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自己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提交课堂解决,也就是“先学后教”,这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一个历史性改革与突破。前置性学习采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上课模式,就是根据认知发展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有效利用头脑中已掌握的知识资源,经过消化吸收,即同化;或者调整旧有知识结构,以构建新知识模式,即顺化,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连续不断地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学生可以通过“先学”,进行有效同化和顺化,甚至达成一定程度的平衡。依据学生“先学”效果,教师课堂教学可以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对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无疑是有效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实施“主体性发展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潜能,使之真正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主体。而教学重心前置简单的理解就是先学而后教,无疑就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并将主体性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前置性学习是一堂课的开端,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学过程,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前置性学习充分到位,课堂上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重难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养成前置性学习习惯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结合我校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前置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前置,问题前置,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从课前的自我同化和顺化,到课堂上让问题在课堂中得到充分讨论,相互同化和顺化,最终达成知识的重新建构,使得问题圆满得到解决,达到平衡状态,并对学生前置性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跟进评价,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最终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教学实践,要做好前置性学习,真正确立学生学习主体性,充分发挥前置性学习的有效性,在课堂设计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以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为例,来进行尝试。

一、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置,要在真实掌握学情基础上展开

真实掌握学情,精准设置问题,是学生能否在前置性学习中,顺利进行同化的前提,也是学生能否进行顺化的关键,也决定了前置性学习所能到达到的平衡高度。

高一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内阁、军机处等的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如内阁制初中历史基本没有涉及。初中知识不系统,没有通史的基础铺垫,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认识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一些女学生平时对这方面内容关注少,兴趣一般。在日常生活(通过各种媒体)和初中学习中,学生对明太祖和清朝、康熙、乾隆、大学士、军机大臣等有一定的耳闻和认识,而且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一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知识虽比较陌生,但是通过本专题前面三堂课的学习,已经大致了解和掌握了中国古代(明以前)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

在掌握这些学情后,问题设置就可以有针对性进行。并结合10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和学生对乾隆、和的认识来设计问题:(1)同学们知道张居正担任过内阁首辅一职,那么了不了解内阁是一个什么机构,首辅是一个什么官职?(2)同学们都听说过和这个名字,在和担任过的官职中,有一个叫做军机大臣,请问军机大臣是一个什么官职?(3)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与我们前面了解的丞相一职是否相同,它们的职权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同学们可以将这些问题纳入到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中进行思考,并与原有对这些知识的片段认识相整合,使头脑中的历史人物完整化、鲜明化、生活化,形成历史人物和官职及职权的完整图式。

二、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置,要在结合课堂重难点基础上,简明扼要,指向性明确

繁杂的前置性学习往往会重复以前课前预期的老路,一项内容两块招牌,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反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实效性不大,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所以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置一定要简明,指向性明确。学什么,老师应有明确的要求。可以在结合本课重难点基础上有针对性提问,有效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

本课重点叙述和阐释了三方面问题。第一个方面,讲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第二个方面,讲清朝成功解决了边疆民族问题,维护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第三个方面,课文简要分析了明清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恶劣影响,介绍了面对近代化浪潮中国晚清统治者被动进行的改革。由于第二方面列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所以本课重点为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等三个知识点。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基于这些重难点,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图式,可以设问:(4)内阁除了首辅以外,还有哪些官员?(5)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内阁这么一个机构?它的职权是什么?(6)军机大臣在什么机构办公?他们的工作方式是什么?(7)内阁和军机处是怎么顺应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需要的?

三、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置,要在有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和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差异性基础上,体现弹性和层次性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及学生学业基础存在差异性,前置性学习一定要富有弹性,具体到问题设置就需要有层次。

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可以分解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密折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史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中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懂得论从史出的历史学基本原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分析明清专制制度强化形成的原因和内容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一种制度的演进过程,对祖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因其弊而全盘否定,不因其利而盲目推崇。应该抱以客观的评价,做出合理的判断。

在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和学生差异,再设置:(8)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对加强皇权有什么益处?(9)为了防止内阁的专权,对皇权形成威胁,明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10)清皇帝通过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采用了什么措施?(11)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意义?带来怎样的后果?

1~6问和9~10问是达成课本知识目标,7~8问和10~11问是达成能力、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样布置既有统一,又有开放,并使得问题之间有层层递进关系,使学生不断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化,主动消化吸收,最终为己所用,达到平衡状态。

四、前置性学习的问题答复要适时指导,即时评价

前置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要让学生逐渐掌握其中要领,先易后难,所以教师在指导策略上可以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对知识目标的达成,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正确引导解答方法。通过举一反三,学生很容易掌握。对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以通过增加相关史料,课堂分合作小组讨论等等,让学生学会还原历史背景思考问题,用历史语言评论案例。并在前置性学习任务布置中,有老师的指导,有合作小组的帮助,有独立探索,有互助合作,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能力会水涨船高。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中提到: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学习评价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现象做出的实时评估,通过调整、控制受评者的后继行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一种有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维持学生对前置性学习的长久兴趣,激发学生课堂谈论中的踊跃程度,并激励学生课外拓展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跟进积极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能否继续前置性学习的成败关键。由于科目本身特点,课堂表现成为对学生前置性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

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对学生前置性学习的问题答复即时评价,一方面,可以通过肯定性评价,激起学生更大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否定性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实现走我完善和发展。两方面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前置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当然,即时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跟进评价,而且还包括调动学生,使学生进行互评与自评等各种评价活动。目的都是能够对学生在课前的付出做出积极评价,通过即时评价来营造课堂氛围,引导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引导学生在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过程中,思考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从最开始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到能够主动进行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布置和完成,从而使得前置性学习的持续进行提供学生主体的动力和保障。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每堂课的课堂设计就能有目的进行。学生通过课前的充分研究,能让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具宽泛,并能运用课本来解决实际社会案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进行前置性学习,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进行学习,也就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教社,1996.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教社,2001.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教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