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宏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21-02

1、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与用的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投入工作,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对企业来讲,他们也需要大量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来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各大院校针对学校特色和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学校特色教学,一方面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制定比较科学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五部分构成。

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政治和体育;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财经英语、基础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基础、财政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审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专业任意选修课包含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跨国公司财务、证券投资、企业经营战略;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资产评估、项目融资与管理、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税法等。

除了专业教学课程,高校还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室教学课程和课外教学课程如军训、社会实践调查与实训、毕业实习等。

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公共基础课要求课程设置内容全面,学分和课时设置较为合理。

3.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而且要掌握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会计、金融、法律知识,其范围涵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等四类模块。

一般来讲,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经济学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审计学、运筹学;管理学包括管理学、财务管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市场;会计学包括基础会计学;此外还有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专业课程。

由于专业基础课也有先后之分,所以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要先后得当,其中,经济法是在宏微观经济学学习的条件下才开设的,而宏微观的学习则要在学习了高等数学以后再开设;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基础会计的科目后再学习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是在学习了基本的金融学后再开设;审计学虽然可以作为基础学科,但它的开设是要在学习了财务会计甚至是高级会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掌握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业基础课如:市场营销、税法等,学校可以结合总学分和总课程的限制考虑专业基础课的开设课程。

3.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设置专业必修课课时必须安排合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掌握和理解。

3.4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要求对两类选修课方向界定清晰,更加注重方向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如税务筹划、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公司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专题、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金融工程、财务风险管理、财务软件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3.5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方面高校首先会安排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这些综合应用实验,这对增强学生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学科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其中更重要的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课程,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水平。现在很多高校实验室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也只是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室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教学,所以不管是在实践课程安排数量还是在教学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上都有待提高。

4、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各大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侧重点及特色的不同来进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可以参照表1进一步完善。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笔者在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以后,将专业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方向明确划分出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情况来选择所学课程。这两个模块将财务管理的方向从行业划分为银行、公司等类,同时将财务管理细分为投融资决策、资产评估、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等等,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课程选修主要集中在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两个模块上面。

在这些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理论课程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设置。横向主要是是涵括了财务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基础课,如:宏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管理学、基础会计学等,这些课程设置相互联系又不重复,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培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较宽泛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体现财务管理从一般内容到拓展内容的运行规律;纵向则主要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分为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个层次予以设置,让学生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不同的学习思想。

从实践教学环节看,要培养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如表1中所示,大量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的课内实验和案例分析,着力建设模拟实验室,形成以财务管理的专业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另外,高校也可以设置一些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如模拟沙盘、特色案例分析等,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元略,财务管理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李连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J],财会月刊(理论),2006,(12)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9月28日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我国的许多独立学院开设的课程都是为适应新经济形势而发展起来的,诸多学院开设了经济学课程。经济学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高等院校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锻炼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不仅如此,经济学还是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多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经济学课程的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通过这些概念与模型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认识。如何学好本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未来教学任务的正常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现状

由于我国独立学院起步较晚,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实践教学经验积累不足,教学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工具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1、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虽然在理论上来说,教学可以依托母校的资源,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学环节都是独立的,各个学院基本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学团队,加之在人才招聘时由于诸多现实的原因导致独立学院的教师基本比较年轻,在教学与科研环节中力量比较薄弱。许多教师自身与社会交流、沟通不够,对现实产业发展缺乏了解,无法给学生传递现实经济生活和产业发展的真实映像。因此,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教学目的与考核手段差距较大。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经济理论的梳理,让学生初步掌握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并且能够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独立学院甚至包括我国很多高校在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时都是采取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的手段,最为常见的是考试。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中,对于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一般采取加权方式获得,经济学课程是必修课程,往往采取平时成绩占30%与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方式加权求和。对于平时成绩,主要是通过考勤、作业与测验的方式获得,有的教师会结合课堂提问或者课堂作业给成绩。这就导致更多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才学习,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结果是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理解问题不深入,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没有多大提高。结果是,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不强。

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我国许多独立学院的经济学课程主要采取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只注重教而忽视学,缺少老师、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沟通,学生理解有难度;从另一个方面讲,教学内容应用性较弱就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学应偏重课堂理论教学,不提倡经济学实验和社会调查,对实验教学和社会实习的重要性有所忽视。

4、缺少案例教学手段。目前,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手段和工具相对落后。虽然多媒体手段在经济学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针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手段与工具并不多见,缺乏教学实验设备与实践基地,这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质量,从经济学的应用性来说,经济学的实验室应该是有狭义的实验室和广义的社会大实验室,社会这个大实验室尤其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经济学课程缺少实验教学课时,尤其是学生参与社会产业发展调查与实践的时间安排较少。

二、我国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根据上述总结的问题,我们需要对经济学教学作出改革,而且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尤其是独立学院经过多年的经济学教学的实践,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

1、经济学教学改革应该体现出创新。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教学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材体系创新。教材在对知识点归纳总结性方面较强,但缺乏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学生感觉西方经济学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目前,很多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到经济现象、案例、数据方面的扩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案例、数据多是从国外教材上拿过来,不能反映我国经济状况;有些教材加入我国的新闻资料,但缺乏经济理论分析,只能起到扩展知识面的作用,对理论运用、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作用不大。经济学的教材体系创新最合适的方式是在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课时予以调整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自身对某个经济学知识的应用专题的跟踪所编写的教学讲义来形成授课教材,可以解决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的问题,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经济学某个专题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日后的学业与实践工作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

第二,考核方式创新。独立学院现有的经济学课程考核形式单一,难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与运用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将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给予学生更多地走入社会、融入社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发生在他们周边的经济事实。在应用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实践进行社会调查,发掘具有特色的经济学案例也是一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及其家庭三方的共同作用,让学生通过专题学术报告、案例分析、小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学模式创新。在师生互动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鼓励自由发言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象并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训练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网上答疑、网上师生交流群等制度,拓展课堂的时间、空间范围。在教学资源的拓展上应结合我国实际将西方宏微观经济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资料补充到教学中去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课时有效利用率。我国多数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时由于各种资源有限性的问题导致课时相对于传统院校要少,经济学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使得有些经济理论虽然比较重要,但因为课时的限制而无法在课堂中一一讲授。教学中应注意的是,要在有限的课时中适当增加有益的内容。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计划内容,还要额外增加一些对学生有益的实践内容。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经济学课程一般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遵循“紧密结合理论内容,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的教学模式构建原则,微观和宏观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内容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长处,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事先提出要学生思考的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争论以弄清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而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问。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总之,应在教学方法中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运用性,加强对国内外经济问题的研究,从而为理论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资料。

4、丰富案例教学手段和工具。独立学院的经济学在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努力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应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与在教学中的运用,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课堂,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了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扩展了学生知识视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弄清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有效地利用与本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源。

三、结语

我国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改革之路比较漫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的改革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乐.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探索研究,2011.13.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第3篇

根据以上所提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笔者系统地梳理了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的因素如下:

(一)教材。笔者所在院校使用的是高职高专类专用教材,就教材内容来讲,包括比较完整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体系,就笔者个人感觉而言,跟本科院校的教材甚或研究生使用的教材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内容略少,难度略低,理论性太强,很多学生反映一翻开教材看到形形的模型和曲线就头大,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实难满足高职高专教学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因为内容多(宏微观一本书),时间紧(一学期,72学时),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且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课堂交流较少,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尽管也有采用诸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学习方法,辅之以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手段,但是由于时间有限、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和学生长久以来的学习习惯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三)考核方式。采取40%过程考核和60%的期末卷面考核的方法,考核方式较以往一张卷的方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还是相对单一,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解决方案建议

以上找出了导致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其实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每个都是难题,要妥善解决也非三言两语的篇幅,但是这里仅是提出一个解决的思路以供参考。

(一)教材的改革:重新梳理教材内容,实用性强的多讲、细讲、深讲,要学生做到能理解、会分析、善利用,比如均衡价格理论和财政、货币政策等知识;重要的理论性的知识讲原理,点到即止,不深入,让学生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还有些抽象的理论和模型如果太复杂或者宏观的,可以删掉不讲,这样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和实用性,相信效果会好很多,毕竟二八法则在学习中也是适用的,我们要做的是用20%的付出达到80%的成果,只学习对我们实用的,学了就要会用、能用,做到事半功倍。

针对高职教材不能适用高职高专教学需要的现状,执教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新编写教材,不求体系的完整,但求学以致用和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需要拘泥于国外、本科教材的体系和结构,这里要充分借鉴管理咨询公司的培训模式,每场培训都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讲完,原理、案例从理解到分析到应用,都是透透的,抽丝剥茧般掌握得淋漓尽致。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所倡导的咨询式教学(CT)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可能有的教师已经在使用,只是没有系统地命名或使之规范化。这里首先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那教师的角色在这里是一个顾问,帮助学生诊断问题所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最终需要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时间中完善解决方案。当然CT教学理念也可以与诸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完美结合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咨询式教学理念的实施需要考核方式改革的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尽管一直在改革的进程当中,过程考核的比例在不断加大,但是基本的模式和思路没变,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作用有限,也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和应用能力,因此应该彻底改变这种考核方式,给予教师自由裁量权,让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对知识的驾驭能力打分,将整个学习过程纳入到考核当中去,当然具体的操作方式还有待商榷,但是思路是朝着这个方向走,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这种方式的主观性太强,是否会滋生教师的腐败现象等,这需要一步步地去解决。

与教师的自由裁量权相匹配的一项改革是加大学生补考或重修的成本。据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所到理解到的,国内大学总体上“严进宽出”,大学里面如果某门成绩挂科,只要交少则四五十多则一两百的补考费用,参加补考都能过关,毕业对于进了中国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简直太过于容易,只要不作奸犯科,违法乱纪,上上课,补补考,大家都能顺利毕业;反观国外的大学,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一直是“宽进严出”,但究竟严格到何种程度恐怕很多人想象不到:在四年制高校里,平均只有不到60%的学生在6年内能毕业。而其补考或者重修的成本,跟国内相比,也是“高不可攀”的,比如在澳大利亚的高校就读,挂科意味着下学期的重修,重修对于留学生来讲意味着护照的延期,同时学费也会增加,挂科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所以大学生们对于考试都是战战兢兢,步步惊心的。能顺利入学只是万里第一步,每年的考试才是让广大留学生头痛的问题。对于部分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来说,每学年末都承受着被“扫地出门”的危险,压力很大,能够顺利拿到毕业文凭并不容易。

解决方案的实施和改进

以上的解决方案是笔者自己的几点看法,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国内同行一起努力,进行多项改革的系统工程。国内目前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是不争的事实,要不然也不会人人削尖挤破脑袋去国外留学。当然也不是国外的制度和方法就一定好,但是其教学质量和效果确实优于我国,这是大家都要承认的事实,否则也不会出现目前国内一流大学招聘非国外名校博士不要的局面。因此,如何吸收国外好的方法,加以改进或创造变成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转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49-02

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女性跨入了大学的校门,她们成长的环境更为复杂,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选取了南京林业大学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经管类专业因其专业特性,女生占有超过半数的比例。转专业女大学生是经管院女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学校给她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使她们能够如愿转入经管院心仪的专业。然而,在转入新的专业后,受到性别和情绪情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部分转专业的女大学生在适应新环境、专业学习、学生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常出现困扰,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一、调查了解转专业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们向南京林业大学经管院各年级139名转专业女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访谈,我们发现这些转专业的女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

1.新的环境不适应。(1)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有56名(约占40.2%)受访女生因为不能正确面对新环境,难以融入新集体而产生恋旧心理;(2)调查访谈对象中有31名女生(约占22.3%)觉得转入经管院的生活并非理想中的那样丰富多彩,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产生了失落心理;(3)有部分受访者(19人,约占13.7%)感到经管院里人才济济,不能适当定位自己而产生困惑心理。

2.学习方面。由于对所转入的新专业了解还不够深,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宏微观经济学”、“财务会计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与所转入班级原来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有62名(约占44.6%)受访女生觉得转入所学专业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学起来较吃力;有35名受访女生(约占25.2%)觉得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点难,多下点功夫基本能赶上;有33名受访女生(约占23.7%)觉得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怎么难,和转专业前的知识难度差不多,基本能跟上老师上课的进度;仅有9名受访女生(约占6.5%)觉得转专业后所学知识容易,老师讲什么内容都能跟得上。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很多转专业的女生由于对学习成绩、考试结果过于担忧而产生了焦虑心理;有些转专业的女生觉得自己学习上再怎么努力也一定不如别的同学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3.人际关系。转专业的女生们到了新的班集体中,由于种种原因,很难立刻就融入到新的班集体中,在一些班集体活动中就总觉得自己只是“旁观者”。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发现人际关系问题也是转专业女生们所面临的另一大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1)抑郁心理。女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往往由于不善交际、缺少朋友而产生。这种心理使她们遇事总往坏处想,不愉快的事情常在心头萦绕不去,学习、做事心不在焉,严重者还会产生失眠、厌食、轻生等现象。受访女生中,就有15人(约占10.8%)坦言自己曾有过类似的心理困惑。(2)胆怯害羞心理。通过对转专业女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我们发现:约有一半的转专业女生在班级活动及和新同学及舍友的相处中总是小心翼翼、敏感拘束,喜欢回避矛盾,害怕当众出丑,严重影响了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3)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女生在回答“你对待新同学或舍友提出的意见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时,有16名女生(约占11.5%)选择“不接受”;有49名女生选择“视情况而定”;有74名女生选择“虚心接受并改正”(约占53.3%)。(4)自负心理。自负是过高估计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表现。我们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同部分女生的交谈中了解到:转入经管院的很多女生大一时在自己原来的院系、班级中都是成绩名列前茅的,这使得部分女生在转入经管院后仍然抱有自我优越感,在与新同学的交往中往往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种心理使她们很难与新班级同学相处,与班级同学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二、转专业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针对我们所发现的转专业女大学生所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搞好宣传教育,预防心理问题。(1)面向全校女生开设女性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系列课程,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2)经管院可以结合本院女生较多的实际情况,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这也可以帮助解答转专业女生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3)其他形式的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播放音像资料、办心理卫生宣传栏等方法对转专业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宣传教育,使她们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心理素质。(4)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对转专业女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使转专业的女大学生们都能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并寻求积极的解决途径,树立生活的自信,成才成人,培养健康的人格。

2.引导转专业女大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过分地高估或者低估自我,就会在实践中出现焦虑、紧张不安以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2]。因此,要解决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引导她们学会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1)自我反思。针对自己在转专业后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冷静、理智的自我思考,做出客观评价,及时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及早解决问题。(2)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学习中,转专业女大学生往往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与自己条件相仿、情况类似的人,从而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做出类似的自我判断,帮助自己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判断。(3)心理测验。转专业女大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标准化心理量表进行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自我定位,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3.学校要选择优秀的相关专业课老师为转专业后学习上有困难的女生开设专门的辅导课程,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增强自信心。由于转专业女生各自原来的学习背景不同,她们转入新的专业后,其专业知识素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多女生在面对“财务会计学”、“宏微观经济学”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时,往往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任课老师利用丰富的知识、出色的才能、优秀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行为、情感向积极方面转化[3]。针对经管院转专业女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学校要选择经管学院较为优秀的相关专业课老师为转专业后学习上有困难的女生开设专门的辅导课程。任课老师要多鼓励、多疏导,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增强她们学习的自信心,使她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避免各种因学习上的不适应而引起的心理问题。

4.协调改善转专业女生所在班级同学间以及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加强同学间信息交流的通畅。转专业的女大学生进入新的班集体、新的宿舍,相互之间尤其要加强沟通、交流,处理好彼此间的人际关系。(1)在新的班集体和宿舍,应该倡导学生之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不搞“小团体”,使同学之间尽量处在一种“不即不离”的状态。(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也有好奇心。对于同学之间的隐私,要教育学生们不要想方设法去探求。即使知道同学或者舍友的某些隐私,也要守口如瓶。将同学或者舍友的隐私告诉他人不仅是对同学或舍友的不尊重,也是不道德的,这种做法也会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3)鼓励转专业女生们积极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班集体的活动不单纯是一个活动,更是同学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形式。教师应该鼓励转专业女生积极参与配合新的班集体的活动,让自己尽快融入到新班级的大集体中。(4)班主任及辅导员平时要多鼓励班级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转专业女生发现班集体同学有困难要主动帮助,自己遇到困难也要主动求助,有时求助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任,能够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加深感情。(5)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可以经常对转专业女生进行“社会适应教育”,指导她们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使转专业女生和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本着真诚、尊重、平等、相容的态度相互交往,使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

三、结语

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逐步推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进而深刻影响到各界人才战略能否得以实现。

要提高一所普通高校的综合实力,学校不仅要做好教学、科研、招生、心理、就业等各方面工作,同时也要广泛关注各种类型的学生。转专业女大学生是经管院女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由于其学习环境、学习强度、职业要求、职业期望等的特殊性,她们的心理状况体现出不同于其他学生的一些特点。广大高校要十分关注转专业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大学生人群,群策群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真正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转专业女大学生及所有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循序渐进;师资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拓展,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学科知识方面,还是在外语语言运用方面,均较之以往面临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高校的经济学双语教学也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用英语学习经济学”、“用英语表达经济学”乃至“用英语研究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也成为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经济学人才的要求。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较早地开展了双语教学,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拟通过回顾和总结我们在双语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以期对探索财经类专业双语教学有所启示和裨益。

一、系统规划设计,整体推进双语教学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就在“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部分专业课程中引进原版教材,并用英语作为辅的教学语言。但是,当时的双语教学课程并不是根据学科安排和专业需求设置的,而是根据相关专业教师的英语实力开设的,因而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

2001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根据学校开放式办学的新战略,在本科教学中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整体推进双语教学进程。一方面,学院根据本科专业分布特点及课程特征,对适于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面启动双语教学,并从教材选用、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教师配备到教学管理环节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另一方面,在全院范围内整合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具备从事双语教学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力量,同时,在教学工作量计算、岗位津贴考核等方面采取倾斜激励政策,调动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保证双语教学的有效实行。

经过几年循序渐进的推进,目前经济学院已在16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实行了双语教学,达到了学院专业类课程总量的近20%。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两个专业中双语教学(含全英语教学)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已经超过了25%。学院双语教学已在山东大学形成了教学特色而受到学校的高度关注。

得益于学院双语教学的推行,自2002年以来,在山东大学推出的本科生“海外学习经历”和我国港、台等大学的学习中,学院先后被选派了近50位本科生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伦敦皇后玛丽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法国雷恩一大、韩国昌原大学、日本和歌山大学、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地知名大学深造或访学交流,在全校中名列前茅。此外,近年来学院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100%,六级通过率超过了50%。

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补充完善双语教学师资

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思路,将师资培养与引进师资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补充和完善师资队伍的机制。

(1)推行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补充双语教学师资队伍。长期以来,学院就积极鼓励专业教师通过申请各种基金项目出国进修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2004年,学院专门制定了《关于选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外名校进修的规定》,根据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特点,结合开设双语课程的要求,每年拨出专款资助4名教师到国外名校进修学习半年至一年,要求其回国后开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到目前为止,学院具有半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的中青年教师近30名(其中20人出国在1年以上),占学院专业课教师的40%。这些具备出国经历的专业教师已经成为学院双语教学的支柱力量,部分教师甚至撰写了英语专业教材。

(2)引导部分专业教师调整专业研究方向,从事专业课双语教学。20世纪80年代,学院成立了外语教研室,引进了一批专门从事基础外语教学的英语专业教师。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英语教师因教学任务重,科研上不去、职称难解决等问题,并由此导致一些外语教师流失。针对上述问题,90年代以来,学院采取措施,鼓励学院外语教师调整专业研究方向,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并发挥其外语特长,从事相关应用性强的专业课双语教学。近年来,这部分教师或在国内,或在澳大利亚、芬兰等国通过攻读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顺利完成了专业方向的调整,并担任了“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任务,不仅补充了学院专业课教学师资,而且充实了双语教学队伍。

(3)邀请海外教授到学院为本科生授课。近年来,学院利用山东大学设立讲座教授、长期讲学教授、流动岗教授的机会,邀请海外、港外教授前来学院为本科生以英文讲授专业课或开设选修课。到目前为止,已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10余位专家来学院为本科生讲授了宏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专业课程或相关专题选修课。他们的授课,为学院专业课双语和外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大大拓宽和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三、改进双语教学方法,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为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学院不仅在学生中定期开展双语教学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评价与期望,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学院还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不断改进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以期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1)教材讲授与知识补充相结合。在双语教学中,学院坚持选用与国际同步的最新原版教材,但引进国外经典教材后存在的问题是:原版教材既有深度又有厚度,如何让学生在一个学期中以英语的方式消化动辄五六百页的教材内容是一个难题;而且,经济类专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知识结构与内容更新快,教材的修订速度远远跟不上知识的变更速度。为此,学院在引导双语教学中,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将课堂讲解与布置学生同步读书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点,动态补充和更新知识,有针对性地添加一些带有经济学普及性和实效性的英文刊物与报纸作为对教材的补充,例如Business Weekly,Economist,21 Century,China Daily,Financial Times等等。

(2)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安排双语教学目标。在多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步摸索了一套适合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大学一年级,英语在双语教学课程中占5%~10%的含量,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中一些关键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初步接触一些相对简单的经济类普及性英文读物:大学二

年级,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英语在双语教学课程中占10%~15%的含量,引导学生接触一些专业性的英文期刊;大学三年级,英语在双语教学课程中占15%~30%的含量,个别课程通过聘请外教的方式进行全英语授课,要求学生基本具备阅读专业性英文期刊的能力;大学四年级,在继续双语教学授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注重双语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在经济学双语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非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导致学生实际应对经济情景的能力较差。为此,学院要求任课教师在双语教学中,注重学生听书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和作答,用英语做演讲、写论文,以及阅读英语参考书等。在考试考查环节,要求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从作业、课堂发言与演讲到期末考试都合理设置一定的分值。这些要求已经成为学院在探索双语教学中检验其效果的手段,也成为学院双语教学追求的目的所在。

(4)加强双语教学硬件环境建设。2005年,学院对原有的语言教学实验室进行全面改造,投资建立了一套“商务英语数字语音教学系统”,形成了一个集外语语言教学和专业课双语教学,文字、声音、视频为一体的立体化、多功能专业实验室,实现了在实验室中开设“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英文经济文献阅读”、“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翻译”等多门双语教学课程,并构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譬如,在“国际商务谈判”双语教学课程中,有关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中利用互联网与瓦萨大学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和商务谈判模拟训练,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形成了该课程的教学特色。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第6篇

1水利行业基本经济问题

1.1当代经济学的发展状况

当代经济学已形成了庞大的科学群。从总体上观察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理论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科学的原理,从全局上把握经济活动的情况、特征及规律性。包括现代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二是应用经济学,侧重于经济理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讲究应用实效。其中又包括部门经济学,如农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等;专门经济学,如计划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市场学、工程经济学等;综合经济学,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三是技术经济学,侧重于研究技术领域里的经济问题及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如工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建筑技术经济学等。这是一个大致的经济科学领域的框架,表明了经济科学正处在一个兴旺发达的大好时期,经济科学的发展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经济科学各自封闭的状态,出现了许多交叉和边缘科学,内容广泛、生动,揭示并研究了国民经济中众多的经济过程和经济问题。

1.2水利行业经济特征

水利作为一个行业部门,其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直接为国民经济增长服务,以实际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具有下述重要特征。大中型的水利项目或经营管理,以调节地区水情为手段,一般投资大;在目前情况下,主要靠政府进行投资或多渠道集资;建设时间长(三五年或上10年)、占用资金时间长、运行时间长(一般为30年或更长),投资效果是长期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种学科,特别是对地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所以,项目的决策必须合理,一旦失误,会产生严重的浪费与不良影响。水利项目或经营管理一般是多目标的,各目标之间可以是一致的,更多的是相互矛盾和不可公度的,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效益与费用分配,直接影响到社会各部门间的利益分配,因此,水利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必须有全局观。水资源工程及运行管理中都具有风险,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风险还很大,且在实践中,存在风险的多元化。因而涉及到效益的合理分配与风险的合理负担,在风险的承担者与工程的收益者分离的情况下,会导致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以国民经济效益为主;然而,工程的运行维护必须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水利行业所生产的产品一方面具有公益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商品性,其服务或供应价格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

1.3水利行业的经济问题

水利行业的经济问题,除了一般行业性质以外,还与上述水利行业经济特征有关,表现出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1.3.1基本经济观念与理论一

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水利行业应有一系列的基本经济观念与经济理论为其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针对目前水利行业的现状,这些经济观念或经济理论包括市场经济理论、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国民经济效果为主的观念、谁受益谁支付的观念、社会再分配观念、效益费用的边际增长理论、最优生产理论、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理论、多目标决策理论、效益费用分摊理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理论、动态经济评价理论、产品成本价格理论等。在水利行业普遍建立上述经济观念与经济理论思想,有利于克服水利行业长期存在的生产即经济、效益即收入,重技术可行不重经济合理、重建设不重管理、重管理不重服务、重规模不重效益、重效益不重风险等错误的或片面的观点,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正确的经济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水利经济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也有很多基本理论与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水利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防洪、除涝、灌溉、水电、航运、供水等工程的效益和费用的计算理论与方法;水价、电价的计算理论与方法;综合利用水利工程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摊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水利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1.3.2水利技术经济政策

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取决于其经济体制,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水利经济政策与法规的研究和制定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宏观方面:水利是基础产业的理论、政策和经济评价问题;改革和完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问题;实现水利经济良性循环问题;水利投资体制与投资结构问题等。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及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而且要研究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措施并付诸实际。中微观方面:水费制度与政策;水利设施保护的政策与措施;水利第三产业建立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水利项目移民政策与措施;招商引资、鼓励集体或个人投资水利的政策与措施等。

1.3.3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控制人口、珍惜资源、优化环境、保护生态四者的共同进化和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这一崭新文明观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要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因此,一项水利项目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是破坏生态平衡,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还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今后水利建设项目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进行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后评估及社会经济评价等就是这类问题。其他理论在水利经济中的应用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模糊理论、灰色理论、系统工程理论、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的技术经济评价、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正蓬勃发展。

1.3.5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技术经济问题

大型水利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因而有些特殊的技术经济问题。如:滚动开发问题,包括流域规划问题、开发时期与工程规模关系问题等;风险评价与防范问题,包括资金筹措与资金结构、风险计算与评价、投资管理、投资风险防范等问题。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行业一方面具有公益性质,同时又要按市场经济机制实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系列经济问题,需要行业人员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正确的经济学观念,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根据现代水利的要求,不仅在岗的行政干部与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学习新的经济知识、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对于水利专业的教育也应有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要求。

2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

这里所说复合型人才是指知识面较宽、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可以在不同领域架起一座桥梁的人才。根据这个定义,结合水利行业的经济特征与经济问题,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应该是既掌握一定的水利专业基本技术知识、又懂得经济管理、能全面分析水利技术经济问题、正确解决大量出现的水利经济问题的专门人才。但他们要掌握哪些技术与经济知识以及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解决实际提出的水利技术经济问题呢?这里,我们从上述水利行业基本技术经济问题出发来分析该问题。

2.1知识面

根据水利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定义,该类人才首先要掌握较扎实的水利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区域水利规划、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与施工基本技术知识、各种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灌溉等水利工程)兴利计算基本理论方法。其次,该类人才要具备较系统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市场经济、宏微观经济、经济法规、经济统计、财务管理、项目评价与决策、工程项目管理、优化规划与管理、涉外工程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

2.2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一个人才是否能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实际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而没有水利专业必备知识的人员基本上不能胜任水利技术经济工作;同样,只有水利有关专业知识而没有必要的经济管理方面理论的人也不能完成水利技术经济工作。但前者再要掌握水利技术知识极为困难,而后者再来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理论则较容易。在具有两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外语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强、数学基础好的人员,从事水利技术经济工作更是得心应手。因此,水利技术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2.2.1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

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是指数学、外语、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水利类与经济类专业基础理论,而专业知识包括水利类专业知识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应该说二者同等重要,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具有较好基础知识的人更有发展前途。因此,在培养该类人才时,要加大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

2.2.2先水利专业知识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

二者可以比作皮与毛的关系,水利专业知识是皮,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在掌握好扎实的水利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水利技术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3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1人才现状

根据某省水利人才规划与预测成果,该省水利行业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占全省水利行业总人数的10%,而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1%,30岁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近80%,他们中绝大多数是1985年以前毕业的,很少或没有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因而不具备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从水利行业的未来分析,水利行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据预测,到2010年,该省水利行业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将占其整个行业人员的20%。另外,作为水利行业投资与经济管理的决策者——各级领导也应具备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即现有的人才状况离水利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有关教育部门特别是高等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3.2培养方式

目前高校培养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在岗人员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现行的这种方式一般时间短、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知识系统化,因而难以达到目的;二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90年代初期,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些高校在水利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了一些经济学与管理理论等课程,少数学校还申办了以水利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证明,前者培养的学生经济管理知识不系统,后者培养的学生水利相关专业知识不扎实,均难以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三是研究生培养,即水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从事水利技术经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量需求。为适应新的形式,提出以下几种培养方式。

3.2.1设立水利类工程管理专业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要求,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水利工程技术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从事水利工程建设或项目决策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和前面分析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规格是一致的和相近的。为了解决好该专业对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要求均较高、课程多的问题,必须作出较完善的教学计划,最好将学制延长至5年。

3.2.2加强辅修专业建设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非常好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主修专业学到扎实的水利专业技术的基本知识,又可以通过学校的辅修专业学到全面而系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目前,辅修专业的课程主要在双休日进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没有休息的时间,课程比较重,压力比较大,很多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在制定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要从难易程度、相关性、课时长短等方面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主辅修课程。另外,为保证辅修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加强课程建设,并指派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讲,以达到预期目的。

3.2.3加大在岗人员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力度

在岗人员有扎实的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实践证明,在岗人员进行系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后,能很快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因此,这一方式是满足目前水利行业对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为避免以往存在的在岗人员培训时间短、教学浮于表面等问题,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与计划,增加培训时间,选择好培训对象,培训部门要做好市场调查、培训计划和教材建设。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

一、引言

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从而由原来的“理财学”课程成为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在十年的学科建设中,如何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是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关注的课题,特别是在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本科院校实施分类管理,形成了以教学型、科研型、应用型为主要大类的高校办学体系,从而如何优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成为了财务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攀枝花学院是一所以开展应用性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该校会计学专业已有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自2006年新增了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较为成熟的会计办学经验为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少,对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定位还不太明确。该校也处于这样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还存在着亟待完善的部分。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从该校以及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公共基础课由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四大类课程组成;专业公共课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学、项目管理、保险学、经济法、税法、国际金融、金融工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税务筹划、公司价值评估、保险规划等。从课程体系设置所涵盖的学科和出发点来看,基础课程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规律,以培养学生逐步适应后续专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课程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关辅助课程在于拓宽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对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几门课程的拼凑,容易给学生造成财务管理专业不过是一门偏向“会计”的“金融学”专业,或者是偏向“金融”的“会计学”专业的印象。

(二)课程大纲趋同化

大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盲目地跟风。没能处理好“应该”开什么课和“能够”开什么课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师大多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转入财务管理专业,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材选用随意性

相关教材的种类和名目繁多,虽然国家也推出了“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但大多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未能准确把握,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培养。例如对《投资学》和《证券投资学》两本教材能否作为同一门课程的选用值得思考。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大纲强调了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和理论。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安排在时间上混乱,没有注意到相关课程的衔接性。

(五)忽视了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形式上安排“阶段式”检查,缺乏真实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普遍存在。

(六)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

例如,大多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实验课程已经普及使用“ERP”系统,但软件版本和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并不一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一)课程设置改革原则

1.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理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下,培养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2.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针,重视“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1.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会计、金融、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但不能忽视其自身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结合地方的资源和环境,以服务对象为基本内容,以公司财务管理筹资、投资、资本运作和资本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来构建课程体系框架。

2.围绕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岗位需求来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的需求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模式化培养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转化为“普及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性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应该定位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3.保持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综合化和课程多样化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共性,要善于找出各门课程之间的结合点,用协同增益的观点处理课程设置,以解决财务管理学科日益综合与课程过分分化之间的矛盾,达到“1+1>2”的系统化效果,以有限的课程涵盖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

4.重视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鼓励自主创业。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样重要,如何让学生把课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应当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5.体现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和衔接性。学财务管理的学生常常认为专业理论不如金融学的深厚,操作实务不如会计专业的扎实,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从宏观上应该立足于金融和财政,微观上应该把企业财务和个人理财作为研究的重点。从本科专业层次培养目标来看,财务管理内部应该定位于资金的控制,管理的连续性;外部应该面向资本市场、资产管理、资本运营等综合性的管理,全面把握市场经济下社会对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结构的需求和期望。课程设置要体现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层次的要求。具体包括:第一阶段为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作为社会关系参与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上期;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投资学相关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作为经济生活参与主体的基本经济理念和管理素质的课程,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年下期和第二学年;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收筹划等,主要培养学生作为职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理财理念和基本理财技能,一般应安排在第二、三、四学年,其中第二、三学年的课程比重可以适当增大。同时还可以加入文体艺术类的素质选修课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6.教学方法合理搭配。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应当匹配,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采用:(1)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方案可涉及以下几个环节:1)课程核心内容讨论。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以小组的方式讨论,让学生从讨论中理清学习的思路。2)开展小组间的竞争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竞争中找出自身学习的问题。(2)推广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应当集中于基本的财务观念培养和基本财务管理技能的训练。其中可将以下几方面内容作为重点在案例教学中推广:1)风险收益价值观。案例中要重视风险收益价值观的培养,甄选案例结合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做到边学边练。2)重视资本成本的重要性。比如教材中对企业和投资者双方在资本成本的切入点上并未有所重点区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企业和投资者分别视资本成本为“最低报酬率”和“要求报酬率”。两者间的目的不同,操作实务也有所区别,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案例教学中很好的把握。3)树立“现金流量”配套价值观。比如针对全面预算的观点把握,财务管理人员对预算的要求不是计划,也不是成本控制的工具,应该从现金流量观点出发由内而外地审视整个企业流程,用一种动态的观点控制企业的价值活动。

7.教学评价及时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的设置是课程设置的延续,对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评价应该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检查式”的教学评价观点应该更新,在要求课程设置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作为最重要的效果反馈同样也应该用全面质量控制的观点去设计。例如,针对青年教师授课技巧还有待提高的问题,就应该提供相关的培训体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才是教学评价的宗旨。

8.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目标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因此作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将实验教学目标设定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业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这个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会计实验。会计实验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2)“沙盘”对抗实验。财务管理“沙盘”演示教学法就是以独特直观的“沙盘”来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全过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点评等形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从事筹资、投资、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将“沙盘”对抗和“沙盘”演示教学法移植到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领域中来,使其在实训教学环节发挥独特的作用。(3)典型软件系统的操作。“ERP”系统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已经得到学生的认可,应用型高校可以推广。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全国每年举行的“ERP”综合管理系统大赛中均有斩获,说明学生对系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都有提高。同时针对个人理财类的软件使用也应该加强,比如股票模拟操作系统,期货、对冲基金的操作系统这对于财务管理类学生来说,这是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点。(4)校外实习。包括课程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课程实习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管理流程。比如该校开设的《攀钢认知实习课程》教学效果就很好。专业实习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此类的岗前练兵,属于综合性练习,其内容可以包括财管、会计、税收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5)就业和创业指导。在实践体系中加入就业和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 打开学生的职业通路,结合学生爱好和个性帮助其适应社会的选择,这正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落脚点。

五、课程设置方案

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和实训课四个大类。其中专业课程可以根据课程衔接的层次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课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学生接收能力开设实践必修课和实践选修课。相关课程体系方案具体如表1。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自身的办学优势,才能更符合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地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郑秀芳.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和产业,2009(3):112-113.

[2] 李锋.关于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6):111-113.

[3] 朱博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亟待完善[J].中国市场,2008(5):136-137.

[4] 卢新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08(3):81-82.

宏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创新

特色专业建设问题是当前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格局中,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为此,笔者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和体现数理分析的特色,为“三农”行业及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竞争力和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创新教育活动。

一、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经济学专业创办于1994年9月,于2009年6月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大的专业方向。三年来,专业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中心,扎实有效地展开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1.着力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结合,突显数理经济分析特色

经济学专业建设立足于当前经济热点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以“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经济理论与实践统一,着力农村一线调查和数据获取,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数量分析的能力。如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中,特别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社会调查能力,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方式:第一阶段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白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一般商品波动和农产品波动的共性与个性;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在学院资料室和学校电子图书馆查找中外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动态,把握当前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探寻我们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中的突破点;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的预调查发现和修正设计中与实际不符合的地方,通过团队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确定调查问卷;第四阶段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带领学生从事农村的一线调查,让学生掌握农民和农村干部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认知、预期和建议,使学生具备对基层经济现象的强感性认知;第五阶段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和描述性统计,并与数量经济学团队密切协作,使学生掌握Eviews的软件使用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计量实证的回归分析;第六阶段引导学生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行理性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并通过课堂讨论,提升报告和论文的内涵和深度,争取在专业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第七阶段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形成简洁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为调查地区和相关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参考,切实服务于基层和整个社会。

2.着力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数理经济分析思维

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数理经济思维这一核心目标和特色,经济学系对专业教学计划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改革和修订。一是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设社会调查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改变数量经济学单一上机实习模块,将上机实习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书本练习和模拟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了解计量软件及操作的基本性能,对思考问题进行模拟设计;其次对自己设计的模块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采集,掌握数据的采用方法,学会处理数据和对数据基本特征的把握;第三是再回到实验室,将模拟模块付诸实践,做好数理经济学的分析。三是改革激励机制,引导数理经济分析思维创新。经济学专业为体现自己的特色,重点对通过英语六级和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给予奖励,特别对学生发表的数理经济方面论文,利用模型解决“三农”、企业和政府实际问题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给予相应的资助。

3.着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强化数理经济分析技能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将一般知识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有效结合,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为此经济学专业在两年的实施中着力于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数理经济分析的综合技能。具体而言:一是精炼教学团队,增加提高学生数理经济分析技能的新课程。根据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组建了由教授领衔,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特色领域,促进了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的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为强化学生的数理经济基础性技能,新设置了行为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数学课程。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教材编写和研究,探索经济学专业特色的经济学系列教材。目前组织和撰写了本科生、研究生用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体现数理分析特色的专业教材。三是依托创新实验班,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创新实验班的培养计划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专门设置了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了包括社会责任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求职和考研指导等内容的创新实践方案;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开设了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创新实验班讨论、创新理论与方法等创新类课程,组织了学生假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性数量模型设计与应用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开辟实习教学基地,创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平台。近两年以来,经济学专业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新开辟了“望城工业园示范区”的实习基地和“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基地。利用这些实习基地,集中组织学生进行以理论经济热点、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特色为主题的专业实习和统计计量分析,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理性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的技能,确保学生实习任务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完成。

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绩效

1.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逐步提高,研究特色与成绩显著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确定以后,结合经济学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学院领导深谋远虑,精心规划和指导,采取多项积极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经济学科与专业建设。通过不懈努力,目前专业已逐渐形成了以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业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团队领衔人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领军作用。三年来,专业教师的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和数量经济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在高层次,高级别课题申报和高等级成果奖励获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2项,横向课题2项;年在研项目科研经费60万元以上。出版专著3部,100余篇,其中CSSCI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项,校级奖3项。 转贴于  2.经济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对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划思路清晰,措施有力,管理规范、工作扎实,目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年来,在过级及证书方面:2006级经济学创新班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有16人通过英语国家六级考试,通过率为53.3%,其中500分以上的有7人;1名学生通过雅思考试,3名学生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4名学生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7名学生获得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证书。07级创新班四级和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为100%,六级通过人数为26人,通过率为86.7%;9人获得机动车辆驾驶证,12人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6人获得普通话等级认证,1人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1人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08级经济创新班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27人,六级一次性通过17人,并有7名学生的分数在550分以上;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100%,其中还有6名学生通过了计算机国家二级。09级创新班,目前湖南省计算机二级过级率为80.95%,英语四级过级率超过80%。

在保研、考研和公务员方面:2006级经济学专业共有14人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研究生,其中1人被英国利兹大学录取,3名学生进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2007级经济学专业共有9人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湖南大学等学校研究生。

在科研与创新方面:2006级有6名学生参与导师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研究,有7名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有3名学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创新实践活动有8名学生被评为“优秀”;2007级目前有多名学生在《当代经济》等杂志共发表了4篇论文,在 《郑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了10篇报道,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6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2009级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2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省级创新课题1项。

3.重视目标管理和过程,专业教学研究成果丰富

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修订规范教学管理文件,通过教务处的学生评教系统及教学督导相结合的方法,健全了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建设。2009-2011年,经济学特色专业取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立项5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项,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省级创新实验项目2项。获得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奖2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突出

基于学校特色和本专业建设需要,我们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成果显著:一是主持研究了多项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研课题。近年来,专业教师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粮食安全体制政策、现代农业建设、湖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富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决策者制定湖南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二是积极创建产学研基地建设。如在怀化等地区开展农科教相结合研究与实践,在醴陵市进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为湘大集团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策划,创建了新型的企业运作模式等,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又先后在长沙、浏阳、望城、宁乡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服务、“双百”工程建设。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知识与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的农户手中,为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引领市场经济下农户经济和农业专业化组织的发展出谋划策。

三、进一步推进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

1.加强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精炼教学团队

继续加强现有经济学专业平台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加强科研方向的凝练,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及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横向项目的立项,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激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提高CSSCI、EI等的收录数和引用率;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和专业教学团队的精炼,带动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实现经济学特色专业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优化精品课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扎根基层、奉献自我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培育其专业责任感,鼓励教师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深入基层和企业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开展学术型实践调查和研究,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科研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加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的建设力度,实施“精品、优秀课程建设工程”,以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群。

3.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性实践

本科阶段适宜开展的研究型学习活动有:专业研讨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目前已开设了专业研讨课、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下阶段拟依托农业经济管理省部共建特色实验室和我院优势师资力量,开设实验室科研探究性课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获得技能的增长和知识的构建,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