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学技术的成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原因浅析
古代中国科技的成就极其辉煌,在数学、地理、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止步不前了,并全面落后于西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制度等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
一、腐朽的封建制度束缚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统治长达2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完成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也曾求助于科学技术,从而使得我国古代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他们并不倡导发展科技,相反还极力压抑和阻碍,封建专制统治对人们思想进行了钳制,对科学技术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阻碍。统治者们不仅在思想上禁锢人们,把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知识看做“奇技巧”,还对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家、发明家进行打击。中国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直接限制和否定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和技艺收到贬斥,严重抑制了近代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同时,闭关锁国政策加速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衰落,从雍正时起到时止,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几乎完全停顿。清王朝以天朝大国自居,对正在兴起的西方科技掩耳不闻、闭目不视,科学技术受不到国家的重视,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科学技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二、落后的社会经济阻碍科技的进步
中国的封建经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统治者实行“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政策,经济结构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即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近代科学赖以发展的经济条件,虽在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发展很不充分,而清王朝进一步加强传统的“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业、手工业进行掠夺、压制和摧残,严重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正常发展和向手工制造业的转化。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及其缓慢,最终未能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使是到了清末,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出现了一些新式工业,但大多数都是封建统治者掌握的买办企业,民族资产阶级所办的实业力量非常薄弱。如此一来,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末,只能瞒珊而行。同时,长期的小农业经济和封建狭隘意识扼制了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落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像欧洲工业革命一样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支持,缺乏强大的推动力量和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就难以起飞。
三、传统文化的固有缺陷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
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哲学是儒家哲学,儒家伦理思想渗透于全民族的心理、意识之中,“家天下”的儒家文化观念占据统治地位,很多科技成果是根据经验总结得来的,只要能达到使用效果就没有进行更深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重经验而轻理论,过分强调实用性,忽视了理论上的深化和完善。由于过分重视科学的实用性,一旦现实没有直接要求,科学技术就失去了发展动力。例如,希腊人充分显示了理论的力量,其数学和自然科学在1000年以后依然能推动欧洲科学的发展。而我国的数学是从计算技术发展起来的,曾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是却很少提出完整的公理化系统。同时,中国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发展,科学精神与学术自由丧失导致科学信息匮乏。“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束缚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客观世界的探求,“尊孔读经、八股取仕”的精神枷锁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求同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体系上的自我封闭、自我完满和极端的排他性,否认了科学探索的独立价值和主体意识。
四、教育制度的落后成为科技发展的障碍
教育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学为主,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的内容很少,落后的教育与继续推行的科举制度使科技人才空前缺乏,严重地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近代欧洲为了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建立起各种普通学校和大学,开设大量的许多自然科学课程,培养各类科学技术人才。但是近代中国依然继续推行封建主义的奴化教育,跟以往的教育方式几乎无任何变化,大量的知识分子不是潜心于科学研究,而是热衷于‘学而优则仕’的官僚仕道,继续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加剧了科技人才的匮乏。
另外,外国列强和国内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也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无法延续下去,频繁的战乱导致国家根本无暇顾及发展科学技术,这就使得本来就落后的科技水平愈发落后了。
总之,造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单一而论,只要我们认清了其症结之所在,扬长避短,中国科技一定会重新走在世界的前列,为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邹祖斌《评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之原因》[J];兵团党校学报;2005年3期
[2]王简辞《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浅析》[J];理论月刊;2002年05期
[3]《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肖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王文强《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J];船山学报;2003年1期
关键词 古希腊 科学思想 成就 技术
中图分类号:K126 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时代是奴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古希腊人在借鉴和吸取埃及、巴比伦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成为当代欧洲的文化中心,也成为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发源地。按照科学发展的特征和历史的走向,我们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时期:艾奥尼亚时期、雅典时期、亚力山大时期和罗马时期。艾奥尼亚时期和雅典时期的科学发展主要是在希腊本土上展开,展开的形式和特点主要是自然哲学,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和哲学融为一体,这时的自然科学家同时又身兼哲学家。在亚历山大时期科学发展的中心转向了亚历山大城,这时的自然科学开始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立的学科,罗马时期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则没有明显进展。在这里,主要是就古希腊时期里前三个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和影响作一个简要的探讨。
1 希腊时期主要的科学思想
公元前6-3世纪的艾奥尼亚时期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源地,这时期的古希腊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这就促成了自然哲学首先在这一地区的兴起。在这一时期内,产生了个大的学派: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德谟克利学派。这一时期的自然哲学为希腊的理性科学奠定了基础,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和观察事实的不足,只能以思辨和想象猜测等得出结论。因此,它不同于工艺操作的经验记录和不同于传统的理论科学,但又接近于理论科学。任何猜测都离不开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所以,这样就使哲学和自然科学融为一体。鉴于此,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①
在米利都学派中,除了泰勒斯之外最著名的人物就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在对世界本原的解释里阿那克西曼德比泰勒斯有所发展,他认为万物的始祖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和确定性质的原始物质,并把这种原始物质称为“无限”,“‘无限’在某种不确定的原始的作用力下,首先形成漩涡并分化四种元素。由于漩涡的急速旋转,使水土气火分层,土是最重要的元素,所以留在宇宙的中心,形成大地,其次一层是水,水盖住了大地,再其次一层是气,最轻的是火,在他的哲学观点中,不仅说明世界来自混沌,而且包含着最古老的层次论的思想。”②后阿那克西米尼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气”,自然万物都是由气演变而来,并且,他还用气的运动来构造了他的宇宙论。
紧跟米利都学派其后的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他是数论的创始人“他们推进了研究方法在几何学上的运用并按照逻辑顺序建立了某种体系,著名的勾股定理就是由他们发明的。”③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角度上看,他们最伟大的贡献是他们对数的高度重视。顾名思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基本哲学思想是他们把“数”作为万物的本原,把数的和谐与自然界的和谐联系在一起,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必须符合数的和谐,这启发了人们从定量的方向去揭示自然界的规律,这是科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2 希腊时期主要的科学成就
2.1 数学
古希腊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创造了无法估量的科学成就。首当其中的成就是数学上的成就是泰勒斯的几何学,泰勒斯在数学方面划时代的重大贡献是为了引入他的命题证明的思想。它打破了以往认识知识以经验出发的传统,认识知识开始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这是数学史上的以此重大的飞跃,在数学中引入了逻辑证明,赋予了数学命题强烈的说服力,也使数学构成为了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为数学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作用。
在古希腊的后期,当时的形势表明需要把几何学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知识系统已经是大势所趋,当时的学术中心已经转入到了亚历山大城,此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几里德完成了这一巨大的成就,他编写了古希腊时期数学上的百科全书,也是他的代表作,即《几何原本》,直到此时,几何学第一次实现了它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并使几何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他推动了人类数学史的进步。
2. 2 生物学和医学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在生物学方面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是将生物学分门别类的第一人,创造了“生物阶梯学说”他重视观察和解剖各种动物,“他认为动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自然发生,例如蚊子和虱子等,二是无性繁殖,例如贝壳,海星等等,三是有性生殖,例如狗、猫等等。
早期的医学成就,“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一个伟大的理性医疗学派,把医学从宗教迷信中解脱出来,以真正科学的态度进行医学研究和医疗行为,把人类以往的医疗知识系统化,并提出新的观念和理论,为欧洲医学奠定了基础。”④例如,他提出了体液学说,即认为人是由血液,粘液,黄疸和黑疸组合而成的,只有当四种液体全都发挥正常的时候,人才能够处于健康的状态,反之,人则会生病。
2.3 物理学
首先,在物理学方面,第一位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对物体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作出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他把物体的一切变化称为运动,主要研究了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⑤他还提出了自然运动和非自然运动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没有虚空”的假设,他的这些认识,是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的出发点。
其次,在力学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是阿基米德,他不仅对数学和力学中的贡献惊人,还有他把实验和逻辑论证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更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最后,在古希腊时期光学和声学也有一定的成就,而声学知识对古罗马时期庞大的建筑也起到了一定的科学的作用。
3 古希腊时期的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在古希腊时期也创造了灿烂的技术成就,古希腊时期在科学技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对后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尤其是希腊人在面对自然界注重基本规律的研究和探索,打破了从经验出发的传统方法,使自然科学走向系统化和理论化,给近代自然科学多方面的借鉴和思考,古希腊人对于今天人类文明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于给后世带来宏伟的建筑物质文明,更深刻的是在于它带给我们的精神人名,是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式,为近代科学提供了科学思想源泉和力量,近代科学上的所有学,我们几乎都能在古希腊那里找到思想的根源。
因此,有学者把古希腊时期称之为“希腊奇迹”,这足以看出古希腊时期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成就可见一斑。虽然“希腊奇迹”现在已然成为历史,但是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和重大的,更重要的是,希腊被之所以被称之为“希腊奇迹”的原因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
注释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国人民战士出版社,1971:30.
②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当代哲学家对科学发展的两种回应
总体而言,当代哲学研究对科学发展的回应,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哲学界,都存在正反两种不同观点,我将它们分别称作“科学万能论”和“哲学特色论”,前者声称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自然科学加以说明,后者则强调哲学的不可替代作用。这两种观点都是哲学家们对当代科学发展的极端反应。根据“科学万能论”的观点,科学发展已经为人类提供了所有可能解释的现实方案,并对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可以预期的解决方案。这使得哲学家们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哲学扩展抱有极大希望,表现为以某一种自然科学研究为模板推进哲学领域的问题研究,或者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重建哲学研究的基本模式。20世纪初期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而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进路也充分反映了哲学家们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推崇,无论是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还是在认知科学哲学和实验哲学研究中,我们都可以强烈感受到科学主义传统的深刻影响。从当代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看,科学主义传统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倡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哲学研究,这也带来了当代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无论我们是否承认科学主义的这种历史作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路径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确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影响。然而,这种“科学万能论”的观点明显夸大了科学研究对当代哲学发展的作用,因而存在用科学取代哲学的潜在危险。由于哲学研究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而无法重复等性质,一些哲学家就认为,这些性质保证了哲学研究具有科学研究无法取代的特色,因而我们不能用科学研究代替哲学研究。这就是“哲学特色论”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的最初捍卫者来自19世纪后半叶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狄尔泰、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等人,他们坚持严格区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并认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了精神现象的优先性和特殊性,而后者仅仅是精神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他们还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对普遍性的追求与精神科学对特殊性的要求,使得两者之间无法相互取代。“哲学特色论”在现代哲学中是以实证主义传统的对立面出现的,这表现为晚年胡塞尔对欧洲科学危机的忧虑、海德格尔对现代实证科学的批判以及后期维特根斯坦对现代科学文明的反思。虽然胡塞尔、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对科学的性质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在对待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却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把哲学研究看作是一种与现代科学研究完全不同的事业,在胡塞尔那里是一种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在海德格尔那里是一种追问科学意义的形而上学,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则是一种反思性的理智活动。因此,哲学研究具有科学研究无法取代的特殊性质。这种“哲学特色论”的观点不仅直接反对把哲学研究混同于科学技术,或者用科学研究方法从事哲学研究,而且试图用哲学的特殊性质反对科学技术的成就,反对哲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种反对意见对于提醒我们注意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在当代哲学中的泛滥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更需要看到,这种“哲学特色论”的结果是把哲学研究完全排除于科学发展的视野之外,这不仅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
当代哲学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介入
从当代科学发展的基本图景中可以看到,当代哲学始终在以各种不同形式介入科学技术的研究,并试图用哲学的方式说明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这首先表现在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其次表现在以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可以说,科学哲学研究是哲学家们深入科学研究领域的主战场。早期科学哲学家们,如逻辑实证主义者石里克、卡尔·波普等,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模板,以科学主义精神贯穿于哲学研究的全过程。虽然后来的哲学发展逐渐表明维也纳学派“统一科学”纲领的失败,但这一纲领体现的科学精神,即以经验为向导、以逻辑为手段、以效果为目的,却在后来的科学哲学研究中保留了下来,特别体现在具体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中。当前科学哲学研究通常被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是“一般科学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科学哲学研究的一般问题;另一部分则是“具体科学哲学”,主要涉及不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哲学问题,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讨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问题。“一般科学哲学”处理确证、语义和科学理论的哲学解释,其中包括了科学概念的操作性特征、认知意义的经验标准、理论的相互融合、科学革命、科学实在论的演变、因果解释、还原论与科学的统一,等等。“具体科学哲学”则包括了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等等。此外,在当代分析哲学传统中,还有逻辑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它们不仅与自然科学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独立分支领域。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哲学研究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介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介入在以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为代表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今,认知科学研究已经被公认为具有多学科交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其中,哲学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与人类学等都被视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主体学科,共同构成了认知科学研究的基础部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比,认知科学研究是对人类认知获得的性质、范围、形式和表征方式的基础研究,因而应当属于传统科学研究的理论部分。这些研究通常包括了两个主要部分:其一是与人类认知和心灵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研究,其二是与认知活动特征描述密切相关的表征研究。内容研究部分主要涉及意识的性质和内容、动物认知、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这些与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有实质性的交叉,因而说明认知科学与哲学研究的交叉性质。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活跃的今天,人们对这种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提出了更多的担忧和思考。应当说,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项突破都是在更新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相对于人类主体,人工智能构建了一个巨大的“他者”,挑战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个他者不是被人类奴役的客观对象,而是与人类地位平等的另类主体,甚至就是人类自身。难以想象的是,当人类大脑的所有神经元逐个被硅基芯片或其他人工智能技术所替换,我们在自我审视或审视他人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审视什么样的对象。因此,在现有的人类社会条件下,人工智能技术自然就会引发大量伦理关切,人工智能技术的利用就会威胁到人类伦理的一些基本信念。这些都迫使我们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重新思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未来哲学的可能性
1.1绿色化学成为本世纪最大的热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社会一直在追求高效率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惜一切代价的发展本国的经济。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大自然开始报复人类”。过去由于人们不同的利用科学技术来挖掘自然资源,同时大量化学物品的使用使得地球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都日益突出。绿色化学将从一开始就把污染扼杀在摇篮里,让污染不复存在。这几年来绿色化学逐渐流行起来,如何在化学领域实现绿色的发展也成为所有化学家都致力于研究的一个热点。
1.2分离技术分离技术也是目前化学工程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过去,传统的化学分离技术是利用不同物质的沸点不一样,从而进行物质分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化学家研究出一些新的分离技术。然而这些技术还停留在实践方面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理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分离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化学家可以利用软件对分离过程进行模拟和控制,因此就大大的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适用性。
1.3热力学定律的应用热力学定律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热学研究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枝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纳米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从微小尺度来研究化学热定律也成为一个热点,并且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颇有水平的成就。谈到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就不能忽略超临界化学反应,超临界是指液体的P、T都在临界值以上,此时物质处于液体和气体两种状态。目前,这种研究技术还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也值得我们不断关注。
2发展趋势分析
2.1计算机辅助化进一步深入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对于各种研究来说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使得过去很多的化学计算问题和分析问题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同时也大大的节省了效率、提高的研究的准确性。在化学工程中广泛的使用计算机技术,是化学工程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广大的化学研究者应该不断的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从而推动化学工程的发展。
2.2系统性、整体性加逐渐明了系统论一直以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化学领域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系统论,过去许多化学技术都是单独的进行分析研究,这就导致每个环节得不到很好的匹配。目前整体性、系统性已经成为化学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利用系统的方法对化学工程进行研究可以使得非常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整体化。
英文名称:Guangxi Sciences
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广西科学院;广西科协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9164
国内刊号:45-1206/G3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广西科学》是一份由广西科学技术厅、广西教育厅、广西科学技术协会和广西科学院于1994年联合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类期刊。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2001年《广西科学》杂志改由广西科学院和广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厅和广西教育厅协办。其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活跃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繁荣广西的科学技术事业,推动广西科技成果在国内外的交流。
然而,人们提及孔子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时,常常认定孔子奠定的儒学是排斥科学技术的。假如这就是孔子与中国传统科技的全部关联,那么,不仅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人物需要修正,因为很难想象对于传统文化中举世公认的辉煌成果毫无正面作用的人,能称得上是这一文化的伟人;而且也很难从逻辑上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技术成就和这一文化的主流思想即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完全相对立的。
由此可见,儒学绝不可能是完全排斥科学技术的。
至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究竟是起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这是一个科学史界、哲学史界反复争论、迄今尚无定论的问题。
孔子开创的儒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有着正面作用,但也无可否认,儒家确有轻视科学技术的倾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向关注于人事而忽略了自然,这一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但其以理性反对迷信则大大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儒家对科技的鄙视和推动则表现在“仁知统一”上。所谓“仁知统一”,即道德行为(仁)和理性认识(知)的结合。
对于仁知的统一,孔子是这样论证的:一方面,知从属于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另一方面,知是仁的必要条件(“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仁知由如此的互为前提而贯通为两者完美结合的“中庸”这一“至德”。但是,这“知”却不是指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而是明确地把“知”的任务规定为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因而,在仁知统一的支配下,由于伦理理性居于知识理性之上,科学技术成为雕虫小技,处于遭贬抑的地位。然而,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仁知统一”对科学技术只具有排斥的作用。因为,如果某些学科的认识(知)对象同时具有道德(仁)的属性,即这些学科本身是仁知统一的体现,那么在孔子奠定的仁知统一的支配下,这些学科就会得到重视,获得较大的发展。
这些学科在中国古代就是医学、农学、天文学、数学。
医学――儒家之所以看重医学,和孔子开创的仁知统一传统紧密相关。因为医学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的科学,而这与孔子提倡的儒家爱人之仁德相吻合,于是医学就成了科学技术(知)和伦理道德(仁)合一的科学,行医就成了仁知统一的化身。中国古代有“医儒同道”的说法,宋代著名大儒范仲淹自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把良相和良医视为儒生的进退之道。
农学――农学在中国古代也是科学技术(知)和伦理道德(仁)合一的学科。这是因为在小农经济基础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农业的繁荣和实现孔孟儒家所憧憬的“德政”、“仁政”戚戚相关。子贡问怎样为政治国,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把农业和仁政相联系的“重农”思想,随着儒学独尊就成了以后两千年的主流。由于农业是有着道德内涵的,因而这一农学(有关农业的科学),自然就是仁知统一的科学。
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科技中,最为官方重视的便是天文学。由于古代中国君臣等级与天地日月相伴,自然界的天体有了伦理的属性,因而天文学也就成了有关“天”的科学知识和纲常伦理相合的学科。孔子编修的六经之一《春秋》载有我国最早的有关彗星的可靠记录:“鲁文公十八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同时《春秋》书中记有春夏秋冬的四季概念。这说明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确有研究天文知识的科学成分。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对主张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提出了批驳,认为圆形的天穹是无法吻合方形的大地的。这表明曾子也曾对古代的宇宙理论有过一定研究。
关键词:公共艺术;创作;现代科技应用
曾经有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样告诉过我们:科技和艺术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是不能被分开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有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艺术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备,才能在推进艺术前进的路上有更大的成就。公共艺术是一项具有开放性的艺术,它一般的创作场所在相对开放的空间里,公园、车站等都成为公共艺术创作人所喜欢的环境。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将会极大的推进公共艺术的进步。
1艺术与技术的历史联系
技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石头、木棍等制作成的简单工具进行劳动活动。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力将艺术的形式更好的和技术融合到一起,制作的工具所具备的艺术性非常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工具,在外形的装饰方面有很大的提升,人们在能满足自身的需要的同时,开始对美的追求。面对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中国古代的人们还是将图案艺术推向了高峰,并且影响了中国后期的绘画风格。在中国古代,不同的部落和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他们的艺术追求也是不相同的。长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建筑,他虽然经过风雨的侵蚀但是依然矗立在那里,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关隘城楼上的建筑装饰,雕工精细,做工复杂,是工匠们的艺术才华的最好体现,可以视作最原始的“公共艺术”。长城可以说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典型,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2艺术与科技的内在联系
现代西方文化是从文艺复兴时代演变而来,文艺复兴时代最大的成就是在艺术方面。艺术和科学看似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他们都是在追求“真”。艺术作品是画家完整反映内心世界的具体表现;科学是研究物体的本质,追求事物的客观规律。艺术和科学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他们在创造思维方面,有共同性和互补性。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的发展又会对公共艺术提出新的要求。城市雕塑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多数的城市也用雕塑来进行点缀。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之下,作品的完成率大大提高,也解决了很多以往看起来做不到的技术难题。
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将对象进行主观的艺术加工,利用高超的技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描绘出他心中蒙娜丽莎的形象。这与那些只用科学方法分析所画出的蒙娜丽莎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3公共艺术创作中现代科技的应用
(1)艺术材料的加工。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家已经开始不满足于传统的石膏、铜等原材料,他们开始试图在材质方面做出突破。我们在展览上开始看到各种各样的材质所做成的艺术品,这些材质的运用给作品本身添加了一丝神秘,并且扩宽了艺术形式。艺术家在选择材质时不免遇到材质难以切割的问题,而现代技术的合理应用使得他们在材质的选择时的顾虑减少,加大了材质的可选择品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到现代艺术创作中来,例如等离子切割、焊接等技术,使得很多坚硬的材料,通过艺术家的熟练的手法,变成精致的形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效率,在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大大的缩短了艺术作品完成时间。越来越多的技术和材料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中,高科技设备的辅助效果也逐渐的变得十分明显。
(2)公共艺术的操作手段。我们生活在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做为现代科技的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的被应用到公共艺术中去。我们生活中所做的沙发,住的房子,他们最初的形状基本上都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出来的。3Dmax、PS等各种软件因方便快捷被我们应用在公共艺术创作的设计过程中,减少了模型制作的时间和不必要的资金损失。数码雕塑在中国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艺术形式,但是在国外已经存在二十多年。国内很多院校纷纷开设CG课程,并且电脑CG不断完善,雕塑家只需在电脑上进行雕刻、拉伸、剪切等操作,就可以制作出理想的物理模型,制作的过程完美的实现了科技与意识的融合。
(3)未来公共艺术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方式。现代科技和公共艺术的结合逐渐变的密切,这是一个必然性的现象,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懂得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设计出更好的作品。未来公共艺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设备的改革,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观念,并为其提供重要保障。要想做到他们更好的结合,有以下方式:
1)将艺术语言和科技手段进行完美结合:许多的艺术家不满足于纸面上所表现出来的三维物体,开始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将静止的物体变成动态的物体,真正的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2)将艺术精神和现代科技精神相结合:上海世博会上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使传统绘画展现出现代气息,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4现代科技影响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
在艺术的发展中,科技的发展史是导致艺术观念不断更新和变革的重要因素。科技的进步也在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促使着艺术风格的改变。科学知识是由人类意识建构而成,以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为原本形态,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知识的进步。
文艺复兴是一场在欧洲盛行的思想文化运动,在那个时代,科技和艺术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的进步也离不开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时代在建筑、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时布鲁齐发明的透视法现在还被很多艺术工作者应用。在建筑方面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可以看成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现在的科技仍然无法解释其中的奥秘。正因为科技发展,才会有这么一场改变人类艺术史的变革,才会在人类艺术的创作理念的路上留下这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5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能不断的感受到艺术和科技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他们的结合影响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艺术创作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并不是对立的,他们相互补充、密不可分。艺术创作为科技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设计思路,科技产品已经充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应该在充分利用科技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为我们的公共环境创造更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宁.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与公共艺术的结合与运用[D].重庆大学,2010(15).
[2] 房婷婷.新媒体条件下公共艺术中的互动形式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12).
[3] 姚远.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18).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竞争力逐渐增强,初中生即将步入高中,接触更多的人或事,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在社会浪潮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七年级历史教材中学到“中华文化”的勃兴,每个理念都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各个学家学派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结合社会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逐渐适应周围环境,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策略
高尚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学习中逐渐培养出来的,为了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历史教师应从学生当前学习水平出发,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以英雄人物为学习榜样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意志品质,才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初中生正处于崇拜英雄人物的时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里,精选典型的历史人物和当代人物,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激发学生的奋斗心理。在八年级历史教材中学到“科学技术的成就”,主要讲述了建国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以及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这两位科学家的重要成就之外,要让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奉献精神,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力,为祖国发展奋斗着,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吸取力量,以英雄为学习榜样,可以激发学生艰苦奋斗的潜能。
(二)以情境教学为主题模式
由于历史知识具有不可再现性,学生很难掌握抽象的历史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下降,主观能动性降低。针对此类情况,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将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在七年级历史教材中学到“匈奴的兴起和汉朝和战”,主要描述了昭君出塞缓解两国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多种情境设置,课前收集有关的影像、图片资料,将学生带到当时的历史时空中去,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变化,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了解学生的意志品质倾向,逐渐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以实践活动为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