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学技术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世纪80年代3D打印技术出现后,尽管采用的是非金属材料,但在医学界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产业化将这项技术用于涉及骨与牙等人体硬组织外科领域,目前已为全国96家医院提供了6000余例产品服务。
X光的出现,使医生在术前得以看到病人患病部位二维影像。 CT与磁共振医学成像技术的出现,使医生能够看到病灶部位的一系列断层图像,构成准3D的患体信息。这两大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里程碑作用。
今天,通过骨骼CT影像数据处理和建模,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1:1的患骨3D实物模型,是患体术前信息的第三次提升。使医生不仅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手术规划,甚至可以进行手术操作演练。
目前医生对患骨模型的需求不断提高。
广州总医院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支持下,2008年建立了为全院服务的3D打印技术中心,目前已为骨科、整形外科、口腔科、泌尿科等提供了近700具模型,3D打印设备增加到三台,由广东省物价局定价,成为常规的医疗服务。上海交通大学正努力推广这一模式,同时为一时缺少自建能力的医院提供这项服务。
近年来,基于3D打印技术的数字化手术模板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手术精准化中。
在整形外科、口腔科,以及种植牙手术中,针对患者个体化设计的手术导板已成为我们3D打印产业服务的每一天内容。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医学治疗的个性化是21世纪医学发展方向之一。
在骨组织外科中,由于骨病损状态是随机的,因此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植入物也只能是个体化的,必须 “量体裁衣,度身定做”。术前对患者骨骼进行精确的在体三维测量非常困难,而今天,患骨3D打印模型使“量体裁衣”成为可能。由于现代交通日益发达,与个体化骨修复体相结合的3D打印业务量可达3D打印医学服务总量的2/3。
在个体化人工关节置换、个体化接骨钣、个体化骨盆修复等临床手术中,3D打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中日益推广。
金属3D打印技术的出现给硬组织外科植入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首先,金属3D打印技术改变了传统骨科植入物的设计与制造工艺。
它可以方便地制作各种空间结构和孔隙度的多孔钛实体,使植入物的生物学多孔表面设计更为合理,工艺更为可靠。将改变假体由大块实体金属材料构成的传统模式,实现轻量化,并使假体的力学性能与人体骨组织更为匹配。这些都将对未来植入物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金属3D打印技术是个性化植入物的强大推力。
其最大特点是直接将计算机中的三维设计转化为由医用不锈钢、钛合金、钴铬钼合金制成的植入物。不再需要中间繁复的工艺过程和装备,不仅效率高,而且可以回避传统制造工艺的限制,实现结构的优化。
人们可以设想,有一天医院自己可以建立制作中心,根据医生的治疗需求和设计,自己打印临床需求的植入物,快速通过临床使用。
最后,金属3D打印将带来口腔修复技术的一场革命。
传统口腔修复义齿(俗称假牙)的制作,通常是由患者咬印牙模,口腔科医生制作出石膏模型,然后交付后方技工所,通过修模、排牙、用失腊浇铸工艺制作金属牙冠、表面烤瓷等繁复过程完成,患者须要多次到医生处试戴和修整,周期很长。其中金属牙冠失腊浇铸工艺环节制造周期长、精度差。金属3D打印可按计算机中的牙冠设计直接打印出金属牙冠,革除失腊浇铸环节,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是促成口腔修复医学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数字化标准文库的编写建立:针对唇腭裂中心临床治疗的特点,编写建立标准化的临床资料数字化标准文库。文库内项目内容包括患者病案号、姓名、年龄、通讯地址等基本信息,以及家族史、患者照片、初诊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唇裂手术时间、手术年龄、术者、并发症、齿槽嵴裂手术时间、术前牙科正畸史、牙颌模型照片、语音治疗史、本次治疗计划步骤、头颅正侧位X线检查号、X线诊断、腭咽闭合诊断、鼻咽镜编号、鼻咽镜检报告、鼻咽镜检录像、咽成形术时间、咽成形术式、间隔月数、术后腭咽闭合诊断、鼻音计检查结果、语音频谱分析、术前后听力检查、患者心理评价等项。这些都是临床病历中涉及到的或无法在病历中完全得到体现的重要病例资料,用数据库将它们全部统一管理并保存起来,以便于日后需要使用时查找方便。各文库内容中大部分项目字段均以数字进行标准化,以数字代表文本文件,可以大大简化和规范数据库的录入和查询。文库建立后存档,作为数据库的基本规则纲要。
1.2应用数据库工具,编写建立数据库框架:应用数据库专用软件ACCESS,设计编写建立数据库框架。各数据项字段规定要求与临床资料数字化标准文库相对应,符合ACCESS规范,并使用逻辑语言。对于各项检查报告文档,使用WORD文档格式,附电子签名并与数据库建立链接,文档另外保存;对于患者照片、牙颌模型照片、头颅正侧位X 线检查照片、鼻咽镜检录像资料,分别采用JPEG和MPEG格式,与数据库建立链接,文件另外保存。
1.3数据录入和链接:由专人负责对患者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根据实际情况对每日的病例资料进行录入。录入时要求严格按照临床资料数字化标准文库进行,力求准确,避免漏项。文本文件及JPEG和MPEG格式资料分别在相应位置进行链接,文件另存后不得再次改变存档位置,避免链接中断。
1.4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录入和链接结束后,即可进行应用。应用本数据库可对临床资料进行排序整理、资料查询、编制报表、临床资料分析、数据统计检验、数据备份、数据共享等科研工作,为临床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性研究平台,大大方便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2结果
本中心疾病治疗数据库初步建立后,自2007年9月~2010年8月,已收集病例1 400例,现已实现唇腭裂疾病的临床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数据库包括唇腭裂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必需的各方面信息项条目。开始服务于临床科研及病案管理,通过筛选和查询,可极为方便地进行多项回顾性研究,并可在研究中发现问题,为前瞻性研究提供新的方向。随着样本量的不断增加,数据库将成为唇腭裂中心临床科研工作的临床资料基础。
3讨论
20世纪以后,医学进入了循证医学的时代。在医学科研机构建立科研数据库,这一模式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临床科研常规。目前几乎在世界各国的各个唇腭裂中心均有自己的临床数据库。数据库技术作为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临床流行病学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工具[1]。数据库区别于临床病历的根本特征是它容量的外延特征。一个包罗万象的临床数据库能够提供临床病历不可能涵盖的大量临床信息。一些目前不作为重点考虑的临床信息可能不会在临床病历中得到记录,但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新的视点和视角的不断出现,这些目前被忽略的信息中可能会蕴藏新的医学理论。从患者的真实数据集中运用各种数据挖掘技术探求各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总结各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是非常有价值和发展前景的[2]。因此某种意义上说,科研数据库是临床医学发展的一个基石,同时也是一个新医学理论的孵化器。
另一方面,临床科研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其中病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尤其费时费力。当一个科研思路形成以后,常会发现所需要的临床资料在现有的记录中不全面,重新查找常是徒劳的。数据库的建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方案。在有数据库支持的情况下,从一个科研思路的产生到论文完成,常仅须1~2天的时间,大大方便了临床科研的进行。
利用数据库权限保证医学资料的安全和患者的隐私[3]。另外,可以有效防止医患纠纷,可储存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随诊照片[4]。
本数据库的涵盖范围包括有关唇腭裂疾病的临床资料中各项已知和未知的相关因素,各因素的记录有临床资料数字化标准文库的规范,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在科研工作中可以方便地进行临床资料的筛选、整理,并可从所选取的样本中进行分析,对科研思路进行检验和确认。同时,该数据库有初步的统计功能,对于需要复杂统计分析的课题,该数据库的数据可与EXCELL及 SPSS等工具软件实现数据共享,避免在统计时大量数据的重复输入,使得临床统计分析和检验成为纯思维性的乐趣。
数据库可以拷入光盘长时间、大容量地保存资料,做好备份。同时,可以将数据库联入计算机网络,给相关机构和同行提供数据库资料,进行学术交流[4]。通过互联网,采用适当的运作模式实现在全医院、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数据共享,这在充分利用我国的病例资源,参与国家基础公用医学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将具有明显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圃,柳春明.颌面骨整形重建外科VisualFoxPro数据库编程方法[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5):594-595.
[2]蒋良孝,蔡之华.医疗数据挖掘及其应用[J]. 微型机及应用,2003, 10:45-47.
[3]邓 悟,邓 波.医学数据库应用的实践前景[J].华西医学,2009,24(3):737-738.
关键词:子宫肌瘤切除术;腹腔镜;镜下缝合
一、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优势分析
子宫肌瘤容易造成子宫异常出血、经期延长等不适症状,严重时会造成女性不孕,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疾病,当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女性对生育健康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患有该种疾病的女性要求切除子宫肌瘤,并保持子宫完整。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其手术创伤小,术后粘连少、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较短等优势逐步突显出来,有利于患者生育功能的恢复。有关研究表明,若患者无卵巢疾病、输卵管疾病,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妊娠率可以达到75%[1],因此广泛被患者接受。
二、腹腔镜子宫肌瘤的适用性及注意事项
采取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主要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子宫肌瘤已确诊为良性,排除恶变的可能;第二,若为子宫肌壁间肌瘤,最大直径应小于10cm,最小直径应大于4cm;第三,若为浆膜下肌瘤,以带蒂肌瘤最为合适,且最大直径应小于10cm;第四,多发肌瘤数量应小于10个。患者在手术前应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治疗,从而使肌瘤体积所有减小,子宫肌层与肌瘤界层变大,方便肌瘤切除。
此外,若患者子宫肌瘤出现以下情况,一般不提倡采取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第一,子宫肌瘤存在恶变趋向或征兆;第二,若肌壁间肌瘤直径小于3cm,不建议采取腹腔镜切除,这主要是由于肌瘤直径过小,术中不宜进行探查,从而出现遗漏的情况;第三,若肌瘤直径超过12cm,也不建议采取腹腔镜切除,这主要是由于瘤体直径过大,不利于术野操作;第四,若肌瘤生长在膀胱、阔韧带、子宫颈、子宫血管或输尿管附近,会提高手术难度,因此不建议采取腹腔镜切除;第五,对于妊娠期患者,不建议采取腹腔镜切除,主要是由于妊娠期盆腔血液循环增加,血流丰富,因此容易出现出血过多的情况,妊娠期身体凝血功能亢进,术后容易出现血液阻塞的情况。
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的手术技巧分析
手术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手术前患者应接受进一步检查,确定子宫大小、肿瘤的位置、数量以及类型,分析手术的成功率以及可能出现的手术状况。第二,手术医师应掌握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巧,例如,根据肿瘤的位置、数量以及大小确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多发肿瘤,需要采取单独切除;手术过程中应防止过度电凝,以免影响术后伤口愈合。第三,手术医师还应掌握相关腹腔镜缝合技巧,建议采取“8”字型全层缝合方法,防止血肿现象的出现,此外,对于受损内膜,应按层缝合,对于子宫切口,可以采取局部关闭的方法,最大程度的恢复到解剖时的形态。第四,在肿瘤的提取方面,直径小于2cm的肿瘤,可以直接提取,不需要单独切口;直径大于2cm的肿瘤,应采用旋切器将肿瘤全切成条状取出体外。第五,手术期间,手术医师应与护士积极交流,养成配合操作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所有手术相关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创造手术室团队合作的氛围。
四、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分析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虽然是一种微创手术,但仍会使身体免疫系统出现应激性反应。此外,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为了保证手术质量,必须建立人工气腹,从而增加腹部压力,造成内脏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缺血,当手术结束后,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若不进行严格监控,则容易造成血液再灌注性损伤。相关研究表明,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过程中,肿瘤细胞与氧化因子联系密切,并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基质金属蛋白酶、胰岛素生长因子以及生长转化因子均会加快子宫肌瘤生长[2]。总体而言,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与开腹式切除手术相比,对患者免疫系统影响较小,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发展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技术也获得巨大发展,例如出现了悬吊式及无气腹式腹腔镜技术,与传统腹腔镜技术相比,上述两种方式手术时间更短,患者术中出血量更低,因此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已逐步应用到临床医学中。,国外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方面进行了机器人辅助操作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效[3]。
虽然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技术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仍存在复发的可能,与开腹式切除术相比,二者在复发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经过调查发现,腹腔镜与开腹式切除手术术后五年的复发率分别为41%及43.2%,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两年[4]。因此,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在复发率控制问题上进行进一步研究。
总结: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面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因此逐步取代传统手术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优势、适用性、注意事项以及对身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中可以看出,腹腔镜切除手术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相关问题,如对子宫肌瘤直径大小要求严格,对肌壁间肌瘤无法做到准确切除,在复发率方面与传统手术方法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伶俐,张术妍.GnRH激动剂作为子宫肌瘤腹腔镜切除术前治疗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215-228.
[2]黄伟刚,辛福云,吕玉旋,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0(4):388-398.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20 %。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有效的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以来,特别是新辅助化疗结合保肢术的开展,大大提高了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5年生存率可达60 %[1]。随着化疗药物的研发,影像学、外科技术、生物医学材料学的发展,骨肉瘤保肢手术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并发症逐渐降低,保留肢体的功能也逐渐提高。
1 化疗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用于骨肉瘤化疗药物有氨甲喋呤(MTX)、阿霉素(ADM)、顺铂(CDP)、异环磷酰胺(IFO)、足叶己甙(VP16),其中顺铂和阿霉素是治疗骨肉瘤的一线药物。目前有用顺铂的衍生物卡铂治疗骨肉瘤以降低肾毒性和耳毒性。Ferguson等[2]报道卡铂治疗转移骨肉瘤或不能完全切除的骨肉瘤患者37例,3年生存率为31.9 %,其中对仅存在孤立性肺转移或可切除的骨转移患者仍可获得较好的生存率。Goorin等[3]报道使用VP16联合大剂量异环磷酰胺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患者43例,随访2年的生存率为17 %~41 %。Thomoson等[4]报道肺转移结节的数量与预后有关,每个结节增加43 %的死亡率。IFO抑制骨肉瘤特别对有转移的患者有效,有报道在化疗方案中加入IFO同对照组比较能提高肿瘤坏死率和患者生存率,且与剂量正相关[5]。
Rosen于1976年提出新辅助化疗的概念,1982年又将这一概念进一步完善,将单纯的术后化疗更改为“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并进一步完善。活检证实骨肉瘤后立即进行化疗,术前短期化疗6~10周,杀灭全身微小转移病灶,控制原发灶,缩小肿瘤体积,便于保肢手术,为制作个体化肿瘤假体创造时间。手术切除肿瘤后根据肿瘤坏死程度,评估肿瘤对术前化疗的反应,制定术后化疗方案,坏死率90 %以上继续原化疗方案,在90 %以下更换化疗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优点:评估术前化疗效果,调整术后化疗方案;早期杀灭微小转移病灶;控制原发灶有利于保肢手术;根据术前化疗效果判断预后等。Rosen的早期新辅助化疗方案包括大剂量氨甲喋吟(HDMTX)、长春辛碱(VCR)、环磷酞胺(CTX)、阿霉素(ADM)。以后又逐渐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T”系列化疗方案。目前新辅助化已成为骨肉瘤治疗的标准模式。谢松林等[6]报道应用HDMTX-CF解毒,ADM、CDP术前静滴化疗,第12周手术,肿瘤坏死率>90 %,继续原化疗方案,肿瘤坏死率
目前还有些药物正在研发用于骨肉瘤,陈剑等[10]报道咖啡因对骨肉瘤的化疗有增敏作用, 苗旭东等[11]报道可溶性细菌氧化还原蛋白AZURIN能抑制人骨肉瘤U-OS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
这些药物针对性强,降低了对正常组织损害作用、不良反应较小,是很有应用前景的药物。
2 手术治疗
随着化疗药物的研发,影像学、外科技术、生物医学材料学的发展,骨肉瘤外科手术治疗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改变了过去四肢骨肉瘤中以截肢为主的治疗方案。骨肉瘤保肢手术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并发症逐渐降低,保留肢体的功能也逐渐提高。外科手术包括肿瘤病灶清除、功能重建,功能重建包括:动力学重建、间隙空间的重建和皮肤屏障的重建。
骨肉瘤保肢修复重建的方法包括:关节融合术、自体骨移植术、异体骨及关节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和瘤体灭活再植术等。人工假体置换已成为治疗膝、髋周围恶性骨肿瘤的重要重建方式之一,多数患者可达到即刻重建肢体及关节的连续性、早期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Ogilive等[12]报道应用人工假体治疗34例股骨上端恶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术后可以早期髋关节功能锻炼,功能评分为67.7。李振峰等[13]报道假体置换手术治疗胫骨近段骨肿瘤35例,辅以手术前后化疗,随访1~5年,以MSTS系统评分所有病人平均功能恢复率为75 %,疗效满意。
异体骨可以用于骨肉瘤病灶切除后骨缺损的治疗。异体骨与金属假体比有很多优点,在异体骨上保留的完整软组织便于肌腱和韧带的重建,保留的关节软骨面有较好的短期效果。异体骨加带血管腓骨是在没有活性的异体骨内或边上加上一段带血管的腓骨,一般自体骨可以和异体骨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体骨逐渐增大,远期影像学可见复合物重新塑形。该技术既有异体骨的即可支撑能力又有带血管的自体骨远期的修复重建能力,适用于大范围胫骨和股骨下段缺损重建[14]。保留骨骺灭活再植术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和肢体长度的保持,于秀淳等[15]报道采用术前化疗2疗程+保留骨骺灭活再植手术+术后化疗方法治疗11例股骨远端骨肉瘤其中8例无转移无复发,膝关节功能满意。
3 生物治疗
在骨肉瘤的治疗中总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对化疗药物耐药及手术后肿瘤复发,使骨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尽人意。临床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促进了人们对骨肉瘤治疗的进一步研究。近年来在骨肉瘤的免疫治疗、基因治疗、靶向治疗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为未来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免疫治疗被认为是目前唯一有希望消灭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其中的过继免疫细胞治疗在体内外都具有抗肿瘤免疫作用。过继免疫细胞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可以发挥很大作用,许多肿瘤抗原,如T细胞识别的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ART)1、3等在骨肉瘤中有表达,Mori K等[16]最近报道进一步证实了骨肉瘤中SART3具有高表达,这是针对骨肉瘤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
树突状细胞DC具有强大的抗原提呈功能,能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也是惟一能激活初始T细胞和B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APC。以肿瘤特异性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多肽负载DC的肿瘤疫苗已经应用于临床,在临床Ⅰ、Ⅱ期试验中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DC疫苗还可以提高NK细胞的活性,活化受体的表达,维持NK细胞的生存期,增强活化的NK细胞的肿瘤杀伤的功能[17]。Geiger J等[18]报道了使用树突状细胞DC治疗小儿实体瘤(包括骨肉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免疫疗法中细胞因子是最基本的。一些细胞因子具有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功能活性的作用,对免疫细胞抗肿瘤反应的诱导和维持起重要作用。其中以ILs为代表的细胞因子,可调节细胞黏附分子(CAMs)的表达以及免疫细胞(如NK细胞)抗肿瘤功能。Luksh等[19]报道,在对18例骨肉瘤患者综合治疗时,术前、术后的化疗中化疗药物与IL-2交替使用4个疗程治疗,结果发现IL-2诱导的免疫活性不受大剂量化疗的影响,同时增加了NK细胞对骨肉瘤的杀伤作用。
反义基因治疗针对性地选择骨肉瘤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分子和(或)其受体基因,通过反义核酸技术进行特异性的封闭,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或死亡,使肿瘤细胞消退或彻底消失,以达到治疗骨肉瘤的目的。潘海涛等[20]报道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在体内可以对骨肉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并对致瘤动物的生存时间产生影响。
4 中医中药
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能利用中药复方成分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多靶点、多层次作用于骨肉瘤细胞,阻抑骨肉瘤增殖和转移。同时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观念较强可以配合疗效确切的西医化疗,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在骨肉瘤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医治疗骨肉瘤包括单味中药和方剂。王晋等[21]报道通过对32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发现蟾酥、牛胆粉等对骨肉瘤细胞株U2-OS的增殖有抑制作用。郑安祥等[22]报道苦参碱对人骨肉瘤细胞M-G263 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且能诱导其凋亡,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万宗明等[23]报道大黄酸衍生物RH201体外抑制骨肉瘤HOS细胞生长作用明显,体内也能显著抑S180肉瘤的生长,而且RH201在体内外的骨亲和性作用明显。郑燕彬等[24]报道丹参酮ⅡA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干预c-fos和c-myc等癌基因表达从而调控细胞周期有关。中药方剂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可以抗肿瘤同时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韩凤山等[25]报道平调饮对荷瘤小鼠骨肉瘤组织有抑制作用,同时能降小鼠S180骨肉瘤细胞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 肿瘤增殖抗原)、EGF(表皮生长因子)及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平调饮方药组成:当归30 g、白芍15 g、熟地15 g、生黄芪30 g、黄精15 g、羊霍15 g等。傅强等[26]报道解毒化瘀方对U2-O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浓度含药血清的抑制率可达58.39 %,且抑制效果呈剂量相关。解毒化瘀方由莪术、南星、大黄、天龙、刺五加等组成。
在骨肉瘤的治疗中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的特长,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定会提高治疗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Bacci G,Lari S.Current treatment of high grade osteosarcoma of the extremity [J].Chemother,2001,13(3):235-243.
[2] Ferguson WS,harris MB,Goorin AM,et al.Presurgical window of carboplatin and surgery and multidrug chem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metastatic or unresetable osteosarcoma: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Trial[J].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01,23(6):340-348.
[3] Goorin AM,Harris MB,Bernstein M,et al.Phase Ⅱ/Ⅲ trial of etoposide and high-dose ifosfamide in newly diagnosed metastatic osteosarcoma: a 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trial[J].J Clin Oncol,2002,20(2):426-433.
[4] Thompson RC Jr,Cheng EY,Clohisy DR,et al.Results of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 osteosarcoma with neoadjuvant chemptherapy and surgery[J].J Clin Orthop,2002,(397):240-247.
[5] Bacci G,Forni C,Ferrari S,et al.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osteosarcoma of the extremity: intensification of preoperative treatment does not increase the rate of good histologic response to the primary tumor or improve the final outcome[J]. 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03,25(11):845-853.
[6] 谢松林,吴宇黎,方伟,等.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的探讨[J].临床骨科杂志,2002,5(4):282-284.
[7] Ferrari S, Smeland S,Mercuri M,et 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high-dose ifosfamide, high-dose methotrexate, cisp latin, and doxorubicin for patientswith localized osteosarcoma of the extremity: A joint study by the Italian and Scandinavian sarcoma groups[J]. J Clin Oncol, 2005,23: 8845-8852.
[8] 黄钢,刘剑帆,徐学政,等.新辅助化疗治疗儿童骨肉瘤[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3):423-425.
[9] Goorin AM,Schwartzentruber DJ,Devidas M,et al. Presurgical chemotherapy compared with immediate surgery and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nonmetastatic osteosarcoma: Pediatric oncolong group study POG28651[J]. J Clin Oncol, 2003, 21:1574-1580.
[10] CHEN Jian,GU Chuan-long,WAN Shuang-lin,et al. Enhancement effect of caffeine on chemo therapy of o steosarcoma in Fischer 344/N rats[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2005,34(5):390-394.
[11] MIAO Xu-dong, YE Zhao-ming, YANG Di-sheng, et al. Cytotoxicity and apoptosis of human o steosarcoma U -OS cells induced by recombinant soluble A ZUR IN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05,34(5):384-389.
[12] Ogilive CM,Wunder JS,Ferguson PC,et al.Functional outcome of endoprosthetic proximal femoral replacement[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4,(426):44-48.
[13] 李振峰,李建民,杨志平,等.胫骨近段骨肉瘤的切除和功能重建[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3):322-324.
[14] Luis MD, Ayerza MA, Aponte-Tinao LA, et al.Partial epiphyseal preservation and intercalary allograft reconstruction in high-grade metaphyseal osteosarcoma of the knee[J]. J Bone Joint Surg (Am),2004,86(12):2686-2693.
[15] 于秀淳,刘晓平,周银,等.保留骨骺灭活再植术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811-813.
[16] Mori K, Rédini F, Gouin F, et al. Osteosarcoma: current status of immunotherapy and future trends (review)[J]. Oncol Rep,2006,15(3):693-700.
[17] Old LJ. Cancer vaccines: an overview[J]. Cancer Immun,2008,8(1):1-3.
[18] Geiger J, Hutchinson R, Hohenkirk L, et al. Treatment of solidtumours in children with tumour2 lysate2 pulsed dendritic cells[J].Lancet, 2000,356(9236):1163-1165.
[19] Luksch R, Perotti D, Cefalo G, et al. Immunomodulation in a treatment p rogram including p re- and post-operative interleukin-2 and chemotherapy for childhood osteosarcoma[J]. Tumori, 2003,89(3):263-268.
[20] 潘海涛,杨述华,刘勇,等.应用反义TGF-β1基因进行骨肉瘤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5,32(10):637-639.
[21] 王晋,尹军强,沈靖南,等.32种中草药提取物体外抗骨肉瘤作用的筛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9):1293-1296.
[22] 郑安祥,陈杰,陶惠民,等.苦参碱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体外实验研究[J].实用肿瘤杂志,2005,20(6):516-519.
[23] 万宗明, 陈虹, 谢文利,等.大黄酸衍生物RH201 抑制骨肉瘤生长作用研究[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6):469-472.
[24] 郑燕彬,王国红,洪琛,等.丹参酮ⅡA 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增刊):1-5.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心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2-172-03
The left heart function changes after coronary artery stent implantation
TIAN Zhiqia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 Hohhot 01001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left heart function changes after coronary artery stent implantation.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55 cases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artery lumen angioplasty and carotid stenting were re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myocardial imaging, blood pool check and ultrasonic cardiogram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6 months. The left heart function wa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SPECT reaults showed EF, PER, PFR improved apparently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and PDF decreased apparently before treatment(P all
[Key words] Arteria coronaria; Stent implantation; Heart function
PTCA(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简称,是目前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基础,为降低冠状动脉的再狭窄率,常需要放置一枚或多枚支架,并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1-2]。SPECT和超声心动图是临床上较常用的评价心脏功能的辅助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评价PTCA+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患者左心功能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 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采用PTCA+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前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病变部位血管狭窄>70%。其中男44例,女11例,年龄41 ~ 73岁,平均(60.1±11.3)岁。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18例,Ⅲ级32例,Ⅳ级5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1.2 方法
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行SPECT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指标:SPECT包括左室射血分数(EF),心室相角程(PDF),峰射血率(PER),峰充盈率(PFR);超声心动图包括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缩短分数(FS),A/E。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SPECT结果
SPECT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EF、PER、PFR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PDF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
2.2 超声心动图结果
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EF、FS显著升高,A/E显著下降(P
表1 SPECT检查EF、PDF、PER、PFR结果()
时间 n EF(%) PDF PER(EDV/s) PFR(EDV/s)
治疗前 55 44±10 82.1±11.5 2.2±0.3 1.8±0.4
治疗后 55 61±12 55.7±10.3 3.1±0.5 2.5±0.3
t 8.071 12.682 11.447 10.383
P
表2 超声心动图、FS、A/E结果()
时间 n EF(%) FS(%) A/E
治疗前 55 48±11 29±5 1.3±0.2
治疗后 55 63±13 37±9 0.9±0.1
t 6.532 5.763 13.266
P
3 讨论
PTCA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简称。PTCA一词广义上涵盖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法,但狭义上人们常指传统的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术是目前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基础,为降低冠状动脉的再狭窄率,常需要放置一枚或多枚支架,并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目前认为PTCA机制主要是扩张的血管内膜发生撕裂,中层膜受到牵拉,外膜伸展,导致血管腔增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断裂,内膜重新修复光滑,从而形成平滑的内腔。PTCA适应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3-5]。廖周国[6]采用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与静脉溶栓治疗比较,PTCA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短,在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力衰竭、出血发生率低,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低。单纯PTCA容易导致再狭窄,临床上常同时进行支架植入术治疗。张忠锋等[7]采用PTCA+支架植入术治疗心肌梗死并重症泵功能衰竭的患者,结果显示LVEF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可改善患者的近期心功能。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其对心脏灌注断层的现象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对冠心病危险性进行分级;评价冠脉狭窄引起的心肌血流灌注量改变及侧支循环的功能,评价心肌细胞活力;对心肌梗死的预后评价和疗效观察;观察心脏搭桥术及介入性治疗后心肌缺血改善情况[8-9]。心室相角程是指心室峰底部的宽度,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6个月,患者心室相角程较治疗前显著减小,说明左心室扩张情况好转。而治疗后6个月患者峰射血率和峰充盈率均显著升高,提示患者介入治疗后SPECT相关指标显示左心功能显著改善。
超声心动图是应用超声波回声探查心脏和大血管以获取有关信息的一组无创性检查方法。射血分数是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正常情况下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10]。治疗前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低于正常水平,治疗后患者射血分数显著升高,提示治疗后患者心脏功能显著得到改善。左室缩短分数即心室的缩短率,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与心室舒张末内径的比值[11]。正常参考范围为25% ~ 45%,本次研究中,治疗前患者FS均低于正常水平,治疗后,患者F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达到正常水平。 E代表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最大流速,A代表二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正常情况下A/E值1[12]。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前患者A/E值>1,治疗后显著下降,多小于1,提示治疗后患者舒张功能有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PCTA+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左心室的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提高患者射血分数,改善患者症状。本次研究中,随访期间,患者无复发病例。
[参考文献]
[1] 韩静敏,吴建国,魏春明.急诊PTCA+支架术与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7(15):2338-2339.
[2] 黎启华,邬斌,刘立志,等.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终止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4):526-527.
[3] 张国春,冯善国,李广,等.急性心肌梗死中PTCA与溶栓治疗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260-261.
[4] 许雨良.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3):190-192.
[5] 穆叶赛・尼加提,阿不拉江・赛达明,阿木提,等.PTCA术联合SI术治疗冠心病273例的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0):5858-5860.
[6] 廖周国.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077-1079.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7] 张忠锋,刘阳贵.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心肌梗死并重症泵功能衰竭近期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75-76.
[8] Chert J,Garcia EV,Folks RD,et al.Onset of left ventricular mechanical contraction as determined by phase analysis of ECG-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SPECT imaging:development of a diagnostic tool for as- sessment of cardiac mechanical dyssynchrony[J].J Nucl Cardiol,2005,12:687-695.
[9] 孙涛,严金川,陈小节,等.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超声心动图对糖尿病性心肌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J].江苏医药,2011,37(19):268-270.
[10] 梁晓麓,刘梅,丁桂春,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功能的评价[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9(3):5-17.
[11] 王新房.实时三维超声成像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前景[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2,6(1):59-60.
医学影像技术是高新技术与医学的结合,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CT问世为标志,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传统单一普通X线加血管造影检查形成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X线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I、普通X线检查的数字化成像(CR和DR)以及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多种技术组成的医学影像学体系。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手段,医学影像学技术已经由既往"辅助检查手段"转变为现代医学最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使多种疾病的诊断更准确、及时。由于介入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化学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3大治疗手段。目前,医学影像学科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的价值占医院固定资产50%以上,医学影像学为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医学影像学是高新技术与医学的结合点,21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首先依赖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进步。由于计算机的性能以几何级数升级,必将带动多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亦将由大体水平逐渐深入至细胞、受体、分子和基因水平。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影像诊断产业加强战略布局,旨在带动多种医学影像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快速化方向发展。目前,数字医疗影像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几大趋势:
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将由最开始的形态学分析发展到携带有人体生理机能的综合分析。通过发展新的工具、试剂及方法,探查疾病发展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这将会为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评价药物的疗效以及分子水平治疗开启崭新的天地。同时,由于造影剂是影像诊断检查和介入治疗时所必需的药品,未来针对特定基因表达、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的多种新型造影剂也将逐步问世。
1小型化和网络化
新技术的发展使医学影像设备向床边诊断转变,小型、简便的床边化仪器将越来越多地投入应用,这将对重症监护、家庭医疗、预防保健等提供快速、准确、可靠的信息,提高医生对病人诊断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同时,数字化成像将安全取代传统的非数字图像,医院内部所有医学影像学设备将联网,在线大容量数字化图像存储得到普及,由于宽频带网络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图像的远程传输更快捷,图像更清楚,使远程放射学达到普及和实用阶段。网络化也将加快成像过程、缩短诊断时间,有利于图像的保存和传输。影像学科医生不必到医院上班,在家或出差的旅途中即可完成医疗工作任务。医院内部完全取消借、还片工作,临床科室医生在门诊、病房或手术室、监护室直接经网络调阅影像学图像,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外科手术方案、并直接在手术过程中引导手术入路、揭示手术切除范围。通过影像网络化实现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念,达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高度统一和共享。
2多态融合技术使诊断、治疗一体化
在新世纪,将有多种新型造影剂问世(包括组织、器官特异性造影剂,特定基因表达、特定代谢过程、特殊生理功能造影剂),其毒副作用更小、对比增强效果更佳、诊断的特异性更强。此外,医学影像学技术直接应用于药物研制,并用于监测疗效,可促进新药的开发进程。
医学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可分为解剖结构图像(如:CT、MRI、B超等)和功能图像(如:SPECT、PET等)。由于成像原理不同所造成图像信息的局限性,使得单独使用某一类图像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通过研制新的图像融合设备和新的影像处理方法,将成为计算机手术仿真或治疗计划中的重要方向。同时,包含两种以上影像学技术的新型医学影像学设备(如:CT与X线血管造影机)将更受欢迎,诊断与治疗一体化将使多种疾病的诊断更及时、准确,治疗效果更佳。
3 3D打印辅助医学影像
[关键词] 腹腔镜;宫颈恶性肿瘤;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0(a)-0095-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Cervical Malignant Tumors
MA Xin, XIE Hong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Zhangjiag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Zhangjiagang, Jiangsu Province, 215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vervical malignant tumor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done on the clinical date of 92 patients with vervical malignant tumors in early stage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3 and December 2014. They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6 in each one. The treatment group adopted laparoscopic extensive hysterectomy and pelvic lymphadenectom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abdominal extensive hysterectomy and pelvic lymphadenectomy. The indicators of the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ndi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blood loss, time for body temperature recovery, and number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were(216.8±35.4)min, (332.5±120.4)mL,(4.4±2.1)d, (24.3±5.6)respective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265.5±32.3)min,(496.5±136.7)mL,(7.6±3.2)d,(20.3±5.4)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vervical malignant tumors in early stage, laparoscopic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operative duration and reduce the trauma, therefore it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Laparoscopy; Cervical cancer; Clinical effect
目前,很多良性妇科肿瘤均可以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治疗,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医师经验的积累和器械的更新,致使腹腔镜的适应证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应用腹腔镜治疗恶性妇科肿瘤得到患者的青睐[1-2]。为此,该研究通过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2例早期宫颈恶性肿瘤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2例早期宫颈恶性肿瘤患者,经术前询问病史、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宫颈活检等病理性证实为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6例,治疗组: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5.4±5.8)岁,体重48~70 kg,平均为(56.7±6.9)kg,病理类型:鳞癌35例,腺癌9例,鳞腺癌2例,临床分期:Ia期18例,Ib期20例,IIa期8例,分化程度:G1级25例,G2级15例,G3级6例。对照组: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4.5±5.8)岁,体重49~71 kg,平均为(56.5±6.9)kg,病理类型:鳞癌34例,腺癌10例,鳞腺癌2例,临床分期:Ia期19例,Ib期19例,IIa期8例,分化程度:G1级24例,G2级15例,G3级7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治疗组:该组采取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前进行常规备皮、消毒等准备,麻醉方式为全麻。卧位取膀胱截石头低足高位,在脐部上缘将气腹针穿入,进行建立CO2人工气腹(10~13 mmHg),并将腹腔镜置入其中。在麦氏点及左下腹对应点处5 mm套管置入,第三穿刺孔在脐部左侧边的3 cm处,并将10 mm的套管置入,同时注意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及活动度,有无伴有腹水等,进行分离时沿着膀胱上动脉逆行寻找子宫动脉,并在其自髂内动脉分叉处约1 cm外进行凝固并将其切断,从而离断输尿管前的结缔组织。骶主韧带切除时应尽可能的保留部分盆腔神经,急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时应沿着髂外动脉进行切口血管鞘膜,依次进行清扫,并从套管中取出。腹腔镜下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后,在膀胱侧卧处放置一根引流管,最后关闭腹膜,解除气腹,缝合。②对照组:采取经腹广泛子宫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按常规进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切除淋巴结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t值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手术中、术后情况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淋巴结切除数目分别为(216.8±35.4)min、(332.5±120.4)mL、(4.4±2.1)d、(24.3±5.6)条,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淋巴结切除数目分别为(265.5±32.3)min、(496.5±136.7)mL、(7.6±3.2)d、(20.3±5.4)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手术中、术后情况(x±s)
2.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留置尿管率及髂静脉损伤率
治疗组术后并发症2.17%、留置尿管率8.70%、髂静脉损伤率4.35%,较对照组的2.17%、10.87%、6.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留置尿管率及髂静脉损伤率[n(%)]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上治疗各种妇科肿瘤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其医疗技术也不断的更新和进步,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还是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而定[3]。腹腔镜手术目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较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其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对患者的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手术时间短等,因此,腹腔镜子啊妇科手术中也被广泛应用,杜秀娟[4]的报道中指出,腹腔镜在外国的应用时间已达10余年,其中应用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最多[5]。
该研究中,采取腹腔镜和经腹手术,其手术时间具有显著差异,而张克强等[6]人的研究中,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手术时间的差异可能与科室开展腹腔镜手术的时间及熟练程度不同而引起。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淋巴结切除数目分别为(332.5±120.4)mL、(4.4±2.1)d、(24.3±5.6)条,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淋巴结切除数目分别为(496.5±136.7)mL、(7.6±3.2)d、(20.3±5.4)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说明对于早期子宫恶性肿瘤患者采取腹腔镜根除术治疗,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其优势突出,这与苏颖然等人[7]的研究结果一致。
随着腹腔镜不断在复杂手术中应用,因此,其术后并发症也显示出增加的趋势,有国外的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展与手术的难易程度呈正比。该研究结果中, 治疗组术后并发症2.17%、留置尿管率8.70%、髂静脉损伤率4.35%较对照组的2.17%、10.87%、6.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黎勇明[8]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提示手术操作者应不断积累经验,加强腹腔镜技术的训练,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对于早期子宫恶性肿瘤患者采取腹腔镜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有效,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应用前景较好,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鑫丹,刘甲炎,周国萍,等.子宫恶性肿瘤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3):319-321.
[2] 王晨阳,王武亮,袁博,等.老年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390-2391.
[3] 何玉萍,万瑞.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20例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2):170-171.
[4] 杜秀娟.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对比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21):3704-3705,3712.
[5] 冯凤芝,向阳.腹腔镜根治性宫颈切除治疗早期宫颈癌[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12):995-997.
[6] 张克强,廖革望,唐洁,等.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3):302-305.
[7] 苏颖然,张科静.腹腔镜下行子宫颈癌根治术5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3):365.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最常进行的手术,传统的子宫切除途径经腹和经阴道两种,随着妇女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及妇科手术方法的改进,特殊专科器械的应用,手术技巧的提高及医生经验的积累[1],我院开展了腹腔镜辅助下外置次全子宫切除术,其是腹腔镜与进腹手术的完美结合,其优点为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快,住院天数短等,得到了患者的认同与肯定,现将手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为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共21例,年龄33~52岁,平均42.5岁,其中子宫肌瘤16例,子宫肌瘤合并卵巢肿瘤5例,平均手术时间45~60 min,无1例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术后5~7 d出院)。
2 术前准备
2.1 术前讨论 手术护士参加术前讨论,了解手术医生对器械的特殊要求,准备好相应的器械,了解手术方案和相关解剖知识,熟记手术步骤,为手术配合做好充分准备。
2.2 患者准备 术前访视患者,针对患者及家属的认知缺乏和恐惧感向其介绍此项技术的操作优点,安全性及麻醉、手术方式,介绍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的顾虑,告知患者术前需做的准备工作针对其疑虑予以解答,使患者对手术过程有所了解,增强信心,安心接受手术。
2.3 器械准备 采用德国WOLF腹腔镜设备(包括气腹装置、光源、摄像监视器系统、电凝系统)及进腹的子宫器械和强生公司的超声电刀,确保性能良好,仪器合理摆设。
3 手术配合
3.1 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做好术前查对工作并与患者交流,减轻其焦虑情绪,必要时可用镇静剂如鲁米那或阿托品肌内注射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3.2 建立静脉通道并协助麻醉医生完成麻醉穿刺,本组21例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加基础麻醉,麻醉好后将患者安置平卧位,腹腔镜手术时需头低20°~30°。
3.3 安装好各种仪器,常规消毒铺巾后将光源线及气腹管等连接管用无菌塑料套套好固定在手术单上与各相应仪器连接,调接各仪器到正常使用状态,将子宫器械放置合理位置即可开始手术。
3.4 脐孔处切开0.5 cm放入气腹针,形成气腹设定腹压为12 mm Hg,置入7 mm穿刺套管,腹腔镜下探查子宫位置,输卵管、卵巢等情况。
3.5 在下腹两侧放置5 mm的穿刺锥,电凝右子宫圆韧带、右卵巢固有韧、右输卵管并剪断,剪开阔韧带前后叶,电凝阔韧带、剪断。同处理左侧子宫圆韧带、固有韧带、输卵管、阔韧带,放弃气腹。
3.6 取下腹正中横切口长4~6 cm(视子宫肌瘤大小)切开皮肤、脂肪,钝性分离腹直肌,剪开腹膜,固定子宫,切开子宫肌瘤浆膜层,剥离肌瘤后将宫体拉至腹腔外,剪开阔韧带前后叶及膀胱反折腹膜。钳夹、切断递强生7号丝线缝扎双侧子宫动静脉及下行支,切除宫体送病检,残端消毒后仍用强生7号丝线缝合,探查残端无活动性出血后用DEXON 0/2的可吸收肠线将两侧子宫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前后腹膜缝扎。最后仍用DEXON 0/2可吸收肠线逐层关腹缝合腹部切口。
3.7 再次形成气腹在腹腔镜下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吸净,清点纱布,器械,确认无误,探查残端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取出器械,解除气腹,腹壁伤口用创口贴拉合,待麻醉苏醒后将患者送回病房。
4 护理体会
腹腔镜辅助下外置次全子宫切除术可以说是与进腹手术的完美结合,其优点: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患者术后伤口疼痛总体比进腹手术轻,无须镇痛泵,伤口愈合和整体恢复也较直接进腹快,患者易接受,对腹腔脏器干扰小,肠功能恢复快。另外,就医生而言,直视下切断子宫动静脉,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所以要求器械护士要熟练掌握手术步骤及各种器械的用途与医生密切配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