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应用

所谓多媒体教学,即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需要,使用计算机程序综合处理符号、文字、图像、影音等多媒体信息,并通过屏幕或投影仪投影显示出来,且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就仅仅依靠粉笔和黑板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传统教学来讲,多媒体教学有着表现形式多样化、丰富等特点,本文就多媒体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与作用

1.多媒体可以较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事件的面貌或场景,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乐于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无疑有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绝对优势。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仅仅使用课本是不足以显示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收集了冶铜、冶铁、丝织、制瓷等领域的大量的图片资料及史料,给了学生丰富的信息,学生惊叹于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明,对于古代中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2.多媒体可以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理清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文字处理、图表展示、动画设计,或进行系统的知识结构演示,使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二关于“中国经济的探索与失误”时,对于“”和“化运动”这两个易混知识点,我就针对性地做了一个PPT,结合图片史料、文字史料,先给学生介绍了及化运动的含义及内容,然后就两者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实质等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使用多媒体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较快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复习一个单元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准备好复习时所需要的单元知识结构,这样纲举目张地复习,学生对知识就可以系统地掌握,理清历史线索和知识脉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使用中的注意点

1.多媒体的应用要和历史教材相结合,共同应用于历史课堂。纯粹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忽视历史教材或课本的作用,易使教学流于形式,课堂犹如走马观灯,学生学习后,在短时间内还能记得课堂内容,但是时间一长就会遗忘,且课本上没有记笔记,没有多少听课痕迹,又无从复习,这样的应用方式无论对学生也好,对教师也好,效率都是极低的。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老师主导性 导思 导学 导练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个高中历史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显然只有聚焦课堂、激活课堂才能真正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因为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在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激活课堂实际就是激活学生,而激活学生就要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换句话说,教师导的水平,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那么教师如何导出水平,怎样进行导的操作?我认为可以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导思

导思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并从导思入手,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情景:以简单看似热闹的集体回答取代学生深入的个性思维;没有给予学生相对充分的思考时间,使思维活动无法展开;对思维的方向和方法比较模糊,导致最终本该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教师包揽;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各种思维指向纳入教师设计好的思维框架中,形成被动思维。我认为导思主要应做到:

1.引导学生思维,需要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对高中生而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情境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这正符合高中生无论生理还是思维都正走向成熟的特点,容易增强学生主动感受与体验的欲望。文字、音像资料、图片、实物等都可以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和氛围,从而使其积极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思维,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精心设计问题,配合教学内容,将隐性的、内在的历史知识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显示出来。问题不在于多,也不在于全,更不在于深,而在于在当前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达到“跳起来可以摘到”的程度。如在罗马人的法律一课中,通过设计比较秦朝的法律与罗马人的法律谁更具有历史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罗马法律的永恒价值。

3.引导学生思维,需将学生无序、混乱的思维引向清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分析问题能力毕竟有局限性,而历史思维活动不是漫无边际、放羊式的,需要形成相对的历史结论或认识。教师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严谨的逻辑分析、深刻的理性阐述,可以使学生领会和掌握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从混乱的思维中,理出头绪,得出相对清晰的历史认识。

二、导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基本的教学之道,如何使学生获得“渔”的本领即学习的方法,需要教师在认识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的重点,还要布置好课后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高中不同阶段都要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如高一的初始阶段,要着重以历史知识记忆为目标,学会记忆的方法,打好将来特别是高考复习的知识基础。

2.利用历史教科书。新课改以来,一纲多本,教材似乎已不像以往如此的权威,高考的命题遵循考纲,但早已不拘泥教材,也不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覆盖面。然而历史教科书依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依据,历史基础知识仍旧以掌握教材内容为准,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仍旧是考查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换句话说,离开历史教科书,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课堂上要求学生划下一些关键句;结合课堂重难点知识阅读教材中的说明内容,包括结论性的语句和史实性的材料。以人民版必修一教材为例,如学习“”这个历史概念,书中的丰富史料知识、知识链接和资料卡片,都要指导学生阅读,体现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做好课堂历史笔记。许多老师都强调课堂要做笔记,但如何做笔记却不置可否。历史学科有其学科的特殊性,讲述的都是过去的具体客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需要记下一些概括性的文字说明,即记录知识的要点或提纲,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或网络。历史课堂做笔记既不能让学生整节课都在忙于应付笔记而没有时间思考、理解,变成记笔记的机器,又不能让学生觉得无内容可记,上课就是看、听和想,可课后复习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学了什么。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既记下简单知识的纲要,又随时将自己的思考、老师重要讲解的要点或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记下。做笔记有个原则既有利于自己课后的复习,又不会杂乱无章,随手乱记,课后还要整理好笔记,使笔记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好帮手。

三、导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好练习,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的历史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争取得到更好的考试成绩。学生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只是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小结的巩固和延伸,量少而且训练效果不强;课后练习是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做练习的主战场。然而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后练习,绝不只是简单布置作业和对对练习答案而已,就要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和计划做好统筹安排,布置好适量又高质的练习,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主要采用以下做法。

1.进行作业筛选,注重质而不是量。这点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学科的核心是“念”而不是“练”,没有“念”的基础,“练”往往会成为练习的应付,效果就将大打折扣,因此搞题海战术就将使学生念的时间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布置作业前,教师首先明确现阶段学生要掌握和提高什么解题技能,如果发现当前学生主要在材料阅读方面存在问题,就更多地选择依据材料作答的题目;如果是所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就强调更多结合所学知识的题目,等等。其次,在练习的量上和难度上进行考虑,即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能否完成,是否超越了当前学生学习能力,从而避免使学生产生疲于应付的境地,提高作业的信度和质量,真正反映出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存在的不足。

2.注重练习讲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更要指出其错误的原因,才能真正提高训练的质量。学生的练习错误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忽视练习前要先复习课文,把做练习仅仅当成完成作业,而不是当成发现问题,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解决此问题的做法,就是要求学生将每次练习当成一次考试,认真对待,认真准备,复习好课文后再做,做完练习后再针对练习的错误,再复习课文,这样学习效率就会提高,练习的目的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二是对练习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总结,重蹈覆辙。要求学生,对一些对自己做题目或学习特别有启发意义的典型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以利于今后的复习准备,真正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27-03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历史教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方面是学生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变,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历史课标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的联系与差异如下:

1.课程理念的联系与差异。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差异。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课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差异。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高中课程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因此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1.研究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衔接就无从下手。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我们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

2.研究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级就是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新课程恰恰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处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的过程中,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大部分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是否对刚进入高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等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决定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顺利实现衔接的关键。

三、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中心环节

要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正确对策: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第4篇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分析自我,从而过渡到自我提高及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因或者说是内部动机上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有可持续的作用。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评价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与方法等几方面,学会如何对历史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指南针,许多学生最初对历史学习没有明

确的目标。学生往往是盲目读书,或者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所以一节课下来,当堂进行检查,学习效率往往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读书的目标,具体到今天准备读哪一节、读哪些内容或哪些知识、哪几条,让学生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记忆,并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检查,检查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除了制订有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外,还应有每一阶段、每一学期的学习

目标。

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是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内容。

高中历史的内容很多,知识点非常零散,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很重要,而预习、听课、复习巩固是学习中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听课和复习巩固,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

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第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忽视预习,认为只需课上听讲就行。实际上认真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习惯。预习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历史课本看一遍,而应对照每节的学习目标,了解主要的历史知识,查找有关历史资料,分析有关的内容,解剖历史知识结构,并将自己所不能理解的知识做上记号。通过评价,了解通过预习自己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多少,并督促自己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第二步,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听课不是简单地听教师讲,而是应对照自己的预习情况,注意教师是如何分析本节知识或某个知识点的,学会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对历史知识的分析主要把握三部分:“为什么”(即原因或背景)、“是什么”(即具体的历史过程或概念)、“怎么样”(即历史事件的影响或后果)。注意预习中所不懂的问题教师是如何进行分析和解剖的,以及在预习中自己所分析的知识结构是否准确等等。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并经常对自己的听课过程进行评价,评价自己的听课效率,评价自己是否能够从中发现问题,以及自己是否主动地参与,如主动思考、主动积极地与他人进行讨论、主动地提问、主动地记好笔记等。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会考复习 有效性

近年来,高中历史会考试题呈现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这对学生的考前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复习的效果,显得格外重要。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以我们高一历史老师根据会考标准要求,充分发挥每个教师之所长,精心策划,和谐备考,自编了一套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教学方案,用心设计适合我校实际的会考复习课件,为提高会考复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两耳要闻窗外事,一心慎读圣贤书——细酌文本,让学生“读”得有味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因此,在高一历史会考的复习中,我认为教师采取的复习方式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采取符合学生“口味”的阅读式复习,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老师。

一般的复习课,对老师来说容易陷入“炒冷饭”的枯燥,对学生来说会导致厌倦感,严重影响复习效果,教学便成了低效。为此我们老师应该在会考复习课上引导学生把自己零散的知识连成片,再结成网。如本人在课堂复习中,对复习方式做了这样的调整: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花几分钟时间阅读本节课的课前提示和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后,用复习课件中的“知识结构树”加以整体回顾,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做到一精再精,改原先的先讲后练方式为边讲边练的方式,减轻学生疲劳和单调感;除了根据考纲还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设计习题,题目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几节课下来,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增强,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所以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基础上细酌文本比单纯灌输基础知识更为有效。

没有坚固的地基,肯定筑不起高楼;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提升能力是空谈。高中历史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应该落实到文本中的课前提示上,并且会考主观题的答案要点也往往都集中在每一节的课前提示,我认为熟读课前提示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甚至构建历史基本线索具有很好的效果。只有这样,阅读教材文本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有些学生认为阅读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其实不然,关键是要找对阅读文本的方法,对症下药才能清晰的领会文本的内涵,形成历史知识脉络进而提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因此,我觉得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文本,这样才能读出味道、读出内涵。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得有趣

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一学生由于偏科严重,对历史会考重视不够,班主任在学习引导上的不当等原因,学习兴趣不浓。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们的历史会考复习课尽可能多的通过创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复习课前的备课时要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结合复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为本位,灌输新课程创新教育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真切而有感染力。因此,在复习课中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和课堂气氛。如我在设计《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复习方案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在2008奥运会期间中央台准备拍一纪录片《中国帝制(秦——清)的演变》,介绍我国悠久的政治文明。如果你是导演,你觉得哪些政治制度应该会出现在这个记录片里面?要求:按时间先后次序;内容要详实。又如设计《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的复习方案时,我设计了以下情境:某历史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要举办一次近代以来(到20世纪中期以前),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维护奋起抗争的史实展览,以此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有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会出现在这次的展览?如此设计,能够变学生有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在身心愉悦的参与过程中了解了本专题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清晰地构建起知识脉络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妙拨方法,让学生“记”得有劲

“以愉快的心情学得的,会永远记着”,这是马什对记忆的一种理解。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把它牢牢记住,就是博闻强记。没有记忆力,整个智力构架就要坍塌,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活动都要仰仗头脑里的记忆功能。正因为人类具有这种独特的记忆和思维的能力,才可能逐步建立起现代文明社会。

高中会考历史的记忆主要是记知识要点,而知识要点则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历史会考标准》确定的考点来开展复习,抓住课本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识记。为了调动平时学生的记忆兴趣和记忆的效果,我们在课堂复习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简单实用的记忆方法如排比记忆法、单字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等,例如排比记忆法:在讲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归纳为“一牛一弹二钢,二兰三油四个人”。一牛:成功合成牛胰岛素;一弹:成功地试验第一颗原子弹;二钢:武汉、包头钢铁基地。二兰:兰新、包兰铁路;三油: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四个人:艰苦创业的大庆工人王进喜、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青年女工向秀丽。还有在复习必修二中国古代农具的使用可用顺口溜记忆法总结为:商农始用夏朝铜,春秋战国铁牛用,曹魏马钧翻车好,曲辕筒车助唐农。又比如在复习《》和《》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沙重苏杭2亿两,割让辽台开工厂,免收内税任意闯;4.5亿是赔款,东交民巷为使馆,驻兵北京山海关,保证人民不造反。例如在复习《》的主要内容时可用单字记忆法归纳为“割赔开议”。还有就是归类记忆法:例中国近代史可归类:一次失败的变法();两个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三次革命(、、);四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五次重大的帝国主义(、第二次、、中日、)。这样的记法能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在快乐中记忆、在记忆中快乐。当然每个厨师烧菜都有自己的诀窍,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亦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如何把历史课堂教学这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让学生“爱吃”。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记忆方法来弥补基础知识点中的“弱项”和“盲区”,我觉得不失为提高记忆基础知识的一种捷径。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挑试题,让学生“练”得有效

亚里士多德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在会考实战中学生要想捕到鱼,就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捕鱼技巧,让学生通过试题的训练,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教师不能盲目地搞题海战术,而是应该整合练习资源,精做巧练,提高“练”的效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会考复习所使用的试题要进行有效取舍。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的全面掌握,从而达到练习的有效。我们结合温州市会考复习会议精神,征订了一份大家普遍反映良好的练习,同时也精选了部分练习,在保证试题精干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重点选择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和那些易错而又重要的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加以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做的比较成功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对同类型的题目要归纳、整理,建立“错题集”,将每一次试题训练中曾经做错的问题集中起来,把错题还原到教材或笔记的内容当中以加深印象,同时试题训练一个阶段后要求学生对错题集进行总结、反思、分享,以达到“错有所改、错有所思、错有所得”,鼓励学生针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经常翻翻看看,对错题认真反思,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还有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错题反思及时作出反馈,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足,这样练习的效率就会更高。

当然仅仅有好的练习设计还不够,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学法指导。因为时常出现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教师要教会学生首先审题,分清题目结构,即明确提示项、中心项、限定项、求答项是什么,回答问题;其次,组织答案要角度多元、层次清楚、用词规范、避免错别字;最后,做好练习后复查。所以分析试题不仅是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得到科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科学地“练”和科学地“讲”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综上所述,有效的会考复习教学方式应该是针对学生特点而采用的方式,是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况的教学方式,即一切的出发点还是在学生。因此,教师要精心备教材,更要精心备学生。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应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变化的学习状况,灵活改变会考复习方式,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和单调感,让课堂氛围和谐一些,使学生学得轻松一点;让教学方法巧妙一些,使学习行为主动一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持久地保持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课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复习的效果,让学生愉快又高效地应对会考。

参考文献:

[1]《例说如何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起》蔡江彭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年8期

[2]《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若干问题》 毕晓黎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2期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第6篇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

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

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现在的高考是以课程理念为指导,如何把握新课程高考的变化,对高三历史备考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是我们目前要积极探究的。本文就如何提高历史复习的课堂有效

性,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要改变以教师、教材为主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以课程标准为主的教学思想,让课堂充满活力。

1、更新观念,是提高历史复习课堂有效性的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和借鉴反省的自

我意识,而不单纯追求学生知识存量的增加。现在的高考是以课程理念为指导,如何把握新课程高考的变

化,对高三历史备考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更新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一是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较突出地体现了三种史学

观念----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对三种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

们备考新课程高考的基础。二是要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课程改革向我们传递了许多新的理念。

如"新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认知学派的著名学者J·K安德森在《认知心

理学辞典》指出历史的学习目标分两类:"陈述性知识:以历史事实为主,需要理解与记忆的知识。程序

性知识:以思维技能为核心,需要理解、训练、反思与体验与体验的知识。"这一理论为我们高中历史复

习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种思路,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区别对待,对于"陈述性知识"以学生自己记忆为

主,对于"程序性知识"要强调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变革传统教学理念是高考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近年高考历史命题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理念上,课程观取代了教材观,注重对

历史课程的性质、价值和总体认识的考查,不是单一的局限于教材;从内容上看,呈现出材料广泛、多样

、新颖,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等不断引入高考;从目标上看,除了对学生记忆、理解

能力的考察外,更重视学生"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能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日趋明显,如学生

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全球意识等。如2010年广东高考历史第38 题开宗明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该题以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考查了宋代市

民群体、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如果教师平时教学仅以教材为

主,不注重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学生很难正确解题。

二、教学过程的有趣性和互动性。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是提高历史复习课有效性的关键。

1、巧妙设计课堂导入,定下课堂成功的基调。

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文中提到:"历史是整个的、有生命的、进步的东西"。如何让活生生的历

史在学生脑海中重现,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设法让理论化的、枯燥的历史教材有趣生动起来。高考历史复

习时,往往是总结、概括、归纳,比较理论化,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教师更要注重课堂的导入,每

堂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新闻、漫画、故事、影视、图片、实物等都是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复习课堂上是可以用的。如在复习必修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

,我上课时便以一组图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战后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系、全球化)导入课题,让学生一开始就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个整体把握,并将世界货币基金组

织、世界银行的英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翻译。这样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演变的过程,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趣。

2、精心创设"情景",让课堂充满激情。

历史是人类过去活动的遗存,创设历史教学的"情景",让学生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走进历史,或将历史拉

入到现实生活中,使其"身临其境"地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才会充满激情。教学过程中的"情景",是指根据

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创设的多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个或几个历史"

情景"。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针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探

究,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复习必修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我讲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时,设计了这样

一个情景:"伯明翰是工业革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工业城市,享有''世界车间''的美称,我们一起参观

伯明翰的方方面面(图片、材料等),从而得出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早已被广泛引入高中教学,它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

、文本、动画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

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有效。但多媒体也不是万能的,其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灵活性和整体性。而传统

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挂图等,却能给教师提供充足自由发挥的空间,随时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灵活

地修改,教师在板书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做笔记和思考时间,一堂课结束以后,整个教学内容能完整地呈

现在黑板上,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相结合,"善用"多媒体而不是"专用"多媒体,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有序性。

合理整合教材内容、理顺知识的内部联系、形成清晰易懂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历史复习教学效果的基本途

径。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学资源多元化,历史教材现有五种不同的版本,若再以某种版本的教材为绝

对经典,已不合时宜,而且新版教材的内容具有跨度大、跳跃大、内容多的特点,在"文科综合"背景之下

,课时相对减少了,我认为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考纲为指导对教材内容

进行整合,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调动学生的学。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是以单元为框架进行的,教师

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本单元知识内部联系之后,对单元知识进行合理整合,使教学内容更有序、更具逻

辑性。如复习必修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这样整合:第一课时以

2008年的金融危机由美国波及全球的新闻事例导入课题,讲清楚世界市场、殖民扩展和工业革命的概念及

其关系;再以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世界市场形成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第二课时以学生

的探究为主,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笔记等,分组完成下面的表格(每四个空分给一

个小组):

第三课时依据表格内容归纳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含义、条件、过程和评价"并进行精讲点拨:(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演变原因;(2)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3)曾经主

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国家。通过整合梳理知识使知识结构更加难点重点突出,主题深化,学生容易把握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也不断地深化改革,高考方案也在不断探索革新,而在第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习 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目的

1、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换算历史公元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技能,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学习的三个环节

学习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听讲与质疑、课后巩固与练习三个环节。课前预习有助于课中针对性地学习,突破重点难点。课中听讲要认真并作好笔记,对于一些不清楚的地方要记录并敢于质疑,我们的学生面子观很重,不愿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至当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实际上也意味着你有了进步。课后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新知识在初期是最易遗忘的,此后就逐渐难以忘记。所以课后要及时复习,同时还需通过适当的练习,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整理。

三、注意培养兴趣及平时积累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强推动力,因此对于历史课的教学来说,也要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逐渐地积累历史知识。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以世界古代史的学习为例,在讲授这个课程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先了解比较生动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古罗马民主法治文明和古希腊三大悲剧等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欧洲古文明精神,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对这段历史的亲切感之后,再追根溯源,向学生讲授与之相关的世界史知识,这样由浅入深,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严肃的知识讲授中,“历史小典故”的融入能使历史课程的变得亲切,例如在讲述宋朝初年中央集权时,可引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讲述周朝历史时,不妨穿插一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在这些生动的典故的引导之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比完完全全的讲授生硬的书本上的知识在好的多。

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历史课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当今人才的培养已不同于过去了。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要全面发发展,知识面开阔,能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二十一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学生靠单纯的课本知识是无法适应这种竞争的。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历史教育要为主体服务。教师要在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所谓在体验中“学习历史”,实际就是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和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认识主体,还要尊重主体。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调整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尊重主体,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德、智、体、能”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依托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1、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考查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介绍,后者却在教材中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例如对“民主革命”这一概念的外延、内涵、属性关系、定义的讲述就属于这一类型。

2、追根溯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原因。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与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 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较已往有了很大改观,然而在教师、家长、学生心中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完成。不少教师、家长、学生一味追求高分数,把历史学科看作是背诵科目,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把历史知识记熟记牢,忽略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价值。这样的学习导致了学生机械懒惰的行为习惯,对历史科目失去了兴趣,遇到问题不积极,不愿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受到了很大限制,违背了高中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教师要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精神,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程的新模式,在历史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基础上,不断拓展和丰富历史教学资源,在教授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历史资料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意义

1.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填鸭式地讲解,学生坐在椅子上被动地听和记笔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很多学生对历史课很感兴趣,但又不愿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这种状况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结合时代的要求形成科学工合理的教学模式,但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历史材料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有时学生很难理解某些历史事实的时代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采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的呈现历史材料的本来面貌。在史料分析和讨论环节,教师也要进行适时地启发和点拨,从而促进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历史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新时期对历史课程的新要求。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自主分析、合作探究的过程,必然要对资料进行搜集、学习、归纳和总结,从而发现历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是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因此对历史知识印象更深刻,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发展。

2.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高中历史课程新的任务,即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和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道德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学习、分析和总结,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我国历史课程承载着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学生在学习历史史料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发自内心的,远远胜过教师平时空洞的说服教育,教师脱离事实依据的说教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不是很大。在史料学习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当的历史背景中来看待某些问题,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一次切身体验,这样形成的一些看法态度是有历史依据的、深刻的、不容置疑的。学生有参与有体验的学习过程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历史事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素养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1.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历史事实和历史材料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接触大量历史事实、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从古至今的历史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学生所形成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是极其广阔的。历史发展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有特定时期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思考,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有序而系统、扎实而深刻。我们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时,要大量吸收学校和社会上的有利资源,指导学生在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历史史料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并能将这种思维能力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2.正如俄国杰出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育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掌握扎实系统的知识才能形成更高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追求和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时候,要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尽力模拟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并注意语言的精炼性,如把一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按一定的顺序总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识全面,结构简洁,学生能够把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索串起来,从而更扎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在知识的总结和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多种思维方式并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有效提问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巧妙设疑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有效地学习,也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在讲授知识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较难理解的地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事件所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接受起来更容易,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也是很好地锻炼。但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科学合理,以教材和大纲要求为标准。教师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要有实效性,不能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花红热闹而失去了讨论的实际意义。课堂讨论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互相探讨和交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模式,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参与的过程中才会暴露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就是非常有效地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途径。

4.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以记忆力、理解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诸多因素共同提高为基础的。老师要帮助学生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及矛盾的对立双方的辩证关系有清楚的理解和把握。在历史学习中,很多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找不准知识点,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的分析方法,从历史角度看待问题,结合事件所发生的历史背景,运用科学的历史价值观来评价人和事,从而剖析出历史的精髓。

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灵活和开放,不再单纯考查历史知识,更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从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搜集、查找、分析和评价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历史学习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的教学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西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