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计数法方法

科学计数法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学计数法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计数法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区统计数据;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引言

近年来,国际国内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数据的“虚增”争议不断,许多学者对中国统计数据的质疑越来越多。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形势也日趋复杂,统计数据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经济对统计数据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统计数据不准确成了国际国内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地区统计数据是国家统计数据的基础,提高国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必须从提高地区统计数据入手,因而,保证地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关乎国家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命脉。本文从地区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定义入手,着重从统计体制层面分析地区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一、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定义

关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的定义非常多,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例如在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刘昌谷)中,将统计数据不准确的表现分为:虚假的数据,拼凑的的数据、逻辑错误的数据以及不完整的数据等。在怎样理解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汪琥庭)中,作者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定义为:1.指标的概念科学、合理;2.指标数值的误差小于事先规定的误差范围等。而对于什么样的数据才是准确的,怎样的数据才符合当今社会人们对数据准确性的需求,我们的看法并没有很精确的统一。从实用以及可控制等方面因素考虑,我们这里将统计数据准确性的表现方式定义为:1.统计数据反映实际情况的准确度。这里所说的反映实际情况的准确度包括数据是否真实实地取得以及误差的大小。2.统计数据的关联项目之间的一致性。统计数据的关联项目的一致性指的是关联项目数据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以及完整3.统计数据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4.不同来源、部门、项目的统计数据可比性。可比性是指同一统计指标的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比。

二、影响我国地区统计数据的因素分析

统计部门的行为会直接影响数据质量,如统计数据搜集整理过程中出现的设计误差、调查误差、汇总误差等(王强,1990;颜德纶,1990)。岳希明(2005)指出劳动统计方法的差异导致了就业人员总数、就业人员行业以及它们的时间变化方面较大的差异。宋小川(2007)通过讨论现行GDP核算体系的缺陷,认为中国GDP及其增长率被严重低估。

以上文献主要从统计部门、统计体系和统计外部体制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导致目前统计数据存在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地方政府催生的统计部门间的博弈。基于对以上三个方面因素作用机理的理解,本文将影响地区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分为:1.社会风气。要关注“富瞒穷虚”的统计现象。2.统计管理体制。在管理中,部门就会制定一系列的针对基层单位或企业人员的管理制度,为迎合管理部门的需要,基层单位或企业不得不搞几套数据,上面要多少,下面就是多少。3.领导干预。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而统计工作,经济指标出现与考核目标不相一致的状况,一些领导不得不在量化的考核目标上作文章,对统计数据进行干预。4.统计方法制度。一是上报时间衔接不好,有些专业上报后,要等着上级统计专业的数据反馈,影响了下级对数据的及时使用。二是统计调查方法滞后,不能全面准确反应调查对象的监测内容。三是统计数据的评审制度不健全。但现行的统计数据评审制度存在缺乏科学性,透明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致使上级评审反馈下级的统计数据与上报统计数据有相当差异。5.统计法律法规。在统计守法方面,往往政府统计部门及其统计人员可能是最大的违法者,在日常统计工作中有大量的估计成份,如基层报不齐需要估报,基层数据不符合逻辑需要调整等,这些都得不到统计法律、法规的保障。6.统计队伍状况和统计工作条件。统计误差与投入的人力、财力密切相关。

三、关于提高我国统计数据准确性的政策建议

统计对国家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虚假统计误导国家政策的危害性更是其大无比。所有迹象表明,统计改革,不是应当缓行的小问题!而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要彻底改革统计,提高地方统计数据都准确性,还需从统计管理体制人手,变目前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为“国家统计局垂直管理到底”,各级统计部门的人权、财权、事权全部交由上级统计部门安排,摆脱地方政府干扰,确保统计的独立性。目前的统计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在于各级统计部门受制于同级的地方政府,是地方政府考核的对象。对各级政府实行目标考核这一激励机制固然合理而且必要,但是统计部门不应该被纳入成为地方政府的考核对象。

参考文献:

[1]周建.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诊断理论、方法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1-10.

[2]蒋忠波.浅谈统计数据质量评估[J].科技资讯,2006:240.

[3]邱东,宋旭光.中国统计能力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93-97.

[4]陶用之.官方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J].新华出版社,2002(4):10-11.

科学计数法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可靠依据

一、引言

统计作为更好的实施科学管理和决策的一项重要性的工作,不仅为各级的政府决策以及宏观的调控提供服务,还为一些事业单位和企业在管理方面提供依据,也为广大的人们群众在了解社会经济情况以及一些参加社会活动和国家事务方面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失实的原因

(1)相关的法律观念不强。在我国,尽管《统计法》颁布和实施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因为落实的不力和执法方面的不严格,社会上的一些单位为了私人利益,虚报和伪造统计数据的现象仍然是时有发生。例如,我国的某煤矿为了骗取国家的工资,选择开取假发票的手段,对煤炭的产量进行虚报;某个县级的领导为了更好地突出自身的政绩,对农民的收入进行虚报。对于这种现象各地、各级均有发生,屡见不鲜。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左右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统计工作受到严重的阻碍,为上级政府提供的统计数据从根本上起不到宏观调控的参考作用。

(2)工作人员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工作是为各级领导和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工作。在统计工作中,由于一些人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和工作中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造成对统计的数据失实

(3)统计人员的培训跟不上、自身的业务能力差。有些单位在统计工作人员培训方面长期不安排相关人员去参加,甚至有的单位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从而导致整体队伍在业务方面素质水平偏低,而且工作的内容也不熟练,致使统计出的数据出现差错、偏离。

(4)现行的统计制度对统计的干预。在我国,统计机构是由各级地方一个个的政府组成,统计机构受到地方和国家统计局两方面的领导。由于我国的宏观管理从直接变化为了间接,而决策方面也变得多元化和多利益化,在地方,上报的统计数字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干预,甚至是出现了统计的数据必须要经过领导审批才能上报的现象,有的领导甚至是把数据进行篡改和伪造,利用行政的手段对统计工作进行干预,迫使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5)现行统计法的原因。我国的经济体制在改革后,实行开发搞活,农村实行,一些个体的工商业也在层出不穷,对于怎样对个体劳动工资的统计有关数据方面,我国现行的统计法不能更好地反映出来,然而在统计法中的某一些的指标在计算范围和口径时,与我国相对的经济体制不统一。因此,也造成了统计数据的不准确。

(6)统计的工作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在一些基层的企业当中,由于原始记录的混乱,而统计的台账也不全面,在核算方面不严格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就不可能会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提供前提。

三、对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的方法

(1)对统计法的加强。在现如今的统计当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统计法进行普及教育,再开展一些统计法知识方面的比赛,可以使地方和各级部门相关的统计人员得到更好的深入学习,同时也能更好地对统计法领会,在思想层次方面提高相关工作者的认识,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坚持原则、敢于和一些违反统计数字真实性的行为做斗争,可以更好地做到以法治统。另外,还可以对一些统计相关的人员进行《统计法》的理论课程的考试,从而使学生将来走到统计的工作岗位后能够依法工作,并且要把统计数据的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才能更好地为各级的领导和企业在管理和决策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

(2)对统计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教育。为了使人为的干预得到消除,从而确保统计的质量,应该要对相关的统计人员定期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一些敢于和虚假现象做斗争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奖励。与此同时,对于一些不实事求是的相关单位,要抓一些典型来进行曝光做反面的教育,这样能够对统计人员的责任心进一步的加强,另外,对相关的统计人员必须要求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坚持事实来提供出更有利的依据。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数据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以此为依据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而且还会对统计机构的形象和声誉造成重大威胁。

(3)对统计工作人员做好培训工作。在统计方面,只有统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而对于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要组织一些业务方面的培训工作,并且要进行考核,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对于这项工作一定要加强,至少一年要进行一次培训,使统计人员能够更好地吸收一些新的知识,为日后的统计工作做好保障。

(4)对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在统计管理体制方面,国际当中最常用的便是垂直方式。即地方的各级统计部门的一切事物均有国家统计部门直接的管理,而地方的政府部门和统计局是服务和被服务的一种关系,地方统计局不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对于这种办法,对于一些行政干涉统计方面的情况能够有效地控制。但是,在我国实现这种方式还有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更好的避免一些地方政府对统计数字方面的干预,使统计的质量受到影响等现象再次的发生,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我国也要尽早地采取这样的方式,使统计数据质量影响的因素逐步减少。

(5)对现行的统计制度进行改革。在改革开放以后,各级的单位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信息,这样就需要要求统计部门提供各种的统计数据,由于这些现象,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地增多,例如报表的滥发和数据混乱等现象也在逐渐地增多。要想对统计数据失实的现象更好的控制,必须要对统计方法制度进行完善,在对经济核算与统计法制度的口径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等方面进行改善。例如,现阶段所推行的企业一套表制度,就可以很好的对统计方法和口径进行有效的统一,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把一些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的一些主要指标集中到一个表格内,从而使报表混乱的现象减少。

(6)对统计的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化。对原始数据和统计台账的建立和健全,虽然使统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但是对所记载的资料能够更加的真实并具有条理性,简单易行,在核实数据和填报报表时能够更加的准确无误。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统计核算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更有效地使统计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

四、结束语

尽管在统计数据质量当中影响的因素很多,但是只要我们能够遵纪守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加强,提高监督和检查方面的工作,就能够使统计数据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在进行科学数据监测过程中提高可靠的依据。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许涤龙,张芳.统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与模糊评价方法[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12(24):123-126.

[2] 程开明.统计数据预处理的理论与方法述评[J].统计与信息论

坛,2007,12(24):142-148.

[3] 成邦文,董丽娅,杨峻.研究与开发机构统计数据质量与异常点

的对数正态分布检验与识别[J].统计研究,2000,12(24):

172-177.

[4] 陈天祥.论如何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1,12(24):152-155.

[5] 刘领.加强统计数据管理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J].宿州师专学报,

2003,12(24):190-193.

科学计数法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统计工作 经验 启示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很快,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尤其是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差距甚远。因此交通运输全面、协调、科学地发展是现阶段政府管理与决策的重要课题,而支撑对交通运输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的基础,是要做好数据信息的调查工作即统计工作。在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统计工作也更加复杂多样,我国原有的统计管理模式和统计方法也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借鉴发达国家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学习国外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调查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工作管理水平,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建设,努力做好“三个服务”,推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交通部组织了赴德国“交通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培训团,前往德国进行为期三周的考察培训。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个培训。

1 培训基本情况

在德期间,培训团拜访了德国联邦能源署属下的能源事务有限公司、德国交通运输协会、德国能源协会、全球颇有权威的海事物流研究机构――不来梅大学ISL研究、Worldfor镇政府以及综合交通系统咨询公司(ZIV),实地参观了下萨克森州的沃尔夫斯堡市大众汽车厂区,听取了德国社会经济、交通体制及有关法律政策的介绍,尤其是交通能源消耗管理、节能措施、统计方法方面的讲座。对德国能源管理的部分现行能源政策的内容和决策依据、对公众的政策引导措施以及今后若干年能源管理的努力方向等有了初步了解。三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些宝贵的经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思路。通过了解、学习德国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我们开展有效的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 德国交通和能耗概况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00多公里。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共有16个州,八千多万人口,德国的年出生率为每千人10.5个,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是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216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6856 欧元 。

德国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是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德国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建设和发展,在1992年(德国统一后开始执行全国交通网发展规划)以前,联邦德国政府一直奉行重公路运输、轻铁路运输和内河水运的交通运输政策。公路密度为世界之冠,各类公路总长约46.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万公里,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网。全国注册机动车约五千多万辆,其中小轿车四千多万辆,卡车二百多万辆;在综合运输中,公路货运量约占近80%,水运货运量约占13%;公路货物周转量约占72%,水运货物周转量约占12%;公路客运量也占了总量的近80%。

持续大量的投资带来了德国公路运输的大发展和汽车工业的空前繁荣,也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推力。但是,在汽车给人们带来出行灵活性和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负担,1993年德国交通能耗首次超过工业部门。1998年,汽车、铁路、飞机和轮船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3%,而工业部门只占26.5%。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总能耗中占86.7%,铁路只占3%。

3 德国统计体制概况

德国法律对统计工作规定十分全面、细致,如规定国家统计机构在业务工作上是独立的,统计工作不受政府干预,以排除各方面对统计数据收集和的干扰。联邦统计局在方法技术和专业统计工作方面保持客观性、中立性和科学独立性。官方统计主要是为政府管理、制订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并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监督、评估,同时满足国际合作和外交事务的需要,如来自欧盟、OECD、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的需要。德国的统计系统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一是联邦统计局和相对独立的州统计局、地方统计局。前者既负责全国的综合统计和国民核算,也负责各种专业统计,后者仅负责地方的综合统计。

二是联邦政府各部、联邦银行、各联邦局的专业统计。这些专业统计机构,主要是为各自部门的管理与决策进行统计调查,产生的调查成果也主要为各自服务。

三是统计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联邦统计局、各州统计局、市级统计局的统计专家,各有关经济部门的代表、行业协会的代表以及来自经济界、科学界的专家和数据保护领域的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处理官方统计中的原则问题,包括制定各行业的统计分类标准,与欧盟统计分类和统计调查方法的协调。

4 德国能源统计工作的特色

4.1 德国政府各部门管理政策的制定,是以翔实的数据为依据,能源管理也不例外。在能源结构管理方面,德国政府近几年来不断地调整政策,着力开发、生产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为了制定相关管理政策,除了通过政府机构专业部门进行数据调查外,还通过行业协会和咨询机构进行调查。通过统计调查建立能源数据库,对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分析研究的结果,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不仅如此,在我们到访的所有单位,不论是情况介绍,还是经验交流,都以大量经过加工整理过的图表和数据做为他们解释说明的背景资料。

4.2 德国的数据信息资源高度公开,实现全社会共享。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数据外,其它统计数据完全公开,以利于各行业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使用,也有利于各种数据的综合分析,使得统计数据更加富有生命力。能源统计信息也不例外,德国政府通过新闻通报、统计报告和互联网等方式向社会免费提供服务,企业和用户随时都能通过以上方式,了解需要的信息。在我们到访的单位中,许多数据并不由他们直接采集,但他们都引用统计局和研究机构的数据,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二次加工整理利用。这种作法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避免数出多门、数据使用者无可适从的尴尬状态,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3 德国的数据调查方式大多仍采用抽样调查。由于德国的法制比较健全,监控手段多样有效,因此样本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很高,总体数据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4.4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做好统计工作的法律保障。德国的法制较为完善,在能源管理政策法规上,德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鼓励生产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新型能源的法规和计划。在能源统计法规方面,有《能源统计法》作为保障,不仅法律规范了统计机构的职责、统计调查的分工、统计数据的使用等,还规范了被调查对象的法律责任,规定任何企业都有义务向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否则统计部门可依法追究其责任。不但统计工作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统计部门对调查的数据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保护了被调查对象的权益,使能源统计工作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4.5 第三方机构如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在统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是完全独立工作的,由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工作的独立性使其不易受到来自各方的干扰,其扮演的角色较为中立,因此决定了他们所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更为公正和客观,能真正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关注公共利益,重视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能够帮助政府决策,帮助企业管理。

5 几点启示

能源消耗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更是一项刚刚起步的艰巨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此次访德考察学习,对德国的能源统计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比较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工作,有几点经验可以借鉴:

5.1 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法律体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虽然我国目前在统计方面的法律支撑有《统计法》,但由于统计执法力度过弱,该法贯彻实施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专业部门和综合统计部门加强配合,进一步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同时配套能源统计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加大对全社会的宣传力度,以法律作为提高数据质量的坚实后盾。

5.2 改善管理决策工作体制,实现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行政许可和管理决策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或者定性分析上,没有通过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日常管理与统计数据脱节,对统计工作依赖性不强,造成长期以来统计工作基础相当薄弱,统计数据的效用和统计工作的质量都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在今后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管理方面,应加强能源消耗基础数据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高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3 拓展统计服务领域,提高能源统计服务水平。随着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中高度依赖包括统计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因此社会公众对公信度较高的政府统计数据日益关注。今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部门要适应公众需求,转变职能,服务领域由主要为政府服务向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服务拓展,实现数据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及时向社会和提供能源统计信息,依靠统计信息来传递信号、引导行为,提高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管理水平。

科学计数法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改革措施;增强;重要性

Abstract: The statistics is accurate and reliable,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social economic informa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how to do statistical work is a very important work, the main means of monitoring is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the main channel of information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has realized great-leap-forward statistics.

Key words: reform measures; enhancement;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C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统计工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经费只减不增,连一些必要统计调查都难以开展。每次机构改革对统计部门不是撤并机构就是减少编制,造成结构不合理,与其它部门相比统计队伍从数量到质量整体下降。由于经费紧张统计部门很少对下级进行业务培训,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极大的降低了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的发挥。

2.2对GDP的过分关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当前,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最主要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由于社会上很多人,包括绝大部分领导缺乏对GDP的具体含义及其核算原理的认识,只强调比较其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其核算方法,这样就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目前对GDP的增幅及内涵的认识偏差、对统计数据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三、加强企业统计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更需要改革,只有不断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统计部门必须抓住这样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改革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的步伐,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3.1改革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建立科学适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改革统计调查方法,要合理调整普查周期,降低普查频率,在10年内进行6次普查,本人认为次数过多。要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那些过时的、用处不大的指标,要从统计指标体系中删除。凡是能够通过抽样调查取得的指标,就不再布置全面报表。

3.2改革统计报表制度,优化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报表及指标各级层层加码,增设指标和表种,基层报表十分浩繁,负担十分沉重,然而由于条条管理造成的各种报表不兼容,虽然有庞大的数据资源却不能充分利用和发挥作用。

3.3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强化统计监督职能。

要使统计工作健康、顺利发展,必须有法制工作做保障。在统计立法方面,建议修改《统计法》有关条款,《统计法》中应规定乡、镇政府设置配备专职的统计人员。要加强统计法制建设,首先,必须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其次,是要加大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统计法》的震慑力。

3.4做好统计服务工作,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做好统计服务工作是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计服务观念的强弱,统计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四、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首先,领导者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特别是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要彻底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会使用数字的领导是不会工作的领导,不重视统计的领导者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其次,统计人员应树立以统计服务质量求生存的观念。克服消极思想,不思进取、因循守旧、阻碍统计事业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所以必需下大力度,真正地解决好领导的认识问题,这样统计工作实施起来就有了基础。

4.2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部门所用的有机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

4.3以科技为手段,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

4.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统计人员务必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创新,多出成果。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加大统计工作投入,确保常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深化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完善统计体制,健全指标体系,理顺数据采集渠道,进一步改进统计手段和方法,使常规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更大作用,在主观上能勤奋者,加上客观条件之改善,统计受重视,将水到渠成,必将使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4.5依法治统、依法兴统。一是对各级统计工作人员,采取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以上的途径使大家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应加强执法检查,统计也要打假“拧干数字水分”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要对违法案件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从重从严从快查处;四是要成立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真正从组织上保证落实好。只有这样统计才能有了法律保障。

5 小结。

在提倡科学化管理的今天,无论是管理决策还是质量监督,统计学方法在其中的作用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步建立健全统计管理体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为加强企业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必需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的统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统计的源头,是整个统计工作的起点,要确保统计信息的质量,必需重视基层,夯实基层,唤起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工作者更加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抵制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我们的统计工作能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洪王是.浅谈施工企业统计管理创新[J].商业会计,2008,(3).

[2]邓小卫.对公路施工企业统计体制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5).

[3]许玉红.工程统计要为施工服务[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

[4]李景元《现代企业统计核算员现场管理运作实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科学计数法方法范文第5篇

——致信企业“老总”依法做好统计工作。新年始伊,为进一步取得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提高统计单位对统计工作的配合程度,致信给全县规上工业及限上贸易企业“老总”,感谢它们多年来对统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醒企业“老总”自觉依法做好统计。

——积极贯彻实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后,x兴局县局、队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全面贯彻执行《处分规定》。一是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宣传《处分规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统计,切实履行职责,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召集各镇(街)开发区统计员专题学习贯彻《处分规定》,要求充分认识《处分规定》重要性,把好源头数据质量关;三是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通知》,要求各镇(街)、开发区必须加强学习,广泛宣传,确保《处分规定》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四是赠送《<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读本》及宣传资料;五是组织做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知识测试工作。

——切实抓好统计调查对象普法教育工作。一是坚持统计执法与统计普法相结合,二是结合年报培训、业务培训、统计继续教育开展普法宣传,三是继续与司法、新闻单位联手面向社会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

——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统计普法工作。继续争取与人大、组织部、县委党校联合开展领导干部统计法制培训,举办领导干部统计普法讲座,着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管统计的意识和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建设,着力推进统计依法行政。

——依法规范统计报表迟报行为。一是建立统计迟报通报制度。及时性、准确性是统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其中及时性是关键,当前一些基层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配合程度不高,统计报表迟报现象时有发生,报表催报工作占去了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工作者大量工作时间,牵制了大量的精力,成为基层统计部门非常头痛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初,在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在强化统计报表网上提醒、催报的基础上,建立统计报表迟报月度通报制度,以通报和执法相结合,不断增强基层单位统计法律意识,着力治理统计迟报现象,保障统计工作的严肃性。二是强化统计催报功能。针对目前一些调查对象,特别是一些新增的服务业企业,存在对依法准确、及时填报统计报表认识不足的情况,为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今年以来,已对70多家未按时上报统计报表的调查单位下达了《统计调查表催报单》。进一步规范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为科学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努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综合素质,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可靠、更优质的数据,从源头上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今年以来,在继续强化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基础上,制订并出台了《**统计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及《2009**统计教育与统计法制培训计划》。从5月开始,已着手组织实施全县首期统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继续强化对镇(街)统计基础工作的考核机制,从统计基础、统计业务、统计法制、统计服务四个方面,推进以数据质量为核心,以统计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规范统计制度为保障的镇(街)统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组织开展镇街统计工作专项调查。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乡(镇、街道)统计工作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国统字〔2009〕39号)文件精神,从5月以来,在全县开展镇、街道统计工作基本情况调查。进一步了解与探索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进而为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数据质量检查,倾力依法规范统计行为。

——突出重点,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要数据的执法检查,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集中力量对经济普查、节能降耗、新开工投资项目、服务业统计、建筑业统计开展专项检查或重点稽查,有力地维护统计秩序,推进统计改革和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创新统计执法理念,致力提升统计执法效能。

——牢固树立依法治统理念。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充分认识统计部门推进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把依法统计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认真抓好,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维护统计法的严肃性、权威性。

——继续完善统计执法机制。继续制定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推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运行体制,建立统计执法检查指导制度,统计违法预警制度,行政处罚案件三会谈制度等三项工作制度,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

科学计数法方法范文第6篇

    任何工作都是在量的基础上才进行质的评定,而护理工作具有范围广、工作量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导致护理管理人员注重护理质量而轻视护理工作量的管理。现代护理管理正经历着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发展过程。如何准确便捷测量护理工作量是护理管理者值得研究的课题。Arthur和James于1994年总结,在北美和欧洲使用的测量方法有6种:直觉方法;咨询方法;人力常模;人力公式;护理措施;病人依赖。在英国,Carr-Hill和Jenkins-Clarke(1995)报告了4种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依赖为主;工作任务为主;护理计划为主;病房为主。加拿大及我国台湾等学者也做了一些有关护理工作量测量的研究[1]。现将我国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 计数法  计数法就是记录护理操作的数量(人次)。此种方法简单,护理人员容易执行,很多医院采用此法进行工作量的统计。1.1 简单的计数统计法 吴小燕等[2]对门诊输液室的工作量运用两种记录方法进行了计数统计的比较,一种是每日专人记量法,另一种是个人每天自行记量法,总工作量=病人总数×3+配药、皮试、小壶入、肌肉注射的总数。结论是每天自行记量是实行护理工作量化、提高工作效率的较好方法。韩青[3]对儿科门诊输液室实行了护理工作量化管理,根据各班技术含量及所负责任不同确定不同分值,如每穿刺1例次计0.5分,每做1次皮试计0.5分等,每月最后1d计算总分。此种简单的计数法在门诊输液室应用较为合适,也可以起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作用,但不适合病房护理工作量的统计,因为病房护理工作琐碎,无法用简单的计数法进行量化。1.2 运用PRN(projectofresearchinnursing)系统统计护理项目频次 PRN直译为“护理科研项目”,是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医院护理体系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崔焱等[4]应用此软件对42例大面积烧伤病人进行了护理项目频次统计。按护理项目的类别逐项累计入院3d每例病人所接受的直接护理项目的频次,并按PRN要求填入“护理需求测量表”中,然后根据住院时间段分组,分组累计42例病人24h内某护理项目的频次。此方法科学、准确、实用,值得护理人员继续实践和探讨。1.3 在护理工作量计数基础上的加权法 常用的计数法就是记录护理操作的数量(人次),经汇总后即为护理工作量,计数法简单,但所得数据的可信度差。北京协和医院在计数法的基础上采用筛选归类法、专家咨询法筛选、归类出64项护理操作为护理工作量的测量内容,再应用“老手”打分根据护理操作的发生频率和普遍性,最后筛选出50项进行了权重评定,统计分析后得到护理操作权重符合正态分布[5]。将加权后的护理工作量称为护理工作当量,即护理工作当量=护理操作计数×护理操作负荷权重。并对护理工作量和护理工作当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结果有差异,能反映不同工作负荷的大小。显然加权的数据对实际工作量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计时法  计时法是记录护理操作所用的护理时数。由于每项护理操作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护士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时间不同,如果仅以频次计护理工作量,不能真正反映护理工作劳动量。所以,在临床中,很多医院以计时法测量护理工作量。2.1 测量不同病区、不同班次或不同病种所需护理时数 不同的护理操作所需时间不一样,每一项护理操作由不同的护理人员完成所需时间也不一样,这与护理人员素质和经验有关。因此,测量护理操作所需时间一般都用平均值来计算。朱冰船等[6]选择不同工龄护士对本病房不同级别的病人测定每项直接护理操作的平均工时(每项操作测10次),统计本病房每天所有病人所接受的各项护理操作项目次数,共计1周。间接护理时间是为直接护理做准备的护理时间,如配制静脉输液、摆药、医嘱处理等,由当班登记,1周后汇总。李金娜等[7]参照PERT计算公式Te=(a=4m=b)/6(a为完成1项操作最乐观时间,b为完成1项操作最保守时间,m为最可能时间,6为常量),测量急诊室不同班次所需直接和间接护理时间。张莹等[8]连续记录了上海5家三级综合性医院7个班的护理工作量,得出大型综合性医院各班平均护理时数为7.2h,与1991年类似调查平均护理时数325.9min相比,显着增加了。直接护理时数占总护理时数比例为42.67%,与国外直接护理时间约为占整个护理工作的67.8%~77.2%相比有一定差距。将直接护理时数(188.92min)和间接护理时数(253.84min)与1991年调查(直接护理时数184.6min,间接护理时数141.3min)相比,直接护理时间增加不多,间接护理时间却增加不少。王泓等[9]对普通胸科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置换手术的病人术后3d的护理工时进行了记录。通过对直接护理时间和间接护理时间的记录,可以了解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量,为护士人力资源配备提供可靠的依据。2.2 在计时基础上考虑护理工作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及风险等因素 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常用工时法来统计护理工作量,但工时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一定难度,临床实践中不可能逐项、准确地记录各项操作的时间。而且临床护理工作的各项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和劳动风险。万宏伟等[10]在工时法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各项护理工作所包含以上3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量化研究。根据护理操作项目的护理时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进行归类(Ⅰ、Ⅱ、Ⅲ),并计算出每类护理操作的平均时间,组织护理专家对不同的护理操作进行技术风险系数的确定,每项操作的护理时间乘以风险系数即为护理操作时间,并将其时间折算为护理分值。每个病房的工作量是以各项操作来计分,每项操作又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即床位利用(5分)、护理级别(7分)、夜班情况(15分)、技术含量(10分)、环境风险(3分)、劳动强度(60分)。各科室的赋分的原则,除夜班情况为固定分值外,其余各项赋分采用分段统计计分,即区间值:5%、25%、50%、75%、95%。再根据各病房人均值所在的6个区间赋分,将各项目所得分累计相加即为该科室所得工作量总分值。此方法考虑了各项护理操作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和风险,同时也考虑到了各科室的人员数量与工作量的关系,所得工作量结果直接可以明确各科室的工作量之间的差别。但是量化内容和赋分原则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的检验。2.3 以等级护理计算护理时数 黎明等[11]选择发生频率高的护理项目直接护理32项、间接护理28项,把每项操作所需时数分别套入等级护理内容的相应项目中,用加权平均法微机处理得出每名病人每日平均护理工作所需时间为177min。此方法测算出每个病人的平均护理时数,根据病人数就可以测量出护理工作量,但不同医院和不同科室的每个病人所需护理的内容不相同,是否有代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成翼娟等[12]抽取36个病房的特级护理、一级、二级、三级护理病人各1例进行45项直接和33项间接护理项目,运用自我观察法对所需护理时间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平均1例病人白班所需间接护理时间为36.4min。该时间与林菊英1980年对7所医院护理工时测定所测得的20min相比有大幅度增加。此研究没有测算出平均1例病人白班所需直接护理时间为多少,只是提出了不同科室和不同护理级别的直接护理时间有差别。2.4 根据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分级计算护理时数 分级护理根据病情的轻重将病人进行分类,与护理需求量并不一定成正比,周素鲜报道不同病种同一护理级别直接护理时间是不同的。邵爱仙等[13]根据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级计算护理工作量。ADL评定按Barthel指数评定法,分为4个等级,Ⅰ级:100分~60分,生活基本自理;Ⅱ级:60分~40分,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Ⅲ级:40分~20分,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Ⅳ级:20分以下,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结果,在54项操作项目中,不同ADL等级的病人,有23项所需直接护理时间不同。说明在计算直接护理时间时,应根据不同ADL等级赋予相应的分值才能使数据更准确。测量24h平均间接护理时间为42.33min,不同ADL等级病人的护理时间呈递进关系并有显着性差异,但不同科室之间相同ADL等级所需的护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按不同ADL等级计算护理工作量有较好的代表性。3 赋分法3.1 以赋分法方式测量护士人均工作量 崔燕萍等[14]选择13项护理工作作为护理工作量测量的主要内容,并对之赋分:入院人数(8分),出院人数(8分),日占用床位数(6分),日病危数(16分),日一级护理人数(12分),日二级护理人数(6分),死亡人数(6分),输液人数(10分),注射人次(5分),抽血人次(8分),穿刺人次(5分),其他操作人次(5分),搬床人次(5分)。每个季度计算出全院各病区13项工作量,再将每一项工作量分别除以该病区护士的在位人数,计算出人均工作量。用人均工作量除以全院本季度那个病区此项人均工作量最高指标值的商,再乘以各病区该指标的数值即为各病区每项指标的得分。不管病区的开放床位是多少,此方法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各病区每月实际工作量,有利于护理管理者进行合理的人员调配,而且容易统计。3.2 运用“军卫一号”计算机网络资源对护理指标赋分统计护理工作量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运用“军卫一号”计算机网络资源,根据统计项目的操作特性、护理工时、人力投入、风险程度、技术难度等对护理工作指标赋分,总床日数:每1床日1分(ICU床日5分);出科人数:每人1分(含出院、转出、死亡);病例分型:以每例计,D型10分,C型8分,B型5分,A型3分(非手术科室指标);手术例数:以每例计,特大手术12分,大手术10分,中手术5分,小手术3分,分娩8分(手术科室指标);等级护理质量:以每1床日计,特级护理20分,一级护理5分,二级护理3分,三级护理1分;治疗护理量:每人0.1分~1分。其中等级护理包含了巡回护理、病情观察、病例书写、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大小便护理,以及口腔、会阴、皮肤、头发护理、床铺整理等基础护理内容[15]。护理工作量数据由软件自然生成,大大提高了护理统计工作的效率。4 小结  近几年,我国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不同科室和不同医院都有不同的测量方法,总体来说,我国以计数法和计时法测量护理工作量占多数,简单的计数法和计时法逐步被取消,只适合门诊注射室的工作量统计。运用计算机和不同软件统计护理工作量的方法逐渐增多,这样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量统计的可信度和效率。有学者以等级护理级别来测量直接和间接护理时数,从而测算出1例病人白班所需护理时间,对统计护理工作量有一定参考。等级护理是根据病情的轻重进行分类的,而不是以病人处理能力来评定,与护理需求量并不一定成正比,因此有学者根据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级来测量护理时数,此方法更能客观反映护理工作量,值得护理学者借鉴和思考。由于护理工作量的范围广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仅以护理时数和护理次数为标准测量护理工作是不够的。因此,有学者在测量护理工作量时考虑到了护理工作技术含量和风险系数等因素的影响,以赋分的方式统计护理工作量。此方法科学合理,只要各项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和风险系数评定准确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所有这些研究都为护理工作量的测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护理工作测量方面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护理工作范围的确定,这是广大护理人员不断探讨的课题。

科学计数法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 物理实验课 教学建议

一、农村物理实验课的现状

(一)教师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的不合理性。

物理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两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先讲授,再演示的模式;另一种是采用先演示,再讲授的模式。

笔者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分析推理思维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1.课堂时间安排的现状

随着江苏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物理只需达到合格等级。学校在安排课时就会向语数外倾斜。面对课时减少又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老师花大量的课堂时间和学生在实验室探究实验,一组组的整理数据显得尤为困难。很多老师将探究性学生实验课变为教师演示实验或直接讲实验。

2.农村高中的实验室现状及数字化实验系统(DIS)在农村高中的应用情况

在农村中学,由于物理实验器材数量有限、器材陈旧、信息技术不够先进等各种原因阻碍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特别是数据处理发现规律这部分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教师就没有办法对其想法及时地给予评价。

(三)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的指导理论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

纵观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更多地关注知识本身、如何呈现知识,如何讲解知识,关注教学方法。而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情感和自主学习及知识的形成过程考虑甚少。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识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四)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物理实验。

多媒体课件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强化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很多老师认为多媒体是流行趋势,所以不管上什么课都用多媒体演示,认为方便、简洁、明了。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科学,如果完全用课件取代,学生就会缺乏真实感,将对科学产生信任危机,违背科学教育的本质初衷。

二、对农村学校实验课教学的建议

以下是笔者对第二章第一节《探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做的案例分析。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实验:《探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我们要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应该想办法得到各个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那如何能做到呢?

学生: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的方法,用最接近它的平均速度近似的等于该点的瞬时速度。

师:我们使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呢?有什么方法测量并研究呢?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用研究纸带的方法。

(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边设计边做。

师:我们的实验目的很明确:探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那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哪些实验仪器。如何设计我们的实验?实验步骤是怎样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评价:学生在这过程中一股脑得出的仪器肯定不全,需要老师的帮助与引导。

教师活动:如果想做到实验仪器没有遗漏的最好方法就是想你操作的每个过程,做这一步需要什么,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根据同学的设想按顺序将仪器一样一样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请同学们仔细考虑操作步骤的合理性。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实验仪器及实验步骤,并请一个同学将其阐述中所遇到的实验仪器在黑板上记载下来。

教师活动: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操作中的不足及问题并加以分析,得出最合理的方案,和学生一起重新整理需要的仪器及操作步骤,列在黑板上。

教师评价:刚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这些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仪器都是我们根据实验的合理性整理出来的,所以只要我们勇于思考推理,我们就能很好地完成实验。

(三)请同学体验实验操作并作评价。

教师活动:让学生推举两到三名同学上讲台分别用一个、两个、三个钩码操作此实验得出纸带,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该学生的操作过程有无问题或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加以纠正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观察同学操作,参与提出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评价:实践证明此过程可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有目的地去做,并且易发现同学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找到共同的错误加以纠正,对于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教师可及时点评纠正。

(四)实验数据处理。

教师活动:重复操作此实验,得到纸带。用投影打出纸带。

教师提问:我们应选择怎样的纸带?并如何去选取计数点?

学生活动:纸带清晰,点较密可选每两个点为一计数点好一点。

教师活动:建议每五个点取一计数点较好。然后怎么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呢?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其运动规律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算出每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然后在V-t图像里用描点法作图得到图像观察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用刚才我们得到的纸带测量,并标出物体的位移,最后用投影打出来。

教师提问:能不能根据所学内容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车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学生讨论:

生1:小车速度随时间逐渐增大。

生2:相同时间里,速度增量相同。

生3:速度跟时间成正比。

生4:小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描述都是不错的,有的定性说明,有的定量表述。总之,小车的运动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均匀地增大,我们可以用图像法定量的求出它的加速度。

然后请同学们用列表法列出数据,做物体运动的V-t图像,得到此物体运动的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测量数据,并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教师活动:同学们两位同学一位是分别测量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另一位是每次测量都是从计数点0开始。你觉得哪种更好?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根据减小测量误差上来说第二种方法较好。

教师活动:用投影展示学生做的V-t图像和学生一起分析物体的运动。

实验结论与评价:

(1)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斜率不变,所以加速度不变。

(2)所以物体做的是速度均匀增加的运动。

(3)相等且连续的时间间隔内位移是均匀增加的且差值是一个定值。

科学计数法方法范文第8篇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会计工作中逐渐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规范了会计工作,保证了会计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文中将对会计电算化的概况进行分析,阐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及其实务的影响。

二、会计电算化的概况

(一)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有着诸多的特点,下文将对其主要的特点进行介绍:其一,实现了会计信息处理的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通过计算机,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会计电算化处理的信息将更加准确、其处理的速度更快,通过对原始数据编码方式的运用,实现了对存储空间的合理利用。其二,实现了会计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人员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有效处理,结合了人与计算机,通过程序实现对数据的处理,促进了会计工作的程序化、科学化与规范化。

(二)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不足

会计电算化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通过不断地发展,对会计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急需解决,才能促进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会计电算化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会计电算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在不断发展,但在其应用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应用也不够充分。在会计工作中,未能实现全员学习与运用,会计工作部分还停留在工作人员手写、手抄阶段,未能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次,会计人员综合能力偏低。目前,会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要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实施与应用。最后,会计电算化的需求在不断提升。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经济趋势的不断增强,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水平要不断提高,才能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会计电算化的水平有限,将导致企业财务方面出现问题,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制约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1]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影响着会计工作的众多方面。下文将阐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几方面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会计工作的压力逐渐加大,通过会计电算化,对计算机的有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实现了对会计数据的电算化处理,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会计电算化能够规范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通过会计电算化,规范了会计工作,保证了会计工作的统一操作,减少了会计工作中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同时,会计工作的逐渐规范,保证了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会计电算化能够保证会计管理

会计点算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的统一管理,利于会计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计人员能够逐渐融入企业的管理层,促进企业的管理;同时,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能够对高科技技术进行及时有效地掌握,利于企业对其人员的有效管理。

(四)会计电算化能够促进会计发展

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工作的持续发展,积极推动着会计工作的改革,促使会计工作逐渐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的与科技化的改革。会计电算化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诸多方面,如工作方法、工作理论、工作程序等,会计电算化逐渐深入会计工作人员的内心深处,将利于会计人员不断实现个人价值,将利于会计工作不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2]

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工作的影响

(一)会计核算流程方面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流程有着较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运用后,会计核算流程通过对手工核算无误的记账凭证信息进行处理,将其输入到计算机内,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核算,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对会计的核算。会计电算化的开展改善了会计流程,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二)会计核算质量方面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影响着会计核算的质量,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能够为财政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而促进财务部门的有效决策。会计工作通过会计电算化,运用计算机实现了对会计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整理与归类,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会计核算的方法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阔,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会计方法方面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影响着会计方法,运用计算机实现了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处理,由于计算机的核算速度较高,并能够对复杂运算进行有效的处理,能够解决手工会计工作不能完成的任务。会计人员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降低了工作复杂度,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实现对会计电算化的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计算机系统,有利于会计信息的采集,有利于会计信息的核算,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传输。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明确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与操作权限;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数据与会计软件的安全,促进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