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

一、中职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与统一。语文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

二、语文教学现状

最近几年,职业学校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办学活动中注重专业技术课程,轻视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出现了重“专”轻“文”的现象。

1.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也是人文素养的基本。中职学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很多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在社会上工作过几年,发现自己缺乏专业的技术技能,来充实自己的专业技术。因此,中职教育以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语文教学没有过多要求,从而导致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大多数学生词汇积累量少,语文能力较低。由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匮乏,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欠缺,不会运用恰当、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缺乏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建立不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2.学生缺少学习语文的自主意识

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是整个教育的垫脚石,而中职学生学习语文没有自主意识,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不高,课上不认真听课,不记笔记,考试应付,学到的语文知识少之又少,没有主动探究的精神,没办法理解和体会语文作品所表述的丰富文化内涵,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阻碍了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人文素质的培养

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1.转变思想观念,认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必然,同时更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专业人才的教育,更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缺乏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以后的生活,还会影响思维的发展和个人的前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强的人才,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

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各方面的发展,还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科学的态度,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3.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中职教育要完善其教育制度,不能一味强调以就业为目标,而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人文素养就是必需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关爱等有机统一的综合素养,这是现代人身处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时必不可少的素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人文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4.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全部心理特征的结合。心理素质是人文素质的第一要素,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中职学生大多意志力差,缺乏进取心,很难持之以恒,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宽容,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人际关系较为紧张。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是关键。

中职语文教学应依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针对学情,根据实际需要统筹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程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语文教学;应用;改革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成果与知识进行总结,通过教育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个体稳定的内在道德品质与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人文基础知识教育、人类意识形态教育以及气质修养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高校语文教学中是基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高校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尤其是在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首先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解决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基于经济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应用范畴的扩大,大学生表现出了人文基础常识缺乏、理想信念淡化、民族精神丧失以及道德观念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是现实迫切的需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适合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还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例如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而这些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感。

二、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尽管基于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也越来越丰富,但基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理念不完善

科学定位是优化教学质量的前提,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目前学术界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课程定位不准的问题,例如基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高校开展语文教学更加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如侧重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塑造、素质培养,结果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功利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高校教学理念不完善造成的,尤其是缺乏素质教育理念导致教学中仍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

2.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根据调查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采取灌溉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虽然此种模式能够集中对学生进行管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却与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不相符,尤其是此种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树立高尚的人格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例如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必须要通过实践锻炼获取,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的。而且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互动缺乏的问题也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通过互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师生互动的频率非常少。

3.大学语文考核方式单一陈旧,难以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特点

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文”,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当前高校对于大学语文的评价考核多以书面封闭考试为主,而且考试的内容随意性很强,一般考试内容多是由任课教师完成,这样一来不仅在试卷的内容上缺乏创新性,而且在考核方式上也存在较大的“水分”,例如任课教师为了教学质量评估,他们会在考前给学生圈重点,以此提高成绩通过率。此种考试模式是难以激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

三、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教育内涵以及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应用型高校转型改革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要积极引进人文素质教育:

1.明确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地位

语文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语文教育的价值不仅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且还要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首先大学教育管理者要转变旧的观念,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根据当前大学语文存在的内容枯燥、偏离学生实际的问题,大学要结合自身情况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编排与优化,提高教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其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文素质课程形式。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大学语文中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语文教学的场地不仅包括课堂,而且还包括社会实践,因此可以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效率。

2.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问题,大学语文教学要积极创新:首先积极构建“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丰富教学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南开大学建立的“大学语文”网络平台就实现了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其次要增强课外实践。通过构建课外式的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

3.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测评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促进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应该明确“学在平时,考在平时”的观念,将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检测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淡化期末意识。另外也要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开展自我评价可以从自我意识层面分析自己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努力提高并积极改进。

4.构建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保障,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要积极构建一支政治过硬、技能高超以及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首先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道解惑者,而且还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引领者,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容易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因此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养成较高的人文素质;其次增强教师的综合协调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因此需要教师具备综合协调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将教学资源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顺应时展的客观需要。高校语文教学的文学特点和人文气息有利于进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建立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大建,迟宝东,刘子琦.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兼谈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4,(08).

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教育 艺术高职 语文特色教材建设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就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较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我们必须强化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的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探析与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结构组合和序列编排,构建起有专业特色的艺术高职语文教材体系。

一、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艺术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有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属性的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质。高职语文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公共基础课,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在传授民族语言艺术、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相对于艺术高职的特殊专业要求,传统意义的高职语文教材就显得缺乏必要的对应性。鉴于此,我们应该以现代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潜心投入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的建设,以期构建起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实用、形式多样的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体系。

二、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着力点

1.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艺术高职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是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核心。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大语文的理念应该贯穿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始终。鉴于文学与艺术存在的人文教育和美育功能方面的共性,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要站在语文的角度,渗透和偏重艺术内容,不可为艺术而艺术。在编纂结构设计上,以模块组合为框架,以多纲多本为特征,围绕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构建阅读欣赏、实用文体写作、口语交际三大模块,着重培养艺术高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能力、应用性文体的写作能力和社会交流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单元设计上兼顾艺术高职的学生就业和发展需要。比如在阅读欣赏方面,每个单元都设置“精读篇目”和“艺术拓展阅读”及“艺术类作品导读”内容,以大语文的形式体现语文教材的艺术特色,促进学生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范文第4篇

一、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十年课改过去了,原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是存在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被我们发现呢?

曾有语文教学专家撰文指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虽然较新课改之前有了积极的变化,但还不能说有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陈旧上。从事实来看,我们也能看到在课改潮流中的许多典型学校和推广做法,仍然是以升学率等应试因素来评价的,课堂改革还都是以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来评价的,这样的风潮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流行,淹没了课改之初提出的不少改革目标与措施。

因此,在新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觉得: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很多时候不能改变大的环境,但在自己的教学范围内,我们仍然可以有一番作为。

二、在教学实践中追求语文教学的本义

首先,关于“讲”的本义。在关于初中语文课堂要不要讲、讲什么、怎么讲等问题上,曾经出现过激烈的争论。有的严格限制了讲的时间,提倡少讲、精讲,有的认为讲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不能丢。最后折衷的方案大抵是“讲所当讲”,这是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你不能说它错,但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何为“讲所当讲”,因为“哪个内容当讲”从来都没有一个唯一标准的答案。

在笔者看来,回答这个问题要结合教者的实际。在暂且不谈“以生为本”的语境里,笔者以为,讲是一个语文老师必须的基本功,离开了讲,就离开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在结合语文教师教学实际的语境里,在教师具有了基本的讲功之后,我们提出,善讲的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讲功,将自己所储存的丰富知识,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向学生讲明。笔者愿意引用“百家讲坛”中像易中天等大家的例子,他们没有与观众进行互动,但无论是现场的,还是电视机前的,无不为大家的讲功和内容所折服,在他们解读的三国中有着独到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就足以吸引观众走进一种情境了。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有这样的境界,你能说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吗?

如果说这还是个案不足以有相当的说服力的话,我们再来回顾西南联大的课堂,有史料记载,当时的课堂也多是大师“讲”课,学生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大师于讲台之上长袖善舞,在黑板之上笔势纵横,绝少见我们今天对教师所提出的语言要求和书写要求,但他们的课堂是永恒的。因此,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讲功,讲又何妨?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就某个专题进行过资料的储备、讲授的准备。例如,笔者曾效网上一位浙江名师之风,专门读了鲁迅,然后在所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了系列讲授,时间持续了四节课。四节课全是讲,全是鲁迅,虽从同行角度来看,多有内容重复且拾人牙慧之嫌,但对学生而言却是新鲜的,因此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反思这段教学历程,常有舒心之感,我觉得,这是讲的魅力。

其次,关于“诵读”的本义。经典诵读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因为大家“传唱”而热。但在这种热的情形当中,我们却很容易忽略另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诵读的本义吗?或者就算不知道,那你思考过诵读的本义吗?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是否因为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而放弃了纯粹意义上的诵读?我们是否又因为追求所谓的经典诵读而忽略了诵读的本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句老话背后隐藏着什么朴素的道理?笔者以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诵读实践对疏通文义的重要性。笔者在思考一段时间后,决定就这种朴素的诵读进行一些基本尝试。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于这篇文章,我放弃了曾经的华丽式的教学,开始了素读式的诵读教学。在简单的梳理之后,我范读,学生浅读,我再范读,学生精读。这两节课中,“读”是一个主旋律,效果良好。因为经典是需要品味的,而品味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走马观花,而应该是多遍诵读中的多次咀嚼与回味。

将诵读放到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进行是诵读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当下的诵读要追求的不是摇头晃脑式的诵读外形,而是将作品与生活、与社会、与读者相结合的用心诵读,而用心是具体文本情境下的读者感受,非有什么规律能够描述,那种追求普遍意义下的诵读教学是没有意义的。

再次,关于“写”的本义。“写作使人精确”,这是培根说的,从学习心理角度思考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写作确有可以将学生学习过程中模糊的心理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功能。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写作本义的考虑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么写?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根本。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助于我们抓住初中语文教学中“写”的本义。

为什么要写?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一个内容,那为什么要写呢?很简单,因为“言为心声”,写是言的一种方式;还因为“文以载道”,不写则道难以传世。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实际,那些应用情境下所提出的各种写作需要则赋予“写”更多的实际意义。

写什么?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多是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这样的写法可以锻炼学生写的基本能力,形成初步的写作素养。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写作兴趣与能力,因为这样的写缺乏一种内驱力,因此,笔者更倾向于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所想写”应是写作的本义之一。

怎么写?除去常见的写作技巧指导之外,笔者重点想说的是远离浮华的真心表白。目前我们写作的一个较大的误区是过于追求一种时髦的词藻,过于追求一种时髦的思想,而这些词藻是堆砌的,思想是移植的,学生没有写出内心的感受,久而久之就写不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笔者认为在暂且放下应试需要的时候,以笔写内心是一种境界,这种情境下的笔尖磨炼会让学生真正领悟写作的智慧,而非一些奇技巧。

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误区;分析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因为对课改理念掌握不够准确,或是自身教学方向出现了偏差,导致教学工作陷入误区。这些现象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必须要以有力措施帮助语文教学走出误区,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点误区

绝大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都能够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顺利进行,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理念不清、思路不明、措施不实,教学步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将放任自流误认为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初中语文教学推动自主教学模式的开展,而有些教师在这一环节完全没有充分领悟这一内涵,认为放弃教师的灌输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思考题之后,其余环节都是学生在进行,教师没有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实际上效率低下,尤其是在重点难点突破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目标。

2.将机械演示误认为现代教学。走进有些教师的课堂,发现信息化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些教师使用中矫枉过正,将成品课件作为教学的线索,甚至有的课堂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流程进行,完全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突况,教师的教学机智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将形式主义误认为优质高效。师生互动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显著特色,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组织中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只要学生全部回答出来,就代表着这节课的任务完成非常好。为了达到这样轰轰烈烈的效果,有些教师在设置思考探究题时偏少偏浅,没有真正体现难点和重点,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看似全面完成了所提出的思考题,实际上一些教学难点重点还是处于空白,最后以教师讲解灌输草草了事。

4.将无序活动误认为课外拓展。课外拓展是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有些教师对如何开展什么样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凡是课外活动都当做对教学有用的拓展活动,实际上在有些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过于娱乐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与重点难点知识巩固没有密切结合,在课外拓展活动与对语文教学支撑功能方面明显弱化。

二、坚持新课改理念引导和推进语文高效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正确面对教学中的各种误区,要坚持新课改理念为指引,扎实有效推动教学工作开展,重点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准确把握自主教学精髓有效组织。自主教学其核心要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真思考、相互合作,依靠自己和同学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设置科学的载体进行有序引导,同时更要体现和学生的互动,不能完全放任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教学秩序上要有效控制,教学节奏上全面掌控,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还要进行思维启发点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实有序开展学习活动,方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既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这才是自主教学的最佳路径。

2.科学合理体现现代教学手段作用。现代教学手段具有演示形象、信息量大等优势,但是教师要始终牢记现代教学手段只是促进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的辅助手段,决不可代替教师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掌握三条原则,首先对多媒体手段的定位要准确,在补充信息、营造情境等方面可以发挥多媒体手段作用,但是决不可滥用,更不可一节课从前到后都是以设计好的课件代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次,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控制好频率,过多过滥不仅会让课堂秩序受到影响,而且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要在最需要的环节使用才能体现其作用。另外,在多媒体手段运用中要提倡教师自主设计,使其更具针对性效果,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3.紧扣要点组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重点要点,才能提高教学成效。每一位教师都应当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教学思考题设计时尽可能将重点难点与问题设计融为一体,充分彰显思考题对学生的引领作用,要体现重难点突破的集聚效果。针对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效发挥思考题的启发作用,不能贪图省事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题目,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设计出内在连贯、体现难点的思考题,和学生开展互动,增强教学重难点突破效果。

4.紧密结合教学需求组织课外活动。初中语文教学拓展活动是巩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在课外活动组织中,教师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是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难点、需要巩固的要点,因为课堂时间限制可以放在课外拓展活动中进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内外联动、有效促进。其次,语文教学拓展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要求,学生有着哪些方面浓厚兴趣,就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有效拓展。如学生爱好文学,可以组织文学社团活动,他们喜爱书法,也可以组织相应的书法兴趣小组。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课外拓展活动进行巩固,帮助他们迅速弥补自身在能力发展方面的短板。例如有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低,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口头作文训练、口语模拟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范文第6篇

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工具性,除此之外,其还有一定的思想性。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但审美的进行需要人类的情感参与,相对中学的其他学科,语文教学因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其必须更加重视情感性。利用“情感”教育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情感是作者写作中的本能赋予和本来源泉,也是学生学习中应该领略的境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情感丰富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在理解文章表面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感情,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如果能加深对课堂的情感理解,必然能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

(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语文知识和能力;第二,思想教育;第三,审美教育;第四,智力发展;第五,学习习惯等。在上述目标中语文知识和能力占首位,这是必然的,因为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打好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文章写作是很重要的,但是写作必须以情感为基础,只有确保中学生有情感体验,才能进一步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写法,把握写作目标,进而创作出有质量的文章。

(三)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提升爱国热情

情感是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核心要素,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构建良好的情感气氛,通过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既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培养其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教师应该把良好的情感直接带进语文课堂中

第一,语文教师自身应该先要有积极的情感。人类本身是有感情的高等动物,因此如果语文教师上课时带有积极的情感,那必然也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也有积极的情感。学生从踏入课堂起,教师的情感就影着学生,也就是说教师的积极情感无形中就培养了中学生的积极教学氛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保持情感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要善于调节自身情感。教师和普通人一样,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好的事情,因此不可能时时都保持良好的情绪。比如某些教师因一些学生捣乱,出现情绪不好的现象,此时有可能讲课声音比平时高,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学生学习时必然是很压抑的,此时的课堂教学质量当然也就不会很高。为此教师应该积极调节情感,正确教导学生的不理智行为,缓解课堂教学气氛。如讲述岳飞《满江红》词时,教师要用一种悲壮低沉声调来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岳飞精忠报国之心,在学习的《沁园春・雪》时,带给学生的则是一个才思横溢、心怀天下的青年俊杰的伟大形象,呼之欲出。

(二)应用教材使学生理解“知”、“情”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一,借助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源于生活实践。教材中的文章不仅有作者的鲜明观点,同时还蕴藏着作者具体的感情。离开文学作品,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就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仔细体会教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只有确保教师受到了文章的情感感染,进而才能把文章中的情感传达给学生。

第二,语文教学中的“披文”是情感教育实施的基础前提;“入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研究人员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语文教育的价值是体现教学中的情感,理解这种特有的感情方式,然后把它转化成智慧,进而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因语文教学是依靠文学作品进行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在情感教育中提升学生思想

第一,关注文学作品朗读。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赋予一定的感情,也就是渗入学生自己的真情。实现“神与物游”的境界。可能一些学生在朗读时很难倾注个人情感。此时教师应该先用有声有色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

第二,鼓励学生说真话。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给自己提意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做到“以诚待生”,这样就能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对提高教学质量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范文第7篇

以学科课程为基本格局的现代学校,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重要的任务是学科教学,其教育职能也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学科教学胜任力应该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或评价、选拔教师时,学科教学胜任力理应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所以有人认为“我国教师职业属于专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尚且无法把整个教师职业称之为专业特征明确、专业要求鲜明的行业。”[8]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诸多的培养课程或评价指标均缺乏学科的具体要求,在对教师培养和选拔时,学科教学的知识和能力被忽略。如不立足学科,以学科教学为基本立场,教师的专业化永远无从谈起。

比照MeClelland和Spencer的胜任力研究[9],我国研究者做了这样的界定,教师胜任力是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将工作绩效高的优秀教师与绩效一般的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特有的和内在的特征,是教师个体的动机、自我概念、知识、能力、行为、情感及其人格特质等在特定情境中的综合表现。教师胜任力模型是指教师这一特定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它是针对教师职业表现和任务要求形成的一组特征。[10]尽管我国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问题尚有争议,这样的界定已基本达成共识。这些研究在对教师胜任力的构成因子进行具体表征时各有不同,但均注意到了教师教学的知识与技能。除了前面提及的李英武明确提出的“教学胜任力”外,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优秀教师胜任特征”中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罗小兰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教学智能”中有“教学技能、专业知识”。这里的“专业”除教育教学的专业外,还应包含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学科的专业。在现行学校课程体系中,没有空洞的教育教学,只有通过具体学科完成的教育教学,因而,教育教学的“专业”最终也是通过学科教学的“专业”体现出来的。

这种涵盖了教育教学和具体学科相关内容的,关于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实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说法,即“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学科教学知识”即PCK,是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概念提出后即引起学界的关注。这一概念拨开迷雾,把教师素质结构中一个一直没有明朗化,但又的确存在的那个地域清晰地勾勒出来,楼台尽显。尽管舒尔曼在研究中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对PCK的理解,一些学者也赋予了PCK新的意义,但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即PCK是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知识。PCK概念提出后即得到认可的原因,就在于它精准地看到了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科知识对教学知识的建构作用,以及建构完成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知识,正是这种新的知识直接左右着教师的学科教学活动。如果说学科教学知识的存在已得到证明,那么,“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假设,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基础之上形成的学科教学能力是存在的。事实上,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一般的教学技能外,不同的学科更需要不同的教学能力,这就是学科教学能力。”b[11]它是指以学科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融合学科教学知识和一般教学技能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定学科的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的存在实际上是不难证明的,例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学审美教育能力就是一种典型的学科教学能力。这种能力是以教师自身的文学审美知识和文学审美能力为基础,在运用语文教学的一般知识和技能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往往能更好地将自己鉴赏作品的方法和感受转化为教学内容,能更恰当地组织和选择符合作品特点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体现了学科的特点,是学科教师胜任力的核心,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有了区别,是教师顺利完成学科教学活动的根本保障。因而,以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为核心进行学科教学胜任模型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师范教育中的“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实际上也是做的这种努力。这门课程从最早的“××学科教授法”、到“××学科教学法”、“××学科教材教法”、再到“××学科课程教材教法”、“××学科教学论”,名称的变化直接体现了这门课程研究内容的变化,由最早的研究教,到研究教和学,再到研究教、学、教材、课程,视野不断开阔,内容不断丰富,学科理论体系的逐步建构,探讨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的问题。我国今年初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专业知识”板块已明确使用了“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概念,并对其内容做了罗列。2011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部分,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的概念,但在 “教学知识和能力”这一一级指标下,设有“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项二级指标,而这四项二级指标下的多项三级指标均属于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范畴,仅以高中教师考试标准为例:

不难看出,其中“学科知识”下的三级指标主要是学科教学知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三级指标也均立足学科立场,教学实施中的多项指标离开学科也无法衡量。“掌握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分析学生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准确说明所选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等等,标准要求考核这些教学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科教学能力。由于这些标准不涉及具体学科,因而很难对学科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做准确的描述。而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却是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这种考试的核心除了学科知识外,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考察也应当具有学科特点,才能真正考察出学科教师应有的素质。通过学科教学胜任力独立建模的方式,对各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进行具体的表征,能更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培养和教师资格认证提供参考,为建立一支真正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供参考。

三、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理论建构――以新入职语文教师为例

国内明确以“语文教学胜任力”概念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其中有以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语文教学胜任力建模的成果。这里暂且撇开“小学”二字,因为同一学科内部,大致的胜任特征类别是可以相互参照的。该研究同样是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小学语文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表征了小学语文教师的21项胜任特征,并将这21项胜任特征划分为六个维度,依次为服务意识、成就动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关系技巧和个人特质。该研究立足语文学科,力求凸显学科教学胜任特征的语文性别。在进行胜任特征分类时,设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语文学科性别极为明显的胜任特征类别。其中专业知识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基于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需要,通过发现、修正与内化等复杂的过程所建构的知识,或者说是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动地表现出来的、为达到有效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知识与特点;专业技能表征为聆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语文教学能力。[12]显然研究者力图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科知识与教学活动融合之后形成的那种新的知识和能力。但与我们所理解的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仍有差距,一些表征也还值得商榷,比如将专业技能表征为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笼统的语文教学能力,显然还没有真正挖掘到语文学科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

本研究所称“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是指,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潜在特征,它能将合格的与不合格的语文教师区分开来。“胜任特征”是其中的某一项胜任力;“胜任模型”是这些胜任特征依据一定规则进行的聚类总和。

国外有学者将教师胜任力分为基础胜任力和鉴别胜任力,我国也有研究者将教师胜任力分“基本”、“娴熟”、“优良”、“卓越”等四个层次进行表征[13]。这种不同层次的划分,更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可以更为客观地评价教师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表现,更便于不同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高专业水平。本研究旨在观察合格的新入职语文教师的职业表现,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寻找使之在入职之初便成为一名有一定绩效的语文教师的关键因素,以便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语文学科教师提供课程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也为语文教师准入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资格考试提供参考。本研究的观察点是新入职教师,只针对这一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进行建模,并且这里所指的不是教学绩优者的胜任力,而是合格者的胜任力,因而本研究中的学科教学胜任特征特指“合格胜任特征”。

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的核心是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同时也包含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胜任力。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甚至决定其合格不合格的胜任力――一般教学技能。按照Spencer的胜任力“冰山模型”理论,学科教学知识和一般教学技能应当属于水面之上的显性胜任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胜任力则属于水面之下的隐性胜任力,它们在学科教学胜任力中主要体现为学科教学专业性向和学科教学效能感。学科教学能力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运用一般教学技能和学科教学知识而形成的,是实现有效的教学的核心;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向和效能感则是保证学科教学能力有效发挥的基础。

据此理解,我们以有效的语文教学为目标,从理论上初步构建了语文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胜任特征群,即:一般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技能、学科专业性向、学科专业效能感。这些特征群大体呈现这样的关系:

构建起语文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理论模型,下一步研究中编写的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词典才会更具针对性,最后筛选出的新入职语文教师胜任力特征才能真正具有学科特点,才能真正具有鉴别力。这是本研究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该理论模型也有待在下一步的实证研究中加以证明和修正、完善。

参考文献

[8]李玉华 林崇德.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比较及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8(1).

[9]马欣川等.人才测评――基于胜任力的探索.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83.

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范文第8篇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也将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课题。创新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以开放的角度对待语文教学,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注入到语文教学重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让创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一、体会教材

教材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研究,最终确立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书籍,如果能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那么将会获得很大的收益。把课本和生活融为一体,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1]。

教师应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材是可以丰富和扩展的,教师应把教材和实际结合起来。例如:我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我根据语文内容有多个层面的特征和重在依据事实表达的特点,给学生分成绘画、生动资源报告、数学探究等小组。绘画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所知绘画出三幅画;一幅是从前的家乡,山清水秀,绿树成荫;一幅是现在的家乡,小河变黑了,空中弥漫着黑烟,昔日的森林只剩下裸露的土地;未来的家乡,绿色环保,自然生存,天清水净空气新,人人舒适,个个称心。生态资源报告小组,从课文叙述及课外资料中获取有关自然资源与生态情况的信息,分类向全班汇报。数学探究小组:摘出数学叙述的句子,利用想象编写数学题目。通过这些形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二、经常积累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视图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每篇课文时,我都会让学生写好预习体验和学习感受,内容包括词语积累,美文摘录,新得体会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还经常要求他们摘录古今中外名言警句、诗词、成语、对联等,来引导学生了解中外优秀文化并学会积累。积累不是目的,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把积累的东西变成能够运用的知识储备。所以在班内我会经常组织习作练习,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积累的优美文字转化成笔尖流淌的文章。这样学生看到了积累的好处,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寓教于乐

语文教学不仅仅要通过课堂讲述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我会经常结合课文开展一系列辩论、演讲等活动,使学生针锋相对,各抒己见,自由畅谈,讲观点,摆事实,以理服人。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准备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主动搜集资料,在实践中,又能相互补充观点、认识。在活动后,通过总结反思会让学生有新的体会。而且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成为了一种乐趣,上课成为了一种享受。如学习《猴王出世》,谈到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在谈及现在的“克隆”技术,再即兴辩论:“能不能克隆人”。这一问题一经抛出,马上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兴趣与讨论热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

四、收集资料

自主学习是未来教育的一个趋势,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然后教师科学引导,会使学生对知识印象更深刻,掌握更牢固。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来获取知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开始时,学生们找不到收集资料的方法,也不知道什么资料对学习有用,什么资料与学习内容无关。这时就应该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学生慢慢适应了这种学习方法以后,让学生自己把握搜集的内容与方法。如学习《向往奥运》,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北京申奥,筹备奥运会谈,福娃及以往的奥运冠军等等资料。通过展示,交流资料,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