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 科学课堂 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192-02

科学并非指知识的本身而是指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知识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技术可以方便快捷的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难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所展现出的巨大应用作用,因此,教育界对于科学技术有着充分的重视作用,不仅在普通教育中设计科学教学,更有专门细化的职业教育来进行科学技术的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只有落实科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学。

1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科学技术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理解科学、拥有科学的态度、去追求和探索、去解决人们生活中的一些难题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总结起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以下意义:首先,科学素养是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难题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电器和设备无不是科学技术的伟大结晶,尤其是智能化机器人的研发,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科学素养的提升可以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融入社会,更好地利用社会中的各种资源。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在于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科学核心素养,让人们保持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去创新去发展科学技术。最后,提升科学素养,掌握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培养科学素养,人们逐步掌握科学常识,对于生活中的小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比如贴在物品上的标签难以去除,通过吹风机加热后,标签可以轻易的揭掉。

2 科学核心素养的内容

科学设计众多领域包罗万象,其中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科学,其中设计自然、社会、哲学、物理等众多的学科,关于科学的核心素养内容也十分的广泛,在此笔者对科学的核心素养进行简单的总结如下:(1)实证意识。实证意识主要体现在哲学中,源于哲学中的实证主义,科学的实质就是实证,科学要求客观的进行实践,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义,客观的进行科学研究。(2)实践能力。科学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和验证,可以看出科学也是一种实践过程,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去验证理论的真伪。(3)探究能力。科学要求人们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以及自然、社会规律,探究能力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需要人们提出问题、信息收集、提出假设、实践验证、得出结论等,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究过程,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探究能力。(4)科学思维能力。科学不仅是一种探索实践活动,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一种,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3 核心素养在科学课堂中的落实

3.1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于科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科学课程的设置,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同生活实际相结合,更多的运用现实中的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科学内容的讲解和教学,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更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后学生会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生活案例观察,来验证教学内容,一方面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摩擦会起静电,冬天脱毛衣时,由于毛衣和衣服的摩擦,会产生静电,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后,就会有意识的观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服沼谏活,生活实际案例的讲解,提升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3.2 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进行科学探索

科学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教育的本质一方面是进行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是观察、分析、探索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学可以被总结为授人以鱼同时授人以渔。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时,更多的鼓励学生去思考、质疑、探索未知领域。只有鼓励学生去进行探索,才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成功探索的喜悦。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小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科学探索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偏差,教师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3 加强课堂互动交流,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

毫无疑问,兴趣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推动力,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生活活泼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加强师生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教师也能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其次,成立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实现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最后,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鼓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通过鼓励学生去学习、分析、质疑、探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科学教学展现出极大的兴趣。

4 结语

科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传授过程,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科学设计内容广泛,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保持科学的态度去质疑、探索、分析,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树立课程意识, 落实核心素养[J].数学通报, 2016,55(5):1-4.

[2] 王云生.探索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J].化学教学,2016(9):3-6.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经济学基石的劳动价值论受到了新的挑战,然而劳动价值论和知识经济并不冲突,劳动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所谓知识价值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外在表现。尽管如此,新时期劳动价值论的内涵仍需要在坚持其本质的前提下有所深化和发展,才能有助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经济理论的基石,产生于150多年前的工业经济时代,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所写:”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人也因此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质疑,提出了所谓的“知识价值论”等标新立异之说。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呢?

一、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井未过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批判的继承了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区分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一,人类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而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第三,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第四,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所创造价值的倍增,等等。其中第一点即劳动的二重性原理是这一理论的基础,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劳动仍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因而劳动价值论与知识经济并无矛盾。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价值”中的劳动并未限定为体力劳动。在定义抽象劳动时,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包含脑力劳动在内的,而并不局限于体力劳动。并且脑力劳动能转化为多倍的体力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脑力劳动的产出最直接的体现是无形的知识。因而从表面上看,由于商品科技含量的被重视,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商品是非体力劳动的产物。尤其是.,无人工厂”的出现,更让人们看到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知识、科技的推动在起作用,误认为劳动不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乃至出现”知识价值论”这样的错误结论。人们狭隘的将劳动理所当然的理解为体力劳动,而忽视了知识的最终来源正是一般情况下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脑力劳动。

其次,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在于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及形成。”无形的知识财富必须作用于劳动力或劳动资料而间接的对生产发挥作用,而有形的知识产品必须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才能实现价值的转移。”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和资本在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使用价值的创造中作用越来越大。它一方面通过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娴熟,生产活动的集约化和统筹化,从而使相同劳动时间内的劳动耗费能转化为更多的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设备的革新、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工艺的提高,从客观的生产条件上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同样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无论是哪一方面,知识本身都不能创造价值,而只是作用于劳动者或生产工具上,最终促进使用价值的生产。

最后,知识的最终来源仍是人类劳动。知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脑,是人类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产生、积累和总结的。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并在解决生产过程遇到的问题中探索新的生产方法和技能,从而不断推进技术的进步,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知识并不能创造新价值,而只能转移价值,能创造新价值的只有人类的活劳动.可见,知识推动使用价值的创造,而知识的发展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而,归根结底人类劳动仍是知识的最终来源。

二、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化

如前所述,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工业经济时代,而且同样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其与时俱进性,因而经济学理论并不是终极真理,它同任何其它科学理论一样都应随着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在知识经济时代必然也必须在坚持其理论本质的前提下有所深化和拓展。

首先,劳动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脑力劳动的比重明显增大。《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此己有论断:”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的取决于动时间和己耗费的劳动量,……相反的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伴随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单纯的体力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商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越来越多的依靠机器设备,机器生产越来越取代人力劳动,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脑力劳动,来创造适应现代化生产所需的机器和技术,脑力劳动为需要更少体力劳动耗费的机器生产提供了可能和动力。 其次,生产性劳动的范围需要重新厘定。生产劳动不再局限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科学研究、管理劳动以及服务行业等在现代社会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科学研究、教育文化产亚、卫生服务行业等,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但它们或者是为生产过程做准备,或者是使生产过程更合理有效的进行,或者是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因而是为生产过程服务的,并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价值的创造过程所必不可少的,因此都应包含在生产性劳动的范围内,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就使得生产性劳动的范围大大扩展。

最后,劳动产品的形式发生变化。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产品的形式不再是单一的有形产品,尤其是对脑力劳动而言,其产出更多的是无形的产品,比如生产技术、信息、品牌商标、创意和新的理论、思想等。它们的价值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远大于有形产品的价值。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提供的劳动产品大多体现为无形的精神产品,如技术发明、理论创新、文艺作品等。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如信息、通讯等,也不是单纯的有形产品。尽管这些产品不同于传统产品的表现形态,它们仍毋庸置疑的属于劳动产品的范畴。

三、劳动价值论的现代价值

现阶段,随着社会进步,科教文卫事业和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产品和形形的服务,这些部门的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应被正确认识。正如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所说:”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己愈益对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劳动者整体既包括工人,又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乃至被雇佣的指挥劳动或监督劳动的人员,他们都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劳动价值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脑力劳动的重要性显著提升,由脑力劳动产生的科学技术在价值的创造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各个国家也因此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发展。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在内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后,美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国家的迅速崛起和英法等传统工业国逐渐衰落,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分析考察,不难发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正在于这些国家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态度上的差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正在于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显著提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对科学技术发明创新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次,对管理劳动重要性的认识。管理劳动虽然不参与直接的生产价值劳动,但它有助于恰当安排劳动力的分工,科学统筹和规划生产程序,使生产过程更为合理有效的进行,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服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管理劳动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专门管理人才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中,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企业的竞争力集中的表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管理劳动的素质则是其中具有关键作用的主观因素。因而,认识到管理劳动的重要性,并重视对管理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现代企业在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必须做到的。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形势;科技创新;影响;措施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就已经逐渐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当中,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大力发展传统的农业及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不太明显,经济建设重心要慢慢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来。对此,要及时转变发展观念,将科技创新作为主要手段,以此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泡沫经济”等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控制措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在2008年,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开来。这次经济危机,对全球的经济体系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仅使消费者对当前的经济体制丧失信心,而且还破坏了整个内部经济结构,导致全球经济都受到了影响。而我国也属于经济全球化当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也未能幸免。经过这次经济危机以后,我国经济体系当中本已处理好的矛盾重新激化,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也被削弱,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变得不稳定,且增长速度变得缓慢,并存在下行风险。而201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以前的快速增长逐渐演变成中速增长,开始稳扎稳打发展经济。据相关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9.2%,2010年上升到10.4%,而2011年又回到9.3%,2012年以后的增长率都在8%以下。这就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已经放缓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的衰退,而是一种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手段。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自2011年以来,我国18~65岁年龄阶段的人口比例已经开始呈下降趋势,而65岁之后年龄阶段的人口比例已经有所上升,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人口总数的减少,从而导致我国生产活动缺乏劳动力,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二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某些地区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略了健康发展的原则,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种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却是极为不明智的。

二、当前形势对于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科技领域的发展最为显著。以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压力下,如果机械设备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比较高,创新能力比较强,那么在国际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当中也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当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后,就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科技创新的研发力度,使得大型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而套用传统生产技术、不重视科技创新的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营,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此,可以将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分为两大部分。

(一)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挑战

资金方面,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各行各业的资金都比较紧缺,许多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经济效益也比较低。为了避免由于短期资产的抽离造成市场经济的动荡,我国出台了许多新的保护政策,比如外汇管理政策。虽然政策出台以后有一定的效果,各大企业的应收账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实际到账的资金却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导致企业资金运转受到阻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成本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快,物价迅速上涨,许多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也大幅度上涨,这就导致生产企业在进购原材料时会受到原材料价格的制约以及成本控制的影响。生产企业的成本增加,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同时,我国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也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时常会出现价格波动,使得产品价格变化与生产成本变化不相符,造成企业的收支不平衡,从而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市场方面,出口关税的变化、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科技创新研究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如研发资金不足、研究活动进展缓慢等,都会对我国科技创新产生不利影响。

(二)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机遇

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科技创新带来了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我国政府为了稳定当前的经济形势变化,维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台许多宏观调控政策,比如下调银行存款的利率,减少人们在银行的存款,刺激消费,从而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国家对节能环保、资源开发等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使得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可以转到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来,为新型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注入新的动力。

2.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陷入瓶颈,发展速度明显放慢,许多西方的高端科技人才都开始另寻出路,这就使得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变得更加容易。而我国正值快速发展的阶段,急需要大量的高端科技人才作为发展的基础,所以国内许多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都开始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甚至直接收购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便利。

3.我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整合,加强科技创新研究,扩大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影响力。

三、当前背景下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措施

(一)提倡自主创新

要想推进科技创新,首先就应该大力提倡自主创新。虽然我国有许多企业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实际上,引进技术的应用效果远远比不上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如果我国的企业发展都是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忽略自主创新,那么我国的科技发展将永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无法实现超越。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企业要从观念上开始转变,在生产过程当中逐渐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激发自主创新研究的动力;其次,加强企业产权保护建设,对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及时做好保护工作,防止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再次,建立自主创新奖励机制,根据所研发产品对企业的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企业员工的自主创新;最后,加大对重点技术的扶持,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而使企业突破瓶颈,实现快速发展。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及时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来。对此,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保证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大科技研究方面的投入,通过改变相关政策的方式,鼓励各大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使得科技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并得到良好的应用,还要加大科学教育方面的投入,鼓励各大高校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科技型人才。其次,政府部门要通过一定的政策保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许多高科技的人才、高科技的设备、高科技的技术等,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如果缺乏资金,那么许多科技创新活动将无法开展。对此,国家可以出台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政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资金补贴等,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最后,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更多支持,比如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融资提供担保等。

(三)在竞争当中不断进步竞争

可以为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促使企业不断进步。首先,企业可以在竞争过程中发现自身发展的缺陷,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其次,在竞争过程中还可以汲取其他企业的优点,并了解到许多之前未曾接触过的发展思路,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后,竞争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会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从而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了这个意识,就会有推进科技创新的动力,最终将想法转化为实际,在实际生产活动当中得到体现。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影响之下,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科技创新迎来了新的挑战,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此,我国应该把握住这一关键机遇,提倡自主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国际竞争当中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湛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创业与科技创新发展对策建议———基于最新全球创业现状分析的结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7-31.

[2]王伟光,陈锡文,李扬,等.“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问题笔谈[J].经济研究,2010,(12):4-22.

[3]王宏伟,李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J].求是学刊,2015,(5):49-56.

[4]严红,何雄浪.新形势下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6):43-49.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机械电子行业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同时结合了很多其他技术为一体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有个别称叫机电一体化技术,这项技术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标志着社会是越来越进步的。随着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不断的深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国际竞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机械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是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存在,对该行业的有序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1.机电行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机械电子行业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社会飞速发展下的必然产物,机械电子的发展已然成为了评价我国对外贸易能力的高低以及国际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这几年以来的创新发展,机械电子行业涉及的领域还是比较全面的,覆盖到了我国的的多个行业,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我国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随着国际经济化程度的加深,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个发展的新机会,同时,对推动我国贸易总值的增加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中坚力量。伴随着我国机电系统的发展和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机械电子行业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已成必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贸易发展影响是很大的,伴随着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不断的革新,也让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竞争力在国际中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我国对外出口的机电产品数量每年都有增长,出口总额也不断攀升,让我国成为了出口机电产品的最多的国家之一,为我国的机电行业发展设置了一个更加有上升空间的平台。

2. 机电行业发展问题探析

第一,行业的关联度不高。我国的机电业是一种集中式的行业,因此,产品结构简单,使得机电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非常容易受到其他行业的影响,尤其是时间一长,简单的市场结构已经满足不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国际竞争力就会有所消减。第二,自主研发能力弱。我国机电行业的研发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但是这些企业往往对机电领域的新的重要性不够重视,资金力度也不达标,导致行业缺乏相应的创新力和相关的资金保障。第三,缺乏人才。由于我国的机械电子行业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导致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性人才的短缺,同时,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重视度也不是很高,直接影响了机电行业的全面性发展。但是,人才对于机电行业来说,是实施具体行动的领导者,是技术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构成者,对于产业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机电行业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才的参与,因此,人才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对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 机电行业及机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机电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我国的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已经准备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将更加重视专业性技能的培养,彻底抛弃以往陈旧的发展模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是重点,为机械电子行业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以及技术支撑,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满足日后市场中更加激烈的竞争力度,为的就是根据事态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也为日后的市场竞争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必要的保护屏障。

最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新的研究成果的产生,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已经是常态了,这对智能化发展的机电行业来说,当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而发展科学技术,为的就是日后的创新有更加扎实的基础,基于这种情况,今后的发展方向就应该是高科技技术和机械电子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从定义上来分析,机械电子就是机械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在摒弃了陈旧的发展模式之后,将新兴的电子技术带入到技术的生产应用当中来,主要是为了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还有就是尽可能的帮助国民经济有所提高,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保障环节,在今后的进程中,发展平台将会更大更好。

3.2 机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技术发展背景下,机械电子的创新发展周期越来越短,这都源于它的创造价值的大小来决定的,在机械电子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模糊化。机械电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应用在很多领域都有体现,所以,能够满足每一个涉及领域的技术,追求全面性的发展是电子技术努力实现的目标。在目前的发展进程里,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标准机械化口,环境接口和动力接口的电子产品,主要是为了能够满足每个行业发展的需求。第二,数字化。这是现代科学技术项目里比较重要的概念,为数字化的机械电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机电行业的优化发展。第三,集成化。这一点是发展的关键,主要是连接着机械电子的每个部门,为的是让每个部门都可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在机械电子的整个生产过程里,每个部门都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每个部门都可以更好的协同合作,最终完成生产工作。集成化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在生产环节中,需要一个完善的生产系统,为的是紧密监控生产中每个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保证整个过程能够实现最好的运转。第四,网络化。在这个网络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机械电子行业当然也不例外,网络技术为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发展条件,也为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一个网络体系,整个生产过程由计算机监控,这都是技术上发展的重要表现。

结束语:在科学经济的影响下,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的附加科学属性也有所提高,这些都为我国的机电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条件。因此,机电行业只有更好的发展自身的技术,让自己的能力水平不断的提高,把自己的产品质量做大做强,才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日后的发展提供更高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改 创新 人才 培养模式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知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将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更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共同探求新知,而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创新型的科学知识能够直接推动技术的创新,其作为技术创新的平台,为之提供了动力。正是创新实现了科技进步,使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各项事业有了历史性的飞跃。因此,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1]

2.创新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内驱力

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和经济增长都是变革和创新的结果,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创新,就无法发展和壮大,只能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落后和衰亡。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民族,而创新技术使人类科学地认识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文明,从而推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

3.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增长前提

知识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知识经济受到各国的重视,知识获取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的智力因素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关联因素,通过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国家的知识资源,能够缓解我国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局面,快速融入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

4.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首先,我国的现状是人才缺乏,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亟待加强,只有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新世纪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才能快速推进;其次,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经济、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等元素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青年才俊;最后,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多媒体产业发展迅速,为了满足社会和科技需要,必须加强教育,培养更多高科技创新人才,同时还要控制人才外流,积极争取人才回归,稳定国内优秀人才。[2]

5.培养创新人才是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适应社会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除了重视学生对必要知识的积累,更加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以及创新品格的锻炼;创新的主旨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育模式上不单单是知识的灌输,而更注重启发,寻求和探索;评估创新人才的标准不能只凭成绩的好坏,而是要看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要注重其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相长

教育的初衷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使得学生非常被动。而新课改追求的是教学相长,即师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主动、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2.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对接

所有教育事业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有立足社会、有一技之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人才培养的创新同样需要从模式入手,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参照行业发展状况来设置主体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培养专业人才。

3.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养成教育的推行。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规范教育,而创新人才培训模式可以借助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4.结合实践,自主学习

实践课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大胆创意,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实践部分占据比重非常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淡化了实践这一理念。而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检验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也能加深记忆,修正错误,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有创意的根本来源都是真实的生活,因此,实践应当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5.集体培训,互帮互助

集体培训具有针对性强、连续性好等特点,每个参与者作为一个单个主体在培训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任务。对于技能熟练的成员来说,培训能够使其得到巩固和温习,而对于新成员来说,完整的课题训练能够检验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时发现不足。[3]

三、结论

课改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构建,要通过各个教育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完善人才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通过制度保障推动创新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务必加强创新教育实践和教学质量监控,以创新型教师为前提,带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并对监督反馈信息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教学反馈信息在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这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另外,还要注意各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在创新教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参考文献:

[1]何小溪,仲伟峰,周威.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4,(1):75-76.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05-03

课程改革历来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进入21世纪,在世界潮流的推动下,我国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地进行,鲜明而紧迫地呈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美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切实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落实到实处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模式是国家建议、州级标准、学区决策、学校实施。这也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大一统的要求很难在全国普及,不同地区学生的需要也很难得到满足。鉴于此,本次课程改革重在处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指:国家制订总体的发展规划,确定国家管理体制,提供宏观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总体目标制订相应的规划,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按照这样的线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具有适切性,有利于平衡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具有地方特色,使学生的发展能各取所长。

二 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提高教师待遇,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美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改革过程中,最能促进改革进行下去的直接实行者非教师莫属,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师资问题是一个重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运用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当前很多地方教师的工资偏低,一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怎样让教师主动热情地参与改革,成为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是最前沿、最直接的直面教育改革的工作者,许多最根本的问题只能在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被发现和提出,因此应该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改善教师现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可以通过相关的绩效责任制,来激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教师作为如此重要的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必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可借鉴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

三 唤醒国民的危机意识,将国家的危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课程改革都把教育的成败和国家未来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一个觉醒的民族都充分认识到,面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美国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很多法案从标题上就显示出他们民族危机意识的强烈,通过醒目的标题

引起国民共同的危机意识,在法案中强调教育对国家未来生死存亡的攸关作用。美国的这种做法在一些国家看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美国当局足够重视改革的体现,这也成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先后进行的多次较大的课程改革也提出过很多尖锐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没有一次将改革的紧迫性和国家危机联系在一起。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在我国难度更大,只有全国上下普遍意识到问题的迫切性,并且从行动上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教育改革的理想才可能实现。因此,在进行改革的时候,要唤醒国民的危机意识。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教育问题有多严重,而在于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的程度。多一份危机感,多一份批判,我们就会多一份进步,多一份成就,多一份强大。

四 加大财政投入,保证教育经费

教育要发展,经济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通过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教育是美国经济生活乃至全社会事务中头等重要的大事。美国对教育的重视主要反映在教育投资上。美国学者包尔丁(K.E.Boulding)说:“很多研究结论表明,就投资利润率而言,教育投资优于其他工业投资。”至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有促进生产力的宏效,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在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更是美国企业家早经理解的。①

多年前,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对美国的教育投资状况做过预测。预计政府支拨的教育经费预算将日益充裕,教育基金会将日益慷慨,教育领域一些捉襟见肘、无米为炊的现象也将日益改善。另外,一般国民收入日益增加,广大社会人士日益看清对子女教育投资的重要意义,家长们也必日益尽可能地供给子女接受长期而良好的教育。

目前,美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已经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7.9%。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相对于美国的教育经费投资,我国的相形见绌,美国的教育投资几乎是我国的两倍。我国受教育人数远超美国,但教育投资仅约为美国的一半。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优质的教育,难度可想而知。

五 除国家财政支持外,需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教育要发展,仅仅靠国家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的财政拨款是在宏观上给予支持,还要动员社会力量的支持,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如虎添翼的效应。如果社会各界人士都能认识到课程改革对于教育发展的关键作用,有能力提供经济支持的企业家和各领域的带头人能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业将会蒸蒸日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情,只有国家“摇旗呐喊”,民众不参与,社会不关心,进展是不会顺利的。只有当全社会把改革视为与自己相关的事业,切身投入其中,才有助于改革的蓬勃发展。

六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微机的诞生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计算机开始进入学校。由于政府重视,加之有强大的经济和物质力量的支撑,计算机进入美国校园的速度非常迅速。在美国中小学,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广泛应用于数学、自然科学、语言、地理、历史、社会、美术等教学中,它在推进中小学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据统计,1970年美国各州有18%的中小学采用了相关的信息技术。在美国中小学,由于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教师传授和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新型教学观念和模式。通过互联网,老师可以获取与教学相关的教辅资料,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可以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拓宽知识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观念,培养了能力,这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适应信息化社会极为有利。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校教学;教学改革

一.完善高校教学环境和管理体制

政策是否到位,制度是否配套,都将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环境和管理体制,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实现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1]。

(一)完善教学相关设施,提供有效教学媒体

一切理想都是依托一定的物质来实现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离不开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场地、教育设备等物质条件。高校要加强各种实验室及设备、图书馆等相应的助学场地的投资,以促进现代教学方法的实施运用。同时要增强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必然涉及到方法创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创新方法的应用环境问题。必须结合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配备必要的教学方法创新的硬件,以及新教学方法使用的环境。因此完善教学设施,提供有效教学媒体,是保障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

(二)加强师资力量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赖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高校在引入师资时,要严格把综合素质关,选拔有真正学时、有能力、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进入教学第一线。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理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基地,是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源泉。首先要强化人才引进机制,其次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2]。学校可以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班,开展上岗教师试讲、示范课观摩、教学培训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并采取校教学督导团整体监督与老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积极进行教师校本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加强师生的交往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现场教学与实验教学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

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层的努力。据调查,阻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因素和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性途径,大多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关。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就教学与科研而言,高校的教学领导者应处理好两者关系。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

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更需要加强教育学、教学方法等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理念。教师要突破传统角色,做好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倡导者,发挥表率作用。同时,高校教师要随时发现新思想、分析新思想、接受新思想,做好运用的准备。高校教师不仅要熟知自己学科领域的信息,也要关注学科领域外的世界变化对本学科的影响,这样会使自己在教学时有更多更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课堂就会有时代感和广博的魅力[3]。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很高的育人责任感。

(二)保持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保持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可能走在学生的前面,起到启发、引领学生的作用。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必须努力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首先高校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其次高校教师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知识构建和知识创新的探索者。教师还要具备并实践基本的组织教学等相关技能。在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时,除了需要现代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外,还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组织能力,这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实践和敢于创新。

(三)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是一种职业,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相关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职业道德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其与学生交往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且是教育职能的要求之一。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相应的师德[4]。

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

(一)树立正确学习观

高校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和改变自己,一个人的学习观念对其学习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身处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形势,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来指导大学学习和未来的学习生活。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各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大学新生的学习方式和转型教育。在教学技能策略上,教师要注重实际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加强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追寻问题答案,使他们具有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包红刚.试论大学教学方法及其改革.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1

[2] 刘秀岩.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119-120

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在当今科技全球化时代,我们关心国际科技的进展,国际也随时注视着我国科技的动向。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同我国科技进展相关的两项指标在国外引起注意,最先是《自然》发表文章强调“中国研发强度超越欧洲”,随后美国两年一度的《科学与工程学指标――2014》报告在“学术性科学与工程学研究的产出”一节中重点指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论文创作在全球的份额下降,中国的份额在迅速上升”。

由于两文的数据分别来自位于欧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美国的“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该组织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密切相关)这样的权威机构,因此引起国际上有关专家的关注,认为这是“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时刻感受到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对国家繁荣和强盛所带来的影响并备受鼓舞,同时也思考着怎样才能促进我国科技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和进步。

提高科研质量水平

2012年我国研发强度达1.98%,从而高于欧盟各国平均研发强度1.96%,引起《自然》杂志关注。但欧盟中瑞典、德、法、荷、瑞士的研发强度介于2.04%~3.37%之间,仅英国为1.77%,这些是欧盟中的科技强国。2011年美国是2.85%,日本为3.39%。

研发强度代表国家推动科技的优先程度。上世纪后半期起,各发达国家强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美国1953年为1.4%,1964年就接近2.9%,近年2.7%~2.9%。我国1991~2001年研发强度由0.6%逐步增至0.95%,2002年突破1%,一路上升到2012年的1.98%。

我国1991年研发经费是150.8亿元,2011年研发经费总量达到美国的一半,是欧洲的2/3,应该说已具有相当的实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但要同这些科技强国在科研水平上平起平坐还有待 时日。

另一个指标是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数已在欧盟、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如把欧盟各国分别计算,SCI数据库2012年收录的我国论文为19.01万篇,居世界第2位,是美国论文数的43.6%。比较2000年SCI论文30499篇,我国这十多年的提高理所当然地为国际瞩目。

但论文仅是研发产出的指标之一,且论文创作不是数数量(包括SCI论文数量),主要看论文的质量。论文的科学价值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质量评价的根本要素。

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3)》,我国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6.92次,而世界平均值为10.69次/篇。这反映了我国科学论文同国际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总体影响力还有待大大提高。又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的研究资料,我国各学科内高于被引次数世界均值的论文占我国际论文的1/4左右。每篇均被引次数17.21~11.35间的有瑞士、荷、美、英、加、德、法、澳、意等国,西、日在国际平均值附近 波动。

按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估计,还得用8~10年时间才能使我国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均值强国的水准,走得更前还要更长时间。我们希望前进步伐更快,面临的挑战是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而归根结底是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

一百多年来先辈们为在我国发展科学开始了坚苦卓绝的努力,1949年和改革开放后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空前规模。早年我国对基础研究给予的重视不够,担心理论脱离实际,强调“以任务带学科”。

理所当然,当国家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有某种需求时,科技人员义不容辞要首先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但说到底,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也是国家的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具有关键作用,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科学家说,一定规模的基础研究在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对此深表赞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经费快速增长,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我国研发总投入1991年为150.8亿元,到2012年已达10298.4亿元,这确是很了不起的快速增长。研发强度上世纪90年代在0.6%~0.7%左右波动,1997~1999年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总投入中占5%~5.7%;研发强度在2000年达1%,这是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一路增长至2012年的1.98%超过欧盟,而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却在2004年一度达到6%后一路下滑,2007~2012年在4.7%~4.8%间徘徊成为历史的新低。

研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比例的安排是科技工作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综合平衡,并考虑本国国情以及国际间的借鉴。研发投入中的基础研究占比,美国1979~1999年期间14.1%~15.9%,2009~2011年19%;2011年法国25.3%,英国10.8%,日本12.3%。

据维基百科资料,日本上世纪70年代和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成熟,逐渐摆脱对外国研究的依赖,1986年开始研发强度高于美国,198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13%。

我国基础研究在研发中的比例显然远远低于科技强国,数十年来长期如此,不能不考虑这种状况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强调加强基础研究。

加强应用研究 注重企业研发

我国研发经费来源主要是两大块,一块是政府财政,另一块是企业。从历史上看,1997年我国企业的研发开支占全国研发总支出的42.9%,由此估计当时企业投入占全国总投入的比例大致同此数值接近,而政府财政的投入约占60%。2007年起企业投入占全国投入70%以上直至2011年的73.9%,而同时期政府财政占比降至25%以下直至2011年的21.7%。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在研发投入和研发规模上均称得上表现不俗,这在总趋势上是好的,说明我国研发工作主体已具有市场导向特色。

但我国的研发工作结构却出现了两个新问题。据《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研发活动中试验发展占83.9%,应用研究占11.3%,基础研究占4.8%。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占比显著偏低,总和只占16%,大大低于2000~2005年期间的22%~23%。因此,需要提出加强应用研究,这是第一个问题。

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的试验发展部分,自2005年以来超过90%,近年来基本保持97%~98%,基础研究只占0.1%,应用研究占2.2%~2.9%。企业应用研究占比低到如此地步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这是第二个问题。

列举这一系列数字是一件很乏味的事。前面已经提到,我国企业近年来对研发的投入大增显然同政府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有关,这是很好的现象,是科技发展的正能量,而正是这一部分活动同经济的结合最为紧密。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些讲话或文件不时指出“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语焉不详,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仅占2%~3%,我国全国研发活动中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总和已低达16%~17%,这对我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创新,是一种最好的研发结构吗?全国研发人员(2011年)中,试验发展人员占81.1%,应用研究人员占12.2%,基础研究人员占6.7%。全国科技人员80%以上从事试验发展工作,因此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仅是增加经费,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培育人才 队伍。

对研发活动分类指导、管理和评价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是三类性质不同的研发工作,是国际普遍采用的分类。我国有时强调分出应用基础研究一类,并逐渐归入基础研究而合称基础性研究;欧洲也有过类似的意见,将其称为“战略研究(strategic research)”并归入应用研究,这种“战略”一词的用法常常受到质疑。

不同性质的研发工作,在管理方针和评价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有时由于混淆了其中的差别而引发了一些矛盾和争论,产生了不理想的导向。

对科技成果或研发成果的评价,在早年国内多是请几位专家开个成果鉴定会,并给出国内或国际某种水平的结论,这就是专家评议。大致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被称为同行评议的成果鉴定会,这是从基金项目的同行评议发展过来的,强调同行是保证评议人对项目或成果有更专门的学问从而确保评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在这里我顺便提一下,早年美国科学基金会项目申请书的同行评议曾因外界的质疑(至少有过两回)而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估,结论认为同行评议有其不足,例如有时会忽视某些萌芽的创新思想,但同时指出没有比同行评议更好的方法。当今各国普遍采用同行评议,学术刊物审稿也许是最早采取这种评审方式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评价成果中开始关注SCI收录状况,随后又重视SCI引用状况甚至在SCI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某些其他定量评价指标。在使用SCI这一指标过程中,逐渐引发了不少争论。SCI这个外国指标有没有意义?SCI既可正面引用也可负面引用,SCI引用能说明什么?某某诺贝尔奖得主说他的文章就不投《自然》《科学》,更不知道什么SCI等等。据我所知,国外学者愿意把论文投向本专业的优秀刊物,对SCI并非一无所知。小同行洞察本领域的发展水平,评价某文章、某项目可以不用查问SCI;对于非同行来说,SCI以及期刊影响因子的使用是有适度帮助的。

对不同性质研发活动成果的评价,应该说评价标准的基本核心是一样的,就是看成果的“价值”,评价过程是“价值评议”或“同行价值评议”。要同行评议是因为非同行无法评判,甚至大同行都难胜任某一具体领域成果的评判。国内同行不够时就得借助国际同行,近年来一些重大问题的评估已邀请国际专家来进行。“价值评议”就是看成果的价值、意义,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创新度及其意义的大小。

不同性质的研发活动在价值评判上有很不相同的取向,基础研究重视的是学术理论上的创新,其价值评议就是学术价值评议;应用研究重视的是研究所获原理在学术上的价值以及对既定目标的应用潜力,二者兼而有之或侧重其一;而发展工作重视的是其市场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