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

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446.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125-01

在临床中发现颅脑损伤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早期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年我院收治的178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对白细胞计数与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男113例,女65例;平均年龄3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32例,摔伤(坠落)25例,打击伤21例。所有病例均经头CT检查后确诊为颅脑损伤,无急、慢性炎症及其他脏器合并伤。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进行格拉斯哥评分(均在24 h内)。按入院时GCS伤情分为3组,分别为重型组(GCS 3~8分)41例;中型组(GCS 9~12分)53例;轻型组(GCS 12~15分)84例,用t检验作组间均数比较(表1)。

另外根据白细胞计数(×109/L)分为3组: (4~10)组,计93 例; (10~15) 组,计54 例; 15以上组,计31 例。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将恢复良好和中残视为预后良好,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视为预后差,用卡方检验组间差异(表2)。

2 结果

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表1)。 颅脑损伤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与颅脑损伤的预后亦密切相关(表2)。外周血白细胞数越高的患者, 颅脑损伤越严重,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越高。

3 讨论

临床上细胞计数增高常被认为是炎症感染的指标,颅脑损伤病人在伤后几小时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常升高, 而且现有的研究发现其升高的峰值出现于24 h之内,这显然不能用感染来解释。目前认为颅脑损伤后白细胞数增高的机制是:创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类固醇激素分泌量增加。严重颅脑损伤,由于颅内高压,下丘脑和垂体前叶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了损害,造成内分泌紊乱,儿茶酚胺、类固醇激素过量进入血循环, 儿茶酚胺促进白细胞从储备池进入循环池,类固醇激素促使骨髓释放白细胞,且减缓白细胞移出血管,二者协同作用使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白细胞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直接参与组织损伤。白细胞升高时,血浆中肌酸磷酸激酶(CPK)也相应增高,而CPK与血管的结构损害有关[1]。外周血白细胞的大量聚集可引起微血管的损伤和栓塞。脑组织损伤时局部毛细血管内膜细胞可产生多种促进白细胞在局部毛细血管壁上聚集黏附的物质,聚集于血管壁的白细胞可释放诸如氧自由基、蛋白分解酶等物质,引起内皮细胞肿胀,导致或加重脑组织损伤。

从本文表1、表2结果可以看出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的幅度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组间差异显著。外周血白细胞数越高的患者, 颅脑损伤越严重,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越高、预后更差。GCS评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评价急性脑外伤伤情的重要指标,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时也有一定不足之处,受观察者经验水平或患者某些因素( 如眶周淤血致睁眼困难,心理因素不配合查体等)的干扰,评分可能出现误差[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是目前临床最常用检验项目之一,尤其对于没有CT的基层医院来说,数据极易获得,且较GCS评分客观,

二者联合应用可以弥补彼此不足,帮助临床对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2-63.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29-630.

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以学龄前儿童多发, 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的特点,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1]。为了解栾川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 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现对2009~2013年栾川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疫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栾川县统计年鉴。

1.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疫情概况 栾川县2009~201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285例, 重症73例, 无死亡病例, 年平均发病率76.55/10万(1285/1678704)。各年发病率依次为71.91/10万、27.27/10万、158.98/10万、70.90/10万、50.80/10万, 各年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1, P

2. 2 流行特征

2. 2. 1 地区分布 全县14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 报告发病率为前三位的分别是城关镇、赤土店镇、栾川乡, 不同乡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85, P

2. 2. 2 时间分布 2009~2013年栾川县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集中在4~7月, 占总发病数的68.02%, 见图1。

图1 2009~2013年栾川县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分布

2. 2. 3 人群分布 ①性别分布:男性806例, 女性479例, 男女性别比为1.68:1, 男性年均发病率为91.30/10万, 女性年均发病率为60.19/10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6, P

2. 2. 4 病例类型 临床诊断病例占86.30%, 实验室诊断病例占13.70%。176例实验室诊断病例中, 肠道病毒71型(EV71)75例, 占42.6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35例, 占19.89%;其他肠道病毒66例, 占37.50%。2009~2013年共报告重症病例73例, 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68%。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栾川县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 具有明显地区性、季节性和人群差异。①5年来手足口病例分布在全县十四个乡镇, 以城关镇发病最为集中, 主要原因为该辖区人群密集, 人口流动性大, 增加了接触感染的机会。②发病季节性明显, 集中在4~7月[2]。③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 尤以1岁组发病最多, 原因可能是散居儿童基本处于居家状态, 日常接触人群广泛, 而监管人尤其是农村的监管人缺乏防病知识以及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3], 应成为防控重点人群。④手足口病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与男孩活泼好动、相对女孩卫生习惯差, 感染手足口病机会较多有关[4]。⑤2009~2013年栾川县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为主要优势毒株[5], 同时存在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已成为儿童常见病, 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 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方法, 且存在着具有自限性、病程较短、多数病例病情轻等临床特点容易被老师、家长所忽视[6], 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全民参与, 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重点人群, 以托幼机构为重点场所, 加强卫生和教育部门的配合, 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减少聚集性疫情发生;医疗机构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 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避免院内交叉感染[6];做好临床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 提高识别和救治重症病例的能力, 降低病死率;对普通轻型病例给予居家隔离治疗, 做好患者的随访管理;加强对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及托幼机构教职员工的健康教育工作, 普及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和病原学监测, 掌握流行趋势和毒株变化, 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臧得强, 邵毅, 刘作松. 2008-2011普兰店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预防医学论坛, 2012, 18(12):封二, 899.

[2] 姜宪尘, 赵瑞芳, 曹国平. 2008-2010年浙江省衢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疾病监测, 2011, 26(7):528-530.

[3] 李静, 马有祥. 2008-2010年山东省东营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疾病监测, 2011, 26(12):955-957.

[4] 孙军玲, 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9):973-976.

[5] 田鹏, 李克伟. 2008-2011年洛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17):108-109.

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支气管哮喘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32-1

为了探讨哮喘患者健康教育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我们采用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规律性随诊和随访,实现治疗护理方案个体化管理,对哮喘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哮喘患者64例,哮喘的诊断和分期均符合2004年哮喘防治常规修订的标准,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8-64岁,病程1~11年;病情分级:轻度持续20例,中度持续12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7-64岁,病程1~8年;病情分级:轻度持续20例,中度持续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受教育情况及家长的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治疗上两组患者均给予吸入辅舒酮气雾剂,未给予其它静脉、口服用药,哮喘发作时加用支气管扩张剂,每日3次-4次,症状缓解后停用,有发热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从一般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科学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从哮喘患者的心理、药物、饮食、环境及适宜的体育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规律性随诊和随访,实现治疗护理方案个体化管理。

1.3临床疗效依据全国哮喘防治协作组1998年修订的疗效判断标准,将治疗前后病情变化评定为临床控制、显效、好转和无效。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在观察的1年中哮喘发作次数和急诊次数。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疗效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哮喘患者自我病情监测与控制、自我预防的护理能力,从而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2.2哮喘发作次数与急诊次数两组观察前后哮喘发作次数与急诊次数见表2。观察前两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后两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由此表明,护理人员从哮喘患者的心理、药物、饮食、环境及适宜的体育锻炼等方面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帮助患者避免各种致敏原,从而控制哮喘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急诊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范文第4篇

案例:有幸受一位老师的邀请,听了她执教的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法(不进位)》一课,感受颇深,现将教学环节记录如下。

一、课前复习(10分钟)

1.出示计数器,拨上143,提问:1、4、3分别表示什么?

2.口算:7+8= 20+30= 400+20= 600+200= 40+25=

3.竖式计算:21+34= 45+37= (全班练习)

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为什么从个位加起,相同数位对齐?

二、讲授新知(25分钟)

1.出示情境图,观察图意。

师:你会提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列式:143+126=

提问: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

2.师:我们先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珠子。(大部分学生直接画上269)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画的是269。

师:你为什么画上269呢?

(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直接用动画演示拨珠过程)

3.生:我用竖式计算的。

教师在学生口述中书写竖式。(花费时间过长)

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回答困难)

4.教学验算。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423+74=

2.计算:325+134= 563+24= 243+352=

(练习题量较少,形式单一,没有出现两位数加三位数的竖式计算,这类题目学生容易出现数位对错的现象。)

反思:

在课堂上,我看到上课老师忙得满头大汗,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学生被老师抛出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教学环节繁琐。学习本身应是一件简单的快乐的事情,而这节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究其原因有:

1.时间安排不合理,复习铺垫整整占用10分钟,新授25分钟,练习5分钟,学生练习时间过少。

2.教师语言凌乱,重复唆比较多,所提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如:“你为什么画上269?”“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3.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使教学复杂化。

课后,我找来平行班的学生(没有学过此知识)进行调查。询问:“134+125=,你知道这题等于几吗?”班上30人,有22人说对得数,有5人说错,有3人不会算。

“你是怎么算的?”有8人说:1加1等于2,3加2等于5,4加5等于9。有4人说:4加5等于9,3加2等于5,1加1等于2。有6人说:用竖式计算。有4人说不清,但知道答案。

数据证明,73%的学生能算对答案,其中60%的学生能说出计算的方法,13%的学生说不清理由,但会计算,27%的学生不会计算。 因此,调整备课思路:

1.本课计算内容比较简单,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复习铺垫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

2.课堂上教师要用数学的语言来规范学生说算理。

3.丰富练习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理清课堂主线:铺垫―算理(计数器、竖式)―练习。只有简化程序,以学生为主,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课堂才真正简约而有效。

修改案例:

一、 复习铺垫

用竖式计算:21+34= 45+37=

师:计算时,你觉得应注意什么?

(删减复习题,保留第三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学生为新知做好迁移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观察图意。

师:你会提一个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出示问题,学生列式:143+126=

师:你知道得数等于几吗?你是怎么计算出269的?

(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得数,但说不清算理,这是老师需要花时间的地方。老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思维的碰撞。)

2.小组活动,交流。(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计数器)

学生可能汇报:1+1=2,4+2=6,3+6=9

追问:1加1等于2,这里的1表示什么?2呢?

4加2等于6,这里的4表示什么?2、6呢?

3加6等于9,这里的3又表示什么?6、9呢?

师:你能把刚才的计算过程在计数器上拨珠演示出来吗?

(学生只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法,教师借助直观形象的计数器,数形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算理。)

提问: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生:我是用竖式计算的。(投影展示竖式过程)

提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教学验算。

4.小结:拨珠计算和竖式计算,这两种方法都有共同之处,是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1.竖式计算,并验算。

2.改错。

[234][+ 152] [386][452][+ 46] [498][37][+ 428] [798]

3.卡片游戏。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闯关游戏,在游戏中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简约化,是指对课堂教学的语言锤炼、目标定位、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媒体使用、课堂评价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1.简练的教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严谨和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之一。数学语言承载的是数学思想,这无形中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简洁明确。如案例中老师在师生问好以后说:“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早听说二(2)班学生聪明、勇敢。大家看一下,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还有校长,希望同学们就像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害怕,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好不好?”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要言简意赅,反复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尽快把学生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

2.恰当的学情分析

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有三个依据:课标依据、教材依据和学生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对前两方面分析较多,对学生的研究存在着明显不足。其实,一切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恰当的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对学生已会的老师就少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就多讲。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有什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新授课的起点,确保新旧知识有机衔接。教师还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层次情况,选择各类学生的代表,以便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其次,了解学生缺什么,了解学生相对于新知识储备的不足之处。如本课学生课前能计算出三位数加两位数的得数,但不能用数学的语言规范地说出算理,还有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培养计算的好习惯,这就是老师需要花时间的地方。

3.简朴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如本节课的新授完全可以不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借助计数器,学生尝试计算就能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我们应该返璞归真,从“简朴有效”的原则出发,恰当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用。

4.简洁的教学评价

现有的课堂评价有太多太滥的现象,失去了激励功能。数学课上,老师说:“真棒,表扬她!”于是我们听到“嗨,嗨,你真棒!”一堂数学课终了,林林总总的五角星和小红花贴满了孩子们的脑门,不讲原则地“鼓励”学生,我们的评价如此廉价!

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STEM;数字科学家;自由的研究者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7/08-0049-05

科学教育在继STS教育、Hands on教育、Minds on教育之后出现了STEM教育理念。STEM教育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强调综合性,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四个领域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学生的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

在STEM教育理念引领下,北京师范大学项华副教授及其团队创立了“数字科学家”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在数字环境下,以信息技术为情感激励工具和探索工具,旨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世界的意识和能力的课程与教学模式。

北京景山学校北校区从2011年3月开始实施“数字科学家”课程项目。期望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能够对任何一个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选用适当的科学手段进行解决,从而成为一名自由的探索者。下面将以“投票计数”为例,介绍我们的思考与做法。

教学任务分析

“投票计数”是初中阶段“数字科学家”选修课程的第一课,问题情境源于北京连续出现雾霾天气,学生要对过春节时是否有必要燃放烟花爆竹进行投票。

任务要求: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低碳环保呢?请自主选择一个内容,制作投票计数器,让本班同学参与投票,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任务内容:1.根据问题情境,选择环保内容,编制成可以进行投票的问题与选项。2.利用Scratch软件平台的按键侦测功能,设计制作投票器。3.在全班进行投票,获取数据,将结果导出,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4.撰写研究报告,按小组交流展示。

学情分析

学生共11人,来自七年级的两个班级。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一个学期的Scratch学习、使用经验,具备了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Scratch的键盘按键事件,制作两个键响应的投票器。2.进一步熟悉Scratch动作模块里“移动多少步”程序块的功能与使用,利用画笔里的图章功能,制作投票数据的柱状统计图。3.了解Scratch中变量的定义、使用,记录输入不同选项时的投票数。4.了解分支选择结构和文字显示的功能,对投票结果进行判断和输出,直接得出投票结论。

过程与方法:1.亲身经历“规划设计—制作—测试—修改完善”的过程,体会如何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出符合需要的投票器程序。包括程序的功能设计、角色与界面设计、变量设计、初始化设计及程序制作。2.初步协调小组成员的配合,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本课任务涉及了数据的获取、导出、处理分析及结果的应用,渗透了“数字科学家”的课程理念。2.体验从问题情境中提炼出核心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规划设计投票器的功能。2.程序的测试与修改。

难点:1.投票器功能的规划与程序界面的设计。2.程序的测试与修改。3.对所获取数据的处理、分析与应用。

课程资源

Scratch 1.4软件平台;投票计数学案.doc;投票计数.ppt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基于问题的小组探究式学习,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的作用是:引出核心问题—指导学生设计—点评程序,提出改进意见。学生的活动流程为:分组协作、明确分工—规划设计、拟定功能—编写程序、调试应用—获取数据、撰写报告—评价反思、展示交流。

1. 引入新课(15分钟)。

教师介绍“数字科学家”课程的目标、要求与安排,并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确定组名与分工。

(教师用图片展示情境,引入项目)北京频繁出现雾霾天气;春节期间,很多人选择不燃放烟花爆竹;四年级小同学在进行“我们的碳足迹”项目活动。

师:我们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否低碳环保呢?让我们制作投票器来进行投票,并对投票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应用。

教师展示投票器示例画面,带领学生明确探究学习步骤:

(1)启动Scratch,设计制作问题背景和问题角色。

(2)编程制作投票器:按y键表示同意,n键表示不同意;数据的可视化(多种形式,如柱状图);统计结果的记录(变量或链表)。

(3)在小组内进行投票测试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试。

(4)导出数据并对投票后的程序界面进行截图。

(5)撰写本课研究报告。

2.学生分组探究学习(40分钟)。

研究报告格式:

主题:***环保生活方式调研

研究者:***小组 组员:

轮值主席:

调研目的:

程序流程图:

调试过程(出现问题,解决办法):

导出数据与分析:

环保生活方式建议:

体会:

3.小组展示交流与教师点评(25分钟)。

4. 教师小结及作品整理提交。

实践、反思与拓展

第一次实践:自选主题设计投票器

5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地完成了任务,撰写出了研究报告,完成情况很好。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现象。

1. 学生发现了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在程序的制作和试运行过程中,学生发现“按住Y键不放时,会导致多次重复投票”,怎么办呢? 围绕这一问题,学生自己展开了讨论与尝试,各组都有不同的高招:

“TCYYY”组采用了直到按Y键结束前一直等待的程序模块。

“冯周”组采用了按Y键后进行广播,等待1秒后才能重新投票。

“燃烧军团”组采取了要求投票者填写身份和理由的方式,并在按键处也采用了直到按Y键结束前一直等待的程序模块。

“132425”组采用了“计数器”和“数学逻辑”的模块,实现2秒钟内不可重复投票。

从以上情况看出,学生能够在程序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宽松的研讨环境中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拓展,得出多种解决方案。学生们已经有了问题意识,有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与能力。

2. 撰写研究报告,培养了学生记录探究过程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意识。

下表是各小组对程序问题的部分调试记录。可以看出,尽管学生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各不相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但都把问题说清楚了,记录了自己思维和探究的过程。

3.从研究报告中的“导出数据与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考虑问题角度的多元化和分析数据时思维的发散性。

4.学习评价要素与权重:轮值主席(10)、学习纪律(10)、小组合作(10)、程序功能(40)、研究报告(30)。

这是一次两课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从最终效果看,还需要在学生开始自主制作之前进行讨论交流,明确程序的基本功能和程序设计的变量定义等,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更有的放矢。

从学生选择的投票主题看,问题比较单一,在选题方面的思维不够发散。当学生把制作好的投票器给四年级“我们的碳足迹”项目负责老师用时,老师的一句话“我想问其他的问题怎么办呢?”就把学生问懵了。怎么办呢?我根据可以探究的新问题,对活动进行了延伸。于是,有了第二次实践。

第二次实践:万能投票器的制作

1.问题情境: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进行“我们的碳足迹”项目调研时,拿到了我们之前制作的投票器,发现我们5个小组的选题比较单一,想问其他问题却没有办法使用这些投票程序,怎么办呢?

2.讨论形成任务,明确程序功能。

通过讨论,学生提出制作能够让使用者问任何想要调研题目的投票器——万能投票器,即简易专家系统。

程序的功能:

通过人机交互可以生成任意想调研问题的投票器(要有相应按钮,在问题生成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重新开始设置问题)。

通过人机交互利用设定初值的程序进行投票(要有相应按钮,在投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重新开始投票,而不必重新设置问卷)。

通过人机交互生成投票结果并进行初步判定,得出结论。

3.分小组进行程序开发,并完成以下各项工作:(1)通过填表的方式,明确程序功能,并进行变量和链表设计。(2)编写程序。(3)发现程序问题,调试程序。(4)撰写反思与体会。(5)进行共享交流。

4.评价要素与权重:学习纪律(20)、小组合作(20)、程序功能(30)、研究报告(30)。

5.实践情况:每个小组都撰写了程序的开发说明,并完成了程序的制作。以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小组程序开发说明。

【小组名称】132425

【任务主题】制作任意题材,2~4个选项投票生成器。

【程序功能】先由提问者通过“回答”设计出问题,然后进入回答模式,再由计算机通过程序辨析,做出条状图。

【变量设计】No1:一号选项, No2:二号选项,No3:三号选项, No4:四号选项。

【链表设计】问题链表(用于记录问题),回答列表(可随时导出回答数据)。

【初始化】主角设置问题、选项个数与选项名,可随时停止设置问题。

【投票器使用】通过键盘控制选择选项。

由于时间关系,只有2个小组的程序做了应用演示,其他3个小组只写了开发说明,课后上交了制作好的程序。我在试运行学生的程序时发现,如果不猜的话,就不知道怎么使用他们的程序。怎么办呢?于是就诞生了第三次实践的问题,即如何使别人能够顺利使用自己开发制作的程序呢?

第三次实践:程序测试修改与编写使用说明

1.问题情境:小学四年级“我们的碳足迹”项目组的学生拿到了我们制作的万能投票器,在使用时又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怎么使用啊?我想导出投票数据怎么办呢?

一个软件开发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是测试、调试、修改,第二项工作是编写软件开发与使用说明,让后续的开发者和使用者知道如何着手修改和完善程序,怎样能够正确使用。

2.讨论明确任务:(1)测试、调试、修改程序。(2)编写软件开发和使用说明。

3.按小组程序调试与修改,并准备自己软件的展示与宣传广告词。

4.评价要素与权重:学习纪律(20)、小组合作(20)、程序功能(20)、使用说明(20)、交流展示(20)、加分(10)。

5.实践情况:5个小组的学生都修改调试好了程序,特别是程序的初始化工作,编写了较为清楚、比较简明的使用说明。以下是一个小组编写的开发和使用说明。

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腮腺炎/诊断; 喜炎平/治疗应用; 传染病; 儿童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本院采用喜炎平注射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03~200810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儿120例,其中男69例,女51例,男女之比1.35∶1;年龄2~12岁,平均7岁。病程10~14 d,腮腺肿胀1~3 d达高峰,持续4~5 d后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12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病情分布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病前3~4周内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有在流行地区活动史。(2)多急性起病,常有非特异性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1~2 d后腮腺迅速肿大,通常先一侧肿大,2~4 d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压痛。局部皮肤发亮但不红,表面发热但不化脓。腮腺管口早期可有红肿,但挤压无脓汁。颌下腺或舌下腺可同时或单独受累[1]。(3)末梢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2]。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60105),1~2 mg/kg肌肉注射,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板蓝根冲剂,每次10 g,每日3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9.0统计系统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u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大)在

2.2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喜炎平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主要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u=2.63,4.56,6.75,4.32,均P

2.3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喜炎平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 见表2。表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62,P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托儿所、幼儿园易造成暴发流行。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的单股RNA病毒,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在上皮组织和脸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经血流累及腮腺等组织,并在其中增殖,进一步波及其他脏器[2,3]。1岁以内婴儿由于体内尚有获自母体的特异性抗体,因此发病者较少。主要病理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腺体充血发红,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有发热、头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4]。喜炎平注射剂的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理作用,显著地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局部胀痛,减少并发症,利于病情恢复。

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在临床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观察表明,喜炎平注射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其缓解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胀等临床症状的作用优于对照组,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副反应。因此认为,喜炎平注射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军,汪勤,吴振山.现代传染病诊疗规范[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295.

[2] 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671.

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范文第7篇

作者:潘小东 赵晓琴 陈强

观察指标①记录每例患者进入MICU后的第1天及第10天24h内最差的生理参数值进行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APACHE)Ⅲ评分。②采集每例患者入科第1天及第10天的生命体征指标(心率、血压、体温、呼吸频率、尿量等),辅助检查资料(血常规、肝肾功能、动脉血气等)及基础疾病资料等临床资料,并计算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仪器本研究全部病例均采用PB-840呼吸机(美国Bennett公司)、Servo-i呼吸机(德国Siemens公司)行连续性机械通气;血气分析采用美国GEMPremier3000型血气分析仪测定;生理学参数监测采用美国GE公司的Solar8000M多功能床旁监护仪。机械通气的实施患者进入MICU后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适时选择有创正压通气。全部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方式建立人工气道,初始通气模式多为容量或压力切换的辅助-控制通气(assistcontrolventilation,A-CV)模式,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通气模式。撤机前通气模式大部分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intermittentmandatoryventilation,SIMV)+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supportventilation,PSV)+呼气末正压(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小部分采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hasicpositiveairwaypressure,BIPAP)+PSV方式或SIMV+PSV+PEEP转为BIPAP+PSV方式。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的比较处理采用χ2检验。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后退筛选法对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对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分别对第10天APACHEⅢ评分及血乳酸水平预测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撤机成功与否作评价,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患者年龄、气管切开例数、呼吸衰竭病因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1天和第10天主要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比较,第1天仅APACHEⅢ评分、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10天APACHEⅢ评分、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oxygentensiondifferences,A-aDO2)、血乳酸、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肌酐、白蛋白、血糖、血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可见长期机械通气后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出现显著变化,。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将上述所有临床指标按表4赋值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10天APACHEⅢ评分>60分及第10天血乳酸>2.0mmol/L是影响撤机成功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回归方程:Log[P(/1-P)]=-3.904+1.16(血乳酸>2.0mmol/L)+1.879(APACHEⅢ>60分),用Hosmer-Lemeshow检验对该模型进行拟合度评价,结果P=0.604,模型成立(表5)。2.4ROC曲线分析结果第10天APACHEⅢ评分>60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标准误为0.029,P值为0.000,95%可信区间为0.836~0.951;第10天血乳酸>2.0mmol/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8,标准误为0.046,P值为0.000,可信区间为0.648~0.828。两项指标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详(图略)。

APACHEⅢ评分预测长期机械通气撤机成功与否APACHE评分是目前国际上广泛用于重危患者病情分类评定及预测预后的一种评分方法。临床观察发现,病情危重是长期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病情危重、恶化而出现循环不稳定,及肝、肾、肠道等功能障碍或衰竭时撤机成功率低,病死率高[7]。病情危重是长期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退易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使得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更为复杂。Schonhofer等[8]研究认为APACHEⅡ评分的高低能用于预测机械通气小于25d患者撤机成功与否。Matic等[9]将129例患者分为APACHEⅡ≤20分和>20分组,两组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关学者比较了APACHEⅡ、APACHEⅢ评分对100例危重病患者的评分后认为:两种评分系统均可用于危重病患者的病情评估,APACHEⅡ、APACHEⅢ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4、0.86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ACHEⅢ更适合老年慢性病患者[10]。Zimmerman等[11]在1993年至1996年期间对美国161医院37668例患者的多中心研究证明:APACHEⅢ能够对病情作出较准确的评价和预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预测生存率、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还有研究发现的APACHEⅢ评分在60分以上,病死率明显增高(P<0.05)[12-13]。临床工作中也发现APACHEⅢ较APACHEⅡ更为科学合理,APACHEⅢ评分系统的生理学评分包括l7项生理参数,几乎涵盖了全身各系统的急性生理变化状况,从而量化了病情的严重程度。APACHEⅢ评分能够对患者入重症监护室时病情的评定及死亡风险率的预测,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反复评分对病情进行动态观察,有助于临床医师决定治疗的手段,确定患者脱离重症监护室监护的最佳时机或为估计需要继续治疗的时间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根据。本研究显示:长期机械通气老年患者的原发疾病集中分布在慢性肺部疾病(如COPD)、各种原因导致的ALI/ARDS、重症肺炎、急性左心衰竭等病变,与相关的文献报道类似[14]。机械通气后第10天APACHEⅢ评分>60分预测撤机成功与否的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894。由此也进一步表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控制病情的发展是决定能否撤机的关键问题之一。血乳酸对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乳酸是糖酵解的终末产物,当组织缺氧导致无氧代谢时,在辅酶(乳酸脱氢酶)参与下丙酮酸转化为乳酸,使血乳酸水平增高,它的升高反映了低灌注情况下无氧代谢的增加。人们对乳酸在体内的代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测定乳酸水平来反映全身组织灌注不足情况下组织器官氧债程度。作为组织缺氧的指标,它的升高反映了低灌注情况下无氧代谢的增加。但单纯监测某一时刻的血乳酸水平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机体的缺氧状况与疾病的严重性,而动态监测血乳酸浓度可较准确地反映疾病的状况。Bakker等[15]对87例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研究表明: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浓度水平是其病情发展的预测指标,并且乳酸性酸中毒的持续时间比最初的乳酸值是更为重要的监测指标。Jia等[16]对2001年至2005年机械通气>48h的2583例患者进行研究,其认为血乳酸水平升高是ARDS患者病情进展的因素之一。Todorova等[17]对机械通气>7d的151例患者的研究也发现血乳酸是影响撤机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本研究中撤机成功组与失败组的第10天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第10天血乳酸>2.0mmol/L是影响撤机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3.191,其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738,说明血乳酸水平的高低对预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能否成功撤机有一定的影响。其他临床指标对长期机械通气撤机的影响目前全身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APACHEⅢ评分都将血小板计数纳为独立的评价指标用来评价病情危重程度。王盛标等[18]研究认为血小板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也发现撤机失败组患者第10天血小板低于成功组(P<0.05),故对于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要注意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变化。Boynton等[19]研究了74例需要长期机械通气(>72h)的外科危重病患者,结果显示早期气管切开可以缩短脱机时间、减少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Griffiths等[20]对5篇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显示成年危重病患者早期(≤7d)行气管切开能够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住院时间,但其没有显著影响病死率。总之影响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多种因素并存。为提高撤机成功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应加强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积极予以器官功能支持,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时把握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当然,这尚需要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以期获得循证医学证据来找到对撤机影响最大的因素及合理撤机的方法。

科学计数法的学情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腹腔镜;微创;传统开放手术;阑尾炎

[中图分类号] R7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a)-0045-02

小儿阑尾炎为小儿腹部外科的常见急腹症,病情较为严重,阑尾穿孔及弥漫性膜炎的发生率较高,严重会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目前,随着医疗技术及腹腔镜设备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关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报道也不断增多,但是评价不一[2]。为了进一步对腹腔镜技术在小儿阑尾炎治疗当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该研究对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30例阑尾炎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130例阑尾炎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黄家驷外科学》[3]中阑尾炎的相关诊断标准,经保守治疗无效,均存在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右下腹反跳痛、压痛等症状,经B超检查存在腹腔积液。纳入标准:经检查符合阑尾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为2~12岁之间;存在手术指征或经保守治疗无效;伴全身感染及明显弥漫性膜炎;伴肠梗阻者。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心、肾、肝功能障碍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资料不全者。

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5例患儿,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为6~12岁,平均年龄为(7.2±1.5)岁;病情分布:慢性阑尾炎7例,急性阑尾炎49,急性化脓阑尾炎9例。观察组65例患儿,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为5~12岁,平均年龄为(7.9±1.4)岁;病情分布:慢性阑尾炎9例,急性阑尾炎50,急性化脓阑尾炎8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手术之前进行感染预防及抗生素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所有患儿均行全麻。观察组患儿行腹腔镜微创术,于脐部左5 mm处行弧形切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解开,刺进气腹针,在尖端置入腹腔之后,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将腹内压力调整在10~12 mmHg。在腹部膨隆之后,经脐部Trocar5 mm,将30°腹腔镜通过此管置入腹腔,对腹腔内的情况进行探查。对符合腹腔镜微创术者继续进一步操作,经麦氏点置入Tocar(10 mm)做操作孔,置入操作钳。沿着结肠带找到阑尾,以阑尾抓钳对阑尾的头端或者根部进行固定,拉至操作孔套管。然后拔出Tocar,进行气腹排气,将阑尾通过操作孔拉出腹腔,并切除。在对残端进行消毒之后,把残端与盲肠放回腹腔。对创面进行检查,确定无出血之后,拔出Tocar并关闭切口。

对照组患儿行传统开放手术,经右中下腹直肌或右麦氏点行切口,逆行或顺行将阑尾切除,根据患儿腹腔内的污染情况放置引流条或进行冲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成功率[4];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儿腹腔脓肿、切口感染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对所得数据以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

2 结果

2.1 手术成功率

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成功率为100%(65/65),对照组患儿的手术成功率为100%(65/65),两组患儿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中与术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并发症的发生率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4,P

3 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为儿童常见的急腹症,因为儿童特殊的生理及解剖特点,病情发展迅速,容易引发阑尾穿孔、坏疽,引起阑尾周围脓肿[5]。腹腔镜不但具有诊断作用还具有治疗作用,手术过程中能够对腹腔病灶进行全面探查,并且对组织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排气时间短、术后出血量少,利于患者康复。该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综上,以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阑尾炎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Ummugulsum B, Akgun O, Mecit K.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ing in detecting acute appendicitis in children: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MRI and surgical findings[J].J Magn Reson Imaging,2014,39(6):104-116.

[2] Daisuke I, Shojirou H, Shimizu S, et al. Amebiasis presenting as acute appendicitis: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Japanese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2014,121(18):1006-1014.

[3] 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34.

[4] 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等.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比较[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25(4):295-298.

[5] 蔡喜中,白铁成.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0(4):11-18.

[6] 郭驰波,孟永霞,卢建跃,等.七例飞行员急性阑尾炎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4):29-30.

[7] 安杰,董秀山,秦学良,等.急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比较[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5(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