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优点

地理教学优点

地理教学优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堂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 Instrunct)简称CAI,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的特性,使广大的地理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收集地理素材,制作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图、声、文交互性强,界面友好,操作简捷方便、灵活易用,易于控制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发挥其优势,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多姿多彩。

一、教学氛围得以优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电脑能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大量信息,而且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优势,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教学情境,创设浓厚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述《澳大利亚》时,最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电影文件,奔跑的袋鼠,奇异的鸭嘴兽要比课本中的图片形象生动,使同学对其有了一个立体动态的感觉,激发了同学的兴趣,正当同学处于兴奋之时,及时抛出为什么在澳大利亚会保存很多的古老动物这一问题,使同学对这一有趣现象的存在原因探索的欲望欲罢不能,从而增强了求智的欲望。再如,我们在学习《长江》、《黄河》时,可以先展示一段《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影音文件,使学生领略长江、黄河气势磅礴,雄浑壮美的大川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缺乏阅历的青年学生来说,地理学科的难点常常是一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地理事物,而CAI则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如“月相”一课中,“月相的成因”是难点又是重点,过去只由教师结合课本插图抽象地讲解,青年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很难接受,教师也很费力。现在使用微机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同时用音乐、动画和语言显示变化的不同阶段,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在一起,把形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揉合在一起,生动直观,学生一看就懂,且印象特别深刻。由于微机演示、动画的各个步骤是事先设计好的,所以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便于教师贯彻教学意图,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另外,CAI软件能够方便地模拟动态,这对于地理教学中一些动态性知识的展示很有好处。例如,“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一课中,各种锋过境前后对天气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只能运用图示进行静态展现,而CAI软件则能化静为动,清晰地展现各种锋过境前后不同的天气现象,帮助学生进行动态观察,突破难点。

三、使信息的反馈得以优化

一堂课学生学习的状况如何,无论是传统的方法,还是现代的手段,都要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知识点,是否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传统的方法是请同学到黑板上默写,或一个一个的提问,或一堂课结束时用小测验来反馈,而多媒体电脑可以把知识能力要点编辑成交互性很强的练习,可以穿插于课堂之中也可放于最后,这种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而且可以用来评判学生练习的成绩,其评判公平、快速。便于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达到教与学双向沟通的目的。比如,学习中国行政区,很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各个省区的位置,传统方法。大多是看图死记,再发展一些是用模具拼图,但速度太慢,而用多媒体电脑,通过AUTHORWARE,把每个省级行政区域设置成一个热区,然后拖动其所代表的政区名称的文字到相应区域,如正确通过文字或声音给予肯定,如不正确,则文字又回到原来位置,这种方法增加了练习的速度,反馈快,效果好。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利用多种感官感知信息,将其纳入自身知识结构,并加工处理以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图片、文本、视频、声音、动画等内容,有效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信息并在教师启发指导下接受信息,然后给论题讨论,运用已知信息解决问题,达到知识迁移,从而真正将信息纳入自身知识结构。这一学习过程,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能较快地达到。首先,CAI信息传输量大,渠道多;其次,多媒体展示知识,易于吸引学生无意注意;再次,计算机将重点、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易接受、理解快,掌握牢。例如,“气温分布及成因”一节,由于重点、难点突出,对比班在教室上课用了45分钟才勉强讲完,而在多媒体教室只用了30分钟,且学生学习效果比在教室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缩短了上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优势,但是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必须遵循几个原则。第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必然造成教学过程事件的非可预见性。课件设计不可能把对这些事件作出的“反应”纳入可控流程。

第二,并非所有的课堂内容或课型都需要多媒体计算机,如我们自己有矿物、岩石实物标本时,观察实物标本更直观、有效,若再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其图片就是画蛇添足。

第三,操作主体选择的原则,即以谁操作为主。这主要看教学内容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不熟,又是讲授新课,演示地理感性材料揭示地理规律,则应以教师操作为主,否则就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度。复习或练习课,又有相应软件,则应以学生操作为主,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复习或练习内容。

地理教学优点范文第2篇

初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的时事内容在某些方面存在滞后性。地理教师若能适当把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当时社会时事热点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能很好地弥补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为原教材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盘活地理教材。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全球气候变暖知识,全球气候变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人提倡要低碳生活,因此我采用了当时的流行语导入:“今天你低碳了吗?”一下子就切入了知识要点,升华了知识,让学生知道保护全球气候不再是国际、国家环保部门的事,而是人人有责。关于气候变暖的影响,我抛出“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温度每增加一度,都在威胁着新的动物物种的灭绝,这是美国《科学》杂志于2015年4月30日周四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的警告”。全球气候变暖,大家在做些什么呢?我们又可以做什么?如“地球一小时”活动等。

2.时事热点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课堂开始的两三分钟是学生的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抓住这关键的时机,创设成功的课堂导入情境,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必将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用时事热点导入,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相关内容与当前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的时事巧妙地引入课堂,以震撼、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介绍“南非国父”曼德拉,南非黑人领袖,因其在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介绍他传奇的一生,使学生对他产生深深的崇拜,为理解非洲“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运用时事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从培养人才来说,更应对课本知识作必要的时事材料补充。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季风气候显著”一课时,讲到季风会带来干旱、洪灾、台风、寒潮等天气灾害。我不是简单地讲解这几种天气灾害的概念、成因和影响。而是列举了近年来这些灾害的新闻材料:2010年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学生伸出援手,积极捐款捐物;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1434人遇难,331人失踪;2010年第13号超强台风“鲇鱼”是近二十年同期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最强的台风,同时也是当年全球范围内的最强台风,等等。通过以上材料的补充,不仅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了天气灾害,而且加强了学生的灾害意识,提高了学生减灾、防灾的认识,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学效率。

4.时事热点透析,加深知识理解

部分地理知识综合性强,时空跨度大,这对于初中生来说,要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把地理知识与时事热点结合, 融时事热点于地理教学之中,有助于把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拉近知识点的时空距离,深化知识理解。时事热点的利用不仅可以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而且可以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海陆变迁”时,其中有“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该部分内容看似简单,但要使学生真的运用这个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却困难重重。如果教师能把与这些枯燥、抽象知识相关的、学生极感兴趣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学生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更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地理教学优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化思想 教学管理 应用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定义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是依据关于科学在提高人类活动效果中的作用的方法论原理,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最优化不是泛泛一说,而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条件的基础上,使教学过程发挥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教学过程最优化要遵循的原则有:第一,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性原则。第二,教学的科学性、教学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的原则。第三,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第四,教学过程的可接受原则。第五,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认知兴趣和对知识的需要感原则。第六,口头的、直观的和实践的,复现的和探索的等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最优结合的原则。第七,讲课和学生自学以及全班学习、小组合作和个别教学形式的最优结合原则。第八,创设最优教学条件的原则。第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的巩固性和有效性原则。在教学中要综合地实现各项教学原则才能确保工作的成效,保证教学和对学生的教育达到最优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基本要求:第一,教学内容要具有综合的目的,并划出其中的重点和选择最合理的练习量,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第二,教学设计要求选择该具体条件下最好的教导方案。第三,必须认真地考虑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认真备课,做好重点批注,合理分配教师的时间与精力。第四,提高课堂教学激情的紧张度,为学生创造出最好的精神心理气氛。第五,要具备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的能力,注意有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优秀学生的培优工作。第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教学技巧与精神文明风貌。所有最优化教学要求的实施推广,不允许急躁冒进,不能操之过急,要周密地考虑分配安排,分别达到最优效果。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与方法体系

巴班斯基提出两个最优化教学标准:一是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二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简言之,就是“提高活动效果”和“节省时间”。巴班斯基指出,学校工作最优化的标准,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根据社会的要求而逐步提高。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由教师的最优传授方式和学生的最优学习方式两部分有机组成。主要有8个基本方法:①以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安排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活动形式;②考虑现有的条件和可能性,使教师的活动任务、内容、方法、段和形式具体化;③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确定内容重点;④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⑤采取合理的形式,实行区别教学;⑥创造必要的教学条件;⑦考虑变化了的条件和可能性,随机校正教学;⑧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只有综合利用整个方法体系,才被认为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环节

巴班斯基用系统论观点将教学过程分为6个环节:①教师研究学生、学生集体、教学条件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任务并使之具体化;②考虑全班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③教师根据系统的特点,对教学活动的形式和方法作出最优的选择;④把教师教学的影响与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统一起来,形成师生在教学上的相互影响;⑤对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和自我表现检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的进程;⑥师生共同分析教学结果,查明未解决问题,以供设计下一个周期教学过程时参考。这些基本环节,一方面反映了教与学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教师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对教学管理有许多启示,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我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应用:

1.合理安排时间,功夫在课前,注重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小学教师认为,节约自己时间的最重要的方式是,简化备课,省去对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的仔细研究。这样一来,教师们的时间基本上会被耗费在完成、改错、补习、重教等消灭教学漏洞上,用在积累对学生的评价上,用在永不停止的纠错上,用在假期作业完成情况不佳与家长进行谈话上,长此以往,教师对这些情况习以为常,以至于感觉不到这是一种异常现象,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总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材和学生,思考教学方式方法。只有有意识地研究相应的班级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才能够使教师克服不思考的毛病和摆脱不合理的浪费时间。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减少或消除不合理的活动,合理安排时间。

因此,为了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前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

2.课堂教学抓主要内容,练习数量合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教学目的主要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课堂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该划出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强调重要内容的同时,要因势利导地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地发现任何学习内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训练学生学会掌握最重要的一般学习技能――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这样有助于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学习知识,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家庭作业负担。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绝不能人为的扩大练习数量,要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并能用触类旁通的方法解答问题,在遇到同一类型的习题时能顺利完成。

3.课堂教学应注意关注差生,培养发展优生

地理教学优点范文第4篇

本来,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一些教师或家长眼中,“优生”往往仅指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这种“爱”往往会妨碍教师客观理智地认识“优生”的特点,因而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误以为“优生”教育只是“维持”教育。其实,即使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其“优”也只是相对的,“优生”同样存在着教育的问题。

一、爱而不溺,帮助优生 认识自我

由于学习成绩好,“优生”一般都有优越感,所以教师要帮助和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又要看到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适当淡化这类学生的“优生”意识,帮助他们去除头上自我陶醉的“光环”,恢复他们作为一名普通学生的感觉,有助于他们看清自己,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谦虚谨慎,积极进取。

二、诲而不倦,启发优生 完善自我

引导“优生”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般都把精力集中在了学习上,不太重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事实表明,“高分低能”的“优生”并不符合人才的要求。所以要引导他们多元发展。

训练“优生”的受挫心理。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面对挫折时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生”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训练并强化“优生”的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将“优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其次,“优生”担任学生干部不宜搞“终身制”,而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摸索、尝试,让他们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

三、严而有路,激励优生 超越自我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教师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题去“磨练”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地理教学优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内涵;策略

关于教师的成长历程,众多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①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都普遍认为,教师的成长并非总是一种正向的成长过程。其中有顶峰期,也会有低潮期;有驾轻就熟时的意气风发,也会有自我否定时的徘徊。鉴于此,我们把教师的成长历程划分为试用期、成长期、高原期和成熟期。本文所谈的“优秀教师”与我们平时常常提及的“骨干教师”、“名师”或是“特级教师”并不尽相同。后三个概念更多的是以某种标准加以衡量而赋予教师的某种荣誉,表征的是教师某个发展阶段的状态。比如,《浙江省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中对“特级教师”的界定是:“特级教师是国家为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教学的专家”。然而,本文中的“优秀教师”则不仅仅指的是教师达到成熟期的一种状态或赞誉,笔者更倾向于从动态变化的教师成长过程中来解读优秀教师,把“优秀教师”理解为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成长过程,一个离不开成长期的默默付出,历经高原期的苦闷徘徊,从而达致成熟期的随心所欲的成长过程。这时候的教师往往表现出很多与“新手教师”以及“名师”不同的特点来。他们时时感受着实践背后的信念之环的掣肘,却苦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们已经具备了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却苦于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理论的提升;他们在新教师面前是学习的楷模,但在“名师”面前却常常表现出由衷的膜拜;他们有着自发的追求专业发展的意向,却不知如何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

在探讨优秀教师的成长方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审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隐含在优秀教师成长方式背后的优秀教师成长观问题。很显然,传统的“技能熟练模式”背后所隐含的是一种“为着生存技能的提高”的优秀教师成长观。因此,它尤为强调让教师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与教育学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掌握“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由此增强自己进入生活或获取地位的能力。这导致优秀教师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扮演的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被动的、功利的、得过且过的“生存型”教师的悲凉形象。而要改变这种生存状况,首先就要树立一种新的优秀教师成长观,即关注优秀教师精神生命的成长,使得优秀教师的成长不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或是生存技能的提高,而是为了自我的充实与完善,为了个体的幸福与愉悦,为了更有意义的生活。惟有如此,优秀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地唤醒自己,同时也唤醒他所接触的人,才有可能创造自己更为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同时也创造他人更为幸福的生活。

一、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内涵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是什么?似乎颇难给出一个严密、明确的界定。然而,我们可以从以上所谈的“优秀教师”的内涵和“关注优秀教师精神生命成长”的优秀教师成长观的契合点上对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含义作如下界定:优秀教师自主成长是指优秀教师在迈向更为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的成长道路上自愿自觉地追求幸福与完善,追求作为教师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成长方式。

(一)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主旨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这是由“关注教师精神生命成长”的教师教育观所决定的。同时,这也与优秀教师的独特性有关。优秀教师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使得他们在处理教学的常规问题时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这时候,更重要的是消除教师的职业懈怠,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使教师充盈着对教师职业的信心与期待。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已退居其次,相反,在教师职业中享受幸福与成功,在教师生涯中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则是其自主成长的不竭源泉。

(二)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过程是动态持续的

从优秀教师的概念可以看出,优秀教师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教师的成长历程实际上只有时间长短和难度大小的区别,而“一步登天”式的捷径并不存在。因此,教师必然要不断地接受挑战,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成长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三)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愿望和需要是内发性的

优秀教师的自主成长是优秀教师个体内在的一种积极发展的历程,而不是对外在压力的迎合。因此,这种成长的愿望与需求是内发的,是优秀教师在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是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内在依据和动力。

(四)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个体是主动自觉的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改变了以往“目中无人”的培训培养方式,强调了受训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而“自觉主动性是发展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集中体现”[1](58)。因此可以说,这种自觉主动的发展状态已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种日常的生活样式”[1](58)。

(五)优秀教师自主成长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

以往的教师教育往往首先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多关注的是职业本身的提高与成熟,因此,在教师教育中很少看到教师个体的生命活动。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则追求的是个体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追求个体的幸福与完善,它更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当然,作为个人化行为的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并不会降低教师的职业发展或职业地位。我们可以看出,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只会引导教师不断地走向成熟,因此,这种个人化的行为必然会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和职业地位的提升。

二、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优秀教师成长观的审视,以及对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内涵与特征的揭示,笔者认为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基本策略或思路是:以理论学习与培训为先导,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在教育行动研究中自主成长,并为之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其自主成长历程。

(一)优秀教师的自主成长必须在教育行动研究中进行

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那么什么样的教育科研才是中小学教师需要的?什么样的教育科研才是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表明,教育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是促进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重要途径。优秀教师在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行动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教学问题,但是优秀教师在选择行动研究的“问题”时,并不能以“普遍性”、“理论性”来衡量,行动研究的“问题”必须是优秀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而又认为迫切需要处理的实践问题。这样的问题特别强调实践工作者的认识、感受和经验,“带上了个人希望改变的愿望和决心改变的意志”[2]。也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对实践中发生的问题采取措施,并始终承担自己行为后果所附带的个人责任”[2],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完成整个研究过程。

第二,教育行动研究虽然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但并不等于教育行动研究无需理论的指导。事实上,没有理论指导的教育行动研究必然是盲目的和直觉经验式的。因此,在教育行动研究中,理论学习与培训是必需的,也应是持续的。一方面,优秀教师在教育行动研究中需要通过持续的理论学习与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精神,以此来摒弃非理性的实践;另一方面,教育行动研究本身也需要建立实践工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共同体”,“强调多向互动、智慧共享的‘对话’”[3]。

第三,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它并不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它需要根据研究目的、问题的性质、教师的能力等灵活选择相关的研究方法。比如,在发现问题时,可能采用的是观察法,也可能采用的是调查法;在研究过程中,则可能是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个案法等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四,教育行动研究以优秀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作为基本手段。这个问题将在下文详细阐述。

第五,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需要体现研究的特点和教师的特征。在以往的研究范畴中,研究成果往往以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的方式来呈现。这种表达方式仍然强调的是研究成果的普遍性、可推广性以及它的理论价值(或者说,通过堆砌理论术语来获得理论界的认可仍然一直是教育科研的追求),最终仍然回到用专业的视角来审视实践问题。然而,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呈现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必然会非常遗憾地省略掉行动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比如,在信息正式化的过程中,必然会省略一些个人的经历和个人的意志,忽略个体在教育行动研究中的艰难抉择和成长态势,以及伴随抉择和成长的丰富情感、体验和意图,而行动研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就不可能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一种能够呈现教育行动研究的独特性的成果表达方式。国外已经出现了一种基于多媒体技术之上的“研究者工作环境(Investigator’s Working Environment,简称IWE)。这种记录方式必将会对教育行动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带来新的启发。笔者曾经看到过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杨百翰大学共同制作的“小学行动研究案例”和“中学行动研究案例”的光盘,结合“教师在线”(teacherschool.org)网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呈现方式。

(二)优秀教师的自主成长离不开理论学习与培训

虽然目前很多教师对理论学习颇有微辞,但无论从何种角度看,理论学习对优秀教师的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都证明了这一点。那么,优秀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呢?

根据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Knowles,M.)的观点,②成人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作为成人,教师从事学习时具有强烈的自我指导的心理需求;具有实地学习过程中有待挖掘的丰富经验;具有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与教师的发展工作有关)的需要;其学习以行为本体为中心,即希望学习到的新知识和技能马上能够应用;以及这种学习首先是内在激发的”[4]。优秀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必须要遵循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从优秀教师的特点出发,强调优秀教师在理论学习与培训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优秀教师先前的经验对理论学习与培训的重要作用,强调理论学习与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接受性。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习与培训目标上来看,优秀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培训要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为出发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和引导优秀教师去克服教育教学中所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第二,从学习与培训内容上来看,要充分考虑优秀教师的特点,围绕优秀教师的内在需要来设置,并且要不断地加以调整。在此,“选修”的制度可以被引入到优秀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培训中来。培训者为受训者提供培训“菜谱”,受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与学习。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以往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成长”。也就是说,学习培训这些内容的目的就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而忽视了优秀教师自身更好地成长。事实上,只有教师的成长,才可能有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选择学习与培训内容时,“为了教师的成长”的内容应该被更多地纳入,如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如何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教师如何开展自我反思,教师如何创建个人的自主成长记录袋等等。

第三,从学习与培训方式方法上来看,优秀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应该更倾向于问题中心式学习。也就是说,优秀教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理论修养,同时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问题的理解。因此,在具体的方法上,应该更多地采用有专业人员指导的个别学习或具有相同需要的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专题研讨等等。此外,专业人员还应主动走出“高墙大院”,送“理”到校,送“理”到人,开展师徒结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第四,从培训者和受训者方面来看,培训者和受训者都应该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培训者应该成为优秀教师的引路人和“平等中的首席”,而受训者则应该成为理论学习与培训的责任人与决定者。

第五,应该构建一个优秀教师理论学习与培训的平台。这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以为优秀教师之间以及优秀教师与专业人员之间的学习与研讨提供一个互动的场所。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之成为可能。

(三)优秀教师的自主成长要以自我反思为基本手段

优秀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基础。没有优秀教师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反思,也就没有优秀教师的自主成长。特别是对于理论学习与培训来说,缺乏优秀教师的自我实践性反思,仅靠外部环境的压力和权威的影响,是很难真正对优秀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产生触动的。“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既是接收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专业理论要经过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过滤才能被接受”[5],因此这样的理论学习与培训的结果是不可能内化到教师自己的观念体系中去的,也必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为此,必须充分重视优秀教师的自我实践性反思在优秀教师自主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关于优秀教师的自我反思,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反思制度化,保证优秀教师的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第二,反思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优秀教师的教学生活和教学事件,应该包括对教师日常生活事件的反思,包括对教师整个生命历程的反思。因为,虽然教师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其个人实践理论形成与变化的源泉,但“其日常生活是其专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基本背景,生命阶段、家庭、业余爱好、个人性格、危机以及积极的事件等都有可能对其个人理论产生影响”[5]。第三,自我反思离不开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分享。自我反思需要优秀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理性思考,而伴随自我反思所进行的阶段性的同伴间的交流与分享则可以避免“单干”的一些局限性。第四,自我反思需要理论导师的引导。优秀教师在进行自我实践性反思时,虽然能够有意识地看到教学中的一些“琐事”,试图对这些“教学琐事”进行理性的关怀。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对隐含于自己日常行为背后的生活哲学、教育信念等予以价值的澄清。因此,在优秀教师的自我反思过程中,专业人员的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第五,在自我反思过程中,优秀教师应该选择适切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反思成果,为自己的教学生涯保留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如建立反思档案,撰写反思日记、反思报告以及反思类的教育故事,运用现代技术,制作反思过程的录音、录像文件,等等。同时也需要对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定期的分析和再反思。

(四)优秀教师应自主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

古代的圣人先哲往往通过著书立传的方式宣扬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经常性地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对优秀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优秀教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得意之作”与“成功之法”,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困惑与思考,更不可能没有足以让教师触动的关键事件。如果不对这些信息经常地记录、及时地总结,就可能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优秀教师事后的回顾与反思也就有可能因原始素材的缺乏而难以有效进行。同时,记录的过程也就是优秀教师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更为清楚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6]而且,优秀教师对自己成长轨迹的经常性记录,也有助于保持与提高优秀教师的自主成长意识以及对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与关键问题的敏感性,这对优秀教师的自主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优秀教师在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记录的目的是为了描绘个体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而并不是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就和荣誉。因此在记录时,不能仅仅记录教师认为最满意和最重要的内容,只要能真实反映优秀教师自主成长过程的内容都应该被记录下来。同时,优秀教师对自己成长轨迹的记录应该是经常性的,应该是“在优秀教师自主成长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而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通过某项活动来完成”[7]。只有这样,才能真实、丰富地反映优秀教师的自主成长历程。

第二,优秀教师个体应该是记录其自主成长轨迹的主人,这样才能保证记录的“原汁原味”。相反,我们并不提倡由特定的人员来对优秀教师的自主成长轨迹进行“加工”。但在目前情况下,优秀教师自主记录其成长轨迹时,可能还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指导。

第三,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轨迹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对其自主成长轨迹的记录也应是独具特色的。记录的过程也就是优秀教师创造性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过程。

第四,在自主记录成长轨迹的同时,优秀教师要及时地挖掘这些信息对自主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并将自己整理、分析、研讨、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的过程及结果以适合的方式记录下来。

① 这方面研究可参见赵昌木《论教师成长》,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11~15页。叶澜、白益民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38~345页。

② 这方面研究还可详细参见宋尚桂《当代西方成人学习理论述评》,载《济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37~41页。

参考文献:

[1]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2]万俊锋.教师从事行动研究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3—5.

[3]周耀威.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4):53—58.

[4]操太圣,卢乃桂.教师专业发展新范式及其在中国的萌生[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71—75.

[5]鞠玉翠.教师教育与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更新[J].教育探索,2003,(3):92—94.

地理教学优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优化作用;学习情境

电教媒体教学是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知识,它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是将电教媒体教学广泛地引进学校,走上课堂,有机地结合运用,让学生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东西。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就谈谈个人认为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几个优化作用。

一、电教媒体对学习情境的优化作用

教学功能的变化要求教师要讲求教学艺术,特别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优良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使学生真正发挥主体精神,自觉主动地学习探索。优良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眼、耳、口、手齐参与,听、说、读、写操作得到了训练。电教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对促进和优化教学情境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上课伊始,以音乐伴奏,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引入,学生的心深深地被打动了,沉浸在这种悲哀的气氛中,再结合看投影,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场面,促进学生的悲痛心情,有的甚至流下泪来,显然学生已接近了作者的感情基准。这种感情合拍产生的共鸣作用,无疑对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大有裨益。

二、电教媒体对实物教具的优化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实物教具以直观性、形象性,突破了教材的重点目标和难点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电教媒体的引入,并与实物教具有机结合,更加强化了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可以用复合投影片演示展开各种角度的实物,如扇子、剪刀、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等,然后把复合片揭掉,露出各种角,从而露出角的概念。又如,“角的度数”一节,如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教师的木制量角器不透明,在黑板上量角,后面的同学看不清楚,用投影的方式来处理,取得的效果就比较理想了。还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烧瓶口装上一个插着玻璃钢的塞子,在管里滴一滴带颜色的水,外面用线做一个标记,然后热毛巾捂住玻璃瓶,瓶内空气逐渐变热,管里的小水滴就会向管口移动,放开热毛巾,瓶里空气变冷,管里的小水滴向相反向移动。这个实验可见度小,且移动距离短,弄不好小水滴会窜出玻璃钢变成“w”或“v”形。如果实际距离长了,就能避免小水滴溢出,将它平放在投影器的工作面上,再照上法实验,实物投影或幻灯放大的图像十分清晰,小水滴在玻璃管里面的移动,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三、电教媒体对想象力培养的优化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写作,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作的一双翅膀。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媒体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如,《坐井观天》一课,小鸟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课文没有最后的结论。为此我们编绘了一套《坐井观天》活动投影片。小鸟说:“朋友,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青蛙恳求地说:“朋友,能不能帮我上去?”小鸟用绳子慢慢地把青蛙拉了上来。活动投影片映在荧幕上,录音机发出有节奏的音乐,只见青蛙的视角由20度、30度……一直变到井口的180度。青蛙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惊奇地说:“哎呀,世界可真大呀!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学生高兴得直拍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丰富了想象,并懂得了全面看问题的科学道理。

四、电教媒体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媒体的形象演示可以使许多抽象的内容或问题以及一些不可能或不容易观察的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达到简化问题、明白道理的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而实在。

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借助电教媒体插入桥洞大小、现状的一系列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明白大桥洞、小桥洞的作用。再插入桥石栏上的一系列与图案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到什么是缠绕,什么是飞龙,什么是双龙戏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桥的坚固和美观,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电教媒体来进行整合,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学习内容。

电教媒体的优化作用还有许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电教媒体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教材特点等诸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找准电教媒体的最佳优化作用点,使之在课堂上,特别是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上发挥更多的优化作用。

地理教学优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教学;优点;问题

1 优点

相对于传统教学,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它使地理课堂告别了“黑板+粉笔”的历史,使地理课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媒体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在多媒体参与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更强,能打破时空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变静态为动态,恰当地运用可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它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1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想成功地上好一节地理课,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多媒体在这方面有独到的优势。例如,在讲述锋面等天气系统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播放一段江淮梅雨的的天气视频,绵绵细雨历时一月之久,正好赶上梅子成熟的季节,再加上极具渲染力的语言解说,这种独特的天气特征以及这种独特的景观对于我们北方的中学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1.2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们教学中有很多重点难点,单纯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易于学生掌握,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天气系统这一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时,尤其说明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以及天气变化的动态过程,并明确雨区位置,对比冷暖锋的天气特征,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单纯靠教师板图,一定会出现讲解不清、讲解费力、学生难理解的情况,若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变静态图为动态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就会大大降低教学难度,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晰易懂。

1.3 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运用传统的讲课方式――粉笔加黑板,显得单一、呆板,课堂容量小,效率低,尤其对于基础较好、领会能力好的同学以及对于要求容量大的复习课而言,有时显得“吃不饱”,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动态、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信息量大,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显著的提高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再如,运用多媒体进行讲评及练习时,可以增加讲评内容,并添加与错题类型相关或相近内容,增加训练密度,做到知识的迁移及考点内容的举一反三,提高讲评课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这样那样不利于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现象,例如,有些教师盲目选择,不加选择,不切实际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追求形式主义,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课件,很多课件存在界面过于花哨、实用性不强、信息量过大的缺点,给实际教学增加了负担。有些课件呈现时间过短,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电子板书又过多,老师一味的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呈现不出自己的鲜明教学特点,缺乏课堂上的生发内容,使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丧失,甚至是多媒体课件取代了教师,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缺失了学生的讨论时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应用原则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并不矛盾,两者在地理教学中各有所长。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虽然信息量有限,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有些呆板、单调,但在讲述中又是简明扼要的,能抓住本质,凸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此看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定要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为教学所服务的辅助教学工具,即使其成为我们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不能代替老师的全部工作。

3.1 依据课标和教学内容选择课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有选择性,切不可乱用,因为地理教学中有些内容,根本就不适合用多媒体,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板图,简单明了,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地理备课时要注意选材,对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容,就没有必要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没有必要去自制教学课件。那么,什么内容需要制作地理课件?应该选择教学中难点问题较为突出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一般的地理成因、地理分布、地理原理等内容,比较抽象,时空跨越比较大等,学生看不见、摸不到,难于想象,教师又很难用语言把它们描述的十分到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像地球运动形式及其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天气系统及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洋流系统、地壳物质运动、自然带分布及其征,等等,这样的内容就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地理课件,从而使课堂变得生动、直观、具体,既便于老师的教,也便于学生的学,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 制作课件要突出主题,不能喧宾夺主

在正常的地理教学中,不是所有的内容,或者整个一节课的内容都适合用课件来进行教学的,重点要放在疑难点上,放在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的地理成因、原理、分布、规律等方面。比如,在讲述天气系统的天气变化过程时,就应采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动画的形式来模拟天气系统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过程逼真,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还如,在复习“大气运动”这一节内容时,可以选择一些动画,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三圈环流的形成,等等,有选择的突破这一节的重点、难点,不必整节使用课件,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再如,在讲评课中,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优秀试卷,更可以通过课件来表达同学们中突出的疑难问题,并可以辅以针对性练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不必对整节讲评课运用课件展示,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3 团结协作,资源共享

地理教学优点范文第8篇

一、小学推行“一校制”,齐头并进谋均衡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在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时。我们采取了如下行动:一是以新区中心小学为主校区,在7所完全小学推行“联校制”管理,对联校实行“四统一”,即:领导班子配备统一,教师使用比例统一,老中青教师搭配统一,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分配标准统一。二是以完全小学为主校区,把10所教学点分配给完全小学管理,完全小学对教学点做到“三个一”,即:一天一个问候,电话间教学点的学校学生到校情况、教师教育教学、安全、卫生,学生午餐等情况;一星期由完全小学不定时的派教师到教学点实地查看教师到岗、学生到校、教育教学等情况;一月由镇中心学校组织专班到完全小学、教学点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指导工作。同时问候教学点的教师在家庭、生活、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勉励教师克服困难。只有关心他们,才能使他们在边远的教学点生活得舒心,在学校教育教学得安心。三是在教学点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三好一热爱”,即:教师道德品质好,教育教学效果好,体音美课能上好,责任心事业心强,热爱儿童。四是为了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到教学点去工作,每年在评优、职称晋级中给予适当加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选。总之,为了使每一所学校都能均衡的发展,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不懈探索。

二、中层领导选拔制,业绩不佳自动退

为了加强对学校全方位工作的共同管理。协助学校负责人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我们在区域内学校中选拔了一批管理能力强,师德师风高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年轻有为的教师作为区域内教育教学的中间力量,他们被派到各个完全小学之中去,在各个学校认认真真地做到:一是协助学校负责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按照教学工作计划,布置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全面落实教育工作的各项指标;三是恪守以教学为主的原则,集中精力抓教学,指导制订和检查教务处、教研组的教学计划及年级组工作,征求教师对教育教学意见的反馈,分析教学情况,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四是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到附近的学校听课、说课、评课,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五是积极督促和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案例、教改的反思等,若被报刊、杂志刊登。学校适当给予奖励。

中层领导管理乡镇中心学校要做到:一是实行管理岗位能上能下制,在一所学校连续三年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见起色者:二是工作作风出现不扎实者:三是职业道德出现污点者:四是做事拖拉纪律松弛者令其自动离开管理工作任务,由镇中心学校在全镇教师队伍中再选拔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担当起管理工作。我们采用中层领导选拔制,业绩不佳自动退的制度,能激励中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奋力拼搏,真正地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软硬件设施统一配备,优质资源人人共享

我们紧紧围绕办“学生喜欢学,教师乐意教,家长很满意,社会最放心”的学校这一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和资金投入,校长统一规划,合理科学地先急后缓的安排,全面改善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布局调整,把原大堰乡的1l所小学经过整合后在堰河完全小学改造、扩建、新建了一所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从周一到周五吃住有专人负责;二是在响耳河村新农村建设人口稠密的地方,新建了一所标准化幼儿园,使临近的幼儿能及时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是菜园村的大桥小学距离城关一小不足500米,学生也不足50名,经过与村委会协商合并到城关一小,让学生接受更好地教育;四是新区中心小学两栋教学楼42个班级的教室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砖混预制外走廊结构,为了学生的安全,于2010年全部维修与加固;五是根据学生人数倍增的需求,在城关一小新建教学楼一栋;六是使每个完全小学都配有短焦投影机、钢质讲台、电子白板、静电无尘推拉式黑板、中控、音响等。教学点都配有电视机、影碟机、放像机、电脑、电子图书等,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还配有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活动器材。至此,优化了每一所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人人共享。

四、教师均衡分配,老中青优化组合

很多家长到处奔走,只为给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为了进一步把均衡发展落到实处。消除区域内教师不均衡的状况,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把区域内小学300多名在职教师,按职称、学历、年龄以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三星级教师等综合考虑,均衡合理地分配到每一所学校;二是深化区域内管理模式,实行“师资互派,优秀教师流动课堂,共享资源”,即学校与学校之间互派教师,建立交流机制,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建立流动课堂,经常到各校讲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资源;三是学校先确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人选,然后根据教师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均衡配置每一个班的教师:四是优质教师资源的分配,力求体现出每一位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的公平权利:五是班主任、任课教师与班级的搭配要从教师性别、年龄结构、敬业精神等全方位考虑,尽量缩小班级与班级之间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差异。

五、教育教学步调一致,检测评估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