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一、在税源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强化税源分类分级管理,是贯彻总局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有益尝试。省局周苏明局长在2008年全省国税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税收工作要注重借鉴和运用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把握规律,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要借鉴运用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理论,以对税收风险点的分析、识别、排序和应对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税源联动各环节管理,提高联动工作效率。

因此,在当前人少户多矛盾依然突出、执法风险和管理风险依然较大的情况下,改变以往对税源无差别的户管方式,按照税收风险度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明确各级税源监控的标准、范围及要求,按照风险级别排序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措施,合理地配置税收管理资源,将有限的管理资源用到最需要、最增值的地方,尽量减少无明确目的巡查、调查,这对于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减少税收征管风险,提高管理能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税收风险级别实施转变。

二、要以防范税源管理风险为中心,建立职责分明的部门联动机制

遵循风险管理理论程序,寻找风险点和风险源应作为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依托信息系统,拓展一户式信息,将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按纳税申报信息、发票使用信息、产能信息、资格信息等进行分类,从纳税人个性特征、所处行业、企业规模、历史表现、经营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识别,人机结合确定各风险行业、风险企业和风险指标。各税源管理部门要针对的风险信息,运用完整性、逻辑性、配比性、波动性、类比性等分析方法强化风险企业的动态的监控,实现对纳税人税收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要通过明确风险管理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完善风险联动管理机制,不断提高部门间协同运作能力,逐步形成税源税基控管合力。

风险分析部门:要关注风险特征的识别、采集和相关信息的交换工作,逐步在监控决策系统中建立体现各税种、各专业管理要求的风险特征库;适时各税种风险分析的重点,对已的分析指标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税收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不断提高各级管理层的税收风险预警、预报能力。

风险管理部门:要按照税收风险度强化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根据控管对象和税源分布特点,明确各级重点税源监控的标准、范围及要求;要完善管事制基础上的户管形式,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职责,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岗责要求;要从无差别的户管方式,向按照纳税信誉等级和税收风险级别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转变,尽量减少无明确目的巡查、调查,形成以综合调查为主、专项调查为辅的实地监控机制。

风险处理部门:要采取多种组织形式,根据风险级别,实行分级专业化评估;同时,要通过不断充实丰富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行业模型,通过部门间的整合,逐步形成覆盖多税种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进一步提高联动评估的准确性。

此外,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以案促查、以查促管”的作用。充分运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反映的异常信息、偷骗税线索,作为选案的重要来源,认真落实稽查建议制度和案例分析制度,使征管部门及时掌握违法动向,堵塞征管漏洞,促进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要以科学规范操作为保障,构建层次清晰的风险管理体系

防范税源管理风险,就必须对辖区内企业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实施行业分类管理,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税收风险管理过程分为信息采集、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管理效果四个环节。

1、信息采集:在信息采集环节完成各类风险信息的归集和分析,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工作:

首先,对纳税人的各类信息加以归集,主要有:①、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基本情况,包括:各项核定、认定、减免退税审核审批情况,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等;②、税收管理员巡查台账信息,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产销量、工艺流程、成本、费用、能耗、资金周转、货款的回收、产品(商品)的库存、物耗情况等各类与税收相关的数据信息;③、省市局数据信息,包括:宏观税收分析数据,行业税负的监控数据以及各类评估指标的预警值等;④、从第三方获取不对称信息,包括:财政、地税、工商、海关等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的经济数据信息以及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产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

其次,对归集的信息,从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找和识别对税款流失构成影响的各类风险因素,定期在分局内网信息分析结果,指导各部门制定巡查、评估、监察工作计划。静态指标指纳税人相对较稳定的特征类信息,主要包括个性特征、信用记录、经营环境、优惠资格、管理水平等具体指标。动态指标是指随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变化而动态变化的财务税收指标。包括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所涉及的与税收管理直接相关的各种指标。如税负、利润率、原材料耗用、废品产出、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营运能力以及发票使用情况等。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主要是根据上述采集信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完成对纳税人风险指标的风险确认和风险度的量化定级。(1)、定性分析方法,是在对税负、利润率等财务税收指标进行分析时,从完整性、逻辑性、配比性、波动性、类比性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如,通过配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涉税指标及其变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指标或变动情况是否配比。如收入与成本是否配比、申报数据与实际生产能力是否配比等,从数据的内在应有规律来分析纳税人数据信息的合理性,进而对涉税风险指标加以最终确定。(2)、定量分析方法。是通过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参照系数,对指标的风险程度加以量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统计的均值,如行业平均税负等;二是基于实地测定的理论值,如增值税基准税负、所得税基准利润率等。通过将纳税人账面的税负或利润率与基准值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对警戒值的接近程度确定风险值的大小。当然,风险系数还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校验的过程。确定风险系数,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周期、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年度的平均水平,以使风险系数更加真实、准确。

3、风险处理。风险处理是由各管理科所(股)根据评定的风险级别,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下,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对风险的核实、排除、控制和化解。对低风险信息采取常规管理,主要是指对纳税人宣传辅导、文书送达、信息采集以及评估约谈,让纳税人就风险分析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做出说明解释;中级风险信息采用实地巡查或评估,对风险分析发现的较大疑点问题进行现场核实;对高风险信息进行全面评估、税务检查,对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进行深入检查。总之,要根据纳税人风险级别的高低,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和介入深度逐步增加,这样既节约管理资源,避免对所有纳税人平均使用管理力量,减少对纳税人的影响,又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在提供优质涉税服务的同时,加大税收高风险的防范能力和打击力度,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管理资源应用的有效性。

4、管理效果。根据风险处理的结果,标本兼治,通过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控制风险源或治理风险面的转化,达到风险管理成效的最大化,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对不同风险的企业,通过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等进行重点监控,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如:二分局在对海关完税凭证实行专项整治、查处多起接收虚假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案件后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以期实现长效管理;通过对铸造企业经营特点的典型分析,建立行业管理模型,有效地实现了对整个行业的税源监控;通过对接受虚假专用发票个案的查处,迅速启动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相关认证报税海量信息的交叉比对,举一反三,实现了对系列案件的惩治,达到了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良好效果。

四、要以不断总结提炼为支点,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税源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长期吸收和积累的过程,更需要一个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

1、注重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在实践中作用显著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要努力改变过多地依靠实践经验来制定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现状,必须要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汲取现代管理精华,形成税收管理体系强大的科学理论支撑。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纳税筹划 结合

实施纳税筹划是企业纳税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它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效果,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法制观念,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有利于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的源泉,研究企业纳税筹划问题也是当前企业关注的重点。

一、纳税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结合的意义

对企业而言,一方面税收筹划可以使企业直接或间接降低税收成本,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另一方面税收筹划可以促使企业合理安排其经营管理活动,特别是财务管理活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税收筹娜不只是在税负上避重就轻,更重要的是通过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企业纳税意识,从而促进其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企业所得税作为国家参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分配的一个税种,贯穿于财务决策的始终,制约着企业的会计收益和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且它的税源广,税负弹性大,具有很大的筹划空间,是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重点。

二、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误区

纳税筹划的根本出发点是在现行税法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经济形式或账务处理的合理表现形式,降低综合税负,或者减少现金流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现金流量优化。从这个角度上说,纳税筹划是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工作内容,其目标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一致的。但在现实操作中,若干企业的领导者或者财务、税务人员却对于纳税筹划的认识与行为存在一些误区,制约了企业纳税筹划的健康发展,严重的甚至为企业人为地制造了一些税务风险隐患。笔者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一时的成本/现金节约,忽视可能的税务风险

从理论上讲,纳税筹划可以针对一切税种和所在经济活动,但实际上纳税筹划要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筹划风险分析和分析其经济上的可行性。当前,一些企业过分偏重纳税筹划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忽视筹划成本,使纳税人眼睛仅仅盯向纳税筹划的获得性,忽略了其成本付出和筹划风险。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房地产企业拍卖土地后,其契税缴纳金额高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为了“节税”,某些地产企业就通过“筹划”,也政府签订“阴阳合同”,降低土地成交标的金额,以达到减税的目的。这种行为,往往不是真正意义的筹划,一般会被税务机关定为“偷税”,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又如,某些企业由于签批流程麻烦,或者一时的现金流短缺,对于代扣代缴境外所得税不按时申报,又不主动承担滞纳金,看起来一时形成了现金节约,但也造成了税收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税务风险。因此,正确权衡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纳税筹划的终极目标。

(二) 注重静态的策划方案,忽视现实的操作实施

大多数企业在选定筹划方案后,忽略税收政策、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致使原本很好的筹划方案,由于没有适时调整而失效,有的只重视方案设计,忽视方案制造,相关部门也不预以配合,使得纳税筹划方案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三) 注重个案的经验影响,忽视税务法规的变化

由于经济事项的千差万别,税务法规的逐步完善,税务人员认识水平的提高,导致前期纳税筹划个案的经验往往不能成功运用于后期的类似案例。但往往不少企业过于看重过往案例的成功经验,从而对于经办人员、筹划人员、税务机关存在看法。这方面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有正确的认识,要动态分析经济事项,不断学习新的税收法规与征管政策,保持纳税筹划的灵活性。

(四) 片面夸大税收筹划的作用,忽视筹划的局限性

企业重视纳税筹划在当前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往往若干的企业夸大了筹划的作用,认为筹划可以解决一切税收问题,从而对于企业的财务人员或者是办税人员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认为如果办不了筹划,或者不能达到节税,就是工作没有做好,或者是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出了问题”。如前所述,企业所在的纳税环境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企业必须认识到,纳税筹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现行政策中对于企业有利的条款,而并且一劳永逸。纳税筹划总是在税法的不断完善与征收力度的不断加强这个大趋势中进行的,任何纳税筹划都具有这方面的局限性,这也需要企业有着正确的认识。

三、企业财务管理在纳税筹划中的作用与改进

事实上,纳税筹划完全可以贯穿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作为财务管理的常规工作引起各级财务人员的重视,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利润分配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寻求税收筹划点,并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为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行方案。由于税收筹划有风险,如何减小风险对税收筹划的影响,充分利用这些不确定性,来提高税收筹划决策方案的准确性和价值,也是需要企业财务人员进行相应考虑。

(一)利用政策法规进行纳税筹划

如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基本税率变为25%, 所以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所得税筹划策略。税率增加的企业,可以采取尽早确认收入和延迟费用的方法以减轻其实际税负。此外,我国增值税从2009年起实行“消费型”政策,因此,在购置动产时,可以充分考虑时间因素,以便尽可能的享受进项税冲抵。企业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等于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三项期间费用等后的余额乘以对应的税率。可见,由于所得税的计算比较复杂,扣除的项目比较多,因此,在扣除项目下,企业可以多下工夫,研究税法规定,采用税收筹划手段,对可以依法扣除的项目绝不遗漏,对有多种选择的扣除方案,选择最有利企业的方案,从而可以减少所得税的缴纳,获得税收利益。

(二)利用融资方式借助财务杠杆的筹划

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权益方式融资,二是负债方式融资。从财务效益角度考虑,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资本成本的差异,而 所得税的存在正是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新税法的基本税率33%降低到25%, 但负债融资仍能够获得“税收挡板”的好处。如果只考虑税收负担,不考虑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和负债的财务风险,负债筹资所具有的优势在于,企业的借款利息可以在税前作为费用列支,有抵税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考虑到企业的最佳资本架构和负债的财务风险后,如何识别负债筹资方式与权益筹资方式的优越性以及不同规模的负债筹资的优缺点?这里以权益资本收益率来作为衡量标准。根据财务杠杆原理,只要企业息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税前),增加负债额度,提高负债的比重,就会带来权益资金收益水平提高的效应。但是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企业权益的财务风险及负债筹资成本必然相应增加,以致负债的税前成本超过了息税前投资收益率,权益资金收益率就会随着负债额度提高而下降。因此,企业必须确定负债的总规模,将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负债筹资所带来的收益要能抵消由于负债筹资比重的增大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及筹资风险成本的增加。

(三)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形式的所得税筹划

原内资企业所得税税法是以独立核算单位为纳税人进行就地纳税,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法则是实行企业总机构汇总纳税。新税法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方式,明确规定“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也就是以企业法人为纳税人。另外,“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在新 企业所得税法制度下,企业在设立分支机构时应该进行纳税筹划,就应该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如:分公司与子公司的选择、注册地选择等等。

(四)选择会计政策有利于税收筹划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纳税筹划也要包括会计政策选择筹划。企业与纳税筹划相关的主要会计政策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收入确认原则等都有实施纳税筹划的空间。比如当前,融资租赁已成为借以实现税收筹划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税收筹划是融资租赁费用中由承租方支付的手续费及安装交付使用后的利息(体现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计入财务费用),可以在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租金不能扣除),因此其筹资成本较权益资金成本要低。二是融资租入设备的改良支出可以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短于五年时间内摊销,而企业自有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则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只能增加原值,在该项资产的剩余折旧期限(一般不会少于五年)内摊销。因此,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情况下,融资租入设备更能体现节税效应。

四、结论

税收是任何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联系最紧密的经济事项,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纳税筹划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情况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企业纳税的理由多么合理,税收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纳税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这需要企业在所处的经济环境与纳税环境中,合理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芬.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变化.现代经济信息,2008,(7).

税收风险分析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一、高速公路BOT融资模式及其风险特点

投融资安排是高速公路建设的核心要素。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投资首先表现为一定的资金垫付,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一定收益的特殊经济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全过程。高速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无外乎资金从哪里来,如何取得资金两个关键命题。

(一)BOT基本概念

BOT,即“建设、经营、移交”,又称为“特许权融资模式”,是政府与投资商合作经营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特殊运作模式。在我国,BOT方式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收费公路、电厂、铁路、污水处理设施和城市地铁等基础设施项目。

(二)高速公路项目BOT融资优点

能够拓宽资金来源,引进外资和利用民间资本,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债务负担,加快发展交通设施建设。可以发挥外资和私营机构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建设、经营、维护和管理效率,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BOT模式可以降低政府风险,使政府无须承担融资、设计、建造和经营风险。

(三)高速公路项目BOT融资结构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府的特许权经营协议,这是整个BOT融资的关键;二是确立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是BOT项目的主体;三是贷款银行,贷款的条件除取决于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合理融资结构的建立将使得各种风险要素在项目建设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实现项目风险的分担,这是一个成功的BOT融资结构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高速公路BOT融资模式中,政府通过签订特许权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高速公路项目授予投资商,为该项目成立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高速公路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并通过收取车辆通行费,收回投资、偿还贷款并获取合理利润。特许期满,项目公司将高速公路无偿移交给政府。

(四)高速公路BOT融资模式风险特点

BOT融资模式能够缓解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速公路的需求,提高高速公路的运作效率。但是,作为一种复杂的项目融资技术,BOT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工程技术复杂,一般BOT项目风险较高,并且高速公路BOT项目还具有建设过程的线长面广、营运过程的车流量不确定等特点,高速公路BOT项目存在较大的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

高速公路投资回收期长,一般30年左右,对项目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多,项目风险期长;项目涉及政府、项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工程建设承包商、经营管理公司、设备材料供应商等众多当事人,各方之间关系复杂,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风险;BOT项目是政府特许项目,具有垄断性或独占性,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政治经济环境对BOT项目的风险影响极大;高速公路BOT实施有明细的阶段,包括投资-建设-运营阶段,各阶段、参与各方所面临的风险有所不同。

二、高速公路BOT项目主要风险分析

高速公路BOT项目存在的风险包括:政治经济环境风险、法律政策风险、金融风险、前期运作风险、完工风险、运营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一)项目的政治经济环境风险

政治风险的表现之一是没收风险,即东道国强制剥夺外国财产的行为。1971年,智利政府接管了所有外国人拥有的铜矿,包括美国肯尼科特铜公司(Kennecott)和安纳康达铜公司(Anaconda)等。他们都在智利拥有和经营大量铜矿。但是,由于他们对待政治风险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措施不同,从而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投资环境宽松,公路建设市场逐步开放,这方面的风险呈逐渐减少的态势,但针对具体高速公路项目,还需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项目风险水平较低,相应地,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项目风险水平较高;同时项目所在地区行政首长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项目的行政支持的变化也是我们在进行BOT项目投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项目的法律政策风险

该风险是指由于与BOT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政策的欠缺或变更而导致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引起增加成本、降低收益,甚至使项目失败。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有效开展BOT融资,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国内目前尚没有关于BOT项目专门的法规或政策,对此项工作缺乏明确而统一的规划和引导,在产权界定、收费标准的确定及调整机制、保证利润的分配、风险分担机制、合作期限等一系列问题关键细节上也缺乏明确的原则规定。因此,投资者往往要求政府在特许授权的法律文件中作出种种保证,如土地及后勤保证、不竞争保证、经营期保证、合理收益率保证等。政府保证与否及保证的充分程度,是BOT项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三)项目的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主要指由于汇率波动、利率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引发的风险。高速公路项目是典型的项目融资。即主要是依赖于项目本身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项目建成投产后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而不是依赖于项目的投资人或发起人的资信来安排融资。在融资结构中,将项目的资产、而不是项目业主的其他资产作为借入资金的抵押――即所谓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贷款。贷款的额度约占总投资的60%-70%;贷款的期限将根据项目的具体需要和项目的经济生命周期来安排设计,比一般商业贷款期限长。

由于高速公路投资金额较大,项目贷款是高速公路建设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项目贷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不仅受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制约,也受国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还涉及公路项目的建设和营运等诸多因素,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给项目贷款带来较大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的微小变化都将对项目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投资方一定要认真分析和预测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预测未来市场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相应地可以采取固定利率投资或浮动利率投资的措施。

(四)项目的前期运作风险

高速公路BOT项目前期运作风险指项目从规划、立项、招投标到开工阶段的风险。对于政府和项目投资者,BOT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或可行性分析失误是该阶段主要风险,并影响其他阶段的风险。需要指出的是,项目前期运作风险并不会立即显现,而是出现在项目的其他阶段。如判断高速公路项目是否可行,要基于车流量预测是否准确,对于项目运作的成败至关重要。如果车流量远远低于先前的预测,营运过程不会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经营费用,提供利润和偿还债权人本息。除此之外,项目前期运作阶段还存在招投标中不公正风险,政府擅自改变、撤回承诺或规避责任等不利风险,项目融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使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投入建设带来的风险等。

(五)项目的完工风险

高速公路BOT项目融资在完成有关手续、正式签署有关文件并经政府批准后便进入工程营建阶段,对项目公司而言,在这一阶段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工程顺利完工的风险。完工风险是指项目延期完工、完工后无法达到设计运行标准或无法完工等风险。主要包括由于工程设计不合理、在工程施工中改变设计方案、项目发起人和工程总承包商技术能力和经验不足、资金不到位、气候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的项目建设延期、项目建设成本超支、项目达不到实际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甚至项目完全停工放弃等潜在的风险。在这些风险中,施工承包商在管理和控制完工风险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因此选择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承包商就成为能否减少完工风险的关键。为了减少完工风险,一般要求工程承建商提供固定承包价格、固定工期的合同,或“交钥匙”工程合同。也可以要求项目工程设计者提供工程技术保证。在原材料和设备、能源供应方面,可以要求供应商在保证供应的同时,在定价上根据项目产品的价格变化设计一定的浮动价格公式,保证项目的最低收益。

(六)项目的运营风险

高速公路营运风险是指高速公路在投入营运后,由于市场、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营运成本增加、车流量减小、收入降低、本息偿还和收益得不到保证的风险。高速公路营运风险包括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等对高速公路带来不利影响,如养护技术落后,养护成本高,收费系统效率低等;还包括由于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利率汇率、自然社会等外部环境变化对高速公路营运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如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车辆通行费下调、自然灾害等。其中包括较突出的竞争风险,政府在同一区域建设或许可建设与该BOT项目同样性质的项目,使该项目的客户分流,利用量减少。如在离已建好的收费公路较近的区域之内另建一平行公路,或者将现行的平行公路进行重大改造,提高其等级,这样就会发生两条公路争夺同一路段交通量的情形。这种情况需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由此产生的交通量下降或增长率降低而造成的损失应给予补偿。

(七)不可抗力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是指项目的参与方不能预见且无法克服及避免的事件给项目所造成的损坏或毁灭的风险,如地震、水灾、瘟疫、社会动乱、战争行为等。一旦出现不可抗力,整个BOT项目可能中断或完全失败。项目公司无法控制这些不可抗力风险,可在合同中约定采用顺延工期和延长营运期补偿损失,或者投保将此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三、高速公路BOT风险防范对策

(一)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BOT项目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只注意项目投资可能带来的优惠和发展机遇,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不知道将会遇到哪些风险,这是我国BOT项目投资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国内外有许多由于风险重视不够导致项目失败的案例。因此,项目投资者必须树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重视风险防范和控制。为了加强风险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广泛咨询和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对项目的各阶段、各方面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和分析,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防患于未然。

(二)争取政府支持和法律法规保证

BOT项目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特许经营权、特定的税收政策和外汇政策等,并以这些特许权和相关的政策作为项目融资的重要信用支持。因此在BOT项目中,政府支持和法律保证显得比较突出,涉及项目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项目的选择、建设、营运、移交的全过程都受到政府的影响,因而争取到政府和法律的保证尤为重要。同时,政府应设立专门的BOT主管部门,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为项目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各方面支持,提出优惠和资助BOT项目的措施,特别是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的约束力。加快制定和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BOT和招投标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和各环节应遵循的程序性规则,有利于政府和投资者规避风险,实现共赢的目的。

(三)加强合同管理,合理分担风险

风险分担是进行风险防范的关键和核心。BOT项目涉及利益主体多,项目各方需要有合作和双赢的思想,在考虑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时,不但考虑自己一方,也应该仔细考虑对方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方应得到的权益。在分担风险时,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管理和承担这种风险的一方,承担风险的一方将期望获得相应的回报。风险分担主要通过项目公司与有关政府机构之间的特许权协议,以及项目公司与项目的各个参与方谈判并签订一系列合同,利用这些合同,明确合同双方的职责范围、权利和义务。项目公司在与有关方面签订合同时,应加强合同管理,降低不可控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减少确已存在的风险所造成的不利冲击,采用最佳方法管理所承担的风险。

(四)强化对市场、信用、经营维护和金融风险的管理

市场风险的管理关键在于预防。在项目初期,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可以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签订建立在固定价格基础上的“或供或付”长期原料及燃料供应协议和“或取或付”的产品购买(长期设施使用)协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

信用风险管理在于,在项目的建设和开发期间、或以后,着重审核借款人和担保人是否有足够的担保或其他现金差额补偿协议;承包商是否有一定的保函来保证赔偿因承包商未能履约造成的损失;项目发起人是否在项目中起重要作用,或提供了股权资本或其他形式的支持。金融风险管理在于,在融资协议中,应当包含套期保值技术来应付汇率和利率风险,通过货币和利率互换调期、利率封顶、利率区间和保底以及其他技术。可参考市场、通货膨胀、能源费用、税率等一系列因素来设计偿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