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构建;应用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途径较为单一,只是通过“满堂灌”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育,这种教学手法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下降,造成学生学习效益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传统语文教学体系进行转变,拓展语文教学途径,形成多元化教学结构,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效益,优化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空间和氛围。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作用分析

多元化教学主要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多元化、教学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通过多元化途径,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丰富的教学体系、系统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该环境中全面提升自身学习效益和能力水平。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元化体系出发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行为,大大改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这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知识空间,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水平,通过多元化教学途径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能够深入反思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反思能力、分析能力等。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1.合理定位,形成正确教学关系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教学定位进行明确,要把握好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围绕学生设置语文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保证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与学生需求和学生发展相适应,形成高效的教学体系。要积极与学生交流,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全面提升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质量,改善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效益。笔者在《背影》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情感出发,从学生生活中父母亲对自身的爱出发,让学生对《背影》一文中的父爱进行体会,以学生情感为主体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全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2.拓展内容,丰富语文教学体系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拓展,结合课外资料、网络资料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语文学习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初中语文教学。笔者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的过程中就结合杜甫晚期的诗作对该诗进行解读。笔者让学生从杜甫晚期的诗作内容出发结合杜甫晚期的遭遇对本诗的情感进行分析,有效改善了学生对该诗中心思想的把握程度,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3.改善途径,拓展语文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进行强调,将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电子白板教学法等方法充分融入到多元化教学体系中,从而全面改善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途径。教师要依照学生学习状况合理筛选多元化教学方法,从学生个性、学生知识水平等出发对上述方法进行适当融合,从而形成系统化、层次化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多元化教学效益。笔者在《白杨礼赞》教学的过程中就选取多媒体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课堂内容讲解。笔者通过多媒体对《白杨礼赞》的白杨树进行展现,让学生充分了解白杨树的特性,加深了学生对白羊的认知。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大幅改善,从本质上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质量。

4.合理反馈,形成良好反馈通道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反馈平台,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及时调整,从而全面优化多元化语文教学结构。

三、总结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从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内容、多元化途径三方面出发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语文教学体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知识的改善、学习能力的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今后教学中进行深入研究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玉红.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2(09):80―81.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是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目前已有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制订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计划。

第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系统地培养学生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够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转换文章表达方式等能力。第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将同一种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训练。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春》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境,并说说“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在教学诗歌《次北固山下》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境,尝试描述自己眼前的景象;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盛夏的夜晚,当你仰望晴朗的天空,会看到怎样美丽的景象?会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以“夜空”为主题,展开想象,完成作文训练;等等。一系列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第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最后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探索了“单元整体教学”,即在研读课标、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监控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三单元为例,教师设置“四季”专题,将课文与学校配套的阅读书目相结合,选取了与“四季”相关的8篇课文和5首诗歌;“四季”专题分为单元导读、基础巩固、美文赏析及写作训练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的能力。在单元导读的基础上,初中学生阅读了大量与“四季”相关的文章和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技巧,并逐步提高了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昵?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昵?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三、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七年级有一项名为“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一项为观察月球运行情况。在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或顺序让学生观察月球,总结观察心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比观察是指通过对比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教学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又如,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渔夫在清凉的秋晨里洒下了渔网,打捞上了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下面两句写到‘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你能想象一下渔夫在回家的路上会做什么吗?”《秋天》是何其芳的代表作,在这些生动鲜明的画面中,渔夫悠闲划桨的一幕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

四、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教师要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能力。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从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又可以从教育的悲哀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教师要反对教学教条化,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从八年级开始差异逐渐拉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第二,限定学生做题和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时,要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切忌人云亦云;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遇事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五、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情境,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8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近几十年来,元认知理论对教育实践和思维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评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03-01

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的初中语文评价作了相应的指导。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念、内容及目的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并指明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在此和大家交流,望能不断的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述及目的

1、概述

所谓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指的就是通过诊断初中语文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初中语文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初中语文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简单的来说,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对教学的工作质量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评价、对教学管理方式的评价以及对教学环境的科学评价等,在这诸多的评价中,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是最为关键的。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及时的掌握教学信息,并能充分的向学生反馈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或进行自我反思。

2、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评价来说,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突出初中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作了许多改动,其中改动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从此学习方式提出以来,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甚至不少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师生、生生互动,就是一堂失败的课。于是,在这样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各种各样挂着新课标名目的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竞赛课等开展得如火如荼,整个教学过程丝丝入扣,教学环节井井有条,无可挑剔,可谓完美无缺,听者仿佛在观赏一场精妙绝伦的节目秀。在这活跃、几乎接近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晃眼看去,学生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学生也主动参与学习,但若你仔细的去看,你就会发现,其实这是表演课,教师是演员,学生则是群众演员,课堂看似活跃,其实都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要一到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时,很多学生就会表现出茫然,交流讨论环节也是自主的说话。这样的课堂,使得教学过分的趋于形式,违背了教学的宗旨,严重的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过分追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象,使得很多学生只会看,不会写;也有一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以及过分追求拓展迁移的广度与宽度。使得学生渐渐与课堂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久性学习。

三、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

1、如实把握好教学评价的原则

初中语文评价对教学有着巨大促进作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运用适当评价的形式,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应如实的掌握好以下几个评价原则:①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使被评价者向标准靠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②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既要反映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特点以及当前语文教改的趋势,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③全面性原则: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全面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④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简单明了,本色实用,可操作性强。只有认真的遵循好这几个原则,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才能如实的发挥出来。

2、合理运用评价方式,准确、有效的评价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是一个有目的、有原则、有过程的行为。教学中,教师在明确目的,并如实的把握好评价原则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掌握好评价的方式方法,使初中语文的教学评价达到应有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①教师自我评价: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进行自评,对自己所认为的有效行为进行描述,准确找出教学中的利弊。②主体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引入校长、教研员、同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方面的人员参与评价。该评价方式可以以随堂听课、公开示范课等方式进行。教师要和他们形成互动,听他们的见解和看法,从中筛选总结有利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信息。③对知识性、个性、创造性等多方面要做到具体评价,凸现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向提高语文素养去迈进。

总结: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少一些表面的繁荣,多一份内在的智慧,这样方能开拓一片真善美的领地。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4篇

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的初中语文评价作了相应的指导。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念、内容及目的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并指明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在此和大家交流,望能不断的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述及目的

1、概述

所谓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指的就是通过诊断初中语文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初中语文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初中语文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简单的来说,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对教学的工作质量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评价、对教学管理方式的评价以及对教学环境的科学评价等,在这诸多的评价中,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是最为关键的。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及时的掌握教学信息,并能充分的向学生反馈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或进行自我反思。

2、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评价来说,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突出初中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作了许多改动,其中改动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从此学习方式提出以来,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甚至不少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师生、生生互动,就是一堂失败的课。于是,在这样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各种各样挂着新课标名目的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竞赛课等开展得如火如荼,整个教学过程丝丝入扣,教学环节井井有条,无可挑剔,可谓完美无缺,听者仿佛在观赏一场精妙绝伦的节目秀。在这活跃、几乎接近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晃眼看去,学生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学生也主动参与学习,但若你仔细的去看,你就会发现,其实这是表演课,教师是演员,学生则是群众演员,课堂看似活跃,其实都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要一到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时,很多学生就会表现出茫然,交流讨论环节也是自主的说话。这样的课堂,使得教学过分的趋于形式,违背了教学的宗旨,严重的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过分追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象,使得很多学生只会看,不会写;也有一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以及过分追求拓展迁移的广度与宽度。使得学生渐渐与课堂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久性学习。

三、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

1、如实把握好教学评价的原则

初中语文评价对教学有着巨大促进作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运用适当评价的形式,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应如实的掌握好以下几个评价原则:①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使被评价者向标准靠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②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既要反映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特点以及当前语文教改的趋势,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③全面性原则: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全面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④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简单明了,本色实用,可操作性强。只有认真的遵循好这几个原则,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才能如实的发挥出来。

2、合理运用评价方式,准确、有效的评价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5篇

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所有教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这一点出发,着重就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 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课程是学生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对现有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具体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面临的第一要务。

一、制定具体而详实的计划

语文教学是一项极具针对性的活动,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是其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学习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计划,当然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需要了解当前所教授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要保证所设置目标切合当前义务课程教育大纲要求。其次,教师必须要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再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情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及时的反思,通过不断反思来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并调整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还要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二、注重教学环境建设

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语文思维能力是进行语文学生的基础,而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又是关系到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就必须要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产生思维的动力,进而主动投入到其中。通过大量实践教学表明,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习内容设置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情境,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教学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首先必须要保证教师为学生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所有的学生都处于平等位置,同时要不断鼓励学生质疑经典和权威,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主义精神。其次要积极有效的来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善于发现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最后,教师还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

三、合理选择思维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思维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能力,针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授学生具体的思维方法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思维方法有很多,包括分析法、比喻法、联想法、观察法等等,其中又以观察法和联想法最为重要。

观察法是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常见的观察法包含了顺序观察以及对比观察。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研究中指出,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从而有效的将思考与观察融合在一起。对于初中语文教材来说,许多的语文课文作品都必须要学生从细微处来进行观察,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所叙述的重点内容,同时让学生充分领悟到作者所采用的观察方法,进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

联想法是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方法,联想是指由一人一物想象到另外的人或事物,这是我们人类大脑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时也是人类大脑对存在事物进行加工及改造的一个新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课文《天上的街市》一文时,作者就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将街道上的灯光比喻成天空中的星光,通过优美的语句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景象。

四、注重课堂互动及课后反思

当前语文教学理论多种多样,建构主义理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当前社会文化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强调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啊哟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依据。例如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语言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欣赏,同时还要对学生表现较好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点出,让他们有一种被关注感。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做好相应的教后反思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自身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能力,来影响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基本目标之一,对学生未来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坚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基本目标,选择合理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雅.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2012(01)

【2】刘仁贵.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1(09)

【3】江毅华.认知冲突与语文教学【J】.新课程(综合版),2010(08)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质量 素质 技能

语文教学一直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在初中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在师生互动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多包容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在归纳当中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出发,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起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情需要,伺机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得以提高。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古人云:“技长者以为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促进者,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然后再通过言传身教,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用以身作则的教育教学方式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语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上,教师要用爱心、耐心去包容、关爱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秩序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首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语文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钻研教材,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媒介。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钻研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反复研究教学方案,只有将其研究透彻,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期教学计划以及符合学生学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优秀教学方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为自己充电,更新学科知识,通过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其次,提高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文字教学,对教师的语言驾驭能力要求很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能够流利清晰地表达交流。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对教学工作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善于表达的教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教师可能会使教学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教学内容显得贫乏,导致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拥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往往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良好的语言表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保证语言生动形象,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声情并茂、充满感情。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新课程改革也曾谈及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培养其高尚的精神品质。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平时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成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任务。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点,通过学习研读,努力寻求实施方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积极渗透这一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重视在实践中应用锻炼语文能力。此外,汉语作为我国母语,传承记载了我国悠久的文化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课本中的文化内涵,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据有关人士调查,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仍较为严峻,教学模式还是以前的“满堂灌”,教师的权威仍然神圣不可侵犯,学生还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面对如此的教学现状,教育工作者该做出反思,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就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中必不可少,而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平台就是课堂,它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课堂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有若干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各个环节细节,教学就不能有序进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预设教学过程中的突况,以便在课堂中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问题。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课堂组织教学的重要性,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总结,努力找出提高课堂组织教学能力的方法。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就必须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宏观调控好教学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0.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目标导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05-03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1]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许多教师都在探索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以促进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借鉴目标导学思想,构建并实施“初中语文目标导学模式”,发挥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使语文课堂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一、目标导学的意义

“引导”是教育的本来意义,“教育”一词的拉丁文涵义就是“引导”。在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道(导)而弗牵”并倡导启发式教学,可以说是最早的导学思想。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助产术”等是对“导学”方法的有益探索。杜威提出的“教育即指导”、“教育即生长”等教育理念,是对当代“导学”思想的追求。

恩格斯说,“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2],可见,目标是激励人们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很多教育家都致力于教育目标的研究,其中美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影响最大。我国学者把古今中外的“导学”思想与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目标导学的理论和方法[3]。

目标导学就是通过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运用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体验中增强自信、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导学”与“教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它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回归本真。目标导学之“导”,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目标引导、学法指导、潜能开导等方面,它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

二、初中语文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借鉴目标导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构建了“初中语文‘325’目标导学模式”。“325”中的“3”是指初中语文课程的三个导学目标,“2”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5”是指语文教学的五个导学环节,即通过“诊断”、“示导”、“议练”、“反思”和“改进”五个环节实现三个导学目标。

1.明确初中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教育目标在教学中发挥着引导、定向、控制和激励等功能。新课程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这三个目标也成为了具体的导学目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课程总目标细化为10个方面,前3项重点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4、5两项突出了过程和方法目标,6至10项概括了主要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集体讨论确定了初中语文课程导学总目标和各单元的导学目标,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方向。导学目标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它把各类素质教育蕴含其中,发挥着控制教学内容和引导教学行为的特殊作用。在语文导学目标的指引下,把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并随着语文知识的内化和积淀,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和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人文关怀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是老师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战场,但是传统方式教师的地位过分突出,往往学生成了配角,这是围绕在老师旁边,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住什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尤为突出,“填鸭式”的学习氛围导致了学生很少能够针对课本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创新思维被一再压制,学生也就很难有所谓的学习兴趣,语文学习重在能够吃透课本知识,了解作者的思想,换位思考,如果对语文没有兴趣,就很难从根本上理解知识,学习深度难以达到。相反,如果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只是在学生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只是在学生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时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生有丰富的想象力,虽然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如果老师能够给予正确指导,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逐渐的学生就从“要我学”的模式变成了“我要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多提问题,多质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问题,不懂的可以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将每个人的知识整合分享,最终得出问题答案。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习兴趣浓厚,自然学起来事半功倍,语文学习的能力就会越来越高,语文素养也逐渐养成。这也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二、注重语文人文关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性对于文化和教育的结合有要求,对于教师的人文素养有更高要求,在对于语文教育有一定心得的基础上,更要有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传递人文精神,语文教学的初衷不是为了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读书,带着理想和感情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板学生难以扛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旗。如果一个语文教育者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且知识储备浅薄,那么就没办法向学生传递人文精神。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对自己的要求,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是能够客观上影响学生学习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真诚的沟通可以让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这就为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打好了基础,初中生正处在需要人文关怀的年龄段,感情教育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对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形成深刻的认识,能够自己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这样才能为初中语文教学加入更多丰富的人格魅力,也能够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上课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注重语文知识总结,增进学生实践应用

语文并不永远是我们课本上读到的之乎者也,它也不仅仅存在于我们考试的试卷上,而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是一门知识性和工具性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只要你用心去学,在实践中就不难将其应用到生活中,而只用你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才算是真正地学透了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传统应试教育下教导出来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应用只是考试上的一句古文翻译、一个词语默写,其实这些远不是全部,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更加注重实践,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为教学目的。

四、倡导新型学习方式,优化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