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的新技术

医学的新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学的新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的新技术范文第1篇

【摘要】循证医学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旨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最充分的证据,并对患者做出最佳的诊疗决策。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应该引入循证医学,能够使医生与医学生认识经验医学的缺点和循证医学的价值。本文介绍循证医学的相关背景,总结循证医学在骨科教学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中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循证医学;骨科;教学;临床;应用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是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翔实的临床科学研究资料为最佳的临床依据,从而负责、明确、明智地利用现有最好证据来决定每个患者的治疗[1]。目前循证医学在我国临床领域中广泛兴起,它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也随着骨科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

1、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医学的背景

循证医学的物理结构是Cochrane协作网,协作网是一个国际性、非赢利的学术团体,旨在通过制作、保存、传播和更新系统评价,提高医疗保健干预措施的效率帮助人们制定遵循证据的医疗决策;为循证医学提供研究依据,使循证医学变成现实[3]。

循证医学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寻找并评价所有的临床证据、综合分析得出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从而使临床医疗决策更加科学化。牛津大学骨科专家提出了典型的循证医学模式的4个步骤,包括:a、根据临床处理病人时遇到的情况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b、检索含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文献;c、准确评价证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d、将有用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2、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临床实践的应用

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骨科医疗实践中的难题,从而促进骨科学的发展。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a、弄清疾病的病因及发病的危险因素;b、提高疾病早期的正确诊断率;c、帮助临床医生为病人选择最真实、可靠、实用的治疗措施,同时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d、充分利用对病人预后有利的因素, 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e、 应用最佳的研究证据于卫生管理,促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4]。

3、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临床教学强调对一个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决策,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提出问题,并需要寻找一个有指导意义的答案。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查寻证据分级评价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首先根据一个病例提出诊断或治疗方面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去查找和回顾问题的历史记录,综合教科书和文献得出结论,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将结论进行分级, 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建议采用最好的有循证医学根据的结论来指导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可以发现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工作能力。在骨科临床教学中,与其他学科一样,新知识新技术是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十分关心的内容,但是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成为教和学面临的突出问题[5]。

循证医学的出现推动了医学的科学化进程,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应该引入循证医学,使医学生和年轻医生认识经验医学的缺点和循证医学的价值,通过应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临床教学和工作,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为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性能力奠定基础。

4、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实践的应用

循证医学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各个方面,包括外科、儿科、妇产科、临床护理等,同样的,循证医学也应用于骨科临床实践。为更好地指导骨关节疾患临床康复干预方法的选择,美国物理治疗学会会组建了“费城专门小组”对下背痛、膝痛、颈痛和肩痛等常见骨关节疼痛性疾患的康复干预方法进行了专门的循证医学研究,以建立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其间,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果,均对国内相关医务工作者有所借鉴和提高。有研究发现,骨科康复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有助于骨科康复的决策指南,有助于指导骨科康复临床,有助于指导骨科康复科学研究,有助于骨科康复医学教育。有学者还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用药进行循证医学综述,并根据循证医学的相关思路,提出了临床用药方案,对于骨科康复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英国使用Cochrane评价制定骨质疏松处理方法的国家指南。在荷兰,Cochrane协作网已协助制定了有关处理踝关节扭伤的多学科指南。因此骨科康复应以Cochrane协作网为依据,建立有关骨折术后康复、退行性骨关节病康复、运动创伤康复等一系列临床行之有效的骨科康复决策。循证医学对骨科康复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高成本效益手术,但全国各地术后后果差别各异,有关病人是否适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标准、手术方法、何种价格的髋关节假肢、术后康复训练方法、购买者和供应商应该促进哪些术后长期随访表现最佳的假肢的应用等问题国内学者各说不一。如果我们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整理、收集全世界有关临床研究,那么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应把循证医学作为指导骨科临床与康复科研究中有关正确选题、确定正确研究方法、评估方式的重要依据[6]。

5、小结

循证医学的兴起预示着临床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循证医学这一新的医学模式提出以后,我国骨科同仁应遵循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搜集、整理证据,并进行系统评价,调整临床诊疗原则以指导临床实践。循证医学在中国发展的短短10多年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出现为临床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骨科临床的应用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景良好。

循证医学强调以现有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最好的研究依据不单指已获得的研究结果,而且亦应包括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来研究更有价值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掌握骨科康复最新研究动态,开展新的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也是对循证医学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中万, 庄 洪, 徐友兰. 循证护理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 . 实用骨科杂志, 2002, 8(5): 364.

[2]郑漫艳. 循证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 2004, 18(11B): 2059- 2060.

[3]Retsas A. Barriers to using research evidence in nursing practice[J]. J Adv nut s, 2000, 31(3): 599- 606.

[4]隋永红, 曾 荣, 易冬梅, 等. 循证护理在国内临床实践[J]. 护理杂志, 2004, 21(11): 49- 50.

医学的新技术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27-01

随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各种高新技术向检验医学领域拓展,使检验医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检验与临床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临床诊治工作中,临床医生依靠对检验信息综合分析来进行诊断和治疗,检验结果准确与否与患者疾病的诊治息息相关。因此,以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把有限的检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疗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检验服务质量,有效避免医患纠纷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我院检验和临床实际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

1 正确认识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

1.1 现代医学已经进入到了循证医学时代,循证医学要求医生在对患者做出初步的诊断后,进一步选择检查手段来确诊或鉴别疾病。因此循证医学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只有改变脱离临床的现状,才能发现问题、回答临床的问题、并完善检验的临床应用和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检验医学通过与临床医学的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以及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把实验室单方面的质量控制发展为全面质量控制,同时实验室也可从临床上获得许多有用的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的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展、普及。在检验新项目层出不穷的现代检验医学时代,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意义深远。在对患者的疾病诊治过程中,医生越来越依靠对检验信息综合分析来进行诊断和治疗,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检验科工作的进展,就不能及时把新技术、新项目有效利用到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更多更有效地各种检验证据和信息。

1.2 检验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检验科应该与临床科室加强联系并融为一体。检验科要较好地完成工作并不断发展,离不开临床医生和护士的理解、帮助、支持和参与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检验人员应定期到临床科室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对检验科工作的需求和建议,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促使检验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2 加强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

2.1 加强检验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和敬业精神,用院规院纪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责任心,杜绝检验人员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态度的生、冷、硬、顶等现象。无论临床医生和患者态度如何.检验人员都要态度和蔼,语言诚恳,保持优良的服务态度。

2.2 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与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治息息相关。因此检验科工作的核心是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强调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通过检验科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落实,保证向临床提供的检验结果可靠性和准确性。

2.3 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随着各种检验新技术不断更新,检验科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除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学习一些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知识,能够解答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提出的相关的检验医学知识,提高检验人员综合分析检验报告单的能力,能够和临床医生共同分析与讨论检验结果,将“检验数据”转化为高效的“临床诊断信息”,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3.1 检验人员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和联系,建立沟通制度和沟通热线,要求检验人员应积极参与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和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需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检验科人员应积极向临床医生宣传、介绍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使得一些新技术、新项目能够尽早的获得临床应用。检验人员应经常深入到临床一线,积极参加临床查房、会诊和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医学检验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地使检验与临床紧密结合,促进检验和临床的共同发展。

3.2 加强与临床沟通促进临床医护人员对医学检验的学习和认识。由于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与临床检验应用的复杂性等因素,检验与临床的关系,反而越来越不和谐,甚至常常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状态。为此应加强检验与临床的主动沟通,检验科应主动参与临床科研工作,经常性地与临床科室进行学术讨论和信息交流,临床医护人员也有更多的机会熟悉和了解检验科的实际工作情况,特别要着重宣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让医护人员充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目前,多数临床医生不能合理申请检验项目,其主要原因就是不了解检验医学的进展,不能有效地利用检验新技术、新项目,习惯于旧检验项目。当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时,不少临床医生常常怀疑检验科的水平甚至当着患者或患者家属的面指责检验科的结果不可靠,增加了医患纠纷的风险。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护士采集标本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情况,标本采集方法不正确、标本送检不及时及临床使用药物等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质量的提高需要医生、护士的配合沟通,检验科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标本的采集,运送是最基础,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这部分工作绝大多数过程是由医生、护士完成的。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是检验科与临床配合最容易发生问题的部分。因此开展定期的业务讲座是检验与临床相互配合、沟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针对样品采集、存放问题的具体要求,利用这种方式,对医护人员进行详细讲解,使他们对检验业务的认识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只有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检验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患者、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检验医学发展到今天,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已密不可分,一个检验医学工作者没有同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在临床医生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检验人员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跟临床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大家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了检验科发展,检验与临床是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唯有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支持,消除双方的不满与误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医院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秦小玲.检验科管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1).

[2] 蔡军.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沟通.提高医疗质量[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1).

[3] 屈爱春,赵俊娟.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2009.18(1).

医学的新技术范文第3篇

1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的必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①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② 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③ 检验科主动参与诊疗工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④ 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

2 积极与临床医生沟通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因此,检验医师要积极主动到临床科室去交流、沟通,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临床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检验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项目,特别要着重将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技术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等知识,与临床医生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3 取得合格的标本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有直接关系,标本采集时病人的变化,采集部位、时间及送检时间,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如: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变质,滋生大量细菌,所以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也是检验科的重要工作部分。

4 与临床科室及时沟通有力于减少差错事故

对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来讲,最不愿看到的是出现实验差错和导致误诊,可在日常工作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因粗心大意、不严格操作、违反操作规程或其他原因导致一些实验错误、笔误、或化验错误。在实验过程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往往注意的是仪器设备、试剂、质量控制、操作等一些表面可以见到的问题,但一些不可见的问题也可导致化验出现致命错误,这对从事实验室工作的各级人员带来挑战,如不加强管理会使实验室工作处于不利地位。

5 检验人员责任心的重要性

医学的新技术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11-02

对于转化医学的理解,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转化医学就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但是转化医学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复杂系统的研究,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医学模式,也因此涵盖了医学、管理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特点。正确认识转化医学,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医疗行为模式。

整形外科较其他医学学科,往往能够更为迅捷和深入的采用科学最新技术、最新发现,但其流行病学研究相对薄弱,对于各种手术和治疗效果的评价,缺乏系统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和积累。整形外科的医师教育和培养,其课程和方法体系需要在转化医学的理念下整体改造,以适应未来转化医学发展的需要。

1 转化医学的内涵

1992年美国《科学》杂志率先提出“从实验室到病房”的概念。1996年《柳叶刀》杂志正式提出“转化医学”术语,之后《科学》、《自然》等世界知名杂志均有转化医学文章刊载。转化医学核心内涵包含两个方面:Bench to Bedside(从实验室到临床),以及Bedside to Bench(从临床到实验室),即通常所说的B2B过程[1]。前一个B2B(Bench to Bedside)是指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转化为医药产品或者诊疗技术,第二个B2B是指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实验设计等。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转化医学的双向循环。实践中,转化医学往往被狭隘地理解为“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也有专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出发,认为转化医学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复杂系统的研究,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医学模式,也因此涵盖了医学、管理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特点。正确认识转化医学,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医疗行为模式,也将因此影响医师教育和培养体系。

2 转化医学的2T之争

2.1 2T之争的由来

美国“转化医学临床研究圆桌委员会”(Institute of Medicine’s Clinical Research Roundtable)将转化医学分为T1和T2两个阶段[2]。T1指“将由实验研究揭示的疾病机理转化为新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手段,以及首次人体实验”。与此相较,T2研究则包涵临床流行病学和证据综合推理、沟通技巧、行为科学、公共政策、甚至金融、组织原理、信息学、数量分析等。

转化医学的核心内涵是将基础医学科学知识转化为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设备或治疗方法。转化医学研究就是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目的是研制出可供临床或者商业性使用的治疗方法,即所谓转化医学的T1阶段。但是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如何能为整个医疗流程中的各方(包括患者、医师、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有关医学科研管理部门等)所知晓和选择,并最终能够正确地应用到需要的病例上,也需要转化医学研究。因此,创研出某种新药或研究出某种新的治疗方法,这种以“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医学,只能是整个转化医学大范畴的一个开端而已。根据McGlynn等的研究结论,在美国,在所有经专家审核推荐的医疗方案中,患者仅能获知或获得约一半。转化医学还关注于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改变行为模式,提供医疗“提醒”和决策帮助工具,加强患者和医师的联系等。比如,我国耳聋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通过生物芯片可检出90%的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可以避免“一针致聋”的悲剧。如何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最终避免“一针致聋”的悲剧,都需要由T2阶段转化医学解决。另外,国内陈志南院士更强调,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个体化医学是转化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

2.1 转化医学T2研究存在弱化趋势

虽然T1、T2研究均十分重要,但是根据Mose等人的研究[3],2012年NIH科研基金总数221亿美金,其中130亿美金拨给基础研究,91亿美金拨给应用研究,仅7.87亿美金用于T2研究。美国医疗健康研究和质量委员会(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的工作目标是促进和确保T2转化研究结果能够最大范围的“散播”,能够为医疗流程的各方(包括医疗行政管理当局、患者、医师等)所知晓,并能应用于日常的医疗决策。国会每年拨给该委员会3亿美金从事该项工作,仅约是NIH年预算的1%。AHRQ开展工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设立T2转化研究项目(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 (TRIP) Grant),并资助有关学术会议。2000年,AHRQ在TRIP基金项目上花费了700万美金,仅占其年预算的3%。2004年花费200万美金,仅占其年预算的1%。国内目前转化医学方兴未艾,T2阶段转化医学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但其提出的观点和倡导的理念,应为医务工作者深思。

2.3 T2研究或更具意义

虽然T2研究呈现逐年萎缩的局面,但是对于某些疾病,T2阶段的研究甚至比T1阶段更有意义。比如,对于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生物治疗、物理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针对的只是临床上可以看到的部分,而不是针对导致重大疾病发生的基因组改变、遗传变异、恶性增殖等,这就使诊断时病情已至中晚期,治疗显得被动和盲目。利用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疾病预防干预,可以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易感人群大规模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这种由流行病学研究得到证据,进而为“干预医疗”提供政策决定的模式,也应属于转化医学范畴,但其能够得到成功的实施,势必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其组织运作上也需要政府的威权。另有研究表明,对于T1阶段转化医学研究,除非出现革命性的重大突破,绝大对数均属于“锦上添花”。加强T2阶段的研究,可以减少盲目开发T1研究所导致的科研经费浪费。

3 整形外科三甲医院医师培养现状

3.1. 整形外科学科特点

整形外科学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就其学科而言,具有广博的特点,即不依附于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统,而是以“修残补缺,功能恢复,甚至更添美丽”为医疗目的;其在诊断学上,除少量病例,往往并无特殊困难,惟其对医学整体思维要求甚高;其在医疗技术上,以显微外科、颅面外科等为基本,夹以整形外科医疗原则进行施治,故其学科特点与其他医学专业有较大不同,它要求从业医师有广泛的相关学科(骨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妇科等)的基本经验,又需经过整形外科专业专门训练数年,方能成才。整形外科的另一大特点是,较其他医学学科,往往能够更为迅捷和深入的采用科学最新技术、最新发现,比如,目前看来,3D打印技术只有在整形外科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临床应用。另外,整形外科的流行病学研究相对薄弱,对于各种手术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基本以医师个人经验为主,缺乏系统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和积累。

3.2. 现行整形外科学科医师培养

国内有学者曾撰文指出,三甲医院应培养具有高超医技、高尚道德和擅长解决疑难杂症的专家队伍[4]。而转化医学要求医师具有将医学专业技术、实验室技术、流行病学基本方法等复合成一体的思路和能力。三甲医院医师最根本的作用应当是推动医学的发展,这需要扎根于临床工作,依靠基础和临床研究,依靠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积累优势医疗技术的证据。

现行整形外科医师培养,课程体系包含方法类课程(临床研究方法、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文献检索和计算机)和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教材上没有统一的版本,且修订更新均较为迟缓。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往往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娴熟的利用课堂讲授的知识。整体而言,对于三甲医院整形外科的医师培养,在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上,均与转化医学理念和要求存在不小的距离,需要引入转化医学的思维整体改造现行的医师教育和培养模式。

4 2T之争对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医师培养的启示

4.1 2T之争的实质

2T之争的实质是,医学专业工作者不能仅仅关注于临床技术的创新,还应将视野扩展到存量技术的比较、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乃至医学临床工作者应当思考宏观医疗政策等等。对于临床疗效的随访和研究,我国长期缺乏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积累和研究,这不仅反映了传统临床工作者的工作方式问题,也反映了相当部分医师的医学思维模式尚存在更新和改进之处。临床上很多问题,如“对于血管瘤患者,是先栓塞,还是先手术,栓塞和手术的何种组合能够达到最佳疗效”、“皮瓣和皮片移植技术的优劣”,因缺乏有份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基本以各自经验为准,至今无法达成统一的意见。

4.2 WFME医学教育国际标准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于2003年颁布了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包括(1)处理健康问题和健康促进的过程中,对患者的治疗是适宜的、有效的和富有同情心的;(2)医学知识包括基础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临床科学、医学伦理、卫生法学以及这些知识在医疗中的应用;(3)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技能,保证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其他医学工作者、科学团体和人群合作;(4)对新的科学知识的评价和利用,以不断地更新和提高临床技能;(5)作为同事、医学生和其他医学工作者的导师、培训者和教师;(6)有能力成为一个学者,对所选医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做出贡献;(7)职业作风;(8)做患者的监护者的兴趣和能力;(9)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问题的知识,对卫生服务系统整体内容的意识和反映,包括卫生服务组织,和卫生服务提供者和管理者的合作关系,成本――效益医疗服务的实践,卫生经济学和资源配置的知识;(10)具有理解卫生服务,从制度的基础上认识并改进医疗服务的能力。

WFME标准的第一条类似于我国的医德方面的要求,且该条居于所有标准之首,充分说明“医者仁术”的道理是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同的。第二、四、六条基本围绕核心医学知识和能力,对医学专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而第五条“作为同事、医学生和其他医学工作者的导师、培训者和教师”,则对医师的专业知识“播散”方面提出了要求,即要求医师能够同时成为“导师、培训者和教师”。第九、十条均对卫生公共政策和卫生制度方面提出了要求。WFME标准是与转化医学理念一脉相承的医学思想体系,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4.3 以转化医学的要求变革现行教育模式

参照WFME标准,与转化医学T1、T2颇多神似之处。我国医师教育与培养体系,在医学院时期,医学生主要学习各种医学知识;在研究生阶段,通过观察临床问题,主要应掌握现代医学实验室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在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主要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但是上述三方面的的复合能力,将是决定医师高度的重要方面。新技术的创新需要基本的医学发现和扎实的实验室技术,对于疗效的比较及持续改进需要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在教学方法上,引入以学员为中心,强调学员参与的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5],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教学水平不能仅停留在“接受与灌输”的层面,而教师只起到中间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要以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实际的项目研究和工作中,时时刻刻,言传身教,让学员最终掌握“转化医学”式的工作方式。实际工作中,应当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主要骨干的转化医学意识,根据转化医学的要求,逐步改变临床和研究工作的方式,并以此真正带动整形外科医师人才培养工作,另外国家的科研立项应对T2类转化研究所有扶持,以激励有关研究参与人员[6],这些是转化医学2T之争对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医师培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Wehling M. Translational medicine: science or wishful thinking[J].J Transl Med. 2008, 6(1):31-34

[2]Steven H Woolf. 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why it matters.[J].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impact factor: 29.98). 02/2008; 299(2):211-3.

[3]Moses H III, Dorsey ER, Matheson DH, Thier SO. Financial anatomy of biomedical research. [J].JAMA. 2005;294(11):1333-1342.

[4]张勘.上海卫生系统人才建设的创新模式探讨和成效分析[J].上海医学,2008,31(7):525

医学的新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介入超声学;微创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参考文献:

[3]罗长坤.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方式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1-4.

[4]张磊,刘晓燕,沈晶晶,等.纳米颗粒在抗癌药物可控靶向释放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3,25:1375-1382.

[5]曹丰晶,胡玉才,王卓,等.金纳米颗粒在疾病诊断和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31:31-35.

[6]凌萍,张旭光,涂或.纳米金在肿瘤显像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59-62.

[7]王亮,孟祥举,肖丰收.负载型纳米Au催化剂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0,39:827-833.

[8]马和平.微创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实践与展望[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6):489-491.

[9]王永光.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J].中国医刊,2004,39(1):57-59.

医学的新技术范文第6篇

1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现代医学向纵、深发展,精尖科学技术在医学检查方面的应用 越来越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医学实验室检查技术必须同临床诊断治疗密切 结合,传统的医学检验只重视试验技术已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于是,有关人士提出了检 验医学一词,也就是强调了实验室检验技术如何更大地发挥对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参考和 引导作用。林发全、李山指出,在检验医学教学中应开展检验与临床沟通的专题教学。丛玉 隆、朱士俊指出,跨入21世纪,检验医学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如 不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就难以改变其现状。

2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紧迫性

由于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使得不少从事临床医学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不看重自身的经济 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医治不利,从而让患者辗转求医问药,最终不但浪费有限的医疗资 源,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而且使社会贫富不均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当今,政府 正着眼于医药费用的制度改革,如在广大的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在城市实行大病统筹等,目 的在于让经济生活水平较低的人群不会因病更穷,这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可行性

实现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切实可行的。因为这并不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而是需 要从教育和医学实践管理入手,从而实现机制的转变,建立起现代检验医学教育及实践的模 式,最终实现检验医学同临床疾病诊治的最佳结合。

目前,医疗单位在检验方面的投入较大,实验室引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的新项目 同本单位临床医学相比较是超前的,许多高新技术和成果没有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得以充分应 用,这需要检验与临床的距离不断缩小、靠近。所以,需求的是有一种运行机制,只要主要 权力部门重视此问题,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不难实现的。

4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设想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医学检验已经演变为检验医 学,而检验医学的发展又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的效率。因此,临床医学与检验 医学的关系是医学科学实践中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为更好地实现医学科学发展观,应实 现以下转变。

4.1 高、中等医学院校教学规划的转变

4.1.1 医学院校教材内容应当加强临床医学各科理论知识同医学实验室检 查技术的结合,增加实验室检查技术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将来要面向临床的医学生。医学实 验室检查技术的学生要增加临床各科知识学习的教学内容。4.1.2 开设有关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如有人建议改革检验医学学士学位 教学计划,开展临床与实验室对话,加强检验同临床的沟通,帮助学生发展及解决问题、人 际关系和检验结果评价的能力等。

4.1.3 引入富有临床经验、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医务工作者担任相关学科 的教学任务。

4.1.4 高等医学院校要设立医学教育后教育,其学位要高于过去的最高学 位,也就是适应临床疾病诊治的复合型医学高级技术人才教育战略。

4.2 检验医学模式转变 检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主要从检验医学技师(士 )、检验医学医生(士)、检验医学继续教育3个系列入手。

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得以实现,检查结果就能更好地同临床疾病的诊治相结合,并能充 分发挥对临床的参考和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财、物等医疗资源浪费,让患者从根 本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5 参考文献

[1]林发全,李山.从现状看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在检验医学教学中的必要性[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6,21(1):66

医学的新技术范文第7篇

1.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虽然国家政府对卫生监督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而且还有的卫生监督队伍也比较庞大,但是我国的卫生监管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我国卫生标准体系也没有进行较好的完善,没有达到一个防治兼顾并且全面发展的卫生标准体系标准。但是我国在公共卫生建设的政策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2],使得公共卫生发展的方向得到明确,而且我国也加快了对公共卫生的法制建设,并且还建立了专门的卫生检验检疫网络。1.2我国预防医学发展的现状我国的预防医学主要含括流行病学、食品卫生、社会医学、环境与健康以及健康教育等多个部分[3]。目前在乡镇卫生院人才紧缺,而且技术力量薄弱,设备也比较简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乡镇预防医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伴随着现今医学模式的变化,流行病的适用范围正在不断提高,目前,流行病的范围已经包括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以及健康等相关科学,这使得流行病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变得更加成熟,目前,流行病学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以及现代医学的骨干学科,可以被称之为“公共卫生之母”。在19世纪末,中国特有的中医药理论结合了国外的营养学从而成立了现今的中国的现代营养学[4]。而且在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世界的营养学家开始研究微观的营养学理论,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达到了亚细胞的水平,相信随着营养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营养学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2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公共卫生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而且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所以在实施过程之中没有稳定的管理机制。我国现今所面临的公共卫生管理挑战就是没有相关的人才来完成规定的工作要求[5]。主要缺点在于现有的公共卫生管理设备非常简陋,而且不能够保证器材的数量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另外没有较好的检验能力,达不到当地政府所要求的水平。目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因素是重大疾病,重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卫生应急理论指导体系,而且国家在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研究资金,从而导致了没有完善的卫生应急督导评估体系,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卫生应急的发展[6]。另外卫生监督的所属任务也经常调换,使得在一些公共卫生管理方面没有严格的界限。影响公共卫生管理最主要的因素是缺乏足够的卫生监督人员,尤其是具备高水平的人才,因为只有高水平的人才能够胜任公共卫生的管理。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将公共卫生标准定位成一个舒适的健康保护水平,这是我国人民现今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家经费的短缺也使得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另外在制定公共卫生标准过程较长[7],需要较多部门密切合作才能够高效地完成公共卫生管理策略的制定。2.2预防医学方面目前,世界上传染性疾病依旧保持在一个发病率较高的水平,这使得世界上各个国家都积极加大对于预防医学的研究。在不断大幅度进步的社会大背景下,传染病变得越来越多。在高科技时代会产生一些新的传染性疾病,而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将会导致人们的身心健康遭受严重的影响[8]。现今社会在不断进行改革,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社会竞争持续加剧,在生活工作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已承受不住原有的界限,以至于人们的精神问题不断增多,所以要加快开展关于精神疾病的研究。另外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且老年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如何使得老年人无较大疾病是现阶段我国医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较难进行解决。

3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医学的新技术范文第8篇

教师是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医学教育观念,认识到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并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循证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循证医学资源分布与互联网检索,循证医学文献检索特点以及文献评价方法和原则,荟萃分析与系统评价的方法与原则,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程序与方法。要充分认识循证医学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掌握循证医学的教育方法并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传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

以讲座的形式向实习学生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使其认识到:

1.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将医生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与现有的最佳临床研究结果及患者的选择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医疗决策。

2.循证医学的实践包括5个步骤:①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②系统检索相关文献;③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找出当前最佳证据;④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⑤后效评价临床实践及结果。

3.循证医学证据根据其来源、科学性和可靠性分为5个等级(可靠性依次降低):Ⅰ级,所有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Ⅱ级,单个设计良好的RCT;Ⅲ级,单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Ⅳ级,无对照的病例观察;Ⅴ级,病例报告和临床总结及专家意见。

4.循证医学并不否定经验医学,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

三、指导学生获取循证医学证据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关键,证据的获取必须通过文献检索。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文献检索缺乏相关的知识,仅局限于用百度(baidu)或谷歌(google)等一般搜索引擎查找文献,因此所获得的文献资料较局限,专业性不强。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检索到合格的文献,首先向他们介绍一些循证医学资料数据库和网络资源,如Cochrane图书馆、Campbell协作网和Pubmed、Springerlink、Ovid及CHKD等电子数据库。并教会他们怎样用主题词、关键词、刊名、布尔逻辑(and、or、not)和文献类型等方法使用网络资源检索文献。由于医学文献检索中所获得的证据常常种类繁多、结果多样化,因此,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循证医学网站,查阅有关新研究、新技术的系统评价和二次摘要文库,正确评价文献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以便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更新、丰富医学专业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