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教育方针

中学教育方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学教育方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教育方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民国艺术教育 影响

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世纪末,经历过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美国,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飞跃式进步。1850―1900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15倍;1880―1914年重工业产值增长了5倍左右,轻工业产值增长了3倍左右。美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悄然发生革命性变化,这势必影响美国教育的变革以期适应社会变革。实用主义教育对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民国时期艺术设计教育也沾染上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痕迹。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简述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

杜威指出,教育活动是由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交互协作的教学活动过程。在此活动过程中,活动的主体为儿童,而不以教师为中心。“儿童是积极的有机体,能够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和选择,但教师并不是对儿童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而是有责任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当儿童遇到问题时,教师应给儿童以必要的指导,交给他们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1]。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启发者、辅助者的身份,引领学习主体――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生活习惯;学生是主导者,发挥主体能动性。

2.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上聆听教师的讲解、记忆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此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常常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容易抹杀学生的好奇心,遏制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做为基础,学为升华。在做中获得经验,由于经验具有不稳定性、可变化性,只有通过行动检验的经验才能成为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将经过检验的经验内化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杜威设计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第一,教师为学习者准备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情境,同时给予一些暗示,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第二,使学习者获得足够的学习资料,以便让学习者能够应付情境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第三,使学习者有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学习者将这些假设进行整理和排序,并使其井然有序;第五,学习者通过实际应用以检验相关假设。”[2]通过上述五个步骤,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在实践中检验经验,最终获得值得信赖的学识。

3.“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本质论

一切教育都是个人参与人类社会意识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已经无意识地开展起来。从古至今,人类祖先将许多生活经验与技巧通过正式教育或非正式教育方式传递给今人。教育成为连接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因此杜威通过引入生长的生物学观点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借此希望教育者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儿童,“认识到生活就是生长,这就使我们能避免所谓把儿童期理想化,这种事情实际上无非是懒散的放浪”[3],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的终身学习目标[4]。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要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活动既能够适合儿童学习的要求又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样的学校有可能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这就是一个根本的事实,而且,以此为起点,继续不断地和有组织地出现各种教学活动”[5]。儿童通过各种直接生活实践活动学习,提高儿童学习的活力、动力与乐趣,发展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品操守。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的生产关系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国内的工商业获得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春天。新的生产结构和新的社会结构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借鉴日本、欧美的教育模式,变革教育的实践丰富起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紧追时代脉搏,融合传入国内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彰显出服务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趋向。

1.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育方针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之后,经由、黄炎培、陶行知等人竭力推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掀起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1917年以后职业教育思想甚嚣尘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转为潜流。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倡教育的七条标准:“第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第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第三,谋个性之发展;第四,注意国民经济力;第五,注意生活教育;第六,使教育易于普及;第七,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七条标准中明显地蕴含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烙印。

国家层面虽未出台具体的艺术设计教育方针,但是艺术教育实践者们都有或多或少地对于设计教育方针的阐述,从他们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窥探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民国时期的很多专家学者侧重于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分析艺术设计教育的作用。“美术史家与艺术教育家姜丹书也曾著文《美术与工商业》(1939)、《美术与衣的工业》(1941年)等文,认为我国以往之所以失败,其原因之一就是工商业与美术分离,而二者的结合,‘此他人之经济侵略所由来而所由胜之重要原因也!’他还将工商业看成国家经济之命脉,而将美术看成工商业之命脉,称赞‘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成立,主张加强艺术教育,发展‘工业美术’和‘商业美术’,‘所望工商界与美术界今后更能彻底合作,以共同挽救国家经济之命脉’”[6]。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国家独立、国富民强成为时代的强音,发展经济成为摆脱积贫积弱境况的法宝。中国教育界将其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方针政策。新的生活经验的改变、全新生活结构的出现,迫使人们在教育领域进行变革,将近代化、现代化的生产目的引入教育领域,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变革工艺美术教育方针。

2.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做中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上。学生的实践是基础,学生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知识,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检验该知识是否具备合理性。艺术设计是一种带有技术性、操作性的课程,需要学生的艺术技艺实践,并且在技能性训练过程中因个体性的差异,如性格、气质、文化涵养等得出差异化的认识、彰显出个体性的特色。如果没有实践空谈理论,艺术设计教育界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员。林文铮在《本校艺术教育大纲》中指出:“学生选修系别是以素描的优劣为标准。最高等的进绘画系或其他各系,优等的进雕塑系或图案系,中等只得进图案系。”以素描技法的优劣选拔学生中,蕴含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杭州国立艺专教师陶元庆先生提出了“便化”的教学法。“学图案不比普通学绘画一样,学绘画,那是看到了什么便‘依样画葫芦’的,至于图案必须先把实际的事物采了来,经过一番的思想,然后把它便化――不是变化――成一幅美观的趣味的图案,注重的是色彩天河,调子的鲜明,画画上趣味的浓厚,尤其是便化时是不能失去原物的特征的”[7]。学习图案需要在对照客观物象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怀,对其进行夸张、变形、简化等艺术处理手法,最后创作出具备设计师自我审美理想的设计作品。

当学生从做中学的设计技法、设计思维之后,设计教育界的实践者们进一步引申出项目教学法。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的师生们,如刘既漂、雷圭元、李寄僧等人积极参与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展览展示陈列设计。李寄僧回忆参与西湖博览会的设计工作时说:“不但对大会有所贡献,而且自己在实践中取得不少经验,认识到工艺美术在建设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8]从当时学生李寄僧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做中学;将自己的产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教育经验,进一步升华为教学材料。

结语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二十世纪初期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等观念,对设计教育的方针、教学方法等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以国富民强为口号的社会实际、积贫积弱的生活境况,确定艺术设计教育服务于经济的教育方针;技能性训练的学科特性使其更多地从实践中入手,经过“便化”的教学法,进入到服务社会的项目教学法。总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民国艺术设计教育还有多方面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姜文闵,译.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

[2]赵祥麟,王承绪,译.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98.

[3][4][5]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1977:157,157,42.

[6]陈池瑜.民国时期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的写作成就和特点.美术与设计,2011(05):62.

中学教育方针范文第2篇

但是,这个表述并未能对课程性质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这个表述。这个表述共三句话,第一句是定义(也是讲性质),第二句是讲目的,第三句讲基本特点(即根本属性)。第一句强调了语文是一门语用类课程;第二句中“语用”却成了手段,目的在于“成人”;第三句又说两者是统一的。前后矛盾,难以统一。那么,语文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工具性(语用)与人文性(成人)究竟是何种关系呢?

关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并不想直接给出答案。笔者首先想探讨的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由什么所决定的。只有搞清了这个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才会令人信服。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客观性的,不是由我们随便界定的,不是我们说它是工具性就是工具性,说它是人文性就是人文性。

哲学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根本性质,也是该事物与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标志。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

那么,语文课程的矛盾是什么呢?矛盾是个对立统一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考察语文课程的矛盾,必须置于国家课程这个大的范畴加以分析。从学科联系上看,语文课程和数学课程、物理课程等是对立统一的,它和其他课程一起构成国家课程;从学段联系上看,语文课程和大学语文等是对立统一的,它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可见,语文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自在的客观存在,它是不同于与自然存在(比如高山、大海)的一种主观存在;它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意识的产物,它是和人的思想、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和民族文化、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是和其他课程及其他学段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语文课程是一个主客观统一体,主观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课程的性质,主要是由其主观性的一面所决定的。简括地讲,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由特定的国家教育方针和语言自身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首先,虽然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国家的教育方针都规定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古代教育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宗旨。我国的现代教育方针几经修改,但都是讲的培养目标问题,比如,十六大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以日本为例,日本在二战后调整了教育方针,“在奉行大诏的同时,对过去的教育方针进行检查,并锐意努力确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方针。新的教育方针,可望在近期内成案。今后的教育,将以维护国体、排除军国主义思想及其政策,建设和平国家为目标。要谦虚反省,提高国民的教养程度,养成科学的思考力和热爱和平的美德,提高智、德的一般水准,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编译自海后宗臣、清水几多郎编《资料:战后二十年史》第5卷,第2页。张雄伟译。区建英校)

可见,国家的教育方针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带有鲜明的国家意志和时代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等,对课程性质的影响很为关键。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目的不同,课程也不同。(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本文所探讨的课程是指教学科目。)

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的组合构成了国家课程,不同的课程(教学科目)在其中承担着不同的育人功能。比如,数学课程的目标就是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物理课程的目标就是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在国家课程的整体目标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分工,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实现着不同的教育目标,这样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性质。

回到语文课程上来,那么,语文课程在“人的发展”中能够和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呢?从我们已有的和习惯的学科体系分类来说,理科(国外指科学课程)侧重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文科(国外指人文课程)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两者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为主,在学生的德智美等方面有所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语言课或者言语课,它应该是语言承载的文化课,语言是承载的工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是课程的内容和目的,语文课程的本质不是一门工具课,而是一门文化课。当然,不掌握语言,就无法理解和表达文化,而且语言本身甚至就是某种文化,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这在语文教育的初始阶段尤其重要;而越往中高级阶段走,文化的因素也就越显重要,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进行启蒙教育,而开蒙以后重视读经和游学的原因。如果仅仅把语文课看成是一门工具课或以工具性为主的课程,那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任务就可能落了空;文史哲是相通的,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很多时候,关于文史哲的知识就是能力和素养,有了这些知识,就有了语言的内核,就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其次,“语文”的名称和内涵本身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确切的定义,也没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界定。取之于“国语”和“国文”,合而为“语文”,也是人为的、临时的、偶然的,也许完全可以叫“汉语”“华语”“汉文”“唐文”等等诸如之类的名称。但是不管它叫什么,语文课程学习的对象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就像数学的学习对象是数字和数学原理,物理的学习对象是是物理现象和原理一样。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提出将语文课程的名称归正为“汉语文”,并将其分为“基础汉语”“高级汉语”“大学汉语”“对外汉语”几个系列,这是个不错的建议。“汉语”的命名去除了“语文”这一名称的泛化倾向,指向了母语教育,使得该课程有了明确的内涵指向和清晰的文化归宿。将语文课程定位为母语教育课程,是语文课程的本体的准确归位。它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混沌不清的“语文学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学到什么程度”和“怎么学”的问题。从母语这一本体出发,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方法都是相当清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体是事物的本原,是现象彼岸的自在之物。母语虽然是意识的产物,但又是大量的言语现象之下的客观存在,因而也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特性,比如它的遗传性、符号性、民族性,等等。对此,语言学家索绪尔、乔姆斯基等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最近,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新生儿,啼哭的声调也会带有各自母语的特点。一段音频片断表明德国婴儿的哭声都有降调,而法国婴儿的啼哭却是升调的。而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彼得・戈登等对巴西的一个部落居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由于他们的母语中缺乏关于计数的词汇,因而这些人在计数方面的能力显得格外欠缺。他们据此认为,母语自身的特点能够对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造成影响。显然,母语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色彩是非常浓烈的,因而,母语教育绝不能忽视这一点。

因此,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我们学习母语,不仅仅是学会使用一种交际的符号,也要理解和学会符号背后的民族文化,并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一种民族认同感,培养国际理解素养,成为合格公民。这在许多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目标中表述非常清晰。比如,美国:逐渐培养理性思考能力、清楚地表达思想的能力以及理解性地阅读和听的能力,成为高尚的家庭成员和民主社会的公民。英国: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有想象力地表情达意,并能有效地与人交往,奠定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和规范。法国:听懂口语并有效地使用口语,理解并自如地正确地掌握书面语,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有觉悟的自主的和负责任的公民。德国: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帮助学习者认识世界、管理世界和改进世界,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摘自洪忠礼《中外母语教育研究》)显然这些发达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中都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那么,作为母语教育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地位如何来确定呢?当然由母语这个本体来确定。从语言产生的角度看,精神和言语是共生的。语言产生之初,是先有意识,后有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产生之后,是言意互转;各种创造,应是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当然,在思维的过程又得借助内部语言。因此,总的来说,精神的一面比言语的一面可能更重要。(这一点参见拙文《共生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作为汉语言来说,由于汉文字的表意特点,汉语的“意味性”更强,汉语的遣词造句对意味把握的依赖程度更高,“意”对“文”的影响相对较高,因而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的积淀和对世界的识见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教育方针范文第3篇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主持全校行政工作,确定全校性工作纲要及措施,主持校长办公会议。

二、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年、学期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规划(计划)完成的情况。

三、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教学工作,合理地安排教学人员,保证教学计划和新课标的实施。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提出教改和教研意见,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四、组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及其特点,进行生动、活泼、有效的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密切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校内外的思想教育工作。

五、领导好体育卫生工作,加强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关心学生的生活,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性劳动,控制学生活动的总量,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

六、抓好教职工队伍建设,根据规定确定学校机构设置、人员聘用、调配,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形成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中心的教职工队伍。

七、贯彻勤俭办学、勤工俭学方针,努力扶持校办企业,依法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改善办学条件,搞好师生的集体福利。管好校舍、设备和经费。

八、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美化、绿化、净化、优化学校环境,努力为师生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中学教育方针范文第4篇

一、要以身作则,提高校长专业素质。

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校长应树立全新的观念,并切实做到观念的转变,摆脱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和传统思想的束缚,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改革型的校长,成为校园和谐的带头人。这就要求小学校长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务实开拓的进取精神:善于创新,更新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来办学,使校长的自我形象永远充满活力。(2)要有高尚的品格:尊重教师人格,知人善任,爱惜人才,唯贤是举,善解人意,使师生产生敬爱感。(3)要以身作则,言出必行:凡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必须率先做到而且要模范地去做;校长说话必须慎重,肓必行,行必果,切忌许愿不兑现。(4)要处事公正、公平:校长处理事情必须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小学校长才能肩负起管理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任务,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搞上去,提高本校的质量,进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最终把自己造就成为一名既有正确而稳定的管理意识,又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教育管理专家。

二、要依法治教,树立法规意识。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法规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它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同其他方针法规一样,教育方针法规也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办学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依法治教的意识和依法治教的能力。在教学工作实践中进行依法治教,能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教育教学和教改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校长树立坚定的方针法规意识,是以法治教的需要,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需要。校长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体现自己坚定的方针法规意识。在宏观上,要始终把握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办学方向,按照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法规的要求来确定自己的管理目标,来决策和部署自己的管理工作。在微观上, 即在具体的日常实际工作中, 自觉用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法规来规范、调控、检查和评价全部的管理活动。

三、要依法办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教育法”是我们办学的法律依据,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学校长期的教育文化积淀,使她显现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更应将这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十个一”教育活动,即每学期组织一次“遵纪守法、做文明中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班会;举办一期以“知荣辱、树新风、比奉献、促和谐”为内容的墙报;每年开展一次清明节为烈士扫墓活动;看一部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影视电教片;精心选读一本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知识读本;邀请法制副校长上好一节法制教育课;组织一次和谐校园演讲赛;在党员中发起一次“大手牵小手”扶贫助困的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利用校刊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征文活动。

中学教育方针范文第5篇

一、某某小学的素质教育现状

(一)某某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某某小学现今在校人数共有263人,教师21人,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分为7个级别。该校全面实行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从小学3年级开始对学生开展外语教育,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以后英语知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校并积极培养在校教师进行继续进修和深造,提高教师的领导教育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从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某某小学的教育方针

该校的教育方针,多数实行教师聘任制,分为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把工作成绩与实际相结合,大大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因为该校的教育方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该校的毕业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为初中的初级教育培养了较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

(三)某某小学的教育优势

该校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办学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过程多为无固定师资,无固定校舍,无稳定经费的“三无学校”近年在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学校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开始注重办学投入增添教学设备,美化校园环境。

从以上情况看来,该校的教学水平已具有相当的素质,办学加强教育素质,该校在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

1、采取坚决措施、营造教育环境

该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比例的下限,并建立小学的评估制度和评价原则。在全校公布评价结果,还鼓励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好的教育素质,而且要不断培养自己、深造自己,保证自己的职称评定、标准、等于或高于重点学校。

2、理顺关系、拓展空间

该校对义务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使学校尽快完成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并按规范对学校进行了改善。

3、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了健全教育评估制度,通过检查评估促进了社会办学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管理科学化。

二、某某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某某小学基本上都已经推进了素质教育,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够严谨

该校部分教师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得不够严谨。使得学生放松了学习,对学习没有紧迫感,缺乏竞争意识,这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该校教师的调动性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使学生对教师没有习惯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一时就能适应。

(三)教学方法单一

该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娱活动开展得不够多,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三、今后的设想和建议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学素质,根据市提出的:“重点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素质,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选题监测制度”的要求。笔者针对以上某某小学所存在的几点问题,结合今年全市教育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活动精神,认为要加强某某小学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某某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留级,浪费义务资源,妨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小学生毕业进入中学以后因学习有困难极易中途辍学,影响初中的教学质量,普通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二)多种形式并举,提高某某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该校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界水平为标准,认真落实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依法辞退教学水平低,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

(三)注重实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某某小学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条件为依据,按照《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认真规定和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教育工作规范有效地进行,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制度建设:1、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2、要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和师生考勤制度;3、要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4、要健全听课制度;5、要建立教研、教改成果检查、评比、交流制度。

(四)综合评价、开展教学质量监测

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内容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考勤查学生的合格率,一律采用等级制度评分方法,取消百分制结果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中学教育方针范文第6篇

2016小学教师师德承诺书一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不仅是一个职业形象的代表,更应该是一切美好品德的化身,是学生可以效仿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树立高尚的师德形象,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决心率先垂范,履职尽责,真正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满意的教师,现特作如下承诺:

一、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三、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四、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注重言传身教,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德治学、以德施教。

六、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七、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杜绝参加社会办学机构的报名、教学工作,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八、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潜心钻研业务,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以上承诺如有违反,本人愿意按照有关规定自觉接受组织的处理,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承诺人:

日期:

2016小学教师师德承诺书二

为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更新育人新观念,树立行业新形象,展示教师新风采,使教育让人民满意,使油车港镇中学的明天更辉煌,在此,我向学校、向社会、向家长郑重承诺:

1.以中国梦思想为引领,严谨治学,积极进取。不违背教育方针、政策,不散布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言论;不只顾个人得失,不顾全大局,或只教书不育人。

2.尊重学生人格,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了解学生特点,保护学生权益,关心学生成长。不歧视、讥讽、挖苦、侮辱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敬业爱岗,不敷衍塞责、马虎从教;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上班不炒股、网购、打游戏、看电影等;杜绝拒不接受学校正常工作安排,消极怠工,甚至擅自脱岗。

4.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不从事有偿家教,不向学生、家长推销教辅资料,不接受或索要学生、家长财物,不以教谋私。

5.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举止文明礼貌。经常走访家庭,听取家长意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自愿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

6.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严守劳动纪律,不迟到、早退、旷课,有事有病先履行请假手续,不私自调课,不无故缺课。

如有违诺,按学校师德师风活动实施方案相关条款处理。

中学教育方针范文第7篇

学洋思,学什么?我想至少有这么五条:

第一、学习洋思,坚持发展,永不满足。

洋思初中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初中逐步成长为江苏省模范学校。自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8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优秀率居全市之首。学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被省教委命名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校全体员工特别是校领导班子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他们把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与实现价值统一起来,自觉克服各种困难,不断追求提高和发展。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目前我市绝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有的已大大超过洋思初中。应该说,洋思初中能够做到的,其他学校都应该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因此,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认真向洋思初中学习,自觉排找差距,坚持发展,永不满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出色成绩来回报广大群众的辛勤投入和殷勤期望。

第二、学习洋思,艰苦创业,无么奉献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洋思初中以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生源基础创造了一流的教育质量,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全体洋思初中教师不断探索、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必然结果,是他们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洋思初中的一大特色是教学灵活,学生的负担较轻,学习兴趣浓厚,为此,洋思初中的教师在课前课后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汗水。学洋思,每个教育工作者要像洋思教师那样,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永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第三、学习洋思,着眼素质,面向全体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洋思初中不打旗号,不提口号,不标榜理论,而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育法令法规,实实在在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洋思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先生”,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洋思的办学思想,严格遵循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育规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服务。

第四、学习洋思,锐意改革,不断探索

洋思的教育质量之所以高,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他们不断进行探索试验,潜心观察研究,加强学习交流,从而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和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洋思,要学习他们讲究科学、讲究效益、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中学教育方针范文第8篇

还好,我还保留着中小学得的奖状,那是父亲去世后在他锁着的抽斗里找到的,一共有六七张。其中一张1961年的,上面标着“优”和“奖章”字样,上写:“学生某某在某某小学五年级操行和学业成绩均属优等,根据‘北京市小学学生奖励和惩罚试行办法’发给奖章,以资鼓励。”落款是“北京市教育局”。——看内容,只提到“操行”和“学业成绩”,只是“两好”而已。

上了中学,奖状有了变化。一张1963年的奖状,褒奖词改为“操行和学业成绩优良,并注意锻炼身体”,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三好”。——不知是中、小学要求不同,还是到了1963年教育方针起了变化?

在所有五彩印刷的正规奖状之外,另有一张学校自印的奖状,用油印方法印在一张粉红色的厚纸上,正中四个大字是“三好学生”,左方印着放光的雷锋头像;上款是“奖给某某”,下款是“北京某中”,时间也是1963年。这应是开展学雷锋运动颁发的,然而跟教育局颁发的正式奖状有啥区别和联系,因时间久远,已茫无头绪。——而且前面那个问题仍未解决:“工作好”的印象从何而来?

上网一查,查出来了。原来“三好”提法最早出自1953年接见共青团二大主席团的讲话,他说:“我给青年们讲几句话: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口语表达比较随意,“祝贺”是对已然之事而言,若改成“祝愿”,就更准确了。但总的说来,这话所针对的,应是已经离校的青年,譬如一个学徒工或一个青年干部,他首先要有个好身体,还要不断学习文化、钻研技术,并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至于学生,他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没必要讲了又讲。因此说“三好”一开始并未针对在校学生,而且其中也不包括“品行好”——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学习好、工作好的健康青年,品行好还用说吗?

到了1955年,教育部颁布《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借用了的“三好”框架,同时做了重要调整:以“品行好”取代了“工作好”。“守则”开宗明义第一条就要求学生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你看,排列的顺序都没变)。

再后来,“三好”提法被进一步修订,表述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见1957年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德、智、体的顺序,这才固定下来。

不过真正大张旗鼓宣传“三好”,则是六年后的1963年。这年3月,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时间“学雷锋、争三好”掀起运动,蔚然成风。——那张油印“三好学生”奖状,应当就是这一运动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