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病理学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职卫校 病理学 多媒体 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48-02
病理学是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是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属于形态学科范畴,专有名词多。如何生动直观地描述和展示病理形态结构,是长期以来困扰病理学教师的难题。传统《病理学》教学往往运用图谱、标本、模型等教具辅助讲授,可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较匮乏,利用率较低,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何在短时间内寻找和组织适合多媒体教学素材对于中职病理学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病理学教学中。从总体来看,医学形态学科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材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科,其内容的讲授非常依赖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因此加强人体《病理学基础》的多媒体素材建设,满足中职学生个性化与自主性的要求已成为中职卫校病理学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0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若能成功构建人体病理学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并有效应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将无疑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护生的发展。本文基于本校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阐述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的方法,深入探讨资源库的合理应用策略,以更加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效能。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依据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将多媒体素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收集与管理,并为教学提供支持的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一般由素材库、教材库、视频库、课件库、动画库、案例库、试题库等几部分组成。资源库能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起积极作用。根据区内外卫生学校的调研结果及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中职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媒体资源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的比率较低。大部分教师认为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采用多种途径、分步骤进行。此外,部分教师信息素养的缺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目前资源库建设急需解决的。课题组开始建立素材库、教案库、课件库、病例库、试题库、文献库等模块的教学资源库,于 2014 年底初步建成。2015 年应用于本校护理专业的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病理学基础》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括案例、多媒体课件、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子库,便于用户查找所需资源,其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片素材的采集
图片素材库的内容包括结构示意图、模式图、照片。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中的教科书、《病理学基础》图谱、相关书籍或照片,将之转换为数字图像或文档。用数码相机拍摄本实验室的《病理学基础》标本、模型等,将图片进行处理后保存。
(二)音频、视频、动画素材的采集
\用多媒体编辑软件编辑和录制《病理学基础》学音频素材,并对相应的医学电子出版物、教学录像、互联网资源进行采集、处理及制作。
(三)建立课件库
制作与纸质教材相呼应的具有助教、助学的多媒体教材,使用Powerpoint,Flash,Photoshop 等软件,充实教学内容,强化直观效果,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呈现给学生。构建文字简洁、图片丰富、开放性好的课件,结合新闻及生活案例,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四)图片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和视频的整合与管理
将所有素材随时进行归类、整理成《病理学基础》教学素材资源库,按学科和章节建立子目录,并在各目录下细分为文字素材、图片素材、视频素材、课件等内容。
(五)调查评价学生、教师对《病理学基础》多媒体素材的使用情况
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充实和优化《病理学基础》的多媒体素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建设了适合中职卫校的《病理学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三、《病理学基础》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法
(一)组建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队伍
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靠几个人的努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学校学科建设的背景下,依托项目研究,对各成员进行了职责分工,以校本培训、市级培训、“区培”“国培”为契机加大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并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资源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组建由资深主讲教师调研设计、年轻学科教师开发制作、教育技术人员分工协作的多媒体制作团队。
(二)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
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为此项目组参考了多个版本的《病理学基础》教材,查阅国内外有关中职《病理学基础》多媒体素材使用现状的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拟定《病理学基础》多媒体资源库研究方案,确定资源库建设的具体内容。
(三)确定多媒体教学资源标准
在本学科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实际,走访区内外多所卫生学校、学校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相关方面专家、教师和在校学生,吸取区内各中职卫校的经验,获得《病理学基础》内容选择、制作及使用方面的标准及经验。然后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制订《病理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
(四)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开发
本着使用方便、内容丰富、界面美观、交互性强的原则,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一是将长期积累的以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如借助现代化手段将录像带、录音带、图片等转化成数字资源。二是进一步搜寻、扩充病理学数字媒体资源,比如将目前教材中附带的光盘进行二次开发,并积极动员教师将其参赛的教学设计、课件、微课和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贡献共享。三是发动师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协助下,利用素材开发多媒体资源。
(五)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共享
为了更好地发挥资源库效益,我们利用“世界大学城”“魔灯平台”“云盘”“微信公众号”“QQ 群”等多种平台,最大范围地让教师和学生共享优秀教学资源。这些平台能初步满足检索、查询、下载等功能的需要,方便师生使用。
(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和评价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教学,为了检验建设和应用情况,我们将多媒体素材资源运用于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中,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的形式来形成多媒体素材使用效果的调查报告,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进行客观评价,以获得可靠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中职《病理学基础》多媒体素材资源库。
四、《病理学基础》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更新与维护
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涉及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动画、微课,因此建库之初就需要考虑如何对多媒体资源库的素材进行分类,以便于师生查找与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在多媒体资源库建成后,要根据学科发展及时调整、上传最新的教学资源,从而确保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并由专人负责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日常维护工作。
(二)调动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
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需要学科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在建设多媒体资源库的过程中,为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要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根据教师提供的作品信息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给予一定的劳务经费;为保证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顺利进行,项目组定期对资源库建设参与人员进行考评。
(三)提高多媒体资源库的使用效果
多媒体资源库建成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将教学设计下载化、课堂板书幻灯化等现象。特别是当资源库积累量多了以后,是否会助长教师的惰性,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如何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和使用度,如何将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纳入教师考评体系,这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与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加强对专任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带动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水平的整体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客观分析问题,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提高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果,进一步_展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推广应用示范课,推广示范课教师的使用经验,改进使用方法,提高使用水平,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常态化。
【参考文献】
[1]陶香香,陈 冰,闫宜锋.病理学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3)
[2]胡 琳.关于我校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10)
[3]陈 冰,朱晓群,黄小梅,等.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构想[J].基础医学教育,2013(1)
[4]崔 丹,杜红禹,齐凤杰.浅谈病理《病理学基础》学多媒体资源库的构建[J].《病理学基础》科学进展,2014(5)
【基金项目】2015年度桂林市中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职卫校《病理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2015 A-54)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形式变化多样,新课标给病理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本文结合具体病理学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对新课标下病理教学的高效实践方法和形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病理老师们也正努力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自己的病理课堂教学中,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病理学的高效课堂成为教师们首要解决的问题。高效课堂里的“高效”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知识,而是评价学生会了多少知识,并能利用已会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多少。课堂的高效与否必须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能让学生学得好并快乐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怎样才能打造快乐高效的病理学课堂呢?
1 高效课堂中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和解惑者,在病理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尽量体现多元化的特点。
1.1 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者
教师以病理学教材每个章节内容为“话题”去设计、建构学生学习的问题。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质量决定学生学习的质量,恰当的问题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高质量的问题,能起到“以问展思,因问刻铭”的功效。因此,要提高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知识点探究的质量,必须把握好“问题设置”的原则:设置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一定的思维力度和挑战性。
1.1.1 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明确目标,精心设计[1]。在病理学教学中设置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本课堂内容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认识的疑点和对知识理解的关键点来设置。比如:在《消化性溃疡》的教学中,可以设置能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在病理与临床联系上进行比较的两个病例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1.1.2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设置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理论联系临床,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
1.1.3 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和挑战性 设置的问题能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问题设置的难度要适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保护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因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把问题弄明白的时候,他们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病理学教学的课改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在课堂上的另一种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根据病理学教学大纲帮助学生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且确认和协调达到预设目标的最佳途径;其次,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浓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在评价时应以欣赏鼓励为主,让其充满成就感和荣誉感,以激活其学习思维,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以病案导入、热门话题导入、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自编诗词导入等。如在学习栓塞时,先朗诵曾经我学到的“三字经”:……讲栓塞,说血栓,最常见;打吊针,排空气,工作细,免栓塞;……
1.3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病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课堂,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超前的思考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还应注意什么,从而灵活的安排每个教学环节,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1.4 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拨者
当教师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当起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启迪者、促进者、组织者,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问题:到底教师该在何时做点拨,从而能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其难点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得出以下几点经验:首先,在学生自主探究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点拨;其次,在学生表述出现异议时及时点拨;还有,在习题训练环节中,学生对题意理解有偏差时及时点拨。教师的点拨是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适时的点拨让学生瞬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2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病理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如:对班级学生根据座位划分板块,每四个或六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在进入新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并通过预习由每个学习小组提问,组长在课前将问题交上来,老师根据学习小组所提的问题单,选出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以保证不偏离教学方向,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让课堂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协商中进行。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多动脑,勤思考,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吸引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受好奇心驱使,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获得自信和优越感[2]。
3.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3.2 启发学生梳理问题
引导学生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设置个别临床案例,鼓励学生讨论或辩论,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突破一节课的教学难点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怎样准确理解问题,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回答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4 坚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包括反思教学行为和反思教学效果。在病理学教学中坚持教学反思是对自我的肯定与否定,这也是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4.1 反思教学行为
重点反思在病理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学行为。首先,反思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其次,反思教学行为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再者,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最后,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能在课堂学习中应对偶发事件,把教学中的意外转变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4.2 反思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包括本课堂教学效果与阶段教学效果。本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总结课堂上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阶段教学效果的反思常通过阶段测试、作业练习等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要在病理学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教师有效引领,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构建病理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案例教学法;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93-02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目前的医学病理学教育来说,既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也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1]。长期以来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传统职业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病理学的教学改革[2]。我们为此应用案例学指导病理学的课程开发,探讨案例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当前医学病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大部分病理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仍然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方法上,仍是以教师为主宰的教,缺少互动性,学生总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师生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忽视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发挥思维的能力。
2.缺乏教学理论支持。我国大学承担病理学教学的老师大多毕业于高等医学学校,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学理论支持,缺乏优化设计,影响课堂教学效果[3]。
3.设计过程忽略教学主体。一直以来,病理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呈现简单化,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意向出的,比如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就强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简单化教学。这样就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学评价内容形式缺乏多样性。在病理学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中只着重要求学生正确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靠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来检验学生的记忆性,而未从其他途径来进行相关考核,同样在评价过程中也未重视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吸收相关知识下所具有的进步跟潜力,而是选择单纯的考试形式来大致评价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不仅学生能力得不到充分地发挥,而且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案例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呈现出的是一片热烈的气氛。我们知道,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功能:一是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直观,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二是能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把理论课学到的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联系起来,就能使该病理变化显得更加丰富,这样的话会使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在案例教学中老师选择的都是所学章节的核心内容和常见疾病进行案例讨论。如在讲述心血管系统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时,笔者在大量尸体解剖的工作中精选出典型案例,将这些案例与理论课内容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从死者生前的临床表现、体征、尸检时发现的病理变化出发,诊断患者的疾病,并分析死亡原因。通过这样案例讨论,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1)精心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案例应具备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启发性、典型性等原则,把各个疾病系统疾病的典型案例运用到案例教学中。一方面,案例提供的信息要与教材的理论和定义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明确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要领。另一方面,案例要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兼容性,让学生能够形成知识上的摩擦,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精心设计问题。要保证案例教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设计问题是案例教学的重要方面。设计的问题要得当,能激发学生对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理解案例,掌握案例的重点、难点,使基础知识和临床表现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设计问题时,尽量做到目的明确,难度适中。同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中,使案例讨论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不能离题太远,同时对学生不同的观点,要从积极的方面予以必要的肯定,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化[5]。(3)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进程对案例教学进行合理安排。在教学初期,学生对病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少,所以案例要选相对典型且易懂的,采用教师先讲解案例内容和要求的方法,让学生用已学到的病理知识,理解案例分析的要素。坚持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让学生互相交流经验,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比如对于小儿感染的病理学课程中,要突出感染的病菌来源,严格进行药敏分析[4]。(4)组织课堂讨论。当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案例教学方式将渐渐转变为以学生讨论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具体的步骤是: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出案例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时,教师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他们的看法,要积极鼓励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发言,在讨论中完善理论概念,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深化。(5)课后复习。根据各章节的重点疾病,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传到教学网当作课后讨论复习题,学生在网上答题后,老师给予评价。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评价手段,创设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造性、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评价。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传到教学网当作课后讨论复习题,学生在网上答题后,老师给予评价。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是培养合格临床医疗人员的基本教学方法,我们教师可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实践为导向,并以此为教学活动中心,我相信必然能产生出适合用人单位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病理学教学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学东,石冰,于海洋.口腔医学教材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1):1-3.
[2]刘晓.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科技咨询导报,2012,(3):161-161.
[3]蔡铁全.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27.
[4]刘光维.案例教学法在护理本科神经内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4):268.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之一,其教学重点、难点多,其基本研究将人体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在实验动物中显现出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物实验教学占比例较大。以往我们教学上存在几点问题:
1 动物实验中使用动物为小白鼠、白兔,由实验教师一人组织教学,学生比较多,学生视野小,学生看不清教师的操作过程,从而影响当堂的实验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师每堂实验课前都要新手示教,工作程度大,教学效果也差。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目标。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模型、挂图等教授方法,而采用了教师在课堂上先讲述,在实验课前再放录像教学,紧扣教学内容,作以评价解说,使抽象理论在录像中体现出来,较好解决了以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电视教学充分选择了动物实验中的主要操作规程步骤和各种疾病典型病例、电视教学中的技术操作视野和各种实验数据及其实验结论观察都能在电视画面上清晰显现出来,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病理学》总教学时数为74学时,其中实验课占24%学时,实验课量大耗费人力和实验动物相当大,我们通过开展电视教学解决了原来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改变了以往授课中由实验教师讲解改由电视录像教学后,学生再做实验,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帮助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减轻了实验教师的工作强度,节省了教学时间和资源,促进了教学改革,电视教学是优化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有的电视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电视内容与书本教材衔接松散,不能将电视教学与实践操作指导结合越来,电视教学缺乏教学设计概念,不能全面系统地把教学媒体反映到电视图画上,顾及不到画面的连续性。
法医病理学是法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学习好法医病理学是从事法医工作的基础。法医病理学是研究涉及法律有关的伤、残、病、死的变化及发展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目的是为暴力性案件的侦察或审判提供医学证据,为法律的实施提供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医学证据。[1]作为新时期的专业法医学人才,除了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动手能力外,还需要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力、互相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时段的教学目的不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克服其不足之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为最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时展要求的法医学专业人才而工作。
1 不同教学方法及特点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以讲义为基础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案例?榛?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2][3]
(1)LBL教学法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以讲义为基础,按照书本章节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效率,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但不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交流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
(2)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问题的研究讨论,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发展;但不利于学生全面完整的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CBL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或集体协作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教学法不仅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但CBL教学法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且因案例知识点较分散,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完整。
(4)TBL教学法:通过组建小组、教师确定教学要点、学生根据教学要点进行课前阅读和准备、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小组讨论等过程,然后教师精讲,最后组内互评以及计算组内个人的得分等进行综合评价。本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不仅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促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TBL教学法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结果不一定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 法医病理教学中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的实施
2.1 基础理论教学阶段
法医病理学基础理论教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大量法医病理学基本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医病理学基本知识,构建系统的法医病理学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实践教学和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基于此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LBL教学法,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系统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我们在课堂上或课前、课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利用PBL的教学理念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上的知识。课前布置一些“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来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上,针对某一知识点,提供一些案例来进行简单的讨论。课后布置一些“案例”供大家讨论,在下一节课中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体讨论,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通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
2.2 理论教学实验课程阶段
此阶段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关键环节,学生经过课堂理论教学,初步掌握了法医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法医病理学各种损伤的特点、各种死亡的尸体外部和内在表现,掌握法医病理学尸体解剖方法,以及常用的基本检验方法和技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验证性实验,在大量综合性实验中,我们侧重于使用PBL和CBL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学习探索,同时,针对教学计划的要求,我们利用在实际检案中的案例资料,提供不同的案例资料供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3 实践教学阶段
实践教学阶段既法医学专业实习阶段,此阶段学生经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已初步具有一定的法医病理鉴定能力,教学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其鉴定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不断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团队协助解决问题的习惯。实践中我们让学生共同参与案例鉴定的全过程,在此阶段主要利用CBL和T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案件受理开始,全面接触案件鉴定的全过程,同时在针对具体实际案例,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资料收集、鉴定标准的引用,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同带教老师的鉴定结果相对照,从中发现问题和寻找不足之处。同时对于鉴定工作中涉及某一学科的专门性知识,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相关文献,鼓励学生实习小组内相互?论交流,对于发现的问题,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解决方案,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修改、改进,解决鉴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鉴定水平。
3 教学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内因,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责任重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元化教学方法施教,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着眼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实为优化教学方法,是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而不是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4][5]
法医病理学的学科特色决定了法医病理学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改革方向,通过多元化教学,让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变得多样化、趣味化,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有效的实现了基础理论与鉴定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新一代实用型法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根据法医病理教学发展的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经过教学实践,在比较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之后,总结出以LBL为主线、PBL推进、CBL总结、TBL发展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检验。在基础理论教学阶段,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实施以LBL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阶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侧重于使用PBL和CBL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专业实习阶段,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CBL和TBL教学法为主,学生个人独立思考或组成小组讨论,通过实际案例的锻炼,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鉴定能力。
【关键词】畜禽普通病防治纵深式教学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71-01
《畜禽普通病防治》是畜牧兽医专业(含动物检验检疫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在学习了动物生理、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兽医临床诊断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畜禽普通病中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依据、常用辅助检查和治疗措施;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畜禽普通病进行诊断、治疗;能进行畜禽普通病常规的诊疗技术操作。然而,目前专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理解力差等情况;且一些学生学习基础课程时仅仅满足于应付考试,从而导致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中知识衔接度不足。这些均导致学生在学习《畜禽普通病防治》时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畜禽普通病防治》教学中采用了纵深式教学法,效果显示该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纵深式教学法
所谓纵深式教学法,即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不局限于讲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将学生已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即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如以动物生理、兽医药理、兽医临床诊断学等专业基础课为出发点,解释各种动物普通病的发病原理以及疾病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以及归纳总结的目的,最终实现学生在思考临床问题时,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如何在《畜禽普通病防治》教学中实施纵深式教学法
1.《畜禽普通病防治》教材是以各系统为章节来安排的,根据该特点,可以在每个系统开始讲授前安排一部分课时,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有关该系统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增进学生对该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病因作用下可能发生的病理改变,并结合诊断学知识,由相应的病理改变推断出该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体征及常见的异常辅助检查项目等。如讲授“消化系统疾病”章节前,先以问题形式或其他形式帮助学生回顾消化系统解剖知识(重点回顾胃、肠道,特别是反刍动物胃的解剖学结构);然后在学生掌握了其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如胃的消化及蠕动,瘤胃、网胃、瓣胃的特点,肠道的吸收、排泄功能等);在此基础上,讲述病因损害胃、肠道时,将出现相应的功能失调,从而推理出临床上为什么会出现呕吐、口臭、粪便的改变(便秘、腹泻)、反刍、嗳气减少等。
2.在具体讲授每一种疾病时,也可实施纵深式教学法。仍以消化系统疾病瘤胃臌气为例,可以先通过一个病例引出瘤胃臌气这一名词,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瘤胃的结构和功能;接着,结合病理学瘤胃疾病的病理类型知识讲解瘤胃臌气的病理特征,瘤胃发生病变后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让学生对瘤胃疾病有一个感性认识;再讲述瘤胃臌气的发病机制,将病因穿插介绍,并与临床表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且教师一节课内多次涉及基础知识与临床内容的结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其次是诊断,结合兽医临床诊断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借助于听诊、叩诊、触诊等来辅助诊断;最后,根据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讲授治疗的原则以及具体用药,其中需帮助学生回顾有关药理学知识。
3.在各系统讲述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纵深式学习法进行系统总结;同时,可选取合适的病例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在考虑每个鉴别诊断时需提供该诊断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学改变方面的内容,避免学生出现简单机械记忆、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不符的现象。
4.在期中、期末等阶段考核时也需适当增加家畜解剖学、兽医病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方面内容的比重。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疾病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对前面的学习知识及时进行复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施纵深式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就像大楼与地基的关系,没有坚实的地基怎么能盖起高楼大厦,没有扎实的基础兽医理论的学习,学懂、学通、学好《畜禽普通病防治》便无从谈起。由于《畜禽普通病防治》自身学科特点以及知识和科技不断的更新,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应有的提高,从而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滕 晶.《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中医研究,2007.20(1):55~57
2 吴春燕.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103
【关键词】组织学;微课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和相关功能的基础医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较为被动。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数内提高教学效果,应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这里将讨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即微课。
1.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界定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有机化学教授Le Roy A. Mc Grew在1993年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将之运用到其它学科领域。而国内,胡铁生首先从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又名微课程(micro-lecture),即微型视频网络教程,载体为微型教学视频,针对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包括难点、重点等)或教学环节(如情景教学、实验过程、教学任务等)而设计的一种情景化、支持自由化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教学资源,并可整合一系列资源形成一种新型教学平台。
2.微课的优点
微课特点是短小精悍,以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方式阐述一个教学目的和过程。
2.1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可以消除课堂疲劳。
2.2内容精简:“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3使用方便: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到电脑、手机上实现移动学习。
2.4主题突出: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2.5制作简单: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3.微课在组织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1微课的实用性
组织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桥梁课程是病理学的基础,知识点多、抽象。对于传统教学的不足,“微课”以它独有的优势:短小精悍以及形式的新颖性进入了组织学实验课堂。通过对大量形态学图片的讲解,可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作为学习发现问题和复习巩固知识点的一种途径。可以说是传统课堂授课的一个精华浓缩,既保留了课堂的精髓,又极好地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
3.2 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组织学属于形态学学科,要求充分利用视频、多媒体等资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教研室根据各章节重点、难点知识的录制实验课的切片的讲解视频,并统一在课前播放。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该课程学习前对理论知识和镜下切片的观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明确上课目标。课堂学习就会轻松许多,而且视频资料可以让学生自由下载,可以无限利用,循环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和认可。在课后对教学效果统计时87%学生认为有帮助,13%的同学认为没有明显效果。在选择微课内容的同时,从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得不说,微课是师生互赢的强大工具。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实行微课教学教学,提高了组织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微课教学模式遇到的问题
微课是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不可取代传统课堂,更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围绕某个或某些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是以点形式传授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系统掌握知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系统的引导学生学习。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作微课,还要在更换教材后及时更改微课视频,这些大大加大教师的工作量。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丰富了现有的教学手段。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生课堂及课外的学习需要,消除大课堂听课疲劳,并且重点突出,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微课在教学中应用效果已经初见成效,但如何更好地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并与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整合,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这期间仍然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2]张海荣.微时代“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3):245-247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教学 MASS模式 学习迁移
病理生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原理,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由于病理生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使学生牢固而又灵活地掌握病理生理学知识,也为了学生后期临床课程学习和及早进入医生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积极而充分地运用迁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
学习迁移是指学生将一种情境中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能力[1]。学习迁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为迁移而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凡有教育就有迁移。运用MASS模式促成学习迁移[2]理论由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史蒂芬・耶龙(Stephen L.Yelon)教授于其所著的《教学原理》(《Powerful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一书中述及。笔者在长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充分地运用了此理论,起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MASS模式促成学习迁移遵循以下四个规则
1. M――动机(Motivation),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而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角色的一项重要技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如采取幽默而风趣的教学风格;指出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合理设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课堂环境等,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促成学习迁移的前提。
2.A――理解(Awareness),让学生理解“理”是病理生理学的“灵魂”,因为“理”,也是为了“理”而迁移
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技巧并灵活运用技巧去学习。在很多时候教师的教法问题其实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不同的课程有其不同的特点,教法不同,学法亦然。病理生理学教学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技巧就是一个“理”字,即机理、原理的意思。由病因导致发病机制,要用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来解释,为逆向迁移;由发病机制导致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并延伸至防治原则,已涉及临床课程知识,为顺向迁移。不论是逆向迁移还是顺向迁移过程中都要用“理”来解释说明,“理”是病理生理学的“灵魂”,为了“理”而迁移,是为了理解发病机制、功能和代谢变化;迁移也是为了“理”,是为了明白临床表现、防治原则。
3.S――技巧(Skill),教学过程中要精熟并且运用策略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有充分的教学构想和设计,提炼出恰当的策略和技巧并实施于教学。没有策略和技巧的授课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策略和技巧可以体现在精心的教学设计之中,也可以体现在设计之外(如讨论课上学生的奇思秒想);可以出现在课堂,也可以出现在课堂之外(如课前预习指导、课后作业布置等)。策略和技巧可以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如何突出;策略和技巧的运用可以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是为了知识点的处理。通过策略和技巧的运用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亢奋的状态下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学习技巧,从而将会使迁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S――支持(Support),将病理生理学知识运用到真实事例的情景中,并且增进心理与条件的支持
病理生理学中每一个病机、每一个功能代谢变化都要用“理”来解释说明,要由“理”来支持。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用“理”来分析解决问题,用“理”来支持每一个结论。例如通过实验课教学就可达到此目的。实验课真实事例的展现途径,一种是病例讨论,另一种是动物实验。
通过病例讨论,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达到促成学习迁移的目的。笔者在组织病例讨论课时主要根据教学进度精选病案,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如学习“发热”时,提供主要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案。学习了“休克”后,提供较为复杂的“重症感染”病案。课堂讨论时以小组为团体自由讨论,自由发言,最后教师点评。关键是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提示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成因,得出某一结论需要哪些阳性体征、实验室或辅助检查结果来支持。讨论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心理支持,特别是遇到“冷场”时更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提示。通过讨论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尽早体验了医生角色,从而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
如果说病例讨论是理论指导实践,那么动物实验则是以实践来验证理论。学生通过对动物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和观察,及对结果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课上我们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实验场所、器材、试剂等,给学生完成实验以充分的条件支持;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失误或失败给予安慰并帮助其分析原因,给他们以心理支持;再结合适当的教法(如四步教学法等)来完成实验,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学习迁移,让迁移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运用MASS模式促成学习迁移对教师的要求
“为迁移而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而充分地运用迁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运用MASS模式可以有效地促成学习迁移,但其对教师的要求并非一般,浅谈如下。
1.教师要精熟病理生理学内容
病理生理学知识非常庞杂,既牵涉到诸多基础医学知识,又涉及到许多临床医学知识。因此,要想成功运用MASS模式促成学习迁移,教师一定要精熟本学科内容,而且还要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乃至最新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成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实现有效的迁移。同时教师的博学也在激励着学生。
2.教师要关爱学生
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平等地沟通、平等地交流,教师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达成学习迁移创设条件。
3.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要成功地运用MASS模式促成学习迁移,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即要求教师有“教人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和精神;要精熟并能恰当地运用各种教法,并注重教学策略和技巧的运用;要精心设计有利于积极迁移的教学;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激励他们学习。
三、让MASS模式促成学习迁移成为学生发展自己的有效方式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即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成功地运用迁移解决实际问题。而运用MASS模式促成学习迁移便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把知识传给学生,另一方面要把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能成功地运用MASS模式促成学习迁移,从而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