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开放式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职业教育;运用
在职业教育中,提倡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的情境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开放式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教师要加强开放式引导
由于教学中包含了基础实践课和开放性综合实践课两大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实践课基本技能训练与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既要有足够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行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设计实践课方案,开展综合实践课。
(二)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因其选题和实践课过程的自主性,在新评价方式中,学生的实践课结果不再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在实践课过程中体现出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评价的重点。
(三)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创造性
开放式实践课教学方法在传统实践课教学中引入了新内容,更加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基本实践课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开放式教学在职业教育实践课中的运用
(一)在教学内容增加开放性综合实践课
采用开放性教学方法保留经典的操作学习实践课,并经过重新编排使实践课单元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实践课,成为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的基础实践课部分。如在机械操作课中设置:机械结构解剖;机械原理动画;机械操作精度偏差纠正;天气环境对机械操作的影响;机械安全管理,五个单元组成的基础实践课。实践课单元环环相扣,通过操作实践课的学习,学生对学的基本实践课手段和方法有了初步掌握。完成实践课后学生自主选择一些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作为实践课题目,如特殊环境中操作质量的调查,环境对操作的影响作用,机械的分解与结合。
(二)在教学设计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开放性实践课将决定权交给学生。实践课过程的每一步,包括选题、设计方案、开展实践课和分析结果,都由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结果,从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开放式实践课教学特别注重对实践课结果的总结和讨论。强调分析是为了让学生在完成整个实践课过程后进行整体的回顾,回顾提出的假设是如何验证的,思考每一步的得失,整理宝贵的经验,使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开放式教学在内容和过程等方面体现了开放性和自主性,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方式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内容和过程,更符合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在整个开放性实践课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指示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为学生提供资源,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提醒和启发,对学生的认知做出反馈,鼓励他们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等。
三、推行开放式教学应注意处理的几个问题
(一)主导与主体的问题
在开放式实践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置,而专业教师则处于为实践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必须在继承传统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的专业教师,必须在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除此之外,专业教师还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实践的整体情况,并对学生实践过程质量和实践结果质量做出及时、客观和公正的考核评价。
(二)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在开放式实践教学中,知识技术的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不在继承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盲目的、徒劳的。因此,开放式实践必须把继承已有知识技术作为创新的前提。开放式实践教学必须安排必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使学生具有实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开放式实践还必须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创新,才能把继承的知识技术进行升华,学生将来才能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站住脚,才能谈得上自身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开放式实践应将知识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化组合,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三)开放与约束的问题
在开放式实践教学中,开放是主旋律,但开放不等于放任。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进行约束,即制定和实践操作课程有关的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规范实践教学行为,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使开放式实践教学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在开放式实践教学中,虽然对实践教学过程采用开放式,但对其教学质量却采用约束机制,即建立实践质量考核标准及质量监控体系,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及实践过程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晓京.推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参与式教学设计;互动式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64-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
CNNIC(China Intemet Network IntbrmationCente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新增网民共计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网络的不断普及早已除去了网络应用的神秘面纱,从幼儿园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会使用网络上网查看资料、打游戏、看电影等。多数人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局限于计算机操作,如能够上网看新闻、打游戏、聊天等,并且会使用简单的IE浏览器菜单式操作,这使得大学网络教育技术进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网络应用不用教,网络理论教不会。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一门计算机及通信方向的专业基础课,通常涉及网络基本组成、网络架构和网络协议,了解局域网的搭建等内容,在没有真实工程的环境下,这种学习更多偏向于模拟环境,只有部分硬件设施良好的学校可以提供实际工程应用环境。但是,这样的条件依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用主义思维形式,并且网络研究越接近底层协议,其知识点越让学生觉得生涩难懂,或者感觉学而无用,从而产生懈怠。在几次抽样调查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是网络学习操作较简单,网络内部工作原理概念太多、范围太广,难于理解。
2 教学互动模式和策略研究中的参与式教学探讨
20世纪末期,西方兴起一种对互动模式中参与式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自美国学者格拉泽(Robert Glaser)明确提出“教学系统”概念以及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起,“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便开始从朴素经验之“术”上升为理性之“学”与技艺之“能”的整合,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中,Bela.H.Banathy、Charles M.Reigeluth等教学设计专家研究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价值与意义、方法与策略等,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美国教学设计专家Bela.H.Banathy从教学设计的未来假设出发,区分出4代设计方式:第1代是“按指令设计”(Design by dictate),它通常既通过立法实施又通过自上而下推行;第2代是“为(决策者等)的设计”(Designing for),它引进顾问和专家,研究某个特定的系统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向决策者提供解决方案;第3代是设计者与决策者“一起进行的设计”(Designingwith)或者“设计者指引的设计”(Designerguided),它是设计者和决策者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讨论而进行的;第4代是“置身于其中的设计”(Designing within),它提出“人的活动系统必须由那些处于其中的人,利用这些系统的人以及这些系统所服务的人共同来设计”。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Teaching Method)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推进教学的教学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归纳为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讲故事、辩论、与他人在特定环境内练习生存技能、音频或视频活动,比如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决策图或者问题树。
微格教学的英文为Microteaching,在我国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在参与式教学研究中,引人微格教学的思想,旨在将一个宽泛的研究议题缩小为一个可控的教学环境之中,便于学生研究和理解。
3 参与式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既包含专业理论学习又有实践应用的课程,具有内容广、范围宽、知识点零散等特点。根据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课程采用以原理教学为基础,实践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决策定位,学习内容包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分层协议,学习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连设备及技术,学习网络新技术等,最终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进一步适应我国信息产业领域对通信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目标。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中的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视频活动等。下面以在课堂中使用的上述几种方法的案例进行探讨。
3.1 课堂讨论与头脑风暴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广度,在课堂中经常组织一些议题的讨论。通常这些讨论是没有约束的,是在自由思考下进行的。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中实现这样一种头脑风暴,引入了“微格”的思想,缩小议题范围,限定在一节课以内。因为经验表明,创造性较强的设想一般要在讨论开始IOM5分钟后逐渐产生。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指出,头脑风暴时间最好安排在30~45分钟之间。
例如,课堂上使用过的议题(包括“你能想到的通信方式有哪些?”“网络的覆盖范围究竟可以有多远?”)都属于没有范围的议题。在初始状态下,学生的状态是很茫然的,经过简单的引导后,学生会在10分钟左右进人状态,并提出各种各样的思想,有的甚至只是一种设想,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甚至在课间时,还会继续进行着相关讨论。经过10分钟休息后,第二堂课会被设定为总结课。总结课可以让学生从发散性思维主动回归到总结性思维,学生会自然地延续上一堂课,发挥能动性,将头脑风暴中提出的想法予以分类归纳。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一个“你能想到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可以得出计算机通信中使用的通信设备、数据传输线路、数据交换技术的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等包含网络数据通信技术整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头脑风暴思想的引入,学生的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也更好地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3.2 视频的引入
在多年对学生的观察中发现,网络上的社会新闻、八卦消息、游戏等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对于计算机和网络在过去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均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学习,导致在谈到一些新科技和新技术的时候学生会体现出一种茫然,而提到某种新的手机应用时则会体现出一种关联后的释然。可是,不了解已有技术,很难适应社会对于新技术的需求,这应该也是大学课程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有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的发展状态,又不影响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两堂课中间的10分钟休息时间,随机循环播放一些IBM、Cisco、微软等公司提出的过去10年技术回顾和未来5年技术预测的相关内容。这一点,在几年的教学中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视频很欢迎,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现状和未来。
3.3 开放式情景模拟
在枯燥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中,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游戏和模拟教学,采用生活中实际场景讨论和角色扮演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相关应用大多来源于现实社会,因此完全可以利用实际社会环境为模拟场景,让学生以某一特定角色为出发点,深入理解网络的相关运行原理。当然,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时间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思想,依然引入“微格”思想,选择引入一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戏来模拟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下面是一个小例子。
场景:因为某种原因要写一封信,并且得到对方的回信。
前期准备:2个信封,2张信纸。
角色选定:在这样一个场景角色中,选择3个学生,1个扮演写信人,站在教室前;1个扮演收信人;另外1个扮演邮局人员。
情景模式:扮演写信人的学生在信纸上随机写上一些内容,然后在信封上写地址,将信纸放在信封中,密封好,找到邮局人员;邮局人员将信转交给另外一位扮演收信人的学生;收信人看了信后写回信,依次在信纸上写回复、信封上写地址,密封好,交给邮局人员。
原理还原及情景模拟分析:上述开放式情景模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很简单也很常见的寄信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一个让学生认识数据封装的原理及数据传递的情景模拟。
写在信纸上的内容就是人们要传输的数据,这里的数据是发件人和收件人都可识别和理解的,数据写在信纸上,之后放进信封,用于表述数据的一种封装形式,在封装过程中,必须按固定层次进行,不可能出现信的内容写在信封上,然后用信纸包裹的情况。信封就是数据封装中的最外层,通常使用通用语言写上收件人地址、邮编和收件人姓名,以及发件人地址、邮编和发件人姓名,这些用于表示封装中的层控制信息。
情景模拟是开放式的,这是因为教学本身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包括动态要素、人的要素和相对静止要素等。其中,动态要素是教师、学生及心理环境;人的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相对静止的要素是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在场景模拟环境属于开放式场景,即在场景模拟中会出现很多不可预测的情况,如果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将更加利于把网络的相关概念讲述清楚。比如,在写信这个开放式情景模拟中,不可预测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将网络层次的内部概念讲述清楚。比如写信这个环节,有的学生使用文字,有的则使用画图,当信传给收信人的时候,会出现不可识别的现象。这时候,则是讲解协议概念的最佳时机。此外,学生有的时候会出现忘记写寄件人地址的情况,此时则是讲解封装数据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好时机。
当该场景学习和讲解完后,可以进一步引入下一个路由议题,比如追加一个邮寄员收到信件后如何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情景模拟过程。
3.4 案例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最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应用,如在讲述计算机网络组网应用过程中,通常使用实际的中国电信网络接人流程作为小型局域网搭建案例进行讲解。在组网过程中,中国电信属于中国最大的ISP(Internet Server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主要给用户提供接口。在用户内部组网中,主要使用分离器实现电话线中电话和网络的分离,调制解调器实现数模信号的转换,然后扩展网络中使用到的集线器或者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由于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曾经安装过能上互联网的网络,因此,对于这个议题的讲解都比较容易理解,由这个案例,很容易引出网络的小型组网和大型组网的扩展讨论。
当然,在课堂中,还会使用到其他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例如目录树的引入、示范和指导练习、辩论等多种方式,将参与式教学方式充分在课堂中予以应用。
4 存在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确实可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对网络的内部概念含义有贴切的理解外,还要求教师自身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已有发展和未来远景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这些都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此外,参与式教学中,特别是开放式情景模拟时,时间控制比较困难,如果时间控制不好,可能会出现情景模拟完还没来得及总结就已经到了下课时间的情况,这种情况将很不利于课程的理论深入。
由于学生多年来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所以在刚开始的参与式教学中,学生会出现茫然不动的情况;相反,如果过多地使用参与式教学,学生也会出现过度活泼,注重游戏本身,而忘记游戏原理回归,所以在课堂中,这些度的把握都需要予以控制。
现有课堂时间毕竟有所限制,大多数情况下,会存在课时少,课程内容多而繁杂,独立信息不容易关联起来,学生课余时间无法充分利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工具帮助学生课外研究。当然这些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探讨最终都将得到解决。
5 结语
【关键词】数学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种认识是一种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的新理念。那么如何来贯彻这种新理念呢?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认为,采用开放式的教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贯彻新理念的教学策略。那么怎么具体实施呢?
1.走出误区,正确认识开放式教学的实质
封闭式课堂教学是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突出特征是把学生当成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忽视学生的个体理解、想像和创造。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理智力量,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导向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
而开放式教学,是针对“封闭式”教学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教师的“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地探求和运用知识,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开动思维机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呈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维多向交流的局面。
2.对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2.1课堂教学开放性的核心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丰富原有认知结构并获得能力、发展思维的过程。开放式教学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凡是通过学生思考可以认识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而是创设让学生思考的情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得出准确的认识。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可先利用若干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各式的长方体并计算体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体积是长、宽、高的乘积。在这个基础上,又摆出只有长、宽、高的长方体框架模型,最后再摆出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的长方体物体,引导学生计算它的体积。这样使问题从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更坚信已得来的结论,强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完成了从具体感受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2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
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善于捕捉反馈信息,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如学生有时会在课堂上突然发问,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对于学生的突然发问,教师要认真分析,因势利导地加以点拨。例如,笔者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讲解完例题“7.65÷0.85”后,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自己的想法:“课本上是把除数变成整数,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课本上为什么不用我这种办法呢?”。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不迷信书本,能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接着,把原有题目改为:76.5÷0.85,并把问题推向学生,让全班学生都用两种方法算一算。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当除数的小数位数多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时,被除数化成整数,除数却仍然是小数,从而真正认识到课本上的方法更有普遍意义。
2.3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
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最好能考虑到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能用不同水平的解法,或者有意识地通过增、删条件,使其具有不同难度,从而让各类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思考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例如教了《分数应用题》以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工程队修一条长400米的公路,前6天修了这条路的3/8,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还要多少天修完”。先让学生练一练,然后再问:不用“长300米”这一条件,能不能解?该怎样解?这对发展学生思维更为有益。
2.4开放式教学就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课外,来自学生
一些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这样,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他们的学习就会自觉的由课内转到课外。学生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样既注意控制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又能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石旦诞.小学数学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03,(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开放
一、数学开放式问题及其功能
什么是开放式问题?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本文中。狭义的认为是指答案不唯一的一类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不确定性,这是它与封闭式问题的显著区别。显然“概念定理―――例题一练习”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已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对学生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以学生为本的创造型方式之上,而通过开放式问题的教学可以适应这种新要求。开放式问题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猜想,讨论和争论,多途径寻找解题方法。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采用“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无论是在知识的理解,能力的获得,还是在心理的发展上,都有许多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在进行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中。若将问题串的目标能级层次化,可以更好的实现分层教学。做到“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但是,在当前实际教学中,进行开放式问题教学尚面临一些矛盾,如开放式问题教学费时较多与课时的矛盾;答案的多样性与短期教学目标的矛盾;答案的意外性与教师备课的矛盾;学生认知水平限制与系统知识学习的矛盾等。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对开放式问题的内容选择与教学设计构建。
二、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参与要素
一是理念要素。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要烙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如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不仅要求教师承担起课堂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而且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增强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数学实践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要坚持目标实现的融合性,将知识与技能等显性目标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预设和生成相结合;要坚持方法选择的灵活性,围绕教材内容认真考虑问题的开放性和开放度,选择使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要坚持训练题型的开放性,选择合适的综合开放题,保证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问题的讨论,多角度分析归纳练习题在条件及答案上的开放性特征。
二是个体要素。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展开的。如果将学生的个体要素也视作一种教育资源,那么个体差异的存在乃进行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现实条件。因为兴趣的浓淡、认知的深浅、经验的多少、能力的高低均因人而异,数学学习水平与层次的不均衡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条件与动力。诚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必须精心组织,做到内容层次结构教学循序渐进,知识生成发展贴近学生实际,将数学学科搭建成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平台。
三是问题要素。数学是思维科学,思维从问题开始。数学开放式教学正是因为抓住了问题存在条件与发展方向的多向性,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要把培养问题意识作为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根主线,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设疑、敢于质疑和善于解疑。教师要充分考虑所提问题解答的多种方法与最优途径,尽可能做到随堂提问,师生互动交流并当众解疑。
四是生活要素。数学开放式教学可以适度选用生活还原法,将教材中的实践问题与生活中数学素材引入数学学习空问。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现象(诸如银行储蓄、商品购买、外币换算、旅游线路选择等)与社会生产及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实践与探索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及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体现了学科领域的开放性。
三、提倡师生的平等互动,开放教学环境
开放式教学中,要求把学生摆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上,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变外部动机为内部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唤醒功能,让学生成为自我定向、自我激活、自我调适、自我实现的主体。教师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先觉者,不再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权威者、管理者、裁判官,而是长者、朋友、咨询者、是组织者、导学者,他的职责是激励学生思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开放式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跟学生平等互动,开放教学环境,放弃传统“师道为尊”的观念,和学生在一起不摆架子,跟学生的交流平等、开放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拘于教师的思想束缚,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保证学习情绪良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开放式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带动学生展开一些有益的教学活动,比如数学竞赛、数学趣味知识等,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以前的权威思想,重新确定自己的角色,为把学生培养成自主、自强的新型学生而奋斗。在开放式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跟学生打成一片。在学生自行组织展开活动时,教师应该提供咨询,积极引导并参与,在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应该多点心、多点引导、多点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在“开放式”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他们的精神和心灵不再受到老师的压抑和束缚,课堂上80%的时间由他们自己掌控,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体验着作为课堂主角的快乐感受。学习原来是令他们烦恼的事情,现在成了他们高兴并乐于参与的快乐活动,学习效果显著提高,课堂真正成了他们遨游知识的海洋、提高自身素质的天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化学;开放式教学;高效课堂
初中化学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化学知识的教学为活动载体,将学生的化学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师应营造开放式的课堂环境和空间,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态度,运用开放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平台去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科能力,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去进行科学探究与交流讨论,从而突破传统封闭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这与当前的初中素质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一致。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化学开放式教学,才能构建化学高效课堂并使化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呢?
一、创设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相比数学、语文等学科,化学课程包含了冗繁的化学性质和化学方程式,而且不同的物质甚至是分量不同的相同物质,都会引起不同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这对于刚接触化学知识的初中生而言,比较难以掌握。而死记硬背化学元素表、化学方程式,则使得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以至于化学课堂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体会、多归纳,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认清化学知识的本质,从而归纳总结出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提高学生化学学习与记忆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性试题:已知A、B、C、D、E、F、G七种物质,且A、D为单质,并且他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ABCDEFGGG试根据上述变化推断出A、B、C、D、E、F、G可能的化学式。分析:这道题目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其答案没有唯一性,要解决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借助数学中分类的思想。首先联系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然后对题目做分类假设,以确保讨论时没有遗漏的情况,然后利用数学中转化的思想,对题目进行简化。根据题目中的转化关系,我们可以想到氧化物、酸、碱、盐、单质之间的反应方程式,这样就将抽象的图示内容变得具体化,根据题目中所给的“A、D为单质”这一线索解题:A和D为非金属;A和D中有一种为金属,另一种为非金属,由此进行下一步讨论。
二、设计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开放性的化学实验教学,改变了教师将教材与课堂视为真理和唯一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组与增减,同时结合学生各门学科的知识,不仅拓宽了化学课堂的教学领域,而且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设计实验步骤、配置实验材料、亲自操作实验、观看实验现象、探求实验本质,这样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教师实验演示的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开放性的实验,让学生在不知道结果的前提下,自主探索与交流,寻求实验结果的可能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创新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实验:让学生用铁丝探究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含量。将一小团铁丝放入一支试管内,然后将该试管倒扣到一杯盛有水的烧杯内,噎噎噎噎噎噎经过一个星期之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在教师提出这样的实验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试管中的液面会上升五分之一,并给出完美解释。但在实验一周后,学生发现试管中的液面上升并不明显,反而是烧杯中的液面明显降低了。学生经过热烈探讨后才发现,原来得出的五分之一的结果,忽略了水在常温下能够挥发的这个事实,学生进而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新的认识。由此可见,尊重书本及资料上的答案固然没有错,但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可能知道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唯一的,水在常温下挥发的快慢还与当时的温度和天气有关,这也影响着烧杯内水溶液下降的快慢。因此,开放性实验教学,将学习化学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并融合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促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有效解放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布置开放性作业,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的选择不再是封闭性的,不论是单元教学设计、主题设计还是课后的习题与问题,都呈现出非常大的开放性和弹性,这就减少了提示性或暗示性的问题,问题的求解没有了固定模式且答案也不唯一,只提供各学科知识、背景素材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这就需要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和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与多向思考,从而获得最后结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个性化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道开放性题目:今年初春我国的某些地区再次爆发了禽流感疾病,为了有效防止疫情蔓延,要对感染者进行迅速隔离,并对受禽流感感染的禽舍与工具进行消毒。研究显示,禽流感病毒在高温、碱性环境(如NaOH溶液)、高锰酸钾或是次氯酸钠等消毒剂中的生存能力比较弱。请问:(1)次氯酸钠(NaClO)是氧化物,还是盐酸、碱?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什么?(2)利用高锰酸钾消毒禽舍,请写出其可能的化学方程式。(3)对受污染的工具进行消毒,可行的方法是用NaOH溶液浸泡,还是用水冲洗?用NaClO溶液浸泡?(4)消毒时要配置质量为1000克浓度为2%的NaOH溶液,需要多少克NaOH固体?多少克H2O?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并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化学反应的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开放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为教学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解决化学问题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并乐于探究和思考,这样才能充分突显学生的主动性与主观性,才能将化学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实现高效初中化学课堂的构建。
作者:王钰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志军.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开放式教学模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1).
[2]刁希娴.试论初中化学开放性试题的设计与教学实践[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式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48
新课程的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变“学知”为“知学”,使学生成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一、开放式教学要求改变教学方法
“开放式”教学所倡导的是“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不但能够调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一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对周围最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调查,比如:同学最爱看哪一类课外书,学生喜欢的牛奶品牌,同学们所喜欢的兴趣小组等。请学生根据调查情况,制成统计表,然后依据表中数据得出相关结论,并说明理由。在这个调查过程中,学生参与调查的兴致很高,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很好地得到了锻炼。
2.采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数学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然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亲身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最终真正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3.变式教学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式教学是对课本中的知识点、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等展开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变化,来展现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内容之间的关联的教学方法。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内容变式”“形式式”和“方法变式”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内容重组、一题多用等,学生们感到非常新鲜,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维持长久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变式教学,站在整体的层次上,分析与研究它们之间演变关系、内在联系。
例如:圆台侧面积公式为π(R+r)L,当r=0时,圆台变成了圆锥,即圆锥侧面积公式为πRL;当R=r时,圆台就变成为圆柱,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为2πRL。这样通过变式教学,站在整体的层次上,分析与研究圆台、圆锥、圆柱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轻松地掌握它们的演变关系。
二、开放式课堂倡导学生参与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开放式教学的进行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好的体现其主体地位,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于教学的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学生的参与,也需要一定的规划、分组,所以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就要认真对待,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性格特点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便他们在开放式学习中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比如将性格相像的学生放在一组他们就能够有效的进行问题的讨论,而如果将不同性格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那么就很难实现他们的协调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育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互助合作的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也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也要确保其学生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开放性试题是实施开放式课堂的一个好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00
开放式教学是创新的一种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的自主活动和积极思维,使其能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得到更好的发展。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使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参加更多的活动,同时也使水平较低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数学能力。
一、开放式课堂的含义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1)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的策略;(3)鼓励学生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4)刺激学生提高数学智力;(5)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为了所有的学生。
二、开放式课堂倡导学生参与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设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开放性试题是实施开放式课堂的一个好途径
数学开放性型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型题
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都是使常规性题目变为开放题的有效方法。
(二)设计数学开放题的基本要求
设计数学开放题要选择有用、有趣、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进入解决问题的角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
(三)适度开展数学开放题教学
随着社会、教育、数学的发展,开放化、数字化的时代呼唤着优质的数学创新教育。而具有“双基”教学传统优势的我国的数学教育,就需要探究“双基”与“创新”之间的新的平衡。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十个课程基本理念[1],其开放性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涉及数学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与探究性、问题解决的开放性与创新性、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性与数学的应用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过程性等。1998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韩国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会议的第三个集中课题是数学教学的“开放化”,有许多专家倡导“开放性问题”、“开放式教学”,其中,美国伊利诺大学的J.Becker教授专门谈了开放式教学的价值,日本筑波大学的能田伸彦教授作了《日本课堂活动中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报告,谈了开放式教学的概念[2]。2000年,在日本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日本桥本吉彦教授演讲指出:“开放式数学教学――思维开放、题目开放、过程开放”[3]。1997年,由我国戴再平教授主持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4]。可以说,近20多年在国内对数学开放题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对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提法也众多,但缺乏对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证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教学实验研究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涵义、特征、原则和教学模式,揭示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形成良好人格、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性和价值,为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提供实证依据。
二、对数学开放式教学的认识
(一)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界定
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对数学开放式教学的论述观点,结合我们课题组的实证研究认为:数学开放式教学是以人才培养目标、现代教育理论、数学习题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为出发点,以开放化的数学问题为载体,在数学教学中,打破以往“师道尊严”的封闭型教学,兼收并蓄各教学方法之长,开放教学设计、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关系、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方式,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丰富活动和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索态度和探究策略,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形成良好人格、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特征
数学开放式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选择性:教课书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材料,书本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习材料或问题的来源已多样化。2.双基性:数学开放式教学不能丢了我国重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优势,应重视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为进一步学习和适应未来发展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3.问题性:开放化的数学问题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载体,包括传统问题和创新型问题。4.自主性: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探索实践活动,主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经历象数学家用观察、试验、直觉、推理、猜想等的创造过程,形成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学习需求。5.合作性:可适时改变过去的“单打一”做法,倡导以同桌或小组合作形式共同合作探究。6.探究性:探究性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打破以往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7.实践性:指适时设计动手制作模型、计算器或计算机辅助操作、数学建模、创作小论文、解题实践等活动。8.交流性:数学开放式教学可提倡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读、写、讲、听、作、编、看、用、评”,即读数学书,写数学作业,讲自己讲解,听别人想法,作模型和小论文,编数学问题,看别人成果,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数学发现。体验表达、交流和合作的愉悦,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数学。9.乐趣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了一种自由,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使内在激励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10.主导性:数学开放式教学具有主体性等特征,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教者扮演着“导演”的角色,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比较和评价他们的多种解答和见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解困。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11.启发性:要引导学生用观察、试验、联想、类比、分析、综合、归纳、猜想、直觉等逻辑与非逻辑的多种思维方式,引起学生积极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12.动态性:在课堂上没有绝对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环节。13.平等性:“同学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特点,教师要放下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心理,纠正对学生人格的藐视态度,向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理空间,并以此赢得学生信任,进而形成彼此接受的开放过程。平等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享受,为开放式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14.和谐性:在数学开放式教学中,师生关系趋于和谐,统一严肃的教学活动逐步转变为认真活泼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15.延伸性:这是从教学时空的开放而说的,还给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那种只是“大容量”、“重复训练”的局面,改变了那种只是无思考的问答式或“填鸭式”格局,可以适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的大环境,把社会实践、实验教学、调查研究、网络学习等纳入到学习的过程中。16.全体性:由于开放式教学中设计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可不仅能使能力较强的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而且也使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按自己能力、兴趣和爱好体验数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得到各自的发展。
(三)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原则
根据数学开放式教学的自身特征,其特殊教学原则是:1.兼收并蓄原则。指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学习和采纳传统的、现代的各教学思想和方法之精华,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因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学生等优选、组合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兼收并蓄原则是一项“扬弃”准则,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2.标本兼顾原则。这里的“标”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等,“本”指学习材料、教学内容、数学问题等。教学改革不能只注重在“标”上,也不能只注重在“本”上,应该是标本兼顾。数学开放式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放”,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3.问题开放化原则。“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内容决定形式”,没有数学问题作载体,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数学教学活动,也无法建立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等;没有好的问题作载体,就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新离不开问题的探究。所以,数学开放式教学倡导传统问题教学基础上,适当引入开放题、探究题、应用题、与信息技术整合题、非形式化题等为数学教学的载体,把数学问题开放化作为一个教学原则。4.数学思想方法原则。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既是一个基本教学模式,也是一个教学原则,自始至终要有强烈的数学思想方法意识,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数学学习策略和具体方法。5.创新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也是历史赋予中小学教育的重任。实际上,数学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思维的创新,思维模式的开放化才能促成创新思维的形成,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放”是力图创设开放化的思维环境和资源,养成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出发点与目标的共性特点和不懈追求。6.超前性原则。教师要在自身人格、职业品质、教育思想和观念、数学修养、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诸方面超前发展和提高。
(四)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
1.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观
(1)教学模式的扬弃观:要学习和研究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用一分为二的态度吸取其合理成分,只要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模式或成分,可借鉴使用。
(2)教学模式的发展观:要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或封闭化倾向,提倡多种合理的基本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只要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模式,可构建使用。
(3)教学模式的超越观:要把教学模式看成开展教学活动的“拐杖”,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用好这个“拐杖”,以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发展成一名优秀教师时,才有可能突破模式、超越模式。
2.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笔者和课题组的同仁研究和实践认为,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应该主要由以下表1中4个教学模式板块中的13个基本教学模式兼收并蓄、互补融合形成。
三、实验研究
(一)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高中两个班的学生。综合考虑来自城乡的生源情况和初中升高中的综合评价成绩,高一年级统一平均分班后,将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实验班78人,控制班77人。实验期为三年。
实验前,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入校数学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升入高一后一月,对两个班学生的数学“双基”水平、创新能力进行了前测,结果表明两班学生的入校数学成绩、数学“双基”水平、创新能力均无显著差异。
(二)实验过程
实验具体实施过程中,由笔者担任实验班与控制班两个班的数学课,实验班采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教学,控制班采用讲授式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实验中对无关变量进行适当控制,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正课课时数、教科书(使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辅导课课时数(周课时1节)、教学环境条件完全相同。
实验班采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教学实验,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转变教学方式,按照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特征、模式和原则进行教学。尤其突出教学开放、问题开放,即“放”。
2.每周用辅导课时间,专门安排为与学习内容同步相关的创新问题研讨点评课(主要由“HLG”数学兴趣小组学生或教师组织),侧重数学思想方法应用和解题思维模式分析。创新问题主要指实际应用问题、开放题、探究性题、研究性课题、非形式化题和信息技术整合题等。创新问题研讨点评课,一般一节课以1-2题为宜,重在少而精,重在引导研讨和点评。正课时间,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适当渗透实施传统题的变式训练或开放化改造,强化题目结构认识、解题分析、解题总结的意识习惯。
3.在用教科书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的情况下,适当减少课本题的书面作业量,适当补充创新问题的课外作业,一周以补充2-3题为宜(有专用的一块小黑板)。作业全批全改,按学校规定历行常规检测。
4.在高一、高二围绕研究性课题各进行了一次联系生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
5.创新问题的来源主要有:数学教育书籍、数学报刊杂志、教辅资料、改编题、网络、社会实践原创题和学生收集的题。
6.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数学作品展评,评选优秀作品,并鼓励表扬。
7.每学期,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各班都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进行)。基本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评价项目有:道德品质(六项评价指标)、公民素养(十项评价指标)、学习能力(十项评价指标)、交流与合作能力(五项评价指标)、运动与健康(四项评价指标)、审美与表现(五项评价指标),其中,各评价项目都以百分制计,自评占10%,互评占30%,家长评价占10%,教师评价占50%,分值90-100为A等,80-89为B等,60-79为C等,60以下为D等。基本素质评价总成绩计算方法为:学期成绩为六个评价项目的平均分,学年成绩为学期成绩各占50%,三年总成绩为第一、二学年各占30%,第三学年占40%。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为期三年,第二年(高二)后期,我们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数学“双基”水平的测试,测试题目是甘肃省统一命制的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数学试题。第三年第一学期末进行了数学创新能力测试,测试题目是自命题,共4道题,是函数建模题、条件开放题、特殊结论一般化探究题、对已有问题改编为探究性题并解答各一道,时间2小时,满分100分。第三年末进行了数学综合能力测试,测试题目是全国普通高考试题全国卷Ⅱ,同时,对学生三年的基本素质评价作了统计汇总。本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实施前测、中测和后测,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测试平均成绩差异显著性水平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数学“双基”水平
我们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数学“双基”水平中测,测试结果所示。
实验班和控制班数学“双基”水平测试的平均成绩,在0.01的水平上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说明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并不影响“双基”水平的提高,而是有利于“双基”水平的提高。两班测试结果的标准差相差不大,说明两班不构成显著差异,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并不改变学生原有的分布状态。
(二)数学创新能力
我们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数学创新能力后测,测试结果所示。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数学创新能力平均成绩,在0.01的水平上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说明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两班测试结果的标准差相差较大,说明两班也构成显著差异,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分布状态,实验班学生整体创新能力增强了,控制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出现两极分化。
(三)数学综合能力
我们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数学综合能力的测试统计,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数学综合能力平均成绩,在0.01的水平上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说明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不必担心高考数学成绩存在问题,就目前的考题形式也是非常有利的。两班测试结果的标准差相差较大,说明两班也构成显著差异,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分布状态,整体数学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另需说明的是实验班高考数学平均成绩比省平均成绩高出37分。
(四)基本素质
我们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基本素质评价的统计汇总,评价结果所示。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基本素质评价平均成绩,在0.01的水平上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班的成绩高于控制班,说明采用数学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基本素质明显高一些,基本素质趋于集中提高。
(五)个性表现
实验班学生对各门学科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好奇心强、好问、好动、乐于探究、乐于群体活动、乐观向上。在全国数、理、化竞赛中,有6人次获甘肃赛区一等奖,其中数学科3人;在高考中,考区数学成绩第一、三、五名都出自本实验班。师生共同完成的数学作品发表于《数学通报》等[5] 。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综观以上实验结果,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有: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双基”水平,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