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金融风控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网贷平台 风控 发展
一、网贷平台风险的主要来源
网贷平台要做好风控,得明确网贷平台的风险种类。由于网贷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有互联网+金融,具有双重属性,所以综合来看既具有传统的风险,也有新生风险。下面来介绍网贷的主要风险。
首先,技术风险。网贷是基于互联网存在的,而互联网离不开技术,分析技术风险很有必要。技术风险是指P2P网贷平台网络受到攻击后不能正常运转所带来的风险,常见有信息的泄露、账户被偷被盗、受到黑客攻击等可能风险,此外,网贷平台往往还存在被钓鱼网站复制的风险,以及大量的交易数据保存力度不够、网络上的电子签章不完善而造成证据链条的缺失,最后无法形成有效合同等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对于平台来说,数据信息安全和网络支付安全以及数据的实时备份对于平台来说很重要。
其次,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网贷平台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应付短期负债的支付或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P2P网贷平台的投资人大多数是分散的,投资的额度小、期限短。美国比较成功的P2P网贷平台Lending Club贷款主要投向个人消费,特点是额度小、期限短,因而,对接标的时候很容易做到衔接,好处是资金链不会断裂,可以循环下去;对比国内的P2P网贷平台投资者也是比较分散,投资的金额小,期限较短,但借款人有小微企业、创业公司,他们借款额度大,期限长,那么对于网贷平台而言,需要做的工作就很多了,需要把标的进行拆解,一份变多份,再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这样做就会导致资金与时间错配,流动风险随之产生。
第三,道德风险。作为投资人会看重平台高管的背景、经验以及过往经历。如果平台从创始之初目的不纯,平台跑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其次,平台的风控部门是否有银行、证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从业经验以及从事该岗位工作年限,是否有国内的系统培训,这些都关乎网贷平台是否严谨,风控部门能否发挥作用;还有,就是平台是否透明,流程和制度是否完善。一个好的平台会有完善的备案登记、第三方托管,确保平台不直接触碰资金,一旦动用资金就会有诸多问题存在,相关监管机构对私立资金池管得很严,问题往往由此产生。最后,一旦出现问题,有无设立风险准备金很重要,这种机制能在平台发生逾期和违约时对投资人给予一定保障,保护投资者利益。
第四,项目风险。项目造假风险。P2P是基于互联网交易的,如果借款人在注册时提供虚假信息包括身份证明、财产证明、信用记录等,平台根据这些信息对客户进行评价,生成报告,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出现问题,项目很可能就会出问题。网贷平台需要如政府部门提供的高质量的信息报告,否则会影响信用评价的质量。如果借款人真的造假,投资人将会投诉无门。其次,债务人违约风险。一般网贷平台的利率比较高,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十分看重。如果借款人真的违约了,投资者无法追回投资,造成巨大损失,这样平台的声誉也会跟着受损。平台方或者平台项目提供方得好好把关,对其中风险要仔细甄别,借款人的实际情况也得摸底。这些工作得线下完成,费时费力,十分考验平台。
二、网贷风控的发展方向
在监管意见正式出台之前,P2P平台靠自我约束发展。在对项目审核时考虑平台的自身品牌、声誉和长远发展。但是这类约束只是公司内部的战略方向和管理问题,不是法律层面约束。《暂行办法》逐步落实之后,网贷平台的技术、道德、流动性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最核心的题是针对项目风险,网贷平台究竟如何化解?
根据相关规定,网贷平台是这样定位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其中提到义务是“甄别筛选借贷信息”、“真实合法性进行必要审核”、“采取措施防范欺诈行为”、“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在《暂行办法》中,对风控描述是“网络贷款应当以小额为主。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根据本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同一借款人在本机构单笔借款上限和借款余额上限,防范信贷集中风险。”
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风控体系必不可少,在公司内部等级很高。而网贷平台业务比较复杂,但是其风控可以借鉴上述传统机构做法,总体而言会有两大发展方向:
一个方向是纯粹的信息中介平台的开发与维护,平台上只借款信息以及撮合借贷供需关系。这种中介模式中,借款人在平台借款信息,投资人根据借款各种资料和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作出投资与否决策。平台作为信息中介,要做的工作是对数据的深度挖掘、详尽地披露借款人信息,努力做到信息真实有效。这种模式其好处是平台不涉及信用担保,在这块做的比较出色的是上线较早的拍拍贷。从国际上看,纯中介模式一般对风险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风险不同定价。目的是减少筛选成本,帮助投资者更好找到标的。例如,在美国,市场高度发达,信息较为完善,个人违约成本很高,各类官方的和民营的征信措施十分齐全,市场流动性很高,模式很受欢迎。但在中国,风险定价还是无法做到,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投资人追求较为稳定收益,若发生违约事件,其影响会迅速放大,教育投资人自负盈亏很难。而《暂行办法》中提到“自行承担借贷产生的利息损失”,难度颇大。
另外一个方向是向传统金融机构靠拢,最终演变为类似于信托、私募这样的线上线下联动机构,成为大概念中资产管理机构成员。这个方向要求网贷平台具备较强的风控能力,这也是我们常见的风控方式,找好的项目、优质的借款人,对贷款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必要审核,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当平台真的朝这个方向发展时候,本质上已经接近资产管理机构了。一般流程是对项目进行筛选、审核、评价,类似金融产品开发,此过程中网贷平台按照投资人要求设定条件,比如抵押、质押、信用担保和担保公司、保理公司合作,就是一种产品生产设计过程。这个方向也是诸多大平台在做的事,比如已经在美国上市的宜人贷,借助专业团队,对风险进行把关,避免后续风险的出现。
但是,网贷平台质量不一,要求他们同时把客户开发、风险把控、产品设计、贷后管理、资产处置等做好是比较困难的,要求其他的贷款平台具有严格的风控体系不太现实。一方面,做完善的体系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目前的网贷平台盈利都比较困难了,前期大笔投入风险很大;另外一方面从业人员的素质堪忧,大都数人员都是从传统机构挖来的,经验不足,风控能力较弱。
三、在现有框架下如何做好项目风险的把控
2016年8月《暂行办法》开始落地实施,项目风险得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其一是回归本源分散风险。P2P网贷平台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一种补充,是普惠金融的一种,服务的对象是小微企业和个人,在当前互联网浪潮中,借助互联网技术服务中小微客户,客户对资金需求特点是小额、短期,平台要做的核心是加强流动性管理,牢记“小额、分散”,这样的发展思路会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开拓新的领域。
其二是平台走“轻资产”的路线,《指导意见》提到P2P定位是中介,信息整合,中介定位就是基于防范金融风险考量的,很多金融机构都会采用“轻资产”发展道路,投入低,产出高。P2P平台不能将自身局限在小的范围里,可以与众多渠道方合作。目前汽车和地产很火,可以和二手车商、房地产中介等渠道合作,对接其提供的项目,做“大通道”业务,转移风险承受的主体,也可大大减轻风险。此外,平台还得练好自身本领,加快大数据建设,实现平台业务参与主体信用精准定位,努力降低运营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而言之,网贷平台是金融的一个分支,具有金融属性。金融是风险与收益并存,注重的是稳健和安全,只有做好了基础风控安全,才可以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互联网金融不再野蛮生长,开始回w理性,优胜劣汰,监管趋严背景下正规平台、较强创新能力、先进的技术、较好的用户体验和金融安全的网贷平台会有更好的发展。金融离不开风控,注重风控,牢记风控的金融创新模式才会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马亮.P2P网贷的风险分析及防控对策[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6):3-5.
[2]李渊琦,陈芳.我国P2P网贷的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J].上海金融,2015(7):78-81.
[3]赵保国,勾建康.P2P网贷平台发展趋势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41-49.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及全市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要求及上级单位的统一部署,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迫切性。有效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全面改善我街金融生态环境。
二、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街道各部门作用,多方协调、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逐步完善提高街道对辖区金融风险的处置和统筹管理的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使辖区内的金融业有序健康发展。
三、工作措施及分工
街道成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协调村、社区、派出所、司法所及其他站办所,实现信息共享,纵向联动,横向协调,齐抓共管的格局,并明确了各站所的工作任务。
(一)由社区和村对辖区内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二)由街道文体站对辖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三)由街道民政办对辖区内的养老机构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四)由街道农机站对辖区内的农机合作社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五)由街道农经站对辖区内的养殖、种植合作社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六)由街道民营办对辖区内的小额贷款机构、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宣传摸排管控。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街道及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要严防发生金融风险。我街已经成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工作落实,并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 关系探究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了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通过对引入技术、构建新组织、采用新方式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活动,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同时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进行创造和变革。
一、分析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的关系
(一)既有矛盾又有统一
一方面,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存在着统一的关系。金融创新的目的是风险进行转移与分散,是为了提供给商业银行相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管理技术,进而让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金融创新能够产生新的风险,实际上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是让一种金融风险转化成另外一种金融风险,让一种产品风险逐渐演化为整个行业的风险,在加剧了金融体系的动荡的同时也严重削弱了风险管控体系的能力。此外,风险管控体系的规制作用也能够对金融创新的效率产生一定的抑制。
(二)动态博弈
商业银行要想发展,一方面要依靠金融创新当做动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风险管控来确保其安全,因此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看很像一对双生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总是依靠金融创新来避免风险管控对其进行规制,因而便有可能造成原有的风险管控体系失去作用,所以商业银行与监管当局只好采用新的针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政策来调控。
(三)体现了安全与效率的关系
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究其本质就是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彼此替代与彼此补充的不可分割性。
彼此替代,主要侧重于表现在对金融效率的提高,一旦放松看对金融风险的管控,极有可能给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若是侧重于金融安全,那么过度的风险管控常常又会降低金融的效率。
彼此补充,既表现在金融效率的基础是金融安全这一方面,又表现在金融效率的提高将会增强金融的安全性。由此可见,高效率的金融市场能够促使信息传递得更快、更充分,能够让市场结构更加合理、科学。
二、当前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项目比较普遍,剖其本质大多是对传统业务进行了改进与组合,而真正针对中国金融消费者特点的创新产品鲜有问世。此外,金融创新产品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当一家银行自主研发新产品之后马上就会有其他银行跟风而上的。更值得重视的是,因为金融创新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又受到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制肘,导致了中国的金融创新领域缺少高技术含量以及高附加值的业务开发。
(二)欠缺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能力
当下,不少中国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在大量模仿和引进国外的金融创新模式,因此都非常关注短期的规模效应,反而对金融创新背后隐藏的风险定价机制以及管理措施缺乏足够的分析,特别是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等方面与国际的先进银行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缺乏强有力的金融创新风险控制体系。
(三)金融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
1、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
现阶段,针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规范的法律,主要还是依靠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可见国内对新产品、新工具、新技术的普及推广所带来的法律责任界定以及对金融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缺乏重视。
2、严格的金融管制现状
目前,中国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方面,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从而束缚了金融创新的步伐。
3、较低的信息技术水平
从目前看来,中国的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融合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
4、过分倚重传统业务与传统市场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显然缺乏长远眼光以及对市场的洞察能力,更缺乏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三、对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良好的金融创新机制
1、加大对组织机构建设的重视力度,为金融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商业银行应当设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对金融创新的市场调查、可行性分析、创新建议、创新活动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严格防范并控制潜在的风险。
2、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为金融创新找寻智力支持
商业银行需要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创新的资源投入力度,培养和锻炼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金融创新团队,不断巩固其研发基础,快速推进金融创新工作。
3、加大对奖惩体系建设的重视力度,为金融创新打造合理的激励约束制度
应当通过制定具体的奖惩办法,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开发目标、完整健全的组织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避免和减少盲目的金融创新,让金融创新真正服务于市场,适应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
在金融创新中,商业银行必须确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着眼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保证金融创新有序进行。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确保内控机制权责明确、运作有序。此外,还要积极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运用信息在商业银行内部以及和客户之间的高效传递,由此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一、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特征
在互金融行业中,出现了很多多种多样的服务,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互联网服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当中,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方面是由金融机构所进行的互联网交易,也就是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进行网络化和电子化的进程,比如手机银行等,第二个方面,主要是互联网企业所提出的金融业务;第三个方面为电子商务和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各?N新型业态的合作。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以及法律风险这五个部分,其中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在利用虚拟的网络进行交易,因此在技术漏洞和法律漏洞方面是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风险。在信息科技风险方面,对于信息安全风险、技术选择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采取相对应的防控方式。在操作风险方面,主要指的是在交易主体杜互联网金融操作不熟练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操作失误现象,可以被称之为操作风险。在声誉风险方面,主要指的是对于和客户之间所建立的关系不能进行良好的维护,因此导致其操作方面的风险。在法律风险方面,即为在传统的法律方面对于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进行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由于交易主体本身的权利模糊现象而造成的法律风险现象。
二、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传统手段及制约因素
在近些年,监管部门对于金融行业都进行了法律方面的规定,比如《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金融企业贷款减免办法》等,但是在现阶段的不良资产处理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行为。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理方面,一方面可以采取批量转让的方式,利用批量转让的方式来对大批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理,在处理的速度方面是相对较快的,并且其处理的效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在现阶段当中,对于批量转让的对象只是限定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及经批准的省级资产管理公司之中。在众多的商业银行当中,对于众多的不良资产的管理受到资金本身以及处置能力的制约,对于资产收购的积极性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其中所消耗的财务资源也是相对较高的。
另外一个方面,在诉讼清收方面,可以说是银行化解不良贷款不对称的传统方式。一般来说,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理,风险本身就相对较大,因此如果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就需要尽可能的利用司法途径来对债务人的资产进行有效的掌握,以此来减少其中的损失。在现阶段当中,司法的流程是相对较长的,整体的诉讼进程也相对较慢,因此在清收的时间方面形成了拖延的现象。并且在诉讼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对于债务人来说也增加了负担。
最后一方面,在损失核销方面,监管政策的改变对于呆账损失的核销条件也得到了不断的放款,其中损失核销的条件现阶段已经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因素。在损失核销的方式化解方面,效率是相对较多的,但是其中所需要的财务资源是相对较多的。在商业银行近些年的盈利情况来看,现阶段利用损失核销的手段在进行不良化解的时候,对银行本身的资金周转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制约。
三、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控创新措施
在上文当中对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管控的现状做出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针对其做出对应的改善措施,在本文当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了分析:
(一)加强历史处置业务数据治理,确保数据源的质量
在进行大数据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保证其数据的准确、优质、全方位以及系统性。在数据的收集方面,需要对不良资产的所有数据进行严格的回收和分析,其中回收的周期是相对较长的,其相关的数据形成方面更是存在很多的困难。因此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对数据进行源源不断的获取,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已经积累的海量信息资料的更新上,实现对数据的筛选方面,充分的对商业银行的数据资产价值做出最大化的挖掘。在一个银行当中,如果对不良资产的业务进行了长时间的运作,在资金的信贷、财务以及风险处理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在客户量方面也是相对较大的,其中的时间跨度也相对较大的,数据源处于分散的状态当中,因此对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搭建数据整合和分析处理平台,提高数据资源的可获取性
在银行当中,对不良资产的处理需要实现数据基础的广泛,因此在包含银行内部相关业务系统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协议后买、数据互换以及公开查询等多种方式,从而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全面、完整以及统一的数据模板。对于其中的信息可以实现有效的整合,监理处完整可用以及集成的数据库资源,最终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在对数据进行集合的过程当中,需要构建出适应大数据分析的框架基础,开展数据挖掘、智能分析以及模型分析等。
(三)增强数据研究与分析能力,增强分析结果的决策应用价值
大数据可以对新的知识进行发现和挖掘,因此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和搜索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多的科技处理手段。因此在对不良资产进行管控的过程当中,需要在掌握业务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了解其资产的管理运作经验,掌握其数据统计和模型构建等相关的知识,其中包括分布式计算、图计算以及机器学习等。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困境,纷纷调整自身经济政策,力图有所突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相继进入经济转型期。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有着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准确的市场定位且更加贴近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等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复苏升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政策,如对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条件适当放宽,全力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注入等。这些措施使农村机构服务网点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资本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起步较晚、发展理念与经营水平有限等原因,转型期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效益提高和服务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细致的查摆,并制定相应对策,以期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在转型期这一关键节点做大做强,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实际目标与发展初衷不一致,服务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指服务于农业及广大农村、农民的金融机构,其中以村镇两级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从其分布区域分析,这些机构基本建立在地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而在广大偏远和落后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特点是由其追逐经济利益的本质决定的,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效益,但这与国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初衷是不一致的,远远不能满足于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三农”发展的需要。从其实际经营来看,多数农村金融机构过于重视短期的实际经济利益,对迫切需要金融服务的“三农”方面的发展不够重视和关心,发展重心多数向县城甚至更高的层级转移,背离了其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自身实力较弱,发展环境堪忧
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起步较晚,原始积累水平不高,同时受到政策、制度、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自身实力多,社会认同度低、业务量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业务的开展和对经营风险的把控能力。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一些注册资金极低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的业务开展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金融发展措施,积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些政策的落实并不十分到位。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各地政府对政策的把握尺度松紧不一,很多政策并未能使广大农村金融机构受益,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序、快速发展。
(三)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经营风险加剧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较晚,经营理念较为落后,普遍存在规模与经济实力弱小、不注重风险管控等弊端,加之服务面对的农村和农民市场稳定性较差,经营风险加剧。同时,广大农民仍然抱有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观念,简单的将农村金融机构等同于政府部门,使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进一步恶化。
(四)金融人才匮乏,产品与服务结构不合理
中国有句俗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所处的位置,很难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管理人才的加入,多数员工由金融机构所在地招录,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普遍偏低,且缺乏后续培养机制。由于缺乏更专业的技能,造成业务人员经营理念落后,只专注于传统的信贷经营模式,不注重也没有能力对金融产品与服务进行创新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益。
二、经济转型期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发展对策
(一)立足实际,准确定位,大力拓宽服务领域。农村金融机构从创设之初便已经打上了“三农”的印记,同时也担负起了助力“三农”发展的历史性责任。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立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个广阔的市场,树立服务基层的企业文化和理念。事实上,“三农”是国家的基础,市场十分巨大,农村金融机构立足于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全面分析政府利好政策,使自身发展策略能够与之相结合,以政府政策指导企业发展。同时,应利用好这些政策带来的优越发展环境和契机,积极开拓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下大力气挖掘市场潜力,开发服务对象,力求改变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产品结构单一的现象。τ谥种惭殖大户、乡镇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应尤为关注,应适时开发适合特殊群体的金融产品。要通过发展客户人群和创新服务水平的手段全力做大做强。
(二)调整配套政策结构,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除了盈利性特点外,农村金融业还具备推动“三农”发展的公益性特点。也就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除了金融市场外,还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正确认识农村金融机构对于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合理利用政府服务行为、财政税收杠杆等手段不断等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外部条件,如完善金融机构及各经营节点间的支付渠道,完善数据通讯,加强各金融机构间数据交流与共享;二是推广涉农贷款贴息制度,并对与此有关的金融服务给予适当补贴,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等支持手段,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涉农服务的积极性;三是在税收方面试点实施减退税政策;四是对偏远落后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政策,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税收、人才引进等政策。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提升风险预判和控制能力
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这一广大的服务市场和服务对象,而农业的发展受到多不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时刻保持对风险的预判和控制能力,建立健全自身风险管控体系。具体而言,要以保证资产质量和提高收益率为前提,对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区域内的各类风险因素统一识别分析,一是要对风险管理有明确的思路,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定位,制定科学有效的预判与防范机制;二是实行风险控制互助,农村金融机构在提高自身风险数据收集能力的同时,要注重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加强行业间信息的交流,共同抵御经营运作风险;三是要建立专业的风险防控队伍,通过培养专业化人员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员工能力培养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办不断加强上下协同配合的力度,扎实开展涉众型金融领域矛盾纠纷排查,主要针对金融诈骗、非法集资和
互联网金融纠纷等矛。2019年1至12月,总共排查13次,配合区排查“扶贫基金101”、“团贷网”2个涉众型金融领域风险,涉及人数约90人。为做好我镇涉众型金融领域矛盾纠纷工作,守住不发生涉众金融群体维权事件出现的原则,先后制定了化解处置方案和稳控应急措施,成立综治、南庄派出所、城南派出所应急专班落实人员稳控,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等。
二、工作情况
(一)强势宣传、大力推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加强全民参与防范化解涉众金融领域工作,我办不断加强宣传教育警示活动,联合南庄派出所、城南派出所先后在先后在紫南村员工村、南庄消防公园、南庄镇文化中心、湖涌村委会市场、万家乐广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展宣传活动14多场。
(二)开展走访排查工作,加强防控打击力度
今年以来,我镇不断加大对涉众金融领域参与人员的排查摸底的力度,努力健全基层防控网络,努力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我办会同派出所、村(居)委会等相关单位对全镇“扶贫基金101”、“团贷网”采取多次明查暗访,边查边控的的摸底排查工作,深入到基层第一线,针对辖区范围内的人员的职业、家庭、工作性质、思想动态,有无参与外地组织涉众金融维权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人员活动动态。对企图参与外地维权组织人员,我办积极配合开展工作,联同禅城分局国保大队、南庄派出所等职能部门对该重点人员进行了约谈工作,敲打稳控确保人员不出镇。
(三)加强回访的力度,巩固教育转化的成效
在脱离化解涉众金融组织的人员,仍有可能会面对组织人员的攻击、污蔑短信、电话,仍有可能会遇到组织人员的劝说、拉拢而再一次误入非法集资行为。为此,我办为巩固教育转化的成果,对已脱离化解涉众金融组织的人员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加其微信,与其成为微信好友。
(四)成立工作专班,做好应急处突工作。
镇综治、公安派出所共同成立工作专班,信息联通无缝对接、协同作战形成合力。通过落实工作专班全面统筹督导,镇村两级、综治及派出所双部门同时落实24小时全面“人盯人”防控措施,确保人不脱离视线。组建一支20人镇劝返工作队伍,确保关键时刻能将重点人员劝返并稳控在本地。工作专班成立以来配合市、区排查稳控行动5次,核查稳控镇内人员约17人,出动车辆共10车次,合共出动人员约100人。
作为汉富控股旗下的核心公司,诺远资产致力于为高净值人群提供定制化资产配置服务,业务涵盖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及金融征信等。
打理这样一家综合性大型金融公司的风控业务,诺远资产首席风控官郭露坦言,“风控是一门平衡的艺术。”20余年金融行业风控领域的磨砺,也练就了她缜密的思维、清晰的逻辑,和严格的时间管理。
多环节精密把控
打造高保障和高安全
在郭露看来,目前,资管行业鱼龙混杂,如何发现投资价值,这其中风险控制最为关键。“诺远资产的风险控制,主要从制度、流程、人才、风控理念四个方面着力,做到国内领先。”
关于制度,郭露表示,诺远资产对标公募基金公司的内控要求,在公司内部制定了完整可行的股权、债权投资的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并宣导通达到业务流程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同时针对执行情况不定期自查内审。
而在业务流程方面,风控更是全覆盖、无遗漏地贯穿始终。诺远资产的每一个产品在进入设计阶段前,就要经历“三选三查两审”的八个环节:投资经理筛选、投资总监筛选、立项会议筛选、详尽的商务与法律尽职调查、第三方审计机构尽职调查、第三方律师尽职调查、风险控制小组会审、投资决策委员会终审。郭露表示,“这八个环节的排查,基本可以规避掉90%以上的投资风险。”
进入产品设计阶段,诺远资产专业的律师团队在投资交易安全、产品结构合法合规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加入对赌、担保等保障措施,之后交由稽核部门核查,最终由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终审定稿。郭露说,“即便风控流程如此之严密,我们也会在展业培训中重点强调:对投资人要阐明产品有哪些投资风险,公司有哪些规避手段。”
诺远拥有一支高标准的专业风控团队,这让郭露引以为豪。目前诺远资产一万多名员工中,产品的风控团队就达到700人之多,这其中80%是重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部门经理普遍拥有10年以上风控经验,总监层级则要求拥有国内外知名投行、银行等相关从业背景。“这样高成本严要求打造的风控团队,是诺远在纷乱的行业竞争中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保障。”郭露说。
泛资产管理时代的挑战:
警惕劣币驱逐良币
中国正处于泛资产管理时代,行业监管尚未完善、各种机构鱼龙混杂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郭露坦言,如果政府、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和保障措施不能与时俱进,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不是不存在。“泥沙俱下,蒙受损失最大的是投资人和资产管理这个行业。”
除了行业的生态净化之外,在郭露看来,创新和人才是当前以诺远为代表的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据她介绍,目前诺远为满足广大投资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投资需求,每天都在开发创新型产品。“而每个创新的产品都有其特定的风险特点,在保证产品规模需求的前提下控制风险的发生,在时间和控制力上都有一定的挑战。”
面对创新这一新常态下的新要求,人力资本毫无疑问是第一资本。郭露表示:具有创新能力、整合意识,同时又真正有能力独立判别项目风险点的人才,是全行业需求最迫切的短板。“诺远正在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讨论合作创办诺远投资管理学院,旨在培养全体系的风控人才。” 郭露告诉记者。
对话诺远资产首席风控官郭露:
高收益、零风险?不能信!
《中国经济周刊》:眼下仅北京就有1400多家理财公司,如何看待目前这个市场?
郭露:现在市场相对较乱,监管还不明朗,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细则还不是特别健全,行业仍存在“野蛮生长”的状况。这种情况下就难以避免出现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机构。在这个非常混乱的竞争局面中,同业机构各走各的路,抢客户、抢员工、抢资源,其实伤害的都是行业,包括每一个从业者。
这个市场的规范和净化,一要靠监管层的作为;二要靠每一个公司的自律,都朝着合规合法的方向努力,朝着以客户为先而不以自身为先的方向努力,诺远始终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中国经济周刊》:从风控角度,如何看待资产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乱象?
郭露:众所周知,近年来很多P2P平台出现了一些“倒闭、跑路、失联”等乱象,除了利用旁氏结构自融和恶意诈骗的情况外,可以说当前整个资产管理行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几乎都是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
一是风控制度、稽核体系不健全。少数机构为追求快速发展或者成本考虑,没有真正建立健全的风控制度和体系;二是项目筛选、投资决策缺乏严格的风控手段和保障措施,最终导致项目投资失败,坏账率超标,甚至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以至于破产;三是借款人信用审查不严,借款人违约后催缴不得力,导致投资人利益受损,公司逾期率超标;四是产品结构缺乏法律基础和合规性,导致合同纠纷,严重的甚至导致。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普通投资者,在投资、理财行业各种新价值、新模式层出不穷的今天,选择产品时应该注意什么,从而最大化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的可靠性?
郭露:目前,无论从二级市场到PE/VC等股权投资,还是各种底层资产组合的债权投资,再到不同形式的小微理财,产品选择很多,我建议普通投资者要关注以下事项:
首先是选择机构。应该选择规模较大、美誉度较好、从业人员素质较高、真心为客户负责的公司所发行的产品,重点考量该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产品信息、投资方向、投后管理等方面信息披露是否公开、透明。
其次是产品选择。将产品的投资周期、投资标的、投资收益与自身情况结合起来考虑,选择标准上避免产生“收益越高产品越好”或者“促销力度越大产品越好”的误区。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金融系统实现管理、经营和创新的基本工具,金融系统对信息科技的依赖程度逐日递增,金融机构信息化已成金融行业发展的基础要求。然而,信息科技向金融业务的深入渗透在加速实现银行经营效率和收益的同时,潜在的信息科技风险也呈逐步扩大趋势。本文着重对金融信息化过程中伴随的风险进行梳理,寻找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以促进金融信息化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促使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金融IT平台,使金融信息化业务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金融 信息化 风险管控 综述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外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纷纷开始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作业来辅助银行内部业务和管理,开启了金融信息化的先河,我国金融电子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李志彤,2003)。而当代金融行业是一个完全运营在信息化条件下的领域,Swiereze(2003)通过对日本和亚太银行的比较分析发现,银行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效率,增加产出,大幅度降低成本。因此研究金融信息化、监管信息化与信息化监管是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的重要问题。伴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对金融业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金融信息化大幅提高了金融业务的效率,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机会;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研究金融信息化风险内在机理和对策对于金融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信息化相关研究综述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6月颁布并实施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指出,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业务在商业银行应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Marstion(1995)指出信息技术虽然不是必需品,但是它是业务流程再造的促成者,因为它有能力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通信技术能够提高互相合作的程度,同时互享信息资源,减少彼此的争端,帮助银行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
李政(2007)认为金融信息化是将信息系统引入金融活动,并形成在金融系统发展中居主导地位的信息产业,从而推动金融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该信息系统应能提供金融服务、金融经营管理决策、金融组织管理的信息和以人为本的友好人机界面。
张立洲(2002)认为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工具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的过程。在产业信息化以至社会信息化深化发展的基础上,金融信息化将对金融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进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
李志彤(2003)认为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金融信息化风险相关研究综述
以往学者研究认为金融信息化风险主根源在于信息化对金融业务的放大与金融监管模式的不匹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是金融世界的主要监管措施,其支柱性措施为: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对于网络时代金融监管来说,忽视了网络时代给金融业务、风险监管带来的复杂性和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人类通过网络缩小了时空距离,使巨大的时空变成了相对较小的尺度,信息化表现出信息与行为放大器的功能(李志彤,2003)。与此相矛盾,信息和行为被放大的同时,监管没能够同时放大,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还是停留在人工模式,通过打印报表和人工屏幕检索等传统监管模式,使得风险量与监管力度严重不匹配,因此导致金融信息化后的风险严重膨胀。信息科技风险是一种系数型风险,其风险就在于随着信息科技对银行经营与管理的不断渗透,使已存在的交易、战略、法律、信誉等风险扩大化(骆鉴,2010)。
Cronin(1998)认为电子货币的大量增长,有可能对传统的法定货币供应造成重大冲击,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电子货币可能产生突然剧增的需求,会导致电子银行业务服务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并给金融监管带来挑战。
李政(2007)认为从风险来源的地域分布角度出发,金融信息化包含三个层次:金融机构内部信息化、跨机构金融业务网络化和全球金融业务信息化。
金融机构的内部信息化主要规范了金融机构内部的操作流程,按照《Basel资本协议》将内部信息化风险归为操作风险。内部风险是金融信息化风险的主要来源,根据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报告,70%的安全损失是由企业内部原因造成的。来自美国CIA(中央情报局)和FBI(联邦调查局)显示,超过85%的安全威胁来自企业内部,威胁源头包括内部未授权的存取、专利信息被窃取、内部人员的财务欺骗等(陈雷蕾,2010)。
20世纪70年代,为满足银行间资金融通需求,发达国家率先建立国内银行间直接的计算机网络化金融服务交易系统,国内各家银行之间出现通存通兑业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又逐渐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吸收到系统当中。这种建立在组织之间的金融联盟存在天然的不牢固性和不安全性,加之组织间协调沟通中存在的障碍,使金融信息化面临更多的风险。
20世纪80年代之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业也突破了国家的界限,逐渐建立起全球经营平台,进入金融全球化阶段。金融全球化后,国内金融系统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环境所带来的风险,也增加了全球风险,金融信息化更对全球性经济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原本的国内经济危机扩大到整个地区,甚至是全球。
Anita K. Pennathur(2001)指出网上银行业务面临着操作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吉猛(2006)认为商业银行信息化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创新变革速度快,对创新变革的审核评估不能满足要求;银行等金融业务对技术的依赖带来风险;信息化带来的金融企业联盟增加了金融企业业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风险膨胀;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金融业务风险;无线POS、手机商业银行等应用在与网络平台互联时,信息容易受到攻击;伴随着我国各商业银行数据大集中的开展,商业银行各种技术风险也相应集中。
金融信息化风险管控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银行信息化引发金融风险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信息化引发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二是制定和颁布专门的监管指南、规则和建议等,以指导银行信息化引发金融风险监管;三是针对银行信息化引发金融风险中的安全风险定期颁布监管公告(胡海华,2010)。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于2009年6月颁布并实施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指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实现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
要从根源上遏制金融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必须实现风险放大与监管作用放大相匹配,加快管控方法改革。孟皓东(2009)认为金融信息化风险管控必须从以人防和制度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制度建设和技术防范转变,从主要预防资金风险向资金、实体资源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转变,从事中或事后监管向事前监测、事中跟踪、事后监督转变。针对金融信息化风险的特点,金融机构必须从加强内部管理和加大外部监管两个方面研究银行信息化风险管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保证这一措施的落实,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监管部门要将信息化风险监管作为日常监管的一项内容,实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风险的监管;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设,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监管办法,并制定相关标准;依据标准,比照国外经验,出台评级办法,作为对银行整体评级的一项依据。
金融信息化风险管控程序和标准相关研究综述
从管控流程上来说,金融信息化风险管控程序包括:第一步评估风险,以明确风险的种类、程度等风险特征;第二步控制风险,采用合适的方法分散风险或者将风险消除;第三步监控风险,风险得到控制后要进行严格监控,通过持续的风险管理活动、对风险管理的评价或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实施。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信息化风险防范标准有:技术和测评类标准,如美国TCSEC、欧洲ITSEC、美国COBIT、SSE-CMM;风险管理类标准,如英国BS7799(ISO27000)、ISO13335、AS/NZS 4360;安全保障类标准,如美国IATF、德国ITBPM、美国NIST;专门针对金融信息化风险监管的标准有ISO17799、COBIT等标准(骆鉴,2010)。
欧美国家对信息化风险较为突出的业务,如网络银行、电子交易等设置了专门的规范加以应对。对金融信息化整体风险的防范,欧美等国起步较早,在对金融系统内部机构监管方面,主要关注点包括:建立风险评级体系,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在1978年就建立了信息系统评级体系,力求在评估银行的整体风险及经营状况时恰当地反映信息化风险的影响(汪锦丽,2004);借助良好的公司治理来确保银行董事及高级管理者在信息化领域的作用;注重跨国合作,尤其是与国际标准与规范化组织的合作(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等)。在金融系统外部,监管部门着重对IT外包商进行监管。IT外包商虽不是金融系统成员,但其以合同的形式参与金融机构信息化过程,是信息化工作的开端,因此对IT外包商的监管至关重要。
美国网络银行、电子交易等金融信息化风险较高的业务进行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新技术的风险管理;网络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网络银行对来源于网络供应商方面的风险加强了控制。金融机构同网络供应商签订正式合同,明确列明有关各方的职责,金融机构要做到绝不在安全性方面做出任何让步(吴庆田,2005)。
在国内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应对金融信息化风险的措施:以2005年2月l日实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为框架,人民银行出台了“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技术要点解析与具体操作实用手册”等规章办法。针对银行业信息化风险,监管机构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等级保护实施细则等;涉及行业标准的有:银监会《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公安部《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与实施指南》(骆鉴,2010)。
参考文献:
1.陈雷蕾.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程浩亮.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胡海华.银行信息化风险评价及监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吉猛.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
5.贾彦东.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分析[J].金融研究,2011,10(376)
6.李政,王雷.论金融信息化及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J].情报科学,2007,11(25)
7.李志彤.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3(7)
8.骆鉴.论国外金融信息化风险管理与控制[D].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所,2010
9.孟皓东.金融信息安全视角下业务风险防范探究[J].工作论坛,2009(4)
10.孙长青.二级分行信息科技风险现状剖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金融电脑,2009(9)
11.唐磊.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现状与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金融电脑,2009(2)
12.汪锦丽.美国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监管经验及借鉴[J].华南金融电脑,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