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第1篇

主要表现为:1)缺乏知识产权总体战略指导。在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中,知识产权战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政策体系中具有一定的统摄性,能够指导和规范其他各项政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由于缺失立法与政策的约束,使得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分散管理影响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的平衡性。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专利、品牌、商标纠纷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联合执法的形式进行管理。受经费规模的影响,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缺口,并且分开管理工业产权,使得人力、物力变得更加分散。3)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分割,影响制度的完善性。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地方政府普遍采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模式在沟通渠道、协调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盲区,出现一些知识产权问题没人负责的现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基层机构和企事业发生的有关事件。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中,由于手段措施不到位,导致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紧张、人员不足。

二、问题原因分析

为了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需要对构建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防止知识产权体系出现盲区。1)知识产权认知不到位。一方面是产权意识淡薄,在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只侧重有形资产,忽略了知识产权(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缺乏信息资源意识,地方政府部门没有重视知识产权信息传播的渠道问题,在自主创新中,使得专利信息难以发挥作用。在组织开展科研活动时,企事业单位没有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2)知识产权行政法制建设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加大了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的力度。但是,在组织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立法中没有明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地位和权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缺乏规范性等问题。3)知识产权分散多头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有形财产权相比,知识产权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发明创造依法获得的一种权利,通常情况下,这种权利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独占性、时间性和地域性,所以增加了知识产权管理的难度。4)知识产权制度短缺造成地方保护主义。所谓制度短缺是指因制度不完善,导致社会供给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工作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与正常的社会制度需求量相比,我国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的数量依然有限,出现制度短缺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保护主义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三、完善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措施

作为地方政府来说,需要采取措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从法律的层面保护和鼓励企业的创新。1)统筹谋划。在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从整体上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且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到政府职能变革范畴中。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地方政府需要转变自身的职能,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一方面在人财物上给予人为倾斜,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实施相应的法规、制度,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2)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中,非法律形态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创新;另一方面可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客观需要。3)完善地方政府行政法制建设。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行政执法方面,需要做好下列工作:第一加强知识产权执法责任制。建立权威、高效的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构与机制,其目标就是协调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的通畅性,并且梳理地方政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严格控制执法成本,强化管理与执法行动的协调性。第二明确知识产权执法主体,遏制不合法现象。在日常知识产权执法过程中,通过立法的形式,需要明确执法主体,确保知识产权执法行为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有效打击侵权等不合法现象。第三鼓励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化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真正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4)建立协调机制。地方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和机制,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在组织运作方面,组织协调作为关键环节,同时也是组织管理者的基本任务。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着知识产权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涉及不同的政策,所以需要各个部门进行统管,并且各部门之间加强配合与协调。5)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综合能力。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需要强化管理能力、保护能力两方面的综合能力。第一管理能力,地方政府需要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并培养一支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对其进行培训,巩固和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第二保护能力,在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建立健全举报、公告等机制,对发生侵权行为的内在规律进行总结,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6)设立专项资金,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地方政府需要建立用于知识产权管理的专项资金,对知识产权管理加大投入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地方知识产权管理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拓宽知识产权教育范围,在知识产权教育中融入经济、教育、科技等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四、结论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知识产权管理 问题 对策

当今时代的发展已演变为以知识产权为轴心的竞争,知识产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预言,本世纪将会使知识经济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现阶段,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已初具雏形,但在管理体系与责任划分上仍尚待完善,与国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加大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探究力度对于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发展现状

1.专利申请数量明显增长

据《2012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国内企业和高校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增长势头强劲,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再创新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亦得到增强。2012年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7万件,占总量的两成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居前五。2013年报告显示,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比超三成,随着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专利结构与质量正在不断优化与提升。如吉林大学2013年专利申请达到111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43件,此外,该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今年达到102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申请113项发明创造成果专利,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7项、新型专利36项,已获受理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以上案例均证实,我国高校已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中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2.专利成果转化效果已得到显现

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推行产-学-研的模式,高校与企业直接简历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合研究基地、实训基地、科技园等途径促进专利的转化,均收获了喜人的成绩,如柳铁职院将本校的百余项发明创造成果与企业进行紧密结合,部分专利还应用到教学工作及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企业生产中,目前除了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外,还可以委托企业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实现专利技术的转化。

二、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仍会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困难,由此提示我们,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发现,管理工作还存有如下问题:

1.管理体制缺陷

我国现行的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关的规章体制并不在少数,尽管各校均建立了自身的管理体系,但在知识产权的转化与转让等方面仍有不足,集中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管理人才匮乏,导致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工作缺乏力度与实效性,部分高校甚至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而将其工作纳入于科管部门,亦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某些高校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但工作重点仍局限于专利的申请。

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高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体系尚未完善,高效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尚未得以显现。由于配套体制的不健全,高效对于自身知识产权与成果缺乏严密的保密制度,缺乏完善的专利转让与合作项目签约制度,高效与合作对象间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与责权。

尚未形成长效的知识产权运作机制,由于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无明确的政策指导,缺乏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制度、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与奖励制度,导致高校专利技术与成果缺乏对于商标、版权、专利等全面的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较差,而教师群体则注重职位晋升、职称评定与成果评估,而对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则相对较低。

2.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于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在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的提升。由于高校未意识到自身科研成果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对本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考虑不周,无法准确衡量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

结果为学校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是法律纠纷。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不仅反衬出相关个人意识的淡薄,同时也折射出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知识普及的缺位,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知识产权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关科研人员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及意义较为模糊,另外,高校亦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相关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知识产权收益的分配问题

一般而言,高校内一项科研项目的参与人数较多,但主要功臣却屈指可数,但在涉及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问题时,往往推行均衡主义,结果导致发明人的权益与地位受损,笔者认为,应按照付出比例突出发明人与其他参与人的收益分配差异,如此才可极大地激发人员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另外,高校在科研人才与科研设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企业则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目前校企合作愈发紧密,但二者的成立性质、经济地位、市场地位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校企在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问题上也易发生分歧,企业大多认为自身出资后就有权享有知识产权专利的独立申请权,而专利成果对高校与企业而言均是不可或缺的,企业需依赖于高校的技术成果,而高校则需要的资金支持,因而二者分配宜均等,而不宜实行差异分配。国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以利于校企合作模式得以长效发展。

三、完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对策

1.构建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制度

笔者认为可适当借鉴OTL管理模式,具体为主要科研人员向OTL提交了技术成果后,由OTL管理人员实施筛选,对科研成果进行初步评估,再制定相应的许可方案,包括知识产权的形式选择与专利申请方案,科研成果营销方案,许可谈判与产权收益的分配。在生成许可协议后,OTL管理人员还与企业继续保持联系与沟通,如可要求企业根据协议内容递交财务报表,推荐新发明与新技术等。各大院校应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对校长负责,下至各个院系相关的负责人员与教职工,未明确职责范围,可划分若干职能部门,分别进行知识产权的咨询服务;知识产权的信息收集与资料管理;科研成果的后期筛查、评价、转让、收益分配等工作。此外,笔者经查阅资料发现,东南大学的科研管理系统亦为有效的尝试,该系统为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贯穿于科研立项、计划、合同、成果、专利、成果转化、人员、经费、学科建设等全过程。具备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考核、经费与成果管理等种功能,不但可作为评估教师科研水平的参考依据而且还可为学校科研管理提供依据。

2.多手段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工作已发展成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学术论文的发表、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还是实验室设备管理等因素看来,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而言,高校对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或法律常识的认识均有待提高。要想提高高校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首先应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计划,开展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与经济常识,列举知识产权管理实例进行剖析,确实提高受训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举办研讨会、开办学习班等形式向全体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宣教,培养相关人员对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3.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建立长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之余,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并为科研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调动研发人员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该类激励机制需对高校与科研人员间的义务与责任进行明示,高校可设立知识产权专项扶持基金,并根据本校实际,对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体系与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在进行课题报项与成果评估时,适当增加对知识产权的考量。

4.合理分配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收益

高校在顺利完成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后后,需谨慎对待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制定明确而公正的分配原则,适当增加主要研发人的分配比重,突出收益分配中的技术要素原则,可按同一科研项目中,参与人员所做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比例的划分。至于收益分配方式的选择,高校既可根据自身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也可分期奖励,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确立成果转化后发明人应有的技术股份份额的激励政,实行股份制奖励。正确处理好专利收益与奖励的关系,否则将大小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发展中略显不足,加大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分析,可对今后的管理工作发挥导向作用,高校应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适当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等积极措施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葛莉、王先锋.陕西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浅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0):32-33

[2]徐鹏杰.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23):55-56

[3]冯爱玲.论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3):64-66

[4]陈梦.基于耦合机理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系统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06(12):63-64

[5]张丹.知识产权保护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8(16):65-66

[6]潘丽,张义平.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缺失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20):56-57

作者简介: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所 知识产权 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知识产权管理逐渐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热点和焦点。知识产权资源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知识产权发展水平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标志。更多的国家意识到,未来全球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更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管理正成为各国政府政务管理核心内容。研究所与高校同为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生长点和辐射源,是我国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其知识产权保护及经营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一些不足,结合研究所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于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1.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战略意识欠缺

受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科技人员在科研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项目创新,忽视项目应用前景;重视数量与档次,忽视技术秘密保护;重视专利数量,忽视专利质量;重视专利授权,忽视后期维护”等现象,造成大量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形成知识产权,形成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难等问题。

在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方面,部分院校逐步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建立了管理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并没有将知识产权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当中,缺乏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识。

1.2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作机制不完善

缺乏专业人才。知识产权管理涉及专业知识较多,目前多数单位都是科技管理人员兼职。由于专业知识掌握不多,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和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到位。研究所在实验室管理、技术成果保护、知识产权登记界定等方面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研究所、科研人员、合作单位、流动人员相互之间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对于知识产权流失责任追究不到位等。

缺乏知识产权运作机制。专利质量低下,运作机制缺乏,导致了技术成果转化困难,后续保护无法开展。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缺乏科学的评估与成果转化制度,使得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和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研究所相关部门更多的是注重专利申请与授权,注重数量缺乏质量。

1.3 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到位,流失现象普遍

管理部门因素。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成果转化方相互脱节、互不协调,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造成了知识产权的流失。

科技人员因素。科技人员自身存在问题,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如、成果评奖导致成果公开而无法申报专利;合作研究、技术交流中被对方窃取技术秘密;人员流动带走核心技术成果,职务成果被非职务化等等。科技人员带着多年研究出的职务发明成果跳槽,为别人创造经济效益,或者干脆半脱产搞公司等。

1.4 知识产权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以专利为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法律意识大为增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总量迅速增加;但是其中很多专利为为专利而专利,导致专利质量低下,后续转化困难。对于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专利,由于上述科技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问题,加之缺乏专业的运用机构和转化机制,转移转化还很薄弱,专利闲置严重,转化率较低。

2.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分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研究所相对规模较小、科技人员较少、研究方向集中等特点,提出了研究所知识产权管理的四点对策。

2.1 进一步强化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战略地位。

研究所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面向国家、所在省市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其在相关领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和拥有一定数量的核心专利,支撑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体系。从战略的角度,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围绕知识产权运用,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有效管理体系,无论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研能力的提升,还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强化保护意识,这是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前提,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2.1.1 决策部门应将知识产权管理提高到全所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对知识产权管理进行总体规划。

2.1.2 日常管理部门包括科技管理部门、科研部门、人事财务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严格执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这是保证知识产权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

2.1.3 科研人员是创造知识产权的直接人员,是影响研究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科研人员是这些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但科技成果并不等同于知识产权。调查结果显示,科研人员对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申请与保护知识产权等基本知识还存在欠缺。研究所可以举办知识产权方面的讲座,提高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知识。研究还发现,充分合理地利用专利文献,将可以平均节约60%的科研时间和40%的科研经费,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状态。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知识产权挖掘和布局相关培训,使科研人员在研发之初就能对研发成果进行逐步有效的保护,避免因时效性丧失了新颖性。

2.2 建立多重保护措施,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研究所需要遵循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的发展思路,构建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与管理体系。

2.2.1 设立知识产权专管人员制度

相比高校而言,研究所人员较少,知识产权数量相比也不多,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并不合适。基于研究所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所可在各个项目组设立知识产权兼职专管人员负责项目知识产权工作,对于专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专管人员会同项目组对授权专利按价值大小进行区分,确定核心专利范围,负责核心专利的续费、维权、转让等工作;负责实时跟踪国内外相关行业的专利情况。研究所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指导、协调等工作,共同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工作。

2.2.2 建立科研立项与专利审批制度

科研立项时经常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科研人员对立项研究课题更多地考虑项目研究后的数量与档次,能否完成考核指标,能否申报成果奖励等,较少考虑项目转化的可能性;对立项研究课题很少从专利实用性的高度上来选题。这样必然造成科研项目实用性差及浪费人力物力现象,有的甚至还会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所以,立项之前,应先建立完善的科研审批制度。项目成员应在立项之初,就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摆在首要位置,做好文献的检索、现状调查的工作。科技管理部门要对科研项目把关,对项目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进行充分论证。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工作,资源浪费。

建立专利申报审批制度,有助于研究所提高申报专利质量,更好地保护科研成果。专利专管人员负责申报专利的查新等工作,科技管理部门对申报专利质量严格把关;对于核心专利由专管人员专门负责,严格保护。

2.2.3 健全知识产权成果申报制度。

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制订、完善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护研究所合法权益。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应规定项目负责人在完成科研项目后,其研究成果须在规定期限内向主管部门申报,以便主管部门了解掌握成果情况。对符合专利申请条件,具有潜在的市场应用前景的创新理论或研究成果,应鼓励并要求项目组先申请专利,后进行成果鉴定和。对未申请专利保护的科技成果,制度应规定将其纳入技术秘密的保护范畴,按科技档案管理办法和科技保密条例进行管理。完成职务科研成果后,项目组必须将全部技术资料及时归档,并制定整理归档的程序和考核办法责任机构以及违反制度的责任。

2.2.4 严格科技合作监察制度。

随着学科间的互相交叉,产学研模式不断发展和深入,各种科研合作和横向合作将越来越多,在合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会越来越多样化。研究所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直接转让,或者是技术人股,以及与另一方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在这些时候,制度要明确规定相应部门有责任对合作活动进行监督,监控合同合作的全过程。

2.2.5 完善知识产权保密审查制度。

研究所应根据国家有关的保密法规,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保密审查制度。对知识产权保密的标准,程序等进行规定,规定知识产权以论文等各种形式公开前要执行严格的保密审查制度,对外合作研究中签订保密合同,明确责任,有效地保护研究所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2.2.6 强化合同保护制度。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合同保护制度,有助于保护研究所知识产权的流失。对于离职、外出兼职或自办产业的在职人员,以及在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实习生,应签订保护研究所知识产权的保密协议,明确应承担的保密义务。人才调出,职工离退休,学生毕业离校,必须归还在从事科技工作的全部技术资料、实验数据、实验设备和其他必须保密的信息资料、软件等,并承担不披露、不使用有关技术秘密,不进行各种有关技术转让和许可证贸易等活动的义务和相应的法律经济责任。

2.3 建立知识产权激励与评估机制,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2.3.1 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知识产权价值包括基本价值和应用价值。如一项专利技术,其基本价值就是在市场上转让后获得的转让费用,其应用价值则是经过实施产生的效果价值。知识产权管理要追求基本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全面实现。在收益分配上,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兼顾、发明者和发明人所在部门的利益,在实施收益中让有创新成就的科技人员得到较大的经济回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更高效的促进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2.3.2 实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

实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是防止研究所无形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地体现科技成果的价值,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知识产权发生转移时,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评估,可以确保权益不受损失。同时,还应尽快建立知识产权申请与放弃的审查审批制度,对研究所知识产权的申请与放弃均应履行审查审批程序,对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而使研究所的合法权益受损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制度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在我国,包括研究所、高校等研究机构知识产权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技术转移工作尚处在初步阶段,内部运行机制也不够健全和科学,这是制约知识产权工作的壁垒。研究所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在管理制度上不断开拓创新,建立符合研究所情况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与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基金: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青年基金项目(QN201115):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2]张玉敏.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J].现代法学,2011,5:105.

[3]韩奎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2),49-50.

[4]黄亦鹏,李华军,吴凡.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142-146.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基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大力培育、发展区域知识产权优势,着重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尽快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产业,推动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服务中心,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以我市确定的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产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为重点,实现知识产权数量、质量、保护和转化新突破。

2.示范引导,整体推进。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优势区域培育为先导,引领各级、各有关部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推动知识产权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战略格局。

3.互动协作,突出特色。在知识产权部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建立纵向畅通、横向协调的管理体系。围绕市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确立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建设,健全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工作新机制,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转化实施,使知识产权成为建设创新型的助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具体目标

1.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所占比重显著提高,人均专利占有率高于万分之八,国(境)外专利申请有所突破;注册商标、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境外商标注册数量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著作权、农业植物新品种、林业植物新品种和地理标志登记量等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全市专利实施率达到40%以上,50%以上企业要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产品占有率达到50%以上,新增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产品标准15项以上,80%以上的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商业秘密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商业秘密的规范化管理,地理标志、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各类知识产权得到合理开发和运用。

3.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趋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司法保护队伍和企业工作队伍不断健全,执法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高于95%,知识产权海关备案量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民事诉讼案件存案量大幅下降。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滥用知识产权行为明显减少,反复侵权、群体权以及大规模假冒、盗版现象基本杜绝。

4.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落实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强化工作职能,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全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顺畅运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重点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加强。

5.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围绕我市确定的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产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为重点,新培育市级以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知识产权优势区域2个;选择20个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项目,进行产业化转化;选择10家知识产权重点保护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应急和预警机制。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和知识产权、咨询、维权等中介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6.知识产权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增强。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30%以上的三大主导产业、四大特色产业从业企业拥有不同形式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新增产值年均递增15%以上。

7.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高。每年接受知识产权知识培训人员不低于2000人次,举办大型宣传活动2次以上。培养一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三、工作重点

(一)构建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1.加强宏观规划和政策指引,将知识产权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框架,加快实施《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促进全社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产出。

2.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在三大主导产业、四大特色产业等支柱产业领域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区域创新的产业集群。

3.实施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和企业。培育年专利申请超百件企业1家,超50件企业5家。

4.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制度,落实“一奖两酬”等发明创造奖励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5.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资助专利申请、转化和奖励名牌创建等措施,引导、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积极帮助企业开展专利、新技术等的推介和对接活动,用足用好知识产权政策,实现专利技术与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6.建立知识产权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知识产权申请量、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的考核评价依据;经济、科技、人事等部门在重大项目立项、验收、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认定、职称评聘等管理工作中,把知识产权拥有量和实施情况作为重要衡量标准。

(二)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1.建立、健全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及时解决知识产权工作重大问题。定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省知识产权局汇报,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和深化知识产权工作。

2.加强市、县两级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建立知识产权、工商、新闻出版、质监、公安等部门知识产权工作联动机制,形成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合力。

3.完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完善知识产权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基层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4.加强跨区域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知识产权先进地区的经验,不断拓宽知识产权工作视野和工作领域,努力提升和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基层基础工作,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援助工作,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能力。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及其执行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建立知识产权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2.加大对侵犯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保护,完善科研、生产、流通、外贸、会展及知识产权交易等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切实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3.建立重大案件披露制度,及时向社会重大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处理情况。建立知识产权侵权企业档案并纳入我市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监督机制。

4.完善知识产权预警与维权援助机制,健全知识产权预警平台建设,定期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态势和预警报告,及时通报和指导企业化解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活动。

(四)建立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加快知识产权转化实施

1.依托各种信息平台广泛信息,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交流活动,重点扶持重点行业中专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效益好的项目实施转化。

2.加大对专利转化应用项目的资助力度,对符合市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优秀专利技术项目,给予重点资助。

3.在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推行设立专利基金,用于专利培训、申请、维持等工作。

4.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政策和专项经费,积极推动有利于我市经济长远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的实施转化,提高知识产权的实施效果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5.鼓励驰名、著名商标企业以其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引导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形成以驰名、著名商标企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持商标品牌优势企业依法以商标质押获得贷款,通过资本化运作实现商标无形资产升值。

(五)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服务功能

1.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建立市知识产权工作门户网站,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以及专利文献检索、专利预警、专利技术查新等服务。2.大力加强中介机构建设,为社会提供知识产权、评估、咨询、检索、交易等服务。

(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建立一流人才队伍

1.利用“3.15”、“4.26”、“科技活动周”等平台广泛开展各种大型知识产权宣传活动,营造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实现知识产权宣传“五进入”(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户)。

2.通过在大专院校设立知识产权专业,为企业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专业人才。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内容,举办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讲座、论坛,开展多层次的知识产权知识培训,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统筹全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确保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充分发挥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督促各相关部门将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任务纳入本部门、本行业管理职责范围,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第5篇

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危机

(一)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当前,知识产权人才缺乏、创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高校需要大量具备高知识产权专业水平、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专家。就战略层面看,应当做好高校师生的宣传咨询和高校决策层的顾问工作,这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只有极少部分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学习教育课程,且人才培养规模相对较小。总体而言,知识产权课程还未能成为高校必修课程,这就导致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极度缺乏。

(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仍需完善。当前,许多高校师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未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的价值,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度较低。同时,一些学生与教师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全面了解,对知识产权法也不甚熟悉,这对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极为不利,甚至部分师生在被侵权后未能及时察觉,且不知道如何维权。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时,多关注教师的数量,对师生的专利技术则甚少关注。一些合同对知识产权未作出明确要求,致使一些科研成果知识产权逐渐流失。除此之外,许多高校未能充分重视商标权的注册,导致社会上出现一些冒用高校名称培训或招生的现象,使高校名誉受到严重损害,与之相关的无形资产也受到侵害。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致使高校知识产权遭受侵害时,不能及时制定维权措施,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同时,许多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都由行政部门负责,但行政部门大多没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只是简单地将科研成果登记或者报奖,关于商标权、技术转让、著作权的管理则很少涉及,这就导致知识产权缺乏专利保护。此外,高校对知识产权缺乏全面了解,导致部分知识产权流失,管理上出现许多漏洞,科研成果被窃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制定了科研管理条例,但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条例,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关条例,但规章制度缺乏完善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策略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当前,中科院为了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位,规定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评价要以发明专利的数量和取得知识产权为重要指标。并明确规定必须先申请专利才能够申报技术发明奖,这对专利工作的长远发展无疑有很大帮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当正视当前知识产权管理不规范、缺乏完善制度的问题,进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当由校长直接领导,并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所有涉及知识产权的部门,要各司其职,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以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此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包括对外知识产权的法律职能,另一方面,还要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职能。既要有制约、监督措施,又要有激励机制,促使高校科研人员自觉维护自己与学校的利益。

(二)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首先,高校管理服务层和决策层以及科研人员,应当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进而促使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同时,还应当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次,要及时转变知识产权价值观,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知识产权的环境。最后,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不仅要完善制度,还应当关注宣传教育,定期举办讲座或培训,以不断增强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保证科技人员能够取得相应的物质回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并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知识产权强县为宗旨,以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提高大众知识产权素养为中心,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技、经济工作的结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群和产业群为主攻目标,促进全市知识产权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强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指导,确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构建完善、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围绕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知识产权的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和完善执法协作机制,增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力争通过三年的建设,使我市“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建设位居市首位,进入全省“十强县市,争取纳入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建设提名。

(二)具体目标

1.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发展扶持政策。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创新型”主题,积极开展基层调研工作,在已制定的《市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关于加强乡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有关意见,强化乡镇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绩效考评,以此推动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

2.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递增20%,其中发明专利递增30%以上,国外专利申请有明显增长;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达到60件和50件以上。

3.不断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建设。积极引导、推动、扶持一批专利技术产业化的企业,不断提高企业专利技术转化率,重点支持电力与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精密机械、钢铁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制药、船舶修造等7项领域的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5-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依靠专利技术实现产品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国家、省、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15家,新增各级示范(试点)企业10家以上,其中新增省级示范企业2家以上。知识产权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

4.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积极主动开展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及时调处知识产权纠纷,查处假冒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净化本区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依法维护和保障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侵权盗版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5.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和培训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力度。

6.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管理,积极筹建一个集知识产权申报、注册、咨询、转让、法律、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行业知识产权联盟,支持和引导行业开展维权活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增强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一)健全知识产权组织管理机构

1.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充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加强乡(镇)知识产权建设,在条件成熟的乡(镇),以科委、工商、文化等部门为主要力量,创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协调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形成有利于经济、科技发展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2.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和发展知识产权(专利)、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指导。全市新增1家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争取市知识产权局的支持,筹建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

3.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借助市知识产权局挂牌成立的有利时机,构建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指导各级专利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

(二)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1.强化政策引导。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在科技、经贸、教育、人事等领域鼓励发明创造、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将知识产权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框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在全市政策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完善《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奖励实施办法》。

2.完善激励机制。按照《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要制定和落实有利于专利奖酬兑现和专利参与收益分配的激励措施,把发明创造与职工晋级、职称评定相挂钩。政府要引导和指导企业做好对发明创新完成人的奖励工作,激发企业职工技术创新活力。

(三)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建设

1.加大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培育力度。按照国家、省、市和我市有关管理办法,引导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开发、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以及企业经营战略与决策的各个环节;指导企业运用专利与商标、标准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立体保护战略,形成一批以企业自主专利技术为核心的行业和国家标准。在灿坤实业、欣宇科技、多棱集团、三实电器、福贞制罐、贝特利生物等基础较好的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建立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从而逐步引导全市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化。充分利用国家、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拥有国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出口创汇能力。

3.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点专利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优秀专利的成果转化,推动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力度。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机构和制度,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及时调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加强重点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推行知识产权重大案件、典型案件报告制度;支持和指导电力、电子、光机电一体化、钢铁制造、石油化工、精密机械、船舶修造、食品加工等高新产业以及高优农业、优良社科行业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保护等活动,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行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打击侵犯核心关键技术专利权和重复性、群体性专利侵权行为的专利执法专项行动;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推进行政部门使用正版软件基础上,促进企事业单位广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遏制侵权盗版行为,逐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化管理水平。

3.加强重要环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快速通道,加强科技、工商、文化、质监和外经贸等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加强出口加工企业的监管,帮助企业加强自律和完善内部管理,增强对侵权活动的防范能力。

(五)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

1.加强普法工作。将《专利法》、《商标法》、《著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列入全市普法内容,抓好“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和“科技、人才宣传周”、“科普宣传日”等重要活动,利用各种科普载体,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增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保护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2.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行政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知识产权培训工作,把知识产权知识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列入市委党校教学内容,列入公务员培训的学习内容,列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知识产权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利用电视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设知识产权知识宣传专栏或专题节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为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有关日常工作。公安、文化、工商、质监等相关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定期开展考核。将知识产权工作列为自主创新工作的重点,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将实施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乡(镇),定期进行考核。将知识产权工作列入对乡(镇)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专题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和检查,对实施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三)完善科学决策。针对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现状以及示范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对策措施,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知识产品的所有人对其具有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最为本质的法律特征就是具有独占性,主要是指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给予权利人在一定时限内具有排他性的专有权利,以此来鼓励与促使权利人能够公开智力成果,从而鼓励人们广泛地传播智力成果。现实之中,虽然存在许多初具规模,而且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所了解的企业,但是却还是未能真正建立起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虑。笔者认为,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要点在于根据法律创设出对企业合法、有利,而且又行之有效的制度。其重点是创设制度,因此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所作为,建立起适合自身实际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一、知识产权所具有的法律特征

当今这个世界正从物质型经济快速向知识型经济转变。知识经济时代迫切要求企业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要强化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一定要了解与把握知识产权具有的鲜明法律特征。企业知识产权包括了企业所拥有的专利、商标、版权、植物品种权及商业秘密等,是人们用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凝聚而成的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企业最为宝贵的知识资源。知识产权通常具有以下三大法律特征。

第一,专有性。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主要是指他人在未经权利人同意或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不得享有与使用这项知识产权。权利人所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更加有效地利用好知识产品,从而赢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大力推动知识产品进行的转让,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应当说,积极引进知识产品,不但能使企业避免重复的劳动,而且能使企业利益间接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主要是指根据一个国家的法律所能获得的知识产权,只能在本国的范围内受到法律的保护,而要获得其他国家的保护,那就必须根据其他各国的法律规定或相关的国际协定,依据特定的程序而获得。企业运用地域性条件,能够合理地避开地域的限制,并合法地使用他人提供的知识产品。当然,权利人所在企业也可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地域价值,从而赢得最大的利益。

第三,时间性。知识产权的时间性,主要是指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规定的有效期限。在期满之后,知识产权就将自行终止。知识产权所具有的时间性为非权利人所在企业无偿地使用他人拥有的知识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机会。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较为淡薄

总理指出:“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自主创新的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鼓励科技创新。”但是在目前,不仅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而且能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仍然在企业中普遍缺乏。企业领导、技术人员、经营管理层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还较为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对于知识产权工作还不重视,未能将这项关系到提升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工作进行认真研究与部署,对国际规则的了解也较为贫乏,难以很好地运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企业发挥知识产权的功效不高

由于参与市场竞争的准备及经验严重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十分欠缺,因而很多企业仍没有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产权实施的主体。重论文和轻专利等现象还十分突出,即使企业意识到知识产权的财富价值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但是也无法很好地利用知识产权这一功效。例如,2005年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是9.3万件,国有和民营企业的申请量只有1万多件。这与我国几百万家企业的总数相比就很少了。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

3.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当前,企业一般都没有建立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而且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的建设较为薄弱。绝大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大量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工作措施不够到位、工作实效不够明显等困难,远远未能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与全方位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三、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途径

1.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企业要依据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认真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核心技术或产品,并对研究、创新、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知识产权实施保护,并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导向性作用。

一是要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准确认识,将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到一个战略新高度,并与生产经营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切切实实地将专利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踏踏实实地促成成果的转化,从而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真正让现实说话。

二是要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之中,让企业真正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着力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软件和硬件水平,全面致力于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并全力加大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库的建设力度,从而形成自有的智力支持系统。

三是要将专利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当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实施培训学习,使企业科技工作者真正树立起知识产权意识,能够很好地掌握专利保护知识。要通过健全完善齐全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利用专利制度的水平及专利保护的能力。

2.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门部门

企业应当结合实际,设立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专门部门,或者是在法务部门中明确由专门人员来管理知识产权事务。由于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十分强的业务,应当要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人员才能胜任。一些国际知名公司,比如日立、丰田等企业,都在企业内部配备了拥有数百人之多的知识产权机构。知识产权专门部门的事务主要包括了申请、登记、缴费、专利检索、知识产权许可、转让、处理纠纷、实施教育培训、确定规章制度等。对于本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不能简单地大一统,而是要在详尽了解各类知识产权制度利弊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形式,从而确立起多角度管理机制。比如,专利保护的力度比较强,但是保护的期限却很有限,但是商业秘密在期限上却没有什么限制,但不足是保护较弱。鉴于这种情况,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一部分技术作为商业秘密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还应配合公开的专利管理,从而实现技术垄断及市场独占。又如,在对一些代表企业形象进行设计时,不仅可以注册商标,而且也可以开展著作权登记,同时还可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假如是知名商品,还可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名商品的包装、装潢权等实施保护。所以,知识产权管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只要是技术类的,就都申请专利;只要是标识类的,就都申请商标,而是应当采取分层交叉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管理的优势,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绝不是越长就越好,对已失去技术优势的专利,或是显然已被淡化的商标,都应当及时停止缴纳年费,从而规避不必要的支出。

3.健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一是要形成健全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企业应当建立一整套与此相关的工作制度,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的基础建设,从而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统一的考核制度之中,建立起工作激励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是要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继续坚持将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紧紧围绕产业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开发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与前瞻性技术,从而切实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加快出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行动计划》的步伐,逐步构建起适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

三是要积极推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并实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惠政策,要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型企业实现产业化,尤其是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及相应配套技术的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加以维护,积极应对跨境知识产权纠纷。政府有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商会有义务在这些方面给企业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4.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评估制度

融资难与对接难是制约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两大瓶颈,而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是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一环。如果不能确定知识产权的合理价值,就难以在知识产权买卖双方之间形成合理预期,知识产权交易就难以达成,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也就无法顺利实现。

企业应当对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定期开展评估,这是由于无形资产可以说是企业总资产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无形资产作出合理的评估,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企业资产情况的变化,能够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且根据我国《担保法》和其他一些法律法规之规定,专利权、商标权与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是能够进行权利质押的,可以在其上面设定权利质权,从而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作出评估,这就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等商业活动。此外,准确而及时地进行知识产权评估,对于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及使用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评估主要由专门机构作出。企业在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时,应考虑各种因素,比如,专利评估就必须考虑到这一专利是属于发明、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中的哪一类,该专利离保护期满的时间长短,近期市场中是否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同类产品或技术等。

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1引言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是指在测绘装备业务活动中,依法获得、维持和使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以及维护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与测绘装备工作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配套措施,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测绘装备知识产权贯穿于测绘装备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对于激励测绘技术的创新与避免重复研制,降低测绘装备的采办费用、缩短测绘装备的采办周期,促进测绘装备科技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保护发明单位和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推动装备知识产权为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了今后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文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仅供大家存实践中讨论参考。

2现状与需求

西方发达围家十分重视装备业务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它们不仅建设有比较齐全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相应工作机制,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为其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促进推动作。例如,美同为了做好装备科技成果的保护丁作,不仅制定了《美国国防部国内技术转移(TechnologyTransfer)条例》等相关法规,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从法律法规制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到考核监督等方面周密安排,以知识产权管理贯彻全过程,为其技术转移提供全程服务和保障;为了适应周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美周不断调整其装备知识产权政策,适时出台了《美国国防部合同知识产权问题指南》,强化了知识产权在装备业务领域中的作用,促进了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结合,充分激励了装备业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再比如俄罗斯,近年来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管理,目前,已与独联体、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中的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关于军用、专用和两用科学研究、试验设计和工艺技术工作成果,俄罗斯通过总统令、政府令、司法令等,对其“法律保护”、“保护国家利益”、“家登记”、“使用机制”、“利益分配准则”、“建立保护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等各方面作出详细的相应规定,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被摆在国家利益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相对西方发达囝家,我国在装备业务领域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十五”以来,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结合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我国在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专利条例》和《关于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的建设;以宣贯《国防专利条例》为主的定期装备知识产权业务培训活动,加大了装备知识产权的宣贯培训力度;初步建立了三级国防专利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国防专利受理、审查、管理专业工作队伍,指定了数十家国防专利机构,加强了装备知识产权的重点示范作用。诚然,我国的装备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装备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手段的能力不强,法规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水平亟待提高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我们要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战略的地位高度重视j。“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建设与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及早启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各项工作,及时制定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规划,尽快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尽力建设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和工作基础设施,“依法管装、依法治装、依法建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测绘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发展对策

3.1明确战略总体思路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当依据国家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围绕《围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总体部署,以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建设的需求为牵引,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着力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能力,努力推动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是指领导体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工作的整体布局,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分解实施:是指工作模式要按照统筹规划、分解实施的方式进行,应当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按照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责任部门,分解成若干专项任务,分别完成计划项目的论证、研究与建设。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是指工作步骤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统一的要求整体推进项目研建的实施工作,对某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的推进。

3.2制定战略基本目标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应当建立两个阶段目标:

(1)到2015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应该做到从无到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水平、执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实现突破,形成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知名品牌;人才队伍初具规模,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能力得以较大提升。

(2)到2030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初具规模,能够较好地满足测绘技术发展和装备创新的需要: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以及保护与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一批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夯实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加强战略重点建设

笔者以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六大建设上:

一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装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健全的法规体系是开展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前提条件。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构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行的法律环境,全面提升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与装备采购、保障和项目管理的衔接与融合是装备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目的所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完善测绘装备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测绘装备创新发展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测绘装备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掌握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推动测绘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和保护为导向的测绘装备创新机制,在测绘装备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掌握测绘技术发展与装备建设的主动权。

四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加强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是提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需要,也是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应对纠纷的能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五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装备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对于装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具有支撑性的作用。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格局,建立装备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装备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六是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装备知识产权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开展和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项任务的实施,将有利于造就一批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增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落实战略措施制度

笔者以为,要想把发展对策落实为具体的业务工作,必须加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通过贯彻落实《纲要》,提高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增强测绘业务领域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测绘装备建设和知识产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装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必须加紧建立测绘装备知识产权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周密安排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考核监督等项工作,加强测绘业务全面建设与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必须加快测绘装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建立吸纳、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利用国家相关教育环境,坚持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产权意识敏锐、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加强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于装备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测绘全面业务建设的现实问题,建立与装备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测绘装备知识产权工作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