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行的教育方针

现行的教育方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第1篇

( 贵州省三都县交梨民族中学558100)

【摘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推展和深入,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至上,各学校纷纷采取分快慢班的方法,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声誉。特别是农村初中也不例外,甚至小学也纷纷效仿城里学校的分班方法。学习好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学生带着不健全的心理踏入社会。快慢班违背了教育的宗旨,违背了现行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不但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世,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分班利少弊 多, 这是不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

关键词 素质教育;快班;慢班;学生;老师

近年来,教育部门针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分快慢班现象,三令五申出台相关文件,制止分班现象。但是这种分班现象依然存在,乃至习以为常。学校为了名誉,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多几个学生考取重点学校,纷纷采用分快慢班的做法。学校对快班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

重视,对慢班关心少,差生成了学校遗忘的角落。这种做法,笔者认为利少弊多。

一、大家公认有利的方面

1、便于学校对快班加大管理力度,给学习好的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声誉。

2、在课堂教学中便于因材施教,避免优者吃不饱,差者吃不了。

3、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者上,差者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不利的方面

1、分“快班和慢班”违背教育规律。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教育其学会做人。只顾抓几个尖生,忽略了绝大多数中差生的教育、转化,这是学校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主要体现。素质教育不准学生成绩排名公榜,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分快班和慢班就是给学生树立等级观念。学习好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学生带着不健全的心理踏入社会。快慢班违背了教育的宗旨,违背了现行的教育方针。这是不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

2﹑慢班课堂素质教育教学难以展开。素质教育教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差班学生基础很差,厌学严重,很少主动学习,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老师提问无人回答,就是应试教学都难以实施。所以每次的公开课听课后老师评价是:师生互动差,课堂气氛沉闷。这样的评价教师也无奈。

3﹑慢班在学习上没有领头羊,带头雁,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农村中学班级人数又多,至少60人将近70人。班级人数不但多,而且普遍基础知识很差,再加上慢班在学习上没有领头羊,带头雁,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大部分学生学习不进去而厌学,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由于班级人数多,课堂纪律又差,教师在课堂上难以组织课堂教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更是无奈,心情很沮丧。

4、慢班学生觉得自己受到歧视,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初中生思想还没有成熟,是非辨别能力差,学习方法未成定势。初中生独立性、自尊心、好胜心明显增强,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这是人生最危险的时期。再加上初中课程门类增多,教学内容增大,学习环境与学习方法有很大改变,学生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认为自己智力不好,不如人,别人瞧不起,自己低人一等,自己就是差生,产生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信心;有些教师对差生冷眼相待,对后进生冷漠,甚至冷嘲热讽,只管关注优生。教师待生不平等,学生受到歧视,学生内心深处受到伤害,危害终身。违背教育宗旨: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5、选入快班的学生压力大。有的学校快班学生可上可下,学习下降了可能又被分到慢班,所以在快班的学生惟恐怕学习落后,被降到慢班。学习进步了学生就高兴,学习下降了就垂头丧气.所以加班加点学习,有些学生身体都搞跨了,甚至患上精神衰弱症。本人当班主任时,有多个家长都反映这个问题。

6、快班的学生有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农村中学的快班学生成绩还不如城里的最差班,但是他们以为自己学习好得很,连老师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本校一位老师走错了门,埋头钻进了快班教室,等他抬头一看一 个个都是陌生的面孔,并说明来意,转身走出教室,然后听有学生在后面说:这里是你乱进来的吗?这位老师听 过后很生气。

7、实施快慢班后,加深教师之间的矛盾,教师心理失去平衡。特别绩效制度方面如何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没有公正、公平的完善制度,上慢班的老师年终“绩”的考核总是比不上快班的老师.在教学上上慢班的老师觉得平时花的心血多,效果甚微,也许你尽心尽力工作到头来可能受到批评或者甚至受到处罚的结果,因此很多老师对工作失去信心。有一次本人与其他学校的老师谈到快慢班的问题,他说学校对慢班没有公平的评价,有些老师上课就干脆守学生在教室,钟声响了就下课了。分班带来弊之大,害了多少学生啊。

8、快慢班给老师压力大。有一次几个老师在一起闲聊时,其中一个老师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快慢班给你选择你愿意上什么班级?其中一位老师说我愿意上慢班,慢班压力不大,慢班的学生本来学习成绩就差,学生考试的好坏别人不说闲话,轻松自在。另一位老师说,我愿意上快班,快班学生学习基础好,学习主动性强,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也很强,老师上课很轻松,课堂教学教师一点拨所有问题就解决了;慢班上课就不同了:备课更加周到细微,上课想方设法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重点地方讲重复多次,可以说举一反三, 慢班上课的进度更慢,快班用一节课,慢班用两节课甚至还更多。改作业改作文更花费精力更多,学生写的字密密麻麻老师都很难认识,想修改更难。本人二十多年在村校教书亲有体会。

参考文献

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13-0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 潘懋元著.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第3篇

一、呼唤高品质的教育管理环境

一方面,呼唤良好的管理环境。目前教育管理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行政化,即在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管理中,把学校简单地作为一个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教育如何发展由行政部门决定,而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教育自身的特性来发展;资金、人事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都掌握在教育以外的行政部门手中,教育本身缺少足够的话语权;校长的任免完全按照行政体制进行,而且存在行政级别的差异;学校的教师数量跟其他单位一样是由编制数决定的,编制数又是简单地根据学生人数确定,而不是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决定。管理的行政化导致作风的行政化,不少学校领导官腔官调官做派,导致不少教师轻学术研究重行政权力。绩效考核将所有的学校按同一标准进行评价,使不同学校难以形成各自的特质。

另一方面,呼唤良好的社会环境。应该脱下教育功利和浮躁的外衣,摒弃社会上不正确的育才观、选才观、用才观,使家长和社会舆论对教育保持应有的理智,形成正确的、理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只有建造高品质的社会环境,才可能打造高品质的教育。

二、呼唤高品质的办学思想

办学思想是指学校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方针,结合本校实际而形成的对自己学校的办学模式、育人目标、育人途径、育人方式等一系列办学、治校、育人的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心灵约定。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去发掘教育的问题,揭示教育的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高品质的教育必须有高品质的办学思想来引领。

一要基于生命。教育是用生命去传承生命,学校办学的目标、策略、方式、手段都必须以生命特征为出发点,符合生命成长规律,培养生命特质,涵养生命气象,要把每一个教师、学生当做活生生的、有血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看待,而不是当做工具、机器和产品对待。

二要尊重个性。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也希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精英,而在现实社会中精英毕竟是少数。教师、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有各自的生命特质,教育要发掘师生的专长,尊重其个性的发展,为每一个教师的发展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要着眼未来。邱济隆先生曾说过:“应试教育是影响一阵子,素质教育是影响一辈子。”学校是孩子生命旅程的一小段,但却可能影响甚至决定他的一生。所以教育要着眼未来,狠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四要符合实际。教育思想不能脱离我国现行的基本教育方针和国家制定的教育办学方向,应该正确把握学校教育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各地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三、呼唤高品质的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的践行者,其品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品质的高低。不管有多么优越的教育环境、多么先进的办学思想,如果没有高品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都是空谈。当前“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要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一方面国家要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不用为经济而担忧,安心上课;另一方面,应该逐渐祛除社会上的“功利性尊重”,增强大家对教师职业的了解,形成发自内心的、骨子里的尊师重教,吸引更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争报师范院校、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争当教师。

二是减轻教师的压力。应该减轻教师除教学之外的社会压力,不要让其过多承担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不要将过多的道义责任强加到教师身上。

三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树立教师的职业信念。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并帮助其树立职业信念,使教师不仅仅把工作当成一种职业,而是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去做。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以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而且能够时时刻刻关注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成长,为教育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呼唤高品质的内涵管理

学校的管理可以分为四种模式:权威管理,即靠校长的威望和权力进行管理;制度管理,即靠完备的制度和条文进行管理;人本管理,即靠情感和激励进行管理;文化引领,即通过培育共同的价值观,从思想、精神层面进行引领。当前大部分的学校以制度管理、人本管理为主,部分学校尤其是高品质的学校已经在推行文化引领模式。

文化引领是以人的内在品质、内在要求为着眼点,以构建和培养共同价值观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这种管理模式跟其他的管理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是管理中心的变化,由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制度管理侧重于物的层面;文化引领以人为中心,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既是管理的起点站,又是终点站。

二是管理方式的变化,由外部控制到内化引领。制度管理侧重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文化引领以内心控制为主,强调内力驱动。

三是管理重点的变化,由限制约束到思想引领。制度管理侧重于限制和约束;文化引领着力于思想引领,依靠价值的认同、情感的互动和风气的浸染来达成目标。

四是管理主体的变化,由个人管理到群体管理。权威管理是典型的个人管理,制度的制定以校长的意志为主;文化引领是引导大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全体成员都是管理者。

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三点建议

一、引言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如今,课程改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空前激烈,国家也需要更多优质的人才,于是对教育的发展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课程改革问题。课程改革在我国正处在推广试行的阶段,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如潮水般涌现。各种研究和各种形式多样的改革相互共生,对各种研究和改革进行总结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当我们现在站在时代的浪尖口,去回顾我们过去的教育改革之路,不可否认我们走得已经很远。但是看当下的状况与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我们会发现整个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积重难返的状态。当我们拿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放大镜去衡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过我们司空见惯却又不可以回避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表面化。改革开放到现在,改革一直是社会的主旋律,很多原本不具有改革性的东西为了适应社会的趋势而被扣上了“改革”的名字。教育课程在某些方面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更新某个改革的知识,或者改变某个教学的思路,从表面上看,或许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仔细比较其改革前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或者说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动。从今天的改革的情况来看,我们每年都有新的教改措施出来,每年也都有教育改革的成果面世,但是效果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大。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教育的改革没有落到实处,而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投入了非常多的教育资源,但是并没有收到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2.力量单一化。改革作为一件全民的大事,虽然关注度很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如果我们观看现行的教训现象,我们的民间教育力量与官方力量走向是完全不同的状况,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制度饱受诟病,另一方面,诸如新东方之类的商业培训机构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商业机构具有巨大创新性与实用性,但是商业成分很高。而官方的改革并没有集合足够的改革力量,这样的一种现象很容易造成改革面单一,后续改革疲软的现象。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基础教育的改革本身涉及社会各个群体的生活与利益,一旦不能够引入足够多的力量,难免会造成改革的片面性,易造成因为思维和社会取向的不同带来的不公平。

3.缺乏明显的反馈和自我修复机制。改革往往不是一个直线前进的过程,而是一个曲线迂回的过程。一个好的改革的措施不但需要经过实践的不断考验,而且需要不断否定、完善、否定再完善。而在现行的机制当中,对新课程的效果的考证过于单一,所以,很多常见的情况是,基层的教师在下面抱怨,上面的政策制定者却忙着后继改革。即使改革的弊病凸显了,短期内也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即使在基层中有一些自我修复能力,也囿于规章制度层面的原因而不能够施展。

三、对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探讨和建议

正如上文所述,我国的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道路,我们期待改革可以尽快地造福我们伟大祖国,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深知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和艰难性。所以,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下面立足国情,提三点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1.实事求是,完善改革体系。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很多问题的成因并不是我们不改革,而是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后劲疲软,没有强大的智力支持。我们拥有庞大的教学队伍,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我们的智力优势,为我们的教育献计献策。当然,在这种庞大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教育方针,这样才可以保证我们的改革不脱离现实的轨道,因为一个脱离现实的改革是一个空中楼阁,不具备可行性。在具体的改革体系统中,我们必须以培养人才为主导,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思路,同时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质上的措施出来前做好相应的配套工作,包括教师的评价体系、新教学设施的配置、反馈体系的建立等。

2.部分开放教育市场,同时做好统筹工作。改革的过程理所当然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市场最大的优势是具有非常大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个正好可以弥补我们的体制当中调节僵硬的弊端。如果我们改变思路,市场与我们的现行的教育制度结合在一起或许可以产生巨大的改革成果。当然,市场拥有非常大的投机性,但是,如果教育部门能够统筹规划,对某些领域进行适当的限制,完全可以抵消市场的弊端,从而使改革维持在一个良性的轨道。

3.开发创新教育制度。如果站在当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积重难返教育制度。但是如果站在时代的高度,我们必将走向一个新的基础教育的时代。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方向具体是什么,但是我们去尝试一些新的教育制度,或许会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在“美国以分享改变世界的思想”的TED演讲中,有人谈到一个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分析认为它必将成为改变世界的教育模式。而今天,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新的科技给我们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如果能够大胆创新,一方面可以解决很多现在的教育当中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它让我们走在世界基础教育的前列。

四、结语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候,教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立足当下,实事求是地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然后展望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保持前进的姿态,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我国的基础教育就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27-01

幼儿教育是一个体系。从横向结构来分析,它包括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地位、价值的认识,即幼儿教育的价值观; 对幼儿教育目的的认识,即幼儿教育的目的观; 对幼儿教育方法、教育过程、课程结构、教学活动等实践问题的认识,即幼儿教育的实践观;还包括对幼儿教育对象的认识,即儿童观;对幼儿教师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幼儿教师的作用地位的认识,即教师观;以及对幼儿教育法规的认识,即法制观,等等。从纵向结构来分析,则包括对幼儿教育的浅表认识,即对幼儿教育现象本身的看法;对幼儿教育的深层认识,如对幼儿教育与其它各级教育的关系、幼儿教育与其它社会活动的关系、幼儿教育所赖以存在的根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等等方面的认识。做好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成为了当务之急的任务。

一、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深入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小学和初中的课改已全面展开,高中阶段的课改也正在逐步推开。这场面广量大、旷日持久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等方面对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发生深刻的影响。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在教育内容的导向上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在许多地区的幼儿园,识字教育、神童教育、特长教育、贵族教育等等一哄而起,这在相当的程度上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给当前的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就应当以游戏这一基本活动形式为载体,以幼儿的兴趣和社会关注为中心,把诸多教育内容渗透于游戏活动之中,以达到推进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当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教育。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应当把科学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儿童从小就热爱科学,向往科学,尊重科学,始终对大千世界保持好奇与探求之心,为今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打下初步的基础。二是艺术教育。美国学者琼・富兰克林的研究表明,艺术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如果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能够有意识的强化艺术教育的话,那么对孩子后来综合素质的发展将很有好处,特别在孩子的语言学习、社会学习、数学与科学的学习等方面将会大有裨益。三是环境教育。环境问题已是现代人类社会一个十分突出而普遍的社会问题。对于儿童来说,环境教育与儿童自我的身心健康已密切相关,从小就教育他们如何来认识和对待环境以及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四是心理教育。现在,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许多人都非常注重儿童的特长教育,希冀自己的孩子能才华出众,技压群芳。其实,婴幼儿是孩子成长发育最快的阶段,4岁以前就可掌握一生中50 %的行为能力。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而且千万不可只限于智力和特长的开发,而要同时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尤其是积极、乐观、自信、向上的心理。

二、加强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前提条件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守明确的教育方向

办好幼儿园,根据中国国情,不能离开政治,更不能脱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特别是在置身于政策扶持,全社会关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并切实履行好教育的社会责任,带领孩子迈向成长发展之途。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坚守明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认真学习政治,学习政策,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并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始终把握和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增强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现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幼儿教育事业,并制定了很多优惠和扶持政策,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我们应抓住和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2、加强专业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随着社会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教育事业都得以蓬勃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也是日新月异。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深感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深感压力很大,自知知识贫乏,内存不足。为了适应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学习。除了《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专业刊物外,还要用创新的理念,把知识向更宽领域拓展,业务要向更深处延伸。比如学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蒙特梭利教育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等。我们办园的目标,是要融合中西文化的精髓,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和国际视野的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和办园水平。为此,我们要加强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否则就要落后,就会被淘汰。与此同时,根据需要有目标、有计划、分批分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定期举办老师之间教学心得、教学成果的相互交流,定期外出参观和观摩与研讨,学习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更新知识和管理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3、严于律己,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这些中肯的教诲告诉我们,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并作出表率。现在的孩子很聪明,接受能力、反应能力都很强,而幼儿阶段,其心灵又是一片空白,缺乏辨别能力,学什么装什么,接触到什么,就受到什么影响,这对幼儿一生健康成长都至关重要,况且幼儿又有天生的好奇心,模仿力很强,教师的举止言行对幼儿有着潜在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做到积极认真,以身作则,并以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作风、美好的形象去教育和影响孩子,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实施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知识不断更新,竞争激烈,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狭隘的基础观转变到全面的素质观,既抓“双基”落实,又抓好习惯养成、智力开发、情感培养、意志锻炼等,使学生文化科学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都得到发展。

一、开放性教学,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突破教材的束缚,联系生活和实际,开放小学语文课堂,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给与学生充分想象和思考的独立空间,让学生自由的学、思、疑、问,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其一是要开放教学过程,加强课内外有机结合,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内容,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其二是要开放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真正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三是要开放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育,让学生熟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语文的学习不止局限在课堂上,社会的氛围,家庭的熏陶,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如学了课文中的名人故事以后,我让学生课外去调查家乡的名人佚事,并在课堂上交流,能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认知人和事,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

二、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重视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重视语言文字修养。应试教育的语文课停留在文学分析、语文常识等教学误区中,致使很多学生不会说不会写不会用那些优美的中国语言。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加强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课,使学生能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获取信息增长见识,从而进行必要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美育的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三、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

素质教育是现在所提倡的教育方向。它的实现关键在课堂中体现,那么我们在课堂中应怎样贯彻好我们的素质教育方针呢?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过去只关注几个尖子生,要用爱感化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教师细心的呵护都会成为有用的人才。在讲课中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学生的情况讲知识的侧重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都能感觉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其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当教与学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益。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改变教师满堂言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思、练等主要教学环节,做到精讲导学、精讲巧练,或以读代讲,以练代讲等,并能过创设宽松和谐、意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求得教与学和揩共振的最佳益。其阿三优化教学方法。我们要把教师如何教懂、教会学生转移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做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还应授予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把强化学法指导作为课堂教学结构要素之一,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获取信息,使学生从传统的“学会”变成“会学”,在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法上一定要因人而异给予必要指导。使全体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因此,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为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第7篇

基础教育的弊端

1、现行基础教育的内容,根本是为了培养专家学者,而不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是“成龙”教育,而不是“成虫”教育,而大多数人是注定要“成虫”的。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现在提出素质教育总算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谓素质,它应该既包括审美和艺术的文化素质,又包括意志和毅力的心理素质;既包括理论素养又包括实践能力;既有做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养,还应有做一个特长人的个性素养;等等。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现行的教育内容,就不难发现我们培养的范围太狭窄了。它不仅把教育的内容设定在文化的小圈里,更重要的是把文化圈割在诸如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物理、化学等几门小小的课程里。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的实用的教材设定应该体现两点原则:一是广,二是精。这就需要两套教材,第一套是泛指常识性的教育,第二套是针对个人特长,应当专而精。对于常识性课题不应做太高要求,及格就可以了;而对个人特长必须从小发现从小培养。

一个人不可能这也行那也行,走上社会毕竟只需要一两种技能就可以了。这个问题似乎只有上大学才重视,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受了基础教育就要走上社会。所以基础知识教育是究竟为升学服务培养专家,还是为做老百姓服务,即是“成龙教育”还是“成虫教育”,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大问题。

我们现行的基础教育内容由于是为升学、培养专家而设定的,促使教材内容越来越深,越来越专业化,从而也就使基础教育越来越脱离普通人的需要,这种恶性循环早已使我们的教材变成了教条。

比如语文。由于过于提倡语法分析和文词夸张,要么对文章肢体分解,要么牵强附会,流于形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用。其实,在社会上,一个会说话的人并不一定在学校语文就学得好。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并不一定在学校语文就学得好。最近报上不是说著名作家王蒙做语文高考标准试卷,最高只得了60分。这正好说明了打乒乓球的世界冠军,看不懂大学教授写打乒乓球的教材这样浅显的道理。

再比如数学。初等数学内容还比较实用,一到中学,数学就远离生活和生产而走上科研之路。试想,除了科研与专业技术人员之外,我们的正负数概念、方程概念、函数概念、几何概念,对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干部、商人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呢?

再比如英语。虽然它是搞科研、外交的基础,但它有必要向全国人民实行普及教育吗?现在的问题是凡受到英语教育的人究竟与没受到英语教育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两样?关键是我们花费了太多的代价去学,走上社会后又有多大作用,这难道不是浪费吗?如果让中国人都懂得英语,那还何须国语教育呢?众所周知的现实是我们一边普及英语教育,一边在电脑软件的开发上却要尽量汉化,难道这不是绝妙的讽刺?

再比如其它课。如物理的热胀冷缩,力的反作用,杠杆原理,电的绝缘材料,这些知识应当给人们以常识教育。但力的数量、方向,电的流量、强度,磁的力量、方向,这些内容显然不应当让普及教育的学生全部掌握。总之,现代科学文化、人文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重在常识性和了解性,而不应专业化和科研化。当然,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我们应当努力地培养他们升入高一级学府,而对于现在不愿学习的后进生,我们应发掘他们的特长来培养他们。

要知道大多数人必定要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社会不仅需要一部分高级科学家、工程师和领导者;而社会更需要普通的大批的高素质的工人和农民。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当是“成虫”教育,如果有的“虫子”要变成“龙”,我们的高等教育在等着他。基础教育应该转变方向,面向普通民众,而不是面向专家,面向升学。这一点应当从转变教学内容开始,科学地、全面地、发展地设置教学课程,使基础教育由“成龙”教育走向“成虫”教育。

2.现代学校教育方式是理论课多,实践课少,高分低能现象普遍。

按照认识论的发展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及能力的提高,必然是经过认识到实践,再经过实践到认识的一个螺旋过程。而对照一下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我们缺乏的是实践课,比如人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等,不是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让学生多去说话,多举办活动,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动手。其实掌握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眼耳的参与,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理论的光彩动人之处,也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

3.现代教育体制缺乏个人特长培养。

社会实践表明一个人一生只可能做一两种职业,亦有可能常年只使用一种知识和本领,所以我们应当重视特长的培养。也只有培养起特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人尽其才,也才合乎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分工精细和提高效率的规律。但是,纵观我国现代教育体制,我们从来很少对个人做“小锅饭”,虽然我们的教育以较少的投入实现了大面积的收获,但是这种收获太单一了,以至于少数正好有这方面天赋的读书人独得其乐,而大多数学生不是勉强受苦去努力适应,就是终日视学习为畏途而半途辍学。

重视个人特长的教育就是重视个人的天然创造力,它应该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真正着力点。

4.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苦果。

由于存在着以上的弊端,使一个只受了几年基础教育的孩子走上社会后除了识字和算帐外,似乎感觉不到自己和一个小学毕业的孩子相比有什么优势。因此,现行教育体制不仅使许多人浪费了青春年华,也使有的家庭由于苦于学无所用,又不甘心放弃几年投入的心血,要么让孩子继续复读,要么让孩子度过相当长的一段适应期而惶惶不可终日。总之,孩子们踏上社会干什么事情都要从头做起,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罩上莫大的心理阴影。

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弊端产生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来源于国外。长期以来,无论是基础教育也好,还是课程设置与全日制的理论课授课方式也好,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其重要原因是从以来的落后挨打使中国醒悟了一个道理: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使中国人更清楚地看到民主与科学是现代社会得以发达的两个主要工具。中国的社会需要教育来使人走向知识和文明,更需要大批的科研工作者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而形成了注重传授知识、培养专家学者的传统教育评价体系。

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国民经济能够支撑实行全民普及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性质不仅仅是培养专家学者,也不仅仅是给人们一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它应当是首先面向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全面培养人的各种生存素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各种专家学者,各种有特长的劳动者。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传统教育过早地重视了特长培养,这就是专家学者的培养。我们知道专家学者应该是极少数人从事的具有个人特长的劳动者,而大多数人是要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和农民,除了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外,其它与现代教育无关。

当然,历史的昨天需要我们的教育是科研型教育,但历史进入了普及教育的时候,如果我们仍试图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专家学者,而不是普通的高素质的和有一定特长的劳动者,那么教育则会走入死胡同,应试教育或高分低能现象屡禁不绝,我们就没有理由去抱怨了。

2.考试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在这里我并不想反对真正意义上的应试教育,相反,如果学校取消了考试,凭什么去衡量教学成果呢?问题是考试的内容必须要全面、科学、实用,只有这样它才能担当得起真正的标准,促进教育走向成熟。如果考试的内容单一而又专业化,深奥而又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那么考试必然使教育走向科举,走向“八股”的死胡同,人们痛恨考试,痛恨应试就不会没有原因了。因此,至关重要的是考试的评价制度,它的改革是学校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教育改革的出路。

由于习惯了,一提起考试就使人们想起那沙沙的笔声。多少年来,一提起考试就好像是这种形式,天经地义不可动摇。是的,笔试应当是考试的一种主要形式,然而,试想人们的生活生产,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高级智慧的人的各种素质和本领,难道仅凭一支笔就可以完全穷尽它的奥秘吗?不言而喻,如果突破不了考试的主要形式这一大关,就不能带领教育走向民众,就不能带领应试教育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实践证明,语言艺术需要我们动口,劳动技术需要我们动手,科学研究需要实验,表演需要全身心的参与,组织能力需要活生生的场景,应变能力需要不断变化的环境。俗话说的好,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单凭一个人怎样理论的,根本体现不了一个人的水平素质,何况许多书本知识并不是发自学习者内心体验的总结,而是往往跟着别人鹦鹉学舌。既然是素质教育就应该是素质考试,对一个人的素质的评价是一个科学的标准体系。它不仅包括知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还包括思想道德和情感的正义性和向上性以及审美能力,更应该包括身体的强健和特长的有无。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不是指科学理论知识的全面拥有,我们的考试方式太简单了,而我们考试的内容又太狭窄了。

3.计划经济的就业制度死搬硬套。

从前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有个铁打的工作,凡是能升入大中专的学生,国家是指令性安排工作。今天,只重文凭不重专业素质的用人观念仍多袭旧制,长期以来给人们传导一个概念,就是只要升入大学就有个铁饭碗。在社会及家长要求升学的思想舆论导向下,谁还去关心学的什么,有没有用呢?虽然时下局面有所改进,而这种改进主要发生在大学的分配和就业上。而此前长期形成为什么学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向以及社会的舆论,就好比是一辆载重量很大的火车,要想更改它的方向,不是短期做得到的。

4. 义务教育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国家法律规定,年满七周岁的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这个任务主要由谁来完成呢?一旦国家的学校教育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局面后,大多人都习惯按部就班,谁还去反思这种教育体制的弊端呢?

另外,由于基础教育国家办,群众从来不怀疑让孩子多学知识和考得好有弊端,教师也从来把逼孩子念书当做天经地义的教学方式。谁还能想到许多习以为常的教育活动是在伤害我们的后代,而不是给他们以好处呢?一旦全社会都形成了一种观念——“老老实实坐着念书”是孩子最正确的学习方式,谁还敢倡导让孩子们去多活动多实践呢?

5. 职业教育为何不做改革的领头羊?

普通高中教育要转变为多数职业化,这项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已经出台多年了,然而现实的职高招生却不理想。本人认为这主要是教育不能市场化的结果。职业高中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如果仍旧由国家包办,又有多少人会去尝试吃螃蟹呢?职业高中毕业生能不能进行理想就业是办学的关键,君不见广播电视上面的民办技校招生如火如荼,相比之下,国有职高冷清之景令人尴尬。由于没有理想的职业教育做表率,普通基础教育就很难引起触动和改变,升学应试教育之风实际上仍是刮满校园。

6.高等教育不爱就业爱科研。

长期以来,习惯上把高等教育作为科研的摇篮,在社会和国家科研开发急需大批高级专家的时候,大学无疑在培养专家学者方面是个神圣的殿堂。然而随着国家办学数量的扩大,更多的人进入了高校,更多的科研成果被开发出来,急需转化为生产力,劳动者的素质又急需大面积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仍把高校的主要任务视为科研,而不注重就业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势必造成就业难,更误导下一级基础教育的进行。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总结出教育改革的路子。

1.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普通劳动者,全面科学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教育内容为培养劳动者的全面素质而服务。

(1)必须明确基础教育的未来主体是普通劳动者,把升学率在评价教育教学效果上的比例缩小到一个科学的份额上。把就业率、达标率等能够反映素质教育的指标引入评价标准,成为重要指标。

(2)必须改革现行教育教学大纲,把现有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全部划做一个部分,而把人的能力、特长、心理、劳动技术等作为重要内容。

(3)必须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改变单纯理论课,实行理论课、实践课、特长课、三分之一课时制。

2.必须实行正确的科学和教学评价制度,正确的、科学的考评标准是引导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行为的指挥棒。

(1)必须有科学的学生成绩考核标准。废除单一笔试方式,尽快制定科学考试方式,增加行为考试标准,思想修养考试标准,语言考试标准,心理素质考试标准等反映人的全面素质的标准。同时制定合理的成绩分数结构比例,建议制定理论分、实践分、特长分三分天下的局面。理论分数每科及格就可以了;实践成果用指标来衡量,有些有活动存在即可;特长里边每人尽可能发挥。

(2)必须有科学的教育效果评价标准。比如学生成绩,教学行为,领导评价,群众评价硬性指标,就业率等,并不能只盯着学生的文化分来衡量教师的工作。

3.必须允许各类民办学校,引进办学竞争机制。

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创造。不只各类民办的学校,公办学校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学校进行宏观管理,这样不仅质量上去了,经费也会随之降下来。

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高化学;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25-02

一、职高化学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出“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陷入应试教育困境的高中教育注入生机与希望,根据新课标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的高中教育改革呈现出万千气象,方兴未艾。然而,相比同龄的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心理惯性,特别是普遍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教育观,广大的中职生并没有享受到教育改革的温暖;相反,狭隘的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教育观导致化学教育本体地位的丧失,使得中职教育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日趋陈旧,而且在实践上变得越来越无趣。再者,现行的职高化学教材,因为适用的专业较多,有些知识在编排上存在一些简约、笼统、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不足。职校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尽管教师教得很辛苦,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不理想,部分学生甚至对化学产生恐惧心理。主要原因在于化学基础不好,看不懂元素符号、化合价、分子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有的学生相关学科的基础不牢,加大了化学学习难度;有的学生未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能有效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缺乏良好和有效的学习思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职高化学教师,应该挖掘每一堂课,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方式及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提高职高化学教学效率的举措

1.联系实际回顾化学史,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学化学能给人以知识,懂化学史则给人以智慧。化学历史上,我国很早就超越西方国家,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印刷、造纸,誉满全球的陶瓷、合金,煤和石油及其综合利用,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知识点,介绍我国丰富的宝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从我国化学工业和化学科技的发展情况,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比,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情感。例如,学习石油一节时,尽管我国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尽管祖先在1800多年前就发现和利用了石油,但解放前我国基本没有自己的石油工业,致使当时出现洋油、洋蜡、洋火、洋钉、洋碱、洋布、洋戏、洋车子等许多奇特的商品名词。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我国石油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立了从资源勘探、石油开发、原油加工、设备制造、设计施工、科学研究等比较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开发和创建了大庆、胜利、大港、任丘等石油基地。如今,我国的石油产量和石化产品不但能够自给,而且已经向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提供原油和石油产品。通过这种生动而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进步的历史。讲化学史就是要用科学家勇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启发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2.突出化学针对性,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化学和其他的一些基础专业课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化学与专业重合的(阴影部分)是学生以后工作最需要的知识之一。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打破了原教材系统性、完整性的框架,依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对教学内容作了部分改动。例如,学习钠盐一节时,通过实验学习Na2CO3、NaHCO3的性质之后,重点学习钠盐的用途,并引导学生思考。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的化学原理,补充讲述了Na2CO3、NaHCO3的一些其他功效,瓜果、蔬菜买回来之后,用NaHCO3的溶液浸泡15分钟可除掉表面残留的农药。煮海带时加些NaHCO3就很容易煮烂,用NaHCO3的溶液浸泡豆子,豆子也很容易煮烂,等等。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学生极爱听,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树立专业意识,学以致用,走向生产一线。现行的职高化学教材适用的专业较多,有些知识在编排上过于简约、笼统、脱离生产实际。到生产第一线可结合生产、生活学习化学知识,一方面可填补教材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哪些知识重要,哪些知识不重要,进而带动化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另外,还应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这不仅是专业课教师的事情,而且是每位任课教师、每所学校、每个家庭的责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给学生的人生准确定位,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在此前提下促使学生全面学习,将他们培养成合格人才。化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在课堂上将一些化学问题联系生产实际进行提问,使学生进入“角色”,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