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经济的起点

低碳经济的起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第1篇

Xie Fa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Suzhou 215011,China)

摘要: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基石,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文化,低碳经济的建设需要低碳文化的引领和约束。本文阐述了经济发展低碳的必然性,分析了文化和低碳经济的关联性,从世界观和行为生活文化两方面探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低碳文化的应对方式,指出低碳文化是引领低碳经济实现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Low-carbon culture is the base of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economy promotes low-carbon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needs the guidance and obligation.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ulture and low-carbon economy are discussed in this work. Low-carbon culture of world view and the culture of action and life is the method to promote low-carbon economy.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文化 低碳生活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culture;low-carbon life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314-01

1经济发展与低碳

18世纪英国发生的产业技术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20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在这200多年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违背自然规律,通过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获得的经济增长对子孙后代来说是不可持续的,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如灾害性气候增多、气候变暖带来冰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

20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城市化也在不断发展,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从长期看,在人类和大自然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没有太多的选项,“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深层次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同,正形成新的“和谐”氛围。近年来与低碳相关的一些名词,如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等,不断涌现。从低碳经济的模式出发,世界各国正在制定和完善其经济产业结构、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善生态环境。

总体来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其本质是低碳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与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创新。

2低碳文化与低碳经济

低碳文化主要是指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具有的低碳行为和意识,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具有鲜明的低碳排放与低碳消费的科学特征,是节能减排时代的特有文化。一般地,文化与时代的经济活动与形态密切关联。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有限,对自然的影响也近乎为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然是社会的主宰。到了农业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对自然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大,局部地改造了自然,但自然界强大的自我修复和再生功能,确保了人类和自然相对地“和谐共处”。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人类中心主义”盛行,产生掠夺式发展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行为,导致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不可进行。对环境和发展过程的反思导致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社会的追求。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节能减排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社会的共识,对经济发展和其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与文化关联,催生了低碳文化。通过对工业社会的价值观、环境破坏及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基石,创造出适度消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低碳文化,实现低碳生产、低碳排放、低碳消费的行为模式。

低碳经济是在本世纪能源与环境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以2003年英国有关能源未来的白皮书为起点,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都在创建低碳经济,发展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技术,由此引领产业、技术的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促进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确保社会向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和低碳排放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是低碳能源的核心,其中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技术是关键,替代常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3低碳文化的应对

低碳经济需要文化、政策和技术等层面的创新和保障,在构建低碳产业和生产方式的同时,需要构建低碳文化。构建的低碳文化将反作用于人的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为与工作方式,从而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规范,形成与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制度政策的保证,更需要我们世界观的发展,需要将低碳理念在我们的世界观中固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将低碳文化的能源观、科技观、教育观等融入我们的观念中。低碳文化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此处将从世界观和行为生活文化两方面探讨低碳文化的应对。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其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盛行,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进一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则考虑甚少,甚至不考虑。例如,长期工业化生产和向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世界的碳循环被打破就是这种世界观对人们行为作用的结果。要进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首先在我们的世界观中要植入低碳环保的理念,使之成为低碳文化的有机组成,从内心深处为二氧化碳的减排奠定基础。

我们的低碳行为生活方式不仅是低碳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影响低碳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并对我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低碳行为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自然选择。构建低碳文化,需大力弘扬我们传统的节俭文化,摒弃奢侈文化,树立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文化氛围,把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美德发扬光大。鼓励日常行为生活中各种低碳行为,如以步代车、拼车、开小排量汽车、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遏制不良的、过度的消费,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使得低碳环保成为我们行为生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2-15.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宜居”重庆;构建;路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就有“天人合一”的概念,考察其概念的历史逻辑,发现:它本质上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了一种朴素的内在规定性。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正是对我国现在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不断拓展,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否定。其中包括:人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时,所形成的非理性行为;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异化特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导向,便是从整体上试图纠正上述两个方面的偏差。

重庆作为我国最大的直辖市,受到自然条件与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在上述两方面中,或多或少的均有表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重庆作为山城,客观的地理环境,促使人们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而在资源稀缺的现状下,在重庆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断推进的现实中,若无法合理把握二者之间的度,将无法实现重庆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逐渐从以血亲关系为纽带,走向了以“市民”的形态为主体、以市场交换为形式的存在方式。这种不断演化中的存在方式,此时,已经从另一面表现出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特征。由此可见,现阶段在构建和谐重庆的实践中,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则是构建起“宜居”重庆。或者说,“宜居”重庆的构建符合和谐重庆内在的要求之一。

考察“宜居”重庆又能发现,其在具体的构建中体现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正如上文所阐述的那样,关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合理构建。然而,就“宜居”重庆的构建而言,仍然存在着自身在实践中的逻辑起点。即,应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中,从而实现上述构建的可能。因此,这里提出,构建“宜居”重庆的路径,应建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来完成。

综上所述,构建“宜居”重庆在实践中,符合和谐重庆的内在要求;和谐重庆的构建,又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从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来实践“宜居”重庆的形成,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二、“宜居”重庆的内涵与要求

在具体构建“宜居”重庆时,应充分把握其内涵与要求。二者作为“宜居”重庆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为在具体构建过程中本身的规律性。

(一)“宜居”重庆的内涵

所谓“宜居”可以被理解为:适合居住,或是对居住的各个方面感到满意。然而,对居住感到满意则体现为居民的一种主观体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知:居民的主观体验,便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观念上的反映。因此,在考察“宜居”重庆的内涵时,应植根于当地居民所处的现实物质生产与生活中。

1.现实的物质生产。可以进一步被具体化为:就业与工资收入水平。重庆在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中,一直走在西部省市的前列。在不断深化城乡统筹试点的基础上,重庆市在劳动力就业与工资收入分配上获得了长足进展。这些一并构成了“宜居”重庆的物质基础。然而,在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断拓展的今天,重庆与其他省市一样都共同面临着,由于资源的不断耗费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生态问题。如,空气质量下降、酸雨的形成、城市交通环境的恶化等等。这些也作为客观物质存在,在居民的观念中得到反映;从而,在他们的主观体验下,就弱化了对重庆“宜居”的认可。因此,现实的物质生产,应建立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下。

2.现实的物质生活。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生产是主体,而消费又作为生产的规定性而存在。由此可知:居民在日常生活消费方面所形成的主观体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态度。目前,由于受到商品房价格虚高,以及生活日用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使得重庆市的居民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这样,就在居民的观念中、在居民的主观体验中,弱化了重庆作为宜居城市的地位。

  (二)“宜居”重庆的要求

    正如上文所述,“宜居”可以被理解为:适合居住,或是对居住的各个方面感到满意。居民的这种体验,是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物质存在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第一位的;同样可以获知:“宜居”重庆的内在要求,也只有从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上寻找根据。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具体的物质生产领域体现为:生产资料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通过集约型的生产模式来进行生产。在具体的物质生活领域则体现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源的节约,以及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因此,“宜居”重庆的内在要求,其根源就在于:对上述物质生产与生活要求的实现。只有这样,作用于居民主观体验上的感受才能与重庆的“宜居”内涵吻合。

三、低碳经济与“宜居”重庆的内在机制分析

上文已经阐述了,“宜居”重庆的内涵与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下,考察了二者所建立的物质基础。同样,在对低碳经济与“宜居”重庆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时,也应在该逻辑起点上进行考察。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指出:由于资本的驱利性本质,使得资本的人格化替身—资本家,在组织生产时通过无节制的滥用自然资源,来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动力下,资本家不断改进生产设备,试图在竞争中,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工厂生产设备的不断改进,造成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使得大量工人被机器所排斥;工人的大量失业,使得商品消费的绝对量受到极大限制,无法完全吸纳由于资本驱利性而无限增长的产品生产量。最终,自然资源在大量耗费的同时;包括:工人生产、生活质量的不断降低,以及市场商品被大量浪费的现实,便一并发生了。舍像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与历史性,关乎上述商品的“生产一般”而言 ,仍然对我国具有警示作用。

因此,采取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规避上述风险,自然就成为“宜居”重庆的内在要求。

(一)低碳经济能改善人的物质生产

基于马克思经济学传统,来考察低碳经济可知:建立在集约化生产方式上的现代工业,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由于技术的提升而被节约;同时,也应技术的提升而被替代。这样一来,自然资源的代际传承才成为可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引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这样,就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与企业外部之间的和谐性相统一,有效避免了由于资本的驱利性而对自然资源的滥用。社会总劳动时间根据市场需要,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劳动部门。这样,就能克服因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所带来了“马克思就业陷阱”。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开展:首先,满足了重庆成为“宜居”城市,在自然资源代际传承上的内在规定性,从而,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又在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合理配置下,实现了就业环境的优化。

  (二)低碳经济能优化人的物质生活

同样,基于马克思经济学传统,可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却是生产的内在规定。上文,论述了低碳经济对于物质生产领域的要求;同时,该要求自然就决定着现实的物质消费。当然,物质消费对低碳的要求,又推动着生产的绿色演进。伴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及绿色生活理念的推广。现实的生活状态,必然从观念上引起人们在内心世界的愉悦;内心世界的愉悦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有能通过群体间的互动,逐渐演化为总体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在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规定生产的内部矛盾作用下,重庆成为“宜居”城市,就从人们的精神面貌上,得到了内在规定。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具体构建途径探讨

根据上述逻辑,就“宜居”重庆的构建而言,应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中。并且,本文也已从:人的物质生产与人的物质生活,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因此,关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具体构建途径探讨,也就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集约化的生产模式

集约化生产模式,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而实现。根据《资本论》第一卷所论述的:将产品生产流程中的不同部分进行划分,将其集中在一定的工作范围进行分工、协作。此时,由于集中使用统一的生产资料,而促进了生产资料的节约。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可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原材料加工过程中的节约。

因此,重庆在建构“宜居”城市时,就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在关联产业间,形成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同时,在产业布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产业集聚的内在需要。重庆市拥有诸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在内的众多知名院校。由此,可以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促进产业部门在生产技术方面的改进与优化。最终,实现生产资料的节约。

  (二)积极的就业引导

随着重庆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必然造成产业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提高。一方面,通过单位劳动力推动更多的机器设备,而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马克思就业陷阱”逐渐显现。因此,重庆市有关部门应通过“城乡统筹”试点的契机,大力拓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即,服务业。由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可知:失业所造成消费能力的限制,将极大的影响重庆市居民在观念上对“宜居”的体验;并且,消费的限制又作为生产的内在规定性,制约着重庆市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决定着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从观念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重庆市在推动集约化生产模式,以及积极的就业引导的结果,也将极大的推进居民在生活质量提升上的努力。然而,只是依赖上述自然的逻辑过程,时间将会漫长。因此,重庆市政府应合理运用公权利,在引导居民形成低碳生活的方式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小结

在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宜居”重庆的路径进行探讨,首先应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从现实的经济环境寻找问题探讨的逻辑起点。通过对物质层面逻辑起点的深入分析,才能在观念上形成重庆市居民“宜居”的主观体验。

本文抽象出: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这两个要素来展开论述。基于马克思经济学传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决定商品的消费;同时,商品消费作为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定性,而影响生产。在商品生产方面,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出了:集约化生产模式的构建,以及积极的就业引导的开展。通过这一系列在生产领域的优化,最终就促进了重庆市居民对实现低碳生活的要求。并且,通过重庆市政府,在公权利上对实现上述生活的合理引导,最终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最后,在物质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和谐发展,便在客观上形成了“宜居”重庆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在居民观念上的反映,自然也就形成了“宜居”重庆的主观体验。

参考文献:

[1]赵奕凌.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物流绿色演进的路径思考[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张凯兰.积累和培育社会资本:宜居城市建设新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2).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欠发达地区 森林碳汇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气候变化已开始逐渐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国际舆论越来越一致的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因此,以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基本、最现实的方式(孙桂娟等,2010).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开始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也在努力引领低碳经济的发展。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总书记郑重的提出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哥本哈根会议上,总理代表中国做出承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至45%(熊焰,2011)。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潮流下,探讨中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变得很有意义。

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指导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借机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兴产业,为今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础。以甘肃酒泉为例。曹诚等人(2010)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调查——以就全为例》中指出,近年来,酒泉市借助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机遇,从发展风电产业入手,着力建设酒泉新能源基地,地谈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08年,酒泉风电总装机达到51万千瓦,2009年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在酒泉开工建设,按照规划到2015年达到1271万千瓦,建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20年产能达到2000万千瓦,2020年以后逐步开发4000万千瓦。然而,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整体处于试验摸索的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高能源利用率、能源结构改善和低能源消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对优势

(一)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低。

与发达地区比较,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就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薄弱,总量小,因而也同时传统的东西少,少有甚至没有转变和改造的负担,也就省去了转变和改造的相应成本。这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四川广元市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几近废墟。他们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变地震灾害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机遇,走上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二)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阻力相对较小。

欠发达地区由于传统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传统工业的利益相关者少,因此,由于改造转变传统工业增加成本而一时利益受损者就少,这样,发展低碳产业人为的阻力就小。不仅如此,由于低碳经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能够提高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还可以享受国家的优势资源和政策支持,在一时利益受损者比较少的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参与。

(三)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快。

发展低碳经济,传统工业需要改造、转变,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传统工业的基础越是厚实,这个过程越长。在欠发达地区,传统工业基础薄弱,这个过程就比较短,就可以直接建设符合要求的低碳工业。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动作快、起点高的优势。

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分析

(一)资金和物质资本约束。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在理念的支持,比如,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森林碳汇等,他们的建设成本很高,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物质资本欠缺,使得导致技术模仿和制度学习的动力不足(王必达,2004)。王必达教授在《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2004)一书中提出,基于1998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GDP对资本来源的弹性生别为0.792、0.973和1.275。即中西部地区资本来源增加1%,GDP相应分别加0.973%和1.275%。而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资本来源增加1%,GDP仅增加o.792%。这说明与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比较下,我国中西部的资本更为稀缺。物质资本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后发优势的发挥。

(二)人才资源约束。

我国人才东中西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进一步加剧了欠发达地区的知识贫困,使得低碳经济在该地区的发展困难重重。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60%左右,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为全国总量的 15.5%;东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11%,却集中了占全国人才总量 43.2%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潘晨光,2006)。人才资源在东、中、西部的分布特征为:东部地区优于中部,中部地区优于西部。

(三)产业结构约束。 (下转第287页)(上接第171页)

相对单一落后的产业结构不利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承载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首先,西部地区传统农业比重过高,使得整个产业技术引进的选择余地比较小;其次,工业总量小使得整个产业承载技术的领域和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再次,工业增长之后使得技术扩散的动力不足;最后,西部地区因区际主导产业与技术的传递受阻而无法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获得“后发利益”。

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第一,充分利用低碳、无碳资源,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同时寻求节约能源的生产技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对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欠发达地区,低碳、无碳资源的广泛性,是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希望所在。与改变能源供给结构相比较,寻求和推广节约能源的生产技术更具有现实性,在新能源供给占主导地位以前,应用节约能源的生产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并具有广阔的空间。

第二,将循环经济、绿色GDP和森林碳汇有机结合。与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相结合,寓生态保护于经济发展之中。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等,都是可持续发展思想背景下的经济模式,虽然各有其重点,但本质上是相融相通的,并且是从不同方面对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完善和补充。因此,这些经济模式不仅是并行不悖的,而且是互为基础和依托的。而生态则是所有经济模式的环境和平台性条件,也是可持续思想背景下所有经济模式的基本主题,因此,保护和修复生态是低碳经济的应有之义。

第三,储备低碳人才,培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和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两个必备条件。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比如CCS技术)壁垒较高,需要专门的低碳人才和高科技人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能掌握的核心技术。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这种技术的缺口将更大。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引进人才方面处于绝对劣势,不管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提并论。这需要地方政府制定一套具有强力吸引力的人才引进计划。

(作者单位:王峰,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娄思,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

参考文献:

[1]孙桂娟等,低碳经济概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曹诚,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调查——以甘肃酒泉为例.西部金融,2010年4月

[4]潘晨光,中国人才前沿 No.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第4篇

各国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该如何定义的观点并不一致,所以,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英国首相布莱尔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术语,却并没有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迄今为止,从2003年开始英国开展的用以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战略计划基金”,可以看作是英国政府目前对低碳经济这一涵义的解读。中国在低碳经济领域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为《低碳经济论》中所做的序言中谈到:“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经济市场环境下,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形态,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本前提,通过技术方面的不断改革创新,制度法规方面的创新完善,对相关产业进行合理转型,以及积极开发新资源新能源等一系列手段,尽最大努力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使低碳经济发展到今天,它的本质究竟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单纯的绿色发展模式,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仍没有明确共识。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期望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保护并存共生的一种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

战略成本管理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20世纪80年代,英美等国家管理会计学者提出了“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理念,成为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形成的标志。战略管理是为了保持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为顾客创造的超额价值,对企业来说就是超额利润,而战略管理的重点在于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如何通过管理成本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在经营管理中做出相应改变,站在战略的角度,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以求在经济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为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各国政府颁布各种政策规章,例如,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倡导低碳技术创新,促使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减碳减排。也因此,企业许多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制,在企业管理成本中,在低碳环保方面的成本投入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以碳成本为引导的新的价值链体系,在成本动因分析中出现了碳成本动因。低碳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向低碳导向的转变。首先,从全局性和战略性出发,企业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除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因素,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企业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变因素外,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和企业所在行业产生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有关低碳环保措施的实施成为一种普遍的约束力,低碳经济下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是长期的,也是全面的。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成本投入降到最低,做到最完善。这就使得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实施尤为重要,企业要想在实现经济效益方面和保障生态环境效益方面达到双赢,就必须在战略管理发面加大管理力度。其次,实际生产生活中,低碳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各个企业自身,还有各国家政府,以及与企业相关的社会各阶层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且,在企业选择成本模式时,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广泛,涵盖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再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带来日新月异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在工业化、科学化的进程中,人类是通过不断掠取自然界资源的方式,甚而超出大自然的再生能力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很多资源枯竭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破坏。所以各国经济学家提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提倡应积极促进全球经济及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而作为企业,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在重视短期利益的同时,更关注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最后,低碳经济下,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最大变数之一,在管理过程中既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涸泽而渔;当然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影响企业经济的正常发展,为难苟安,毕竟生存和发展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就会停滞不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政府也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不但能对企业一些敏感行为进行监督,还能对企业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

三、低碳经济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

低碳经济给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衍生出了新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即低碳战略成本管理,它是一种在低碳理念指引下,借助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将碳因素融入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之中,充分考虑碳成本,并将其融入到企业战略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业绩评价及必不可少的环境分析等基本步骤中,扩大了成本核算、控制、考核和规划的时间跨度和范围。低碳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传统战略成本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三个主要方面,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战略成本管理。

(一)价值链分析

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像一条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每一环节必不可少,又环环相扣,这一链条被称为作业链,而从价值的角度反映即为一条价值链,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时,两者均需考虑。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识别企业的竞争优势、找出增加价值和降低成本的机会,企业外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正确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确定企业在产业链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低碳经济下,赋予了企业价值链分析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一,出现了低碳价值维度,企业的价值链是一系列创造价值活动的链条,而产品的价值维度取决于顾客,低碳经济下,顾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会更加关注产品的绿色性和低碳化,产品的价值不再仅指产品功能的货币化,还包括顾客对产品低碳化给予的期望。因此,在进行价值链分析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低碳价值,例如,对产品进行研发设计时,应尽量研发低碳化产品,满足顾客低碳化期望,同时也能够树立行业技术领先形象和绿色品牌形象,如格力电器推出了利用太阳能的中央空调,这一举措既树立了格力电器在家电行业的绿色技术领先地位,又吸引了更多的顾客,提升了品牌形象。其二,碳成本控制,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要求不仅是生产低碳化产品或低碳化服务,还要求企业能够降低碳排放,对碳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碳成本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二是,能够追踪碳足迹,减少企业的碳排放。碳成本控制需要借助碳成本动因分析,碳足迹需要从价值链的起点进行最终,直至价值链的终点,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也包括生产环节原材料的采购、运输、装卸和仓储,还包括售后环节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每一环节都需要对碳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其三,低碳价值链的联动性,价值链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的环节,因此既应该注意价值链上每一环节上的低碳化,也应该注意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例如,新能源产品或低碳产品的研发必然要求高额的投入,但他却可以带来销售环节成本的节约、环境治理费用的节约。

(二)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指成本发生的原因,是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控制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低碳经济下,碳成本已经融入企业价值链之中,因此,对各项作业进行分析时,必须考虑碳成本动因,碳成本动因即是决定碳成本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多少的因素,它既包括决定资源耗费大小的因素,也包括哪些决定因环境污染或碳排放高而支付的成本大小的因素。碳成本动因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有效控制碳成本,例如,运输作业的碳成本取决于运输的历程和次数,可以通过减少运输历程和次数来控制碳成本。

(三)战略定位分析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笔者主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首先,简单概述了低碳经济的特点;其次,指出了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特点

(一)低碳经济强调节能减排,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二)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在提高经济增长水平的同时,增强了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三)注重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研制与使用。(四)在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新型清洁能源的基础上,优化完善相关制度,并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综上,低碳经济完全消除了高碳经济模式下的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等状况,降低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注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1.金融环境影响。现阶段,我国各银行与证券交易所等紧跟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实施了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业务。但是,这一目标目前还处于摸索时期,绿色金融项目的研发与推广工作还未真正走上正轨。不可否认的是,国家未来将加大对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理念的企业的投入力度,这已经成为了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而且,企业遵循低碳经济理念,能够吸引大量战略投资者的眼球,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2.法律环境影响。我国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资源保护法、环保标准,这些法律法规的落实对企业的稳定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被禁入和逐步淘汰。3.社会环境影响。广大的消费者在消费观念上有了全新的变化,这是因为低碳经济模式是在消费者的低碳消费基础上而发展的。低碳消费主要涉及行为,在这一选择过程中,消费者会清楚自己的选择。对于企业而言,生产经营中应认知广大消费者的低碳心理,倡导低碳生产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二)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影响。财务管理的内容直接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的效率,包括财务活动管理与财务关系管理两个层面的内容。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通常将重心放在财务活动管理环节的效益上,只注重资金成本及财务风险等情况,而进行财务决策时侧重于投资风险与净现值情况。随着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改变了以上情况。财务管理将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作为核心目标,即同时对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除了降低环境的损毁现象外,还必须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完善的绿色投资方案,同时,研制各类相配套的、具有节能与低碳效果的技术。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应广泛吸收大量的政策资源与绿色金融资源,从而保证低碳项目的顺利运行。企业运营过程中应防止高能耗,注重节能价值导向,筹集资金支持新技术和节能改造,不断的提高资源利用率。(三)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在企业内部管理方向及管理目的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纵观以往的财务管理经验不难发现,财务管理目标先后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迄今为止,受到广泛认可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过去滞后的经济模式下,企业主要担负着经济责任,对于社会责任关注的甚少,因此,往往需要企业投资者自行做出理性抉择。低碳经济模式下,要求企业在担负经济责任的同时还必须高度关注社会责任,这也就决定了企业在披露财务管理状况的过程中,除了财务信息之外,还包括资源信息与环境信息,如我国已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及排污数据等相关信息。总而言之,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且还要充分考虑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提供服务。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对策

低碳经济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风险发生,因此,必须充分把握现代经济市场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抵制风险的大面积蔓延,调整和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总而言之,必须紧跟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将低碳理念与财务管理有机融合。(一)低碳财务管理理念。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只有树立低碳化的财务管理理念,才能落实低碳经济的财务目标。首先,企业应培养财务管理者与财务人员的科学低碳观念,积极创设低碳型的企业文化,确保所有财务工作者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意识,清楚的认识到保护环境以及对各类资源的有效使用在企业持续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进而在决策活动中重点考虑企业长期发展的效益。其次,企业应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低碳风险观念、低碳财务预算观念等,强化其综合素养,并掌握低碳财务管理知识及相关技能,实时跟踪企业的低碳发展动态。(二)建立健全低碳财务管理制度。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覆盖面更为广阔,而且管理工作更加繁琐,所以,企业有必要对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加以调整,从而为低碳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具体应做好几点:一,落实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强化财务整体效率,保持企业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推动低碳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得到全面的落实和发展;二,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不断增强低碳管理水平,全方位的管控资金使用过程和效率,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企业生产资源、生产环节与管理目标的优化整合提供有力依据,实现预期的低碳管理要求;三,制定完善可行的低碳财务管理预算制度,将收入、费用等指标与低碳能耗等指标相关联,分析低碳经济对企业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影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资金投放、成本费用预算和盈余留成等多方面明确低碳项目的计划预算,严格执行低碳预算,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低碳经济效益;四,构建灵活完善的低碳考核激励机制,将员工利益与企业持续发展密切联系,加强低碳经济的考核激励,提高财务管理对低碳经济的引导和支持。(三)财务管理内容创新。筹资环节中,企业制定合理的筹资计划,吸引低成本绿色产业基金或信托计划,并对低碳项目的资金进行准确预测,防止资金不足和资金闲置问题。投资环节中,虽然企业实施低碳经济其成本费用在短时间会有一定升高,但有利于持续发展,所以,在制定投资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环保性,深入分析生产运行对资源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全面评估相关因素,充分了解项目的机会成本和环境保险、废弃物管理和治理等隐性成本以及企业形象成本、监管成本等。(四)财务管理主体创新。财务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各级决策机构及实施者。财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一番调整。同时,财务管理主体是企业与社会化环境等共同构成的有机体,通过企业资本主体和社会环境资本主体等共同构成的利益相关集团负责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执行。由多方共同作为财务管理主体,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层层落实,而且,还优化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国家为了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我们应积极适应新形势,对财务管理的各环节加以创新,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毛姚丰 单位:宁波科环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韩越.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现代商业,2013(30).

[2]仲凤霞.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16(01).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第6篇

1 化学工业的重要地位

人类居住的地球世界,以至人类本身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凡涉及物质的问题都与化学有关。从道尔顿原子论确立以来的约200年间,人们从探索物质变化的宏观规律,进而揭示微观粒子的奥秘,使化学科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大量涌现,使现代科学和现代社会生活与化学的进步更加密不可分。化学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貌。化学的理论与技术为社会及其他科技领域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及其他科技发展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进步本文由收集这都揭示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现代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包括现代航天航空技术、尖端军事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现代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交通、现代建筑、生物技术等,以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都有赖于现代工业提供物质基础。可以说,化学式现代科学技术的枢纽,化学能满足社会需要。

2 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状况

硫酸工业是基本无机化工之一。主要产品有浓硫酸、稀硫酸、发烟硫酸、液体三氧化硫、蓄电池硫酸等,也生产高浓度发烟硫酸、液体二氧化硫、亚硫酸氨等产品。

硫酸广泛用于各个工业部门,主要有化肥工业、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工业、医药工业、洗涤剂的生产、军事工业、原子能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还用于生产染料、农药、化学纤维、塑料、涂料,以及各种基本有机和无机化工产品。早期的硫酸工业都采用硝化法,设备生产强度低,产品浓度只有60%~76%。20世纪以来,硝化法逐渐被接触法所取代。接触法制硫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在沸腾炉中完成。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这这一阶段发生在接触室中。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在吸收塔中完成这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其他行业一样,硫酸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产业结构、原料构成、装置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废物排放指标全然今非昔比,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迈向现代化工业的行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结构的优化重组,我国硫酸行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国家磷复肥生产基地的建设,使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但是,硫酸工业的发展还要尽量做到: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硫磺进口依存度逐步降低,硫酸原料结构要更趋于合理;要努力实现清洁生产;朝着产品结构网络化发展等。众所周知,硫酸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很大的污染,因此,硫酸生产工艺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装置的环保性能和对低浓度、高浓度冶炼烟气的适应能力上,限制尾气二氧化硫浓度和费酸污水的排放,还应开发更加有效地费酸、污水处理和有价金属回收地工艺和设备。

3 化学工业与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与生命科学的时代。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以新能源、新材料、环保、 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生存的世界。 当今社会,化学工业与不同学科深入交叉、渗透、融合,整个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与资源的双重约束,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碳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我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目的;低碳时代化学工业所面临的问题;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内容。

3.1 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目的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 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可以看成是人类的新的工业革命。 在人类活动中,为了获取能源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灾难性问题。由此,以低碳经济模式为基本内涵的新的工业革命就提到了日程之上。 低碳经济的目的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目标,并以构筑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其中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 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

3.2 低碳时代化学工业所面临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效、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提高碳生产率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由于全球性环境污染影响因子的80%是化学性污染,低碳时代的到来使得化学工业不得不面对更严格的环境控制和不断飚升的成本费用,必须进一步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发达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使得化工产品设计的绿色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时,要遵循全生命周期设计、再循环和再使用设计、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设计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绿色化工产品的设计等原则。低碳时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实现高选择性、高效的化学反应,极少的副产物,实现“零排放”,继而达到“原子经济”的绿色化学。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3.3 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化学工业的绿色化提升为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工程学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化学工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化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我国化学工业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 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化学工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需要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展化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合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绿色化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 我们应该切实把推行绿色化学提升到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并转移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服务业、 低耗能、 低排放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 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

4 我国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年来才被人们认识和开展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实用背景强、 国计民生急需解决的热点研究领域。 面对资源、 能源和环境的挑战,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工业,我国应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和化工,把原子经济性和零排放作为两个终极目标,使所有化学成分能够完全被利用,使产生的废物都能够变成资源重新利用。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

( 1)新的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在原子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合成化学和催化的基础问题,即绿色合成和绿色催化问题。

( 2)传统化学过程的绿色化学改造。如在烯烃的烷基化反应生产乙苯和异丙苯生产过程中需要用酸催化反应,过去用液体酸hf 催化剂,而现在可以用固体酸。

(3)资源再生和循环使用技术研究。自然界的资源有限,因此人类生产的各种化学品能否 回收、再生和循环使用也是绿色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温室效应;应对策略;低碳经济;低碳消费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15-02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人类对能源消耗必会持续增长,发达国家是能消耗大国,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源头,加上发展中国家正在谋求走工业化道路以改善民生,全球能源需求必将持续增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能源需求总量还将有更大的增长幅度。因此必须重视并妥善解决温室气体带来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以解决世界及本国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话题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本文就低碳消费问题在江苏常州地区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调查情况概述

本文从提高人们的低碳经济意识、寻求低碳消费对策、自觉践行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等问题展开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活动及对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相关结论。目的之一是宣传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知识;目的之二将调研得到的有关信息和结论为政府部门制定发展低碳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价值。本次调查地点:是选择常州地区的部分学校、事业单位、企业的员工,调查方式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资料查询、访谈活动等。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反映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发放205份调查问卷,收回198份,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95%,数据采集处理采用Excel统计及图表处理。

二、调查结果反映出的几个问题

1.人们对了解低碳消费知识态度是积极的。有55%的人表示会主动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有36%会在方便或他人影响下去学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以肯定绝大多数人是想了解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知识的。

2.人们对低碳经济的有关信息了解不够,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从表1、表2中看到,8%的人没听说过,84%的人是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加起来92%的人对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是一知半解,64%人不知道对中国当前的碳排放总量排到世界第二,18%的人猜测,却结论不正确,只有10%的人是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反映出人们的低碳经济的认识是一知半解。也暴露出职能部门对低碳经济知识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影响人们参与低碳消费活动的程度。

表1

表2

3.人们参与低碳消费行动需要经济杠杆与宣传教育并肩齐用。在选择何种情况下购买环保产品时,52%的人选择在价格与普通商品相近时考虑购买,25%的人在环保产品价格高于其他产品价格时仍考虑优先购买环保产品,15%的人在购买商品时没有考虑环保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要引导人们采取低碳消费行为除了宣传教育外还需要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即政府制定相关遏止高碳排放、鼓励低碳消费政策鼓励人们选择低碳消费。

4.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倡导低碳消费行为,需要长时间引导和养成的过程。当问到您遇到别人破坏环境是否会主动劝阻?调查表明,只有6%人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自觉主动劝阻,86%的人选择偶尔劝阻,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离散性。说明大多数人尚未形成低碳意识。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长远战略,这就需要长期培育,以形成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为此,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立足长远、立足社会利益,坚持不懈地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民众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关于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懂得发展低碳经济与人们生活、人类生存的关系;二是引导企业改变观念,把低碳看做企业所从事的事业。

三、倡导低碳消费环境的必要性与工作着力点

1.只有营造出低碳消费市场需求才能促进低碳生产。马克思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可见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生产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企业的目标都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消费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再生产新的需求起点,是企业实现利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只有消费群体接受并实行低碳消费才能从根本推动低碳生产,缺乏低碳消费就无法给低碳生产找到一个最终的出口,那么整个低碳生产也将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因此实现低碳消费不仅仅是消费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低碳生产能否顺利开展,最终实现的根本性问题。

2.政府要总揽全局,统筹安排,倡导低碳消费,实现低碳生活。实施低碳经济的关键力量是政府宏观政策与执行和公众态度与行动。表3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认为,政府公共政策和执行与公众自主行动是实施低碳经济中最关键的两种力量,分别占34%和37%。另外,国内行业发起、国际气候谈判分别是19%和15%。

表3

四、发展低碳经济、激励低碳消费的对策措施

1.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开展关于低碳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将低碳经济知识纳入市民素质教育中长抓不懈,还应发动社会团体、文化传媒等力量组织系列化低碳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低碳生活氛围,并有专门的职能部门监督与管理,保证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2.政府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消费者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70%人主张对低碳经济产业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65%人主张制定限制高碳消费的经济措施,71%的人主张节能知识的宣传。节能降耗不能仅仅依靠个人道德和认识来体现,应该有一种刚性的制度来约束人们节约能源,如果政府对节能的要求有制度性的保证,那样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层面以及企业方面的有效落实。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如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引导消费主体选择低碳消费模式。

3.规范媒体宣传行为,避免出现过度渲染“奢侈消费”,过度追求高消费的现象,引导大家做到适度消费、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是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让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来。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彻底改变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

4.政府机关自身引领低碳消费,行政职能部门应推出低碳消费行为规范。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办公节能和公务用车的节能实在令人惊叹。据北京市建委和发改委能源审计公示显示,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接受能耗审计的20个国家机关的36栋建筑,政府公务人员人均年耗电量3 072.5度,是北京居民人均用电量488度的7倍,结果基本一致。大城市如此,小城市也差不多。2009年,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在内的20 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度,是普通民宅的3~4倍,《长江商报》6月15日)。倡导低碳节能的政府机关如果是个高碳耗能大户,又怎能引导民众响应低碳消费呢?

因此,在推进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中,政府应当知难而进,做全民的表率,从自身办公节能和公车改革做起,制定并执行合理的人均办公面积和能耗定额,改革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从政府财政预算和执行上实施硬约束,实现能源和财政资金的双节约,在民众中树立起政府带头节能、倡导低碳消费的公仆形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

[2]人民网,.

[3]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第8篇

1.1金融机构参与低碳金融的程度低湖南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深度和方式都很有限,发展速度缓慢。商业银行以发展碳金融为目的,积极研发与碳金融相关衍生品,为企业进行中介服务或融资的成功案例较少。商业银行的低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产业升级和保护环境项目的低碳信贷,且规模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低碳金融是一项存在历史较短的金融创新,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对碳交易、碳金融的认识不充分,没有认识到碳金融市场的培育恰恰是现代金融重要的发展方向。

1.2政府的配套性扶持政策欠缺由于缺乏配套性扶持政策,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效果受到了制约。湖南在2009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2010年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拉开了湖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序幕。之后,政府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技术标准、战略规划和普及宣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低碳经济发展具体的方向和措施。但是由于相关配套措施如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难以跟上,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和中间业务的利润风险无法获得相应补偿,使得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的时候主动性差、力度不足,自然放弃部分低碳产业客户的融资需求。

1.3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虽然金融业已涉足低碳金融,并在制定和执行开发能效贷款、碳排放挂钩产品、绿色信贷政策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但是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关于低碳项目的融资产品、业务、服务品种一直较少,尤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技术落后,低碳经济项目融资业务和产品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不足。湖南省的许多金融机构并没有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金融产品,而是停留在传统的项目贷款领域,部分银行虽然在融资方式和抵押担保物范围上尝试创新,但整体进程缓慢。商业银行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支持主要限于技改项目贷款,与节能减排具有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期限相对较长等特点相比,难以体现银行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申请贷款和银行受理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1.4碳交易市场发展不成熟碳排放交易场所刚刚起步,碳交易还处于试点阶段,还不具备建立低碳金融市场交易制度的基础。而碳交易市场本身产品价格的波动性较大,一些涉及无期交易的碳金融交易项目又加剧了交易价格未来的波动性,这样也使得碳项目开发本身收益的不确定性上升,增加了金融机构为碳交易项目提供服务的谨慎性。

2金融支持湖南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2.1政府层面(1)提升社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知度。政府应发挥宏观引导的作用,加大宣传,提升社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知度。政府可通过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电视讲座、银行信贷与企业财务人员专题培训班、散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树立低碳理念,激发金融机构、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另外,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为依托,建立企业碳排放和环境违法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授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督促企业切实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不良倾向。(2)完善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给予担保、奖励及税收方面的政策优惠,出台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支持政策的具体措施,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风险补偿机制。政府要牵头建立专门的排污部门,出台相应措施加强相关部门对排污企业惩戒尺度,并将相关信息及时通知银行,促使银行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规范行业行为。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不断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费用返还、财政贴息、所得税抵扣等补偿政策支持力度,使银行和企业在节能减排项目上的信贷投入风险降到最低。通过政策引导和相关配套措施,提高金融机构对发展低碳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开办低碳经济相关业务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地方经济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3)建立完善区域碳交易市场体系。一是建立区域性的碳交易平台。我国区域性差异大,短期内难以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因此,我省应借鉴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首先根据本地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建立区域性的碳交易中心,并进行完善,以此为支撑,逐步形成自己的定价机制,提升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权,有效保护国家和省内企业的利益。二是完善碳交易市场功能。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探索完善碳交易制度,帮助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充分发挥价格杠杆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的作用。三是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建立与国际市场相一致的交易规则,培育具有从事国际碳交易能力的市场主体;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

2.2金融机构层面

2.2.1树立为低碳经济服务的理念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此,金融机构应把握好信贷投向,重点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设施投资、低碳技术研发、清洁能源生产与使用等项目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以及低碳行业的研究力度,把握低碳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路径,使存量贷款的结构调整、新增融资突破口都和国家低碳产业发展方向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和智能电网等产业贷款比重和市场份额,加快培植未来的优质客户群和利润增长点,支持低碳产业和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集群优势,建立长期牢固的银企战略合作关系。

2.2.2创新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应创新低碳金融产品,以绿色信贷为起点,进一步推广碳权质押融资贷款以及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探索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提供专业配套的风险规避、套期保值的产品,配合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吸收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投入到资金需求量大、综合效益较好的低碳经济项目中。在碳交易服务领域,鼓励国内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积极展开与国际投行、碳基金等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提升国内中介机构服务碳交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