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范文第1篇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识形态性、建构性、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三大特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冲击,内容缺乏生活化、话语缺乏生气及语境相关性低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话语体系、对话式话语范式及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媒介素养等措施,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创新

高职院校通常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学生进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必不可少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并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了冲击,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呈现出某种失语的状态。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新媒体时代融入网络社会的程度较深。高职院校要摆脱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并且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进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相关概念

为了充分了解相关概念的内涵,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词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两部分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社会或者政治团体的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这种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会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社会成员或团体成员,使其根据这些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话语”的概念在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通过查阅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话语是一项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沟通的符号系统,该系统的运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规律。根据上述两个词语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词可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时代环境与政治团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各项关系,从而指向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包含一般话语的基本特性,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其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是立体的,但特有的根本属性是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话语,它的主要特性应该具有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定的政治团体,并为该政治团体服务,维护政治团体的稳定与治理是其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依靠理论说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发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建构性。话语在建构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教育主体间交流互动的中介,承担着沟通教育的职能,只有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影响,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时代性。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它代表的事物或者形象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不断变化的时空中,语言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一项语言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脱离实际,进而在特定的语境下有效发挥其作用。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突出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较严肃和稳定,这与新媒体话语的开放性特征有一定的冲突。在新媒体语境下,新媒体话语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间的冲突,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效果。

1.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缺乏生活化

生活实践是人类思想的主要源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一定的成效,就不能脱离生活实践,其话语内容及方法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契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权威话语和政治文件等形式呈现,比较缺乏生活化的话语内容。这使得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理论教育,不易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掌握理论精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增强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往往通过彰显自我的形式展示自己张扬的个性。因此,缺乏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已不再适应当前语境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极具生活化的新媒体话语。真实细微的日常生活是大学生话语的源泉所在,这些话语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他们对周围发生事件的直观反应。因此,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易融入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文化语境里,还会与新媒体语境产生某种冲突。

2.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乏生气

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平等、和谐的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得以有效实现的基础。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在单一封闭的话语系统背景下形成的,教育者占主体、支配地位,学生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一元话语系统下形成的话语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出现障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乏生气,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易将个人情感融入话语中。要想改变以上状况,教育者必须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丰富话语资源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度,不局限于支配性和单向性话语。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更注重主体性,希望用平等、民主的方式和态度与教师沟通,实现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话语平等。

3.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相关性低

语境贯穿于话语生成、交流、发展的全过程,话语只有适应特定语境才能增强其有效性,充分发挥话语所具备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以特定社会现实语境为基础,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主要通过政治文件的形式向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该方式在当时的语境下有力地推动了人们思想的统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对内容、平台和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以保证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的有效实施。但是,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仍然是采用传统模式,严肃、单一的政治话语在校园里使用和传播。某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对当前教育形式进行及时了解,当学生话语交往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改变自身话语方式;某些高校虽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学生话语有断裂,但是仍然遵循陈旧的教育理念,刻意回避学生渴望话语权的诉求,导致理论不易适应新媒体语境,教育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路径

1.建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面临多方挑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基础,使宏大刻板的教育话语走向现实生活。多元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要从以下几方面创新:首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异彩纷呈的大学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现实世界提取新鲜的话语元素,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适时性和开放性。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话语必须直观反映学生的现实需求。新媒体话语的生活性是最受学生喜爱的元素,满足了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新媒体时代下寻找与学生需求相关的契合点,真正建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2.构建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

平等和谐的话语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摒弃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进行零距离互动交流,以便实现话语认同,时刻注重教育的主题与课题之间的平等。另外,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全面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在理论中发现真知,让学生对自身道德行为及生命意义进行自我觉悟与反思。情感可以催化话语认同,大学生正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因素,从而以真实的情感消除大学生对刻板思想政治教材的偏见,增强思想政治效果。

3.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与教师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距离,是因为大多数W生先教师一步踏入新媒体语境。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首先,教师必须全面掌握新媒体运行机制,熟练操作新媒体资源,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开拓网络课堂,并将更多教育内容在微博、微信等媒介上进行展示,让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话语得到有效传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被教育者的选择性为基础,将话题转变为学生需求的内容,并积极借鉴新媒体话语中的有益元素,构建新鲜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乔文娟.浅析微博时代公众话语权的提升[J].新闻世界,2012(1).

[2]陈宁,周翔.新媒体视域下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J].北京教育(德育),2011(10).

[3]陈爱娟.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重建[J].合肥学院学报,201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权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权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互联网已经深深融入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走在了社会的前端。然而,网络信息复杂多样、思想参差不齐,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言语产生巨大冲击。针对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潮流而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含义是:“一定的群体或个人基于网络或网络背景,对受众施加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切统治,归根结底是语言的统治”,“话语实际上是统治的根本,语言和话语本身亦即权力”。这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概括的关于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话语权既是话语权利,又是话语权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生活环境等内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教育者根据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大学生遵守网络话语规范,从而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调控,最终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现状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与学生的话语互动

在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网络话语进行监控和调节,同时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出的话语信息进行选择―认同―接受―整合―内化,最后实际践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间的认知协同,使学生形成内在的道德自律的网上虚拟实践活动。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学生网络话语特点和发展情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向适时调整。

事物都是从浅到深、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初期,大学生对网络话语权意识淡薄。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混乱、失范的情况,重点主要放在应对策略上,进行的仅仅是对大学生网络不良话语预防、堵截。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时期,教育者主要通过建立校园主题网、在学校网站开辟思政主题页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育者一方面将书本知识和先进事迹通过网页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通过上传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这种方式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前期,有一定的作用和吸引力,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受到教育者思维的局限、当时网络技术的限制,以及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当绝对从属角色的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互动效果并不显著。这样没有参与感和主动权的说教网站,很难满足以及长久地吸引渴望表现自我、个性张扬的大学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虚拟空间交往形式的多元化,例如博客、微博、SNS(全称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Social Bookmarks、BBS等网络交互平台的出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沐春风。据统计,在校学生中将近99%的人曾经或者正在使用上述平台进行联系和互动。同时这些互动平台的受益群体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获得更多的在网络上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机会。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在各大网络平台与学生直接对话,通过页面、留言、日志、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分享文章、转发评论等一些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消息,一旦有新鲜有趣的事情发生,消息便很快地传播开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网络流行话语和热点话题,例如国庆期间,在互动平台分享阅兵仪式的视频和爱国日志,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易使得爱国主义深入大学生心里,将爱国主义的观念自然内化成为其人生信念,这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好途径。

2.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

互联网言论自由刺激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被束缚和被压抑的情感,话语通过网络得到极致的释放。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个体话语权一旦与不特定群体达到一定共识,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就会形成舆论合力,使得大学生个体话语权所产生影响力快速放大,很快集合成一个网络话语群体。这使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待提高的大学生在行使网络话语权中面临着潜在风险。

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交流群体是虚拟的甚至是心怀叵测的对象。例如,一些利益集团通过资金优势雇佣的“网络水军”,在网络上大量虚假言论,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由于大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较差,他们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这导致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话语随意、粗俗。例如,捏造新闻、虚假消息等肆意性网络言论实际上是网络暴力的一种,其目的性强、煽动力大,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极大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其网络道德责任感的迷失、自我言语约束力的降低,在自由意识泛滥的环境中话语容易失控,严重的会导致网络犯罪行为。

随着大学生话语权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网络话语权能为自己带来切实的话语权力。由于大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认知能力有高有低,他们在网络中想要得到的话语权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因而在想要争取话语权时往往掺杂着不理性不合理的需求,将现实生活中被约束的欲望和言论想通过网络得以实现。当大学生在网络话语权得不到满足时,话语权感膨胀,权力意识强烈且容易受到扭曲。在网络上盲目申讨自己的话语权,对他人进行无端谩骂,在自我消极情感宣泄的同时造成了不良影响,损害了网络健康发展。

大学生对自己网络话语权责任意识虚化,法律意识淡薄。由于互联网缺少了现实生活中那样的规范和监督,我国法律对网络言论尺度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在网络中的自由意识得到了急剧膨胀,忽略了身为一名网络公民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

3.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忽视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当着先锋队,在网络发展初期学生网民数量非常庞大,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网络话语的发展速度。

教育者处于转型阶段,不管从行动或者思想上都处于从权威型到平等型的教育者的过渡时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话语权往往是一种群体性活动,例如举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征文活动之类。它是以一种高姿态的说教模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只是将教室换成了网络,忽视了与大学生在共同环境下的交流,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依旧存在着话语差异和矛盾。教育者并没有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没有真切地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去观察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

三、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的相关对策

大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不仅仅是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渴望通过网络平台与现实紧密联系,通过言论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实现话语的权力化。在不合理的话语权力得不到满足时,教育者应以正面疏导为前提,不能简单地压制和限制他们的网络话语权,应适度地允许大学生将不同的思想表达出来,避免因言语冲突造成网络混乱,增强“他律道德”意识的话语状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一种为大学生提供话语表达和获取权利的渠道。

1.正面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话语权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要,结合网络话语的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话语形成正确的认知。网络话语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性,针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不能强行压制和盲目隔离。应科学地制定网络话语规范读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中设置讨论区和留言板,发动大学生讨论修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竞赛和个人主页评比,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的活动,提高网络话语规范性和网络话语素养,科学地使用网络话语权。

2.为教育者和大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

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空间的逐步扩大,它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考验。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以知识的权威性为中心和出发点,使得拥有知识的教育者无形中成为了拥有权威的人,这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一边倒”的局面。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引导的同时,要注重提供一个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话语权平等,权力均衡,打破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对话模式。在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思想和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善于表达自我,有勇气与教育者深入对话。以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既然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那么教育者就应因势利导,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大学生所需所想,再将信息整合,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3.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

影响力包含了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个概念。权力性影响力是基于法律和武力等对人的影响,是带有强迫性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非强迫性质的,是源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依靠权力性影响力,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它是一项有效措施,仅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我们可以依靠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桥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话语进行提炼和整合,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动化、通俗化,网络话语更理性化。

参考文献:

[1]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基础教育出版社,1999.

[3]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民众.试论网络教育中的互动性[J].教育学研究,2006(10).

[5]曾庆亮.略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范文第3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牢牢把握话语权的关键在于教师,但移动互联网背景造就的平等、开放、共享环

>>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浅探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构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互联网+”视阈下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之管窥 “互联网+”条件下政治理论话语权演变研究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话语体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语言交往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一点思考 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课程建设探究 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若干教学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危机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林伯海,张改凤.网络话语权争夺:意识形态的网络攻防战[J].思想理论教育,2015(7):57-58.

[4]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66.

[5]龚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67.

[6]李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规定[J].研究,2016(3):146.

[7]王晨艳,李奎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分析与培育着眼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创新

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了“微时代”。大学生是“微时代”的主体,研究“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开辟一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路,显得尤为必要。

一、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对于何为“微时代”,目前学术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微时代”是一个蕴涵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在新媒体兴起的背景下,对人际交流的便捷诉求是微博诞生并不断发展的助推器,同时微博开启了“微时代”的序幕。简言之,何为“微时代”?就是人们依托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信息的阅读、加工、交流和存储等,实现实时、高效、互动的行为活动。它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媒介主体的平民化。“微时代”背景下的微博、微信及微视频的广泛运用,不论学历、职业、财富差异,都可以轻松注册和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通过微媒体平台发表想法和观点。在微时代,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偶像明星,都不会受到任何限制使用微博、微信发表文字和语音,或者发起一项活动,这就凸显出微时代媒介主体的平民化和草根性。

2.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以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方式最新见闻、接发消息、参与评论,从而信息的传播更高效便捷。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分享新鲜事,短小精良的内容更受人们青睐。由于发送文字长短和语音消息时间会受到限制,使得各媒体呈现大量的碎片信息,转发信息使信息碎片更加泛滥。微时代的媒介环境下,主体已不是传统媒体里无差别的大众,而是多样化的个体。针对不同个体,进一步导致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3.信息交流的去中心化。在微时代的背景下,人们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已不再是单向传播,传播内容呈现“去中心化”的特点,形成双向或者更多向的结构,每个个体都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或接受者,在每一条信息面前,人们都不再是接受者,而是参与者或者推动者,人们通过对别的信息的评论和转发,有效增强了互动性。以这样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扩大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4.信息的病毒式传播。微媒介借助庞大的用户群和高效的转发模式形成了一种类似病毒式的传播机制。一是微媒介具有侵染力很强的信息源。微时代用户之间不全是陌生的网友关系,他们有的是喜欢的影视明星、敬佩的老师、周围的亲朋好友,因此传播信息因其身份的真实性和可判性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更容易扩散并受影响。二是在微媒介环境下,人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串联关系,而是网状的交叉式相互联系,其中某一个节点的风吹草动都会传递到周边的人群中。三是面对微时代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人们对社会上出现的突l事件显得手足无措,不少人无法进行冷静的思考,仅凭一时感知就做出判断和评论,其他看到的绝大多数人也会不加思考地跟随。海量信息,既有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又有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使得社会舆论进入危机时代,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难度。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微载体蕴含内容的复杂化影响价值观取向。“微时代”环境下,海量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迅速扩散,人们处在一个被信息海洋淹没的信息社会中。大学生通过微媒体可以阅览、搜索到各种信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在开阔大学生眼界的同时,使得一些学生受到网络上负面信息的影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媒体、分享信息,这给网络上不法分子不良信息提供了方便,这些学生在微网络中搜集信息的同时,难免会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微信息平台中还有大量的网络游戏,自控能力较低的学生很容易沉迷其中,浪费大量精力在游戏世界中,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理性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微载体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挑战旧教学方式。“微时代”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独具特色的优势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广泛应用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靠教师以课堂单一的传授为主,偶尔辅以讲座、社会实践等手段,这些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微时代”内容的丰富性及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再加上新媒体的多样化,通过微媒体转发、评论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更能吸引学生,几乎所有大学生每天都会用到手机,信息来源异常丰富,一些大学生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难以自拔。贴有创新载体标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仍旧是自上而下的内容灌输和传达,没有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环节,内容不活泼,忽略学生的诉求,浏览量低,难以担当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任。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在快捷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的侵蚀。微时代,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受到微载体传播形式多样化的挑战。

3.微载体使用主体的平民化削弱教师话语权。“微时代”,人们以短小精悍、灵活多样的微话题在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下互动交流,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实时地发表见解。这在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形象。过去的知识传播模式是话语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微时代下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大学生不再听教育者的一家之言,而是根据自己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判别是非,极大地损害传统教师的话语权威性。此外,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新媒体技术接受意识淡薄、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度,使得教育者处在劣势地位。因此,微载体使用主体的平民化导致教师话语权削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1.进一步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微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培养,建设微队伍是微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内容[2]。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熟练应用最新信息传播技术的能力,主动挖掘微博、微信等语言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与时俱进。其次,为了适应微背景下信息资源的不可控性,需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能力,及时捕捉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要注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辨别能力,微媒介中海量碎片化的信息资源学生难以辨别真假,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有效阻止负面信息的蔓延,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敏感的信息判别能力。因此,只有不断改善教育者的微理念,迎头赶上,才能在微时代中掷地有声。

2.增进师生双向交流,重塑话语地位。随着“微时代”的普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知识传授之间具有很大的鸿沟,因此,为了降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传授难度,就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3]。微博、微信逐渐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通过开设官方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实时更新平台信息,以生动活泼的内容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一些留言与建议及时回复和采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形成良性互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微时代,避免受微时代负面信息的影响,这样才能为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者重塑话语地位。

3.积极借助微博等新媒体创新教育方式。借助新媒体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优势,它适应了微时代的要求,符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强化。微博作为微时代信息传播维度最广、渗透力最强的网络平台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争取的教育阵地。高校应当以微博、微信为载体,德育信息,在微平台上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通过定期定时的信息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灌输微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应该将微博中流行的话题及时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迎合W生追随潮流的心理,而且可以促进微博功能的现实化,使大学生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自由地表达想法,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微时代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视“微时代”,提高对“微时代”的认识,顺应“微时代”的要求,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28-30.

[2]文丰安.提升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23-125.

[3]邵璀菊.“微浪潮”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5):159-16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范文第5篇

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更加丰富。微时代下手机和微博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手机媒体除了具有通话、短信、手机QQ、微信功能外,还能上网随时随地查询各类新闻及大量信息,丰富了以往思政教育中以校园网络、广播、板报、社团文化活动等传统载体。微博作为“微时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因信息便捷、更新速度快,信息传递多样化并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为诸多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网络互动空间,高校思政工作者可根据不同教育目标借助手机、微博、微信等进行信息传递。微博微信等即时信息传递工具信息的便捷性、微博转播、互粉、评论等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他人关注及获得自我认同的心理发展需要。学生在微时代的世界中,每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大学生的话语权被无限激发,思维方式变得尤为活跃,各种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出现,大学生的关注点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不易控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微博作为思政教育新载体的重要性,借助微博平台选择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及思政教育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构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1.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微时代”的来临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传播主导权和话语主动权。微博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中教师的主体权威性,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学生通过微博分享各类教育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影响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研究应用网络媒体,更新工作理念,适应大学生主体发展特点,推进个人微博建设,主动营造主流文化氛围。此外大学生活跃在不同的微博舆论群体中,在微博大V的引导下,容易产生认知偏差,滋长不良情绪。

二、“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实践

2.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适应“微时代”下学生的文化消费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紧密跟踪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策划相关话题讨论,创新思政工作内容的新体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时代特征。此外,“微时代”下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性也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传统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往往是经过层层把关,严格审核,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容均被过滤和删除,而“微时代”下未经审核的海量信息通过微博、微信快速扩散,大学生需要自己去鉴别、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更易受网络不良思想及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思政工作者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对各类网络事件进行评价和转载,从主流意识形态出发,对各类信息作出判断,实现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9-25

1.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1)平等性与流动性。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播信息。信息的者不仅包括专业人士,更多的是由大众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新媒体工具,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和主张。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虚拟性,大众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有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才可以破解信息传播主体的真实身份。

(2)瞬时性与海量性。新媒体信息传播是通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传播,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通过新媒体,政府机关公共信息、学校及教育机构教育信息、商家商业信息,以及各个社会组织和团体娱乐、生活信息等,这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信息更新频率增高。

(3)微小性与交互性。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信息展示的面积也逐渐缩小,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传播和接受的时间、空间更加碎片化。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信息交流是双向的,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都享有话语权。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同时进行并完成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双方可以相互交流。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机遇。新媒体便于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与学生跨越地域差异交流与讨论,也有利于一些性格内向不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思想。

新媒体时代使高校辅导员多元化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依托QQ、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减弱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同时,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挑战。第一,打破固有思维方式。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信息,而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多角度地、多学科地进行全面思考。第二,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新媒体信息传播存在很多弊端,比如网络中很多丑恶现象和虚假不良信息,许多“非法恶意势力”借助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侵蚀、思想侵蚀。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密切关注网络,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度,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把握教育方向。第三,强化思想教育主导地位。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度极高,这为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新媒体淡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冲击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

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之路

(1)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建设现代化专业队伍。作为高校辅导员,在适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专业水平,与时俱进。及时跟进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实时情况,熟知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利用新媒体媒介,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2)主动抢占网络新阵地,强化新媒体监管机制。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关注各类网络平台及组织,把握海量的瞬时信息,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高校应该不断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分利用公共网络资源,设立专门的协调管理部门,明确相关的工作职责,搭建良好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

(3)把握高校教育新导向,加强相应价值观教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积极导向作用,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辨别能力。可以通过校内活动、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宣传,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与道德的自主意识。

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作为高校辅导员,只有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专业水平,才能与时俱进, 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微文化;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微博、微信这些崭新的创意和有趣的体验,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存和工作的方式。微博和微信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当今,大学生用户已成为微博和微信使用的中坚力量,应用微博和微信了解新闻动态,聚焦社会热点,分享传递信息,展开人际沟通,探究讨论话题。高校辅导员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量大且功能突出的微博和微信创新工作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微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的特征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具有信息内容更新及时、覆盖面广泛、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对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由于信息的随意性,真假难辨,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局限,促进工作生活化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模式是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局限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开展同一内容的教育活动。但因大学班级管理的开放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很难将上述三个“同一”落实到位。微博和微信的普及应用,打破了时空局限,让辅导员时时处处都能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微博和微信,辅导员能及时走进学生日常生活,实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无需再使用办公室个别谈话这一令学生反感的形式了解学生;传播分享具有正向能量的资料图文,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

2.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工作人性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个别谈心交流、召开班团例会、制作宣传通告等作为主要形式,为影响和控制学生政治倾向和思想态度,采取有意识传递特定信息的方式,使学生完全被动接受,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抗拒心理,影响参与的积极性,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微时代”为即时远程信息沟通,实现了信息传播和接收间的平等,即辅导员与学生间的关系变得和平民主,充分尊重学生话语权,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3.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多数辅导员和大学生都不具备媒介素养和媒介使用的相关知识。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估、质疑、创新、思辨和反应能力不尽相同。“微文化”环境下充斥着大量真伪难辨的信息,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性,被错误信息所左右。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真伪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容易被误导,使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扭曲。辅导员由于年龄差异,媒介使用意识和使用能力也相对较差。双方的媒介素养都亟待提高。

二、“微文化”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策略

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交流、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高校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接纳吸收微博和微信工具优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1.搭建平台,积极互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建立班级微博和微信群,通知事项方便快捷,建立信息反馈交流机制,积极参与微博和微信讨论,掌握学生思想、学习和心理状态,实时把握和监控网络舆论的动向,确保其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利用微信的LBS功能进行数据挖掘,以对应的场景、相应的话题、现实的互动加强大学生群体教育。

2.交流点赞,“圈”住你我,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桥梁

关注朋友圈,与学生进行交流点赞,时刻把握网络舆情方向。一方面关注学生实时动态,了解思想波动,把握思想方向;另一方面在朋友圈上正向积极信息,进行积极的舆论导向。辅导员与学生间的管理与服从关系长久以来形成了二者的沟通瓶颈,通过朋友圈互相关注,辅导员可以从文字图片等表述,了解学生的性格,以便能够以人为本,减少命令和指挥。引导式和鼓励式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辅导员与学生的情感融合,增强了管理的柔性和弹性。

3.提升素养,从心开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

“微文化”环境下,辅导员应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提高媒介素养,正确使用微博微信等媒体。第一,要指导学生获取新闻信息和专业信息等各种有效信息的途径;第二,要指导学生提高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坚决遏制不良信息的冲击和迷惑;第三,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媒体所赋予的话语权,做负责任的媒介传播者,避免对传播信息断章取义或以讹传讹。高校辅导员也应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合理干预学生思想舆情,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开创“微文化”环境下的新型工作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开展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交往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途径

一、交往理论的涵义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涵盖了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交往具有独立的地位,它绝不是无足轻重的过渡性范畴,而是极其重要的范畴。因此,从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来界定的交往的内涵,即交往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中的个人以及共同体之间通过中介客体,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联系,共同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交往理论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唯物史观的建构、发展和完善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二、交往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

1.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本质根源于交往活动而又在交往活动中得以展现,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起源于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发展人的一种手段,在其本质上是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形态而言起源于交往。另一方面,交往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语言等媒介进行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

2.交往理论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交往对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性,交往理论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一方面,原始道德的产生表明,统一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密不可分,是道德产生的根源。交往是思想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源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起点,交往不断构建交往关系,从而形成个体品德。另一方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是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是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社会生活为客体中介,形成互动的新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关系。

三、交往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1.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

在交往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给予受教育者前所未有的关注,赋予其以主体地位,以达到主体间认同一致和相互理解的主体往实践活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对象性思维转向关系思维,在强调人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突出多极主体间的良性互动,要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关系,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思维到开放思维,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处于开放性的过程中,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面向国际发展,要确立世界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路放在一种宏大的全球视野中思考。最后,从“灌输”到“对话”的转向。交往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走向“对话”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对话”,是一个主体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过程。要改变传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向平等对话转变的教育方式,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2.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环境

交往环境是引发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影响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源”。因此,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环境。首先,营造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环境。营造理想的语言环境,能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多极主体间交往的顺利进行,能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都享有平等、自由的话语权利,要倾听和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言说,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内部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增加生生之间的言谈频率。其次,营造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会对人的文明素质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建,能优化大众传媒环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倡导新的风尚,通过强化舆论监督,促使社会环境的净化、育人环境的优化。最后,营造理想的交往虚拟环境。加大对网络建设的投入,努力提高网络技术安全水平,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网络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开发设计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网络交往环境。

3.重视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既强调对人的尊严的肯定,也强调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它既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与智慧精神与生命的沟通,强调要把学生确实当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方面,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外部的交往环境,尊重学生自主活动的权利与自由,为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教育内容,进而以促进其知识建构与意义的生成。另一方面,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理解和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通过理解与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双方采取平等自由的开放式对话,使双方既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倾听对方的意见,在多元理解中整合形成了意义的规范结构"从而形成视域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梅宗奇,赵炜.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学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