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粮油食品行业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食品加工技术;改革;课程
0引言
食品工业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产业,也是全世界工业第一大产业。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食品行业迅速发展,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但是,目前食品种类非常多,怎么在短时间培养出食品行业亟需的技术和专业性人才,成为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1]。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以食品检验技术为特色,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营养健康的需要,服务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培养具备食品分析与检验能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能力、公众营养指导与营养配餐能力的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食品加工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能从事工程设计、资源利用、产品开发、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工程、粮油食品加工工艺、畜产水产品加工工艺、果蔬及饮料加工工艺等。当今社会需要具有独立自主、善于合作、有团队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将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不能单凭理论考试成绩来体现,其实践教学质量也应起到重要作用。对“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1教学内容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食品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所包含的内容庞大,构建于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食品营养与卫生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果蔬及饮料、畜产水产品、粮油食品、发酵食品、焙烤制品、乳制品、蛋制品、糖果、食品添加剂的加工工艺及技术。通过学习使学生满足工程设计、资源利用、产品开发、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需求。“食品加工技术”要在“食品微生物”“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所以该课程应在以上课程学完后进行,才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起来会快一些,吸收得更好。“食品加工技术”包括的内容很多,每个小块内容都应独立成一个门课。例如,果蔬及饮料加工技术包括了碳酸、果蔬汁、茶、果蔬罐头、果蔬干制品、冷冻制品等饮品的加工工艺,乳饮制品包括液态乳、乳粉、酸奶、冰激凌等加工技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逐渐重视,功能性食品也逐渐得到了重视,所以在“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中应加入功能性食品。通过整合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课知识的前提下,减少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从而使知识的实用性与系统性增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能力
2教学方法及模式
实践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是用人单位检验学生专业水平的演练过程。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推动实践教学,教育部将其作为关键性评估指标。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4-5],结合理论教学的特点,“食品加工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作业、理论测试等为主的教学方式,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做到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形成“教、学、做、售”一体化,实现从以往的“纸上谈兵”到实践中“率众杀敌”的转变。采用分组式教学,每个组都要有负责人,每位负责人分配任务要均衡,使每位学生都能有负责的部分,让每位学生都有责任心。通过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由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并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践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使学生先熟悉工艺,对知识产生亲切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相互转化,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6]。
3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评估和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该课程考核设计也包含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方面的考核来确定学生的最终分数,这充分体现考核评估综合化、考核时间全程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实用化、考核目的具体化。该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时为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课后作业、课上回答问题及表现情况,为30分;实践考核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实践中的表现、实验报告等,为30分;期末考试40分,包括专业知识和实践成绩,在期末考试实践成绩中,学生可以选择研发产品或者解决企业中的问题,改善现有产品,生产的产品先由教师打分,然后通过在校内培训基地学生的销售情况及喜好程度等市场要素来确定学生研发的产品品质及最后成绩。
4结语
[关键词] 粮油价格应急预案政策制定政策制定
从2005年11月初开始,居民生活中离不开的米、面、食用油的价格不断上涨,许多居民明显感到了消费压力,部分居民感到恐慌。实际上,国家粮食储备丰富,粮价的上涨只是短期市场供求不平衡的结果,国家采取措施基本上控制了粮价。但此次粮油价格的波动,却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粮油价格上涨的原因
1.供给方面
(1)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公司”)过度收购是导致粮油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我国粮食已经三年大丰收,为避免粮价下降而损害农民利益,中储粮公司依政府指令按保护价、优惠价敞开收购粮食,粮食的“最低收购价”高出市场粮价,农民售粮踊跃,加之地方政府对“托市收购”赞赏有加,于是有关部门决定,不再限制最低价收购的小麦总量,而是由中储粮公司“敞开收购”。结果,中储粮公司收购的小麦竟占到今年小麦总产量的40%以上。正是由于小麦“最低收购价”高于市场预期,最初大多数民营面粉厂商按兵不动,意在等中储粮公司停止收购后再到市场购粮。但谁也想不到,由于中储粮公司掌握了大部分粮源,市场上各民营粮商和加工商买不到粮食,不得不抬价收购粮食。掌控托市收购大批粮食的中储粮公司未能及时放量供应,小麦和面粉价格自然上涨,同时引发副食品价格上涨。另外,粮油连动性使得粮食市场的风吹草动也加剧了油料市场的动荡。
(2)生产成本上升是导致粮油价格上涨的间接原因。国际石油价格在高位徘徊了一年多的时间,推动了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并最终导致粮油价格上涨。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保持高价位,化肥、农药、农膜这些直接以石油为原料的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也上涨,进而会推动农产品价格上升。另外,石油价格上涨也增加了交通费用,而这又进一步提高了粮油的运输成本,并最终影响到粮油的市场价格。就油料市场看,食用油价格波动主要受美国大豆期货价格上扬带动,加之国内大豆主产区减产,从而造成短期的市场供不应求。粮油连动性使得粮食市场的风吹草动也加剧了油料市场动荡。
2.需求方面
(1)从消费用途看,口粮消费有所下降,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明显增加。
(2)面粉等粮食加工企业提前进货以备节日之需,客观上也造成价格上涨。
(3)粮油作为生活必需品,人们对它依赖性强,粮油价格上涨,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的需求增强。
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自然会一涨再涨。
二、粮油价格长期走势的思考
此轮粮油价格上涨与2003年发生的那轮价格上涨的原因有着本质的不同。上次的价格上涨是由于长期粮价低靡,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以及农民耕地得不到有效保护,最终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大幅下降。而此轮粮油价格波动并非市场存量粮食供不应求,因为最近三年来我国粮食大丰收,粮食库存充裕,不存在缺粮的风险。因此,由于中储粮公司收购过多而导致的粮油供求短期失衡,完全可以由国家发挥临时存储粮对市场的调节作用而得以控制。
但是,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的物价上涨,却难以在短期内得以解决,这必将推动粮食价格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出稳步上涨的趋势。粮油是食品加工行业的基础生产资料,粮油价格上涨会引发整个行业成本和收益的加速变化,并将快速传导到整个产业链,尤以下游行业受影响最大。另外粮油也是居民的基本消费品,粮油价格上涨也会提高居民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由于以粮价为核心的食品类价格在CPI(消费物价指数)总水平中的权重大约占三分之一,因而此番粮油价格上涨以及由此所导致的食品行业价格的上涨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加,最终会推动CPI上行,也就意味着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增加。一般来讲,CPI在5%以下属正常范围,超过5%则必须进行调整。
2005年以来,由于国内投资旺盛,贷款总额上升较快,所以央行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年内进行了两次加息,三次调高准备金率。如果未来的CPI上升,但仍在5%以内,央行还会保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主要以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商业票据或再次提高准备金率为主。如果CPI上升超过5%,那么央行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它不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是它可能会给我们的投资行为带来影响。
另外,虽然目前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一是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耕地保有量人均仅1.4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二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农户平均耕地仅7.3亩,只相当于美国的四百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三是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基本趋于稳定,年均贸易量大体保持在4800亿斤,约为我国粮食年度总产量的50%左右。我国粮食进口国内需求量的1%,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从长远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制约和种粮比较效益影响,产量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很大。而随着人口增长,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因而紧平衡将是中长期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
三、粮油价格波动应急预案的思考
2005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粮油供应工作稳定粮食市场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2005年12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加大协调力度,加强对食品,特别是粮油食品安全信息的管理,正确引导舆论,防止炒作误导人民群众心理预期,并及时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国家食药监管局要求,各地须结合2006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具体要求,加大复查力度,针对当前突出的食品安全隐患,采取联合行动,进行集中治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尤其要加大对“陈化粮”、“地沟油”、“工业盐”等非食用原料的监管力度。
2006年5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公布了《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经济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最为公众关注。近期,党和政府不断强调和推动公共安全与社会管理的建设,并将这一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其日益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定位,表现出执政党和政府的责任意识与不断进步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执政与管理理念。但思路的明确和目标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实践的逐步推进,需要在具体工作中付出艰苦的努力,方方面面都要为之尽力。
虽然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了粮油价格上涨局面的不利影响,但是此次粮油价格波动还是显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预警机制上还存在不足。如果能在收粮与放粮的环节上事先有所调查和分析,掌握供求变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那么就会及早控制粮油价格波动的幅度,而不会出现居民的忧虑和恐慌。因此,制定应急预案必须与风险分析相结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做好食品安全的风险调查和分析工作,掌握供求变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这样才能提高预案的质量,不断完善预测预警机制,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思考
表面上看,价格上涨是由于此前为保障农民收益以行政手段加大了粮油储备,从而造成暂时的供应吃紧。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农产品价值被低估也是此轮上涨的内在原因之一。多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一直偏低,这是极为不正常的现象。农民问题的核心之一在于收入过低,而收入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产品价格低。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中央建设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政府加强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国粮食已经三年大丰收,为避免粮价下降而损害农民利益,中储粮公司依政府指令按保护价、优惠价收购粮食,但结果却过度收购造成了粮食暂时的供应吃紧。政府的本意或出发点是好的,其政策也正确的,但是,往往执行起来就走样,其主要原因是政策的影响性太大,以致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能够积极地响应政府政策,而不能耐心地从本质到内容上全面地把政策吃透,只是从形式上盲目地、片面地去执行政策。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也只是确立了目标和明确了方向,而并没有进行严谨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不能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形成有形的约束力。两方面合起来,导致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执行政策上总是有很大的偏差,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政府政策制定上实施细节的不明确和实施过程的软约束。
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仅仅确立目标和明确方向,而且还能够耐心地去设计政策的实施机制,保证政策实施过程的有效约束和监督,那么政策的实施结果自然会达到满意或是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许斌:中国粮食保护价政策内容核心及其评价.财经理论与实践(长沙),2003,24(2):101~107
[2]市场经济研究所 “中国市场形势动态分析”课题组.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与宏观调控建议.国研网(北京)国研报告,2006-2-27
[3]王海磬: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光明日报(北京),2006-08-17
[4]农业部称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态势将长期存在.新京报(北京),2006-12-17
目前,中国有三家国资背景的粮企:中储粮主要负责全国粮食的收购和储藏,中粮集团侧重粮食下游产品加工,而华粮集团则主要负责将东北粮食以散装物流的方式向关内运输。
近年来,中粮集团通过国际化战略布局,终于具备大粮商的实力,成为可与四大国际粮商"ABCD"(即、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比肩的全球性农业公司。
海外布局
去年12月23日,中粮国际有限公司宣布以亿美元收购来宝集团所持有的来宝农业49%股权,此前的2014年,中粮已经收购来宝51%的股份,由此,中粮全资拥有了来宝农业。
早在2011年,中粮集团首次布局海外粮源。并购澳洲塔利糖业,2014年2月和4月,中粮先后收购荷兰农产品及大宗商品贸易集团尼德拉51%的股权和香港农产品来宝集团旗下来宝农业51%的股权。两项收购耗资约30亿美元,是当时国内粮油食品行业规模最大的海外并购。随着两项收购,中粮成为财富强榜上排名上升最快的中国公司,由2014年的第401位上升至2015年的272位。
至此,中粮在营收上进一步逼近全球“四大粮商”。第四大粮商邦吉的年营收在570亿美元左右,而收购来宝农业后,中粮年营收大约可达550亿美元。
此外,中粮在大豆等油料作物的压榨能力、大米加工能力、小麦加工能力等指标上,不仅在国内大幅领先嘉吉、邦吉等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与市场第一的丰益国际也十分接近。
有分析认为,中粮的海外收购,进一步扩大了中粮的营收规模,可以促成其实现产业链全球布局。尼德拉集团在南美和欧洲的市场竞争力较强,来宝农业除了在南美、东欧有布局,范围还覆盖南非、澳大利亚等地区。尼德拉的优势在于对一手粮源的掌控和南美市场领先的种子业务。来宝农业在以南美、黑海为代表的粮源产地和以亚洲为代表的终端市场均布有油脂压榨厂和精炼厂,全球粮油加工能力有较强基础。
中粮前董事长宁高宁曾表示,这两起并购使中粮得以深入参与世界主要地区的粮油生产和采购平台。此前,中粮在海外买大豆,必须是找中间商、供应商订购,现在通过控股的尼德拉,就能从巴西、阿根廷的农民手中直接买到,在大豆的价格上,摆脱了中间商、供应商的掌控。
目前,中粮集团已经实现了在南美洲、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的整体布局,在农产品大宗贸易产地美洲与消费终点站亚洲之间,形成了一条“中粮粮食走廊”,一个庞大的中粮全球产业链脉络已然成形。
在素有“世界粮仓”之称的巴西,中粮目前还拥有2家大豆压榨厂、4家糖厂、1家转运站,在巴西的谷物油籽经营量每年可以超过800万吨,粮源合计万吨,粮食仓储能力是181万吨,这些将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起到保障作用。
在目前全球的粮油产业链中,从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上游种植一直到加工、销售,最终必须依赖大型码头来实现物流运转,巴西桑托斯港口是全球粮食贸易最重要的集散中心之一,在这里形成了全球农产品东西半球的重要流动,目前中粮旗下T12A和这两个码头,正是全球农产品价值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并购整合大戏
2013年,中粮集团与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下称华粮集团)重组,由此获取了华粮集团的仓储和物流,中粮集团倾十年之力打造的全产业链,至此获得形式上的完整。
此后,中粮集团正式开启资产整合大幕。今年1月4日,中粮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食品以及中粮地产旗下华高置业签署了股权及债务转让协议,前者将旗下金帝食品公司以6.11亿元人民币出售给中粮地产。曾经的国产巧克力金帝“四连亏”的局面,让其母公司中粮集团开始谋划调整金帝的产业模式。而让金帝倍感凄凉的是,中粮地产接盘看中的也是其地产板块并不是巧克力本身。
除此之外,中国食品旗下的“福临门”食用油将被剥离出来,整合到中国粮油控股上市公司里,专业做米、面、粮、油等。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粮油控股是做粮油加工,中国食品做小包装食用油销售,上下游不一致,2015年中国粮油控股油脂加工亏损,中国食品的小包装食用油赚钱,作为上市公司,中国粮油控股要把福临门拿过来。
福临门是国内第二大小包装食用油品牌,市场份额在15%左右,位列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之后。2005年时福临门从中国粮油控股剥离到中国食品,成为中国食品重要的业务板块。
这只是中粮集团内部整合的一部分。中粮集团已经成立中国食品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平台,未来中国食品、蒙牛乳业、中粮肉食、我买网等会装入该平台。
中粮内部管理人士透露,按照中粮的全产业链发展计划,下一步将要对中粮国内粮油资产与收购的尼德拉、香港来宝农业的资产进行整合,并确保在年完成,而在这场整合中,预计将会提高中粮粮油主业的赢利和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在宁高宁主政的11年间,中粮集团发起了不下50起并购。目前资产超过719亿美元,个分公司和机构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仓储能力3100万吨,年经营总量近1.5亿吨,年加工能力8950万吨。
与此同时,中粮集团还形成了诸多品牌产品与服务组合,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茄制品、家佳康肉制品、香雪面粉、五谷道场方便面、悦活果汁、大悦城ShoppingMall、亚龙湾度假区、中茶茶叶、金融保险等。
中粮集团内部人士透露,接下来,中粮方面将大致按粮油、食品、地产、金融等类别,采取“合并同类项”的办法,对11家上市企业进行拆分、整合。如果再加上集团的整体上市计划,这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全产业链战略
过去的中粮是国内的粮油巨头,尽管中粮在诸多细分领域位居第二,但从粮油全产业链的大格局上看,其仍称得上是中国第一粮商。但是如果与美国、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这四家操控了全球粮食交易的国际大粮商比,中粮还是一个小个子。
自从2004年宁高宁执掌中粮开始,提出了全产业链战略,集团就开始向食品领域的上下游挺进,并试图在全产业链模式的运作下,将小麦、稻米、玉米、油脂油料、糖、番茄、大麦、肉食等产业链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了整个粮油食品从“从田间到餐桌”的畅通无阻。根据宁高宁的规划,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全产业链巨头是中粮集团的终极目标。
宁高宁曾表示,“未来我们希望把全球化产业链建立起来,把全球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粮食等农产品,用最有效率的物流、加工和服务,形成消费品,供应到所需要的国家,使中粮成为具有真正规模实力、运营实力、财务实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
这种思路在尼德拉和来宝农业两项并购中可见一斑。其有助于中粮在全球最大的粮食产地南美、黑海等地区拥有的优质粮源,并把它们与拥有最大粮食需求的亚洲新兴市场建立联系。宁高宁说,这会“大大提升中粮的供应链效率”。
当然,并购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摆在中粮眼前的棘手问题是盈利能力的下降。中粮集团旗下上市公司2015年上半年的业绩显示,除蒙牛乳业能够保持利润增长以外,其余上市平台均呈现净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局面,中粮集团目前的负债率已经高达以上。
这被外界认为是全产业链模式的危局。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不能在很短的时间段就给企业定性,中粮前期更像是资源积累,可能会存有扩张过快的问题,但随着内部整合梳理完成,这些问题都有望解决”。
中华粮网分析师焦善伟认为,中粮以其特有的身份,在打造全产业链的过程中,即使短期内会面临亏损或业绩下滑,也必须在粮油、食品加工领域,做一些长远的产业战略布局,而要完成这样的布局,完善全产业链,并不能要求企业在短期内一定要获利、赢利,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判断。
此外,由于中粮肩负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在有关方面对食用油市场价格进行宏观调控时,中粮也会率先主动降价,为稳定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对于外界更为关注的中粮主要业务的整体上市,设定的时间期限是2019年。中粮集团更大的目标是转型为一家公开上市的“全球性农业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有能力与四大国际粮商“ABCD”抗衡。
资料链接
美国的粮食国际战略
美国是世界上真正建立粮食国际战略体系的国家,作为全球第一粮食生产大国,其对世界粮价的话语控制权早就展开。为了垄断世界粮仓,建立粮食霸权,美国借助或实施了绿色革命和转基因革命、长期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和新能源革命等一系列措施。
二战后,美国洛克菲勒家族主导了以化肥、农药和高产种子应用为标志农业技术革命。它大幅度增加了粮食产量,重要的是农业已经成为石油化学农业,石油能源成本所占总成本比重已经超过60%,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和石油驱动的机械的能耗;更重要的是,这使美国弹药原料生产商转为化肥农药生产商(氮是高能炸药和化肥的基础原料),并直接形成了对世界杂交种子专利、农药专利的垄断,这些公司包括标准石油、陶氏、杜邦(先锋良种)和孟山都(迪卡)等。
当前,世界公认的拥有强大实力的转基因粮食巨头有三家属于美国的公司。这三家农业巨头公司孟山都、杜邦、陶氏化学控制了全球80%以上转基因种子的主要专利,包括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甚至蔬菜、水果和棉花等。
在美国,给农产品定价的是农产品期货市场,但在幕后操纵期货市场的是美国特有的超级粮食经销商,它们被称为“大粮商”。美国农业综合体的基础奠定于世纪,与军工联合体相比,农业综合体更多地左右着美国的内政和外交。
美国内政外交的大前提是“以粮食为国家根本”,而不是核武器和金融。核武器不能使用,金融也会周期性地引起恐慌。如果全面观察美国的一系列举动,就能看到其世界战略的全貌。四大粮商擅长进行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并形成一个价值传递链条,利用旗下注册于维京群岛、新加坡等避税天堂的贸易公司,将生产与加工环节的利润转移到贸易环节,实现避税,并将利润最大化。
早在1970年代,粮食外交和构建美国主导的粮食霸权就走向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地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这句鲜为人知的断言总结了美国的强权哲学,至少是那些躲在幕后决定着美国外交和国内政策的少数精英人物的强权哲学。
美国前农业部长约翰・布洛克曾指出:“粮食是一件武器,用法就是把各国系在我们身上,它们就不会捣乱。”
为了控制全球农产品市场,美国长期实施巨额的农业补贴政策。美国国土辽阔,农业经营规模天然具有规模优势,但远不及美国的农业补贴重要。美国的农业补贴制度从大萧条时期的1933年就开始,仅在2008年,美国农业补贴就达到2900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当年粮食价格的约30%和25%。也就是说,美国的小麦和玉米从政府补贴中获得了相应的价格空间和比较优势。实际上,众多粮食生产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农业竞争在本质上已经演变为小农生产与美国财政部的竞争。同时,美国农田长期有1/3处于休耕状态,以便控制粮价。由此,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它有大量休耕的土地。由此,美国政府每年拿出上千亿美元进行农业补贴。当其他后发国家拼命挤占自己耕地用来发展工业,从而制造出廉价消费品输往美国时,美国却减少了粮食出口,抬高了粮价。
数据显示,各类农业食品的集中度,近几十年来,都在迅速地向美国的粮食巨头集中。粮食巨人的触角不仅停留在加工环节,还进一步伸向投入环节。使得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多种生产性投入,都一步步走向集中。在北美,康纳格拉冷冻食品公司与杜邦公司,谷物巨头嘉吉与种子公司孟山都,诺华公司与粮油公司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已经形成了三个食物联合体,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到了食物的销售环节,仍然在大公司的控制之下。
大量的粮食援助是美国常用的“手段”:在诸多非洲国家,接受粮食援助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为美国生产香蕉、可可等非农经济作物,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因此荒废,沦为美国附庸。海地的悲剧即是一例:1995年前该国年产大米17万吨,可满足95%内需,但1995年向美国敞开大米贸易,比海地米便宜一半的美国米迅速占领市场,农民改行种别的,如今海地3/4的大米都来自美国。
美国将生物能源作为类似粮价遥控器的武器,能在控制粮价上更加游刃有余。2007年1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以谋求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对石油的依赖,增加生物能源的利用份额。根据这项法案,美国政府计划在2022年前将生物燃料乙醇产量提高到360亿加仑/年。这标志着美国粮食战略与石油战略正式合流。玉米换石油,乙醇汽油替代方案,它的低效能比和环保问题已经被人质疑,而这方案本身,事实上就是制造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玉米拿去炼油了,预期供应不足,价格暴涨,随后带动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狂涨。从根本上,“市场上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人们买不起粮食”,这即是所谓“富国的汽车与穷国老百姓争夺口粮”计划。
至此,粮食能源化,能源粮食化,粮食等价于能源。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通过美元向世界征收铸币税,进而补贴美国的农业生产和免费获取石油,然后再通过粮食来生产汽油。石油、粮食与美元三者之间都建立了双向的链接关系,重构了美国金融帝国霸权的黄金三角。美国新能源法案开启了美国霸权的新时代。由此,粮食期货,将粮食定价掌握在华尔街的垄断金融资本手中。
【关键词】菜籽油;营销策略;客户关系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菜籽油俗称的菜油,又叫香菜油,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健康的食用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采用十字花科植物芸苔(即油菜)的种子榨制所得的透明或半透明状的液体,经过先进的压榨和精炼工艺加工而成,不含黄曲霉毒素和胆固醇,保存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甾醇,营养丰富,对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显著的效果。如今菜籽油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热门食用油,在消费者心里食用油不仅是烹饪的调味品,也追求健康和营养。十年来,消费者对食用油的消费观念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内二、三级菜籽油市场潜力巨大,根据目前的消费趋势来看,食用油产品的品类在不断升级,消费者必将从中做出选择。与此同时,在食品行业中,存在了众多的小品牌的菜籽油产品。
本文从小品牌菜籽油产品营销策略方面入手,分析了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科学的产品市场细分及全方位的网络营销用以解决中小品牌菜籽油产品如何同“金龙鱼”、“香满园”、“福临门”、“鲁花”等国内知名品牌竞争,如何提升市场占有率,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并记住该产品,从而使公司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稳定发展的问题。
1.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中小品牌菜籽油产品往往缺乏正确的品牌兴公意识,产品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其他同类知名品牌的产品。品牌是一种名称、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一种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其他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因此,中小品牌菜籽油产品应该注重品牌意识,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商品的档次,还可以保护其知识产权。
部分中小品牌菜籽油产品的企业在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品牌方面并未重视,导致公司市场占有率低。为了让公司效益越来越好,在品牌塑造过程中,首先应体现在产品包装方面,中小品牌菜籽油产品应该突出企业自身产品品牌。同一地域内不只一家公司生产菜籽油产品的企业,同时,很多商家都打球,使用一些容易使顾客混淆的品牌名称,误导顾客。为此,企业可以在产品的外包装口挂上标签,使产品既美观又有利于公司对产品品牌的宣传;公司也可以在桶装油的瓶口系一块小标签,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打开瓶盖时必须取下小标签方可使用,这样让消费者更多机会认识公司品牌。标签中要采用样式鲜明的企业或产品的Logo,增加消费者品牌的认知度。
2.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
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搞好和客户间关系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不好,会造成窜货,价格混乱,利益冲突,闲置资源,营销成本增加等问题,会导致营销效率降低,很难实现客户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从而影响客户关系。
企业应该建立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部门。如果公司规模较小,部门可以由客户资料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组成。客户资料管理部门需要安排专门的客户资料收集人员、客户信息统计人员和客户分析人员;客户服务部门由售后服务人员、客户投诉处理人员和客户回访人员组成。由专门的人员去对客户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把客户按照忠诚度、消费水平、购买量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类别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了解客户的需求,改进公司产品,满足客户需要。由于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管理者应该主动与客户联系进行沟通。同时,公司应该重视客户意见反馈,开通线上和线下的意见信箱,及时查看相关内容,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回复意见,解决客户问题。
3.科学的产品市场细分
中小品牌菜籽油产品的市场细分一般做的并不科学,这也就导致了市场定位的不明确。因此,企业必须科学的进行市场细分,从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和心理细分三方面综合考虑。
地理细分:菜籽油作为餐饮的基本原料,对城市和农村消费者都适合。多数的中小品牌的菜籽油产品主要销售地在其地市内,有部分市场在地市以外,因此,根据目标市场的地理区域,可以将市场细分为:市内城市市场、市内农村市场、市外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市外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
人口细分:现在中国家庭的规模看似较小,但家庭数量在逐渐增加的,大部分家庭都选择自己烹饪,所以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是一个潜在的客户。公司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收入、家庭人口、家庭生命周期,将市场细分为:高收入大家庭市场、高收入小家庭市场、中等收入大家庭、中等收入小家庭市场、低收入大家庭市场、低收入小家庭市场,其中高收入小家庭市场偏向于购买营养价值高、品质优的油脂产品,而低收入大家庭市场偏向于购买价格低廉、品质一般的油脂产品。
心理细分:按照消费者心理因素可以划分为:俭朴型、时髦型、奢华型、保守型等。俭朴型消费者更注重的是产品价格,同类产品他们更偏向于选择经济实惠型;时髦型消费者更倾心于潮流和新事物,会对新生事物和宣传曝光率较高的产品感兴趣;奢华型消费者更加关注品质,这类消费者不会计较价格而更多的是希望物有所值;保守型消费者的忠诚度较高,选定一个品牌后,不喜欢做新的尝试。
4.全方位的网络营销
生产中小品牌菜籽油产品的企业由于规模限制和思想意识保守,往往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数只有一个简单的静态网页,顾客无法及时了解到公司的产品情况,简单的公司网页也会令顾客对公司的形象大打折扣。为了实现公司网络营销战略目标,公司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实施全方位的网络营销。
公司应该建立公司官方网站,站点栏目应由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公司文化、商品展示、行业动态、公司荣誉、公司动态、通知通告、合作伙伴、资料下载、服务热线、在线BBS、联系我们等。并且公司应该派专门的网络人员管理网站,及时更新网站中需要更新的内容,使浏览者能够及时了解公司近况。除了网站推广外还可以借助电视广告对公司产品品牌进行宣传。比如地方电视台插播广告,广告内容应该插入原料地和生产车间工作人员认真工作的场景,并强调“纯压榨菜籽油,不使用转基因原料。在线下公司同时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政府组织的“温暖送下乡”活动,可以为农村的孤寡老人送去粮油食品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公司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分享这些关于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和心路,并附上活动图片,提高微博点击率和维信关注度,吸引大量的粉丝,建立自己的粉丝群,这样在宣传企业文化、产品品牌时,粉丝的接受度和转发度也会大大增加。
菜籽油行业未来必将朝着更加健康、营养的方向发展,而且对于产品性价比的要求仍将持续。企业必须认真落实市场营销战略、策略,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及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营养的菜籽油产品。
【参考文献】
接手蒙牛3年后,似乎中粮才开始真正着手打造一个全新的蒙牛。最近一段时间,中粮对蒙牛“频频出手”:悄然增加持股比例、换帅孙伊萍、引入欧洲乳业巨头ArlaFoods、宣布投资30亿-35亿建新牧场、努力改善媒体关系……
但蒙牛此前十几年超高速、跨越式发展,亦留下大量顽疾,作为大股东的中粮能有怎样的作为?中粮能否改造蒙牛重营销轻质量的发展模式?狼性文化的蒙牛能否驯服?食品安全问题能否真正得到解决?
中粮驯牛
自2009年中粮入股后,蒙牛三年内接连出现4起食品安全事故,终于促使中粮开始下决心真正介入蒙牛的运营管理。
去年7月中粮斥资近36亿港元场外大手笔增持1.42亿股,将持股比例由微调后的19.92%升至28.04%,使得曾与牛根生一道披荆斩棘创立蒙牛的原团队已基本全身而退;又在去年黄曲霉素事件之后,继续增持;2011年年报显示,其目前持有蒙牛28.06%股份。
4月12日傍晚,蒙牛乳业公告,中粮地产原副总经理孙伊萍接替杨文俊任总裁。至此,蒙牛向“牛根生时代”挥手告别,真正进入“中粮时代”,中粮在蒙牛的话事权得到充分体现。
在中粮集团新闻发言人殷建豪看来,女性特有的亲和力,是宁高宁较看重的。
另一个原因是孙伊萍在食品饮料领域有专业优势。1993年,孙伊萍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食品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农产品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同年加入中粮集团,从事中粮集团对可口可乐装瓶业务的投资管理业务。
此后12年,孙伊萍先后在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海南可口可乐、湛江中粮可口可乐公司工作。2005年出任中粮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粮集团(西南)大区总经理。
同时空降蒙牛的还有王艳松,也曾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任职十年,负责质量体系建设和管理。
上任伊始,蒙牛“改革”动作频频:在奶源建设方面,砍掉1.5吨以下奶站;清理OEM代工厂;宣布35亿元投资奶源等。无不显示这位实力派女将的雷厉风行。
尽管改革的决心很大,但是孙伊萍接手的蒙牛仍然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撰文指出:中粮集团的长处在加工业,没有介入过畜牧业,和快消品不同,畜牧业产业链太长,驾驭的难度更大,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风险也更大,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涉及到的是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问题。
这几年蒙牛状况不断,从皮革奶、奶粉雌激素到学生奶事件,品牌不断透支。
另外,蒙牛在广告与宣传上的投入一直持续增长,2011年,蒙牛的广告和宣传支出为28.4亿元,占到了总收入的7.6%,比2010年增长20%,比2007年增长85%。
广告投入是净利润的近两倍。蒙牛的销售为先战略在多年发展下已成惯性,整个销售领域几乎都是杨文俊一手打造的人马,作为一家营销驱动型的企业,突然改变其十几年的运作模式,亦要考验孙伊萍的经验和智慧。
高盛集团就此发表报告称,尽管孙伊萍有食品饮料行业的背景,但无乳品行业的经验,鉴于第一季度乳品市场增长势头低于预期,以及蒙牛乳业市场份额流失,预期公司的销售增长势头将令人失望,因此下调其2012-2014年税后纯利预测17%-33%。该行对其评级由“中性”降至“沽售”。
为避免造成内部剧烈波动,孙伊萍尽力维护各方利益的平衡,她表示将“在过程中不让任何高管因为改革失去位置,不让各个利益方利益受损”。
一方面是需要大动手术,彻底改变“重营销轻质量”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又要在一个狼性文化的公司维护各方利益的平衡,对孙伊萍而言,担纲蒙牛,的确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挑战”。
代工工厂顽疾
6月17日晚,一条名为《我在内蒙的十天蒙古冰激凌代加工点实习记录》的帖子,开始在网络疯转,微博相关帖子的转发也超过2万条,评论则达2000条。
蒙牛乳业随即公布了调查结果,承认环境管理存在违规问题,并指出,该工厂已被要求整改,相关责任人被停职处理。
蒙牛旗下的冰激凌加工厂是中国冰激凌生产最大的厂家之一,蒙牛乳业2011年年报显示,蒙牛旗下冰激凌业务收入上升4.7%至人民币32.586亿元,占集团收入的8.7%。
一位曾经和蒙牛集团合作过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与代工工厂合作的方式很多,有长期合作的,也有只临时签几个月合同的,生产中,巧克力原料有真的用天然纯可可的,也有的纯粹就是色素勾兑,其中价格相差十几倍;奶粉则是用的工业奶粉,就是残次或者过期的液态奶或是过期的婴幼儿奶粉,通过氧化还原,喷成工业奶,也就是大包粉做原料,“原料不好加上生产模具、试剂可能存在问题,这样生产出的冰激凌,除了卫生问题,经常会出现铅等重金属超标的问题”。
无论是蒙牛自己的工厂或是代工工厂,其实都有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操作守则,按照规定,蒙牛在代工工厂还设有驻厂监督员,只是“规则都是完善的,但执行层面就很难保证了”,前述人士表示。
对于蒙牛如何对加工工厂进行整改,时代周报记者致电蒙牛集团行政总裁姚海涛并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时,仍没有回应。
不过,一位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蒙牛已经意识到代工工厂存在的问题对市场和品牌带来的伤害,目前正在广东自建大型的冰激凌工厂。
欧洲股东参与管理
6月15日晚间,中粮集团、蒙牛以及欧洲乳业巨头ArlaFoods(爱氏晨曦)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签署协议,爱氏晨曦将以17亿丹麦克朗(约合22亿港元)入股蒙牛,持股约5.9%,成为继中粮之后蒙牛第二大战略股东。
这个消息算不上很突然,在6月11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就对外表示,作为食品产业链的主体,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希望通过“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这种商业模式,协同整个产业链的各利益方,使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能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做好,每个环节都拿出一个合格的产品交付给下一个环节,这样产业链的内部就可以形成一个理想的、自我调节的食品生态系统。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丹麦ArlaFoods成立于1863年,总部位于哥本哈根,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是欧洲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乳业公司,2011年欧洲乳液前四强分别为,雀巢(瑞士)、Lactalis(法国)、达能(法国),ArlaFoods排名第四。
ArlaFoods也是全球最大的有机乳品生产商。2011年营业收入550亿丹麦克朗(约为10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五,也是不少中国乳企的上游供应商。目前,ArlaFoods在全球拥有两万多名员工、超过200名研发专家。
和以往投行只从蒙牛处获得投资收益不同,ArlaFoods今后将参与蒙牛管理,入股后,该公司有权向蒙牛董事会提名一名董事。
事实上,早在2005年,ArlaFoods和蒙牛就注册1.8亿元成立合资公司,主要生产奶粉。
不过,与伊利奶粉业务去年做到56亿元相比,蒙牛与ArlaFoods的合资业务一直处于亏损,年报显示,2011年蒙牛奶粉销售额仅4.28亿元,全年亏损2119万元,较上一年的亏损2518万元稍有好转。
此次合作被多方寄予厚望,ArlaFoods首席执行官PederTuborgh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品市场,ArlaFoods将与蒙牛在牧场管理、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等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高附加值乳制品。”
“ArlaFoods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蒙牛,无疑将为蒙牛在奶源管理、质量可追溯及产品研发等各方面带来实质性的提升,”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如此表态。
不过,与ArlaFoods的合资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存在疑问。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此前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包括恒天然在内的大部分国际乳业巨头,都是合作社模式,乳企的股东,都是一些大的农牧场主,农场主委托企业加工生产,而蒙牛很难学到这种模式。
合作社模式盛行于国外上百年,在欧美农业中广泛采用。这类模式之所以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把奶农对奶源投入的利益跟乳制品产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打破了原先的供应方与食品企业的利益对立,实现利益趋同。
但是在中国,乳企集中在加工这一部分,奶源被视为上游部分,压低收奶价格,和上游奶源供应商博弈,是中国乳企的现实国情。
奶源三年自给自足
蒙牛乳业2011年财报显示,目前蒙牛乳业已在全国参建、参股的万头牧场达14座,基本完成纵贯南北的奶源布局,进一步将牧场化和规模化奶源提升至近80%,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4%。
6月11日,蒙牛公布,其宣布将投资30亿-35亿,建成8-12个牧场,把原本计划在2016年或2017年实现的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的目标,提前到2015年实现。蒙牛还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富源牧业”,计划在东北、河北、内蒙古等地筹建千头至万头的自营牧场。
然而80%的数据还是刺痛了很多乳企,一位为蒙牛代工生产牛奶的乳企董事长对时代周报记者直言不讳:这绝不可能。
现代牧业是蒙牛做大的奶源供应商,现代牧业的年报数据显示,蒙牛乳业集团采购占据现代牧业的原料奶总销售额分别约为2008财年的98.9%、2009财年的99.6%、2010财年的97.6%及2011财年的97.4%。而2011财年,现代牧业的原料奶总量约为28.9万吨,但是蒙牛乳业去年的总产能为705万吨。
“现代牧业只能为蒙牛乳业提供5%鲜奶,即使现代牧业加上所有蒙牛乳业能控制的牧场加起来,其产量也没多少。”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此前蒙牛乳业总裁杨文俊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牧场奶源只占蒙牛奶源的10%左右,主要用于高端产品的生产使用。
那么,按照蒙牛年报的说法,除了“牧场化”奶源,剩下的70%就是“规模化”奶源了。
“什么是规模化牧场,按照之前国家农业部的规定,规模牧场可享受一定的国家补贴,其中规模牧场须养100头牛以上,在中国规模在100头牛以上的牧场仅占31%左右,按照蒙牛的说法计算,就要全部供奶给蒙牛,这怎么可能?”王丁棉表示。
王丁棉还表示,农业部今年出台新规定,规模牧场由以往的100头更改为300头以上,这么算下来,蒙牛的牧场化和规模化奶源还不足1/3。
资产重组是市场上经久不衰的炒作题材,许多上市公司重组后脱胎换骨,实现了由“乌鸡”到“凤凰”的蜕变。2009年以来,虽然中国经济还处于恢复阶段,但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率先反弹,沪指从年初的1880点一跃超过3100点,增幅超过65%,市值也从去年10月最低的不到11万亿飞升至21万亿,此前纷纷中止或暂停的上市公司收购重组又借着这股春风,迅速活跃起来。
2009年上半年,共有582家上市公司收购公告,涉及金额达到2千8百亿;收购公告的上市公司有10家;有45家上市公司了资产置换公告,其中置出资产账面价值为17亿元,置入资产账面价值为7亿元。在这些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收购重组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创新所有制模式
案例:7月7日,蒙牛乳业公告称: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与私募股权基金厚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共同投资组建一家新的公司(中粮集团持股70%),新公司以港币每股17.6元的价格,分别向蒙牛认购新股,以及向老股东购买现有股份。蒙牛乳业将发行1.738亿股新股,约相当于已发行总股本的11.13%。股份认购及售股交易完成后,该公司将持有蒙牛乳业共计约3.48亿股股份,约占总股本的20.03%。
目前,蒙牛的一致行动人仍占据其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但并未参与公司的具体管理,停牌前占股比例约为8.4%。此宗迄今为止香港食品业上市公司中最大一笔交易的结果却是“蒙牛”第一大股东或将易主。此笔交易中,中粮集团是长期持股的战略投资者,不参与蒙牛的具体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的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改变目前的战略方向。7月7日上午,蒙牛乳业H股恢复交易,以20.5港元/股的价格高开,开盘涨幅超过7%。
点评:迄今为止中国食品行业最大的一笔交易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中粮和厚朴投资的入股,将丰富蒙牛的所有制模式,即“民营资本+国有资本+战略合作”的新型合作模式,这样的股权结构既有利于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也有利于蒙牛借此舒缓财务以及发展环境等诸多现实困扰。这是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合作的一大创新。
不再是单一的强强联合
案例:6月8日,ST东航和*ST上航因重要事项未公告,全天停牌。上航副总裁冯昕在吉隆坡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称,已于6月6日获得政府许可,获准合并。6月11日,东航上航联合重组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正式开展工作并召开会议;东方航空7月12日公布,与上海航空就吸并计划订立吸收合并协议,由东航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将按照1:1.3的比例向上航股东发行东航的新A股。双方的重组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点评:由于东航和上航均不幸戴上了“ST”的帽子,因此两家航空公司的重组被市场评为“弱弱联合”。分析人士认为,两家效益均严重受损的公司之所以有必要走到一起来重组,首先与上海刚刚获批的两个中心建设和举办在即的上海世博会的建设息息相关。也正是因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加速和世博会筹备的迫在眉睫,才让两家公司的重组日益清晰,拖延近一年的重组进程也迫近水落石出。
从业务角度来看,“东上”两家联手后,将与国航、南航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据了解,“东上”两家联手后,将占据60%左右的上海航空市场份额;国航主导北京地区航空市场,南航则牢牢掌控华南市场。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主导地位的确立,也就奠定了中国航空业未来的大格局。
无论强强携手还是弱弱联合,只要能带来双方经营绩效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就是好的重组和药方。
重组方对于壳资源考察更加谨慎
案例:6月30日,虽然*ST国祥大股东陈天麟与华夏幸福基业股份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陈天麟将所持全部*ST国祥股份3096万股(占总股本的21.31%)转让给华夏幸福,股份转让金额为人民币2.2亿元。不过公告显示,陈天麟所持股权不是过户而是质押给华夏幸福。华夏幸福表示,在入主上市公司后,将通过资产置换及以资产认购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对*ST国祥进行资产重组。
点评:若在支付完股权转让款后,陈天麟所持股权过户至华夏幸福,华夏幸福就将顺理成章成为*ST国祥大股东。由于近期频频出现的借壳上市时遭遇大量“地雷”的现象,在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后,重组方才发现原管理层在多处埋下的“地雷”―例如违规担保、诉讼案件等,让借壳上市恐成为泡影。而此次质押,也许可以理解为华夏幸福在对*ST国祥进行“考察”,如果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很干净,就进行股权过户,如果发现存在大量“地雷”,华夏幸福不排除有将股权“退还”给陈天麟的可能。
投资者对重组方案要求提高
案例:3月23日,南京新百公告称,将原百货经营主营业务变更为商业地产开发和运营,并以定向增发方式向南京金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购买旗下7家公司100%股权。当日复牌后,南京新百三日内市值上涨超过25%,但自25日达到最高点后一路下跌,说明这个方案并不被市场看好。从公告当日开始,不断有媒体和分析师发表文章表示质疑,主要原因是此次收购的资产溢价幅度太高。7家公司之中,溢价幅度最高的珠江壹号,账面净资产8698万元,预估值16.35亿元,溢价近20倍。而在2007年8月28日,南京新百转让这块资产时,转让价格仅为4500万元。
有研究员指出,以高达近20倍的溢价收购当初低价转让的同一块资产,这种低卖高买的伎俩,是标准的转移利润的方式。可见,这家公司是不健康的,基本面也不透明,这种公司不值得投资,应该回避。
点评:中国A股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正在逐渐成熟起来,一有注资重组题材市场就疯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回了。投资者也在资本市场的起起伏伏中越来越理智,对于一些方案存疑的重组,会提出质疑,要求上市公司给出解释。
该事件发生后,南京新百成为市场焦点,众多的质疑声对上市公司重组方案的通过造成了不利影响。重组方案出来1周多,媒体不断出现文章对其方案表示质疑,直到4月3日,南京新百大股东才出面进行解释,但是由于没有及时给媒体反馈,使得猜测进一步升级。
另一方面,出来解释的主体应该是上市公司,而不应该由大股东代劳,这样会降低发言的可信度。由于重组方案的合理性没有充分的说明,还引来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令上市公司市场形象大跌。
运作不规范的上市公司重组失败概率高
案例:5月13日,三次重组未果的*ST国药公告,公司迎来第四个重组方―上海凯迪。按重组方案,由两名自然人钱汉新和滕国祥联合控股的仰帆投资,将持有上海凯迪90%的股权注入*ST国药,作为支付对价,仰帆投资获得上市公司64.69%的控股权。由此,从事医药生产和销售的*ST国药,将转型为房地产企业,而自然人钱汉新和滕国祥将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当日,停牌1个月的*ST国药复牌后直接封于涨停板,收报5.3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