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

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1篇

在实际的教学中,情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是在情感的诱发下得以进行的。也就是说,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心情愉快,从而促进其思维活跃并加强其记忆,甚至是可以使其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反之,消极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心情沮丧,从而阻碍其学习活动,造成其思维迟钝,甚至是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说,任何一节课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感投入和彼此的渗透,否则,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所学课程之间都会缺乏活力和生命力,以至于无法达成情感上的交流。当然,作为一门需要付出感情的学科,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在其课堂上进行情感渗透的必要性。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来进行情感渗透呢?

第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的氛围,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感情投入为的是也同样将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那么,通过创设有“情”的氛围来展开教学活动就是一种情感渗透的方式。不但在课堂上,及时在备课时也都要具有这种情感上的激情和回应。在备课时,我们可以将一些富有感情的素材包含进去或者说是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用情感区建立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句称赞,还可以是对学生的心,师生共同去感受着文章中的各种心情。在课下作业的批改中还可以用使用激励式评语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中的“金色的草地”一文。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描写,朗读之前可以先播放录音让写学生去倾听并引导他们闭上眼睛去心去感受,在心中刻画出一幅“草地”之美景。这就是“情”的氛围创设过程。然后,教师在这种“清”的氛围中展开教学,使学生由衷地发出“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或者“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玩多有趣啊!”等这样的呐喊声,将课堂气氛推向。

第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所学课文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进行联系,将学生的情感渗透转化为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热爱师长、热爱朋友以及热爱一切周围事物的真实感情

现实中的感受与所学文章的联系,使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有了共鸣,那么何愁学生的感情不被激发,何愁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不感兴趣呢?这就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们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体现在知识的给予上,还要体现在培养他们的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情”上。

仍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中的“金色的草地”一文。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学生用心倾听并在心中刻画出一幅“草地”美景的过程,还是由衷地发出“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等这样的呐喊声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要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来迸发出对于“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城市或是我们的国家等”由衷的热爱,因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城市或是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之美。最后,教师结语:“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它们多姿多彩、形态各异。只要我们能够仔细观察,就会有新奇的和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去亲近大自然吧,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相信,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导入了,得到了现实的召唤。

第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一步一步的情感渗透,由最初的“情”氛围的创设,到之后的“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进行联系”,教师在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经历。再往后就是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了,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情的输入”,那么这个阶段成为了“情的输出。”

再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中的“金色的草地”一文为例来进行说明。教师可以开展课堂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就“我身边的大自然”为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将话题缩小到诸如“美丽的蒲公英”、“多彩的鲜花”等。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心中的“美丽的蒲公英”、“多彩的鲜花”等等,然后再通过代表发言以及课后作文的形式将学生的这种“情的输出”充分导出。这也是将情感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升华和提高,学生有了说的素材、说的思维、说的欲望,那么,他们的各种学习技能或是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将小学语文的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富有成效的阶段,而并不再是以往的传统式讲解等,更多的是将学生作为了关注主体。

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2篇

四月份,是极为忙碌的一个月,各类活动相继进行,现对本阶段主要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内容:

1、“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按计划完成:丁玉梅、伍绪等13位老师分别上了公开课。各组分别进行了评课,并且每位授课教师在评课后再次完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反思。各位授课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听课老师评课时也能畅所欲言。

2、 检查了全体教师的教学常规情况:各位老师书写认真,备课及时,教案质量日渐提升。教案书写认真,清晰展示了教学过程及解决问题的师生双边活动。、由教研组长负责检查了所任课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教务处抽查了一年级语文、二年级数学、二年级语文、三年级数学、三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四年级语文和六年级数学作业。各班作业书写情况良好,格式统一,保管比较整齐,老师能及时批改和复批。作业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已与老师进行了个别交流。

3、六年级继续进行了月考,让教师和学生自己查找了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的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情况:

本月我校组织大部分语文教师参加了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竞赛观摩活动,听取了不同年级的课程,老师们都觉得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都表示以后要珍惜机会多学习。

二、工作成绩:

三、存在问题:

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3篇

一、“导读”在中高年级单元教材中与其他训练组成一个有机

的结合体,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上看,从三年级上学期起,每组单元教材均由导读、课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或是回顾拓展组成,这是在继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或回顾与拓展,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该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二、导读内容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的一个重要依据

导读安排在每组教材的课例之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课文的特点,提示教学内容;(2)明确本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点,(安排读写训练项目的,还揭示了

读写训练重点)提出应进行的思想教育,以明确训练目标;(3)提出教学建议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导读包括的内容,对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有很好的帮助,也可以说是制定教订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本组课文中能结合导读所揭示

的重点训练,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导语的其他功能

纵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五至十二册,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

专题。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语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境,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并配以文字用召唤的语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配以精美的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我们只要作为教师不忽视“导语”的“导”,在学习本单元课例之前利用少许时间对学生加以引导学习,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该单元的学习情境中,从而让自己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帮助学生理解“导读”是对学生进行“减负”的一条有效途径

导读中对该组教材的教学内容、训练重点,应进行哪些思想教育都作了提示。我们引导学生根据“导读”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先了解课文的大概,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花大气力去讲解,学生也就用不着花很多心思去突破每节课的重难点,就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如,在第十册第五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大致了解了导读提示的内容(但不必多讲解),他们就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写读提示)。

五、导读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

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预习习惯 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有的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前面几课预习得很好,后来却不成样子。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帮助学生掌握语文预习的基本步骤

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三年级学生为例,三年级对于整个小学学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是一个由低年级向中高年级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认知力较弱、学习能力不足、自控能力欠缺的阶段性年龄特点,以及爱思考、好表现、有较灵活的思维和较强烈的求知欲等心理特征,依据教材及教学方法的要求,我本着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照顾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由浅入深的预习要求,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有效预习模式:

①给课后生字标出部首、写上音序并组词两个;

②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并注上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课题质疑: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读课文3遍后尝试解答;

④提出不理解的词(2~3个),并通过查字典找到词语的意思;

⑤读完课文后,写出你不明白的问题或者你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在把握预习的基本步骤以后,很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二、帮助学生把握语文预习的“三个性”

(一)预习要求的明确性。让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前提是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具体方法和步骤的指引下发展能力,知道目前阶段预习要做些什么,循序渐进,逐步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在刚刚步入三年级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我就向学生仔细地介绍了什么叫预习,预习的步骤包括什么,并且把每一个学习步骤细化,如在课后生字表上“标出生字部首,写出音序,并组词两个”。这样,学生就会更多地留意生字的音形义的关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知道该如何“下手”。

(二)预习要求的层次性。循序渐进是养成预习习惯的关键,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的渐次提高,预习要求要循序渐进,不可求“全”求“深”,要注意相应的层次性。如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学生的课文上全都标注了拼音,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但三年级课本则取消了注音,只是在文中出现较生疏的“三类字”旁才有拼音标在括号里,要求在预习本上完成。

(三)预习要求的思维性。“学贵有疑”,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够清晰、明确地提出问题,是人类一切思维活动的起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预习的要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预习过程中,主要有两大疑问:1.课题质疑,并通过课文自主尝试理解。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课文《军神》时,可以让学生就题质疑:军神是什么意思?军神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在自我质疑,然后通过阅读后自主解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2.读后质疑,读完三遍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或者还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这一要求的设置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属于更高层次的质疑,它不但能调动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还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学习心理需求。如预习《望庐山瀑布》时,对李白感兴趣的学生查阅了他的生平资料,摘抄了他描写壮丽山河的其他一两首名诗,甚至找到了他历史典故当中的一些趣事;对庐山感兴趣的学生,搜集了庐山的资料,发现了其他描写庐山的名诗佳句,甚至找到了庐山美景的一些图片进行展示;对瀑布很好奇的学生,查阅了瀑布形成的原因,了解了瀑布的一些故事。

三、帮助学生巩固语文预习的好习惯

(一)语文预习要求不能太高。过高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索然,应当因材施教,适当降低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预习中,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二)注意从多方面促使学生坚持预习。一是要不断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课上更多地给予其表现的机会、适当的表扬,分层次加“星星”的方法进行鼓励。有了老师的肯定,相信学生一定会更加坚持做好预习工作,并且逐渐养成习惯。当然,表扬的方式应该具有针对性,比如说,就某篇课文,某同学在作者简介方面预习得非常仔细认真。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也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更好地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二是要不断增强预习检查的严肃性。预习也是作业,老师一定要注意亲自批改,在这一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点评。调整预习方法指导。总的来讲,预习可以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对于书面预习,教师一定要收上来看,但不需要细致批改,可以盖小红花或者写一个“好”,也可以将预习得比较好的本子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口头作业可以让学生家长签名或者在课堂上进行检查。

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 语文素养 阅读体系 双线组元 闪光点 激励

现代语文是素质教育,聚焦个性,解读文本,活跃课堂气氛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因而,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及课堂教学的氛围。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则沉闷、冷漠、消极。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学科中解读文本,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点体会。

一、立德树人

最早提出是在2014年教育部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订一份文件中,这份文件的题目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这套部编版教材,就是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指导之下,汇聚了国内目前最顶级的专家,吸纳了国外母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了百年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十年课改,2001年一标多本的各版本教材的经验得失,最后以全国统一的口径,编写这一套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它的核心指向了育什么人,怎么育这样的人。所以强调立德树人这一个关键词。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革命传统教育是红色基因,必须要传承。传统文化,中华5000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化,它是我们的共同记忆,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一致的价值观追求。最后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在这个世界纷争的情况下,这一点会越来越引起我们集体关注。

二、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新一轮的改革中,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叫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语文介入四个内容:第一个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第二个思维的培养与提升,第三个审美的建设与创造,第四个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最核心的四部分内容已经在高中开始落实,并投射到初中乃至小学。语文素养包括阅读建设,文化传承,策略方法,语言与思维。素养,就是一个人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社会,怎样对待自己,就是一个人面对问题的时候怎么处理?

三、阅读体系

精读/略读/快乐读书吧,其实我们原来的课本也分步骤阅读,也关注到了课外阅读,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我们对语文本质属性的认识更为深刻,我们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加全面。我们不仅关注到课内的语言学习,我们更关注到学生课外的语文学习实践。过去最大的语文问题是什么?是我们的孩子不读书。那么现在补足,所以由精读到略读,再到快乐读书吧,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沟通了课内外阅读,强调了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我们今天的这一套教材,把阅读纳入进来。从一年级一开始的识字还不多,还不能自主阅读的时候,安排和大人一起读。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学生能力渐强,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时候把和大人一起读,改成我爱阅读。那么到了三年级,由原来的主要是精读,变成精读和略读。精读学习得方法,略读得到实践,课外阅读再进行自主实践,把这些方法用实例开阔读书视界,形成一个体系。

四、双线组元

双线组员就是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一标多本。人教版语文教材,多次用人文作为单元的主题,用人文作为单元的主题来组元好处是什么?好处是便于教育学生,素材找起来也比较多。那么问题在哪里?实践这十多年,语文逐渐被认为不成体系。所以反思这种情况,我们新的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三年级几个单元:学校生活,祖国河山,童话世界,我与自然,金秋时节,策略单元:预测,习作单元:观察。比如我们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人必须由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这是人文主题。咱们再看第二个语文要素,孩子们通过精读略读快乐读书,慢慢的把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些适切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习惯。最后聚焦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为一种原动力,使它能够拾级而上,然后奔向更高的语文领域,这就是双线组元。

五、进入三年级,特殊的三年级

     1.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富有“价值”,语文要素体现梯度,逐步“爬坡”。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采用双线按照单元组织课程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科书的显性线索。同时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作为主线、明线,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等,分成若干个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教科书的这种编排意图,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努力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与特点,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让语文教科书更能“便教利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二是从两大系列或两条主线:阅读与表达系列(书面的、口语的)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尝试构建语文学科训练体系,努力体现训练的系统性。

2.具体内容·阅读策略单元

(1)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

阅读策略高于方法,但又低于理论层面,介于方法与理论之间。重在运用阅读方法去重新建构,表现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体验、练习、验证,是一种积极、主动思维的过程。

阅读方法是组成阅读策略的基础。阅读策略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不是方法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任务要求、不同情境、文本特征、已有知识经验等因素,对选择的阅读方法进行灵活调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教科书编排的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预测;四年级上册:提问;五年级上册:提高阅读的速度  六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

3.具体内容·综合性学习

      在我们教学下册“传统文化”单元,穿插安排了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意在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有目的地收集、记录资料,亲近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

      4.加强人文与语文的有机统一

      现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交流平台中:课文中有许多段落,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得很清楚。如《赵州桥》第3自然段,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再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数,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来“画上街市的热闹”。

     六、抓住学生思维闪光点,让学生得到肯定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肯定时,他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一次,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我出示了: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这样两个句子,让男女生各读一句,然后说说对这两个句子的体会,绝大多数的学生谈了文中“几朵小梅花”的妙处,当大家正说得起劲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女生目光炯炯有神地望着我,似乎暗含着期待,我便让她来说说体会。她站起来说,“这个句子的语言十分朴素,把脏脚印说成是小梅花,从而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温柔可亲,以及表现了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我原以为她和其他同学一样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其实作为老师我也只能体会到这个层面上,但是当我让她坐下的时候她却有点犹豫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想法。”我用带着鼓励的目光对她说:“好,大胆地说吧!”她似乎也有了点自信,“我认为这里把‘踩印’一词换成‘画’字,可能更形象生动。因为‘踩印’只是猫的无意识动作,而‘画’则是有意识行为,这样的话在老舍爷爷的眼中猫俨然就是一位小画家,似乎要给老舍爷爷的文章配上几幅美丽的插图。”简单的几句话令我又惊讶又欣喜,这是我——他的语文老师所想不到的,老舍先生可是语言大师啊,谁会去怀疑他文章中的不足!而她——我的学生却这样去想了,并且她的理由又是那么充分,想法又是那么独特新奇。我马上给予赞扬。随后的学习中,这位学生变得爱发言了,她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七、发挥激励的作用

表扬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继续学习的加油站。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忘对学生的表扬。记得有一次,我让一个后进生读课文,他读得很不好,一句话读得吞吞吐吐的,还错了几个字,同学都在笑。我说:”你比以前好多了,如果认真很快就会读好课文的。”并让同学们不要笑他。帮他把几个不认的字学习了,在中途我又抽他来读先读的那几句。这次好多了,不但字音读准了。还读出了感情。我及时表扬了他,过后我经常看到他在找同学教他认字,也敢于举手读课文了。

总之,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老师要紧紧掌控文本,灵活课堂,运用多种方法,时时创新,处处留心,让学生能在课堂中学有所思,学有所问,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程标准》

2、《部编版语文教材培训》

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6篇

一、扎扎实实预习好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已经完全可以脱离家长的辅导了,而且认知结构也变得丰富了,所以预习习惯也要扎扎实实地培养起来了。这样就节省了课堂上逐字讲解的时间。课堂上直接就可以检查读文情况,不用再给孩子更多的读通顺课文的时间,对重点字音加以强调,孩子们就可以进入讲读阶段了。而查阅作者及相关背景,则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二、重点句子理解好

低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中年级的课文篇幅长了,而且有些篇章值得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教师要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教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我从**词体会到……,我从**句知道了……。我特别喜欢**词、**句,我给大家读读。”让学生学会从句子的修辞、句式、标点、动词、形容词等方面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篇篇课文朗读好

学生的优美语言一半以上是从课文中习来的。占用大量时间的阅读课,就是为了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所以,每篇课文的课前预习读、课中自由读、感悟后有感情读都要落实到位,每节课一定要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进行不同形式的读书,这样才会使学生的理解到位,才会使学生的语言变得丰富。

四、读书方法指导好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其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三年级必须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以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六、教学设计变化好

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7篇

一、情景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教学时创设相对真实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与传统教学相比,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相似的情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课时,考虑到实际情况,肯定很少有学生亲眼见过烟台的海上景观,没有亲身经历过也就不能对烟台的海有直观的认识,对文章中所描绘的烟台的海的种种美景也不会产生很多共鸣。于是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烟台的海景的情境(播放了几个烟台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海景的视频),学生仿佛和作者一起,在声色具备的视频中欣赏着烟台春天的波光粼粼、夏日的波涛汹涌、秋季的波澜不惊、冬天的寒风逐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的景色中去感受、去欣赏、去讨论烟台的海景,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有效性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二、探索生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流,如上文所述,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越是新鲜的事物小学生的探索热情越高,脑细胞运转得越快,注意力越集中,感知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发展,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时,可以紧紧抓住小学生这一学习规律,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就好比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让学生在疑问中主动探索、研究,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月球之谜》一课中,由于上节课的学习是关于太阳的相关知识,学生对太阳和地球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在笔者点明了本节课的主题,“月亮”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一位学生便问:“老师,你说太阳太热不能像地球一样住人,那么月亮都在晚上出现,温度不高,是不是能住人啊?”在这位学生的启发下,其他同学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那月球上有水吗?”“月球有多大啊,能住下我们这么多人吗?”“老师,嫦娥姐姐是不是还住在月球上啊?”学生的各种疑问让笔者大悦,于是笔者趁机说:“月球是一个很神秘的星球,老师也不知道嫦娥姐姐是不是还住在月球上,让我们大家一起到月球上去探个究竟吧。”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迅速进入文章学习,学生也在旺盛的求知欲中不断的探索,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三、游戏固趣,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好奇心,好动爱玩也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小学教师都知道,让小学生正正经经地坐好听完一节课是件难事,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被别的事物分散,维持的时间也很短,所以,要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在适当时间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表演、竞赛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质量;关键;兴趣;指导;方法;评价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语文基本能力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目前农村,尤其是山区学校,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家长很少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这一观念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另外,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也很狭窄,一说要买课外书,大部分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文集。学生课外阅读很少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爱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一)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让学生乐于读书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课外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想去阅读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给予科学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书籍鱼龙混杂,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因此:(一)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二)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

四、传授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一)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联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