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高明海.从高职素质教育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第2篇

一、功利主义是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的祸根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在实现国民个人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竞争力强弱,取决于构成这个国家的基本细胞――国民素质的高低。现实是,家长和学校认为,你考试成绩不好,就去上不了好学校、学不上好专业,就没有好未来。致使竞争从幼儿园一直延伸到大学,对课程考试成绩的重视远高于对全面发展的重视。功利主义造成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或从事过长期跟踪学生的成长,没有一个家长敢于把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一句话,素质教育没有市场。

二、对素质教育的内容认识上有误区

素质教育从内容上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受教育者实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个重点和“四个统一”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高度概括,也为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当一以待之。而这么多年来,许多工作地方却把“只要不是死学书本”就当成素质教育,更有甚者,把不学习书本知识,而以搞课外活动作为素质教育。以为搞了点儿课外活动,组织了几场文体活动,教学时用了多媒体设备,甚至提出几句响亮的口号,就是素质教育了,殊不知,这只是“以管窥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误区不打破、不纠正,素质教育怎能推进?

三、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认识上有误区

许多人认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是学校,不关别人的事,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大误区。因为,素质教育针对的对象,不仅包括青少年,也包括幼儿和成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素质教育的对象,所以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和教师,也包括家庭和社会,包括政府和企业,每一个中国国民身上都负有进行素质教育的责任。这一点必须明确。

四、选人用人机制决定了素质教育难以全面推进

就目前我国选人的机制来看,主要还是通过高考,而高考就是以分数高低来论英雄。虽然近几年个别地方和学校采取了一些高考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选人机制。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人们极其注重甚至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只重视与高考有关的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没有市场。

五、缺少配套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第3篇

1.欢迎全校师生的归来!祝福你们,新学期,进步多多,收获多多!

2.养德养心,步步高升。用我们内在的潜力,激情成就新学年的辉煌!

3.新学期,新举措,师生共进,撒汗才能收获。

4.稳步推进,和谐发展,抓特色,再创五中佳绩。

5.新学期,新举措,师生共进,拼搏才能收获。

6.高目标,高要求,教学相长,奋斗方可成才。

7.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发展苍南教育事业

8.用严谨的态度做工作,用宽容的胸怀待同事。

9.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10.坚持从优待师从严管师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1.优化结构推进教育公平 扩展优质资源打造教育品牌

12.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创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13.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4.建设现代化学校 为百姓提供优质教育

15.同心、同行、同乐,结伴成长!

16.多点文明,多点创新,让校园更美好。

17.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1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9.深入实施课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 教育也能够改变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

21.新学期 新观念 新起点 新佳绩

22.今天走进实小桃李芬芳,明朝踏上社会成为栋梁

23.抓礼仪教育 创文明校风

24.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25.让每个孩子都走向成功!

26.学会思考 善于创新 学会共处 善于协作

27.全员发展 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 和谐发展

28.新学期,师生一起律动“让我们一起追求成功”、

29.新学年新风貌,工作学习更高效

30.“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一起努力、师生律动、追求成功!

31.“欢迎回家” “孩子,欢迎你回来!”

32.让校园的每一处都说话。 让每个孩子都走向成功!

33.实践新课程,创造新教育 。

34.新学期,新起点,新目标,新收获

35.要想成绩好,动手又动脑,要想环境美,大家齐创造

36.新学年新风貌,工作学习更高效

3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8.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9.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40.用真诚为半径,以尊敬为圆心。 校园是我家,环保在我心。

41.欢迎新同学,迎接新学年!

42.新学年,新起点,新高度,新挑战,新希望。

43.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44.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

45.精神成人,知识成才,态度成全!

46.天道酬勤!准备好自己,在需要的时候上升到豪迈的高度。

47.热烈欢迎老师们同学们返校工作学习

48.今天走进实小桃李芬芳,明天踏上社会成为栋梁

49.为生存而学习,为发展而教育,为幸福而奋斗

50.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51.多点文明,多点创新,让校园更美好。

52.学习是首要,安全更重要。

53.素质高一分,形象美时分,校园是我家,关爱你、我、他。

54.多一份呵护,多一片绿地。

55.成功靠努力,爱拼才会赢!

56.无才无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

57.新学期、新目标、新发展

58.“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欢迎全校师生的归来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 素质教育 意识 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57-02

一、前 言

体育课程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体育课程改革的意识与特征,对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只有把握了素质教育的特征,才能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整体改革相衔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养成自觉地通过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全面提高体育素质,为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体育学科的贡献。其中体育素质是根据素质教育提出来的,因为体育课程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手段和突破口,其目标不仅仅是传统的身体素质,即发展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等机能能力;而且要在体育课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生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体育道德素质、终身体育能力等五个方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

根据党和政府在世纪之交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和《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21世纪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当明确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创新教育。而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指在体育课程改革工作中的具有方向性指导作用的基本观点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不能偏颇。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意识

1.人本意识

“人本意识”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本质所在。学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大学是因大学生而设立。“没有大学生,大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之本。大学要发展,关键在于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学生的质量、特色,体现了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既包括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既包括全面的发展,也包括个性的发展;既包括现实的发展,也包括未来的发展。学校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某些专业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创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推动学校各项改革的动力之源。这既是学校改革的出发点,又是学校改革的落脚点。学校的各项工作适应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适应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学校的改革和创新,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确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强化有效性意识。”在本科教育四年中,高质量地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间有限,要求教师惜时如金,用足用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分钟,提高教育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有用知识,使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全面发展的锻炼。要提高课堂教育效率,留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也让教师从过多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从事科研、自我学习提高和加强与学生的接触沟通。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复杂、综合性评价体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分不开的。这既是一对矛盾,又是有机整体。评价教育质量,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包括传授知识的数量、传授知识的质量以及传授知识的技术和艺术的运用。要坚持传授知识目的和效果的一致性。评价教育质量,还要看学生接受的程度,看学生内化的效果。总之,评价教育质量,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衡量,传授的知识“多”、“新”,学生接受和消化得好,教育质量就高。

2.民主性意识

“强化民主性意识,发扬教育民主,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文化十分强调“师道尊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授课,学生记笔记,导致学生疏于思考,被动接受教育,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教育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营造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要提倡教学相长,发扬教育民主。

3.个性意识

要强化尊重个性意识,重视人的个性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珍惜个性、培养个性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命题。每个学生进校接受教育,都会表现出个性,每个个性都有天赋的特征。教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个性,保护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发挥好个性。我们要把学生的个性作为未来发挥智力和聪明才智的重要因素来对待。

4.因材施教意识

通过将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道德基础都有明显的差异性。加上大变革的社会环境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跳跃性、显现性、多元性也表现得更为突出。面对这种情况,对所有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套方法来施教、一种模式来培养已不适应实际情况。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必须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施教,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在这里因材施教就是必须要强化分类施教的意识。

四、体育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的特征

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和突破口,在体育课程的课堂上应该牢牢把握住体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才能全面培养、全部提高、因材施教、培养特长、体育育人。

1.主体性特征

现代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2.民主性特征

现代体育课程教学的民主性,是指体育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学生要尊重体育教师;其次,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重视情感、动机等人格价值,惟有如此,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体育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3.活动性特征

无论是传统的体育教学,还是现代的体育教学,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活动性,这是学生获得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基本途径。尤其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及其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同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主动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地思维参与中、在能动的活动中,自己积极地探索知识,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4.创新性特征

创新性特征是现代体育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体育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具体地说,教师在体育项目教学过程中要锐意开拓,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用新异的和实在的方式来考虑教学中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求异是创新的核心。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开拓指示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创新型人才。

5.方法学特征

方法学特征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高阶段,但决不是最后阶段。在全社会提倡终身体育的今天,作为高等体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全面提高体育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而且要向学生传授获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创新思想的方法,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终身体育能力、对周围人群的体育影响力和体育指导能力。形象地说,当一个人受到高等体育教育尤其是上过体育课程后,所获得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只能是路,而不是腿;而获得猎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思想的方法,才是腿。在当今以全球化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为内涵的新经济社会中,只有健康而有力的腿,才能在21世纪社会中不断前进。

五、结 语

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特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建立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

参考文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第5篇

进一步明确要求和重点

省教委要求,今后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坚定不移、全面推进。要坚信不疑,相信全面自觉地贯彻教育方针,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要坚定不移,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动摇,关键时刻不后退;要真心实意,把素质教育变成认认真真的实践。要在以下三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区域整体推进,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向课程改革深入,加强管理,提高实施水平,并研究新的课程体系;打通考试评价升学制度这一“瓶颈”制约,建立素质教育的机制。

依法治教,达到十条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法和其他的一些教育法律法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为此,省教委向全省提出了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从升学考试评价、课程教材、教学管理和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不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地于1998年基本上做到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要求严肃认真地执行课程(教学)计划,要求杜绝乱编乱印乱征订教学用书。这十条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是试金石,必须毫不迟疑地去抓,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实行等级记分,推行素质发展报告书制度省教委已颁发了小学和初中成绩考核实行等级制的办法。实行等级记分,目的是减缓分数对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兴奋点转移到全面打好基储培养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上来。实行等级制记分可以逐步到位,首先在所有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初中,以及素质教育实验区的中小学试行。

建立素质教育实验区

全省已设置素质教育实验区14个,?国家级实验区2个。设置实验区的目的是加大整体推进的力度,探索区域实施的规律,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各实验区都形成了实验方案,并反复论证、修改,以政府名义上报,省教委又组织专家评审,提出修改意见,作出设置实验区的决定。实验区对素质教育的十条要求作出了承诺。各实验区的实验已开始启动。

大力推进初中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第6篇

一、存在问题

1、教育理论学习还不够透彻,应该在工作、生活之余,多读书,做读书笔记。争取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

2、业务有待提高。

3、缺乏进取精神,对获取新知识,钻研业务,求上进等方面认识还不足。

4、有时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近于苛刻,求全责备,结果适得其反,此时自己便会产生懈怠的情绪。

5、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够。

在学生的管理方面,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太少,有时仅凭自己的直观行事,随心所欲缺乏圆润灵活性,因而不能完全取得家长的理解。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1、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学习教育不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够坚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总要求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学生一旦犯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就会有恨铁不成钢冲动甚至有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缺乏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触动学生的心灵。

3、自身性格比较直率,替他人考虑的不够多,为人处事方面缺乏圆润灵活。

4、平时思考的不够多,工作方法单一。

三、整改的措施

通过深刻查找剖析,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1、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

2、尽心尽责作好我的本职工作,严格遵守八条禁令、“七个坚决十个不准”。不进行有偿家教,以自己良好的师风、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取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同和信任。

3、开拓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工作中勤观察、勤思考,想学生、家长之所想、急学生、家长之所急,全心全意做好教育教学各项工作。

4、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工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第7篇

基于高中阶段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目前我国高中学校有着不同类别、不同办学水平的划分,既有普通高中又有职业高中,既有示范高中又有一般高中。中考实际上担负着分流和选拔的功能,是决定初中毕业生上何种类别、何种水平学校的一个基本依据。相对于简单的派位,通过中考分流选拔学生,显然更科学、更公平,也更容易被社会和家长所接受。

此外,目前各地正积极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中考将原有的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而为一,还担负着检验初中毕业生是否合格的功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都有类似我国中考的考试。从现实角度看,我国初中生毕业分流、高中选拔学生和检验义务教育质量,都还离不开中考这一手段。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初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素质教育推进面临较大困难。究其原因,固然有中考的因素,还包括整个社会用人制度、高考(精品课)等多重因素的牵引,并非简单取消中考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综合施策。在笔者看来,与其简单地取消中考,不如在如何改革完善中考上想办法。

一直以来,中考“唯分数”“分分计较”的问题比较突出,加重了应试倾向,有待逐步解决。一方面,中考的各学科应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进一步降低考试难度,让学校从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偏题、怪题训练的倾向回归到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机制。虽然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完善,将其纳入中考招生录取环节面临一定困难,但这一改革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应当坚持下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师;素质

社会各界以及教育教学领域人士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虽然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形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缺乏有效性,素质教育的实施举步维艰。教育教学领域有一句话:“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素质教育更是举步维艰。”其中症结就在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升。

一、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中,所谓素质,就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更新,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与教学水平。所谓的教学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对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一般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有以下的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师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处于中心地位与主导地位,对教师的其他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要具有师德、具有事业心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崇高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从古至今,很多实践表明,言传才能身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素质教育实施的情况下,思想道德品质成为教师整体素质中的核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具有关键作用。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素质。教师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随着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逐渐增多。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当前教育对象正在变化,个性化逐渐增强,他们的兴趣逐渐的广泛,学生的求知欲逐渐增强,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增多,基本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如果教师回答不上来,那么就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需要具有科学的知识与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正确的教学观点,科学地掌握客观的工作规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影响,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在素质教育下,需要提升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教学能力的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师职责的关键因素,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有组织管理能力与教育的科研能力,要能够有效的掌握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有效的进行自我调控,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具有创新能力与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今社会,学习压力、工作压力逐渐增多,这一切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与迷茫。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

(一)创新素质。在新的时代下,教师的创新素质具有关键的作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的精神、意识与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新时代的要求,育人者先育己,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身也要具备创新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计算机教学成为现代教学的关键因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需要教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新时代要求下,信息技术的素质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根本要求。21世纪是信息社会,教育教学领域被不断地变革,课堂教学手段,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手段的运用能力,成为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三)具有民主的意识与观念。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精神与文化素质,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当下人们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引导其学会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近年来,教师违反教育犯规,实施强制管理的现象逐渐增多,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民主观念。

(四)较高的文化修养。教师的文化修养,对于激发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化修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在当今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情况下,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关键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若想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自身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自身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信息素质、民主素质,文化素质等,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