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1篇

1 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基本数学教学思想

因为,数学所研究的是现实数量关系和逻辑可能的结构关系,是由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语言、数学概念术语以及数学表达模型而构架起来的。因此,在数学学科教学中,需要采用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概率与统计思想和必要的哲学思想,将实际问题情境进行数学组织化,将陌生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知的或已经会解的数学问题来处理。而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才能正确地掌握应用这些思想化的数学材料,才能恰当地体验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良好的思维品质决定着数学教学的成败。

2 确立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目标

2.1 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数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数和符号。要用数学命题,公式法则和相关的图形来正确刻画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就必须以准确鲜明的数感和符号感为必要的前提。

2.2 发展学生的数学信息感。数学信息感不仅包含教材所提供的常规数学模型,还包括关于解答问题,探索规律,学习知识等方面的思想方法。数学信息是抽象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的关键因素。

2.3 发展学生的数学过程清晰感。数学过程清晰感,包括对观察、分析成果的清晰表述,对解题过程的清晰展示,对思考理由的清晰阐述。学生具有数学过程清晰感,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具体体现。

2.4 发展学生的质疑意识感。质疑意识感,包括提出中间问,确定中间结果,制定解题计划,明确复杂问题可分解为成的简单问题,提出对“双基”知识的理解障碍点,体会学习数学中的心理问题。较强的质疑意识感,是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催化剂。

2.5 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感。正确的自我意识,包括实事求是的态度,独立思考的自律习惯,能与他人交流思维成果,自觉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随时评价优化学习方法。学生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感,就会发挥利用积极因素,自觉加强思维品质的修养。

3 精心营造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活性剂。因此,教学双边的思维活动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要让学生始终处于民主和谐、积极活跃、心理负担适度、施教过程自然、师生感情融洽的环境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从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中,从学生思维的失败中,培养学生急切体验成功的情感。给学生思维以正确的导向,使学生能在一种激活状态中优化自己的思维。

4 切实培养学生的下述思维品质

4.1 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一题多解、变式练习和多题一思等强化训练活动;要使知识呈现方式和教学讲解方法体现多样性;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思维活动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灵活运用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规律、方法、步骤和技巧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取向和学习价值取向。

4.2 思维的敏捷性。在教学思想上,要建立有关速度、正确率、状态调整的目标体系;要注重提高快速感受“双基”知识、数学经验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数学反应能力;要注重提高几何语言图形化、空间观念形象化、相关概念系统化、数学模型与现实情境相转换的直观感应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效率,增强师生双方反馈信息的灵敏度。

4.3 思维的逻辑性。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展示对于概念本质的抽象过程;注重展示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过程;注意展示相关判断和数学命题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和数学方法对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遵循认识规律、坚持理解记忆的凭据推理的自觉性。

4.4 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取向上,既要重视顺向理解,还要训练学生的逆向思考技能;既要把重点知识和关键内容的本质特征讲深讲透,还要适时展开多层面、多方位的强化训练;既要重视教材的编排体系,又要进行教材的再加工;既要要要求学生把握知识本质、把握知识内在关系,还要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品质 对策

新课程标准,正本清源,把“发展思维”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那么,语文教学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我认为,重视思维过程教学,科学地训练思维过程是关键。在实践中,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抓住矛盾与问题

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者写作活动有的思维过程,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一般有四个环节: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解决矛盾与问题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因此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抓住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开思维过程教学的第一步。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矛盾与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丰收了,农民原本可以过上好日子,然而为什么丰收了,农民的灾难却更加深重(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同为旧社会农民,闰土和旧毡帽们在思想意识上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探究出什么?在教学中,抓住矛盾,抓住问题,把作者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思维过程一个个展示开来,促使学生去认识它,掌握它,这样通过日复一日的累积式的掌握,学生便会自觉地去把握矛盾,去发现问题,去正确处理矛盾,解决问题,形成相应的科学思维过程,进而学会思维,提高智力品质。

二、抓住思维过程的特征帮助学生掌握特征,落实思维过程的训练促使学生学会思维

就形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表象的运动过程,主要形式是联想、想象等。就抽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及其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根据思维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指导学生把握特征,落实训练过程,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思维过程。联想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的思维过程。想象是读者根据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的情景和形象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想是由文章内容引起的,与其他事物广泛联系的思维形式。联想有时表现为把文章与客观现实相联系,有时表现为把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相联系。如教朱自清的《春》时,让学生在阅读文中对春天描绘的语句说出相应的形象图像的同时可以追问: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朱自清的“春”还可以有什么?它们又是怎样的?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与作者有何异同?为什么有这种异同?

分析和综合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两个主要思维过程。分析是把文章分解为各个部分,对它们的意思进行单独考察的过程,以便掌握每一个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综合是对文章进行整体考察的过程,把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集中起来,掌握全篇的意思。如教《曹刿论战》时,通过分析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行表现从而概括其人物形象后,以“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谋略还是民心”为话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考察,通过对段意、详略、人物等因素的综合起来、比较分析,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的同时,落实了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

三、抓住思维过程发展的“中介”,展示作者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依靠什么和怎样把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联系起来,使之产生震撼的力量

对于教材选文来说,这中介可以是人、是事、是物、是过程,或是观念;这中介凝结着作者的人生观、生活经历、文化和心理素养以及特有的观察角度等。正是因为有了它,在作者思维活动中,那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才联系了起来,然后通过作者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综合、加工、升华,才产生一种震撼的力量。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让学生抓住“于勒的穷与富”这一中介去体验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中介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在教《变色龙》时,可以让学生抓住“狗的主人是谁”这一中介去体验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中介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四、科学训练思维过程

阅读教学的思维过程训练,主要是通过理解、鉴赏、创造等活动来实现的。理解,即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过程,弄清文章各级语言单位的意思。鉴赏,即通过联想、想象等表象的运动过程,伴以分析、综合的过程,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感受、体验、判断和评价。创造,即通过联想、比较等思维过程,围绕文章引出新思想、新认识。

写作过程的思维训练,主要是通过审题、炼意、选材、结构、成篇等活动来实现的。审题的过程,主要是对题目进行抽象与形象理解的过程,通过抽象的理解,弄清题目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想象等形象理解,弄清题意。炼意的过程,主要是抽象、概括的过程,通过抽象、概括,把握本质,使意深而新。选材的过程,主要是比较、分类的过程,通过比较、分类,把握材料间的本质联系,有效地选择材料,表现主题。结构的过程,主要是系统化的过程,通过系统化的过程就能把作者思维的阶段性成果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和连贯起来,使自身构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成篇的过程,主要是具体化、联想、想象、分析、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化、联想、想象等,使文章血肉丰满。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中的思维过程训练,都要注重以下三点:一是抓住核心问题,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过程的训练;二是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准训练目标进行有效地训练;三是左脑、右脑同时开发,使逻辑思维过程和形象思维过程同时得到训练。

参考文献

[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2003.1重印).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3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设计好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授“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先让学生观察方程组:

思考:“①②的未知数x、y的系数有何特点?”然后提问:“这个方程组除了可以用代入法消元外,你还能找到其它的途径给这个方程组消元吗?”

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在边思考边动手中逐渐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创设猜想型问题,在猜想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G・波利亚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必须猜到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到这个定理证明的主导思想。”猜想是对所探讨的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联想后进行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讲授“圆周角”这一节时,给出问题:如图(1)、(2)、(3),在O中,圆心角∠BOC和圆周角∠BAC都对着同一条弧,同学们猜想∠BOC与∠BAC之间会不会有某种特殊关系呢?如果有,会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猜想的结论吗?进而引导学生按这个猜想去探索、证明,并归纳出圆周角定理。

三、改结论型问题为开放型问题,引伸拓宽加强思维的发散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立开放型问题,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时,把例题设计为: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的各边中点,顺次连结E、F、G、H

(1)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为什么?

(2)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则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

(3)若四边形ABCD是矩形呢?为什么?

(4)四边形ABCD满足什么条件,

(a)四边形EFGH是矩形?

(b)四边形EFGH是菱形?

(c)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利用上述问题,可引导学生去探索、猜想、推理、证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4篇

一、打破习惯思维,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

真理性是相对的,而知识的发展是无限的,无论认识原有的事物还是未来的事物,原有的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习惯思维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惯性,致使人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大大阻碍了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批判意识,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法国作家莫伯桑说:“应时时刻刻躲避那走熟了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

例如,在世界科学史上具有非凡影响和重大意义的控制论的诞生,就体现了美国科学家维纳的思维的批判性。古典概念认为世界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维纳则提出新观点、新理论,认为世界是由能量、物质和信息这三部分组成。尽管一开始他的理论收到了保守者的反对,但他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最终创立了具有非凡生命力的“控制论”新学科。

二、点燃学生的创新欲望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可笑,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故此,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教学的活和课堂的活,是要使课堂上呈现出教师、教材、教法、教境(教学氛围)四位一体,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的运作过程。也就是说,兴趣的活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情感的活跃——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思维的活跃——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以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开拓;自主意识的活跃——把学生的学习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史思维的特点是辩证思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相互联系,是有系统有规律的,即辩证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通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是可以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价值有分量的问题的。为此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思索,质疑问难,发表见解。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辩论赛”“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品质 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广阔性 思维深刻性 思维独创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168-02

对数学教学来讲,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育和养成相对于单一的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显得更加重要。在数学实践教学当中向学生讲授书本当中现成的知识内容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教师想要在类型多样繁杂的各个数学知识点当中发现和寻找出相似的特点,并能够总结出规律及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对数学教学来讲应充分重视对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数学这门学科主要就是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当中处处融合着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体系当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在数学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应明确教学目的,同时应做好教学计划,依据具体教学状况来有规划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 注重因果逻辑,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是严谨的,解决任何问题都要做到“言必有据”,解决问题过程中也要做到“步步有依据”,思维推理过程要“严密无疏”。

例1.7个人排成一排,甲不排头,乙不排尾的排法有几种?

错解:总排法数为,去掉甲排头的排法种,再去掉乙排尾的排法种,得满足题意的排法(种)。

错因分析:甲排头的排法中已含有乙排尾的情况,同理,乙排尾的排法中也含有甲排头的情况。而错解中甲排头,同时乙排尾的排法被减去两次,从而出现错解,错误的根源是思考不全面、不周密。

正解:在上述错误解法中,补上被多减的部分即得正确结论,有种。

可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必须严格要求,加强训练。

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要按步思维,思路清晰,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特别在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时,应从基本步骤开始,步步深入。其次要求学生要全面、周密地思考问题,做到推理论证要有充分的理由作根据。运用直观的力量,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运用类比,但不轻信类比的结果;审题时不但注意明显的条件,而且留意发现那些隐蔽的条件;应用结论时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仔细区分概念间的差别,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地使用概念;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使之遗漏。

2 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定势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和习惯方法来考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可以帮组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同一类问题,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它也容易使学生过分依赖已有经验,而忽视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解决问题时,不看实质生搬硬套,机械地处理问题,思维单一、片面、封闭、无创新,这是消极的一面。

例2.已知二次方程(b-c)x2+(c-a)x+a-b=0有等根,求证:a,b,c成等差数列。

分析:解这个题从表面看,一般都是从二次方程有等根得到S=(c-a)2-4(b-c)(a-b)=0再简化为(a+c-2b)2=0,但步骤就不那么简单。而换个角度思考,既可得到如下比较简单的解法:

证:因为(b-c)+(c-a)+(b-a)=0 所以 x1=1是原方程的一个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x2=(a-b)/(b-c)是方程的另一个根,因此:(a-b)/(b-c)=1 所以 a-b=b-c 所以;a,b,c成等差数列。

3 不断深化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人们能在普通的、简单的、已为人知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从中揭示出最主要的规律。有些习题往往是某类问题的特例,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特例做适当引伸,推广,寻找一般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3.已知Z1 、Z1C,Z1Z2=0求证:Z1、Z1中至少有一个是零。

此题解出之后可做如下引伸:

设Z1 、Z2、……、ZnC,Z1Z2……Zn =0求证:Z1、Z2、……、Zn中至少有一个是零。

分析:因为OZ1Z2……ZnO=OZ1OOZ2O……OZnO,又因为Z1Z2……Zn=0,所以

OZ1OOZ2O……OZnO=0,所以OZ1O=0或OZ2O=0……或OZnO=0,由复数摸的几何意义可知Z1=0或Z2=0……或Zn=0,故Z1、Z2、……、Zn中至少有一个是零。

反之显然成立,因此可归纳得:

命题:设Z1 、Z2、……、ZnC,则Z1、Z2、……、Zn中至少有一个是零的充要条件是Z1Z2……Zn =0。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还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所解决问题进行反思,当学生解决完某一问题时,教师要让其回头重温他所做的一切,仔细揣摩解题方法,便可使学生看到他刚才所遇到困难的实质。同时鼓励学生问自己:“什么是决定性的一步?什么是主要困难?什么地方还可以改进?思路是否正确简捷?什么方法值得总结?有什么东西在以后的类似情况下可以用到?”。这样反思后便可实现强化思维深刻性训练的目的。

4 发现新颖方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创造性对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表现出不依常规,不循规蹈矩,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性。

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到,训练学生的运算合理化技巧,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精神。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6篇

一、认真审题,揭示联系,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读题。

1.熟悉性的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的意思。

2.批划性的读,即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画出来,帮助理解题意,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

通过用以上两种读题方法,长时间地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合理想象,多向探求,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例如:从“一本书8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

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知小红第一天读书的页数。

2.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可知小红第二天读书的页数。

3.从以上三个条件可知:

(1)两天共看56页;

(2)还剩24页没看;

(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

(4)第一天与第二天看的页数的比是4:3。

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锻炼,解题思路比以前活跃,化难为易的本领也逐步具备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让学生掌握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在深刻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多种解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自我评估,比较鉴别,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少数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有时解答了却不知正确与否。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我要求学生在确定计算步骤,列出算式后,不要忙于计算结果,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合乎题意,是否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

有的题虽然计算出结果,但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题意估算结果是否合理。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7篇

一、通过数学教学,塑造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通过数学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力求上进的进取心

主动型品质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二)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主动型品质体现人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显得缺乏灵气,考虑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数学教育中要营造一个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气氛,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型的品质。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

思考型品质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

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自主探索是培养思考型人格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思考型品质的形成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培养思考型品质。

四、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养成兼容并蓄、豁达大度的宽广胸怀

容纳型品质,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动配合,对事不存在偏见,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与坏),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在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组织作用极为重要,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交流、争执,课堂有时处于无序状态,这时,教师充当的角色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

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强调合作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积极态度,完美形成合作学习与容纳型品质的和谐统一。

五、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

灵活型品质主要表现为反应敏捷,处事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人格培养;实践;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57-01

车尔尼罗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首先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实践证明,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注重数学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 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1.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2.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主动型人格体现人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显得缺乏灵气,考虑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数学教育中要营造一个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气氛,对有独到见解要大力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型的人格。

二 激感,培养意志型人格

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

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 自主探索,培养思考型人格

思考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自主探索是培养思考型人格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思考型人格品质的形成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培养思考型人格品质。

四 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动配合,对事不存在偏见,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与坏),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当今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组织作用极为重要,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交流、争执,课堂有时处于无序状态,这时,教师充当的角色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强调合作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积极态度,完美形成合作学习与容纳型人格的和谐统一。

五 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灵活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敏捷,处事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