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对策
教学质量管理,简单地讲就是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一种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如何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是我国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总结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和实践探讨所取得的成就,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思想认识方面。高校对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普遍认识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仅是高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把高校潜在的教学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生产力的基本手段,也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高校由外延发展为主转入内涵发展为主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加之教学质量管理的对象繁多,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受到传统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势必是一项极具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
2 宏观研究和探讨方面。许多高校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管理的新理论,新成果,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初步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模式。例如,各高校针对自身的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和现状,初步建立了目标体系、组织体系、监控体系、保证体系、保障体系等各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了质量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3 微观研究和探讨方面。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分制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学风建设等这样一些具体的教学质量管理内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以后,教学质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和挑战,突出的问题如:生源质量下降: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薄弱,精力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水平不高;教学基本设施设备条件严重不足等。这既增加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难度,也为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分析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够强:②教学质量管理思路不明确;③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④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整体水平不高;⑤教学质量管理文件不够完善;⑥教学质量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⑦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⑧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深度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
二、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结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长期以来,各高校特别是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思路、方式和方法,并被广大教师学生所接纳和认同,这无疑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管理思路、方式和方法,在很多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学质量管理,难以有效地解决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后带来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教学质量管理传统的基础上,更要敢于创新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教学质量管理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2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创新教学质量管理,势必要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这些基本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为此首先要有一个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要广泛征求和虚心听取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之上,充分酝酿、反复权衡,最终集体决策。只有这样,这些基本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和最广大教师学生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才能得到最,“大教师学生的支持和拥护,才能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3 过程与目标的关系。高校所提供的“产品”首先是教育服务,学生在校学习实际上就是消费这一“产品”的过程,这一“产品”的质量高低最终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而且需要在学生毕业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才能显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讲,这种消费是不能重复的,我们不可能在学生毕业后,在意识到或发现“产品”质量不高后,再让学生回到学校重新学习。为此我们既应强调目标管理,即对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每个管理对象,设定管理目标,以监测和评估目标的实现作为基本的管理手段:同时也应强调过程管理,对教学的伞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确保教学质量。
4 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教学质量的影响因子非常复杂,相互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一个因子出了问题,往往会严重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这就是管理学上著名的“木桶效应”问题。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在制定质量管理规划,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各因子的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一定时期内,教学质量和管理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在权衡整体质量管理效益的基础上,还要实施重点管理,即把有效的人力、财力、物力优先或更多的投入到重要因子和关键因子上。例如当前师资问题,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就应该更多的关注师资问题,以增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长期与短期的关系。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长期的、首要的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质量观指导,在充分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长期的规划,明确教学质量管理方针,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期目标和任务,明确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同时也要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教学质量管理又有着具体的特点和特殊性,为此,要依据长期的规划,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的短期规划和安排,集中解决当前教学质量管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6 定量与定性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学质量管理是以定性管理手段为主的,比如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等。这不仅使得管理的效应大打折扣,同时也使得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很多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比如在人事管理方面,在职称评聘中,由于缺乏衡量和区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和效果的量化结果,使得教学因子在整个评价体系中,难以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诚然,教学质量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很多方面难以直接用量化指标进行考核,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使其转化为量化的指标,如近年来各高校所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讲评活动,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总之,只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质量管理的手段才能有软变硬,由弱变强。
摘 要:文章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说明了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提出了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应采取的步骤。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ought as the instruction, explained the higher education implements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essing, introduced the higher education implements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proposed the higher education implements the step which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hould adopt.
Key word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1 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英文简称为TQM,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是费根堡姆,他给全面质量管理所下的定义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中国自1987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发展很快。全面质量管理正从工业企业逐步推行到交通、邮电、商业企业和乡镇企业,甚至一些金融、卫生等方面的企事业单位也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1996年在北京举办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因此,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引入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是具备条件和非常必要的。
全面质量管理是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它代表了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发展是必然产物。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对高等教育质量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经费不足已成为高等教育数量发展、质量提高的瓶颈因素。由于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强调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因此它是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之一。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就如同产品的生产过程,其基本环节包括:招生宣传(广告)——招生(进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分配(出厂)——用人单位的使用及毕业生信息反馈(质量跟踪)。因此工业企业及其它行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所取得成就和经验,对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 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2.1 全过程的教育质量管理
从教育质量的全过程角度看,教育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育环节所组成,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最终的教育质量状况。为了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把影响教育质量的所有环节都控制起来。
2.2 全员的教育质量管理
高等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因此,教育质量是人人有责,人人都要关心的重要问题。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全员管理,应当做好3方面的工作:①必须抓好全员的质量教育和培训;②制定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③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建立相应的教育质量管理小组。
2.3 全组织的教育质量管理
全组织的教育质量管理,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纵向的组织管理角度看,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需要高等院校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全体教师的通力协作;从纵向的配合来看,要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使教育实施、教育管理、教育检查、教育质量改进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以教育质量为核心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2.4 多方面的教育质量管理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也非常复杂,既有客观的条件因素,又有教学人员的因素;既有教学计划的因素,又有教学管理的因素;既有高等院校内部的因素,又有高校外部的因素。要把各方面的因素协调控制起来,就必须根据高等教育的不同情况,区别不同的影响因素,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解决教育质量问题,保证教育质量。
3 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渗透于各种社会组织之中。无论管理对象的组织形式如何,对管理对象的评价标准有何区别,管理的目的、方法都是一致的。ISO9000族国际标准是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经验的总结,是各国质量管理专家智慧的结晶。将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来,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1 以顾客为关注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在高等教育组织中,组织的产品是教育服务,组织的顾客就是学生以及社会。这种以学生和社会为中心的观念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挑战,学生不再是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校的顾客。
3.2 领导作用
高等教育组织的领导应将本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并创造必要的环境,使高等院校的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各项教育质量活动,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
3.3 全员参与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组织中所有的部门和人员工作质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不仅仅需要组织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需要组织全员的参与。
3.4 过程方法
高等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相应的教学过程实现的。通过分析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过程和改进教学过程,将影响教育质量的所有教学活动和所有教学环节控制住,确保教育的高质量。在开展教育质量活动时,必须着眼于教学过程,把教学活动和相关的资源都作为过程进行管理。
3.5 管理的系统方法
开展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要基于系统的思想,这种思想应体现在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学生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期望;②建立高等院校组织的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③明确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的角色和职责;④确定质量管理过程有效性的测量方法并及时测定现行的过程;⑤坚持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方针并确定改进方向和步骤;⑥有效地实施教育质量改进工作;⑦评审实施措施,评价改进效果。
3.6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对教育质量管理过程的数据和信息分析是有效决策的基础。为了防止决策失误,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要广泛收集信息并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分析数据和信息。在对信息和资料做科学分析时,统计技术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统计技术可以为教育质量管理的决策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现场 质量管理 特点 原则 强化措施 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剧,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作用之下,就我国而言,新时期的建筑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与发挥。如何确保建筑工程结构稳定与质量有效,已成为建筑行业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核心问题。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合理且有效的质量管理无疑是应对这一发展形势最为直接与有效的方式之一。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与原则,探求逐步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已成为各方研究热点所在。本文试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基本特点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首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影响因素众多:考虑到建筑工程施工自身所体现出的一次性及复杂性特点,包括施工区域地质地貌、施工工艺以及现场操作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均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效率的发挥,并且这些因素的随意性较大,质量管理控制难度较高;②.其次,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隐蔽性突出:大量分项工程存在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各类工序及施工阶段的交接难度较大,若此过程当中无法针对隐蔽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合理评定,势必会使得建筑工程施工失控。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因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为最大限度的确保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稳定性,各项质量管理措施及方案的执行就应当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此类基本原则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首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针对质量管理实施方法予以特别关注。现阶段存在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实现方法基本可以分为过程法与系统法这两种基本类型。前者主要是将存在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各项分部及分项工程工作的开展视作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作业开展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后者主要是将各工序、各阶段存在一定联系的施工过程视作一个整体,基于整体结构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识别、管理与完善。以上两种类型质量管理方式的最根本性目的均在于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效率的稳定及逐步提升;②.其次,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当逐步落实程序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简单来说,就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对象、针对特定对象的管理内容、管理程序以及管理效果的评估等多个方面,确保整个质量管理的可控性与可靠性。
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分析
(一)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力度,以此种方式实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水平的强化:在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强化的过程当中,应重点关注对基层施工技术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对管理层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基于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完善,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先,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基层施工技术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角度上来说,从事关键工序及重要工作的作业人员必须针对其岗位准入制度进行合理规范,确保在岗工人员技能掌握水平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基层技术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当中,以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道德以及理论水平为重要指标,实现对人才的识别与高质量应用。与此同时,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还应当重视对基层技术工作人员人际关系与所处工作环境的保障,依托于各专业、各工序工作技能培训讲座与质量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各环节工作人员均能够以质量、以安全为合理,积极且主动的参与到质量管理行为活动当中。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当针对相应的奖惩机制进行合理完善,确保员工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主动性与实效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②.其次,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层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角度上来说,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层工作人员应当首先明确“以安全为前提,以质量为根本”的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理念,实践工作当中可采取设置专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部门机构以及质量宣传等多种方式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成果与经验进行共享研究,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高效性。
(二)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准备阶段各项技术文件及报表报告的有效构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的开展而言,建筑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初应当结合实际工况对相应的技术资质证明性文件予以严格编制,此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技术资质证明性文件主要包括①.开工报告;②.施工组织设计方案;③.半成品/材料质量检验报告以及④.设计变更技术核定报告这几种类型。与此同时,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涉及到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结构的应用情况而言,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当中同样应当以上问题构建合理的技术鉴定报告,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具备可靠基础与保障。
(三)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内容的完善性与规范性: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人员所开展的质量检查工作应当常抓不懈。开工前应当评定施工单位是否具备开展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基本条件与能力,开工后应当评定施工单位是否能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规范性施工作业。在此基础之上需要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关键工序以及隐蔽性工程进行合理检查,特别是确保隐蔽工程在检查认证作业完成之后才能进行掩盖处理,在这一过程当中确保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的可控性。
四、结束语
我们知道,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并非一蹴而就的,其更多的倾向于一种长期且系统的复杂性工程。建筑工程项目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所占据的关键地位证实了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关键意义,需要引起各方关注。只有充分认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遵循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一般性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完善措施,才能够始终确保整个建筑工程事业向着更为健康与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昌.浅谈现代技术发展下车站建筑工程管理的技术与技能创新. [J].科技风.2011.(23).194-194.
[2] 胡保清.关柯.一种改进的神经网络数据预处理方法及其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 [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05).106-110.
[3] 刘业涛.李敬朋.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 [J].科技传播.2010.(21).106-106.
关键词:建筑施工;全面质量管理;控制方法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保证建筑工程产品质量合格是我们建筑工程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前提,假如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不仅不能获得经济利益,而且会带来经济损失。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产品质量是指在产品的约定使用期限(或使用次数)内,在规定使用环境条件下,在使用过程中产品能够全面发挥其明确和隐含功能的保证率。保证率达到100%,即可认为质量很好,若保证率很低,则认为其质量极其低劣。质量是产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产品的质量不好,它的使用价值就大打折扣。建筑产品质量是从勘察设计直到工程施工各个环节而逐步形成的,任何一个环节质量控制的得失,都对最终产品质量的优劣产生影响。为了保证建筑工程产品质量合格,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
因为它的目标是向国家和用户提供满意的优质工程或优质产品,所以管理的对象不应该仅限于工程或产品质量本身,还应包括工程或产品质量的基础,即工作质量和工序质量。
2.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
因为工程或产品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规划、设计、施工、检验、服务等过程。因此,要保证工程或产品质量,就必须对这个全过程进行管理,而不要仅限于抓施工过程的质量。对建筑企业而言,则要求从施工准备、施工组织到回访都要进行管理,做出质量保证。
3.全面质量管理的参加人员是全面的
因为工作质量和工序质量是工程(产品)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要组织全企业所有行政管理、生产技术、政工部门等共同对工程(产品)质量做出保证,并发动企业里各个岗位的全体人员,通过提高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来确保整个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
4.全面质量管理是全面地采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综合性质量管理
由于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错综复杂,诸如人、物、技术、管理、自然、社会等因素,所以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根据质量波动规律,控制质量波动,稳定地提高质量。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基础工作
1.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教育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对从事质量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专门训练和培养,通过脱产学习,短期轮训或业余进修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他们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他们的专业管理能力;二是对一般职工也要进行质量管理的普及教育,根据不同对象,按工序、按岗位、分工序讲解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方法。还可以在工人中开展多种质量管理活动,使全体职工都能结合自己的岗位运用质量管理的方法,把好生产质量关。
2.标准化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分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标准;二是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有:产品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原材料标准、技术定额、试验标准和验收规程等;管理标准有:各种规章制度、工作标准、经济定额、机构编制、信息传递报表等。
3.计量工作
做好计量工作,目的在于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以实现质量管理的定量化。在管理工作中要逐步开展计量化工作,由于这些工作对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因此,计量用的仪器和设备要做到配备齐全,完整无缺,及时维修,保证发挥它们在生产和计量中的作用。
4.建立质量责任制
建立质量责任制是把质量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把与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5.质量计划工作
质量计划工作是实现质量目标,具体组织与协调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手段,也是各部门、各环节质量工作的行动纲领。
三、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1.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QC)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施工准备阶段、编制质量计划以及现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等。
(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是依据施工准备工作的内容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如技术准备中保证施工组织设计的质量,技术交底的质量;现场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作业条件准备工作的质量;组织物资供应准备工作的质量以及人员进场、后勤准备工作的质量等。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质量管理的宣传教育,成立QC小组。
(2)编好质量计划
质量计划是指在计划期内各部门、各单位明确质量达到的目标,规定具体工作内容,使其有计划地进行质量管理工作。质量计划分为质量发展计划(质量目标计划),质量攻关计划(针对质量难点而定),保证质量技术组织措施计划(根据工程特点而定)。每种计划都要有达到的目标及指标,具体实施措施,落实到有关部门或个人。质量计划,应列入企业生产计划中去。
(3)现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现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阶段,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①选用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和生产技术方法,制订科学的施工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
②制订合理的工序材料消耗标准和劳动量消耗指标;
③明确工序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验方法,明确质量检验人和其职责。确定关键部位的检查复核要求;
④明确工程产品质量检查和验收信息记录形式、信息传递流程和存档要求。
⑤实时掌握工程质量动态,对工程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
⑥凡是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或设计要求的,都叫工程质量事故,凡已形成的质量事故,均应进行调查、分析、统计、记录,提出处理意见,采取有效的对策。
(4)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控制
①制订好原材料、半成品进场的质量技术标准、检验程序和方法。
②科学合理规划原材料、半成品进场的堆放和仓储,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产品质量不改变。
③制订原材料、半成品进场、领用信息记录形式和验收方法。
(5)施工机具、设备的质量保证
①明确施工机具、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完好维修保障措施,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
②建立质量检查仪器仪表的定期检验和专人管理制度。
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依据
根据其适用的范围及性质,大体上可以分为共同性的依据;有关质量检验与控制的专门技术法规性依据。所谓共同性依据主要是指那些适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与质量控制有关的通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必须遵守的基本文件,它们包括以下几方面:
(1)工程承包合同文件
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文件和监理合同中分别规定了参与建设的各方在质量控制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条款,有关各方必须履行在合同中的承诺。尤其是监理单位,既要履行监理合同的条款,又要监督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履行有关的质量控制条款。
(2)设计文件
“按图施工”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约定俗成的事,因此,经过批准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说明书等设计文件,无疑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但是从严格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监理单位在施工之前还应组织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工作,以达到能使施工单位了解设计意图和质量要求,以及发现图纸差错和减少质量隐患的目的。
(3)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性文件
这些文件涉及质量管理机构与职责;质量监督工作的要求、程序与内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质量问题的处理;设计、施工、供应单位质量体系建立的要求、标准,以及它们的资质等级的标准和认证;质量检测机构的性质、权限及其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它们都是基本建设行业质量管理方面所应遵循的基本法规文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从基础施工至结构封顶,从内外装修至竣工验收,要始终贯彻“二全管理”的原则,建筑施工企业要本着为用户服务、替用户着想、对用户负责的宗旨,实事求足,认真落实各项质量要求,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施工企业还要文明生产、文明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的优质、高效提供静提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全而质量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实施,建材技术与应用,2004
关键词:基建、工程质量、管理、经验、探讨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全国各地检验检疫机构的办公大楼和实验室大部分是新建、翻建、改建、扩建,有些单位还经历过一次或多次的易地重建,当建筑物使用一定年限后又经历多次的修缮,这些工作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基本建设工程经验,从而也引出许多基本建设工程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如基本建设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互相推诿扯皮等现象,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不但涉及到检验检疫系统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否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优质服务环境和办公环境以及提供合适的环境保护检测设备等等,而且政府在工程质量监视的方法上已由直接监视转变为间接监视,由微观监视转变为宏观监视,由对以工程实体质量为监视重点转变成以责任主体质量行为为监视重点;由阶段性监视转变为全过程性监视,所以作为建设单位或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在多方面规范基本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为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制定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基本建设管理办法》来加强基本建设管理,规范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总局始终贯彻“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追求高质量的建设产品,因此工程质量管理是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工程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工程质量管理,要求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工程质量好与坏,以预防为主,手续完整,并以全过程多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这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以事后检查把关为主变为预防、改正为主,组织施工要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找出来,发动全员、全过程、多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理论、程序、方法,使工程建设全过程都处于受控制状态和有效防范安全事故隐患。如何抓好工作我们可以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政府监视和使用单位等多组织体系进行探讨。
1、成立具备基本建设管理能力的项目领导小组。参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规定对基本建设项目实行领导小组负责制。小组成员必须具备基本建设管理的专业技能,包括法律、财务、工程质量管理,同时小组成员必须进行技术培训。基本建设小组的管理模式必须适应新时期中国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应由原来单一的基本建设部门转变为多部门小组组成,成立招投标小组(成员由人事、办公室和综合业务部门派员组成)、工程质量管理小组(成员由后勤服务中心和人事部门派员组成)、工程决算小组(由财务部门派员组成)等,各小组要人员职责分离,成员稳定不易改变并由单位领导分管。这有利于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相互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也有效降低廉政风险和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目前顺德局采取上述管理模式,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取得探索性经验,为日后工程质量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2、决策工程项目和设计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工程项目是否具备必要性和合理性,还有设计是否符合财政预算和使用单位的要求,施工地点能否获得地方政府批准,这一切因素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实施,我们必须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比较,决策项目的可行性和设计施工的最佳方案。
3、执行严格的招投标管理和合同管理。建设单位或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依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进行招标。而且对应标单位的资质必须认真审查,包括各个分包商的资质的审查。如果发现施工单位与投标时的情况不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工程合同文件是有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建设主体之间的建设行为受法律约束,因此委托勘察设计需要勘察设计合同,委托监理需要监理合同,订购设备、材料需要签订设备、材料合同,经过招投标活动选定施工主体后,业主和施工主体之间需要就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双方责任和义务、工程质量标准及有关事项,形成施工合同文本,工程合同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工程合同文件对于规范建设主体行为,实现建设工程目标起到了法律约束作用。
4、工程项目必须受政府监视。政府监视是对整个基本建设项目的质量行为监督,包括工程质量管理监督,其中包括有关单位的技术资质证明、施工图设计文件、开工许可证,开工报告等等,只有通过政府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全过程的宏观监督管理,工程项目的质量才有充分保障,特别是施工前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5、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监督。过程质量监督必须有重点,应设置质量监督控制点,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个工序或环节,质量通病或容易产生不合格的工序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还应根据合同要求对关键的建设材料或施工质量实施抽查检测,对质量事故应及时了解获知并进行分析,如重大质量事故必须与监理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6、建立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工作规范程序。竣工验收程序必须按合同的要求制定,检查是否存在未完成的工作和缺陷或质量问题。同时接受技术资料,主要包括以下的文件:材料和产品出厂合格证或者检验证明,设备维修证明;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设计变更,技术核定,技术洽商;水、暖、电、声讯、设备的安装记录;质检报告;竣工图,竣工验收表等。
关键词:信息系统;全面数据质量;关联性分析
一、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概述
数据质量是信息系统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工作实践表明,对于大多数系统而言,保证数据质量仍然充满挑战。例如,对数据质量主要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涉及的技术和学科较多,整合难度大,数据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完整,或者过于宽泛,难以应用于实践。目前,为了解决数据质量问题,通常采用两种策略: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1]。与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检查和产品再加工类似,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主要关注数据本身,其目标是通过纠正数据缺陷来改进数据质量。常见的改进方法是通过数据清理(datacleaning)技术发现并纠正错误,而不是分析并解决缺陷原因,其目标在于通过计划和实施持续提高数据质量的活动来防止更多的数据缺陷。而主动数据质量是确定低数据质量的原因,通过在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时进行数据质量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在提供数据的业务流程设计和实施时进行。实际上,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都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倾向更适用于很少变化的数据,例如,主数据(masterdata)。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经常变化的数据而言,主动数据质量管理更加合适。
1.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tuartMadnick教授和RichardWang教授启动了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计划,旨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全方位研究[2]。其基本观点是,将数据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把管理产品质量的方法应用于数据质量管理,同时开发信息产品图、应用数据质量管理实践。这是MIT数据质量管理计划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是系统的附属品”的传统观念,为借用管理物理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理数据质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3]。数据质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需要实践人员与研究人员之间的交互与协作。为满足以上要求,多年来,MIT举办了大量的会议和专题研讨以及社团,促进实践人员、供应商、学者之间的交流协作。关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参与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人员都有分工、有合作地介入到数据质量管理的实践中来。只有每个人认识到数据质量对组织管理工作和用户使用需求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思想观念,将这一观念贯穿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用这一观念指导参与数据质量管理的每一位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工作质量,从而有效提升数据质量或数据服务质量。
(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改进和提高数据质量的基本思想是,将的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转换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强调在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将数据质量管理作为一项中心内容,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实施源头治理,对数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密切关注数据质量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校正,确保整个周期的高质量数据。与此同时,深入研究数据质量问题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分析其产生的机理,探索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将过去组织松散、管理不力而导致数据质量低下的情况运用系统学观点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深刻认识数据质量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领域、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研究提高数据质量的理论和方法。发动组织全体成员以各部门为单位学习、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对整个数据流程进行有效控制,建立良好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增强各个环节的纠错能力,坚决预防有误数据进入下一阶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
(3)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坚持服务用户的思想。由数据质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满意程度越来越成为评价数据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数据的生成、加工、完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用户的具体需求,并将用户需求分解到数据流程的各个阶段加以落实,制定具体制度标准,使人员、部门都能按要求各司其职,提高服务客户的工作意识,确保数据质量能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1.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治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其基本特点就是体现在“三全”,即“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
(1)全面性。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对象的全面性,二是管理方法的全面性。从管理对象来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对象是数据质量,不仅指数据质量的基本特性,即适用性、准确性、适时性、完整性、一致性等,还包括用户对数据的满意程度等。只有从切实需求出发,才能最终提高数据质量。除此之外,管理对象全面性的另一个含义是,对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全面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人员、数据设计、数据标准、检测手段和环境等方面,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才能提高数据质量。从管理方法来看,尽管数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是最有效的工具,但由于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复杂性,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设计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要搞好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就不能单靠数理统计技术,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将众多的影响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实现统筹管理,全面管好。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中,还会用到各种最优化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预测和决策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技术等。
(2)全员性。全员性的质量管理,即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是依靠单位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统计活动环节的综合反映,因此它单位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这就是说,一方面,数据质量与每个人的工作有关,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数据质量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如科研、维护、技术保障等各方面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辩证关系,它们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因此,实行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各单位在集中统一领导下,把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人人都必须为提高数据质量、为加强质量管理尽自己的职责。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都对质量高度负责,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才能搞好,数据质量才有坚定基础和可靠保证。
(3)全过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范围是全面的。同生产质量一样,数据的质量也有一个逐步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它是经过各个不同单位的数据产生、采集、录入、检测、清洗、检验、评估等全过程一步一步形成的。所以,良好的数据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不是仅靠检验得到的。根据这一规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从数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数据设计、生产到使用的各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质量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发展,就有效地控制了各项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证质量标准的实现,而且着眼干工作质量的提高,争取实现新的质量突破。根据需求,从每一个环节做起,都致力于数据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积极的管理。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工作过程模型DMAI(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提高improve)。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还具有突出改进的动态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产品生产的目标是符合质量技术要求,而现在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的管理需求。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通常会随着数据质量的提高而变得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数据质量管理概念。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不但要求数据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二、信息系统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2.1相关性分析。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全体员工以及有关部门有机组织起来,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建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信息数据,确保组织获得长期的发展和优势。从信息系统的本质来看,最终也是服务于用户,因此,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范畴内。下面结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信息系统的相关性。
(1)首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体人员参与,这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紧密相关。其开放性使得与外界环境保持者密切关系,如图3所示。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输入与输出、需求与服务关系;而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数据质量,特别是信息系统数据的录入人员、加工人员、维护人员等。由此可见,一个处于动态运行、有生命力的信息系统必然需要全员参与。
(2)其次,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与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应用本质密切相关。信息系统通常由人、设备、信息、规则和目的等要素组成,具有收集、处理、存储、传递交流功能。其构成要素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关系、影响。如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需要人工直接作用,到在系统内部流动,最后提供用户使用。这必然涉及到组织信息系统管理的全过程,而要保证全过程工作质量的最优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3)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组织全面参与,一方面要求组织各个管理层都有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并且各有侧重;另一方面是指数据质量职能分散在组织的相关部门中,只有将分散到各部门的数据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提高数据质量的目标。而这一点有助于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与组织各部门密切配合。从上到下,从一般部门到职能部门,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数据质量管理的预期目标。
(4)最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利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是一致的。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是实现信息系统可靠、高效的物质基础,而信息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将管理的过程由早期的人工发展为人工和机器的结合,其先进与否与管理方法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用户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只有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复杂因素,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2.2必要性分析。
(1)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目前的信息系统虽然能够实现组织的一般管理,但是距离精细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数据质量成为关键问题。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作为美国国防部采用解决其数据质量问题的方法[4],立足数据质量问题的源头,致力于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对数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及时反馈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为我们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随着数据库存量越来越庞大,简单的数据质量管理方法是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的,必须建立科学实用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将数据质量管理落实到各个日常管理环节。由此可以采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全面性”特点,建立体制健全、执行规范、赏罚分明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3)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归根到底关键在于对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先进与否,设备配置如何都不是数据质量管理的决定因素,只有人员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牢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工作效果。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传授全体人员的数据质量管理理论,提高数据质量意识,设立专业数据质量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共同完成对数据质量的控制。
三、总结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是解决组织数据质量问题的可行方案。通过构建完整、健全、规范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以避免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为最高目标而不是待问题出现再进行纠正、弥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法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建军,等.信息质量[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03).
[2]商广娟.有效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21世纪管理的基石[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5(02).
[3]宋立荣.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06).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质量管理 措施 审计人员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述
1、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也可称之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构成的为规范企业审计过程、审计内容、审计报告等实现标准化,采取科学的计划、约束、监督、审核、分析及评价等措施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活动。可以说,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为内部审计机构服务的,其行为主体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而客体则是内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责任制度体系,制定科学可行的审计计划,严格规范执行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采用创新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合理配置审计部门资源等。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还应针对审计对象的特点,确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控制的具体内容。
2、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基本原则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遵守一定的审计原则,以引导和约束内部审计行为的目的。一是科学化原则。由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所涉及的业务范围较为广泛,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因而,有必要对审计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进行计划,明确审计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方法,使得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措施更为科学化。二是规范化原则。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规范化,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持久高效地展开进行下去,特别是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内容的各个环节的控制,通过对审计质量管理目标、标准、程序、方法、措施以及考核指标体系等规范化、标准化,以提高审计报告结果的可信度和防范审计风险。三是全面性原则。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应包括企业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是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全体审计人员的高度参与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水平。审计人员应遵循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中来。
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战略意义
一方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企业提高内部审计绩效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体现在以较小的审计投入获得较大的审计效果,在短期内可以获得良好的审计结果,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了服务于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益,因而,只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进而能够有效促进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企业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创新的客观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企业规范内部经营业务活动的正常合理运行,减少舞弊和浪费的现象发生,避免企业出现违规经营的风险,同时,有利于企业资源合理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因而,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需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计划不完善,缺乏协调性
审计计划是企业进行内部宏观审计控制、把握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方向、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审计资源的核心步骤,制定科学可行的审计计划,是实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当前,企业审计计划的制定还缺少宏观性,审计计划的目标、控制方法、管理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均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益。同时,审计计划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和科学性,审计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缺少对审计对象的及时沟通和协调,造成部门间配合不紧密,审计计划不能被有效地执行。
2、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增加审计风险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中对审计记录和凭证经过全面系统地整理,按照审核的程序严格归纳编写审核中每一个问题的说明书。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审计底稿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审计记录表述不清,审计证据不充足,造成审计风险等情况;审计记录不充分,审计中发现问题的依据等事项不全,给审计风险评定带来困难。另外,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负责人还需通过审计复核阶段对审计问题再次审核,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但实际工作中,经常成了二级或一级复核,潜在地增加了审计风险。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水平,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是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
3、审计报告缺乏客观性,审计结果利用程度有限
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最终体现,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审计报告是评议企业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正常运营的重要依据。当前企业审计报告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审计查出的违规违纪行为定性不准确,审计意见缺少实质性的改进内容,对被审计对象也缺少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不能够全面、透彻、准确地给予审计评价。另外,目前对于审计报告的结果利用深度、广度还十分有限,审计结果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挖潜其潜在的利用空间。
医学工程部门的主要任务就会围绕如何提高开机率、降低故障率等决定经济运行的指标展开,对于质量状态的关注相对会弱化;如果医院同时关注患者在医疗服务中获得的质量的可靠性,则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部分为整个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导航性的监测、管理指标和深入的管理手段,近年各大医院医学工程部门广泛引入的医学工程保障信息管理系统或类似的信息系统即属于该部分。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应在医疗器械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下实施,将涉及医疗器械采购、维修、质量管理和使用的人员全部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框架,系统化的解决医疗器械相关人力资源的优化与管理。过程管理要求医院采用流程管理的思想,突破职能管理的藩篱,以医疗器械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将分散于不同科室、部门、岗位的医疗器械管理、使用和维护等职能进行横向整合,实现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在医院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无缝连接。运营结果则是衡量质量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也是该模型不同于ISO9000系列标准的最大不同,即质量管理需要放在医院整体运营管理的目标中综合考虑。质量与效益双轮驱动医院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追求质量提升的同时,如何与医院或部门的运营结合,即质量管理与经济效益如何结合,这也是ISO9000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被医院管理者忽视的原因,难以明确质量与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本文所述模型,摒弃单纯追求质量的模式,充分考虑我国医院发展的实际,将效益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范畴,从模型设计之初即将该指标作为体系设计的核心之一,唯有如此才能不脱离医院运营管理的实际。质量和效益的双轮驱动模式符合医院的利益,同时也符合患者对医院的需求,这也是近年国内外医疗保健机构逐步将目光由ISO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转向卓越绩效准则或鲍德里奇质量奖管理模式的原因。整合型质量管理体系的特征基础性该整合型体系构建的是医院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管理的宏观框架,是导入其他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的平台,而不是为满足某一特定的质量标准认证而特别定义、设计的。所以,当医院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对其进行某种质量认证时,只须针对所要进行的质量认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而不必对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进行重新再造,不必改变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框架。这样不仅降低了认证成本,也使得将不同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优点集于一身、取长补短成为可能。同时降低了认证的费用,医院的质量管理也始终不会偏离满足患者安全这个根本方向。基础牢固就不会随波逐流,就不会为追赶管理时尚付出无谓代价。动态性质量是一个动态概念,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整合型质量管理体系具备广泛的兼容性、灵活性,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唯有如此,一个质量管理体系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与时俱进。平衡性虽然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提出了“零缺陷”理论,《质量费免》一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不可否认任何质量管理和质量行为都存在一定的成本。整合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体现了质量管理就是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其目的是将质量管理与经营管理融合,找到平衡成本和效益的路径,避免医院管理者因看不到经济效益而不愿对质量安全的提升进行资源投入。
整合型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现状评估与诊断任何组织应对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有充分的认识,清楚组织存在的问题,才能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医院医学工程部门应对自身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客观、准确评价,并据此采取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是成功实施整合型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只有明确问题所在,才能决定选择哪种质量改进方法、改进重点在哪里。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测量准则,避免了评估的随意性。所谓质量管理成熟度,就是从组织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来评估质量管理的实际水平,测定质量管理的能力和潜力及对增强组织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有克劳士比质量管理成熟度、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成熟水平”评价模式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价模式[17-18]。确定战略与目标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质量管理就是经营管理,必须将质量目标与经营目标、组织愿景结合。重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框架,做为共同框架,组织中的每个人可以通过它来理解他们的努力是如何有助于实现经营目标的,也是实现组织软硬资源整合的一个平台。在这个框架平台内,当采用新兴方法时,不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不必重新定义整个管理体系,组织在实施其他方法时所获得的经验也可以很好的加以利用。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指标关注关键过程和关键指标是任何质量管理体系成功运行的基础。采取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即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制定指标。导入方法与工具医院作为实现特定目标与功能的组织,不同的医院之间其历史沿革、人员构成、员工知识结构不同,不同科室、部门之间的管理水平也千差万别。所以在医院不同的阶段、不同管理水平的部分之间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与工具。如ISO9000就是一个适宜基础阶段的标准。将各种方法与工具整合到组织的实际经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然要求组织对各种管理方法的原理进行透彻理解,才能灵活应用、取长补短,这部分内容将在第三部分论述。测量分析与改进对获得的质量管理指标进行测量、分析是实现质量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一步,是质量管理改进有的放矢的基础,它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整体提升、持续改进在完成上述6步的基础上,实现医院质量管理绩效的整体提升成为可能,持之以恒则会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