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分享的意义

技术分享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数字媒体时代广告的主要特征

一是媒体环境与受众角色不断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告也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互联网对于广告创意的影响力日渐增加,资源不再是少数人的私人产品,媒体也成为了大众的媒体,广告也日渐多元化,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广告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二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广告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告的创意也层出不穷。手机APP、AR 虚拟增强现实、二维码、LBS ( Location - Based Service 基于位置的服务) 、NFC( 近场通信) 、SNS( 社会性网络服务) 等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广告的创意,人们对于广告的认知也更加多元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广告的变革,也实现了人与人的良好沟通。

二、广告与公共艺术的内在联系

1、广告不断借用着艺术形式

一直以来,广告都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宣传和推广产品。它并不是一件供人们审美的艺术品,相反,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的目的是通过多样的广告形式去宣传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这一产品,提高产品的销量。广告和艺术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广告却一直积极将艺术引入其中,通过充满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吸引顾客,从而提高广告的价值。

公共艺术是指美术馆、画廊及私人空间以外的,设置在公共广场、道路、公园等公共场所中的艺术作品。但是它并不是指传统的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它是丰富多彩的,强调与公众的互动式体验,且非常注重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直以来,公共艺术都具有精神性,它强调公民参与和价值分享,因此,许多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广告都具有公益性质。广告借用艺术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彰显出自身的特点和时代性,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性。

2、公共艺术加大了数字技术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变得日益多元化,艺术的发展变化也与技术手段的革新密不可分,互联网对于艺术的影响日渐加深,使得公共艺术彰显出更加多样化的特征。美国的一个艺术团体Sing for Hope,为了推广高雅艺术,汇集了一千多名艺术家和艺术系学生,将88 架涂鸦的钢琴放在纽约五大区的标志性景点附近进行展览,并欢迎公众随时弹奏。与此同时,公众还可以在社交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其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和变化,公众与大众艺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二者之间联系的加深,使得公共艺术被更多的人们熟知,加之互联网的推动,使得人们日渐体会到艺术的美好。

3、从公共性看广告的社会意义

具体而言,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它不仅包含着与公民相关的问题,还包括审美问题和社会发展等相关的问题,它是对于人类发展的重新思考,公共艺术的本质应当是丰富的、公益的、多样的。但是广告是商业性的,它对于社会的发展能够产生什么积极意义呢,我们认为,应当重视广告的公共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其自身的意义。企业必须主动建构自身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在创造利润、对相关方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

虽然目前那些借用公共艺术的广告大多是公益广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告创意的进步,公民的公益观念也会日益进步,那些将公共服务信息与商业品牌价值的结合,或者通过商业广告形式提供更多社会服务信息,传递更多正面价值观,创造物质价值以外的根本性价值的广告会越来越多。广告的作者和价值也不再是宣传和销售,它还具有促进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功能。

三、介入公共艺术的广告策略

1、激发社会的关注

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主要包括两个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设置在公共场所;二是因为它具有公共性,公共艺术不仅包括城市雕塑等内容,还包括事件和节日等内容。2009年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通过展示冰雕北极熊逐渐融化的过程,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从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人们认识到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一些简单的话题,借助新兴视角的解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易于被分享传播

易于分享指的是受众愿意分享、乐于分享信息,以及有便捷的方式及时分享。首先,那些被广泛传播的内容往往是容易触动人们心灵的,还有的消息是有意义的、好玩的,其它的消息则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在沟通链条上,根据人们的行为预设“分享开关”,诱导关注与分享路线,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前面提到的Sing for Hope 的“pianos”,就是利用社交网络成功搭建分享平台。再如,2014 年新年期间,在日本东京汐留caretta 商城广场上,设置了一个“大耳朵屋”许愿装置,只要参与者对着耳朵说出新年愿望,装置就会根据声音分析技术,输出一份“大吉”新年运程,参与者拿着运程签,可以到商场内抽奖,以印证你的好运,奖品上预设了相关的数字连接信息,诱导参与者进一步地搜索商场信息,鼓动参与者在社交网络上及时分享体验过程,引发关注及更多的参与。通过洞察受众的心理,设置极富创意的装置造型以及体验过程,成为人们分享的热点。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2篇

确定文档分享平台的性质应当以其实施的行为为标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ICP)与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ISP)的身份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在具体案件中,应当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来判断其是否侵权,而不能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来界定其行为性质。对于文档分享平台而言,区分其提供的是内容服务还是技术服务,关键在于平台上被控侵权的信息是由平台商提供的还是网络用户提供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将“提供”行为定义为,“通过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软件等方式,将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置于信息网络中,使公众能够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以下载、浏览或者其他方式获得”。如果平台商未经许可直接提供作品,即直接将作品置于网络服务器上,使用户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该作品,则该提供作品的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平台商应为此承担直接侵权责任。基于著作权的绝对权性质,直接侵权责任的承担不需要以平台商的主观过错为要件。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的文档分享平台上的文档资料不是平台经营者提供的,而是由用户自行上传到网络服务器上。在这种情况下,平台经营者作为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ISP,是否应当对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应当以过错要件为核心具体分析。

著作权法上的共同侵权是指行为人并未实施任何受著作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却故意引诱、教唆他人实施侵权行为,或者在知晓他人意欲实施或正在实施侵权行为时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第八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确定其是否承担教唆、帮助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包括对于网络用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明知或者应知。”可见,网络服务提供者具有主观过错是其承担共同侵权责任的必备要件。如果平台经营者在主观上没有过错,即使其服务行为在客观上对侵权行为有所帮助或者与侵权行为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也不发生共同侵权责任。

主观过错要件在网络环境下尤为重要,因为从技术上讲,任何未经许可上传的作品的传播都离不开文档分享平台提供的信息存储空间技术支持。因此,文档分享平台为用户提供技术和服务的行为客观上已经满足了共同侵权的客观要件。所以,文档分享平台是否构成共同侵权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主观过错,即是否明知或者应知用户的侵权行为而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

过错是违法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在法律上判断过错时可以根据行为来检验,也就是说过错是可以用客观标准衡量的。文档平台经营者对特定侵权事实是否“明知”,可以通过“通知一删除”规则加以认定。通知一删除规则一方面将“明知”客观化,接到权利人的通知即推定服务提供者已知晓侵权行为存在,另一方面为制止侵权活动提供了一条快速反应、程序简便的通道,有利于当事人友好地、高效地处理著作权侵权纠纷。平台经营者知晓特定侵权事实后及时采取措施就可以免除赔偿责任,进入“避风港”。过错的另一种形态是“应知”,对于这种主观心理状态,侵权法转向以“注意义务”作为客观评价标准,在判断“应知”的时候,法律更关注的是在某项损害事实发生的具体场景下人们应当遵守的注意标准。对于平台经营者而言,应当具备的注意义务须结合其预见水平、能力范围、作品类型等相关因素加以认定。

合理技术措施与注意义务。实践中,制止侵权的技术措施包括设置侵权投诉举报通道、著作权DNA对比系统、人工清理、关键词屏蔽等,各个措施达到的效果也不同。其中,人工清理和关键词屏蔽能够达到制止侵权的最大效果。然而,人工清理消耗大量人力、时间及金钱,不能持久,关键词屏蔽则会导致对于包含搜索关键词的非侵权文档的误删,从而损害用户上传、分享文档的正当权益。因此,文档分享平台采取的符合其注意义务的技术措施应当合理。判断技术措施是否合理,应当结合行业技术发展程度、平台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与技术措施的效果综合考虑。一方面,不能使文档分享平台负担过高的注意义务。虽然文档分享平台的注意义务要求其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制止侵权,但是由于技术本身的限制性与依赖性,技术措施未必能够达到完全制止侵权的效果。这种由于技术措施本身的缺陷而造成的客观上无法制止侵权的情形,不应当成为提高文档分享平台注意义务的理由。另一方面,文档分享平台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防范和制止侵权的合理措施,不能消极等待权利人的通知。

百度文库案合理地诠释了文档分享平台采取的技术措施与其注意义务的关系,一方面法院认为“若是有证据显示百度公司充分尊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相应措施,即使该措施在某阶段存在不完善之处,也可认定百度公司尽到了注意义务,不存在过错,因而无需承担责任。”另一方面,针对百度公司辩称“由于权利人未主动提供正版作品用于反盗版系统,因此导致反盗版系统未对涉案文档起作用”,法院认为“百度公司对其反盗版系统的正常运行所做之准备应主要由其发挥主动性实现,而不能依赖权利人主动提供”。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3篇

多次分析了阅读过程对于读写能力获得的有关因素的新西兰教育学家Holdaway提出了这个理论:成年人与儿童在快乐、放松、和谐环境下共同阅读一本书的活动,提高幼儿独立阅读的过程叫做分享阅读[1]。在亲密的环境中,幼儿与家长在互动阅读中体验到趣味。要使幼儿达到由最初的分享阅读到完成独立阅读,并在阅读中体会到不同的情感,更加需要师生互动与家庭互动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2]。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情感教育,它至关重要,影响深远,所以我们更应该让幼儿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领》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彻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3]。只有在分享阅读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才能保证幼儿健康完全地发展,更能影响未来的国民素质,由此看来在分享阅读中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分享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分享阅读来促进,但多数幼儿园在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上实施得并不成功,常以“分享阅读过重,情感教育过轻”或“分享阅读和情感教育机械结合”的方式为主体。并且有些幼儿园及幼儿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过于重视幼儿知识和智力的培养,反而忽略了对于情感的教育,导致幼儿情感教育方面的缺失。有些教师对幼儿做出不正确的引导,易对幼儿今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一)以分享阅读为主体,缺少情感教育

在幼儿园中,教师通常会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幼儿分享,但教师的授课方式往往只是单一地讲解故事,引出其中的道理,这样显得过于生硬与机械,并且教师没有为幼儿层层剥离故事中的情节以及情感上发生的转变,也没有与幼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导致幼儿不能深入了解这个故事,从而体会故事中隐藏的深层次涵义。而且幼儿会对这样的教育方式产生厌烦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幼儿将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听故事,导致最后毫无收获[4]。

(二)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死板

与上文所述不同,有的教师在分享阅读故事时,会和幼儿有交流互动,例如在内容中穿插互动问题,让幼儿进行回答,并且引导他们思考与分析其中的情感问题等。但这样往往会使得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上显得过于死板,教师机械地抛出故事情节中的感情转折点,并且没有对幼儿进行详细的叙述,也没能将提出的问题与故事情节相结合,情感教育在阅读中插入不自然、不深入,没有浑然一体,显得没有亮点,这样的结合使课程十分死板,枯燥无味。虽然这一举动能较好地将幼儿一步步带入故事中,但是却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无法投入情感,更难以懂得其中蕴藏的深层含义[4]。

(三)分享阅读教学中忽略情感发展走向

幼儿园规程明确要求:“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技术活动的结果,而忽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5]在幼儿园中,一名幼儿教师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表达的好坏与情感发展的走向。很多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分享阅读教育的时候,没有有机地结合情感教育,而是一味关注幼儿对阅读的理解,忽略了幼儿情感上的发展走向。这是源于目前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的主次问题。教师往往只重视了知识与智力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儿的情感发展,形成了本末倒置的教学现状。教师对幼儿的情感世界缺少引导,这样很容易对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造成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幼儿在今后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三、改善幼儿园分享阅读中情感教育实施现状的对策

(一)在分享阅读教学中着重情感教育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不应太过于偏重分享阅读。幼儿园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情感教育来平衡幼儿的各种素质,使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要想进行正确的情感交流,可以在开始讲解故事的时候与幼儿进行趣味问答,加深情感上的投入。当故事情节发展到主人公的情感转折点时,教师应该提出一些与故事有关的问题,增添课程的互动性,让师生之间有更好的交流和更加密切的情感分享。教师应懂得,在分享阅读教学中,阅读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幼儿情感上的教育。

(二)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自然地结合

教师在准备教材时应用心挑选,需要选择适合幼儿的阅读教材。题材要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应选择较为浅显易懂、故事生动活泼的阅读教材。在教学时,不要一板一眼地按照模式把分享阅读和情感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在讲故事时,让幼儿自告奋勇地参与其中,可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仿角色的语气讲话,这样不但能够让幼儿加深对故事情节的印象,而且能直观有效地通过肢体、表情、语气来进行情感上的分享。当幼儿在扮演故事中的主人公时,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角色赋予的情感,从而领悟到故事中所传达出的教育意义。而其他的幼儿在观看表演时,更能集中注意力,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分享与交流[6]。所以教师应该多运用一些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更自然、更生动,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三)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情感走向

巴尔斯基说过:“只有通过师生主动的相互配合下,方能拥有一个完美现象的教育情景过程。”对于一名幼儿教师来说,他首先自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感品质,其次要能积极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感染幼儿,使幼儿增添对分享阅读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去,在课程中感受并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并能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此情感。所以,教师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不仅仅只注重让幼儿学会知识技能,提高智力,更应该关注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予以正确的引导,最终达到让幼儿懂得表达感情,逐步做到情绪稳定,情感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2]。只有达到这些才能真正实现分享阅读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最终培养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等多方面相结合的新世纪人才。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4篇

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相反

蒸汽机技术以来的工业革命,主要的方向是机械化;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革命,主要方向是相反的生命化。信息技术越来越呈现出与工业技术不同的发展范式。信息技术与物质技术、能量技术区别最大之处,越来越呈现在生命化的方向上:

第一,生命体系不同的物理特征对技术范式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信息分享的技术,成为信息技术不同于物质技术、能量技术的独特方向。作为生命系统核心的负熵,与作为载体的物质、能量有不同规律。分享是生命不同于机器、负熵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显著特征。无论是物质,还是能源,都不可共同分享,面包吃一口就少一口,价值越来越少;而信息却具有共同消费性,而且信息越分享价值可能越高。

技术的这种特征一旦渗透和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影响,将对以往文明的基本制度,如产权制度,产业组织方式等,产生摧毁性的作用。

第二,生命体系不同的增值特征对技术范式产生显著影响。

生命与机器一个重要不同,是自下而上涌现的模式。自下而上计算正在不断取得突破。例如,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1年2月9日报道,首个可编程纳米处理器面世。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工作代表着自下而上方式制造的电路在复杂性和功能上的一种飞跃。因此也证明了这种自下而上范式可以催生纳米处理器和未来其他各种综合系统。”

技术的这种特征一旦渗透和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影响,将改变市场和组织的游戏规则。

例如,凯文·凯利把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归结为失控。他认为失控将成为未来文明的常态,害怕失控的人顶多可以期待“在持久的摇摇欲坠中保持平衡”。

凯文·凯利认为:“生命是无法控制的;活系统是不可预测的”。机械系统本质上是简单系统(“小系统”);生命系统本质上是复杂系统。维护复杂系统的秩序,与维护简单系统的秩序,规律是不同的。他引艾克利的话说:“‘正确’是水中月,是小系统的特性。在巨大的变化面前,‘正确’将被‘生存能力’所取代。”意思是,以往的文明,面对的是一个机械系统的世界,可以自上而下定义“正确”来控制;全新的文明,面对是一个巨大变化的复杂系统,要象生命体那样,自下而上涌现出适者生存的秩序。

伴随自下而上涌现模式出现的,是生命与机器根本不同的“交相胜”的机制。生命的特点在于整体性不能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而从分布式地存在着的低价值的局部节点的交互联接中,会涌现出大于它们分别累加所得总和的价值。这种价值不光具有量的优势,即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还具有质的优势,就是呈现生物多样性(解决方案多样性)的进化优势。这是物质技术和能量技术不具有的特点。

第三,生命体系不同的生产特征对技术范式产生显著影响。生命与信息网络技术一样,具有分布式特征。

技术的这种特征一旦渗透和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影响,将会带来多元化、组织扁平化、复杂系统控制和自组织、自协调等方向的巨大影响。

第四,生命体系不同的传播特征对技术范式产生显著影响。

原有文明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之上,关系是不对等的。不对等关系,从技术上说,相当于主从结构。在黑格尔那里,称为主奴关系。按黑格尔的物性逻辑,系统一旦复杂化,主奴关系一定应该向着金字塔化的方向发展。但黑格尔算漏的是王阳明的逻辑,如果心性渗透进来,生命体系一旦成为宇宙模式,完全可以在象经络一样的网络结构中,低成本实现节点间的通信和协调。黑格尔和王阳明都没有想到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都具有这样的作用。

第五,生命体系不同的物耗、能耗与社会消耗特征对技术范式产生显著影响。

信息生产的成本消耗模式,与物理世界和货币世界完全不同。由于信息与意义在实体型文明和价值型文明中虽有应用但比重明显偏低,结果是文明大部分耗费在实体和价值的运转上。在新文明中,由于信息的作用在生命型的体系中得到充分发挥,大量无意义地在时空迂回中空转的实体活动,大量无意义地在社会迂回中空转的社会活动,都将被废止。新文明可以根据环境的承受能力,提供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实体和价值活动,所不同在于同等活动的实体耗费和社会耗费将大大减少。以信息为表、意义为里的生命体系,将使世界运转得更为。

第六,生命体系的感性特征改变技术的“本性”。

凯文·凯利讨论过生命一旦与机器融合,会给技术本性带来何种影响。事实上,这种事情至少已经发生过一次,这就是宇宙通过信息,利用DNA作载体,以地球作为客体,合成心物一元的人类。从这个角度说,信息革命不过是在还原人类的起源,让人真正回到心物一元的人本身。因此,轻易断言机器是否会拥有智慧,是十分冒险的。至少从目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技术“本性”的改变,不是没有可能。诸如情感、心理、审美这些感性的判断力,出现在机器身上,与人合为一体,是有可能的。

信息技术将与生命技术融合

目前IT发展还相当于整个进程的原始社会的较低阶段。向前看,IT未来发展到“原始社会”较高阶段,还有量子计算机、纳米器件等硬件发展空间,可以逐一记录人的一生(如MyLifeBits);在软件方面,遗传算法进一步发展,使信息技术与生命技术开始融合。

IT度过原始社会阶段后,向“中世纪”的发展将更加惊人,软件从湿件进展到“软件生命”进化快车道,依次进入软件机体(人体神经网络)、软件脑、人体神经网络、软件中枢神经系统总线设计、软件骨干网设计,第四、五代软件语言将实现基于软件工具酶(STE)的基因编程,形成人工物思维体系;硬件方面,分子机器、生物芯片,一直到生物计算机、人工生命将渐次得到发展。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分享 核心环节

1 知识管理

1.1知识管理发展历史

从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知识作为组织资源的重要性以来,知识管理不到五十年的发展,已经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此期间,德鲁克和斯特阿斯曼强调了知识作为组织资源的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彼得圣吉则将重点放在“学习型组织”上;荣格和托马斯艾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组织内知识如何产生、利用和扩散做出了贡献。

到了八十年代,知识作为竞争性资产的重要性已逐步明晰化。用时,依赖于技术手段的知识管理系统取得一定发展,产生了诸如“知识获取”、“知识工程”、“基于知识的系统”等观点和名词。八十年代末,“知识管理”这个术语正式被编入词典,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和专著也不断涌现。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咨询公司的加入,美国、欧洲日本的许多企业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越来越多的专业组织加入到探索知识管理与他们各自领域关系的行列中。

1.2知识管理的定义

本文侧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和要求出发,探讨狭义上的知识管理。目前对“知识管理”这个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结为三个学派,即行为学派、技术学派、综合学派。

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学派认为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代表定义如“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主要研究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这一学派认为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

综合学派结合了以上二者的观点,并引入创新,强调知识管理是企业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也将从这个角度探讨知识管理与知识分享。

2 知识分享及其重要性

2.1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分享

知识管理分为以下几个主要过程:知识定义、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储存、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销售。由于知识与其他资产的相比具有特殊性,体现在知识不具独占性并且不会损耗, 即使拥有知识的主体把知识传递给他人,其自身依然拥有这些知识。甚至在知识提供者(拥有者)与接收者的互动之中,双方所获得的信息与经验都会增加。在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ant提出的知识管理概念中,将知识管理用公式定义为:KM=(P+K)S。其中,KM表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P指人员(people);符号“+”是指以信息通讯技术协助知识管理的建构;K是知识(knowledge);最后, 以s (share) 分享为次方。公式说明了人员、知识和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知识分享在知识管理的成效上尤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s= 0 时,KM只会等于1。由此可见,知识分享可使知识管理产生指数成长的效果,促使其效能充分地发挥。另一方面,根据有相关研究及实际的经验指出:知识管理最大的难题就在知识分享, 同时也是组织衡量知识管理或组织学习绩效最主要的一项要素。所以,知识分享在知识管理领域具有核心作用。

知识分享是在特定环境下,在知识拥有者意愿的基础上,借由一定的技术实现手段,由知识拥有者向知识接收者扩散其拥有的知识,接收者通过接收、内化进而分享并利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对原始拥有者的价值也在增加。这一概念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涵:

(1)知识分享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这里的特定环境包括有利于知识分享活动的技术平台、组织体系、文化氛围等要素,Nonaka曾提出“bar”的概念来概括这种特定环境。

(2)知识分享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如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设备等。

(3)知识分享是一个行为过程,只有在知识拥有者拥有知识并愿意拿出来与别人分享的前提下,知识分享才成为可能,知识拥有者需完成的知识转化过程包括社会化和外化。

(4)知识分享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知识接收者接收、内化和利用的程度。如果接收者不能完成知识的转化(包括整合化、内化),这样的知识分享是失败的。

(5)知识分享是企业产生创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是知识共享的前提,知识共享是知识分享的结果。彼得圣吉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的知识是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学习产生的,这种学习是使他人获得有效行动力的过程。员工相互交流和组合已有知识的效果将超过个人知识的简单叠加,在此过程中不仅知识的价值得到了增值,企业也获得了创新知识。

2.2知识分享的重要性

2.2.1员工需要知识分享

员工在知识分享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提供者,又是知识的接收者,对个人而言,知识分享将带来许多优点。

知识分享可以检验员工的知识技能,个人拥有的内隐知识常常是经验性的、个性化的、甚至原因不明的,知识分享可以通过员工之间的互动找出其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剔除错误因素,并加以推广。

员工可以在学习中成长,圣吉已经指出,真正的知识分享不是给他人什么,,或是从他人处得到什么,而是一种学习,是一种使他人获得有效行动力的过程。知识分享帮助他人和自身发展新的行动能力。

知识分享还能体现员工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存在于自身之外,取决于他能为他人做出什么贡献。知识拥有者(提供者)通过知识分享使接收者获得了知识、有效行动的能力,也为所在组织的绩效做出贡献,其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承认和提升,员工的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2.2.2组织需要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使知识与其原始拥有者分离,由个人知识升华为组织知识,减少了组织对自然人的依赖。组织不用担心由于员工的流失导致组织失去某些重要知识,从而也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知识分享能显著提升知识管理绩效。由KM=(P+K)S的定义明确指出知识分享对于衡量组织知识管理绩效或组织学习绩效的重要性,随着知识分享的发展,组织学习绩效相应将发生指数倍的提升。

知识分享有助于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于组织提供的技术平台、组织体系、文化氛围等构成的知识分享平台,组织成员在此平台下将更易发展出组织特有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更可能是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从而成为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来源,发展出其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一种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3):31-36.

[2]山建琴.论知识管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3]蔡宁,黎常.知识分享及其理论研究基础.[J]情报科学,2007,25,(1):31-36.

[4]米家乾,孙波.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分享.[J]国际经贸探索,2003,l19(4):44-46.

[5]龙跃.论知识分享的意义及其障碍[J].新西部,2007,(16).

[6]左美云,许珂,陈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71-76.

[7]Beckman, T. ,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 IASTED) AI and Soft Computing Conference[M] .Banff ,Canada ,1997. 15.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6篇

与学科课堂提问不同,心理活动课的“分享”主要指在较为安全、开放的团体氛围中,师生就前面的活动或整堂课的体验进行互动,表达感受,增进心灵沟通。可以说,“分享”是一堂心理活动课的灵魂。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或流于形式,师生的收获可能仅停留在“玩游戏”层面,而游戏引发的体验则无法转换成心理成长的养分。那么,如何促进分享环节的心理能量流动呢?

一、从具体课堂策略来说,要促进分享过程的心理互动

一堂课的能量,一上课便开始了。因此,分享前后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紧密衔接。

(一)分享前,能量积聚

1.巧设课堂环节,引发心理体验

认知、体验、分享是心理活动课的基本模式,也是层层深入的过程。学生对主题的认知、体验是分享的前提条件,没有任何心理铺垫的分享是无米之炊。认知环节的设计,不仅要做活动体验前的认知准备,也要为分享积累语言素材。体验环节要以活动为主,体验形式多样化,学生既带着一定的认知参与体验,也在体验过程中触发内心感受。

2.分享问题有梯度,层层递进心理能量

分享问题应以开放性或半开放性为主,尽量少用封闭式问题。设计的问题要紧扣主题,层层深入,逐步递进。例如,“在刚才的游戏中,同学们有何感受?”这样设问,学生较为容易进入分享状态,说出自己的感受,但不利于心理能量集中。“结合主题,谈谈这个活动给你什么启发?”这样设问,分享具有指向性,但不够层次化。在“学会赞美”一课中,针对学生中的反向赞美现象(表面赞美实为取笑),教师设计了三个分享问题,即:“像这样的反向赞美,你们喜欢吗?”“如果你是被‘赞美’的那个人,心情如何?”“假如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怎样赞美?”随着设问的步步深入,学生心理能量的互动也层层递进,心理成长也在悄然发生。

(二)分享过程中,能量碰撞

1.丰富分享形式,激发参与动机

一般而言,在团体动力发展良好的课堂,学生热情参与,积极分享,心理能量自然流动。但很多课堂,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高,分享时则非常被动,甚至出现集体沉默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诱导”性游戏,刺激学生参与。例如,“音乐传球”游戏,要求音乐停时球在谁手里便由谁分享。“玩色子”游戏则更适合小组分享。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转盘和几个色子,转盘上按照刻度写上每个组员的名字,掷色子的点数指向谁,就由谁分享。如果说这两个游戏都是随机抽取,那么“一句话”游戏则要求全班学生参与,按顺序每人用一句话表达感受。

采用游戏形式分享,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有利于集中团体注意力。当然,教师要注意课堂时间管理,不能让游戏喧宾夺主,使分享环节失去原有意义。

2.积极关注,提供心理支持

当学生进入分享状态,教师应接纳、尊重学生的观点,对他们的言语和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有位教师在小学四年级开展“认识自我”心理活动课,芳芳同学在分享环节说自己额头有个疤,总是低头走路,抬头怕别人议论。教师先是肯定了她的坦诚,然后做了如下互动。

师:小苗,你是芳芳的同桌,你知道她额头的疤是什么样子的吗?

小苗:其实,我并不知道她额头有疤。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芳芳头上有个疤痕?

仅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同学四年了,你们注意到芳芳身上的其他特征了吗?

生1:学习很努力。

生2:字写得很好看。

……

小苗:设计的黑板报很漂亮,课堂笔记很认真,乐于助人。

师: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不足的地方,别人根本没有注意。就像芳芳,大家关注更多的是你身上的闪光点,善良、积极的一面。老师很欣赏你的坦诚,欢迎你来找我聊天,相信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

如此,在分享过程中,教师以积极关注的态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积极、正向的一面,逐步引导其辩证、客观地看待自己,增强心理能量。

3.融入咨询技巧,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分享时,适时融入心理咨询技巧,是专业特点的凸显,也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更是促进能量流动的策略。参与性技术可以帮助梳理课堂、澄清问题、启迪思考、把握方向。倾听、鼓励、重复、具体化等咨询技术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分享陷入盲目、混乱、无指向性的境况,使分享有秩序地开展。当课堂中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时,可采用影响性技术,如面质、情感表达、自我开放等技术进行处理。对于影响班级团体动力的现象,若不及时干预,时过境迁,缺乏当前此刻的氛围,则会减少辅导的效果和意义。当然,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处理,“个别学生的深层次问题和剧烈的情绪波动并不适宜在团体中作出处理……教师可以先稳定学生的情绪,暂时‘忽略’问题,留待课后个体辅导时进行处理”。

此外,教师可以充分运用非言语行为,如支持的眼神、关切地摸摸头、心领神会地拍拍肩等,促进分享能量的顺畅流动。

(三)分享结束后,能量延伸

1.安抚情绪,放松身心

分享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后续的其他学科课堂。例如,结合主题,配合音乐,做个放松冥想。也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做放松操,舒缓情绪。

2.布置趣味性家庭作业

与学科家庭作业不同,心理活动课的作业主要以内心体验为主,旨在把一堂课的心理能量延伸到课外,且对后续的心理活动课起衔接铺垫作用。情绪类主题活动课,有些教师会让学生绘制“一周情绪晴雨表”,了解跟踪自己的情绪。“学会赞美”一课,教师让每位学生从幸运盒中抽取一个名字,名字的主人就是自己观察的对象,要保密不能让他人知道。学生要尽可能地发现其优点,把具体的事件写出来。这样的作业,把课堂上的心理能量延展到课后,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极有意义。

二、从长远发展来说,要加强师生的心理建设

分享环节的心理能量自然流动乃至灵动,单靠一些课堂辅导技巧与方法远远不够。它需要教师较强的专业底蕴、班级的团体动力发展良好等系列条件的支持。

(一)教师心理建设

一个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建设情况和专业底蕴,对分享环节的能量流动至关重要。教师的心理建设不仅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储备、辅导理念和技巧,还包括察觉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等专业品质。察觉能力,主要指教师对课堂上团体心理的察觉。学生的眼神、表情、转笔的动作等传递了怎样的信息?现场分享情况适合深入还是就此打住?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察觉和判断。

A班级存在排斥“特殊生”现象,个别体相偏胖的女生和个子矮小的同学经常被拒绝在“班级圈”外。因此,教师在开展人际关系主题的活动课时,设计了“柏林墙”游戏。要求每个小组围成一个牢固的“柏林墙”,一个学生在圈外使劲冲进圈里,成为大家庭的一员,但集体的阻力超乎他们的想象,所以挑战成功的不多。最后,全班围成一个大圈,学生自愿挑战。在雄壮的背景音乐中,从小组“柏林墙”到班级“柏林墙”,每个圈外学生的内心体验着被拒绝的失落与委屈。分享的时候,一片沉默,好几个女生偷偷抹眼泪。辅导教师敏锐察觉到,这不是冷场,而是心理能量在无声中流动。如果此刻教师不断地提问、引导分享,反而会破坏团体氛围,因为上课主题在前面的认知环节已经明确了。因此,教师选择让无声持续,沉默的学生在思考,哭的学生在宣泄。作为结束语,教师轻轻地、安抚似地说道:“班级是一个团体,使我们有了心理归属感。如果自己是这个班级的成员,却没有被其他同学接纳,心里该多难受呀!同学们,让我们推倒这堵 ‘柏林墙’,接纳每一位成员。”或许,某种情况下,无声是分享的最高境界。

其实,在与学生的分享互动中,教师也在不断累积能量,成为心理建设的宝贵资源。教师心理建设越丰富,越有利于分享环节的能量互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帮助也越大。

(二)班级团体动力建设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广东电视网;视频转发;直播互动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75-0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的诞生和迅速发展,掀起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的又一次革命。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效率高等优点。广东电视网的直播系统和微博服务是相互独立的,如果把微博应用到直播系统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就可以扩大节目的传播力度。基于此背景,提出了嵌入播放时刻的视频转发分享机制,实现了边看直播边互动,并且可以转发精彩的视频到微博,让更多的用户参与互动。

一、电视网视频分享平台现状

目前的网络电视有广东电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网站,以及pps, pplive等基于p2p软件的直播和点播,还有youtube, youku, tudou等视频分享网站的点播。广东电视网以新浪微博为基础,通过与新浪微博帐号对接提供微博服务,从而扩大电视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度。微博用户群体主要是由电视台工作人员、主持人、记者和普通用户组成,可以在此交互平台上进行查看微博、发表微博、评论。但是广东电视网的直播、点播系统和微博是自各独立的单元,无法在观看直播的时候,通过微博对节目视频进行评论、转发等互动。怎样实现广东电视网的直播系统和新浪微博服务两者的结合,让用户在观看直播的时候进行评论、转发所观看的视频节目,从而让更多的用户参与直播互动,以此来扩大节目的传播力度,这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微博可互动,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点对电视台节目进行快速、高效传播,并且满足了普通用户评论、转发分享自己喜爱的视频节目的愿望,因此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外对视频转发的研究还比较少,不过国外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和一些国内的视频网站如土豆、56网、优酷网、酷6网等都提供了视频转发到QQ空间、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站的功能,这些网站是将视频链接地址转发到相应的社交网站,但是都不能基于用户选择的播放时刻进行转发。PPLive、PPStreaming、中国网络电视台和广东电视网等一些电视直播平台都没有提供交互功能,不能对视频进行转发。因此对直播平台增加交互功能具有很广的研究价值。

视频网站的交互方式有评论、上传、收藏、下载、分享到QQ空间、微博、人人网等一些社交网站,增加视频的传播力度,但是这些网站的视频都不能自主选择精彩的播放时刻,一般只是简单的分享视频链接。广东电视网的直播平台更没有这些交互性,只提供直播功能,因此传播方式具有局限性,增加广东电视网直播平台的交互性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视频转发流程及设计方法

对于用户而言,可以边观看直播,边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可以转发喜爱的视频,满足了用户的愿望,增添了观看直播的乐趣。对于媒体而言,新增了一种传播方式,利用微博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传播范围广等优点,扩大了节目的传播力度。因此视频转发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视频转发流程

广东电视网视频分享平台以基于P2P网络的FLV流媒体技术为基础,依托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建立微直播平台网站,让用户可以用新浪微博账号登录,观看微直播节目,让用户可以边观看直播边互动,可评论,可转发视频。广东电视网视频直播平台采用基于P2P网络的FLV流媒体技术,微博服务采用新浪微博开放平台进行开发。

根据视频转发的实现步骤,因此需要分别对FLV视频格式所选择的播放时刻进行提取、所选播放时刻的视频进行截图、自动形成嵌入播放时刻的视频链接,并利用微博API形成一条带评论、截图和嵌入播放时刻的视频链接地址的微博、对微博中的视频链接进行设计。

(二)视频转发机制设计

根据视频转发实现四个步骤进行分析,需要设计播放时刻的提取算法、播放时刻的截图提取算法、自动嵌入播放时刻的视频链接算法、嵌入播放时刻的视频链接解析算法。

(三)播放时刻的提取算法设计

播放时刻是视频播放进度的度量,播放时刻的提取算法的主要功能是提取视频的播放时刻,为嵌入到视频链接实现视频转发作铺垫。当用户点击播放进度条的某个位置时,可获得视频播放到的帧数,然后再将帧数转换成时间。因此算法的设计可分用户点击定位,读取所在的帧数,帧数转换成时间。

(四)播放时刻的提取算法实现

用户点击播放进度条某个位置时,可获取视频当前位置的帧数,然后需要将帧数转换成时间,因此播放时刻的提取算法的实现步骤可分为用户点击定位,读取所在的帧数,帧数转换成时间。

三、视频分享平台总体设计与实现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策略

一、分享行为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

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及原因

笔者在成都彭州市被评为一级和二级的四所幼儿园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随机抽选4~5岁的幼儿,计120名。主要采用了故事法(针对幼儿)、问卷调查(针对教师、家长)、座谈(教师、家长、幼儿、园长)等方法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七成以上的幼儿很“自私”,不愿意与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物品,如食物、玩具等等,其余的幼儿即使与人分享也是以“利己”为目的的,比如,“我给他吃东西,是因为我不这样的话,他就不和我玩”,或“我给他吃,是因为这个不好吃,我想吃他带的东西”。Ugurel-Semin的研究表明,在与对方分享5~15颗坚果时,“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了高峰。这与在土耳其开展的一项早期研究的结果是比较吻合的。这项研究要求每一个被试都要与其不认识的一个同龄儿童分享奇数个好东西,结果67%的4~6岁儿童选择了自私性的分配方式,即把多出的那个留给自己。

幼儿不与人分享,理由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设计了几个类似的情境,如“妈妈(爸爸、爷爷等)给你买了一本新书(一个新玩具),小朋友没有,你能给他们看(玩)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四成幼儿回答“不”,理由是一致的。回答说,因为“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妈妈给我买的”或者“你让他的妈妈给他买一个嘛”。

二是家庭教育不当。如“给他们看《黑猫警长》,我爷爷要骂我的”、“爸爸说了,奥特曼让小朋友玩坏了,他就不给我买玩具了”,这类回答占37%。

三是缺乏分享技能。在与小朋友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分享,如“我只有一个新书包,他们都想背,都想玩,我不知道给谁背”。

三、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1.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

许政援、吴念阳的研究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要受到他们主观行为规则的影响。凡是有亲社会观念的幼儿,其亲社会行为就果断,比如在食物分享中,主动分享的幼儿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谦让”、“小朋友要互相帮助”、“给小朋友吃东西是好孩子”等观念下进行的。当幼儿自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时,其分享行为就显得很犹豫。如不主动分享食物的幼儿,常常以“这是我的”、“是老师给我的,你自己去要”等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说明幼儿的分享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成人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幼儿的分享观念并注意其与分享行为的一致性发展。具体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故事教育(成人讲有关分享的故事,幼儿想象)、生活教育(把分享教育融入幼儿的具体生活中)等多种策略,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与合作精神。

2.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巩固的。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幼儿由于分享而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会逐渐发展起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如认为“给他玩我的小熊,我是个乖孩子”。安鲁弗德(1968)的研究指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得到称赞和表扬后,这种奖励的机制就内化了。当他们再与人分享的时候,自己会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这会使他们持久地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可见,在幼儿教育中,成人要注意对幼儿表现出的分享行为进行强化。

在幼儿教育中常用的强化技术主要有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局部强化、符号强化、代币强化、活动强化等等。言语强化是指当幼儿表达出分享观念、做出分享行为后教师、家长给予的积极评价,如“好”、“对”、“不错”、“可以”等等。在运用言语强化时,成人的言语要丰富、变化,不宜过多采用单一的言语表达。非言语强化是指教师、家长通过某种非言语动作对幼儿的某种行为表示赞赏和肯定,如点头、微笑、鼓掌、翘大拇指等等。局部强化是指成人只强化幼儿得到认可的那部分分享行为及相应的分享动机。在幼儿教育中,错误的行为是不应该得到强化的,只有正确的行为和良好的动机才应该予以强化。在幼儿的活动中,既存在着正确的行为,又存在着错误的行为,成人要注意将两者区分开来,要善于从幼儿的行为中发现“闪光点”并进行强化,以激起幼儿继续实现理想行为的欲望。这个方式对于性格内向和能力较弱的幼儿十分有效。符号强化是指当幼儿表现出成人所期望的分享行为后,教师、家长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五角星、小红旗、画勾、小红花等来提高幼儿应该反应的发生概率的方法。这是当前幼儿行为训练中运用比较普遍、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代币强化是指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分享行为时,教师、家长奖励幼儿一定数目的代币(一种在班级或亲子活动中流通的“货币”),待幼儿的代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换取他们所期望的东西,如实物、自由活动、当小组长等。奥莱利和贝克(1967)的实验表明,代币强化在消除儿童不良行为、形成儿童良好行为方面十分有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代币强化是一种塑造或改变儿童行为的有效手段。活动强化是指当不愿与人分享的幼儿只有表现出分享行为后成人才准许其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普雷马克(1965)指出,一个儿童有强烈兴趣的活动可以作为儿童不太感兴趣的良好行为的强化物。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效果非常好。

在幼儿教育中,行为强化的手段很多,强化物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幼儿来讲,最好的强化物往往是他们自己挑选的。所以,在具体运用强化策略时,教师、家长要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去了解适合孩子的强化物和强化手段。同时,在运用强化时,要尽力避免手段单一、对象不具体、过于频繁和过于急切。否则,幼儿只会去追求具体的强化物,而不去关注学习过程本身,其分享行为就不会有进步和发展。

3.加强榜样示范作用

模仿是幼儿学习分享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幼儿又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看到他人的分享行为时,幼儿会去模仿,去学习。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一些态度大多来自于对双亲的模仿,随后形成的态度来自于对社会上各种人物(教师、同辈好友、英雄人物、名人等)的模仿。儿童不只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如言谈、举止等,也汲取榜样的内涵,如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等。家长对物质财富持自私态度,其幼儿有可能会内化这种态度,并会拒绝与伙伴共享玩具。Rushton的研究发现,一些29到36个月大的幼儿,假如在自己没有玩具时接受过同伴让给的玩具,那么,当他们自己有好几个玩具而同伴一个也没有时,他们就能以相同的友好行为将玩具分给同伴。但是,如果同伴在以前曾拒绝分享玩具,轮到这些儿童控制玩具的时候,他们也都拒绝同玩伴分享。可见,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要教会幼儿分享,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是成人在幼儿面前展示出相应的行为,然后在幼儿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以强化。

为此,家长、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幼儿没有分享行为,与教师、家长缺乏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也关系到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目前,幼儿生活的家庭结构可以形象地比喻成“421”阵形,“4”是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个老人,“2”是指父母双亲,“1”即幼儿。可见,幼儿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尤其是隔代抚养的孩子,被溺爱的程度更高,有好吃的只给孩子一个人吃,有好玩的只给孩子一个人玩。这些家庭忽视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养尊处优、吃独食的习惯。幼儿不能做出实际的分享行为,还与成人在不经意间所犯的错误有关系。很多成人有逗着孩子玩的爱好,比如看见一个小孩在吃东西,他们会说:“给我吃点?”可是,当孩子毫不犹豫地把东西拿出来时,他们又连连摆手,甚至大笑,并说:“我逗你玩的,大人不吃。”习惯成自然,渐渐地,幼儿会形成一些错误的分享观念“我的东西就是我一个人吃的”、“别人不会吃我的”。一旦有人真的要分吃幼儿的食物时,他们一定会哇哇大哭。这种后果是成人高高在上、忽视了幼儿的心理需要而造成的。所以,教师、家长一定要端正幼儿教育的思想,立足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其次,帮助幼儿选择学习的榜样。幼儿生活经验少,他们常常好坏不分,容易模仿坏形象。成人要注意选择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的、对幼儿成长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尤其是要关注幼儿读物、动画片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最后,要求幼儿学榜样见行动。榜样示范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榜样转化为幼儿的实际行动。幼儿学榜样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家长的积极引导。

4.训练幼儿的分享技能

知道怎样与人分享,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幼儿具有分享的意愿,但是由于不知道怎样做,也就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分享行为。比如,一个幼儿带了一辆新的玩具遥控车到幼儿园。老师问:“可以把你的新车给小朋友玩吗?”他回答:“可以。”老师说:“现在给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很多小朋友都想玩,我不知道该给谁玩。”还有的幼儿对该类问题的回答是“我只有两颗糖,有四个小朋友想吃,我分不开”。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要注意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一些分享的技能。如果幼儿知道了分享的具体方法,那么,他们的实际分享行为应该会得到增强和提高的。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B].基教[2001]20号,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