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30例破伤风患者,男26例,其中1例为幼儿,女4例。

护 理

用药护理:按医嘱准确、及时使用TAT、镇静解痉药、肌松剂、抗生素、降温药等,观察并记录用药后的效果。保持输液通畅,在每次抽搐发作后应检查静脉管道,防止因抽搐引起的输液管堵塞或脱落而影响治疗。

呼吸道的护理:是破伤风患者护理的重点,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对破伤风病人是至关重要的。①急救准备:床旁常规备好气管切开包及氧气吸入装置,急救药品和物品准备齐全,保证急救所需。②及时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对频繁抽搐、无法咳痰者,可采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对频繁抽搐不易控制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并供氧。对需吸氧者,为避免刺激,可面罩给氧;行气管切开者,气管内套管需2小时更换1次,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及套管内分泌物。痉挛发作控制后,应协助病人翻身、扣背,以利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③频繁抽搐者,禁止从口进食,以防误吸入气管。

加强观察:①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尿量等变化,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护,警惕有无并发心力衰竭。②详细记录抽搐发作的症状、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等,注意痉挛发作前的征兆,以便及时调整药量,控制痉挛发作。

局部伤口的护理:对未愈合的伤口,在良好麻醉、控制痉挛的情况下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完全敞开,并充分引流。对伤口已愈合者须仔细检查痂下有无窦道或死腔。

保护病人,防止意外损伤:①病人发生抽搐时,应用合适的牙垫防止舌咬伤。②使用带护栏的病床,必要时加用约束带固定病人,防止痉挛发作时坠床或自我伤害。③关节部位放置软垫保护,防止肌腱断裂或骨折。

保证营养素的摄入:对因病情严重不能经口进食者,予以鼻饲或静脉输液,对能经口饮食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应少量多餐,避免呛咳和误食。

创造良好的修养环境:将病人置于单人隔离病室,保持安静。室内遮光,白天用黑色窗帘遮挡,晚上可开地灯,避免各类干扰,减少探视。医护人员说话,走路要低声、轻巧;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尽量在使用镇静剂后30分钟内完成,以免刺激病人引起抽搐。

严格消毒隔离:破伤风杆菌具有传染性,应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防止播散。护理人员接触病人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和手套,身体有伤口者不能参与护理。所有器械及敷料均须专用,使用后予以灭菌处理,用后的敷料必须焚烧,器械先用碘伏(300ppm含量)浸泡20分钟,清洗后再行高压灭菌,并采取间隙消毒灭菌法,即按正常高压灭菌,每日1次,进行3次,可杀死所有芽孢。室内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地面用2%次氯酸钠拖洗,每日1次。

宣传破伤风的发病原因和预防知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创伤;按期接受破伤风主动免疫的预防注射,伤后须及时、准确的处理伤口;动物咬伤、烧伤须及时就诊,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科感染病人临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16-01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手术、器械检查或有创性检查、治疗后的感染,临床较多见。

1 非特异性感染病人护理要点

非特异性感染的主要共同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肌能障碍和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全身化脓性感染是致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而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体温高达40-41。C,头疼、头晕、甚至淡漠,脉搏细速,白细显升高,代谢失调和肝肾损害。化脓性感染的病人的护理诊断有焦虑、体温过高、疼痛、营养失调,潜在的并发症有脓血症、感染性休克。护理措施包括:做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全身疗法的护理等。

1.1护理要点

针对病情定时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呼吸及体温的变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降温过程中鼓励病人多饮水,防止虚脱,及时铡量并记录降温后的体温。及时协助病人更换衣裤及被服。脓毒败血症的病人,寒战、高热时遵医嘱进行血培养。遵医嘱对重症病人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输血。遵医嘱早期、大剂量或联合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中注意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的观察。观察伤口局部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有引流者保持引流通畅。急性淋巴炎及淋巴结炎的病人,协助其进行物理治疗。丹毒为接触性传染,应实施床边隔离。护理时用枕垫将患肢抬高。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病人,切开引流后肢体制动,患肢抬高。感染好转后指导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疼痛的病人,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鼓励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半流食、直至普通饮食。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1.2健康指导

定时、定量、正规服药,注意药物副作用观察。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如何预防疾病传播的相关措施。合理搭配饮食,满足机体蛋白质及热量的需要。保证充足休息及适当的体育锻炼。

2 特异性感染病人护理要点

特异性感染主要包括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茵侵入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持续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病人开始出现张口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部表情肌收缩出现“苦笑面容”颈部肌群收缩出现颈项强直,背部肌群收缩出现“角弓反张”主要的护理诊断为:吞咽困难、营养失调,潜在的并发症有肺炎和啼不张。护理措施:安置病人于特定的环境,遵医嘱给药,做好病情观察,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消毒隔离和健康指导。气性坏疽是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肌组织坏死或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起病急、愈后差。主要的护理诊断为:疼痛、组织的完整性受损、体温过高、营养失调等。护理措施: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做好病情观察,做好伤口和疼痛的护理,做好营养支持的护理。

2.1 破伤风病人护理要点

2.1.1 护理要点

按围手术期病人一般护理要点。安置病人于隔离、避光、安静的单人房间,工作人员人室穿隔离衣,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尽量把各项工作安排在同一时段完成,避免诱发病人抽搐的发作,病室内备好急救药物及物品。询问过敏史,做TAT过敏试遵医嘱应用抗痉挛药物,若出现大发作前的征象,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加大解痉药物剂量,并做好病情观察及记录,协助医生尽早施行清疮术。若对病人采取冬眠疗法,做好冬眠过程中的各项监护,遵医嘱及时调节冬眠药物剂量,使其处于浅睡眠状态。满足病人营养供给,遵医嘱实施鼻饲或胃肠外营养。病人常因抽搐而致尿潴留,遵医嘱留置尿管并持续引流尿液。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用后的物品,均应严格消毒;伤口敷料进行焚烧,以防交叉感染。

2.1.2 健康指导

告知病人不可忽视对木头、锈钉等刺伤、深部感染伤口的处理,伤后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合理搭配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保证充足的休息及适当的活动。

2.2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病人护理要点

2.2.1护理要点

按外科围手术期病人一般护理指南。将病人安置于隔离病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伤口敷料给予焚烧,预防交叉感染。针对病情进展情况,必要时实施重症监护。对深而不规则的伤口,配合医生实施紧急清创手术,充分敞开引流。观察并记录创面情况,遵医嘱用氧化剂冲洗伤口,保持敷料湿润,改变厌氧环境。遵医嘱输新鲜血液,纠正病人进行性的贫血。高热病人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做好高热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大剂量青霉素抗感染治疗,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其衍化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为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增强抑菌作用,一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高压氧治疗。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加强营养,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外营养。好转后鼓励其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肺部及泌尿系感染。需截肢者,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其重要性,使其能正确面对,注意保护病人的安全,防止意外的发生。截肢术后固定和抬高患肢,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协助病人重新设计自我形象,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2.2健康指导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气性坏疽感染的传染性及消毒隔离的相关措施。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患肢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方法。协助伤残者制定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向截肢病人及家属交代用拐、装配义肢的时间与注意事项。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的供给。保持良好心态,促进机体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靓,王卫,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护理杂志,2007年03期.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是外科急诊或临床及预防破伤风最常用的治疗措施。TAT是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获得的血浆制成的球蛋白制剂注射后能刺激人体自动产生免疫力。TAT对于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引起变态反应,因此用药前先做过敏试验,特别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我院急诊科成功地抢救了一例TAT过敏休克患者,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0岁,因被生锈铁钉刺伤左手腕部,于2002年10月5日来院就诊。在外科常规处置伤口后,来注射室注射TAT。皮试后观察20分钟,注射处皮丘红肿,直径为1.2厘米,红晕3厘米,无伪足,无局部发痒,给予脱敏治疗。留患者观察30分钟,无任何不良反应,于11:45离开注射室。

12:05患者感觉上眼睑发紧,颜面红肿,12:50返回注射室,这时患者呼吸有些急促,自诉憋气、胸闷,全身出现红色风团,奇痒难忍。迅速进行抢救,症状没有缓解。13:05患者血压14.6/10.6kPa,脉搏96次/分钟,呼吸38次/分钟,意识清楚。遵医嘱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及时打开静脉通道,同时报告医生。经上述处理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烦躁不安又静推50%葡萄糖注射液40ml加地塞米松10ml,非那根肌注25mg,症状好转,血压14.0/10.0kPa,脉搏90次/分钟,呼吸24次/分钟。

13:50发现患者病情出现反复,除具有上述症状外,还出现口唇及四肢末端发绀,情绪烦躁不安,心理恐惧。血压12.0/7.3kPa,脉搏140次/分钟,呼吸48次/分钟,再次进行抢救,静脉滴注多巴胺20mg,并建立另一支静脉通道。此时患者处于休克状态,微循环不良,遵医嘱迅速将40mg多巴胺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14:10患者血压10.6/8.0kPa出现大声、呕吐,呼吸更加困难,给其采取平卧头偏一侧,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调整升血压药改为多巴胺60mg加入5%葡萄糖250ml。14:22患者血压15.3/9.3kPa,呼吸平稳,呼吸26次/分钟,脉率规整,脉搏90次/分钟,此时患者自感头痛,疲惫无力,心理极度恐惧。留观察1天无异常反应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在TAT试验之前,备好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抢救药品,询问病人以前有无注射过TAT,有无过敏反应,有无其他的药物过敏史。做好皮试后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嘱病人不可按压注射部位,不可做剧烈活动,20分钟内不可离开护士的观察视野内,20分钟后观察皮试结果,同时护士也应密切观察,询问有无不良反应。对皮试阳性者,脱敏注射前要向病人及家属告知注射的目的和方法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并经医患双方签字后方可执行。注射观察期间不可擅自离院,应在护士可观察的范围内,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及时抢救。

2.2 在脱敏注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如发现病人有面色苍白、气促、发绀、荨麻疹及头晕、心悸等不适或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对于发生过敏性休克的病人,护士应争分夺秒抢救,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正确地实施护理措施,并做好抢救记录,在实施抢救的过程中,护士应重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安抚好病人及家属,消除病人及家属的不良情绪,以利于抢救措施的实施。

2.3 TAT脱敏方法:TAT脱敏分4次,第一次取TAT0.1ml加生理盐水肌注;第二次取TAT0.2ml加生理盐水肌注;第三次取TAT0.3ml加生理盐水肌注;第四次取余量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ml肌注,每次注射间隔20分钟,注射后均密切观察。

2.4 TAT过敏的原因:TAT脱敏过程中出现过敏性休克很少见,其发生机制是TAT作为一种大分子异种蛋白进入人体后,激发异性IgE引起组织胺释放,产生I型和II型变态反应。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蛇咬伤患者的临床急救及护理。方法:回顾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科23例蛇咬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治疗护理及时,无例患者死亡,监护7d左右痊愈出院。结论:加强蛇咬伤病人的救治与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蛇咬伤; 急救; 护理

近年来,蛇咬伤的发病率较高,尤其以夏秋季主,病情来势凶险,若不及时救治,可致死、致残。现将我科2010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23例蛇咬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3例毒蛇咬伤病人中,男17例,女6例,年龄31岁~75岁,平均53岁。20例是农民在田间劳动被咬伤,3例是城市居民外出郊游被咬伤。

1.2致伤蛇型:蝮蛇3例, 菜花蛇6例,不明蛇型14例。患者均出现伤口红肿、疼痛,受伤肢体明显肿胀、麻木感,其中4例出现头痛、头晕、胸闷症状。

2临床表现

毒蛇咬伤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①神经毒:侵犯神经系统为主,局部反应较少,会出现脉弱,流汗,恶心,呕吐,视觉模糊,昏迷等全身症状。②血液毒:侵犯血系统为主,局部反应快而强烈,一般在被咬后三十分钟内,局部开始出现剧痛,肿胀,发黑,出血等现象。时间较久之后,还可能出现水泡,脓包,全身会有皮下出血,血尿,咳血,流鼻血,发烧等症状。③混合毒:同时兼具上述两种症状。患者就诊时伤肢留有蛇齿痕迹,咬伤周围皮肤紫灰色并有血性水肿,伤肢肿胀、麻木、疼痛;有少数患者出现头昏眼花,胸闷心悸,眼睑下垂,呼吸急促,畏寒抽搐,溶血时有血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有少尿、无尿,严重时可有呼吸肌麻痹及低氧血症,甚至低血压及休克。

3急救处理

3.1保持冷静千万不可以紧张乱跑奔走求救,这样会加速毒液散步。尽可能辨识咬人的蛇有何特征,不可让伤者使用酒、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3.2为减缓毒素吸收,蛇毒是随血液和淋巴液 循环吸收的用止血带缚于伤口处近心端上五至十公分处,如无止血带可用毛巾,手帕或撕下的布条代替。扎敷时不可太紧,应可通过一指,其程度应以能阻止静脉和淋巴回流不妨碍动脉流通为原则(和止血带止血法阻止动脉回流不同),每两小时放松一次即可(每次放松一分钟)。

3.3伤口处理

3.3.1初步判断为无毒蛇咬伤的患者,没有出现全身症状,仅作伤口处理,预防破伤风,留观12h局部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状态良好,创口愈合出院。

3.3.2判断有毒蛇咬伤的患者,进行处理时立即对患者伤口进行检查,除1例面部咬伤患者外,其余四肢受伤的患者,对时间不超过30min的,予以制动患肢,在距伤口5~10cm近心端处,扎止血带,每30min放松2~3min,以阻断毒液随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少毒素吸收。另外,用3%双氧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在无菌操作下,沿蛇咬痕处,以“-”或“+”字切开,促进毒素排出,蛇咬伤不超过12h患者,肿胀的部位可做切开引流,伤肢下垂平放,周围可给予冰敷。对危重患者做伤口处理同时,应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等,同时开放多条静脉输液通路等处理。

3.4药物治疗

3.4.1我科一直用季得德胜蛇药片,根据肿胀部位的小,取蛇药片5~10片,放入碾钵内碾成粉末,用无菌5ml注射器将溶液(生理盐水、温开水、白酒均可)加入粉末中,搅拌成糊状,用棉签蘸药物涂抹肿胀伤肢,切记避开伤口处,并保持涂敷部位的药物湿润,并观察肿胀患肢有无水疱、坏死,同时给予口服蛇药片,成人10片/次,3次/d,儿童根据体重计算用量,依据局部和全身症状服5~7d。 3.4.2早期足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预防感染和破伤风,根据病情需要给予补充液体。  3.4.3早期抗蛇毒血清的应用是抢救蛇咬伤的特效药物,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中和毒素、阻止蛇毒毒素的生物学作用,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9],但抗蛇毒血清是异体蛋白质,用药时少人会出现过敏症状,因此,用药时必须要做过敏试验,皮试阴性者可以使用,皮试阳性者应给予脱敏治疗,输液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用抗过敏药物。

4护理

4.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不同蛇的类型、毒性强弱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患者表现出的中毒症状及程度不同,应及时进行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检查。重型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肝功能损害、呼吸肌麻痹、心率紊乱甚至心跳骤停等。因此,护士应加强重型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密切观察尿量,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并记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4.2咬伤局部及伤肢护理:用生理盐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水冲洗伤口的创面,每日消毒伤口周围,注意观察伤肢疼痛性质、皮肤颜色、肿胀范围。发现伤肢疼痛剧烈、皮肤变黑、水肿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受伤早期1~3天嘱患者卧床休息,限制伤肢活动动。卧床休息时患者关节要伸直以防局部血管、淋巴管与组织粘连,造成功能障碍,受伤3~4天后,在病情许可情况下,鼓励患者适当进行功能锻炼,促进伤肢功能的恢复并利于毒素的排出。

4.3饮食护理:蛇咬伤后多数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差、甚至消化道出血,因此饮食上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饮食,并以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如藕粉、豆浆、果汁、瘦肉汤等,不宜吃生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足够的维生素,鼓励患者多喝水,促进毒素的排泄。

4.4心理护理:患者因为毒蛇咬伤后伤肢疼痛以及迅速出现的肢体肿胀和出血等症而常常存在焦虑、紧张及恐惧心理,故应给予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安慰、加强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的特点及预后,及时疏导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消除顾虑从而增强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信心。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镇定、动作娴熟、敏捷,增强患者的信任度,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病情和治疗方案,使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病区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介绍蛇伤的防护常识、发病特点和救护要点等,使患者及家属对本病有所了解,增强治疗的信心。

4.5用药护理

对病人进行教育,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给患者详细解释抗毒药物的用法及重要性,加强用药后的观察,及时处理用药后的反应。TAT、抗蛇毒血清均为应用前应先做皮试,皮试阴性者也需备好抗过敏药物及物品,如地塞米松、盐酸肾上腺素、盐酸异丙嗪、氧气、吸引器、气管插管盘等,做好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准备。

4.6病房卫生

病房应按时给予通风、保持清洁,温度保持在22℃~24℃之间,做好无蚊、蝇。

4.7健康教育

蛇咬伤多发于乡村,且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青壮年农民。由于部分农民患者文化程度低,医疗知识缺乏,蛇咬伤后不及时就诊,导致延误病情,失去抢救时机而死亡。因此在蛇出没的地方外出劳动时要穿鞋及长袖衣裤,夜行要带照明工具,田间劳作时要穿雨鞋,同时也要穿长袖长裤,戴手套。蛇咬伤后患者要注意采取自救措施,应保持安静,切勿惊慌、奔跑,伤肢制动,以减慢毒素的吸收,可用随身所带的绳、带或从衣服上撕下较宽的布条带,对伤肢进行结扎。进行相应、适时的处理后,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提高救治效果。

5小结

蛇咬伤由于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救治蛇伤成功的关键就要“早”,蛇咬伤后并发症较多,对机体造成多系统的损害,医生要快速、果断、准确地对患者进行救治,尽早的处理伤口并配合药物治疗,尽量减少蛇毒进入体内,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在积极治疗患者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护理配合,及时观察病情,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可显著提高毒蛇咬伤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许邦玉. 蛇咬伤患者的护理. 职业卫生与病伤,2010,25(1):62-63.

[2]覃公平主编。中国蛇毒学。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71-672. 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患者;眼外伤;护理

眼是人体的外露器官,很容易受到外界侵害,加之眼组织精细而柔弱,生理功能重要,受到外伤后,往往发生单眼或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重者可致失明或毁坏眼球。因此眼外伤是眼科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眼科急诊最常见的疾病。当眼部外伤突然发生时、患者因视觉障碍、疼痛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加之眼外伤病情复杂,治疗大多较为困难,因此在眼外伤救治工作中,医护工作的密切配合,对眼外伤的急诊救治、护理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护理

1.1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护理技巧,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1.1此期患者眼外伤后会出现紧张、害怕及焦虑心理,护士应同情、关心、安慰患者、讲清检查、治疗的目的和配合的方法、消除其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同时与家属积极沟通,取得家属的理解配合。

1.1.2鼓励患者听音乐,分散注意力,眼外伤患者一方面由于视力出现暂时或永久,其感知外界信息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外伤疼痛及患眼被眼垫蒙上,且根据治疗需要严格卧床休息,使患者常表现为沉默、忧郁、烦躁、特别是外伤严重影响视力时,患者常表现为自暴自弃、无故发怒、甚至自伤。针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同情、关心、体谅患者。创造亲切、温和、融洽的人际环境,鼓励患者多听音乐,保持心情舒畅。

1.2术前护理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及时为病人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告知术前须知,手术情况,术中配合等。

1.3术后护理①术后保持平卧位,静卧1-2d,前房积血者取半卧位。②严密观察患眼伤口情况,如出现头痛、眼部剧烈胀痛等及时向医生汇报,采取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③告知患者及家属勿揉眼,避免咳嗽、打喷嚏或头部剧烈活动。④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止血剂、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注重观察用药后的反应。⑤嘱患者进易消化、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⑥给予心理支持,做好疾病相关知识方面的教育,增强自我生活能力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2出院指导

①告知患者及家属正确滴眼药水的方法,次数及注重事项。②指导患者注重眼部卫生,避免视力疲劳及急外碰撞眼部,以免引起出血感染。③嘱出现不适及时要复诊,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1]贺双奇.眼外伤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护理学杂志,1997,12(1):53.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6篇

手术室是为患者进行各种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各种尖端复杂手术都离不开手术室护士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不仅要有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还要有健康的体质,因此加强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保证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手术室护士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质,每直接或间接接触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各种消毒剂等,如果保护措施不完善,经血液及接触传播会被感染,因此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保障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必须认真执行规范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预防与减少手术室相关的职业危险因素。

1 生物性危险因素

生物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结核等微生物感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可能因含有病原微生物而成为传染源,现已证实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多达50多种,而通过职业感染最主要的有三种,即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特别是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超过60万,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丙肝感染率为3%,进而使护理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手术室护士在配合过程中常使用税利器械,如刀、剪、针、骨钩,锯片等,因工作节奏快,传递器械频繁,极易发生刺伤或切割伤,污染的锐器是导致这类感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约11.7%手术室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接触,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

2 防护

2.1 术前应完善手术患者的生物检查,异常结果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对异常情况做好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正确使用隔离技术。

2.2 对各种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等防护,因患者手术具有较高传染性,应对此类患者指定专门手术间,并要求严格的消毒隔离,对手术室护士应树立全面预防观念,加强自身防护,手术完毕手术间按疫源地要求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重度烧伤;休克;护理

所谓的重度烧伤指的就是烧伤总面积在30-50%,或者是Ⅱ度、Ⅲ度烧伤面积不及10-19%,然而出现各种并发症(休克),有较为严重的复合伤和呼吸道被烧伤,亦或者是Ⅲ度烧伤面积在10-19%[1]。重度烧伤合并休克患者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将造成感染、死亡等严重后果,本人将对我科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接收的50例重度烧伤合并休克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并采取综合护理,获得了较好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接收的50例重度烧伤合并休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在3-78岁之间,平均年龄38.6岁。全部患者的总烧伤面积为30-75%,其中50-90%深Ⅱ度,5-10%Ⅲ度,有15例烧伤后实行气管切开术。

1.2方法入院之后对患者及时进行吸氧、补液、创面处理,积极抗感染、抗休克,并及时实行气管切开等急救措施。

1.2.1止痛采用50mg的哌替啶注射液肌注,由于大面积的皮肤烧伤对神经末梢带来一定的损伤,强烈的痛感将加重患者的休克,因此采取哌替啶注射液进行有效止痛。由于哌替啶入血之后将扩张血管,使外周血流量加大,使外周血管阻力变小。

1.2.2创面清创换药对于头面部烧伤的患者,对其创面应该采取暴露疗法,利用磺胺嘧啶银粉外抹;对于四肢或躯干的烧伤创面,采取外敷纳米银敷料,并且对创面采取红外线烧伤治疗仪照射与热风治疗[2]。红外线烧伤治疗仪对创面加以照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使创面的快速愈合,照射次数为2次/d,30min/次;热风治疗就是利用电吹风热风以便将创面吹干,维持创面干燥,避免滋生细菌。对创面予以保护,避免发生破伤风和感染。患者存在烧伤创面的,那么就必须进行破伤风抗毒素的注射。

1.2.3抗休克处理患者在入院之后立刻进行及时的抢救,给予吸氧处理,吸氧4L/min,以便确保患者呼吸的畅通,将口鼻异物与分泌物清除干净,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吸痰,准备好气管切开包。对重度烧伤患者采取休克,躯干与头部均抬升10-15度,下肢抬升20-30度,这种姿势对患者的呼吸与下肢循环极为有利。之后快速构建静脉通道,以便及时使循环血容量得以恢复。对重度烧伤合并休克患者进行抗休克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构建静脉通道,也就是实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术。当前危重患者快速输液,已经普遍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效果显著。假使由于技术穿刺没有成功,那么应该及时采取高位静脉切开输液。在输液过程中,应该坚持先快后慢、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其中,胶体和晶体之间的比例是0.5-1:1,首选的晶体是平衡液,而首选的胶体为血浆[3]。因为在烧伤之后的八小时内快速渗出,将导致血容量的大量缩减,所以,首个24h的补液量的一般必须在之前的8h之内注入患者体内,在之后的16h内注入另外一半,对每个小时的入液量进行记录。

1.2.4综合护理首先加强对重度烧伤患者的心理护理。因为烧伤大多是意外,在心理上患者没有任何准备,害怕会有伤疤,因此,患者承受着极为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多与患者沟通与交流,向患者说明临床医生的经验,并且让亲友加强对患者的关爱与支持,使患者能够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的治疗,进而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其次,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进行密切的观察。对患者每小时的尿量与24小时的出入量进行详细的记录,构建护理记录册,并且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与生命体征予以监测[4]。另外,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避免发生全身感染,帮助患者创面的快速修复,具体的手段是静脉营养支持与胃肠营养支持。假使患者的消化道可以承受,可以摄入一些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

2结果

在烧伤后的30-60天,全部患者的创面已基本愈合,并且能够进行一定的训练。全部患者在住院期,没有发生胃肠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由于烧伤而受到损伤的脏器功能均得以康复。

3讨论

在对本次50例重度烧伤合并患者进行急救与护理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在护理工作中,应该端正态度与工作作风,对无菌操作的流程与规定、消毒隔离制度应该严格执行,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加强对患者不良心理的疏导,积极开展个性化的教育与宣传;加强自身的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护理手段,并且对患者要充满耐心、爱心以及责任心,以便给予患者最好、最优质、最人性化的治疗与护理服务,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邹隆耘,陈星光.论重度烧伤患儿休克期临床补液的体会[J].医药前沿,2012,(28):320.

[2]曹树贵,肖少华,陈安保等.重度烧伤合并呼吸道损伤病人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1(03):76-77.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针刺伤 危害 预防 减少 处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225-02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 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

3 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

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

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4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4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医院感染控制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必要的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料,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5 总结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应菊英,徐国英.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