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农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1 研究背景

随着黑龙江垦区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命名为“黑龙江垦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黑龙江垦区将打造现代农业生产样板区、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农业功能拓展先行区和引领农村发展辐射带动区,全面启动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标志。

而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是垦区总局下属的一个代表农垦职业教育的学校,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学,随着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学院承担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构建以低碳化、智能化、功能多元化、劳动者知识化为特征的北大荒“绿色农业体系”,实现粮食增产、农业提质、产业延伸的重担。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是在原有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专业根据黑龙江省及黑龙江垦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了“小学期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种子生产经营行业的高级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

2 现有基础与优势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本着“服务种子行业、背靠企业群、实施‘互惠互赢’”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我院多次与黑龙江北大荒种业集团、北大荒种业下属的红兴隆科研所、双鸭山农场、友谊农场、松花江农场、青年农场等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时还与多多集团、哈尔滨硕谷种业等达成校企合作协议。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是在原有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专业根据黑龙江省及黑龙江垦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建立了“小学期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种子生产经营行业的高级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

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设计与实施的基本保障。

其优势在于:

(1)以整个行业“一线”人才需求作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使专业建设以整个种子行业发展为背景,与整个行业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避免了行业企业个体年际间经营管理不稳定对校企合作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

(2)根据黑龙江省种子行业经营管理特点,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构建了行业、企业、学院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充分发挥了行业主管在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中的作用,有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3)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与黑龙江省种子行业、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关系,强化了人才、科技信息的交流和生产、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形成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同步协调”的局面,有利于实现将“专业办成企业的学院”,专业紧随行业发展,始终保持发展活力。

(4)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职业岗位设置建立了与种子企业行业经营管理模式和行业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而同步协调的工作机制,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实现校企合作采取的措施

要实现以上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与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区域内60%以上大中型种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是基本保障。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以下措施:(1)在合作初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与行业主管部门联系,从专业服务行业的角度积极争取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行业主管部门的推动来获得企业和项目建设的支持,也希望企业通过多种资金投入方式包括股份制办学模式,达到利益共享,效果共赢的目的。(2)通过各种途径全覆盖走访区域内行业企业,与企业深入沟通,在企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科研与技术推广、校企之间人才物力共享等领域进行深入沟通。(3)专业树立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选派科研技术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合作研发等工作。(4)坚持人才培养质量,采取措施迅速在行业企业中树立毕业生质量口碑,吸引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并从中受益。(5)建立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牵头,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建立每年定期会议制定研究商讨专业发展与改革工作。

4 达到的效果

在校企合作建设上,几年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与农垦总局和北大荒种业等探索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激励”机制,在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上有重大突破。黑龙江北大荒种业集团是一个集育、繁、加、销于一体化的大型种业科技企业。北大荒种业集团在全面实现种子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同时,打造企业特有的优势。北大荒有实验用地3000余亩,拥有作物生物育种实验室等配套的科研手段,具有繁育基地130万亩。拥有配套的加工、检测设备和仓储中心,年生产加工销售主要农作物原种、大田用种能力逾20万吨。学院多次参与北大荒种业下属的红兴隆科研所技术合作,共同研究大豆、玉米、大麦、小麦、水稻等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比如垦啤麦2、3号选育和推广、垦啤麦7、8号栽培技术推广、大豆机械化“深窄密”栽培技术的应用、大豆红丰“十一”号的研究和推广、小麦垦“14”研究和推广等课题的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多次利用学院的地理优势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在植物保护方面也有多方面的合作,推广新型绿色环保农药、化肥等生资产品。共同研究精准科技在农业的运用,利用遥感控制来实施农业的生产,对现代化农业的推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学院通过与北大荒种业校企合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基地,同时学院也为种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引导农业发展。

此外还与农垦总局及下属的双鸭山农场、友谊农场、松花江农场、青年农场等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时还与多多集团、哈尔滨硕谷种业等达成校企合作协议。

通过这样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每年提供60~80名就业岗位。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第2篇

政府是技术创新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应努力营造促进企业合作创新及创新联盟健康发展的知识环境。

1.1增强企业间技术创新合作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增强企业间技术合作主动性的关键在于促使合作各方将合作创新作为共同目标,增加合作创新的动力。政府可利用相关激励政策营造一个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创新环境,如对有重大技术突破的企业给予特殊的税收减免待遇、将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选定为政府采购对象、加强对创新成果的奖励等等。对于技术实力较为薄弱的企业,政府应提供更好的政策平台帮助其与其他优秀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合作关系。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依据产业发展规律,给予企业适当的政策指引。通过项目审批流程对技术合作项目进行把关,大力支持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合作项目,避免盲目合作与重复投资,增强企业技术合作的有效性,提高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功率。

1.2促进知识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共享

政府应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健全法制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共享。技术创新活动涉及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制度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有效防止联盟合作伙伴机会主义的发生,降低联盟各方的交易成本。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以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标杆,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不断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此外,政府还应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如建立知识交换中心、提供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执行第三方监督等以推动技术创新联盟各方的合作行为,并促进联盟企业间知识资源的合理转移。

2从企业层面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联盟能力构建的策略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导者、创新资源的拥有者和创新利益的享有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联盟能力。

2.1建立企业联盟知识学习机制

联盟知识学习机制是构建企业联盟能力的基础,这种特定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实现联盟知识的明码化和内部化。因此,学习机制在联盟能力开发中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郑景丽等,2011)[7]。企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企业联盟的知识学习机制:从组织设置方面看,应设立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8],负责管理和协调涉及企业所有联盟的相关活动。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有利于收集和积累联盟过程中的各种知识和经验,更好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企业与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配置资源和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此外,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还有利于系统策划和传播联盟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从人员配备方面看,应配备优秀的联盟专职人员,负责同联盟伙伴进行交流,对组织间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管理,以促进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优秀的联盟专职人员需具备以下素质:专业知识扎实牢固,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目光敏锐,能察觉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准确把握企业所需的外部知识类型,及时识别外部知识的来源与分布,并在知识交流中能做到对本企业核心知识的保护;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同本企业各部门人员及联盟伙伴进行有效沟通,为知识的跨企业转移创造条件。从惯例和制度方面看,一是要建立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惯例,如技术例会和实地考察,并注意将学习成果以明码化的方式加以保存,便于员工长期学习,扩充企业的知识基础。二是应建立与知识学习挂钩的激励制度,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鼓励员工的自主学习,并将个人层面的学习与企业层面、联盟层面的学习相融合,以全方位促进知识的共享与扩散,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三是应加强管理联盟知识的培训,以利于联盟经验和知识在企业中更有效地传播。

2.2实现联盟能力各维度的协同互动

对企业技术创新联盟而言,协同的本质是联盟成员间通过对资源、能力等步调一致的协调运作行动,以实现共同的技术发展和产品研发目标。因此,联盟能力效用的发挥取决于企业联盟各方面能力的相互匹配和相互作用,尤其是企业运营能力、学习能力和关系能力的协同互动构成的整合系统。运营能力旨在为联盟绩效的提升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企业主要从战略构想能力、组织匹配能力及认知管理能力三方面入手,强化自身对联盟运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其中,形成清晰成熟的战略构想是联盟稳健发展的第一步;实现与联盟伙伴的组织匹配,尤其在资源、能力及文化上的匹配,有利于提高合作的协同性及联盟合作成功的几率;确保企业拥有较好的认知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通过在联盟中技术知识尤其是核心技术的相互吸收和传播,以实现联盟知识共享的目标。学习能力旨在强化联盟企业在合作创新中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学习能力有利于企业及时从外部获取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各类技术知识、市场知识及管理知识,更加有效地学习联盟伙伴的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的技术缺口。学习能力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已经建立成熟的技术合作惯例和制度。惯例化的学习能够形成联盟伙伴及企业内部成员共同认可的学习方案,使技术学习规范化和流程化,从而带来较佳的技术学习效果。关系能力旨在对联盟伙伴关系进行协调控制,通过有效沟通确保联盟各方的合作始终处于健康有序的状态,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并有利于运营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伙伴间的关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联盟绩效的高低,冲突是造成联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关系能力通过加强沟通以降低合作中的障碍,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努力营造并维系互信双赢的合作氛围。

2.3提炼完整系统的最佳联盟惯例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俄科技合作;合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5.4;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44-02

引言

科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推动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现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中占据大约80%的市场份额,中国和俄罗斯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上的地位相对被动,因此,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显得至关重要。俄罗斯发展创新经济的诸多有利环境和中国雄厚的经济基础也为两国的合作提供了条件。目前,神五、载人飞船、蛟龙号、7 000米海试、第四代核电技术、火星科考、北极科考等项目都包含中俄科技合作的成果,科技合作项目也在中国5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39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稳步推进[1]。通过科技合作,中俄两国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扩大高技术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提升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中俄两国应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不断扩大科技合作领域,进一步完善科技合作环境建设,为增强中俄两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提供推力。

一、以技术互换方式实现模仿创新

技术互换作为一种较早产生的国际科技合作方式,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科研人员之间互相交换技术合作信息、共享科学研究资源的活动。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传统科技优势的科技强国,至今共有2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发展水平。中国特别重视在科技创新发展上提供支持,通过增加经费投入、聘请国外专家和引进先进设备等方式不断加强国家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中国拥有的本国发明或引进改造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都符合国际标准检验的条件,且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如在俄罗斯引入和应用必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民领域,中方的民用实用技术也能为俄方提供很好的参考[2]。

以技术互换和合作为目的的交流互访是实现模仿创新的重要形式,通过交流学习有利于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在加深了解的过程中找到开发技术的具体措施。中国国家科委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与俄罗斯科技部“俄罗斯之家”以及俄罗斯高教委“国际科学中心”为了更好地引进中俄技术和人才、推动两国科技成果转让,共同成立了中俄“科学与高技术中心”协会,旨在促进两国在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根据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科学合作协定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也已进入了实质性合作阶段,该中心会根据研究工作和互访学者的需要,采用“双基地”的形式,即在中科院空间中心和位于伊尔库茨克、具有很强研究能力和地面观测设备的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分别建立研究基地,在各自的研究基地配置专供对方来访研究人员使用的必要日地物理观测仪器以及办公室等设备[3]。引进技术专家和人才互访的方式直接、便利和简捷,己成为促进中国与俄罗斯科技合作的重要途径,能够实现技术的有效衔接和知识的有益交流。同时,两国还可以通过现代通信系统交换信息资料、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以及推荐和评估项目,实现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

二、以技术互补方式促进合作创新

互补是促进合作达成的关键因素。中国与俄罗斯在资金、技术、设备、自然资源等方面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且彼此的优势能弥补对方的不足。高技术领域的互补合作可以缩短技术的研发周期,促进双方技术竞争力的提升。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在当今世界决定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50 项重大技术中有 12―17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包括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在决定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 100项突破型技术中,俄罗斯有17―20项与西方发达国家实力相当,另有 25 项经过几年研究开发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实力雄厚[4]。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卢布价值的波动促使俄罗斯把主要的财政力量运用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对决定国家长期竞争力的科技投入比例极少。

中国的科技实力不强,但近些年来在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都显著增加。中国的R&D经费投入从2007年的567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 905亿美元,增长了近3倍,现居世界第3位;人力资本投入强度也于2013年突破2%。中国较强的R&D经费投入有效地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支持。另外,中国还通过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专向合作基金等为合作提供资金保障。中国对科研机构的鼓励和扶持为两国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以技术互补促进合作创新的方式对于中俄科技合作的应用很广,它涉及航空航天、宇宙通讯、高能物理、船舶、交通通讯、微电子、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等众多领域。中国的很多地区和大学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或设备优势吸引俄罗斯的高技术人才从事研究;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合作载体与平台,引进、消化和发展技术,将合作推向更广的领域,中俄两国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合作协议以及技术联合开发开展双方的科技合作。

(一)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合作协议

为使中俄科技合作有计划地稳步开展,中国和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签订了《俄中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等。2014年10月26日中国新安股份公司与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签订《元素有机物化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合作协议书》,双方集成各自的经验、知识、科技和生产资源实施战略合作,开展中俄科技经济信息共同分析,筛选有较好前景和发展方向的新产品[5]。2015年12月17日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和中国南方工业公司于北京举行的中俄政府首脑第20次定期会晤上签署了就发展战略合作达成的协议。此前,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已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中国多家龙头国企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为使中俄贸易进一步获得发展,两国必须全力以赴地推动已经签约或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加速推进合作的重大工程建设并使其发挥效益。

(二)技术联合开发

中俄两国可以充分运用各自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各方面的优势进行合作,其中的技术联合开发就是为了完善或扩大技术的使用深度和广度进行的合作,通过合作有助于中俄双方扩大产业融合,产生1+1>2的经济效益。联合开发可以使两国的科技合作产生良好互动,一方面,通过联系两国企业促进双方产业的有机融合,在巩固、发展企业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技术开发的深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快双方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有效提高创新速度进程,实现科技合作带来的市场价值。

三、以技术转移方式实现自主创新

国际技术转移是技术开发的一种方式,通过在不同技术领域或地理领域间的流动和渗透实现。在国际市场上,技术出让方会按一定商业条件转让科技专利和生产工艺,受让方通过专利授权后开发新产品,对于核心技术的学习和开发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许可贸易

许可贸易的主要方式是技术供方向受方转让专利权,包含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自主创新强调核心技术突破的内生性,即独立开发关键性核心技术、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以及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6]。由于自主创新常常在全新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因此,中俄两国首先可以就各自关注的领域通过许可贸易方式率先获得技术成果,其次推进技术的产业化并积累与该项成果相关的技术知识,最后以该项成果的技术知识为基础,独立开发出该技术领域新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中国与俄罗斯对相关的专利技术拥有所有权,这些专利中往往也包含本国还未涉足的领域和方向,对其研究可有效推动技术的自主创新,产生新的突破。

(二)国际工程承包

国际工程承包是一种综合性的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同时也是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方式。通过工程承包,中俄两国可以把高技术产业链中的产品委托给对方的工程承包人,要求其按规定的条件完成任务。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包含很多技术转让条款,尤其在项目建设后期,承包人要对项目的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分享工程相关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等,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

国际技术转移的诸多方式在具体应用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两国应根据自主创新的实际需要,有效组合国际技术转移方式。如可以选择许可贸易方式与技术咨询方式的有效组合,不仅可以率先获得最新技术成果,为自主创新积累技术信息,还可以有效解决技术成果在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

结语

随着21世纪中俄两国市场的逐步对接和经济体制转轨的逐渐深化,新的科技合作理念在逐步形成并加深,中俄两国科技合作也逐步走向理智和规范,可以预见,双方最终会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中俄科技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中俄两国科技水平的进步,通过互相交流学习的模仿到根据双方的优势进行互补合作,最后实现两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在不断的学习和合作过程中提升科技实力。目前,中俄科技合作无论在领域、规模还是方式上都在不断拓展和增多,中俄科技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为两国经济的长远高速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围,郭力.“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视角下的中俄科技合作[J].俄罗斯研究,2014,(4):61-82.

[2] 王威,李超.中俄科技合作的潜力、问题及解决方法[J].经济师,2014,(3):84-86.

[3] 程恩庆,焦悦梅.中俄科技合作对地方经济影响研究[J].人民论坛,2010,(29):102-103.

[4] 瓦・米赫耶夫,谢・卢科宁,钟建平.俄罗斯需要应对中国对俄政策新元素[J].俄罗斯学刊,2016,(2):77-84.

[5] 王维伟,张玉鹏,卢洋.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一流孵化基地――烟台高新区中俄科技园打造国际化创新型特色孵化器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第4篇

截至目前,中国农科院已与83个国家、38个国际农业研究组织、7个跨国公司(基金会)等建立起合作关系,与50多个国家、17个国际组织签订82份院级合作协议,建有中外联合实验室64个。

“海外中心的定位是整合中国农科院各个相关研究所的科技力量,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表示。

目前,中国农科院的农业技术和产品已经遍布全球亚、非、美、欧150多个国家,在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医药、农用机械等领域的61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了走出去。

“跨境作物有害生物安全防御合作研究体系的建立,既是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农业生物防治的问题,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吴孔明介绍,通过在缅甸、蒙古、朝鲜、卢旺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生物防治工作,聚焦5000余种全球跨境动植物有害生物的早期预警、1500余种重大跨境农业有害生物的快速检测与动态监测、300余种重大跨境动植物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控,不仅保护了当地农作物种植,而且形成了强有力的周边农业防火墙,能够有效防止病虫害等向其他国家扩散。

此外,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培育的38个绿色超级常规稻和26个杂交稻已经在亚非国家和地区通过品种审定,并发放到农民手中。绿色超级稻品种同当地品种相比普遍增产20-30%,目前推广总面积达到210万公顷,预计农民增收5.46亿美元。

面对外来动物疫病疫情,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称,他们与埃及兽医研究机构、开罗大学合作,研制了针对埃及流行病毒的新型疫苗,2011年投入生产并出口埃及,使埃及禽流感得到有效控制。该所研制的口蹄疫疫苗和诊断制剂等产品已出口乌克兰、立陶宛、越南、缅甸、朝鲜、蒙古等国家。

“海外农业信息调查难度高、数据量庞大、价值密度低,迫切需要联合院内外各方智力资源协同合作、多方参与。”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会上指出,“全球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将成为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海外农业对外合作集散地、经济政策智囊团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的信息支撑力量。

“不同国家政府的农业政策,对进口的限制,农业发展状况,对农业机械的要求,农业政策的即时变化等信息都各不相同。”山东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常嘉茂讲到,企业的需求各不相同,联盟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制定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中国农科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聂凤英研究员讲到,该中心已经完成65个国家的《“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和投资研究》,了东南亚、南亚、中亚及独联体等区域重点国家农业合作报告和投资风险评估报告;建成农业重大冲击和政策模拟模型,为评估重大自然灾害、政策调整以及区域性或全球性事件影响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规避策略。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欧非中心副总裁党志敏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联盟的主要作用在于资源和信息的互通与共享。“感觉现在有组织了,今后在市场调研、资源和数据共享、项目承接、寻求伙伴等方面会容易很多。企业能够‘抱团出海’了。”党志敏说。

“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我们深度参与全球农业科技合作,牵头组织了包括担任APEC农业技术合作工作M主席在内的多个国际合作平台,这些平台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吴孔明说。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第5篇

开展“两山银行”试点,是浙江省深化“两山”转化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全力推进“两山银行”改革试点,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将“沉睡的资源”唤发生机,助力“乡村振兴、富民增收、共同富裕”。目前,已收储耕地2154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签订亿元项目1个,获得综合授信20亿元,发放各类贷款1427万元。1.主要做法(1)系统搭建运营平台一是运营平台系统化。挂牌成立衢州市柯城区生态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两山银行”),运用“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的经营理念,统一开展全区生态资源存储和转化、生态产品招商、生态资产融资等业务,推进建立乡镇级平台公司。二是业务流程系统化。面向可收储生态资源,以村民或村集体自愿为原则,坚持确权、认定、评估、交易、经营等规范化操作,确保村民或村集体共享“利息”收益和分红收益。三是政策整合系统化。

制定全区土地经营权存储管理办法,进一步整合涉农政策和资金,为解决土地抛荒提供制度供给和资金支持。四是核算标准系统化。与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完成2015、2018、2019年区域GEP核算报告。(2)整体推进土地收储一是设立一套标准。明确适用对象是依法取得土地经营权的农户、村集体、家庭农场主等,对耕地和存储期限设定标准化要求。在确保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土地用途不变的提前下,按每亩每年225千克稻谷的标准支付固定“利息”,合作经营产生的收益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二是发动一批试点。聚焦重点乡镇主动查勘土地资源,精准对接所在村集体和村民,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主动吸引一部分闲置地块纳储。在航埠镇、万田乡、华墅乡等地,确定3个试点村,完成首张“两山银行”储蓄单开具。目前共收储耕地2154亩,涉及农户800多户,全部完成单季稻和高粱的种植。三是共享一定红利。立足合作共赢,积极探索政府、集体、村民三方共同参与的共治共享机制。一方面对符合存储标准的耕地,村集体和村民可享受固定“利息”收入,也可以耕地资源入股,与“两山银行”对经营溢价进行五五分成。另一方面对垦造开发项目,村民或村集体可按约定或评估后的标准享受存息,“两山银行”进行开发产生耕地指标。(3)精准定位引入资本一是精准对接金融机构。柯城区农商银行以“两山银行”建设中“农村资源变资产”为核心,推出特色金融产品,促进区域特色农产品培育特性、产质提升和实现产销衔接,提升品牌价值,起到引领作用。二是精准把握“开源节流”。“两山银行”负责直接收储运营砂石和矿产资源,持续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作,开展数字化管理,实现疏浚物从出水到销售全过程监管,疏浚产物资源化、产业化和集中规模化利用后,作为平台公司重要资金输入方式之一。

同时对全区废弃矿山进行资源化生态化统筹管理,从资源挖掘、加工利用、生态矿业建设到生态修复、造地造林、美丽乡村建设进行链条式管理。2.工作成效(1)实现产业落地2020年新垦造耕地12000亩,经“两山银行”运营、管理后,多家经营主体主动前来商谈合作。目前已与衢州跃进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亿元,建设稻鱼、蟹、虾轮作共生种养、农耕文化普及的立体式种养休闲观光科创园。(2)实现有效管护通过“两山银行”对已验收和往年的垦造耕地项目进行土地管护、地力提升、落实种植等,确保垦造耕地项目长期、有效、稳定发挥最大效益。第一批重点推进23个抛荒整治示范村建设,涉及7个乡镇(街道),已完成一次翻耕面积5210亩,经村集体流转的种植面积达2783亩。(3)实现富民增收通过建立“两山银行”、村集体和农户收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户享受“两山”转化红利。“两山银行”已与石室乡等镇乡开展合作,承诺每亩每年分红不低于225千克稻谷(即585元),预计农户存储“利息”收入超过100万元。(4)实现金融助力柯城农商银行作为第一批合作金融机构,对“两山银行”进行综合授信20亿元,用于生态资源经营、开发和乡村振兴。同时,针对“土地银行”开发农垦贷、农耕贷、种粮贷等特色产品,农户可凭“两山银行”储蓄凭证,获得相应授信或增信,目前已发放各类贷款1427万元,真正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通道。3.存在问题(1)“两山银行”信息化平台尚未形成目前已开展土地资源清单摸底调查,其他领域生态资源尚无较好的思路进行统计。(2)“两山银行”多样化生态资源整合机制尚未形成土地资源领域以外的其他生态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运营方式仍在探索,尚未有标准化的操作方式。(3)“两山银行”金融支撑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对于“两山银行”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参与积极性不高,融资渠道较少。4.下步打算一是总结“两山银行”的经验和做法,形成示范效应,以点扩面,在耕地确权、产业导入方面争取有突破。二是适时拓展“两山银行”业务,谋划研究老街老房、山塘水库、砂石矿产等资源经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强数字化集成,加快形成全区生态资源清单“和生态产品(招商项目)清单“一张图”,实现资源资产数据化收集、可视化呈现、智慧化管理。四是引入技术支持单位,谋划研究生态产业园“标准地”和“一村万树”碳中和交易试点的项目实施方案。

作者:孔吴俊 李赢赢 张宇骁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农业农村局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第6篇

一、中外银行业合作模式历程回顾

入世前,中外银行业的主要合作模式是合资银行,入世后,参股、契约联盟、合资公司等合作模式开始活跃起来,随着中国入世以后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及不同的程度与中资银行开展合作。

(一)入世前中外银行业的合作模式

合资银行是该阶段中外银行业的主要合作模式。1985年,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成立。之后,中国工商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对等出资50%成立了上海国际银行,又与韩国一家银行以1比1的股权结构组建了青岛国际银行。1992年,中国陆续建立了7家中外合资银行。期间,契约联盟的合作形式主要是签署全面的业务合作协议,而且合作的领域集中在行方面。由于当时中国尚无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外资的进入仍然采用特批方式。虽然亚洲开发银行于1996年入股光大银行,但是参股在当时显然还不是很普及,在这个阶段,多数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仍持明显的观望态度。

(二)入世初期中外银行业合作模式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2002年到2007年为五年过渡期,2007年以后,外资银行原则上即可享受与内资同样的待遇。因此,通过入股获得国内网络成为入世初期的一条颇具吸引力的特殊通道。

此时,契约联盟由于全面的业务合作协议显得相对松散,不利于双方业务合作的深化。因此,双方开始更多地选择单项的业务合作,包括信用卡业务、清算业务、人民币资金拆借、银团贷款业务、货币互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这不仅加速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而且也提升了中资银行业务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入世后,中外银行合作的另一个动向就是中外银行为了发展某些特定的业务而设立合资公司。虽然投资双方仍然是中外银行,但是从合资的出发点来看,他们并不同于原有的合资银行。

(三)中外银行业合作模式现状

中国入世以后,随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已经意识到中外银行间明显的资源互补效应。外资银行需要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网络资源、人民币资金和广泛的客户渊源关系。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外资银行的国际网络资源、外汇资金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因此,入世以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出现了新趋向,即更多地进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商业银行阵营寻求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寻找合作伙伴。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开展合作,这使中外银行在合作模式选择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合资银行模式有逐步退出的迹象。首先,由于合资银行的历史局限性,中外合资银行绝大部分成立于1985至1993年之间。这几年正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也刚刚起步。由于这一阶段的法规在设立合资银行上相对宽松,而且通过成立合资银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资银行与初来乍到的外资银行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利用,对双方都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多数合资银行都成立于这一阶段。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缺乏全国性的法规,此时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规范主要仍以各地的地方性法规为主,使得在这一阶段成立的合资银行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其次,由于中国银行业即将全面开放,中外资银行有了更多的合作方式与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合资银行对中外双方母公司原有的意义逐渐淡化。而与此同时中外方在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则日益凸现。入世后,市场竞争的激化与合资银行发展的缓慢导致中外双方在合资银行上的战略冲突不断加剧,使得合资银行与生俱来的局限性表露无疑。第三,两家最先成立的合资银行的合作模式发生了改变。2003年中国工商银行宣布将其持有的上海巴黎国际银行50%的股份转让给合资方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中国公司成为在华注册的首家外资独资银行。2003年10月,工商银行还将其持有的青岛国际银行部分股份转让给韩国银行。

2.合资公司成为新热点。合资公司是中外银行在更高层次的共同战略利益上的合作,同时这种合作具有明确的业务目标。一些迫切想把自己高技术业务扩展到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与有这种业务发展需求的中资银行建立合资公司,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因此,这种模式颇受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青睐。这种合作模式最典型的案例是:2003年10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建设银行与德国施威比豪尔银行合资组建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并于2003年在天津正式开业。合资的外方施豪银行是德国最大的住房储蓄银行,总资产超过320亿欧元,至今己有70多年住房储蓄业务经验。而合资的中方则是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领头羊,而且拥有成熟的公积金贷款代办经验和商业贷款客户网络。合资公司将德国施豪银行在住房储蓄银行经营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与建行的客户及网络优势充分嫁接,提供住房储蓄与住房贷款相结合的金融新产品,这不仅能够分散建行独资经营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也为合资的外方带来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宝贵机遇,形成了“多赢”局面。

3.参股成为主流合作模式。这是因为“参股”可以使外资银行在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上发挥较大的作用,能将新产品的开发、创新和中资银行的分销网络、人民币规模相结合,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目标产品领域进行渗透,扩大其在本地市场的业务份额。同时,“参股”使外资银行避开了中国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提前全面进入国内银行市场,利用国内银行分支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基础推广外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在外资银行看好的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领域,都需要网点的支持。对中资银行而言,与外资银行合作的诸多方式中,“参股”是最稳定、最紧密的一种,不仅能补充资本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以及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有益于中资银行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因此,参股这种合作模式被中外银行业普遍看好。

4.契约联盟仍然存在,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和技术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中外银行除了加强在原有的国际融资领域的合作外,还在本币业务上扩大了彼此的合作。过渡期内,由于政策的限制,外资银行的业务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但通过与中资银行的合作,外资银行正不断扩张自己的业务触角。如上海地区,花旗、汇丰通过和当地银行签署协议,借助内资银行已有的网点资源,共享ATM机的互相联网,绕过了外资银行每个分行只能设一台ATM机的政策限制,不仅变他人优势为自身优势,而且还节约成本,可谓一举数得。在解决人民币业务限制上,外资银行则充分利用同业拆借与同业借款的方式,借助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资源,解决人民币来源与清算的问题。

5.外资并购我国商业银行的目的开始显现。2004年新桥控股深发展,这是外资首次控股中国商业银行,而且还是控股一家上市的全国股份制银行。此外,兴业银行引入国际金融公司、恒生银行和新加坡直接投资公司三家外资股东,共同持有兴业银行近25%的股权,直逼外资持股上限,成为国内银行一次引入外资股东数最多、外资入股比例最高的商业银行。随着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比率的不断提高,可以看出外资银行首先通过与中资银行参股合作,然后再利用自身在管理、技术和全球网络上的优势逐步掌握主控权,并在适当时机通过增资扩股实现控股,最后达到并购的目的。

二、过渡期结束后中外银行业合作模式前景展望

WTO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已于2006年12月11日生效,在新形式下,各种合作模式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

(一)中外合资银行

由于央行在政策制定上所采取的审慎性原则对合资银行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如要求提出设立申请前一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资本充足率符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监管当局以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这导致合资银行彻底丧失相对于其他外资银行的优势。虽然合资银行通过自身策略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不足,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觅得生存发展的空间。但是这种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合资银行的历史局限性,合资银行局限性主要是中外双方战略方向上的分歧。因此,从长期来看,合资银行战略分歧激化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合资关系的终结。

(二)合资公司

现在已经建立的合资公司有信用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未来对这些专门从事某项业务的合资公司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因此这些专门为客户提供高技术服务的合资公司是中外银行合作时不容忽视的一种模式。随着允许外资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外银行将在更广泛的业务领域采取合资公司模式,从而推进中外资银行开展多方位的高技术合作。特别是在股票承销和交易、个人理财以及基金管理等众多领域,合资公司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外资参股中资机构

从2005年开始,有关外资金融机构欲参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消息就不绝于耳。从市场角度来看,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金融机构的目标是中国的零售业务市场。从外资已经或计划并购的对象来看,外资银行的主要目标是国内一些规模不大、资产质量好、网点分布较佳、股权分散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几家上市银行。从短期来看,参股这些银行将使外资银行得以规避政府政策上对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束缚,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的本地网络和客户优势,迅速扩大自己在零售业务市场的份额。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有关规定,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时,一个机构参股不能超过15%,几个机构参股总量不能超过25%,超过25%将作为合资银行对待。因此参股那些股权相对分散,股本规模相对较小的中资银行将使外资银行在有限的投资规模条件下获得对中资银行尽可能大的控股能力,从而确保自己战略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目前以花旗银行和汇丰为代表的投资少数股权的做法,其实是外资银行全面控制在华合作伙伴的序幕。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银行一定会扩大在中资银行中的股权比例,最终达到全面控股的目的。

(四)契约联盟

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收付结算和业务,而资金和知识密集型的理财、咨询评估、财务顾问等业务很少。而外资银行有上千种中间业务品种且有相当丰富的经营经验。现在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和技术合作已经有所加强,而且前景非常乐观。中资银行应该通过中间业务的协议联盟,借鉴外资银行上千种中间业务类型,有选择地完善银行业务并拓展新的业务品种。

(五)并购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外资银行合作 合作领域 合作方式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和协议关于金融业开放的时间表,2007年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经营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已经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基本上实现了与中资银行在同等的经营环境中运营。毫无疑问,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开展激烈的竞争,中国金融业将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冲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也为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双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 、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利益分析

2007年,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经营人民币业务,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进入了全面竞争时代。目前,从总体而言,外资银行具有中资银行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某些方面,中资银行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如果双方进行合作,优势互补,将促进双方更快的发展。

1、中外资银行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中资银行有如下相对竞争优势。首先,中资银行有国家为坚强后盾,有中央银行提供主权信用手段作为抵御市场风险的保障,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和亲和力,拥有长期、广泛、稳定的客户基础。其次,中资银行在中国运营多年,对于中国国情、文化背景与国内金融市场有着深刻的认识,具有丰富的本土经营经验,尤其是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十分了解,熟悉央行的监管规则与条例,深谙中国市场的规则。第三,中资银行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充足的人民币来源、完善的人民币清算系统及较强的国内市场分销能力,在人民币配套服务上具有优势。

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在于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具有金融混业经营、综合服务的业务优势。同时外资银行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在产品的开发与创新、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及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另外,外资银行在全球拥有广泛的业务网点和先进的通讯网络,在境外分销方面具有优势。

2、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利益互补分析

从以上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外银行都有各自的优势,正好互补。因此,中外资银行携手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相结合,做大市场,将极大地促进双方更快发展和进步,实现双赢。

中资银行通过合作至少可获得以下利益。首先,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业务拓展能力。中资银行在合作中可以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金融产品、营销方法和客户服务,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进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迅速增强竞争力。其次,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我国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引入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外资银行的报表披露、会计和报告方式与国际接轨,中资银行在这方面可以向外资银行学习,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银行业信息披露的质量。再次,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门槛,加快业务的渗透与扩展。外资银行的全球网络体系为中资银行开拓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便利。通过合作,一方面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业务发展中与外资银行可能发生的恶性竞争,加快自身的国际化步伐。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在中国加人WTO后的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可集中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外资银行只有与中资银行合作,借助中资银行的资源、网络优势和客户的渊源关系,弥补自身在网点、人民币资金清算及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才能迅速实现其扩大业务和产品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发展战略。而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更加注重与中资银行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层面由初期的同业拆借等人民币融资业务向多领域发展。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也得到了相应的手续费,并获得了人员培训机会,实现了双赢合作。

因此,中外资银行应加强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目前,中外资银行的新动向也说明,中资银行寻求与国际金融业开展合作的战略构想与外资银行寻求中国合作伙伴以拓展业务的意图不谋而合。同时,我国2002年2月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为中外资银行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可见,中外资银行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是完全可行的。

二、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分析

1、中外资银行的合作领域

中外资银行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互补优势为两者的业务合作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劣势,实现合作双方互惠互利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外资银行在国内业务,尤其是人民币资金业务方面,更多地需要中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调拨外汇和资金清算服务、转汇款或委托付款、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同城)代收代付业务、备用信用证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人民币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国内外客户调查等多个领域。中资银行可利用自身庞大的网络机构为外资银行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从中收取手续费,从而把网点优势转化为利润。

而在国际业务方面,中资银行需要外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现钞业务、外币信用卡业务、外币资金拆借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服务领域,中资银行可以参加多边银行合作体系,实现征信时客户信息的共享,通过银团贷款与信用证担保业务,为客产的国际贸易提供融资便利,同时利用外资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处理中心、先进的技术平台、专业化的管理以及规模效应,从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还可以在投资基金托管领域、消费信贷领域、证券承销业务、银行内部运作机制重组、资金借贷领域、人员培训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互利。

2、中外资银行的合作方式

中外资银行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了合作,如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资金拆借、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代收代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合作的程度也由最初的局部业务初级合作发展为多种业务相结合的纵深合作的态势。根据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中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合作。

共享技术合作协议范文第8篇

依托科技援疆,形成合力推进局面

兵团高度重视科技援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援疆规划(2011-2020年)》,编制完成兵团及相关师科技援疆专项规划;印发《科学技术合作奖实施暂行办法》,表彰奖励在兵团科技进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疆外科技人员,激励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才参与兵团“三化”建设。

兵团科技工作得到科技部的高度重视。科技部会同国家相关部委,通过四次全国科技援疆工作会议和部区工作会商会议以及全国科技援疆规划会,从国家层面予以兵团科技强力支持,为兵团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特别是2012年,科技部7位部领导先后8次来兵团听取工作汇报和调研考察,兵团提出的“加快石河子高新区建设”、“加快天山北坡现代农业示范带发展”两个议题列入第四次部区会商重点议题,兵团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部署和推动。在科技部指导下,自治区科技厅、兵团科技局与19个对口支援省市的科技管理部门建立了“对口援疆科技合作联席会议(19+2)制度”。兵团12个师与10个对口支援省市科技部门互访对接实现常态化,合作实效明显。

依托科技援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在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天业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攻关取得了大型氯乙烯流化床、低(无)固汞触媒、含汞废盐酸深度解析等标志性成果,并成为行业清洁生产推荐技术;与中科院物理所合作,建成国内首条碳化硅晶片中试生产线,形成年产3万片的产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晶片已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富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成年产50吨超级电容器电极用多孔炭材料示范线,为超级电容器件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西部宏远与中科院化学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利用国产原料开发出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特高压电极箔及关键生产设备,自行设计制造了22条特高压电极箔生产线,打破了660伏以上电极箔被国外垄断的局面,生产特高压电极箔60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

依托科技援疆,支撑农业结构调整

落实兵团“稳粮、优棉、增果畜”的总要求,加强畜禽水产和林果蔬菜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新疆农垦科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黑龙江农机院合作开展南疆肉羊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在三师的3个团场建立了高效养殖示范点,引入纯种南非波尔山羊进行胚胎移植,开展了萨福克与多浪羊、波尔山羊与南疆山羊杂交试验,改良本地羊近2万只,研制出肉羊饲喂、防疫、青贮玉米打捆等5种关键养殖装备并在团场进行了集成示范。塔里木大学与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围绕制约红枣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开展了节水滴灌条件下密植枣园需水、需肥规律及水肥耦合试验,研究建立了枣园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和叶片营养诊断评价标准,试制全液压自走式矮化密植红枣收获机1台,在一师、十四师集成示范面积1200亩,增产2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在中国农科院支持下,六师奇台农场参与“全国春玉米区超产潜力及超高产示范创建”项目实施,通过集成优良品种、高密度种植、节水滴灌、水肥耦合、病虫害防治等多项技术,连续两年创造全国春玉米区最高产纪录。

依托科技援疆,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加强城镇建设、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新疆德坤建材公司与北京华丽高科技公司实施轻钢结构镶嵌复合板材开发应用,建成了年产60万平方米的新型板材生产线,在1300多户住宅建设中进行示范应用,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针对十师、北屯市蚊虫肆虐的现状,哈尔滨“农业科技援疆行”专家组捐赠了一架农用无人驾驶飞机,用于蚊虫防治和农林业病虫害防治;师农科所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实施了“额尔齐斯河流域蚊虫灾变规律及高效安全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幼蚊杀灭率达到90%以上,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石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合作,综合应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提出了协同式移动应急位置服务模式,以十师巴里巴盖垦区公安局为主中心,以一八五团武装部为分中心,构建了“师-团”两级应急联动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盐渍化问题,新疆农垦科学院与中科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预警模型,研发和集成水利、生物、化学和农艺等6项防治技术,建立了不同盐渍化程度弃耕地生态重建优化模式3套,核心示范区土壤耕层盐分降低20%至30%,土地生产力提高30%以上。

依托科技援疆,深化科技合作交流

在对口支援省市大力支持下,围绕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发展、农机装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等主题,兵团科技局组织各师、院校科技管理部门及科研院所、企业专家,先后四次赴内地进行专题考察对接,学习了内地省市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先进理念和典型经验,洽谈对接了一批科技合作项目。兵团与中科院全面合作扎实推进,形成了双方主要领导定期举行科技合作座谈会的工作机制,中科院“科技支新工程”安排兵团科技合作项目34项,成立了“科技支新工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投入经费1608万元。中科院与自治区、兵团共同举办的“科洽会”已成为兵团与中科院及内地省市开展全方位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兵团与中国工程院联合举办了“2012绿洲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23位工程院院士出席论坛,围绕绿洲农业发展战略、农业机械化、节水农业、食品加工、畜牧业发展等主题,9位院士分别作了专场学术报告,兵团有关科研单位、企业与院士专家签订科技合作协议5项,兵团聘请23位院士为“特聘专家”。在兵团与清华大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下,双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明确了科技合作重点内容。通过科技援疆机制,促进了兵团农业节水技术向内地的示范辐射,已在辽宁、河北、山西等8个省区试验推广800多万亩。

依托科技援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提高兵团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兵团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得到科技部及对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支持。阿拉尔、五家渠两个兵团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石河子新材料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石河子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兵团加快推进兵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绿色化工过程两个兵团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北、山西、浙江、河北、江苏、辽宁等省,在受援师援建或共建了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研发基地。中科院、北京大学、长安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与兵团共建了多个专业研发服务平台。河北省支援二师建设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和三十三团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镇江市支援四师建设六十六团农业科技示范园,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天业集团共同建设“联合催化研发中心”,长安大学李佩成院士与八师炮台试验站共建产学研试验基地,中科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在图书资料、文献共享、计算机设备等方面对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给予大力援助,极大提高了文献保障和科技查新能力。

依托科技援疆,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科技援疆加快了科技人才培养步伐,为兵团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浙江省科技厅与兵团科技局连续五年共同出资举办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班,为兵团培养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190多人。2011年以来,对口支援省市科技部门组织受援师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到内地培训860人次,援疆专家在兵团培训技术人员和职工近5000人次。中科院无偿资助“兵团工程硕士班”,招收学员22人。中国农业大学与兵团联合举办博士班,两期招收学员44人。

(作者单位:兵团科技局)

链接——

开创工作新局面

今后一个时期,兵团将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和第三次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第四次全国科技援疆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科技部及对口支援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好国家和兵团科技援疆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推动兵团科技援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引导对口支援省市支持各师农业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向兵团转移转化,重点推动石河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打造兵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

二是着力构建重大创新基地和科研条件平台。鼓励全国科技系统及对口支援省市支持兵团建设或与兵团共建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尽快实现兵团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积极推动石河子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三是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统筹实施国家人才计划和兵团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培养高素质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重视吸纳两院院士和高层次专家为兵团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意见,联合对口支援省市举办科技创新管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