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280-01

为了减少全程,我科目前采用比较安全PICC置管输液途径,具有避免资源浪费,且简便,安全并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护理安全隐患,下面就我科50例PICC置管护理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我院2008年-2011年对老年患者共实施PICC置管80例,穿刺不成功2例,腋静脉血栓形成1例,导管堵塞1例,穿刺点皮肤感染1例,机械性静脉炎2例,纤维蛋白鞘形成穿刺处渗液1例,平均留置《90.0±4.3》d。

1 不安全因素

1.1 护士缺少PICC理论知识。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对PICC的并发症缺乏预见性,因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1.2 PICC护理技术操作不当: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易造成PICC穿刺时出现渗血;血肿;心率失常;刺激神经;空气栓塞;导管送位不良;穿刺后易并发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漂移或脱出;导管破裂或断裂;感染。

1.3 健康教育不到位:不当的宣教,病人置管后易并发静脉炎,导管脱出,感染,缩短PICC的使用寿命,曾加病人的痛苦。

1.4 法律意识薄弱:在工作中,护士对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如PICC置管前未及时签定插管同意协议,记录时医学用语不当,从而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2 PICC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 加强对护士PICC专业知识的培训。应重点培训;PICC适应及禁忌症,PICC插管,导管的维护及使用(正确冲管,可来福使用,更换敷料,正确处理常见并发症)

2.2 熟练掌握PICC操作规程。

2.3 行PICC前充分做好评估:

2.3.1 评估患者有无心脏病史、用药史(抗凝药物),观察凝血指标(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有无异常。

2.3.2 血管选择应首选粗而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其次肘正中静脉,尽量不选头静脉。

2.3.3 准确测量静脉长度,现常采取手臂外展90度,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同侧胸锁关节向下第2肋间隙,再减去1-2厘米。

2.4 注重护理细节,安全护理操作:

2.4.1 插管时应注意的护理操作安全要点,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插管使皮肤消毒范围应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20厘米;冲净无菌手套上的滑石粉,以避免微血栓的形成;插管前排尽导管及可来福接头内的空气,拔除导丝后应反折导管,及时接上可来福接头或肝素帽。避免反复穿刺,可用5ml针筒试探穿刺,用肝素钠盐水导管,送管时动作轻柔,以减少对血管壁内膜、静脉瓣的损伤,预防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2.4.2 置管后的护理操作要点:应采弧形或S型固定留在体外部分的导管,预防导管堵塞,加强输液巡视,根据药物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高营养液体与高营养液体或高渗液体之间应输注等渗液体或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不于留置导管的肢体测血压,昏迷病人翻身时应防止留置导管的肢体受压,封管时应取10ml以上的针筒,以免导管破损,并采用正压封管,如用可来福接头应采用正压脉冲式封管;冲管有阻力时不可暴力冲管,应用20ml针筒回抽或使用肝素钠、尿激酶负压溶栓;更换敷贴时,消毒范围应大于10cm,要从下往上缓慢撕开服帖,避免从穿刺处上端往下撕揭,以免带出导管,每周2次更换敷贴,预防感染。〖2〗

2.4.3 拔管应注意的护理操作安全要点,预防导管断裂:拔管时应将止血带置于病人的上臂之下,在穿刺处抓住导管,应与皮肤平行缓慢且轻柔的分段拔出;拔管后观察拔出的导管尖端是否完整,测量管长。另外对因上臂肌紧张、血管痉挛造成的拔管困难可用2%利多卡因湿敷上臂。如拔管时遇阻力,则说明导管末端出现了大的血凝块,不要试图拔管,首先要行彩超确定血栓的位置和大小,强行拔管可引起血凝块栓塞或损伤静脉壁。

2.5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做好PICC各阶段的健康教育:

2.5.1 置管前应重点指导患者术中的配合如手臂外展90°,将头侧转向穿刺的肢体,使下巴尽量贴近肩部,告知配合的重要性。〖3〗

2.5.2 置管后重点指导患者肢体活动、生活注意事项、异常情况的处理。如嘱病人置管后24h内限制臂部活动,避免外展、屈肘,可做握拳运动,要求病人置管的上肢勿负重(举重、提重物、用力),避免剧烈运动;限制病人浸泡于水中的活动(游泳、水上作业等),勿弄湿穿刺出敷贴,淋浴时应用保鲜膜包扎好使穿刺处敷贴与水隔绝,如有弄湿应及时更换,避免感染;平素穿宽松、柔软的长袖内衣以保护导管免受束缚、外力撞击、摩擦和利器损坏;指导其如何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有无红、肿及并发症的发生,及时与护士联系。

2.6 加强法律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预防医疗纠纷。

2.6.1 加强医疗法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

2.6.2 签定知情同意协议。患者在接受PICC前医护人员应履行告知义务,使其全面了解情况。

2.6.3 护理和操作过程要及时记录,首次记录须注明送管长度,患者术侧肘关节上5cm臂围,并每周动态记录穿刺处皮肤情况、置管长度、臂围,以做到有据可查。

2.6.4 出院时拔管,如病人坚持带管出院,需向病人讲明带管出院的风险,并签定带管出院责任书,协议要写明带管出院后一切后果由患者负责,以确保医患双方利益,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于荔梅,郑慧俊,毛秀英等.临床高科技术知识与现代护理1400问.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8-19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1.定义

脑梗死(ceredrql infarction)或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而发生的坏死所致的脑软化。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为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占60%-90%。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最终完全闭塞,引起某一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是由于各种栓子(血流中各种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中断而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脑栓塞。

2.病史资料

通过对21例患者的观察,男性15例,占71.4%;女性6例,占28.6%。其中45岁-55岁的5例,占23.8%;56岁以上的16例,占76.2%。伴有高血压的患者16例,占76.1%。糖尿病的患者有8例,占38%。冠心病的患者3例,占14.2%。有5例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的病史,占23.8%。

3.临床表现

脑血栓形成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岁-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青少年发病者以各种原因的脑动脉炎为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通常病人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约有1/4的病人病前有TIA史。多数病人在安静休息时发病,不少病例在睡眠中发病,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典型病例在1-3天内达到高峰。病人通常意识清楚,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短,生命体征一般无明显变化。神经系统体征视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及梗死的范围而定,常见为各种类型的失语、偏瘫。脑栓塞的起病年龄不一,因多数与心脏病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有关,所以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急骤是主要特征,在数秒钟或很短的时间内症状发展到高峰。

4.治疗要点

脑血栓形成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规范化的治疗原则,只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病期,选用某种或某些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4.1急性期治疗

4.1.1早期溶栓

脑血栓形成发生后,尽快恢复血供是“超早期”的主要处理原则。超早期是指发病6h以内,应用此类药物首先需经CT证实无出血灶,病人无出血病史,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

4.1.2控制血压

使血压维持在病人病前稍高的水平,除非血压过高,一般急性期不使用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血流量不足,使脑梗死加重。血压低者可加强补液或给予适量药物以升高血压。

4.1.3抗脑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梗死范围大或发病急骤时可产生脑水肿。脑水肿进一步影响脑梗死后缺血带的血供,加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应进早防治。

4.1.4抗凝治疗

对临床表现为进展型脑梗死病人,可选用抗凝治疗。但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对出血性梗死或高血压者均禁用抗凝治疗。

4.1.5高压氧治疗

脑血栓病人若呼吸道没有明显分泌物,呼吸正常,无抽搐及血压正常,宜尽早配合高压氧治疗。

4.1.6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脑梗死的预防与治疗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阿司匹林是研究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来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2]

4.2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随着康复医学的进展,康复治疗应从起病到恢复期,贯穿于护理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要求病人、医护人员、家属均应积极而系统地进行患肢运动和语言功能的训练和康复治疗。脑栓塞的治疗包括脑部病变及引起栓塞的原发病两方面。脑部病变的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相同。由于心源性脑栓塞的充血性梗死区极易出血,故抗凝治疗必须慎用,甚至即使使用也应待急性期(5-7)天过后较宜。原发病的治疗在于根除栓子来源,防止脑栓塞复发。主要为心脏疾患的手术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减压病行高压氧舱治疗等。

5.护理措施

询问病人的患病时间,有无明显诱因,有无伴随症状及并发症等。有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目前用药及治疗情况。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对人物、地点的定向判断能力。有无肢体功能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吐词是否清楚。有无血糖、血脂增高。CT扫描结果。

5.1躯体移动障碍

5.1.1功能训练

给病人讲解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会病人保持关节功能位置,防止关节变形而失去正常功能。每1-2小时翻身一次,以免瘫痪的一侧长期受压而形成压疮,翻身时做一些主动或被动活动锻炼,逐渐增加肢体活动量。做到强度适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会病人及家属锻炼和翻身技巧,训练病人平衡和协调能力。在训练时环境安静,使病人注意力集中。

5.1.2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反呛时,可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小口慢慢喂食,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有糖尿病者予以糖尿病饮食。

5.1.3用药护理

静脉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宜慢,每分钟30滴左右,并注意血压的变化。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有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等,应注意观察。用溶栓、抗凝药物时严格注意药物剂量,有无出血倾向。口服阿司匹林病人应注意有无黑便情况。应用抗凝、扩血管及溶栓药物治疗过程中,如病人再次出现偏瘫或原有症状加重等,应考虑是否梗死灶扩大或并发颅内出血等。同时应观察全身情况,及早发现是否有栓子脱落引起栓塞:如肠系膜上静脉栓塞后,可出现腹痛。有肢体血运障碍时,皮肤肿胀、发绀,并可导致功能障碍。久服阿司匹林作抗凝治疗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或溃疡病。

5.2生活自理缺陷

将病人使用的用物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方便病人随时取用。信号灯放在病人手边,听到铃声立即予以答复及帮助解决。协助卧床病人用健侧手进食,消除病人依赖心理,必要时协助进食。训练病人及告诉家属定时协助病人排便。恢复期尽量要求病人完成生活自理活动,指导病人简单而有效的交流技巧,循序渐进,以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以适应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需要,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5.3基础护理

5.3.1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是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疾病的手段之一。护士必须认真地评估和判断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必要的卫生指导。对卧床病人早晚各进行一次口腔护理,一般用生理盐水,如有口腔疾患的则分别使用不同的溶液。如:真菌感染者用1%-4%碳酸氢钠溶液;厌氧菌感染用0.08%甲硝唑溶液等。

5.3.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去除皮肤污垢。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排泄功能和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预防皮肤感染和压疮的发生。

5.3.3会阴冲洗

早晚用温水冲洗会阴一次,保持会阴清洁无异味。

5.3.4膀胱冲洗

对留置尿管的患者每天早上用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单位进行一次膀胱冲洗。

5.4心理护理

因偏瘫常常使病人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因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病人可变得性情急躁,甚至发脾气,这样常常会使血压升高、病情加重。护士在患者面前要表现大方、得体、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减轻病人对疾病的恐惧、焦虑。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2001,5.北京,人民出版社:575-580.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1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发生异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使静脉血回流遇到障碍,轻者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给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等带来一定的障碍,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栓子转移形成肺栓塞危及生命。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DVT常发生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可影响下肢功能,以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其次为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了率为7%-45%,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大约占1%,DVT是妇科手术后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因此及时发现预防DVT是至关重要的。我科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发生15例DVT,采取及时治疗并给予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后无并发症发生,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手术后病人DVT共15例,均在术后3--5天发生下肢胀痛,活动或行走后加剧,2例伴发热。年龄38岁--76岁,平均57岁。宫颈癌行经腹子宫广泛切除并盆腔淋巴清扫6例,宫颈癌行腹腔镜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扫5例,子宫内膜癌行经腹子宫及双附件切除2例,子宫肌瘤行经腹腔镜子宫全切2例。其中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糖尿病2例。

下肢深静脉栓塞的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如下肢麻木、胀痛、下肢运动或站立时腓肠肌疼痛;下肢肿胀,两侧大腿和小腿中部周经相差大于1厘米;LuKe征(+),即前后位压迫腓肠肌时,疼痛加剧;Homan征(+),患者仰卧屈膝,踝关节急速背曲时,腓肠肌疼痛[2]。结合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2 DVT的预防

2.1术前宣教妇科肿瘤病人是DVT高危人群,腹腔镜手术后容易并发DVT,如无预防措施,则小腿DVT将增40%―80% ,下肢近侧DVT机会为10%―20%[3].因此对腹腔镜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预防非常重要,责任护士术前详细向病人讲述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病人的警惕性;讲解DVT的常见症状.并告知病人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术前特别向别人强调术后早期活动的意义.因腹腔镜术后存在静脉淤滞.血液高凝等因素[1].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DVT的发生。

2.2指导患者在术前进行下肢相关运动的反复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如脚趾伸屈运动;踝关节旋转运动;下肢直伸运动,使足尖与下肢成直线;膝关节伸屈运动、下肢内收外展运动;下肢内、外旋运动等,向患者讲解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肌肉收缩,挤压肌肉和肌肉间的静脉,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功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防止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及血栓形成,同时下肢静脉瓣的作用,促使性子静脉血向心回流而不倒流;肌肉舒张时静脉压下降,有利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血液流入静脉,能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4]。术前护理干预使病人充分了解DVT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使之做好自我防护,增加自信心,更加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心里康复。

2.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妇科手术在术前一天给予口服磷酸钠盐清洗肠道,术前晚和术晨行清洁灌肠,应注意防止体液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而诱发静脉血栓的形成,要给患者及时补充一定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血液呈高凝状态。针对静脉淤滞状态采取下肢间断加压装置和弹力袜的物理方法;

2.4对有合并症的病人,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术后DVT的发生。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人血液在术前就存在高凝状态,这些均为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这些病人术前应尽可能地纠正原发因素,遵医嘱给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治疗。结合血液流变学结果,酌情给予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督促患者改变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等,指导进食低盐、低糖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多食用一些高纤维的饮食,少吃辛辣食物多吃瓜果蔬菜,注意水分的补充如多饮汤类等,以此降低血压的黏稠度,同时保持大便通畅以降低负压有利于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多饮用茶水,因为茶水有促进排泄,防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对防止DVT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3护理

3.1 活动护理妇科盆腔疾病和手术影响使病人血液黏稠度增加,卧床时间或手术时间越长,DVT和肺栓塞的发生率越高。 血流淤滞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 术后早期活动双下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腹腔镜手术病人应早期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通畅.以防血栓的形成。尤其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人.在病人麻醉清醒前护士或家属需被动按摩病人的双下肢腓肠肌.并做足踝被动运动。方法;左手固定踝部,右手握前足做踝关节屈伸运动,足内外翻运动和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每天10次-15次。术后6h协助病人做下肢伸展运动.动作宜慢.及时指导病人做足踝主动环转运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翻身活动.拔尿管后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对高龄、恶性肿瘤病人及术后体质虚弱不能早期下床活动的病人均给予使用弹力袜,注意弹力大小合适,同时继续加强病人双下肢屈伸运动的指导。对于配合不好的病人,责任护士给予被动活动。术中使用弹力袜可限制静脉过度扩张,增加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淤滞状态,减少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应用弹力袜预防DVT费用低,正确使用弹力袜后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病人易于接受。因此早期应用弹力袜能减少因手术、麻醉等原因造成的血液循环减慢,对预防术后的DVT具有重要意义[1]。

3.2密切观察病情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患者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若没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容易导致患者的患肢部位丧失生理功能,进而导致致残现象的发生。 科室应加强护理力度 ,全科护理人员对这类病人作为全科的护理重点。对于高危手术病人科室有醒目提示,有特殊交班,各班护士经常去病房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述,密切观察患肢的肤色、温度、感觉,询问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症状,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DVT发生早期栓塞部位均在膝关节以下至足踝部,表现为下肢疼痛或不同程度的沉重感、肿胀、浅表静脉扩张、皮肤温度增加和低热等。自发性疼痛为DVT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合并肿胀时DVT的可能性更大。对出现DVT症状确诊后,应立即嘱病人卧床休息1周~2周,患肢抬高20-30厘米制动,注意制动并非不动,可在床上做足关节运动,每次5-10分钟,每天4-6次。局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对患肢无益,冷敷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及侧支循环的建立[1]。

3.3心里护理手术本身对病人就有很大的心里压力,加之并发症的发生,绝大多数病人心事重重呈焦虑状态,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应耐心地向病人讲解清楚,告知病人及家属手术是成功的,并发症的发生只要他们积极配合,掌握配合的要点与注意事项,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发症一定能得到减轻并好转或治愈的。

3.4静脉输液的护理在穿刺时避免在同一血管上反复穿刺,要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注意保护血管。持续静脉输液不超过48h,以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静脉血管壁损伤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之一.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和感染性.临床上常见的因素是静脉注射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高参液体、某些抗生素及抗肿瘤药物等.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及同一静脉多次穿刺.必要时采用留置针套管穿刺后用肝素盐水封管,留置针按输入的药物、血液制品、输液速度等要求,经尽量选择较小的型号,以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损伤,降低机械性损伤和血栓的形成。同时在补血时尽量避免补充库存血、不常规应用止血药等。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靠胸腔的负压,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瓣的防逆流作用,如果必须选择下肢静脉,尽量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

3.5用药护理 使用抗凝、溶栓治疗时护理上应详细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及生活规律,掌握抗凝、溶栓药物的用药时间、方法、用量及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保证抗凝、溶栓的顺利进行。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时可出现皮肤出血点及青紫斑等,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6],同时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

4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产后、盆腔手术后、外伤、晚期恶性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者。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造成深静脉功能不全,给患者带来长期痛苦,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妇科术后下肢DVT是目前人类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其发病快、并发症多、治疗时间长,额外增加了病人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因此重在预防,而单一的手段往往很难杜绝其发生,故术后下肢DVT的预防应针对危险因素如术后血流的改变、高凝状态、静脉血管壁的损伤以及本身疾病因素等,采取物理性、药物性和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减少或避免其发生,提高妇科手术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钟梅,叶金英.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 ].全科护理.2013.7(11):1800-1802

[2]陈艳.妇科肿瘤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J].河北医学.2007.13(1):100-111.

[3]代莉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

[4]李玲珠,蔡群喜,张蔚卿.下肢推拿及下肢体操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9,2(8):150.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下肢;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ll,PE)和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0 年5 月至2011 年2 月,我科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病人39 例,采用药物溶栓和下腔滤器植入术为主的治疗方案,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就其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 年5 月至2011 年2 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患者39 例,男25 例,女14 例,年龄32~86 岁,平均住院15 天。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患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皮温低,软组织张力高,活动受限,常不能行走或伴跛行。经血管B超及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

为了预防PE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首先行超声检查,超声诊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或症状典型者),经足背静脉注射造影剂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进一步确定栓塞部位及程度。再经健侧股静脉行下腔静脉和肾静脉造影。依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放置IVCF入路途径和位置。本组均从股静脉入路,每例放置IVCF 1 枚,在介入治疗前、治疗期间,静脉给予罂粟碱,凯时改善微循环治疗,皮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及术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治疗。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术前与患者进行适宜的沟通,因为有创伤的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常可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严重时会对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等产生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术前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环境、接受文化教育程度的不同,运用恰当的语言技巧,着重介绍手术的必要性、术后的恢复过程及最终效果,消除或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调整患者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面对手术,配合治疗。

2.2 皮肤准备

充分清洁双侧腹股沟及会皮肤并剃除毛发,皮肤准备时间应接近手术开始时间。若备皮时间超过24 h,应重新进行皮肤准备。皮肤准备过程中应小心,防止刮伤皮肤增加感染的机会。

2.3 患肢的护理

抬高患肢20~30 cm,避免膝下垫枕而致膝关节屈曲,以防腘静脉受压阻碍静脉回流。患肢禁止输液或注射,注意观察患肢情况,每天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周径测量的部位为髌骨上缘10 cm,髌骨下缘10 cm,可黑色记号笔作好标记。

2.4 严防肺栓塞发生

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动作过大,术前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如果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提示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给予高流量的吸气吸入,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3 术中护理

备好急救器材和药物,左手给予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给予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术中防止血栓形成。

4 术后护理

4.1 生命体征的观察

持续给予心电、血压、动脉血氧监测,密切观察呼吸、心率、心律、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准确记录。

4.2 患肢的观察

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改变、水肿、动脉搏动、皮温变化及感觉运动情况。每日测量肢体平面周径,以判断治疗效果。

4.3 卧位

患者床上平卧24 h,穿刺侧肢体制动24 h。同时用沙袋或盐袋压迫穿刺点24 h。 转贴于

4.4 穿刺点的观察

穿刺点给予无菌纱布覆盖并采用局部加压法,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或出现血肿,防止术后感染。

4.5 用药护理

抗凝等冰箱药物应现配现用,剂量要准确,按时给药,方法正确。拔针时应延长按压穿刺点时间,防止局部出血。由于病人长时间使用抗凝药物,容易出现出血,应定时抽血查凝血功能,观察伤口、皮下、穿刺点、牙龈以及消化道有无出血,警惕颅内出血的发生,如发现异常,立即停止用药,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4.6 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应平卧及穿刺肢制动24 小时,这种特殊的治疗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不适感,如烦躁不安,全身酸痛,关节痉挛等。针对此现象,我们应该向患者讲解这种卧位的重要性,给予积极的心理安慰。同时保持病人的皮肤清洁,定时按摩关节部位,以促进病人的舒适感,对于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给予气垫床等加以保护,按时巡视,加床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 康复指导

5.1 饮食指导

饮食宜少盐、清淡、富含纤维素,以便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

5.2 生活指导

规范生活护理,避免使用硬毛牙刷刷牙,禁止抠鼻、剔牙,以免损伤黏膜导致出血。

5.3 活动

术后早期适当的运动,避免久坐,经常抬高患肢,做足背伸直运动,短期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长时间行走。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肉,以促进下肢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若长时间行走,可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以补偿由于深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功能缺损。

6 出院指导

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6~12 个月),指导患者坚持正确服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四项,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抗凝药剂量,以保用药安全和疗效。嘱其定期复查超声多普勒,有异常及时复诊。对永久滤器置入患者嘱其每隔0.5、1、2 个月门诊随诊,术后第1、6、12 个月摄腹部X线平片,复查滤器位置,告知患者绝对戒烟并远离吸烟环境,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引起静脉瓣功能缺损。

7 结果

39 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经下腔静脉植入术和药物抗凝治疗为主综合治疗后,肢体疼痛均消失,肿胀明显消退,活动自如。

8 讨论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的重点。而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间渗液的吸收,减轻患肢疼痛与肿胀,这是护理的要点。耐心地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为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坚持治疗、早日治愈,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建立良好生活习惯、预防复发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黄晓钟,张纪蔚,梁卫,等.介入腔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10):592.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卵巢肿瘤;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上皮性肿瘤好发于50—60岁妇女,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30岁以下年轻女性。由于缺乏早期诊断手段,卵巢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已成为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和健康的主要肿瘤1。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如果患者不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将导致下肢瘀肿、色素沉着,严重可引起股青肿,肢体缺血坏死,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力,并且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严重可危及生命2。我科于2011年2月1日收住1例卵巢肿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现将护理经过总结如下:

1 病历介绍

患者,女,51岁,以“下腹胀20天,左下肢肿胀3天”之主诉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80次/分,血压110/85mmHg,下腹部略膨隆,左下肢增粗水肿,无下肢静脉曲张,辅助检查:B超示:腹腔可见约18.3*11.4cm囊性包块。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请相关科室会诊,于2011年2月14日在介入科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手术顺利,术中术后患者无不适,术后抗炎、活血化瘀及对症治疗。于2011年2月17日行PT方案化疗,患者无阴道出血,无腹痛,无恶性,无呕吐,无心慌胸闷,左下肢仍有肿胀,口服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抗凝治疗,2011年2月22日出院。

2 护 理

2.1 健康教育 为了最大限度防范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有必要向患者充分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危险因素及后果等疾病基本知识。尤其对于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更应该通过健康教育,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同时告诉患者通过针对性地应用抗炎、溶栓、扩血管等药物可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2 心理护理 患者为恶性肿瘤病人,无论身体还是心理,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并发DVT,使患者的紧张、恐惧感加重。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做好细致观察,了解患者情绪变化情况,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并鼓励安慰患者。疾病与手术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护理人员要详细向患者讲解引起的原因,然后教会患者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使患者感到时时刻刻都被关心,因而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同时指导患者家属从生活上、情感上体贴照顾患者;鼓励、安慰、支持患者,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尤其对患者的配偶要做好宣教工作,取得配合,因为丈夫对妻子的安慰是患者树立良好自信心的重要支持4。

2.3 病情观察 除妇科一般常规护理外,应密切观察患侧肢体的温度、疼痛、颜色,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并对健侧和患侧的肢体进行对比。注意患者的神志,呼吸情况,定时监测生命体征,随时掌握病情变化,详细观察并做好病情记录,尤其注意观察有无肺动脉栓塞的症状,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胸痛等异常情况,立即让患者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2.4 饮食护理 清淡饮食,减少食盐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忌食辛辣食物。给予高纤维素、高蛋白、高铁、高维生素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黑木耳等,可降低血液粘滞度的食物。

2.5 血栓的预防 妇科肿瘤容易发生DVT5,由于肿瘤因子的刺激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因此,对于恶性肿瘤术后的护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5.1 长期卧床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长期卧床时应定时改变,一般每1—2h翻身活动1次,作适当的上下肢活动。

2.5.2 保护静脉 长期输液或使用刺激性药物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浅静脉留置一般不超过4d。

2.5.3 加强病情观察 如发现肢体肿胀、周径变粗,及时报告处理。

2.5.4 重视患者主诉 当患者诉肢体沉重,胀痛等不适时,应高度警惕深静脉形成的可能。

2.6 出院指导 出院后建议休息1—2个月,避免打喷嚏等增加腹压的因素,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良好心情,适当参加锻炼,避免受凉感冒。注意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加入电话随访系统,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继续抗凝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3 讨 论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也给“健康”赋予了更新更全面的内涵。如何准确、全面的对患者的病情及心理进行评估,如何制定详尽的护理计划,如何有效的实施护理措施,成为摆在每一个护士面前的新课题。通过对本病例的护理,笔者认为:卧床时间长、血管损伤、恶性肿瘤是该患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虽然在临床实践中,妇科肿瘤并发DVT的病例不多,然而,一旦发生将危及病人的生命,此时护理人员的仔细观察、精心护理,将成为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提示在妇科护理中对恶性肿瘤、长期卧床、血管损伤的患者,应警惕DVT的发生。总之,护理人员需不断积累经验,准确观察各项指征,做好高危患者的健康宣教,确保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8—282.

[2] 裘法祖.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03.

[3] 王从容.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9):53.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脑梗死;康复期;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35-01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患者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同时要做好康复护理,这对于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愈后情况。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男80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62.3岁。其中脑血栓形成76例,脑栓塞14例,腔隙性脑梗死10例。经治疗急性期无死亡病例;恢复期治疗护理中并发肺炎6例,褥疮4例。随访1-3年,100例患者中,29例完全恢复肢体功能、60例部分生活自理、11例完全依赖他人护理。

2 护理方法与体会

2.1 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介绍本病的预防知识和治疗特点,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康复训练过程中病人出现诸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等心理现象时,鼓励病人克服困难,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信心。通过护患之间的良好交往,护士对患者的疏导,激发患者的信心,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2.2 膳食指导 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合理指导他们食用富营养、易消化的低盐饮食、忌烟酒等。与此同时,要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饮食摄入注意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少吃蛋黄、奶油、动物内脏,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进行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情绪。

2.3 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把残废减轻到最低限度。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所处的环境和爱好,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就应着手进行康复训练。病后一周左右,意识转清,生命体征稳定,便可进行功能锻炼。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在功能位置,以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步骤如下:①床上训练: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等变换,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练习、上肢活动、下肢活动,4-5次/d,10min/次。②坐起训练:应尽早进行,先从半坐位(约30°-45°)开始,3次/d,10min/次,以后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③坐位到站立训练,要点是掌握重心的移动,要求患腿负重,身体质量平均分配。动作基本点是双足后移,躯干前倾,双膝前移、后髋、膝伸展而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后移,及髋膝屈曲而坐下。④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扶持前行或在平行杆内步行,然后扶持步行到徒手步行。⑤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活动;肘关节活动,如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尤其要多做与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的背伸侧移的活动;⑥掌握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及对掌、对指、握拳、释拳等活动;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的训练。⑦尽量鼓励病人自己动手进餐,从而锻炼上肢的功能,并逐渐训练病人学会自己照料或部分自理。

2.4 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语言康复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使病人逐渐表达自己的要求,鼓励病人说活,避免病人懒言不语或简单比划,要反复训练病人逐渐提高到能对语,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2.5 吞咽困难护理 吞咽困难是由于主管吞咽的肌肉瘫痪引起。病人在吃饭,尤其是喝水时出现呛咳。此时要注意不能勉强让病人进食水或药物。对轻型病人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口服药物如无禁忌,可研碎后拌在食物里,重型病人给予鼻饲饮食。

2.6 注意训练排便习惯,预防便秘发生 首先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要为患者创造一个排便的环境,并教会患者如何用力。平时,还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2.7 皮肤护理 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h内即可发生褥疮。所以,在注意肢体锻炼的同时,对脑梗死致偏瘫的患者,每2小时应为其翻身一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垫于腰骶部,使其悬空,减轻骶尾部受压。由于护理得当,本组100例患者无发生褥疮。

3 结 果

100例患者中,29例完全恢复肢体功能、60例部分生活自理、11例完全依赖他人护理。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94-01

自发性气胸是外科最常见急诊之一,而自发性气胸最为常见的原因是肺大泡破裂。当肺大泡体积大,占据一侧胸腔的70%-100%,临床上有症状,而肺部无其它病变的患者,手术切除肺大泡可以使受压肺组织复张,呼吸面积增加,肺内分流消失,动脉血氧分压提高,气道阻力减低,通气量增加,患者胸闷、气短等呼吸困难症状可以改善。2010年我院开展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并进行护理干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27-75岁,平均51岁。均有10年以上吸烟史,来院就诊时均主诉感胸闷,气短,呼吸费力,经拍X线片后确诊为肺大泡。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戒烟、深呼吸训练、有效咳嗽排痰等呼吸道准备可改善分泌物的清除能力,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做好心理护理。

1.2.2 手术方法 电视胸腔镜手术是在3-4个1.5cm的胸壁小切口下进行,其手术视野、病变显现、手术切除的范围以及安全性均好于开胸手术。电视胸腔镜治疗肺大泡的目的在于控制肺的漏气,迅速完全地使肺组织重新膨胀,恢复肺的功能并防止自发性气胸的复发。

1.2.3 手术后护理

1.2.3.1 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应给低流量持续吸氧,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示波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

1.2.3.2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清醒后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定时挤压引流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如水柱无波动,病人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促使其通畅,并通知医生。

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方法: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一天,拔管后观察,病人有无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

1.2.3.3 饮食虽无特殊要求,但应增加营养,多食优质蛋白、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刺激性食物、饮料,忌烟酒,避免感染。

2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2.1 手术后胸腔出血的护理 观察要点,患者如果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脉搏细速、血压呈进行性下降;胸腔闭式引流管中可见大量新鲜血液引出,引流管中可见小的凝血块流出,出血量每小时大于200ml;血球压积和血红蛋白指数低下,中心静脉压低于正常,立即通知医生,拍床边X线片来协助诊断,如果确诊为胸腔大出血,进行下列护理:确诊后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于有效的止血剂,用立止血1KU肌肉注射及静脉注射各一支,必要时4小时再重复一次;及时补充晶、胶体液,如果出血量大,可输新鲜血液、血浆;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各项检查指标,准确记录引流量;术侧胸部放置冰袋;如果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当引流管中引流量达200ml且持续3小时以上,应做好手术准备及时开胸止血。

2.2 手术后肺栓塞 观察要点,轻度肺栓塞可无症状,最常见为呼吸困难,多突然发作,呼吸浅而速,频率可达每分钟40-50次,胸痛、咯血、晕厥,巨大血栓可出现急性心源性休克、室颤、心跳骤停而猝死。护理措施:吸氧、镇痛、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凝,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3 肺不张:观察要点 手术后24-48小时,病人出现发热、胸闷、气急、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咳痰困难、烦躁不安,胸部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低时要通知医生进行确诊。

2.4 护理措施 给与超声雾化吸入,大量饮水,稀释痰液,帮助和鼓励病人咳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梗阻,对重度肺不张者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效果佳。通过吹气球促使肺复张。

3 结 果

胸腔镜肺大泡切除的患者,术后积极进行护理干预,预防术后并发症,有1例患者术后出血较多,经及时止血、输血、大量补液后出血控制;有2例患者术后疼痛剧烈,安置镇痛泵后疼痛减轻;其余患者未发生并发症。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并发症少,恢复快,比传统开胸手术疗效好。

4 讨 论

胸腔镜被誉为上个世纪胸外科界的重大突破之一,是胸部微创外科的代表,我院开展的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在手术前后做好心理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翻身拍背排痰,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管道护理,加强基础护理,明确各种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进行有效的预防,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血栓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8篇

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对严重膝关节病变施行外科重建的主要手术方法。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为了得到更好锻炼效果,常规在术后6小时即开始带镇痛泵的功能锻炼。现将带镇痛泵功能锻炼的护理要点及体会总结如下。

1 护理要点

1.1 术后当日,患肢抬高制动,局部冰袋冷敷,减少出血,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回流。待麻醉作用消失后,给予患肢被动的肌肉按摩,由远端开始,双手挤压按摩患肢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 h 1次,每次5 min~10 min。

1.2 术后第1天、第2天为床上训练阶段。病人在前1 d被动按摩的基础上,增加踝关节背伸、跖屈训练及股四头肌训练。踝关节背伸、跖屈训练,即最大限度地主动屈伸踝关节,每个动作保持20 s,屈伸重复10次为1组,每日做2组或3组。股四头肌训练:①仰卧位,主动下压膝关节,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20 s后放松20 s,重复10次为1组,每日做2组或3组。②仰卧位直腿抬高,抬高在20°~30°,保持20 s后放下,10次为1组,每日做2组或3组。以上3组训练穿插、间歇进行。

1.3 术后第3天开始,在前2 d练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主要使用膝关节练习器(CPM),初次活动范围为0°~50°,每日2次,每次30 min,以后根据病人情况每日或隔日增加10°。开始由于疼痛及恐惧,病人往往不能配合,指导患者在锻炼前15~30分钟前自控镇痛泵加药,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后再开始锻炼,让患者手持CPM机控制手柄,告知在疼痛加剧时可以暂停CPM机。鼓励病人循序渐进,既不要不锻炼也不要急于求成。

2 护理体会

2.1在镇痛泵应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发现,通知医生,积极处理。

2.2功能锻炼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关节肿胀,首先因观察引流管的情况,如果发现大量的血性引流液,因考虑关节内活动性出血,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如果发现引流管不通畅,可以检查引流管有无打折、受压。引流管被血块堵住时可以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操作过程中因严格按照无菌原则,没有经验的护士可以要求医生进行操作。引流管通畅后,暂停锻炼,冰敷膝关节半小时后继续锻炼。

2.3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一般48~72小时内拔管,少数因引流量多而延迟拔管的病人在行CMP被动锻炼时应特别加以关注以防引流管被拉出造成严重的后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将引流管全长显露、固定在不会受CPM机牵拉的位置上。2.告知家属在锻炼过程中严密注意引流管的情况。

2.4带镇痛泵进行功能锻炼的优越性在于:患者相对无痛;不断牵拉挛缩的股四头肌和膝周组织,恢复其弹性,防止再粘连;机械性研磨膝关节面,最大限度地维持关节活动度,为随后的主动锻炼减轻了阻力;患者依从性好,效果良好。

2.5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如患膝不能及时活动与得到锻炼,大量新生胶原组织会迅速沉积在关节周围,这种随意沉积的胶原纤维将造成膝关节粘连,限制膝关节的运动,使膝关节达不到病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活动度[1]。而术后住院期间是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期,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康复方面专业人才不足,根本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而康复强调连续性的照顾[2],在这种人力有限的情况下,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弥补此遗憾,担当起早期功能锻炼的责任。同时骨科护士必须知道影响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因素,并采取积极的对策,确保功能锻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建英,欧阳素贞,韩文军.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