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技能

地理教学技能

地理教学技能范文第1篇

1、训练学生读图

读图是中学生地图技能的基础和需要培养的基本习惯。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直观、详尽的包含地理知识的形式。学生们在学习各科知识中基本接触的都是课文,所以养成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习惯,不太习惯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读图的技能。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加强学生们的读图能力和习惯,在地理课上经常指导学生们去读图,将地图作为课文和图像结合的桥梁,尽量使学生们将地图中包含的信息与课文中的知识点对应起来,并鼓励他们去发现地图中包含的课文中没有的知识点。除了地理课本中包含的地图,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去阅读其他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地图,加强他们对地图中直观语言的认识理解,养成读图的习惯。针对有些同学对读图“一窍不通”的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详尽地训练学生们读图的技能。例如,在读一张全国地图时,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先整体地看这张地图,了解我国的版图面积和形状,然后在一一仔细观察每个省的分布情况和形状,记住每个省的方位,最后,观察各个省的山脉河流分布情况,从整体到局部地阅读这张全国地图,从中发现关于地理的知识。

2、引导学生析图

析图就是分析地图,从地图中提炼地理特征分析地理结构规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析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读图能力和养成的读图习惯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呈现各种地图,以达到以图思文的效果,这要在学生熟练掌握析图技能之后才能达到的效果。分析地图的能力,单靠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掌握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项技能。教师首先要诱导启发学生去析图,在经过了读图技能的训练后,学生其实已经有了初步分析地图的能力,但这还达不到析图的能力。教师还要教导他们分析图像的技能和技巧,比如,在分析山脉图时,教师要教导学生先分析了解各个大山脉的分布,然后再通过这些大山脉的分布将那些与大山脉相邻的小山脉指出来,进一步了解所有山脉的分布位置,在头脑中构成山脉的分布图,最后,再去了解记忆各山脉的特点。或者,也可以让学生们从大到小地分析各个山脉,自己给这些山脉排个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这样利于学生们对山脉图的分析和记忆。析图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学生们明确地图中包含的地理知识,将这些知识点一一地送入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加工分析,总结出地图中的地理特征和规律,加强对地理的学习和掌握。析图技能的掌握,除了教师对析图技能技巧的教导外,还需要学生们大量地分析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自己分析地图,锻炼自己的析图能力。在地理课程中,遇到教材中的插入地图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学生们分析地图,提炼地图中的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们运用自己教授的析图技巧自己去分析该地图。比如,遇到地图后,教师设计问题来让学生们回答,教师询问学生们在地图中可以得到哪些地理信息,然后提问不同的学生,直到他们将地图中的地理信息补充完整,最后,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是怎样在地图中分析出那些地理信息的,以供其他同学学习借鉴。

3、教导学生画图

地理教学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技能;课堂教学;培养策略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图技能的重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而地图作为直观性的学习工具,在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效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引进地图,让学生在地图的支撑下,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地理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重点培养学生地图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地图技能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为了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地理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首先,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主体需求,强调师生互动,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其次,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与创新。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搜集相关的生活案例以及素材,从而保证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内容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学“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一课时,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体灾害案例,与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地图要素,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从而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更加直观。

2.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强化学生地图分析能力

为实现对学生地图技能的有效培养,教师要重视优化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对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形成准确认知,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及知识基础,更好地分析地图。教师对地图构成要素进行教学时,要向学生全面渗透地图要素,让学生对地图组成成分以及代表的含义加深认知与理解,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地图学习和探究具体的课程内容。例如,教学“城市与地理环境”一课时,教师不妨合理地引进等高线图,让学生借助该地理图形,就城市的地理空间环境进行自主分析。在分析地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颜色所代表区域的地理特征加深了解,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对城市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尺、图例等相关要素进行判断,从而保证学生的地理分析更加准确。教师还要围绕地理名词进行规范教学,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地图分析技能。高中地理中包含着很多抽象的地理名词,而且有些名词之间比较相似,容易让学生混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地理名词进行精准记忆,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判断和区分地图中包含的信息,如“气旋和反气旋”等。

3.渗透基本读图方法,提高学生地图技能

在培养高中生地图技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读图技能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精准读图高效学习地理知识。而且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渗透正确的读图方法和技巧,告诉学生读图的正确步骤和流程,保证学生在地图中所获取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准确。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就“华东地区”地理特征和面貌进行分析时,可以合理借助地形图,通过读图发掘有用的地理信息。这样,学生结合自身对图例以及比例尺代表含义的认知,能合理地解释华东地区的地理特征,如地形面貌,包含的山脉与河流,以及具体的气候特征等。如此一来,能够保证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体系更加全面和具体,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4.增强学生在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学生读图技巧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让学生的地图学习不仅简单,而且高效。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地图要素,就其中存在的比较隐晦和关键的信息进行合理发掘,并结合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分析地图要素和信息所具有的含义,从而为自身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高答题效率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地理统计图、对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深层次学习,让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更加全面和丰富。

5.增强学生对地图的填图能力

填图能力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地图技能,拥有良好的填图技能,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地理材料综合分析问题。因此,地理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合理地设计填图例题分析以及专题训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综合训练的基础上,合理掌握填图技巧和能力,从而保证他们的地理学习更加高效。例如,教师可合理设计地形图填图练习,对地形图进行留白处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地形图的认知与理解,自主补充空白部分,从而实现对学生地图思维的有效培养。教师也可设立填图专题,让学生通过综合性、系统性的填图训练,深入掌握地图信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6.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地图使用技能

为了让学生所掌握的地图技能更加扎实和巩固,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技能巩固训练。教师可根据学生地图技能培养情况,合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地图技能的强化练习与巩固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等温线”一课时,可以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围绕等温线图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合理地设计地理材料综合分析题,引导学生借助等温线图,分析地理作业中考查的知识点,实现快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地理教学技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艺术性;教学技能

一、地理教学技能的特点

(一)具有目标指向性。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技能活动,所有的教学技能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同的教学技能与不同的目标是相联系的。而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又需要不同的教学技能与之相适应。例如:地理教师这用的地理板图技能是与带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阐明地理事物间的关系,以及通过地理板图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等目标联系的;而课堂提问技能则是与释疑解难、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等目标相联系的。 每一种教学技能都各有其操作程式与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各种技能有机结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学技能是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和所拥有的教学法经验影响。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不仅需要有精深的地理学科知识、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有深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还需要具备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此外,由于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还需要教师在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三)具有可操作性和可习得性。地理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是指它包含着特定的规则和运用程序,具有可分解为具体的行为步骤来加以训练和模仿的属性。因此,教学技能尤其是教学技能的技术层面和能力层面经过训练是可获得的。例如:运用地图的技能可分解为选图、挂图、指图、读图、分析地图等步旅来训练。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地理学科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特点,地理学科横跨“人文与社会”和“自然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体现了地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教师经过对教学技能的训练可以掌握基本的教学规程和方式,但要做到教学过程中出深人浅出,出神人化,还需要地理教师对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深人理解及对教学经验的提升。

(四)需与时俱进。地理教学技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及教学手段的发展而发展。新课程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杜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摈弃被动接受式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式训练。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勒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加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艺术性

地理是一门科学,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把地理教学理论用得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则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的艺术。地理课堂教学艺术是指地理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以生动形象的地理语言,醒目、美观的地理图像,清晰工整的地理板书,声形俱佳的情感力最,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理息息相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悦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地理教学艺术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艺术注重形象,常借助语言、表情、图像、声音等方式。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进行描述。地理教学艺术也注重形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借助语言、表情、体态、图像、声音等方式来呈现各种地理知识,传递教学信息,以达到传授知识和进行教育的目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使用准确、生动、形象、富于趣味和感染的教学语言,力图对学生产生磁石般的吸引力,使学生仿佛不是在听课。而是像在欣赏戏剧、电影般的心旷神怡、津津有味。

(二)情感性。地理事物、现象、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不仅需要教具的弥补,还需要教师用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来表达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促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学过程中,如果语言富有激悄,抑扬顿挫,惟妙惟肖。同时赋予强烈的感彩。再配以醒目、新颖的板书等,可以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投人课堂学习中。

(三)审美性。地理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也具有自己特有的审美特征,教学中的审美特点,主要是由作为审美对象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师来表现的。教师的审美价值或教学法中的美同时体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外在美的有机结合。即教师应是美的化身,既拥有高雅的仪容。还具有治学严谨、宽厚待人的心灵。教学过程的美表现在整个教学自然流畅,起(开始)能引起兴趣,承(上下衔接)能环环相扣,转能自然流畅。合(结尾)能豁然开朗。

地理教学技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地理;教学反思;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18-03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与考核。所谓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就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重视“课堂教学的资源配制”、“终身学习”及利用先进的评价手段促进教学的评价、反思与总结。如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已有长足进步,教育技术能力也已成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改成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构成已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材料三要素转变成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四要素。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多层面、全方位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师生共同成长。2011年,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在原来基础中增加了“生活性”和“实践性”的表述,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内容必须联系生活,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并把地理课程定性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作为长期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关注地理教学的教师,笔者深深体会到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地理课堂教学迎来了教改良好机遇,我们拥有先进的教学工具和理念,更需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的教学,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创新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重视课堂框架设计,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之上,这支点就是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地理教师,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注重教学设计入手,把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起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让地理课堂更具吸引力。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的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结构化的整体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观察学习与生活学习的习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从有层次的框架问题入手,利用网络资源和生活观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到保持自然环境整体性和谐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框架问题如下:

内容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几个要素组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哪些新功能?

3.什么是生产功能?什么是平衡功能?

单元问题:在学校或周边,你最关注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做一次这一观景的环境探究或调查,制作一张景观物质循环示意图,在课堂上展示。

基本问题:怎样才能让自然与人类保持既平衡又发展的关系?

这是三个层次的问题。最低层的是内容问题,基本上是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教材或书本找到准确的答案;中间层的是单元问题,从学生关注的自然景观入手,关注身边的事实,利用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制作成物质循环结构示意图,在班级上展示交流;最高层的是基本问题,把人类因素引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从人类发展的视野中思考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发展。提出这个开放的问题,不一定要学生得出准确的答案,但这个问题绝对是学生长久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必然重视的课题。

二、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的自我发现与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有效学习的内因。现阶段,教学的内容、信息量和手段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在教师的教,而在学生的学。为此,学生学的动力发掘就成了教改的重点。从学生角度看,有用才能产生兴趣,而兴趣就是学的动力。教学借此兴趣的驱动,让学生保持更持久的学习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地理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重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一定能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这正好是一次开放式兴趣教学的机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 和人口问题,正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是今年“两会”的焦点。为了帮助学生建构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人口发展观,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讨论如下单元问题:客家地域文化对人口变化有什么影响?从学校地处客家地区入手,关注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从学生身边的事实感悟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深对“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理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反思,明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不进行计划生育可能产生的后果。教学结束时,又抛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让学生关注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是人类的本身。全球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自己,还要放眼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计划生育”是肯定的,但怎样的计划生育才是合适,才能让地球养活更多的人,还要让人们过得更幸福?

三、更重视充实教学内容,关注知识与社会热点的关系

当今社会信息无处不在,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就是教师比较自信的专业知识,也要不断地了解和学习。不然,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了,比教师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信息更是拓展教学的基础,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但能了解自己专业知识的前沿,跟上新技术和新知识发展的步伐,还能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其中,因时、因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现时社会热点充实教学,就是其中一法。教学从热点处切入,从解决问题后浅出,丰富课堂,解决问题。

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分小组组织学生关注人民网《全国多地受雾霾天气影响》的网络专题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基于《雾霾天气》的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专题栏目中专家的观点,了解雾霾的成分及来源和各国治理雾霾的办法,关心网民对雾霾天气的评价。指导学生协作学习,写好心得,在班级开设的环保专题交流会上发表个人的意见。尽管这只是一次课外探究活动,但加深了学生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补充学习,丰富了课堂资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气象灾害有些直接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关,拓展了气象灾害的学习范围,也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实是大家共有的责任。

四、更重视教学方法多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如今,教学方法的多元已成为共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模式各自都发挥作用,相得益彰。需要教师直接传授和解答的,使用传统的讲解、实物演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就很好。但一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利用实验或社会调查,以帮助学生获取直观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更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①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区日界线相关的知识只要运用《图1.2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直接讲解,让学生认识时区的划分方法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来由,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重复进行时区计算和日界线东西两侧的日期变更,直观、实用,教学效果不错。但同一章节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不但需要学生认真观看三球仪运行演示,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给地球带来哪些问题,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多大的影响。开展一次基于《谁让我们的四季变得如此多姿多彩》的项目学习,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变化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利用网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更深入地了解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各种因子以及四季变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在这个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多联系实际、多拓展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交流更多,发挥特长,发掘潜能,形成创新思维和学习自信,更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堂空间,为后面《天气与气候》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更重视教学有效评价,体现评价激励作用和教育公平

教学评价功能包括导向、鉴定、改进、反馈、展示激励及检查监控功能。在传统教学中,熟悉和了解学生一直是教师常用的诊断性评价,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只是这种评价方式仅凭教师的经验,缺乏数量的指标体现,难免有失准确。但教师拥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之后,教学评价可以借助网络或计算机平台,利用系统而规范的评价量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还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评价资源对学生进行适时、且贯穿始终的评价记录与反馈,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数量化的再现评价结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激励学生成长。教师也可以利用过程性评价的结果,调节教学难度、速度及方法,更好实现地教学目标。现实性、安置性、诊断性和终结性的教学评价用得较多,而过程性评价用得较少,会出现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成绩重视不够,影响到评价的激励功能发挥的结果,最终还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

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②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为了了解学生对人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在开展项目学习以前,利用预先订制好的《人口相关内容学习需求评价量表》,对学生做了教学前期的诊断性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已具有不少与人口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但对《人口的变化》相关的知识缺乏系统化和结构化,绝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适时使用《小组行动准则》、《学习交流与反馈记录》、《项目成果评价量规》及《成果交流注意事项》等评价工具,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和交流时,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与讨论,为完成学习任务多做自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这次项目学习的全部量规都在开展各环节学习之前出示,让学生明白评价要求、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还提醒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加分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成果交流展示和项目总结,使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综合评价的三元评价,对学生个人、小组进行客观评价。

通过使用这些多元评价,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有效教学。学生通过常态化的、规范化和客观真实的评价,开始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特长解决问题,为了小组和团队,尽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课后反馈中,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不但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自我能力的发展,还在开放性学习中学会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多元评价让评价过程更透明、更实际,评价结果更客观、公平和公正,心服口服。笔者明显发现不少平时考试成绩一般,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得到肯定的机会更多,最后的评价分数更好。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师;教学技能;需求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67-02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城乡之间、区域之内教育发展不平衡,民族、边境、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明显滞后。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技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要努力克服当前初中地理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设一批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突出的地理教师队伍。

一、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技能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设计。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是此次调查的关键,因为取样的范围能决定调查数据的代表性。我们选取了曾经来云南师大旅地学院参加过国培中学地理教师及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德宏、昭通、富民等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师进行抽样调查。①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在被调查学校从事地理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调查人数为98名。②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全面考虑了影响教师技能因素包括教学基本功、上岗前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技能缺陷等。所有调查内容均与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有关,问题直接或间接揭示教师关于地理教学技能的掌握状况。调查问卷共分2部分:基本情况、教学技能。基本情况部分共有10个信息点,涉及教师的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称、民族、学历、毕业学校、工作单位、教龄、工作满意度),教学技能部分主要有技能重要性调查、基本功掌握状况。③问卷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发出共98份,实际回收93份,有效问卷共89份,有效利用率90%。

2.调查结果。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师基本情况分析。地理教师数量不足。在参与调查的地理教师中,反映出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楚雄、德宏两地的地理教师数量不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经济水平发展落后,导致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加之中考地理学科所占分数比例较少,学校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使地理教师数量较少;地理教师队伍质量不高。调查显示毕业于楚雄师范学院占23%、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占20%,该地区教师大多毕业于云南省二本师范类院校。本科学历占80%,专科学历占20%,缺乏研究生学历教师及东部发达地区优秀师资的引进,师资队伍质量一般;年龄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5年以下占33%,5~20年之间占37%,20年以上占30%,年轻教师教龄普遍3年以内,教学经验不足,中年教师相对较少,而老教师教龄偏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疲态;教师职称与工作满意度不协调。调查显示,教师职称分别为,特岗占10%,中一占27%,中二占37%,中高占20%;其中对工作表示满意占67%,不满意33%。由此可见教师职称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职称不符合其教学时间及经验,部分教师会产生工作没有信心、激情,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技能缺失。②教学技能分析。教学能力和技能重要性侧重点。调查显示,认为教学语言较为重要占87%;认为教学教态重要占80%;而认为教学方法、学科专业技能、教学媒体重要的比例却较低。由此得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对象对于教学技能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及时适应学科课程改革;教师教学技能强项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教师认为教学教态技能是强项占53%,课堂演示技能占53%,讲解技能只占40%等,得出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强项限于教学教态,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演示技能及讲解等其他教学环节技能,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制作及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力较低。调查显示,被调查教师中偶尔制作占53%,会做且熟练占47%;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经常用占63%,偶尔用占27%,不用多媒体的占10%,由此得出,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师对于制作多媒体课件重视程度不高,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力较低;教师岗前教学技术掌握不扎实,且不能应对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讲解技能把握不够。调查显示,在接受师范教育过程中,认为缺乏教育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占57%,认为理论讲授太多,实际应用太少的占30%,认为缺乏艺术方面的知识教育占13%;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有11人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未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占37%,7人认为知识讲解技能把握不够,占23%。可见,德宏、楚雄、昭通、玉溪等地的地理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过程中对于地理教学技能的掌握不到位,相应地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靠经验积累,逐渐掌握部分教学技能,因此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师教学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

1.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师“三板”技能有待提高,由于该类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时缺乏对“三板”技能的掌握,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板图、板画的技能并没有发挥出来。同时隐性调查表明,男性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弱于女性教师。

2.地理教法老套。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可表述为: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用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系列行为与认识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然而少数民族地理教师教学工作大多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这样单调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在教学中死盯重点难点,相关教学活动、实践实习难以得到开展,片面追求成绩。年轻地理教师又因学校条件有限、交流经验少、信息闭塞等各方面因素的局限逐步使自己的地理课堂规矩化,教法呈现老套,难有突破和创新。

3.先进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但使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却不用”这是大多数多媒体设备的现状,很多教师较少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一部分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已经教授同类课程很长时间有了一套自己固定的教学模式,因循守旧,不想要改变了然于心的教学模式,重新改用多媒体教学。另一原因是在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时教育局只对部分教师开展过使用方法的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有的本身也没认真学习,更没有把学到的使用技巧方法教给其他没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导致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堂的一大困难就是大部分教师并不会使用设备,甚至在我实习的学校有的教师连最基本的开机也不会。而“用却用不好”是多媒体设备的另一现状。在调查中也同样发现,年轻的地理特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多媒体课件。但只是偶尔自己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大多课件来源于网络下载。借鉴优秀的地理教学课件是完善教学的好方法,但也要注意不要一味地照搬。在地理教学中应融入自己的理念,根据教学思路自己制作课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学习地理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完善地理教学。除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师应用演示实验仪器设备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4.岗前教育地理教学基本功不完善。调查显示,教师在大学阶段关于教学基本功的学习实践是很少的,导致进入工作岗位后,对于教学教态、教学语言、应变能力等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在课堂管理组织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语言表达技能、情感培养和亲和力培养方面都没有得到训练指导。而在访谈中很多教师都提到做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很重要的一点是个人魅力,其实就是通过教态、教法、应变能力这些基础的教学基本功来体现的。但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师的现状却是摸石头过河,边了解学生的喜好,边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也就是个人魅力就会影响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显然,该地区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是不足的。而在课堂板书、教学组织安排、专业知识、教学设计等学科专业技能基本功方面,教师也有所欠缺。地理教学基本功是不足不完善的,容易使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三、策略

1.建立地理教师课堂技能激励机制。由于当前地理教师数量有限,每个老师要承担多个班地理教学,工作量较大,很多地理教师处于疲劳、不满状态。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增加地理教师编制,积极引进东、中部地区高素质地理教师,同时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减少地理教师课时,为其提供教学技能交流的平台,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提高教学技能。

2.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同年龄组的地理教师其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同,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5年以下教龄的年轻教师,重点提高其“三板”技能,巩固岗前所学习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组织管理能力;针对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的培训重点是使他们能够认识并掌握课堂教学技能,提高课堂导入能力和提问能力,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地理挂图、标本、模式、实物及实验演示,提供大量感性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提高教师多媒体应用及课件制作能力。年轻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制作形式新颖创新的课件,适当添加有关课程内容的音频、视频,提高学生注意力;对于对媒体使用不熟练或万群陌生的教师,要进行集中教学,保证全部地理教师都可以熟练使用多媒体授课,打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技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技能培养 《大气的热力状况》

在《大气的热力状况》一节中,若仅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等教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不过是浮在表面上的东西,是狭义的“知识”层面上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要使之提升为学生的能力,就要深入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和“会怎么样”,即本节主要的结论及其形成的过程。

首先把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知识线索:

以上图示反映了大气受热过程这个问题的完整知识系统,通过这个知识体系首先可以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明确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不难看到:大气的热量大部分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反射、对流、蒸发等形式输送的能量),少部分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主要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中红外线和紫外线辐射等),由此就可得到大气热量的多少(表现为温度的高低)。首先决定于地面状况(地势的高低、地表的性质和地表植被的覆盖状况)和太阳辐射(太阳高度和距离太阳的远近);其次大气要把地面和太阳的输送的能量转化为自身的能量要通过自身和吸收来实现,因此大气热量当然与大气本身状况(大气成分和大气密度等)有关。为了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由认知到分析和应用能力转变的目的,教师应对学生向深层次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太阳辐射强度的分析

上图中为序号③(加上反射部分)。转为下图:

在上述知识链中,太阳辐射强度应为地面吸收加上地面反射的和,到达地面前必须经过大气层,由此我们即可推知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首先是自身(太阳高度角和距太阳的远近),其次是大气状况(大气成分、大气密度、天气状况等)。

2.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分析

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总量在上述两个因素的基础上加上白昼时间,如西北内陆太阳辐射较丰富的原因。

3.气温的变化

与上述不同的是,太阳辐射强度是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而太阳辐射能量是某地区在一年中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因此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气温是某个时刻大气热量的高低程度,由上述知识链可知,大气最终的热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弱又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的地表状况其辐射性能(传热方式)是有差异的,而透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及吸收地面辐射的多少又与大气状况有关,如大气密度、云量大小及云层厚度、大气成分等。由此可知,大气获得的热量多少与太阳高度角、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有关(须经历太阳―地面―大气的过程),因而我们分析气温的变化就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例如:说明夏季华北平原气温有时比珠江三角洲还高的原因。

解析:

①太阳高度角方面: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华北平原太阳角增大,两地太阳高度角差值比冬季小得多;

②大气状况方面:珠江三角洲云量大,水汽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强,而华北平原大气较为干燥,晴天多;

③地面状况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水面广阔,且林木茂盛。而华北平原水面小,裸地面积大。

由此推理可得:夏季时华北平原的气温有时比珠江三角洲还高。

又如:南极洲气温低的原因,从上述三个因素出发进行分析探讨,主要为: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势高――接受地面辐射少;冰雪覆盖――反射率强,损失得多,而大气善状况不是主要原因。

由此讨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及海陆差异。

教师将以上的分析方法和逻辑过程所依据的知识线索总结为知识结构如下:

气温日变化: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受热)日出前后最低,午后2点左右最高。年变化:分南北半球,陆地和海洋两块纬度差异海陆差异陆地内部差异地面状况冬、夏湖、山、盆地等?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通过等温线图举例解析:同纬度气温差异的原因(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不同纬度气温差异的原因(太阳辐射、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

如根据我国七月份等温线图分析汾河、渭河、黄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弯曲原因。解析: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若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边缘大致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首先判断等温线发生弯曲的地区比同纬度地区的温度是高,还是低,再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着手寻找原因。汾河、渭河、黄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显然是地形因素。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所以大陆上等温线向低纬(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闭合低温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等温线向高纬(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闭合高温中心,一般为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或盆地、谷地地形。

在气温高低及差异问题的分析上等温线图的判读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技能。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它能帮助人们形象地理解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进而分析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等。如根据等温线的延伸、弯曲、闭合、疏密等特点来判断气温高低及其原因。如等温线的弯曲规律:(1)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冬季大陆,②地势较高;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夏季海洋,②寒流经过。(2)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夏季陆地,②地势较低;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冬季海洋,②暖流经过。(3)如果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该地区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4)等温线呈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疏密程度:一般情况,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比夏季大;(2)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陆地表面形态复杂多样,形成陆地温差比海洋大;(3)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这是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的温差比全年高温的热带地区大造成的。

由等温线的走向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呈东西延伸,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2)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说明该地气温是受地形起伏的影响。等温线闭合,数值内大外小,为盆地或小洼地;数值内小外大,则为山地。

若气温的高低及差异由洋流引起,则可判断洋流的性质及流向:

(1)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洋流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较低处,即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

(2)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洋流由水温低处流向水温较高处,即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

(3)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整合及相应地理问题的训练,充分挖掘其中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规律中的智能因素,使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思考、归纳和总结便会逐步掌握地理方法和地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能力的获得并不是空洞的想象,更不是空洞的概念,它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会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及思维规律。思维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学科研究方法则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思维规律的指导下,运用学科方法,两者结合便形成能力,即具有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法要在平时学习中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这是一种心理过程,教师要给以引导,使之不断地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和思维习惯。而学科方法则蕴含于教材之中,教师在教学中绝不应仅教会学生知识,而要把知识形成过程及联系体现出来,了解知识的因果关系,更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上面分析,仅把大气的受热过程教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不过是浮在表面上的“知识”,而许多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和分析气温高低的方法则蕴含其中,应通过逻辑分析把它总结出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对于现行教学来讲,考生应自觉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应该具有总结、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谁能把知识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他看到了这种认识的片面性,指出了其片面结果:“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1](P22)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片面性呢?作者提出“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1](P22)的观点。先是对知识进行定义,“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1](P22)。

其实,知识和运用知识是两个概念,知识本身无所谓“积极性”与否,仅仅是工具而已,而运用知识则是能力。有些知识我们可能不感兴趣,但可以记忆它,贮存它,在需要的时候调用它。而调用知识、运用知识就是能力了。因此,知识仅仅是手段,是我们获取新知识、理解新知识的工具,而运用知识的能力构成的智慧才是最终目的。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混淆了知识和能力的区别。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1](P22)“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是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谨慎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1](P23)这些观点说明了知识的递进性和如何运用知识、获得能力的方法。作者还提出“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失调”的观点,即学生连消化旧知识的能力还没获得,教师又逼着学生去学习新知识,建构消化新知识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最终因消化不良而一知半解,这也是一个很正确的思想。这些观点指出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知识是基础,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也是获得能力的手段。

当然,知识与能力的区别非常明显。能力是智慧的别称,智慧是由学习、思考和做人三种能力构成的。曾经有人这么比喻智慧与知识的区别:“知识会老去,而智慧之树则常青。知识犹如树叶,智慧则是年轮;知识如是豆浆,智慧就是卤水。岁月会把一层厚厚的尘埃蒙在知识上,使它失去光泽,变得陈旧老化,而智慧是永远青翠欲滴,绿意盎然的。”[2]

智慧来源于知识,也产生知识,并且高于知识。知识是how,智慧是why。《荀子・劝学》篇中曾有这样的问题:“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何也?生物学可以解释,是刚毛、环形肌之类的东西,让蚯蚓可以运动,这是知识。回答“用心一也”,这就是智慧了。

洛克菲勒曾对他的儿子说:“知识是外在的,是我们对所见事物的认识;智慧则是内涵的,是我们对无形事物的了解。只有二者兼备,你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3](P12)知识是人们思考、创新的结果,而智慧则是过程。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版.

[2]这是我读书笔记上的文摘,但当时没记具体的出处,这里只好注出处不详了.

地理教学技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全过程技能培养 地理教学论 课程群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黄莉敏(1969- ),女,湖北潜江人,湖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柯新利(1977- ),男,湖北天门人,湖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GIS与高等教育管理。(湖北 咸宁 437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北科技学院重点教学立项“基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Z01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22-02

一、高师院校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研究与建设现状

自2005年以来,有学者打破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僵化研究范式,提出了“课程群”建设这一全新概念,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课程集群。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从有限的研究文献看,主要对课程群建设的意义、内涵、原则以及课程群建设目标、课程分解与组合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

在地理教学论领域有关课程群建设的文献仅有二篇,最早进行研究的是重庆师范大学的李晴教授,她介绍了本校地理教学论课程一分为四的举措,并提出了在教学方法、媒体与课程评价上的改革思想。内江师范学院进行了地理教学论课程群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安排的构想。在少数部属院校,地理教学论进行课程群改革业已先行,如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由于改革的初衷不同,这些院校的地理教学论课程开设各有侧重。总的来看,目前高师院校进行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改革,还未普及和深入,仅仅是停留在将地理教学论课程分解为几门独立课程,各自为营进行教学的层面,缺乏从师范生就业需求和课程间内在联系的角度进行系统建设层面的研究。

二、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建设

(一)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界、高等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中小学进入新课程体系后,急需一批能够迅速适应和胜任新课改教学的教师,这种需求使得中学职场更追求师范毕业生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和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近三年的就业招聘市场行情显示,中学地理教师招聘采取笔试和面试双门槛准入制度,笔试包括做课改高考试卷、测试题、习题、设计教案,面试包括讲课、说课、分析试题、画图等。有些学校对讲课和教案设计还附加指定教学方法和技能条件,比如要求运用案例教学法讲解“工业的区位选择”,运用实验法讲解“锋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设计“洋流”一节教案等等,“以技取人”。拥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可以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因此,构建 “一个中心,三个维度”,由最能反映师范技能的六门技能型课程“地理教学概论”“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中学地理实验技能”“地理教学研究”“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组成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结构体系,已成为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方向所在和当务之急。

(二)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组合知识体系的重组,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课程群建设有别于课程建设中的单兵作战和单一课程内部的吐故纳新,它立足于大课程建设,既对几门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又对融合后的大课程进行分解,因而课程群建设内容应该与以往课程建设内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有较大区别。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内容,既要紧紧围绕“技能”,充分体现课程群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又要使建设具有系统性,发挥课程群建设产生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功能。

1.制定教学大纲。要结合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理念价值取向、功能特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总结归纳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的地理新课程教学技能种类,将不同种类教学技能分别对应纳入“三维一体”相应课程中,然后在大课程框架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基于全过程技能培养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总教学大纲和群下各门课程的分教学大纲。

2.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分解。群内课程内容的相关性、融合与分解性及课程实施的相对独立性是课程群的典型特点。针对地理教学论的课程特色,将原有独立单一的课程“地理教学论”内容进行分解,弄清分解后的“地理教学概论”与“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技能实训”“地理教学研究”“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等课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补充关系,拓展延伸关系,上下游关系,还是交叉渗透关系?或几者兼有?各门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删重增新,进行不同课程内容的对接与融合?厘清各门课程所侧重的技能,确定先后学习的逻辑顺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门课程的衔接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课程性质的定位。

3.课程群教材建设。迄今为止,“三维一体”课程群中的多门课程无专门教材和教参,如“地理教学概论”“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中学地理实验技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等。“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课程,目前市场上有三个版本的教参:王民、仲小敏的《地理教学论(第2版)》(2010年)、曹琦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学原理与方法》(2005年)、白文新主编的《中学地理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2011年),“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课仅有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教授主编的《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2003年)。这些资源中对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技能内容的取舍、编写的角度各有侧重,是很好的教学参考,但要突出全过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尚需进行课程群教材的全面创新开发与建设。

4.课程群团队建设。教师是课程建设中最具活力、可塑性最强和实施课程群建设最关键的因素。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我国改革高校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首先,要明确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共同发展目标,始终坚持团队与个人的捆绑式互动,个人荣誉服从团队荣誉;其次,所授群内各门课程建设以课程群大目标为总向,课程之间进行关联协作建设;再次,以“教研项目”驱动教学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协作互动,实行教学与教研双轨并行,展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先进性;最后,建设一支以中学地理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海外兵团”实战部队援助教学团队,即在“课堂技能理论教学课堂技能操作应用课后技能实践落实”三段式教学体系中,涉及课堂技能操作应用和课后技能实践的内容,请“海外兵团”作出观摩指导和技能示范教学,同时,参与相关技能教学问题的教研活动和教学立项,通过这些举措形成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最大合力。

(三)全过程技能培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保障机制

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要体现和落实全过程技能培养,需要建立课内、课外、教学模式和评价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1.课堂教学以技能操作与应用为本,确保全程技能化。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要实施全过程技能培养,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技能操作与应用为本,始终体现“课堂技能的全过程性”,因此,必须摒弃传统以知识理解与掌握为目标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将技能操作与应用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运用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最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法、项目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在教学程序上,主张教学知识与技能理论讲解(教师)案例呈现与解析(学生为主)技能设计与表现(学生)技能检测与反馈(学生)技能反思与申诉的教学程序,保障技能培养的可操作化、全过程性。

2.建立完善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夯实所学技能。课堂教学仅仅是室内的练兵场,要使培养的人才技能娴熟、适应社会,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进行相应的职场预习。首先,确立实训内容,指出“地理教学概论”“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四门课程中哪些内容需要进行实训;其次,确定实践性的环节,如实验、课程设计、见习、实习、顶岗、毕业设计等;再次,设计和规划实践环境场所、实践实习阶段、周期长短、内容等;最后,制定相应的实训实践实习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一体化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夯实各项师范技能,保障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

3.构建“1+2+3”模式,形成课程群建设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在课程建设改革中常见的有单一课程模式和精品课程模式,这类模式专门针对独立课程,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建设经验。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是多门相互关联的课程(“点”)组成的“集群”(“面”),比独立课程建设面大,“面”上建设的要求与独立的课程和精品课程的要求不同,建设的模式也与独立课程、精品课程迥异,既要考虑群内独立课程建设的个体性,又要把握群体课程建设的整体性。

根据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内相互关联的课程内容、具有合力的团队群体,凸显技能操作的课堂内外实训和经济学“集群”概念的内涵,可构建课程群负责人制的突出团队群策群力的“合零为整”的“1+2+3”模式,即1个龙头、2个抓手、3个环节。团队合力重点建设群内1门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龙头,辐射示范其他课程建设;以教学研究和“点”“面”结合的课程群管理这两个着力点为抓手,保证课程群建设的先进性和整体性;落实课程群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技能培训教学程序,单门课程和课程群的实训实践实习体系,以及地理教学论课程群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三个环节。通过“1+2+3”模式对地理教学论课程群进行建设,可以保证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和管理中,保障课程群质量建设形成强大的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产生“1+2+3>6”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4.设计体现全过程技能培养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监督机制。要使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确保落实全过程技能培养,有必要设计凸显全过程技能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群建设内容、课堂教学、实践实习体系、教学模式四大模块内容,并采取教学团队自评、学生学习座谈、同行与团队协商式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主体与方式,通过建立评估机制,保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达标。

[参考文献]

[1]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李晴.地理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卢小丽,杨梅,李尤.高师地理教育课程群建设的探析及构想[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黄莉敏,钟儒刚.构建基于技能培养的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群[J].教育与职业,2012(18).

地理教学技能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地理师范生;多媒体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10-1.5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部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建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地理课程。它强调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新课改这个大的背景下,在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过程中也有诸多问题,这就对于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当代地理教师适应新课改运用好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地理教师的各高等师范院校就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高等师范院校不能单纯依靠师范生上岗后的职业培训来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水平,高等师范院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技能培养方式,针对新课改、针对高中生的特点、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建立新的培养教师后备力量的技能目标体系,适应当下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在培养地理师范生多媒体技能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不仅要从自身的师范教育开始,更要从师范生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培养开始,如何提高师范生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水平,是摆在高校教改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课题,尤其是地理学科,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实施的重要手段,但现在很多师范院校在培养地理专业的师范生的时候就还是传统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高校里多媒体技能培养课程少

高师院校对地理专业师范生的多媒体技能培养主要集中在公共课《计算机基础》,有条件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检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对于地理师范生多媒体技能的培养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师范生多媒体辅助教学技能除了单一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但是在现在的高校课堂里缺少对于对媒体课件制作的课程,尤其对于地理学科,地理学科是一门图与文相结合的学科,在以后的教学了,地理师范生需要接触大量的图,如何将这些图片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这就需要地理师范生需要一定的制图能力,但是在全国师范院校中,除了计算机专业,地理专业很少有开计算机制图的相关课程。

(二)多媒体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多媒体教学理论知识并没有与地理学科特点相融合,对于多媒体教学理论的学习也只是老师教和演示,师范生只是看和记笔记。师范生虽然学习了多媒体的教学理论,但对于这些理论的具体应用还是一张白纸。

(三)高校资金投入少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需要现代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对于高师院校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资金投入。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所以很多高师院校的设备不齐全,就算齐全的院校设备也面临着陈久老化的问题。学校出于对资金和设备保养的考虑,所以就减少了地理师范生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操作机会。而对于一般已经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院校,比如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多媒体网络机房等,但对于这些多媒体教学环境和设备的利用还处在低层次的阶段。

(四)没有一套规范的培养标准和体系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大力提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阐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成为新世纪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教育部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建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地理课程。它强调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教育技术水平,对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这一标准对于高师院校在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多媒体技能方面上却是收效甚微。目前,国内关于高师院校地理师范生的多媒体技能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分析和发现问题,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具有指导性的培养标准。

二、提高高师院校培养地理师范生多媒体技能的方法

(一)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多媒体动手能力

多没有技能培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对师范生的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通常教学计划多为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教学。所以高师院校要增设实践课程,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标要由地理师范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来体现。并且对于地理师范生的多媒体技能掌握情况要通过定时的举办一些多媒体技能大赛来检验。对于地理师范生的多媒体运用和地理课程相结合能力的实践,就要通过地理师范生在高中地理实习阶段通过实际教学来验收。

(二)增加多媒体技能培训的相关课程

地理师范生的多媒体技能包括会使用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会制作简单的网页图片、动画和CAI软件;会用ppt和Authorware等工具制作幻灯片,对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能进行简单的处理。所以高师院系要开展相关的多媒体培训课程。

(三)合理增大多媒体硬件投资力度

多媒体硬件建实施建设是高校培养地理师范生多媒体技能的基础保障,应根据现有教学设备情况及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际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合理配置资源,为顺利开展多媒体课保障地理师范生学习质量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加强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维护,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

总之,多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是今后教学大的趋势,地理师范生多媒体技能也是作为未来地理老师所必须的技能。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和当今高中地理课堂的需要,我们高等师范院校在改革要从地理师范生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培养开始,如何提高地理师范生的多媒体教学能力是我们高等师范生在培养未来地理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要靠着又生活力的师范院校训练的。只有高师院校掌握了正确的培养方法和目标,这样才能构建有质量的未来地理教师的人才库!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丁彦青,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