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文章不厌百回改”,大文学家的成名作,无不经过反复修改而成。但好的文章不是靠老师改出来的,而取决于自己的修改。写作文时,将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修改,学生可以从写作实践中逐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不仅是写作学习中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了以“写实用的中考模拟作文”为目标的“作文精练精改”改变学生作文学习方式的研究。现将具体的实施过程做如下论述:

1、设计课程内容及评价标准

1.1、精选作文精练的篇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重知识传授,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为了使学生作文水平能够真正得到有效提高,在当前大力号召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九年级学生作文篇数要少而精。学生害怕写作,笔者大胆进行九年级学生作文学习方式改变,从《中考专辑》中精心挑选九年级学生下学期写作篇目,如《从脚下出发》《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等。这样既给学生吃了颗定心丸,又能让九年级学生在紧张学习中腾出时间精改作文,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

1.2、给学生作文评价标准,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德国著名作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而不是真理。”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远比教师永无止境的评改更能激发学生获得作文自学能力的愿望。笔者印发2015年江西省语文中考作文《丢》的一、二、三、四类卷的样文,让学生从立意(20分)、结构(20分)、语言(25分)、内容(25分)、书写及创新度(10分)给样文打分数,写出理由,并进行修改,经过这次训练,绝大部分学生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教师再从中选优,培养出四人一小组的指导小组长,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1.3、学生精练精改作文的过程

让学生实践精练精改作文时,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作文题目的意思;其次让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写什么体裁,写些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开始独立写作;第三,学生完成作文后,采用学生自评和同桌互评的评改方式,学生进行第一次修改,修改后作文再经过小组长的建议,进行第二次修改,而后在教师的建议下,再进行第三次,甚至是第四、第五次的多次修改,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现结合我在实践过程中的部分案例阐述学生在精练精改作文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2、案例:《从脚下出发》精练精改过程

班上郑同学第一次写《从脚下出发》时,只写了一些空泛的理论,没有实例,内容不丰富。第一次修改,郑同学在作文中加入《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从脚下出发,勤学苦读成为大学士的例子,以及鉴真和尚做行脚僧的例子,充实了作文的内容。第二次修改时,他能一边讲道理一边摆事实,做到有理有据。第三次修改作文,他加上了从脚下出发的含义以及一些理论,使作文内容更充实。第四次修改作文,他关注了作文的语言,使作文达到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一类卷标准。又如江同学的作文进步很大,经过五次作文修改,从第一次作文语言不够优美到作文达到语言优美,注重细节描写,结构完整的一类卷的标准。比如他的《从脚下出发》的第一段是这样的:“生活就像天气一样,有时风和日丽,有时电闪雷鸣。但是或许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冬日的阳光。我们要从脚下出发,给予别人快乐。”这篇作文得到45分(满分50分)的好成绩,现在他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他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反思: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学生在作文修改之路上独立探索实践,找出写作文的方式。“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的快慢、容量,根据是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经过第一次作文精练精改的训练,班级学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学生由怕写作文向想写、想改作文这一好的方向发展。

3、课程实施安排

作文精练精改适用于九年级学生下学期的写作训练,用20课时完成:教学生修改方法用2课时;《从脚下出发》作文精练精改用8课时,分散到每一周的作文课中;《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作文精练精改用8课时,分散到每一周作文课中;学生反思、小练笔用2课时,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时归纳总结,提升课题研究效果。

4、进行课程反思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以宜兴市初中语文教学为例,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不足点有: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关注学生主体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单一,课堂教学方法依然“穿旧鞋走老路”,课堂教学评价比较呆板。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责任,也有学生的过失。那么,如何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呢?我的感悟是以下四点。

第一,课堂教学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提出八种智能是人类最基本的智能,而且每种智能在人身上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式不相同。根据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热爱语文课。我们学校虽然属于城区学校,但是近年来外来人口增多,新市民的子弟与本市学生同在一个教室,学生与学生之间生活经历不一样,人生感悟不一样,学习语文能力也不一样。作为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发现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优点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醉翁亭记》一文时候,我布置一个探究性题目:让学生探究作者的乐趣究竟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朗诵,那么就让他们在朗诵中体悟作者的乐趣;有的学生擅长绘画,我就让他们绘制醉翁亭记图画,让他们在绘画中把这种乐趣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喜欢旅游,我就让他们模仿导游,介绍旅游醉翁亭的所见所感,在导游解说词中体现作者的乐。虽然手段方法不一样,但是效果都一样,注重了学生的差异性,面对了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领悟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丰富、有梯度。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语文工具性的功能被放大,甚至忽略了语文人文性的一方面。新课改提出三维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综合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真正把三维教学目标放在一起考虑的还是比较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在语文课堂的每节课中体现出来。例如在学习《故乡》一文时,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设计为分析人物形象、揣摩语言特色、小说的主旨揭示上面。其实,小说中作者的情感线索非常重要,作者在文中探求新生活新路子的理念,要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角度让学生体悟。还可以联系现实,让初中学生谈谈人生之路、做好人生的早期生涯规划。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梯度。目标设计一般是由易到难,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比如学习九年级《桃花源记》一文时,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锻炼的含义,要背诵、翻译全文。这是基础目标,是必须夯实的,基础目标没有完成,探究情感价值观目标毫无意义。每一个目标的设计要循序渐进、难度呈螺旋式上升,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步一步来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也在基础与能力的提升中不断提高。

第三,课堂教学方法要针对课型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最怕老师一讲到底,课改以来,讨论课往往是一种形式主义,很多语文老师公开课运用讨论课,热热闹闹,平时上课老师一个人“一言堂”、教学方法涛声依旧,学生没有机会,更谈不上有自己的话语权。新授课,注重教师讲解,师生讨论,共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这是可以的。讲授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年青的教学方法。运用好,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复习课就不一样,目前复习方法主要有归纳法和演绎法,每一种方法要让学生心服口服,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复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试卷讲评课方法又不同,我一般先让课代表把试卷或者讲义发下去,让学生自己统计每个小题的得分失分情况,然后有选择的把疑难问题或者学生不会的题目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争鸣,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最后,教师把同一类题型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在拓展中加深印象,巩固课堂知识。讲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都有自己的课型特点。选择哪一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每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根据课型特点,尽量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充满学习兴趣的一项活动、而且学习语文方法多样,不拘一格。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于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本学期九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落实学校的校本教研方案,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确保我组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语文成绩上新台阶,在20xx年中考中争创佳绩,九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根据我校有关计划,并结合本组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学校的新一轮校本教研方案为基点,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加强毕业班语文复习教学的研究,认真研读安徽省12年中考考纲,关注我省中考语文命题走向;加强语文课题研究,以促进我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改革以传授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同时,进一步开展有效性教学的探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具体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打造学习型团体。在一中浓厚的教研氛围中,我组教师要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勇于开拓学习空间,拓展学习的领域。

1、学习内容:

(1)借助新一轮校本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备课理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探讨新教法,进一步提高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2)借助学校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和学习,资源互补。

(3)培养自身广博的阅读兴趣,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个人的魅力与修养,树立大语文观。

2、学习方式:(1)网络学习。(2)学校图书室阅读。(3)组织观摩。(4)集体备课。

(二)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淡化教研形式,注重研究实效。本期的教研活动时间仍为周一下午进行。

1、改变教研课研讨方式,主张教研课一课多上,一课多评。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提高研究实效。

2、大力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的活动。

3、组织案例学习。选取有特点的录象课或课堂实录供大家学习,然后组织自由讨论或写出观后感。

4、备课活动以备课、学习、交流、研讨为主要形式。备课将采取集体备课,讨论并确定每单元的学习与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作业与训练等相关内容。要求做到:①有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地点;②确定主讲人(每单元一人);③主讲人要准备充分,提前备课;④每次备课主讲人要有记录。

(三)积极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1、本学期语文组拟进行诸如作文比赛,阅读比赛,诵诗赛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着手实施初中语文组课题的经验探索、收集材料、撰写论论文、整理归档等工作。

(四)督促本组教师抓好临界生的辅导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配合班主任做好优等生拔尖工作。

(五)创新常规教学工作,做好五项流程的督导。

1、以随堂听课为主,减少统一要求。倡导老师个体突破传统,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方式,大胆尝试,创新。

2、落实教学常规工作。

(1)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对现行教材予以整合和取舍。加强集体备课,重视课前讨论、课后交流。主张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课堂信息含量、文化含量。将收集下载或自创的课件素材、教学设计实施共享。重反思,倡导写案例,形成重案例,常反思的好风气。

(2)上课。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抓好课堂纪律,扎实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生命得以增值;加强随堂听课,以听课促教学;提倡师徒相互听课,帮助年轻教师成长;鼓励以阅读和写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中考复习教学尝试与探索,鼓励其他有创意的复习课型。

(3)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注意学科综合,注重学生差异。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好书的引导阅读能力的培养。老师向学生推荐好书,列出初中生必看书目和必背古诗的名称,早读课选读文章或同步阅读,开展'读书会、诵读唱吟比赛'等丰富阅读生活。

(4)批改和辅导。认真做好作业的批改,作业统一要求,及时批改,提倡面批。每学期作文不能少于7篇,允许师生共批作文。

(5)检测与评价。重语文知识的检测,更重语文能力的检测。各教师应根据中考要求,注重试题研究,提倡自主命卷,严禁"拿来考试",杜绝无针对性和计划性的低效测试和作业。要实行与中考的弧线接轨。

(6)为有效地提高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和复习工作效率,本学期教研组中将开展两次复习工作研讨:针对命题意图、中考考纲作分析;针对中考模拟试卷作分析。我组老师要注意资料信息的收集、筛选,共同研讨复习工作。争取中考语文取得好成绩。

关于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本学期九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落实学校的新一轮校本教研方案,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确保我组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语文成绩上新台阶,在xx年中考中争创佳绩。根据我校有关计划,并结合本组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学校的新一轮校本教研方案为基点,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加强毕业班语文复习教学的研究,认真研读安徽省09年中考考纲,关注我省中考语文命题走向;加强语文课题研究,以促进我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改革以传授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同时,进一步开展有效性教学的探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具体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打造学习型团体。在十二中浓厚的教研氛围中,我组教师要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勇于开拓学习空间,拓展学习的领域。

1、学习内容:

(1)借助新一轮校本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备课理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探讨新教法,进一步提高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2)借助学校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和学习,资源互补。

(3)借助学校电子期刊,培养自身广博的阅读兴趣,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个人的魅力与修养,树立大语文'观。

2、学习方式:

(1)网络学习。

(2)学校图书室阅读。

(3)组织观摩。

(4)集体备课。

(二)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淡化教研形式,注重研究实效。本期的教研活动时间仍为周一下午进行。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九年级阶段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文讨论了提高该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注重阅读强化

首先,教师要制定一个阅读计划,准备好一些阅读材料,每次上课前发给学生进行阅读。搜集材料时要注意按照文体的不同,分成:记叙文(散文、小说、传记、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几大类。某一类文体可以相对集中地进行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规律有所认识和领悟,对学生提高这一类文体的阅读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上课时请一两位学生把文章朗读一遍,然后设计一两个问题,以便检查阅读的效果。

再次,学生练习,写出答案。要求学生按照:一读文本,联系课内,二读题目,勾连课文,三构思答案,动笔写,这样的过程进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平时比较懒惰、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看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完成的情况怎么样,以便进行及时的督促与指导。

最后,订正交流。找几个同学交流答案,每一题根据情况可找一两名同学,教师认真倾听,和学生探讨答案,进行及时恰当的点评,既要指出成功之处,也要点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明白以后要注意什么,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启发。

二、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是以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为目的的。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精细讲读就能达到的。有人说:“实践中产生的营养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重要”。在语文学习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当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出现独到见解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赞成或否定,可以把它作为生成的一个新问题抛给学生,其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就成为讨论、评价的依据。从情感上来讲,被评价者容易接受同学的批评,评价者也在这种评价活动中体验到阅读的成功,从而增强阅读实践的兴趣、信心,为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可能。

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绝非易事,教学时设计这样一道阅读讨论题:今天,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有的同学认为,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在开放的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因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有些同学认为,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这时,教师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各种意见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辩论,学生通过自由阅读,从教材中寻找根据,在揣摩中各自寻找答案。这样,促进了学生主体的阅读参与,对“结果”的期待激发了其强烈的探求欲望,增强了兴趣。

实践表明,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状况,是新课程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课文毕竟只是范例,学生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应该达到对自然、社会、生活乃至人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注重在阅读中联系比较,培养创新意识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教学策略;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98-0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形成新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然而,根据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较多的还是自己的教案,忽略了学生的精神需求,构建“和谐课堂”的形成无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设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前提

“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诸多关系中,我们要抓住“教师和学生关系”这一主要矛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三种状态:“以学论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和谐的教育是心灵的沟通,是人格的感召。师生间的和谐教育关系体现为一种亲近、融合的关系。这种融合关系是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挚友,而非慈母;是忘年交,而不是一般的长者和幼者的关系,真正形成民主、平等、宽松、友爱的氛围。在这样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师生之间就会形成“对话式”的沟通、交流。这种对话区别于居高临下的“训话”,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把教学建立在“尊重与信任,乐观与宽容”的期待上,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我们的教学常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愉悦感,让教者的人格有足以感化学生的力量,让学生享受到教学的幸福。

二、培养学生优秀学习品质,促进和谐课堂形成

优秀的语文学习品质是学生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条件,其核心就是凸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尊自信,能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决断,能自觉自理;其次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强化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培养主动参与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生活中观察学习,将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再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胆略,敢干怀疑、敢于批判,善于实验,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因循守旧,寻找自己思维的独特性;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善于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自己的思维品质。

让学生“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才能改善自己的学习;也只有相信自己,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成功,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改善自己的学习,以达到和谐的发展: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与不利方面,以便扬长避短,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树立自觉、自愿、创造性的学习态度;了解自己的学习志向水平。可增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养成有组织的学习和工作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记忆的方法。掌握集中注意力的策略、思维的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学生获得一套适合于个人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三、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和谐的语文课堂构建体现在语文教学要符合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切实符合减负增效的要求。

语文学习是一项综合工程,学生要在词句篇章、生活阅历、表达运用、联想想象、情感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体验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因而和谐的语文教学应该以社会为课堂,生活为文本,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博闻强识,在语文课堂上增强学习情趣,掌握语文积累与运用的方式方法,在生活实践中提高领悟社会的能力,提高语文学习与运用水平。和谐的语文教学不仅将生活与课堂相结合,同时应讲求学段的系统推进,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在九年义务制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循序渐进,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时段突出学习重点,同时整体提高语文的领会与运用能力。

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学习内容上和学习形式上是丰富多样的,基于理解的文本阅读,超于文本的拓展,将口语训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强化语言体验,让学生运用文笔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生活经历与认知,在生活中与学伴一起观察生活现象,探究其中的社会问题或科学知识等等,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包罗社会,在课堂的微观空间里徜徉人生的道路,引导学生健康、有个性并有创造性的发展。

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将课前、课上、课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预设。课前的学习是课堂支架,课堂以课前学习为基础进行整合性调整,重新预设,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情,课后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整理,是下一课预习的开始。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这三个环节的螺旋式推进,在推进过程中突出学习重点,达成学习目标,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放手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优秀,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每一位教师都虔诚的爱自己的学生,这是人所共知,且津津乐道的。但我们作为教师的“爱”应是大爱,而不是“溺爱”。特别是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尽量做授之以渔的高明的“渔夫”,而不是将鱼捕来交给孩子,或是煮熟炒熟喂给学生的“渔夫’。这里我想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放手”的问题谈一些拙见。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只要学生对文本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也许不是很到位,那也是值得褒奖的。这时教师再去指导,但可作为参考,切忌不要给学生硬性一个标准答案,那样也许会打击或禁锢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象孩子成长过程中由爬到站立到行走一样,我们不能因为怕摔跤,而不给他机会成长。

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作了以下尝试,收获颇丰:

一、每单元讲读课文可适当放手

如:《我的叔叔于勒》可让学生通过“谁是最可怜的人”这条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人物,通过对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环境作用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找出并总结小说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从而通过辩论分析出“谁是最可怜的人”,并说出可怜人的可怜之处。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从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角度,去理解人物的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二、每单元的自渎课文可放手让学生一试

首先让学生几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提前一周将参考书、工具书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编写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求有一定的新意。上课时小组推荐一位有较好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讲授课文内容。结果出乎意料,学生在讲课时,多出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很新颖。完全按照学生自身的习惯设计教学模式,如字词自学、中心自己感悟等。课后学生的一席话更让我有些吃惊,“有些知识我们不需要讲,只是我们中有些人懒的想。”虽然还有多些地方,不尽如人意最后教师进行了补充讲解。但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且也让我从中知道了学生想要什么、学生在阅读方面有那么多过人之处等。

三、文言文的教学也可让学生自学注释,根据注释翻译句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如《愚公移山》首先让学生通过注释翻译文中句子,找出不理解的字词、语句,提出质疑,小组互议,然后全班讨论,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复述全文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家庭会议场景、愚公智叟辩难图景,从而是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四、作文教学也同样可以放手一试

不要畏惧学生出错,找不着写作方式,而是迫不及待地教给学生如何写。要让学生首先打开思路。如在九年级上策《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时,第一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如何面对金钱的事例,或名人名言。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展示他们收集资料的成果。如:每人将收集的资料认真的记录下来贴在班级的展示栏里,进行评比,看哪位同学收集的资料新颖、丰富。

第二用收集到的资料在班里展开辩论,辩题为: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让学生通过辩论树立正确的观点,金钱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要合理地为人类造福。

第三,作文,以“金钱”为话题。学生可以写课堂辩论的过程,也可以写同学们的观点,通过这篇作文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是本人在实践中的一些感悟,不足指出有待商榷。普天下的教师都愿自己的学生成为可塑之才,希望他们在未来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让他们大胆去试,不要只教给他们知识,而是将获取知识的方式及方法交到他们手中。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这些要求,这些层面,考验的就是教师专业化的功力。在教学反思中,我们保持及拥有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懂得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再认识再研究,这样自然激活生成新的教学智慧,澄清自己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形成正确的理念,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使得教学实施更具效果。

从教学原则的角度讲,语文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在于:教师把教材读进去了,又怎么讲出来。讲什么,是理论化的东西,容易做到,关键在于怎么讲。怎么讲才能把所要讲的内容讲得明白,讲得透彻,还要讲得学生愿意听,这就要求教师要讲得生动讲得有趣。同时还不能全讲,不能以讲代学,而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空间让他们自主地思考,于是,讲多少就有分寸,需要琢磨。所以,讲,就不单单是有热情就够了,它更需要艺术,需要智慧。

我认为,必须深入浅出。所谓“深入”,是指了解教材吃透教材。然而深入了还得浅出。要“出”得好,就必须先“入”得深。对整个教材有高屋建瓴般地把握,才能理清内容脉络。这个道理不难理解,问题在于“浅出”,也就是给学生的是有所选择的。再者,囿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所限,“出”还要“浅”,而且要“浅”得有条理,“浅”得有层面,剥茧抽丝,在“浅”中推进,引向纵深。这一点,就是考验我们教师的教学智慧。

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讲,在具体执教中,教材的处理也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地讲,整体感知是第一步。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识记和朦胧理解的阶段,锻炼的就是对文字的认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要通过抓中心句或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利用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了解情节脉络。概括能力是这一阶段学生要着重训练培养的目标,要有能力概括内容及归纳中心。第二步:局部(细节)分析,品味语言。这是文本解读最为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这种培养将是持续的漫长的过程。第三步:延伸探究,体验感悟。在各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必须突出一个“导”字,做到“引而不发,导而不牵”。特别是读前教师的“提示”,读后的“启发”,课间议题的“引出”以及对学生提问的“确定”和“引伸”,包括课后练习的“组织”与“评价”等等,都要求教师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

最后是关于训育层级。初中阶段学生语文学科的能力要求体现为三个层级,即识记、理解和运用。这三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三个相对层面,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横向融汇在个人身上,以整体素质的状态表现出水平能力,它们也贯穿能力训练和培养的全过程。

面对七年级的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不能过高过急,教师的工作重点应以兴趣的培养为主。认读能力和感受能力是这个阶段主要的能力培养内容。教师应以最大的热情、最有效的方法牵引学生走进语文美好而广博的世界。到了八、九年级,学生有了一些学科知识的积累,并随着心智的发育,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个阶段,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及领悟等能力就是主要培养的要素。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让学生能初步懂得欣赏鉴赏文章并能从中获得学科的快乐。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丰富情怀与高尚精神的培养,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和人格健康的建构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激活。在此,它考验和展现的就是教师的专业水平。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 创新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纵观作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学生不爱写作,有的敷衍甚至抄袭范文,导致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已无计可施,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作文教学课的作用,调动学生作文激情,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成了众多语文教师关心的话题。在此,笔者就作文教学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个人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为了诱发兴趣,教师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张贴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我不断用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二、精设文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创作灵感才能写出好文章。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教师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精心设计作文题目,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作文题目命得怎样,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如何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呢?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七年级,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八年级,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九年级,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绩,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与学生心理的成绩保持同步,有科学性。

三、多观察,重积累,写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十分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重视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思考,能有所感悟。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还要随时记录,要求一日一记或做观察笔记;其次,对于教材上的名篇佳作应让学生精读牢记,在读背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第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会做剪贴及赏析,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四、开思路,重思维,重示范

思维训练是现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素。现在的作文教学一般以表达训练为主,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到各种表达方式及不同文体的写作都进行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写作思维训练,如怎样观察、想象、逆向思维、分析综合等,学生作文会出现选材雷同,难以出新意的情况。因此,要先训练写作思维,再训练表达技巧,最后再进行实际练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也应作示范指导,经常写点下水作文,教师的表率作用有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

五、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材料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作文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作文必须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教师的写作指导往往从“审题”开始。“审题”也就是“审视生活”。选题的题目、所选的材料,都要是从生活中来,有的直接就是生活本身。还要教会学生先学会“剪碎生活”,再学会“凑成文章”。“剪碎生活”就是要把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或一个理,从其“完整”出发,将其“剪碎”,经过构思,设定某种形式,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然后再“凑成文章”,也是用已经“剪碎”的材料,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再“整合”成文章。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一个初中学生,必须突破为了作文而作文的单一模式,而要学会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有个性的,高质量的。

六、办报刊交流成果

成就,是每个人的终身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成就越大,奋斗越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习作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教师经常在作文中赞赏学生,是对学生日常进步的肯定,能固化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者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确定不同的起点;善于针对不同个体的自身现实,确定不同激励目标,让他们在各自的发展区内一次次达标,一次次获胜,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赵红霞.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08,(18).

[2]刘玉梅.浅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J].成才之路,2008,(15).

[3]周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现状及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