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范文第1篇

在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省文化厅的重视关心下,在市、县(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者和执法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市“网吧”经营业主、网管人员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年检换证暨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建设技术培训班今天隆重开班了。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文化局领导班子向给予此次培训工作大力支持的所有领导、单位和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向前来授课的吉林睿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全体参加培训的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者和法人代表、网管人员表示热烈地欢迎!我相信此次培训班的举办,必将对进一步规范全市网络文化市场经营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高科技技术实现对全市“网吧”的实时监控和及时有效的管理,进一步改善管理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网络文化市场稽查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推动我市网络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打造全市绿色网络服务场所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培训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此次培训换证工作的重要意义

网络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从1997年“网吧”出现开始,网络文化市场就成为了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实现文化权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文化市场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的一些特殊性,导致了营业性“网吧”自出现起,一直成为“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焦点。我市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同全国一样,就始终伴随着治理、整顿、规范,直至今天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目前,全市共有营业性“网吧”106家。今年3月份我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协会历经一年多的筹备顺利成立。作为我市文化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化市场,为我市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网络文化市场管理者和经营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市各级领导、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全市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市“网吧”经营场所与全省其它州(市)比量少质弱。一方面由于我市自2001年由文化行政部门正式主管网络文化市场以来,文化部门严格执行中央、省、市相关规定,严把审批办证关。2003年起,一律停止了单体网吧的审批,严格禁止网吧擅自增加计算机台数。与此同时,加强对违法网吧的查处取缔力度,全市网吧数量在原有基数上又减少了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网吧”经营业主法治观念淡薄,屡屡出现一些违规违法经营行为,严重影响了整个“网吧”行业的形象,制约了“网吧”行业的发展。二是各县(区)“网吧”经营、管理都存在不同程度违规行为。具体表现为:(1)一些县(区)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不注重法规政策的学习领会,无视网络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变更申报、审批权限和合法程序,擅自同意辖区内的网吧经营业主,私下变更法人、经营地址或增加计算机台数。(2)一些网吧经营业主唯利是图,违法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超时营业、没有严格执行实名登记制度;也有一些网吧经营业主,违法买卖《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还有一些经营者擅自增加计算机台数;未经文化部门批准,擅自变更经营地址。三是市、县(区)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力量和科学监管手段相对滞后。目前,我市现有的文化市场管理、稽查专职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对整个文化市场的有效日常监管,现有工作条件,无法实施科学监管。以上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网络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全市网络文化市场经营管理,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举办了此次培训班,目的就是要通过此次年检培训换证,进一步规范全市网吧经营行为,严格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不良经营行为。通过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技术培训,尽快按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要求完成全市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我市各级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充分利用互联网高科技技术推动文化市场管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文化市场管理任务日益繁重与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编制不足矛盾的有效手段。建设中央、省、市、县(区)四级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将形成全国上下的联网运行,实现对网吧的实时监控和及时有效的管理。各县(区)文体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监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按省、市文化部门的部署和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局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迅速行动,把建设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作为今年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重点要点来抓,确保县级监管平台建设按时完成。各位网吧经营业主、网管人员要认真学习领会培训内容,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圆满完成年检换证及监管平台建设。

二、珍惜培训机会力求学有所得

此次培训将涉及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一些新的规定和要求,特别是涉及监管平台建设技术问题,较其它几次培训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在座的各位学员一定要珍惜此次培训机会,集中精力,认真学习,虚心请教。一是要端正学习态度。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经营者,都必须把此次培训看成是自身工作、事业发展的一种需要,是有效促进网络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增强管理及经营能力的需要,牢牢把握好此次学习机会,专心听讲,结合自身经营管理实际,查找存在问题,通过培训,真正解决制约和困扰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促进全市网络文化市场和谐发展。二是提高学习质量。自2002年以来,我们已办过3期培训班,每一次培训对经营者都是一次提高,对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都是一次推进。因此,希望同志们珍惜此次培训学习机会,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端正学风,学有所得。三是增强责任意识。大家要增强责任意识,自觉抵制和杜绝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积极配合好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的建设工作。

三、几点工作要求

1.此次网吧年检换证及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培训结束后,各县(区)管理人员和经营业主,要严格按照培训要求,尽快完成年检换证工作,积极配合吉林睿网公司按时完成管理软件的安装工作和市、县(区)两级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工作。

2.监管平台建设涉及公安、工商、通讯管理等部门,各县(区)文化部门要主动与这些部门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有效地实现网络文化市场信息资源共享。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全县单体网吧和连锁网吧共25家,其中连锁网吧8家,县城单体网吧11家,连锁网吧1家,乡镇单体网吧6家连锁网吧7家,已安装视频监控12家,未安装视频监控13家。

二、主要措施

(一)根据上级要求网吧智能监控软件有效安装率达到百分之百,网吧视频监控系统有效覆盖达到百分之百的要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从抓重点,破难点,创机制,强监管入手。

(二)按照行业主管局的安排,在今年5月份开展的全县文化市场大排查、大检查活动中,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县的网吧经营单位再次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并根据实际安装的使用情况,对达不到要求的经营业主发放整改通知书,要求责令网吧业主限期整改到位。

(三)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联合公安网监大队,对智能监控软件和视频监控系统安装进行指导和检查,对拒绝安装、擅自卸载监控软件、停止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的网吧,严格依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过来条例》第三十条顶格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四)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为了配合全市文化市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以文广新局名义专门给电信公司多次衔接和去函的形式,要求电信部门严格按照市里要求,建立起全市统一的网监平台。

(五)针对目前没有安装监控软件的经营场所,在市支队的协调衔接下,网吧协会联系了市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对未安装视频监控的网吧经营业主签订协议,下一步开始安装实施。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产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052―03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主要是依托城市而展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为城市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层次,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

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指大量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占有文化市场和获取利润,创造出比其他区域更多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能力。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有关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模型,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包括三个结构:竞争力要素系统、竞争力模块系统、竞争力应效系统。

(一)竞争力要素系统。竞争力要素系统由生产要素系统、需求状况系统、相关辅助产业系统、文化企业战略系统、政府行为系统等5大要素系统构成。(1)生产要素系统。文化产业生产要素包括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资源等,这些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和高级要素(包括技术人才、科研机构、通信网络等)。在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中,基本要素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高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需求状况系统。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能够不断激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文化产业集群的优化,使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3)相关辅助产业系统。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由众多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基础之上。产业间的作用机制是双向互动,只有通过产业间信息、技术、资本、人力的相互融通,形成一个优势产业群之后,才能形成文化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4)文化企业战略系统。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城市文化产业集群中文化企业的经营战略、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直接影响着这个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5)政府行为系统。包括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及时性、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序,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文化市场的规范程度等,政府行为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竞争力模块系统。竞争力模块系统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1)核心竞争力模块。主要包括文化企业战略、需求状况两大要素,文化企业战略包括营运基础、企业运作、竞争对手等三个竞争面,需求状况包括需求结构和消费者行为两个竞争面,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直接体各城市间的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2)基础竞争力模块。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集群两个竞争要素,文化产业集群生产要素竞争力反映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竞争实力。文化产业集群离不开相关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信息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及其他文化相关产业都是文化产业集群所赖以发展的基础产业。(3)环境竞争力模块。主要指政府行为竞争力,包括政府的效率与信誉、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政府的创新能力等。政府行为竞争力是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激励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和基础竞争力的培育具有直接的影响。

(三)竞争力效应系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阿伦・斯科特在《文化产业:地理分布与创意领域》一文中分析文化产业具有聚合的倾向,认为这种聚合倾向和相关的高回报效应,不仅提高了生产制度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其创造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效应系统主要体现在:(1)集聚经济效应,即外部经济性。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地理位置相对集中,能够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文化企业能够节约与外部环境联系所发生的成本。同时,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内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得到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明显。(2)扩张外溢效应。文化产业集群内众多文化企业集聚导致外部经济的产生。外部经济成为产业集聚区生产要素进入的动力,加大了众多文化企业知识外溢的力度和深度,文化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会导致相关联的一些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相伴产生,集群内的文化企业就会不断拓展产业链,使集群的文化企业不断扩张。(3)网络创新效应。文化产业集群为文化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网络沟通平台,提供了比单个文化企业更为广阔的学习界面,使上、下游文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结成关系网络。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或中介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系统。这种创新系统实质上是以文化产业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邻近为特征,以基础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

二、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其发展还是低层次和不规范的,与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认识不足、观念不新、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少品牌、中介发育不全、政策不够完善、专门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和阻碍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是文化产业意识滞后。观念认识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瓶颈”。文化产业与一般的工业制造业不同,它是在精神领域实现的市场化运作的产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很多人不能正确把握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往往片面地把一切文化意识形成化,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缺乏文化经济意识,不能正确区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在对文化单位的认识上,一味强调其事业性而忽视其企业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致于把许多文化经营部门当作事业单位来看待。既没有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对文化单位的管理仍沿用行政管理的模式,文化单位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二是管理体制僵化。当前城市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仍然是传统的文化事业型。虽然这种体制已逐步打破,但力度较小,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很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行政机构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机制落后,缺乏竞争、流动、淘汰机制;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不明,缺乏独立的民事法人资格,缺乏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文化产业组织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有些文化市场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文化产业难以根据文化市场运行需要进行文化企业重组或联合,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文化企业集团。

三是文化产业人才机制缺乏。文化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格品质、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城市大部分的文化生产单位属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人事管理上仍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运转,实行定额定编与责任制,缺乏外在的竞争环境和评价效益指标。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垄断经营可获取超额利润,在文化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又为供养大批冗员提供了条件。在这种缺乏竞争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培养与聚集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当前,城市内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宽,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不够,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习惯于以传统管理来经营文化,致使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中介机构的严重缺乏成为目前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活。任何一门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投入资金,文化产业也不例外。目前,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现行的文化投资体制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投资渠道单一,城市区域内绝大多数文化企业属国有企业。其中一部分是事业型单位企业化运作,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2)缺乏必要的投资指导,投资方向的随意性较大。在投资项目确定之前缺乏全面的研究和论证,在运作过程中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与保证机制,往往造成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3)文化企业所需要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社会资金的吸纳渠道还不畅通,文化资源的盘活还缺少有力的措施。

五是文化发展配套政策滞后。目前,城市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支持和配套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配套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同时,在市场运作上,有关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的规则尚未规范,使得一些文化企业难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竞争。

三、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对策措施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题,以改革文化管理体制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产业布局,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来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一是整合城市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国内一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但发展文化产业集群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资源的集中度不够。因此,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就要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运作,推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努力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链,从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是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城市要按照分类管理、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半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着力把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演出音像业、文化娱乐业、网络动漫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体育健身业、卫生保健业、广告会展业等打造成中原城市群的文化支柱产业。

三是要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培养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新科技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业,是一个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领域。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城市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要加强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艺创作表演、文化科技开发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建立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出一批既通晓文化产业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广泛调动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不可缺少。一些大型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巨大,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建设,以凝聚人气,创造品牌效应,推动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在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从单纯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的投入。

五是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来实现。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政策引导、扶持以及法律保障上。城市要加大立法力度,形成健全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政府还应对教育、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

六是要精心塑造文化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是极富个性化特征的创意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是文化产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文化品牌的无形资产有着巨大的增值效应,虽然一些城市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但塑造品牌文化产品,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当务之急。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必须充分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开发衍生产品,广泛带动诸如旅游、餐饮、休闲、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形成文化企业在空间的集聚。

参考文献

[1]张胜冰,徐向昱.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程恩富.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范中汇.英国文化管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6]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M].北京大学学报,2005,(2).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范文第4篇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值,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有关文化产业的重要规划、文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逐步成为国家战略。我国不少省份都以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本省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予以重点发展。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四川,文化产业正异军突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至2011年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现价的年平均增速为23%,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6.6个百分点。依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新标准进行测算,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占当年GDP的3.48%。2012年,四川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36.44亿元,占GDP比重3.92%,居全国第七位、中西部首位。

四川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亮点的重要源头是创新,四川省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产业发展格局方面,政府的积极引导四川初步形成“一核四带”的区域布局和“5+2”产业格局。民营资本等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资本格局,逐渐文化市场主体不算壮大。但距离美国等发达国家10%的水平差距还很大,发展潜力巨大,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发展方式依托传统文化资源的比重较高、投融资渠道狭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还不够等问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观念、体制、区域竞争、人才和资金等严峻挑战。四川各市州的文化产业水平、文化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状况、体制系统、文化观念等空间差距水平较大,因此需要选取适合本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发展方式,发展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经济。

二、对策建议

四川省文化产业在适应国内传统复杂的文化大背景下,必须要结合国家和地方主体功能区的界定,明确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合理选择发展方式。四川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形成相互配合,在一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创新理念,组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文化产业系统。从四川及内部不同主体功能区、不同市州和县域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系统模型来看,充分结合区域的要素禀赋、文化历史基础、资源特点、创新能力等方面,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双驱动,切实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结合四川文化特色,经济资源特色,坚持区域优势结合发展四川文化创新型产业。

市场创新。市场消费拉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拓展网络文化。心门出版,广播影视等新兴市场。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完善公务服务类市场,培育文化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一种集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时尚化为一体的文化市场。促进市场需求创新,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扩大文化消费,促进文化市场的竞争,从而激发文化企业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质量。科技创新。在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道路上,其核心的主体是靠科技创新的力量,坚持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坚持科教兴国,增强文化势力,完善文化产业基础性设施建设。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手机移动报刊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

制度理念创新。文化产业创新升级离不开制度的改革创新。政府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关于政府:第一、完善政府部门管理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鼓励加大文化交流,努力推动四川文化产业跨越式的发展;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管理方面,需要把握适度原则,坚持多意见少文件,建立符合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政企关系。另一方面关于企业: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实情,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招商引资,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文化企业持续发展;第二、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数字化先进管理模式,建立文化企业自己的特色文化理念。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范文第5篇

调整区市场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区市场办成员及工作职能。区市场办负责指导、组织、推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前期规划及建设,对各类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原由该办负责的市场日常管理职能,调整为由区经贸委负责。

二、工作目标

从实际出发,把占路市场退路与现有市场改造增容结合起来,把市场升级改造与发展生鲜食品经营结合起来,把改善购物环境与扩大市场存量结合起来。在妥善解决4个占路市场退路安置的同时,创造条件新建生鲜食品卖场,满足群众购物需求。

(一)力争在**年全部拆除4个占路市场。

(二)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必须在购物环境、经营面积、消防安全和设施档次上具有前瞻性,与改造前相比有明显提高。

(三)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积极性,确保按期完成。

三、实施步骤

(一)尽快确认、落实地块资源,对与4个占路市场分流安置对口的市场进行增容立项。

(二)对拟升级改造市场进行摸底测算。

1.对五福云南路农贸市场实施升级改造,扩大卖场增加容量。改造后的整体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扩大经营面积4倍。全部吸纳现拉萨道农贸市场商户。

2.对八里台文化市场进行落地重建,改造后的整体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扩大经营面积2倍,将1层改为生鲜大卖场;现文化市场进驻2、3层。吸纳安置部分同安道农贸市场商户。

3.对新兴综合市场进行增容改造,在现有1层基础上加盖2层,改造后的整体建筑面积约2650平方米,扩大经营面积1.5倍,1层定位生鲜市场,吸纳部分同安道农贸市场商户。

4.宝鸡东道市场商户通过利用吉利花园底商,全部给予安置。

5.现沈阳道市场商户(60个商亭)力争分流进驻其它市场。

(三)通过多元化融资方式,筹措市场改造资金。

(四)对改造后的市场经营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策划招商方案。

(五)抓紧施工工期,确保年内完成退路,实现分流安置。

(六)积极稳妥地做好分流安置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四、保障措施

(一)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对整体工作进行部署,明确目标责任。对区市场办组成人员进行配备,建立定期例会办公制度,审定重大决策,协调相关事项,把握工作进度。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范文第6篇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我县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105人。即:我县文化馆、我县图书馆、我县电影管理站、我县广播电视局和14个乡(镇)的文化广电工作站。有文艺表演单位1个,有表演职员50人,即: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职工艺术团。有文化企业2个,有职工36人。即:我县新华书店、我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232个,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个。即:我县福利公司创办的“云福楼歌厅”(茶室),我县澜沧江大酒店创办的“水乐宫歌厅”(茶室),我县畜牧局、县农行创办的“云中云歌厅”(茶室),云南糖业集团幸福分公司创办的“我县印刷厂”。民营个私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玩室有70个,印刷厂2个,打字复印室16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65个,书报刊出租、零售12个,艺术摄影15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璜16个,电影放映9个,互联网上网服务20个。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存在问题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因此,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管理,无利益没人管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四)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五)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于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一是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低层次、低质量的演出多,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正版音像制品、正版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三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四是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法经营现象突出,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六)居民文化消费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也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 发展。(七)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网络混乱,有线电视覆盖率底,内部体制不合理。三、对策建议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采取县办好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电影管理站、广播电视事业及乡(镇)办好文化站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的投入,按现行编制、现行财政供给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收自支编制,增编后扩大文化经营项目,实行自收自支,逐步实现全县每个文化事业单位创办1至2个文化项目。此外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企业,把大量的文化经营项目交由社会承担。通过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到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产业程度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重要基地,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持产业。要实现以上目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在我县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要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二)加强总体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在保证党委总揽全局和最后决策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计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要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纲要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产业的保护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三)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机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肯定包括文化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文化产业必然也在开发范围之中,要拓展投融资金渠道,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与任何产业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文化产品也有一个从开发期到上升期到兴盛期,然后逐步衰弱的过程。既要研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培育、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由于文化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即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乡(镇)文化生活贫乏,与县城反差极大,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二元结构”。农村的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问题,说明农村有一个潜力极大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应该瞄准这一市场,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产业做强做大。(五)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营造一个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纪人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队伍。(六)加强管理,依法行政,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文化市场管理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的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要以行业管理为主,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压缩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逐步将一些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行业权益。

[1]

在百度搜索:*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范文第7篇

文化发展政策不是越多越好。政策过多而缺乏条理性容易模糊文化发展政策目标,导致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产生矛盾。截至目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已出台56项,涵盖演艺、动漫、游戏等各行业以及投融资、税收等各领域,然而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在文化发展政策上应更多地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简政放权,由中央出台框架性的支持政策以把握文化发展的宏观方向,北京则根据自身经济状况、文化特点出台符合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政策,保证文化发展道路,也避免同质化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如果政策目标不明确,执行过程越严密,结果与目标往往差距越远,对政策的误解也会对文化企业产生误导。文化发展政策的制定要以有效对接市场为前提,保证政策支持目标单一、清楚,服务于建设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使北京处于文化贸易的结点和市场中心,方能实现和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在文化发展政策内容上,应关注市场诉求,减少以财政补贴为主的简单的拨款措施,采用多渠道支持政策。政策着力于企业发展,同时关注企业所在环境,关注企业与当地政府、人民的依存状况,协调文化企业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满足文化企业对交通、房屋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开发,保护文化企业、机构、个人形成的聚集群落,保护其艺术上的生态关系。财政补贴不是唯一的资金支持途径,应利用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通过提供担保、利用政府财政帮助企业还本付息等方式,分担文化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文化企业尤其是轻资产文化企业取得贷款支持提供保障;完善行业协会、基金建设,充分发挥其融资与资金调配功能,实现资金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之间按需分配;建立融资平台,强化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联系,建立文化发展资金的长效支持机制和反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为支持文化产业的企业提供优惠;鼓励银行放宽贷款条件,优先为文化企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鼓励有能力的文化企业参与上市,推动股权融资。文化发展政策不代表特惠政策。文化发展政策保证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发展,作为文化市场主体的文化企业,其运营应依照市场化的自由竞争模式,逐渐摆脱过度依赖文化政策的状况,而不应由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给予其持久的或特殊的优惠政策。应依据文化企业的发展阶段逐步从制定专门、专项政策向鼓励引导文化企业自主发展的方向过渡,避免文化企业成为“长胡子的婴儿”。

二、吸引中央、地方优质文化企业

尽量避免“任务”式的文化发展指令与指标,抛开单纯的行政干预方式,更多地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参与到文化市场当中,通过文化市场的供求调节,采用招投标等方式,切实依据政府需要和企业质量进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选择。北京文化市场的持续发展主要由中央在京文化企业与北京市属文化企业构成。应利用“超市民”待遇留住文化央企,不仅将中央在京文化企业全面纳入市级相关各类奖励扶持政策范围,使其享有与北京市属文化企业相同的优惠,还应给予文化央企更多政策优惠,深挖财税优惠政策使用潜力,以税收返还等形式,鼓励场馆经营方向中央在京文化企业提供演出场地,避免其外流带来的文化市场供给短缺。同时,资助北京市属文化企业与中央在京文化企业的合作及共建项目,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实施“文化之都”计划,引进外省市文化企业,充分利用北京的剧场资源,让各省市文化精华常留北京,完善国内市场机制,进一步吸引国际文化公司入驻北京。积极发展文化市场中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国有文化企业与政府财政相剥离,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文化市场中的灵活性,推动改制国有企业与非营利机构、民营文化企业合作,以项目公司、协议合作、文化团体、文化企业集团等形式将民营资本引入国有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项目,激发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明确文化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同层次,削减仅能勉强维持生存的文化企业,整合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鼓励支持自主盈利文化企业的发展,盘活文化市场流动性。

三、北京独特的消费需求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其建设文化市场的真正比较优势在于北京拥有的巨大文化消费潜力,这是北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实现自己价值定位的重要基础。要利用完善的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文化资源的汇入,而非以现有文化资源圈定文化市场。利用票价补贴、惠民卡等惠民政策吸引和培育潜在消费市场,同时将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吸收旅游市场的广大旅游消费者成为文化消费者,形成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的良性循环和互补,为北京文化市场创造可持续的消费需求。培育消费市场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现有文化消费市场的保护,以北京独有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留住文化消费者。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文化服务的提供要关注文化市场需求,防止对于文化资源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带来的文化发展失焦,避免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反成为文化市场繁荣的包袱。建设成熟的国内文化市场,平衡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成本,利用经济外溢效应有效开展对外文化贸易。

四、培养创新型经管人才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范文第8篇

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镇积极总结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成果,进一步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发挥镇文化服务中心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公有民营、股份合作为补充,目标责任为约束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吸引社会力量介入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管理,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出一条新路。

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我镇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有镇文化中心大楼、图书室、文体活动室、村文化站、村图书室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场馆,并配备了相关文体活动设施器材。与企业、单位共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阵地,丰富青少年成长空间。集镇广场建设目前已初具雏形,建成后将成为全镇集文艺、体育、娱乐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是全市实施最早的镇级露天文化活动广场。按照市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我镇投资近40万元建设“村村通”广播工程,在全镇范围内安装覆盖所有村组的无线调频广播,并成立新农村广播站,坚持每天上午7:30-8:00、下午5:30-6:00开始新农村广播。无线数字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文明创建等活动,我镇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端午、中秋传统节日及五一、十一重大节日期间,我镇组织开展了系列文体活动,并组织文艺团队进行汇演、巡演。年9月,我镇组织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全镇群众性文艺大展演活动,全镇所有行政村组及12个镇直单位组织群众参加了汇演,并分别表演了民歌、民舞、舞狮、腰鼓、高跷等民俗节目,在全市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反响。在农闲时节,我们以文化、科技、卫生为主的“三下乡”活动为主题,到基层送知识、送服务,并对基层群众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普及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组织群众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使文化真正融入到农民群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