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治理路径

社会治理路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会治理路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治理路径范文第1篇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

大多数幼儿园的教学并非以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主,其核心准则反以教师、课本知识、智育为主,其基本原因就是幼儿园园长、教师甚至家长,都认为幼儿园就是学习知识的场所,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就该听教师的话,认真听课学习课本知识,并认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同,一旦幼儿把时间放在游戏上,就不会有收获。

同时,我们常在现实生活中听人说:“现在的娃娃就是聪明,读幼儿园就能认识不少生字,还会做加减法,说简单的英语……”但这真的是现在和以前幼儿的智力不同吗?他们难道天生就都是神童?这些就是幼儿聪明的表现吗?其实不然,这都源于幼儿园教学课程的朝前开设,如,识字、拼音、写字等课程,这种将小学课程提前到幼儿阶段来传授是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程度的错误做法,最终导致幼儿一开始就讨厌畏惧学校。

二、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

合理路径,指要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家长合理需求及幼小衔接现实需求为主体思路,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特别指向小班和中班儿童,但不针对大班儿童,与义务教育发展趋势相结合,促使大班儿童靠挂小学教育,而此路径强调的是改革现行幼儿教学制度,故此又称之为制度路径。幼儿教育小学化,其实就是在幼儿阶段因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其影响到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其包括教学方式、内容等,因此,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要针对不同家长的需求和当前发展的需求,但要杜绝不合理的需求。

并且大班儿童的小学化教育方式必须要合法化,要与当前防止小学化趋势政策有机结合,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更加指向高年龄阶段,而不是3~5岁年龄段中小班的儿童。为此,大班儿童学习方式要有别于中小班儿童的学习方式,通俗地说,就是中小班儿童学习方式适合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大班儿童学习方式可适度采取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分析,我们得出幼儿教育小学化不是针对全部幼儿园儿童,而是主要针对大班儿童的教育小学化,因此,只要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这一问题,并加以解决就可以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出现。

社会治理路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 共生治理 生态系统 演进路径

引言

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比较乐观,数据表明中国2012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为8%左右,总量稳居全球第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是产业的支撑。因此,建立完善的产业治理机制是保证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些目标的重要保证和支撑。如何有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难、产业发展瓶颈和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设计长期有效的产业治理机制,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命题和难题。这个命题和难题最核心问题是建立相关理论、理清研究概念、构建研究框架和完善研究路径。有效治理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使之与经济增长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非矛盾对立的均衡发展态势,必须完善理论路径,形成“产业集群-共生治理-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国内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主要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很多研究借鉴或引用单一的理论,如产业集群或共生治理理论,对某一产业进行分析,并没有构建一个比较完备的研究框架。

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

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路径可以从马歇尔(1890)的产业区位论开始。该理论认为集群是由于自然的禀赋或者政府的决策,这两个因素决定不同产业在不同的区位聚集。但是自然禀赋可能并不是某些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之后韦伯(1929)的工业区位论完善了马歇尔的理论。韦伯提出产业集群的新术语,包括“产业聚集”等,认为聚集的原因来源于综合要素优势、企业内部分工协作与技术进步等因素,并把研究范围细化到工业,对集群的来源因素进行扩展。现在有学者从更大视角研究这个问题,认为发达国家代表中心区域,发展中国家代表区域。表现在缪尔达尔(Myrdal,1957)的增长极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群问题进行了研究。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偶然因素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表现在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和新工业企业的进入,并最终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形成增长极。但是在对什么原因造成增长极出现这个核心问题上,缪尔达尔的解释比较苍白,增长极的存在成为事实,是产业聚集的结果。

波特(Porter,1990)竞争优势集群理论借鉴生态学的竞争关系,把产业集群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该理论从竞争力角度考察产业专业化问题,并首先严格定义了产业集群:企业与产业相关的企业、专门机构和供应商在地理上集中的经济学现象,这些机构相互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等多种联系。这种集中的现象,波特认为来源于竞争优势:第一,在竞争力来源问题上,波特提出钻石要素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生产成本、需求条件和相关产业在内的联系,形成钻石结构模型,最终造成产业集群。第二,在产业集群路径问题上,波特认为当企业数量达到一定水平,这是一个自我强化过程。由于存在钻石结构,因此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是一种良性促进关系。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首先促进企业投资,产业竞争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外部经济。要素的钻石互动带来成本、分工和信息优势,从而带来竞争优势,进而产生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这种影响机理首先提高企业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进一步增进企业创新力,企业创新力的提高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扩大集群的规模和竞争力。第三,在政府干预问题上,波特认为政府的作用有积极也有消极,必须加以区别对待。波特的政府干预论实质是政府治理问题,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对政府职能进行分析。后来Baldwin & Venables(1995)的新经济地理学结合生物演化环境和区位(生态位)观点开始研究集群问题。

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

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为生态学和治理的观点引入到产业集群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由于产业集群的竞争和区位等问题与生物进化过程相当吻合,组织生态学理论被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E首次提出,20世纪6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应用到产业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Michael.T.Hannan & John Freeman(1977)做了系统研究,提出组织生态学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趋于成熟。在理论方面研究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包括以种群、生态链、互利共生、捕食等观点研究现代组织和社会问题;在实证方面则以生态学的观点嵌入到具体案例中进行产业分析,研究企业或其他组织基于生态学概念上的出生率、进入率、死亡率、生命周期等动态演化过程。这些分析的不断深化为产业集群研究拓宽了视角,奠定了理论基础。产业集群问题用生态种群演化的观点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这一学科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具有无限生命力。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是共生治理理论在产业经济学上应用的成功阶段,这一时期有意义的研究包括:Mascarenhas(1989)从流动率对经济稳定、增长和衰退时期的产业集群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不同周期的产业集群战略变化问题和产业群间的流动率发生明显变化。Murray.B.Low(1997)的研究则是寻找产业种群的起源,研究产业集群是否有生物集群的相同的习性和变化趋势,并得出肯定结论。于是结合产业集群与自然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寻找生态学中与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相关的要素,并进行深入解读和比较分析成为必然。

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路径

产业集群的过程实际类似生物的种群演变过程,有一定的周期性和稳定性。这种演变过程不是单个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这一群体的综合过程,这个过程的变化过程与生物种群变化一样,生物种群的变化有衰亡、突变和进化过程,产业集群过程也有产业升级和转移、产业结构突变等过程,这种过程的原理一样。具体的演进路径如图1所示。

对这种变化过程的解释,主要体现在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扶持政策上,日本的传统产业开始不断集群,成熟发展后通过升级与转移,产业集群向高科技产业演变这样一种类似生物种群进化过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台湾产业集群过程和日本的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台湾刚开始是以承接其他先进国家的产业转移业务开始形成产业并集群,在进化过程中人力资本不断提高,台湾也向高科技产业升级,而这些传统产业则转向广东沿海地区等。因此,产业集群过程可以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到深入了解。

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路径内部机理

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框架内有诸多组成要素,其中包括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政府等外部治理主体;还有基于生物进化理论和产业演进过程中的要素优势因素: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等。因此,产业集群过程实际上是基于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主要体现在区域要素优势因素。产业共生治理则是企业外部治理主体与集聚经济圈内企业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波特的定义可以看出,产业集群符合生物种群演化的三大要求:集群内企业位于某一具体区域;具有相同的可供利用资源和相近的客户群;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产业链和产业网络。属于不同产业群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愿景等不同,而它们的特征也不一样。因此,集群内的企业,应该将同类企业当成一个产业群整体来研究其演化过程。

产业集群中的产业群是指由不同个体单位组成的集合体,异质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政府等组织都属于不同产业(企业)群。不同产业群或治理主体互利共生,通过长期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集群的稳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聚集经济圈是指产业集群与之相关的环境所形成的综合整体,集群内企业、政府、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之间存在着资源、资金、知识、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通过这些要素的流动,集群内企业与外部治理主体和区域要素优势产生互动,形成一个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共生治理机制不断循环。在与区域要素互动过程中,企业与其环境相互联系和影响,从大的方面讲,包括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和资源禀赋等。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和产业网络则是集聚经济圈的主要联系方式,是集群式的供应链,包括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产业集群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网络,这一社会网络类似生物系统中的食物网,具体的路径机理如图2所示。

共生治理机制包括外部治理主体、聚集经济圈和区域要素优势这三个基本要素。也可以认为是三个同等重要的层次,即核心网层级、辅助网层级和要素禀赋网层级。核心网层级主要以企业为核心,企业有互补企业和同类企业之分,由供应商、客商或顾客等上下游组成;辅助网层级主要有政府、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要素禀赋网层级主要包括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和资源禀赋等,它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聚集经济圈。

结论

第一,构建有效的研究路径,理清研究的相关概念,并进行比较充分解释;第二,构建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研究路径需要构建好的研究范式,生态学的某些重要观点成为重要的参考对象,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要素,找到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的类似自然界生物演化模式这样一个重要的范式;第三,构建“外部治理主体-集聚经济圈-区域要素优势-共生治理机制”的治理主体内部机理路径,并认为内部的重要变量的具体机理相当复杂,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深入和细化;第四,对于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的演进路径存在性,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分析,表明这样的范式是存在的,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类似于生物演化过程,共生治理是产业演化的最优模式。

产业经济的传统范式基于“结构-行为-绩效”展开,随着产业高级化的过程,产业治理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的创新在于:第一,对产业集群理论和共生治理理论进行了综述和梳理,分析理论的演进过程,对理论进行分析,提出新的整合的产业发展演进路径,这是对理论范式存在性的一种新尝试;第二,在充分理解理论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演进路径,并对路径内部机理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Marshall.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890

2.Weber.A.The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1909)[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 London,1965

3.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ckworth,1957

4.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Macmillan,1990

5.Baldwin,R.E.&Venables.A.J.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in G.Grossman and K. Rogoff,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msterdam:North Holland Press,1995,3

6.Michal.T.Hanna,John.Freeman.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2(5)

社会治理路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学疗法;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41―01

恶性肿瘤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化疗是恶性肿瘤病人辅助治疗的重要方法,它与手术结合能有效的延长病人的生命,降低肿瘤复发率。但由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临床上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及组织脏器损伤。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路径,使患者主动的参与治理护理计划,是减轻并发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保证。

1资料

1.1 选择我科2010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绒癌1例,侵蚀性葡萄胎9例,宫颈癌18例,卵巢癌2例,子宫内膜癌5例,共35例,年龄在28―57岁,应用的化疗药物有卡铂、顺铂、更生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其中25例是手术后接受化疗,十例患者直接接受化疗。

2 护理路径

2.1用药前

2.1.1评估患者 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所患肿瘤的种类及恶性程度,有无过敏史及其他疾病。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对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时出现的副反应的了解程度。同时,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属支持配合情况。一般化疗病人思想负担较重,多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病人的康复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评估患者的局部血管情况,全面了解其血液检查结果,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2.1.2 健康宣教 化疗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化疗会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解除病人的精神压力,使心理上得到安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家属详细介绍治疗过程及病情,让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积极支持的同时对患者病情有正确认识,既不放弃又不至于对治疗期望过高而产生纠纷。与病人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使其了解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简单处理措施。

2.2用药时

2.2.1 准确掌握用药方法 护士必须了解所用药物的配置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做好自我防护。如使用更生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要用避光输液器,且要严格控制滴速,连接输液泵在有效时间内滴完。有计划的选择血管,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成人一般选择20G留置针。药物毒性大,化疗周期长的患者可选择PICC静脉导管留置。在输入化疗药物时先用滴入生理盐水,并回抽少量血液,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再推注化疗药物,结束后再注入生理盐水50 mL~100 mL,以减轻可能残留药物的刺激,保证药量的精确。

2.2.2密切观察局部情况 静脉给药是化疗药物摄入的一个主要途径[1],输入化疗药物的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密切观察,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仔细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静脉有无红肿、刺痛、渗漏,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如果患者主诉注射部位刺痛、烧灼或水肿,提示药液外漏,需立即停止用药,并更换注射部位,

2.3用药后

2.3.1用药监测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听取主诉,给予心理支持。使用铂类化疗药物的患者鼓励其适量多饮水,减轻副作用。

2.3.2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 化疗患者所在病室的环境应整洁,安静,减少家属探视避免交叉感染。化疗前预防性给予止吐镇静剂,当呕吐发生时,应指导病人做深呼吸、吞咽动作,遵医嘱使用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等)。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减少异味对患者的刺激。指导患者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禁食刺激性食物,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鼓励病人多咀嚼,多饮水;多讲话。饭前、饭后及睡前用朵贝尔氏液含漱。对口腔炎患者应遵医嘱给予口腔护理每日三次,饭前喷利多卡因稀释液,以起到镇痛作用[2],保证正常进食。化疗药物会引起脱发、色素沉着、皮疹等毒副反应,向其解释清楚这些症状多在停药后消除或恢复,以减轻其忧虑,如脱发较多者可佩戴帽子或假发,不久头发可再生。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机械或物理刺激,防止损伤。确保输液过程中针头在血管中,如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外漏可做皮下封闭,为防止疼痛还可局部注射普鲁卡因2 mL,必要时4 h后可重复注射[3]。化疗所致的静脉炎可在皮肤表面涂喜疗妥软膏,可有效防治[4]。对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的病人应注意观察和询问,遵医嘱用药,防止伪膜性肠炎的发生。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密切监测白细胞,血小板及肝肾功能损害情况,遵医嘱给予升血细胞,血小板及保肝药物。

3结果

本组选取的35 名患者中全部掌握了简单的化疗知识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其中35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化疗副反应发生,经对症治疗及有效的心理支持,副反应均于两周内缓解。

4讨论

有效的护理路径规范了化疗药物的使用,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有效的减轻了化疗副反应的发生,保障化疗的顺利实施,改善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增强了药物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岳 实用肿瘤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782-785

[2] 陈金凤,李红,胡雪慧,等.癌症化疗病人消化系统症状观察及饮食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243.

社会治理路径范文第4篇

>>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建议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与解决建议 城市交通拥堵分析与治理 城市交通拥堵的“三化”成因与社会化治理路径 关于改善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探讨 城市交通拥堵的理性与对策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对策探讨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之我见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政策比较与借鉴 浅析南宁市城市交通拥堵现状与治理对策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路径选择 关于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建议 城市交通拥堵的公共治理分析 长春市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思路 综合交通规划: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 快速城市化中的交通拥堵治理对策 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模式及其贡献与不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广州市中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2012-07-31。

④北京市个人普通小客车月度配置指标为17600个,加上2014年8月26日中签过期未用而纳入2015年第2期的751个指标,故当期总指标为18351个。资料来源:,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2015-04-25。

⑤《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2013年修订)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根据个人参加摇号的累计次数设置阶梯中签率,随着参与摇号次数的增多中签概率相应提升。资料来源:,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2014-12-28。

⑥见《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资料来源:,人民网,2014-07-17。

⑧参见,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2015-04-07。

参考文献:

[1]饶旭勇.摇号政策正当性探析――《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评析[J].研究生法学,2011(6):132-141.

[2]段文斌,陈国富,等.组织、激励与制度――对非价格机制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310.

[3]丁立民,张恬亚.论交通拥堵治理之“道”[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35.

[4]宣昌勇,艾文卫,张昊.我国大中城市小客车限购困局的成因与突破――以北京“摇号”制度为例[J].管理世界,2013(8):173-174.

[5]Downs A. The Law of Peak-Hour Expressway Congestion[J].Traffic Quarterly,1962,16(3):393-409.

[6]何玉宏,谢逢春,郝忠娜.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分析及借鉴[J].城市观察,2013(2):136-144.

[7]刘德吉.上海车牌拍卖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公共政策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30-133.

[8]赵蕾.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政策比较与借鉴[J].中国行政管理,2013(5):82-85.

社会治理路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虚拟社会;互联网;道德;治理

当前,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问题日趋严重,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深刻剖析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以及道德问题所在,从而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治理路径,以端正网络虚拟社会的现状。我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当今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但在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层面的困扰。新形势下,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该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与规避,对存在的道德的问题也要进行多方面的认识与解决。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已不再是单纯的存在于人与人直接接触的过程中,这种现实社会的道德渐渐包含了更多的内容。网络道德隶属于现实社会道德的一部分,与现实社会道德构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现实社会道德为网络道德提供了精神动力与现实基础。基于这样的现实社会道德,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这一物质平台,总结出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与开放性

网络虚拟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虚拟性,应拟的本质是数字化和符号化,它从唯物史观来看,本质上就是代码的集合,代码通过计算机处理器这一物质媒介进行汇编、翻译,形成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而这些形式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处理,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直观感受到的网络虚拟社会。网络虚拟社会中,网络主体只需一个虚拟的 ID 也就是身份证或者标识符即可进行互联网活动,并且大多数网络主体都会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这在极大程度上隐蔽了网络主体的真实身份。比如我们常说的网名,这就是隐蔽主体个人真实信息的明显表现。

网络虚拟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体现:第一,对网络提供者开放。只要遵守世界网络协议,任何国家、地区的任何主体的网络提供者都可以接入互联网,成为互联网的一个成员。第二,对服务提供者开放。互联网为各种服务商提供一种开放性的接入环境。第三,对用户群体开放。互联网不会强迫用户不得连接某个或某些系统,也不会强迫用户进入某个或某些封闭系统。

(二)网络虚拟社会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开放性等就导致了其具有多元性与层次性。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善恶并存、美丑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并存,有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第一,个体观点与个体选择的多元化、层次性。网络虚拟社会中,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会存在多重观点、评价、价值取向。这个在网络论坛表现的十分明显,比如天涯论坛等。第二,文化、文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层次性。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明的政治态度、经济观念、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在网络虚拟社会并存,从而形成多元化与层次性的格局。

(三)网络虚拟社会的整合性与交互性

在网络时代,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必然引起网络虚拟社会的整合。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必然带来文化的变革。越来越多有相同兴趣相同爱好的人通过各种渠道走到一起,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发表观点,能控率低,参与平等,而且沟通不是静态的,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进行互动,反过来说,这种交流和发展需要开放的空间、方便快捷的互动方式,而网络虚拟空间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环境。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沟通,就是交互性的独特之处。

(四)网络虚拟社会的高时效性

当今世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顾名思义,就是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小,这主要归功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及时、同步,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性、瞬时性与自动化。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过程缓慢,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能否被人接受都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互联网的产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效性。

二、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当网络虚拟社会具备了这些特点,网络主体也就是人就会进行一些语言、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的传播、观看与评论等的实践活动,随即而来的就是在道德层面的质疑,也就相应的出现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道德意识层面

1.非人性化衍生出的道德冷漠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虚拟社会将人转化为数字与符号,这种虚拟的本质使人的一切属性都呈现出数字化的特点,人与人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符号化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失去了感性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而是一种冰冷的数字、符号,从而将人的丑恶的本性暴露出来,导致道德冷漠现象发生。比如说你可以在网络上任意抨击别人,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你是可以肆意诋毁、谩骂他人而没有道德约束的。

2.开放融合导致的道德冲突

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敞开的多元化世界,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发表任何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很容易上网交流,世界各地和各家各派的学说在网络上自由碰撞,使网络文化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发展,因而网络中各种各样的道德观相并存,相互冲击。网络道德的多源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道德冲突。道德冲突的后果,对于民族国家来说就是经济、文化上强势的国家对劣势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造成网络时代的经济、文化霸权。因为网络信息的内容反映的是一定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对于个体来说,多元价值观念也容易使网络主体在伦理评价中的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思想盛行。

3.自由思想与责任淡化

网络虚拟社会是自由的社会,给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进人到一个“反正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法律规范不能控制我,在网上也没人认识我”的陌生新天地,因此,“网上无法可依”等等成就了人们网上行为的借口。在他们看来仿佛自己的精神世界彻底到了解放,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这种超脱现实的情感和欲望的冲动下,人们遗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因此,人们的网上行为难免会出现与道德违背,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关于这方面的实例近年来媒体披露,报道得非常多,虚拟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社会责任的范围、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而由此引起的道德失范问题也愈来愈多,愈演愈烈。这种不良的状况不仅破坏网络秩序、而且会波及到社会的正常运转。

(二)道德行为层面

1.虚假信息传播现象严重

由于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上网者可以隐去真实身份“高度自由”地活动,传播虚假信息现象非常严重,有如下两方面表现:第一,网络诈骗现象严重。网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诈骗信息,这些诈骗信息科技含量高、隐蔽性强,极易导致他人上当受骗,危害他人财产安全。第二,网上谣言传播行为严重。造谣者出于各种目的编制出各种谣言在网上散播,一部分传谣者出于自己利益积极地进行传播,另一部分传谣者在自己未认识到谣言的情况下武断地帮助造谣者传播。

2.个人隐私泄露现象严重

网络上,侵犯他人隐私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体现:第一,以非法盈利为目的,泄露、盗取他人隐私信息。主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泄露、盗取他人姓名、性别、年龄、工作、收入、家庭成员、电话等信息,以获得各种非法利益。第二,出于各种目的,在网上向公众传播含有他人隐私的照片、视频等信息。

三、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问题的治理路径

虽然人们把网络虚拟社会当做自己交流信息、知识、情感的另一个重要环境,但并不代表网络主体可以肆意通过网络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符合德性社会标准与需要的,针对网络虚拟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我们应该从道德内化与外化两个角度进行治理。

(一)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路径的内化

首先,对价值导向进行矫正。其一,首先应明确网络技术本身无罪,无所谓善恶美丑之分。网络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恩惠”还是“灾难”,决定权完全在人们自身。我们应摒弃陈旧的、过时的道德规范,积极创建与现有网络科技相适应的、新的伦理规范,使科技与道德共同进步。其二,应明确网络技术的“实然”不等于虚拟社会道德规范的“应然”,网络技术能够做到的并不一定是符合道德规范的。

其次,应积极整合道德资源。其一,应充分利用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应将中华优良传统道德发扬光大。其二,理性借鉴西方优秀道德规范,应将西方优秀道德规范批判性的“拿来”,“为我所用”。其三,应积极开拓符合当今网络技术的新伦理,使得伦理道德与网络技术相互促进,共同造福人类。

(二)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路径的外化

1.制度层面健全网络治理机制

其一,应完善网络治理机构设置。目前,国家已于2014年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地方各级应相应设立网络治理机构,以保障对网络虚拟空间全方位、无死角式治理。

其二,应出台相关法律规范,以法律手段守住网络虚拟社会道德底线。应将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法律化、规范化、常态化,明确网络虚拟社会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并要求执法机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律秩序与道德底线。

2.技术层面规范网络建设与运行

首先,应创新技术以保障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的可靠性。我国目前已逐步推广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但效果不够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活动实名登记的可靠性不强,许多上网主体用虚假的或者不完善的信息进行登记。我们应通过完善身份识别技术等相关技术来保障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的可靠性。

其次,完善防火墙和网络过滤技术。当前网络虚拟社会中各种不良信息层出不穷,各种翻墙软件泛滥,应通过完善的防火墙和网络过滤技术来有效过滤掉一些垃圾信息甚至有毒有害信息,保障网络清新空间。

最后,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可以保障一些重要数据的安全性,有效防止一些重要的信息被恶意复制、篡改、污染。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已成为网络治理迫在眉睫的重要技术手段。

3.教育层面增强公民网络自律意识

首先,应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网络道德的教育、宣传。可以通过网络道德经典案例展示、宣讲、网络文明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等形式深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文明氛围,使公众充分意识到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其次,可以通过开办文明健康上网培训班的形式,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进行系统培训。各社区、单位乃至学校可以针对本社区、单位、学校成员开办文明健康上网培训班,系统讲解文明健康上网的意义、方式和注意事项,切实提高公民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再者,社会公共网络会所应该保持社会责任心,从公众来增强道德意识。青少年是极易被影响价值观的年龄段,社会网络会所例如网吧、玩吧、私人会所等,都会提供上网服务,当这些公众团体不负责任的向强少年提供黄色、暴力信息视频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是无法控制的,因此,诸如网吧、私人会所等公众场所,应该有义务清新公众网络场所,以提供健康的上网环境。

最后,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不在网络环境中说出不符合父母身份的话语,已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学校的管理同样重要,周围同学的影响,都会使得青少年出现不健康的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活动。因此,学校应该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260--293页.

社会治理路径范文第6篇

>> 北京市出租车行业建立专属保险可行性调研 北京市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的可行性与对策分析 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的可行性分析 尽快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北京市海淀区健身俱乐部开展摔跤运动可行性分析 蚯蚓堆肥用于北京市顺义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可行性与设想 建立长期照护保险破解老人失能危机 建立地震巨灾保险可行性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北京推行蔬菜成本价格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北京市异地高考的“负外部性”及其治理路径 长期在大学学生宿舍园区建立学生党员服务队的可行性探析 荆州市建立高校网球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邢台市社区建立新型老年健身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政府在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行政责任及可行性路径探析 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构建研究 建立环境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浅析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④参见《北京老人护理价格要多少》,北京保姆网,http:/wenda/info.asp? id=116,2010年8月28日.

⑤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养老服务情况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社会治理路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社工 志愿服务 志愿者

作者简介:王德明,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取向

所谓社会治理是指在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取代了社会管理的字眼,意味着党和政府在执政理念上有所转变。长期以来,社会管理被赋予管控和统治的内涵,采取强制性的管控思维来维持社会稳定。事实上,基于管控思维的网格社会管理模式,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反而增加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而社会治理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善治”状态,促使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中,强调各个主体的主动参与性,明确各个行为主体的责任,通过社会关系的协调与社会行为的规范,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创新社会治理的取向在于基层社会治理。随着社会领域的扩大和公共社会的兴起,过去由政府全权包办管制的社会方式,逐渐转变为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管理的社会治理方式,基层社会治理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可以说,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服务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方式,对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工引领志愿者合作路径辨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强调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激发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培育治理主体的社区参与,促进治理主体共同管理公共生活。社工与志愿者作为社会治理的生力军,在社会治理与管理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模式的可能性

2.社工与志愿者同理:利他精神。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机构、家庭、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它与人们把本职工作之外的福利性、公益性和非专业性助人活动称为的社会工作,有本质不同。志愿者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

3.社工与志愿者同心:大爱之心。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都用自己的爱心去服务和关怀需要帮助的群体,帮助困难群体走出生活的困境。社工运用自己的专业技巧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等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志愿者利用自己的爱心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用一颗爱心感染者身边更多的人投身于志愿服务,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体。

(二)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1.社工服务在于专精,而志愿服务在于量大面广。社会工作者多用于自身的专业性、技巧性来帮助有需要的人解决困难。相对与志愿者服务的方面较窄,但较于志愿者的服务更加专一,精准。由于志愿者的人数众多,职业教育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志愿者要比社工的服务范围大,覆盖面要广。

2.专业社工数量有限,志愿者数量众多。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高校相继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三十年来培育了众多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但真正从事社会工作这一行业的全职社工少之又少。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社工数量难以满足社工服务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志愿者的人数优势,挖掘志愿者的潜能,在社工的带领下开展相关服务,已成为弥补社工人数短缺的重要途径。

3.社工重在链接资源,志愿者服务强调落地生根。社工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更要注重资源的链接。通过社区资源整合,在社区工作分工的基础上,强调整合资源进行相互协作,合理配置资源,保障资源能够被有效协调和使用,发挥资源最大的效率达到共同的目标。

(三)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模式存在的难点

1.社工虽具有专业优势,但人力资源有限。志愿者的人数众多,但服务缺乏专业性,系统性,长效性。因此,社工要通过培训、引导志愿者,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使得居民享受到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服务。

2.由于当前的管理体制问题,存在着政府部门利益分割,社会组织职能分离等问题。在管理体制上,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各部门与社会组织机构缺乏良好的沟通,从而影响了社工与志愿者的交流合作。

3.社工与志愿者在观念和专业背景上存在着差异。不可否认的是,社工与志愿者都认可彼此之间有加强合作沟通的必要性。但志愿者与社工互不认同,互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阻碍了社工与志愿者之间的互动。这些是我们在采取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模式中不得不面临的现状。

三、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探析:社工引领志愿者――以渝中区上清寺路社区服务为例

重庆市“社工引领志愿者”市民学校服务模式是共青团渝中区委与重庆市民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办事处、渝中区520志愿者组织和重庆市青年助学协会共同发起的。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居民的日常的探访和服务,了解居民的实际需要,并将需要归类,旨在通过整合辖区的专业社工资源和志愿者资源,以专业社工为引领,以广大志愿者为依托为社区居民提供有序、可持续和专业化的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要。 (一)“社工引领志愿者”的服务理念

1.坚持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助人是一种美德,努力帮助被助者提升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环境和条件,最后促进被助者实现自助。如在服务居民过程中,就是要注意唤起居民的参与,培育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

2.促进邻里互助。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竞争压力大,人口流动、居住方式的改变等使原有的邻里关系遭到破坏,重建邻里关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立足在重建邻里关系、培育守望相助的非正式支持系统,因此,“社工引领志愿者”的服务需要立足增进邻里关系,培育邻里之间的互助,形成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

3.促进社团协助。社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训练,在助人过程中重视其角色和艺术,非社工专业的团队,如志愿者组织、社团等拥有助人资源,当社工在一线服务中发现和评估居民的需求后,可以协助社团更有效的服务居民,并告知服务者需要明晰的是其角色是协助者,而非主角。这样可以使社团的资源发挥更好的助人效果。

(二)“社工引领志愿者”的体制、机制

1.政府搭台,社工、志愿者唱戏。由民政局、文明办、团市委等单位牵头,共同搭建社工与志愿者联谊会的架构,协调社工与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运作。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是易于社工与志愿者的接受,另一方面其职能更多体现在交流、合作,而非规制、管理。

2.社工与志愿者互相认同。“了解―熟悉―认同―合作”机制是社工与志愿者能够合作的必然路径。除了要加强对社工的宣传力度外,社工作为受薪人员,也应该主动的迈出一步,与志愿者交流,比如以个人身份加入志愿者组织,参与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建立友谊,树立权威。

3.加强社工与志愿者培训交流机制。培训社工与志愿者是增进双方认同的良好平台,培训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也可以通过个案讨论沙龙、分享会的形式开展。通过培训,树立社工与志愿者共同的服务信念。

(三)“社工引领志愿者”的具体服务内容

1.周末剧场。依托嘉陵桥西村星光广场现有的周末电影放映活动。例如,通过社工的日常探访了解居民喜爱什么样的电影,并将电影分类存档,建立电影库,引领志愿者挑选下载具名喜闻乐见的电影,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2.开展爱心直通车活动。社工定期或不定期了解,征集辖区内困难青少年、空巢老人的心愿,通过社工站平台和结对共建单位,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建立一对一关爱帮扶机制,帮助困难青少年和空巢老人完成心愿,使其快乐健康成长。

3.四点半课堂。上学日的下午16:30-17:30,在社工的引领下,由辖区志愿者为社区小学生们提供服务,日常安排为课业辅导、陪护托管,并根据青少年的成长性需要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具有积极意义的专题活动,通过链接各志愿队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

4.开展艺术团活动。以歌会友,以舞会友,以拳会友,重建邻里关系。根据社区群众兴趣爱好和要求,通过组织引导相关志愿者,成立了以居民为主,旨在重建邻里关系、形成良好的邻里守望的支持系统的居民心连心艺术团,不仅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常住居民和暂住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形成守望相助的支持系统。

社会治理路径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治理策略

上世纪20~30年代起,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就已经存在,家长的期望、幼儿师资水平低、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等,均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解决的难度大大增大。基于此,加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

1.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存在的原因

1.1家长的期望

由于受到我国近几十年来所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大多数80后、90后父母只生育1个孩子,家长的期望寄托在这1个孩子身上,因此,大多数家长均希望给幼儿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不仅给幼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1.2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较低

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耐心、爱心,但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现阶段一部分幼儿教师并不是毕业于幼教专业,其专业素质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较低,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小学化的倾向,教师往往会带领幼儿学习一些对幼儿来说比较复杂知识,没有注重培养幼儿的天性,均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解决的难度大大增大。甚至有一些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或者是为了让幼儿“听话”,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奖罚措施,即奖励表现好的幼儿、批评表现不好的幼儿,这种做法使幼儿出现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了进入小学化的倾向。

1.3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

我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等,所针对的主要是小学、中学,较为忽略幼儿园教育。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幼儿教师会感觉在幼儿园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会选择继续学习或转行,不会在幼儿园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幼儿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一些私立幼儿园大量涌现,为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扩大幼儿园知名度,大多数私立幼儿园会给幼儿安排大量学业训练,这就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策略

2.1改变家长的观念

在幼儿教育中,家长的地位非常重要,幼儿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认知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弱,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在为幼儿安排知识学习的时候,幼儿无法反抗、只能听从。幼儿听从家长的安排,对各种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前进入到了小学的学习模式。小学化的教育方法,大大占据了幼儿的玩耍时间,幼儿本来就正好是乐于玩耍的年龄,而幼儿在进行玩耍的同时,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兴趣,还有利于开发智力,由此可以看出,家长的做法有悖于幼儿教育理念。基于这样的原因,家长必须转变自身的思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学习幼儿年龄段内应该接受的知识,为幼儿降低学习压力,给予其充足的玩耍时间,从而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与天性,也有利于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2.2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

国家为幼儿园提供的扶持比较少,关注度也不高,从而导致幼儿园教师的大量“离职”,这就给幼儿师资力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造成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普遍较低问题的存在。面对这一问题,应当致力于提高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选入门槛。此外,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课标的要求。举一个例子,教师在向幼儿讲解关于单韵母a的知识的时候,应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技巧给幼儿讲述关于单韵母a的知识,指导幼儿进行正确的发音,切忌过多地对其他内容进行讲解。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玩耍,使幼儿培养自己的天性与兴趣,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实际上,幼儿在进行玩耍的时候,可以通过发现新事物,增强自身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有利于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减缓幼儿教育小学化。

2.3制定合理的幼儿教育政策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其未来对世界的认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基于此,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政策,加强对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实现幼儿园的公立化,以有效减少幼儿园的竞争现象。与此同时,还要安排资深的幼儿教育专家为幼儿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丰富幼儿教育教学结构,改变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并要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技术,注重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天性,引导幼儿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最终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幼儿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而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有效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不仅需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