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三是相对最要紧张的一年,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这就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的地方,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主要的新课改的内容,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不断进行,高三的地理课程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改革,探索更佳具有时效性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作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与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文围绕高三地理课堂的教学,提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高三地理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
由于中考的时候不考地理,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对于地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对地理的偏见,死记硬背、兴趣不足,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地理、学会地理。学习地理的关键就是地图,地图是重要的工具,要学会读图与用图,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心里构建地图,在构建地图的同时,将相应的资料与图文信息标注在地图上,加强这种联系,以促进心理地图的形成。
一、问题的提出
高考的时候想要地理拿高分,要求的是学生在应试的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机械化的状态,而不是应急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高三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将每一种题型都教导到位,尽量少的出现在高考考试过程中,感觉有的题目甚至都没有见过,这样就会导致在答题过程中出现脑短路,或者是花费较长的时间去解题,这样就导致了效率低下。在高三的地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几点问题:
(一)班级学生差距较大
在混合班教学中,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距较大,这样的班级里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有差异,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平衡好两种学生的差距,课堂教学过难或者是过于简单,节奏过快或者是过慢,都会导致优等生的获取的知识不够多,或者是后进生消化不好,更加加大两者之间的差距,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既要兼顾优等生又要兼顾到后进生,实现双赢。
(二)学生拿到题目无从下手
在做地理题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到没有思绪,一种是不理解地理选择题等小题题目的考察意图,不能回归教材,另一种是对于综合思考题的审题不够全面细致,以至于答题时的观点不够全面,这些都是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平时要多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知识。
(三)练习做得多,效果却不如人意
高三年级是学生们进行大量练习的时刻,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疲于练习,为了练习而练习,不能从练习中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导致对然做了过多的练习,但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练习完之后,要总结到位,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四)看书无从取舍,看完书本后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地理的学习中,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看懂教课书很容易,但是看懂之后却不会做题,不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相联系,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的学习中容易混乱,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灵活的运用教材至关重要。
二、提高高三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合理运用教学教具,展现教学的直观性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教学教具,不仅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还能将地理教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一些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新起点,让学生有疑问,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的情况以及知识点的特征进行问题的设置,将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设置问题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要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其次是问题的探究要到位,问题的设置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如说:“怎么样”、“为什么”等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三)引入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更容易让同学们记忆深刻,对于知识点也能更深刻的理解,运用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实施合理的分组,根据班级同学的学习状况、个性思维等特点,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与探讨,对于复杂性问题,经过小组探讨之后,可以全班共同讨论,以提出更好的解答方式。对于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学习内容繁重的时候,进行小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彼此合作、进行讨论,不仅会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有帮助。
(四)有针对性的地理题目讲解
在课堂上逐条讲解地理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老师和学生 的精力,课堂效率并不是很高,我们可以按需选讲,在讲解一份试卷之前,要先将答案给大家,最好做到人手一份,学生自己对答案,可以对错误的地方加强印象,让学生们自己选择需要讲解的题目,按照提的序号进行讲解,这样既满足的学生的要求,又节省了时间,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其次就是老师在讲解题目的时候,要将每一道题都回归到它的知识点的出处,体现出出题者的意图,并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一道题将这一系列的题都掌握,同时要训练学生在做题时回归知识点,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正确率。
三、结语
学好地理也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不同的题,真正理解地理规律与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后能够帮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实现轻松解题,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善于对比发现。
总而言之,提高课堂的教学时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新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高大海.浅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128.
[2]巨文娟.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变式教学策略及应用案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王茜.注重构建心理地图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49-53.
[4]欧鲁兵.高三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193-196.
[5]张炜.为有源头活水来――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效性探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47.
[6]陈丽华.利用“问题探究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5):166.
[7]陆春芳.基于有效教学的高三地理复习课课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8]李炎冰.高中地理课外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微课;地理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65
1微课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高中地理微课中最主要的传播载体就是网络,微课同时又具备了多媒体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利用多种教学资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借助的是课本等纸质类学习资料,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也多数都是书写在板面上的内容。而在网络媒介基础上的微课则摆脱了这些局限,以多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所学习,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手段超越了地区、国家之间的界限,可以实现彼此互通共享,让学生在网络媒体中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源。(2)在网络帮助下实现新教育方法,使学生可以不再受上课时间或者固定地点的约束,能够更加灵活便捷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随时查看过去已有的优秀教育资源,这样一来既可以巩固学习资料,也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3)更高效的交互性网络,将距离变得不再是问题,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教育传播范围,使更多的学生可以与优秀学者进行沟通。
2微课应用的基础条件与过程
2.1硬件环境
在教学中应用微课需要一定的硬件环境,首先,微课设计过程需要计算机设备,如果所在学校有自动录播教室,可以以录像形式制作微课,或者使用摄像机录制微课,后期再进行编辑。如果是录屏型微课则需要较先进的计算机录屏软件和高质量的录音设备。其次,在微课演示阶段不可缺少的是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电子白板等,利用硬件工具演示微课。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制作者应该通过观看视频仔细检查所拍摄的课程的步骤,把握好课程的整体性,修改检查出来的错误,保证微课质量。不可忽视的还有对硬件设备要加以检查,保证能顺利播放。①
2.2软件条件
由于微课的操作过程与我们普通的课堂课程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一些问题:(1)时间长短得当。微课的意义在于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基于这个特点微课一定要设计得简练清晰、高度概括知识点,而且时间上要控制好,不能超出10分钟,否则就难以保证学生的兴趣。(2)内容精准有趣。微课内容设计上要抓住自身优势,突出主题,知识点具体单一,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这就对微课设计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掌握单一主题的内在联系及逻辑推演,科学的教学内容划分原则,提高学生的自主性。(3)微课设计专业完整。微课的制作在设计方面要表现出专业化,选择恰当的设计工具软件,内容上要全面具体,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适当的修饰作用,包括习题、反馈、评价方法在内的相关配套资源要完整。微课的导入形式是以复习的方式来探究问题,并以具体的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微课内容讲授之后以一个具有共通性的例题检测学习情况,同时也能总结本课的知识内容,教师首先给出例题及选择答案,文字颜色都设置为白色,然后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例题中的图示,教会学生分析看图并分解图,高三地理考试题目经过分解很容易看出问题答案。②(4)画面语言表达准确。微课设计者要学会使用画面语言,遵守摄影原则和景别规律,需要表达重点的地方要使用特写,在一些细节的教学环节中要以特写为主,给学生一个重点突出的感觉。
2.3微课的应用过程
第一,课前。为学生梳理明确计划,对课前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概括和说明,为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授课者对本堂课所研究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包括知识背景、历史对比、现实生活和模拟道具等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达到烘托课堂气氛的效果。授课者在课前要提前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对学生详细列出知识的条理,让学生提前领会到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要领,将难理解的要点进行重点预习,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详尽讲解。③第二,课中。授课者依据新课程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微课是对课堂内容的抛砖引玉,学生带着兴趣去浏览微课视频再回到课堂学习中,授课者以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为学生们详细解答,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并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将微课内容与教科书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授课者要制定好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在课前用微课作为预习资源的效果。第三,重点加强学生复习、练习要点、混淆点、难点、出错点,拓展学习范围,学以致用,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可将微课安排在课后作业、课下自主学习的体活课或练习课中。
3微课应用于高三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学生听课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普遍认为微课很有趣,可是对内容却记不牢,不写一遍或背一遍记忆效果并不好。第二,图片和动画很吸引注意力,同时也会分心,只关注色彩鲜艳的图片而没有注意知识点。④第三,在微课制作方面,有些观察力较强的学生发现,微课中使用的图片太多,微课播放的速度太快,从而错失了重点。尤其是对于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只有将文字信息用声音读出来,才能加深印象。第四,有些学生喜欢图片较多的微课,觉得更生动形象,像看动漫一样有趣。而有些同学却喜欢文字化的微课。总体来说,男同学比女同学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微课的兴趣更浓。3.1.2教师授课方面的问题第一,应用微课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而且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多元化,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有些学校的设备资源不足,而且微课的制作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以及拥有相应的技术能力,有的老师不具备这些条件。第二,微课需要学生自己去预习。可是没有教师的督促,有些学生在观看微课时会不认真。第三,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观看微课,由于对微课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理解错误,可能会导致错误观点的产生。
3.2微课应用于高三地理教学中的经验对策
3.2.1发挥集体作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微课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可通过集体备课充分体现出来。在开学前,备课组长可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将不同的课题分配给相应的教师,然后通过讨论,让教师发现彼此微课中的优缺点,通过备课组内公开实践的方式,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其他教师使用,保证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以保证设计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凸显出对微课的钻研与研究。除此以外,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还要主动关注最新的新闻要点,同时也要确保微课覆盖了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以防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当备课组长将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给不同的组员之后,一个原本复杂而且庞大的教学任务就被分解成为了一个个的子系统,最后分配给每一个教师的课题就不会那么复杂了,这不但可以集教师集体的力量解决一个复杂的课题,还能为教师节省很多宝贵时间。3.2.2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微课资源库微课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近两年关于微课的比赛层出不穷,得到的成果也非常显著,但是这些优秀的资源没有统一规划,应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微课资源库,将全国的优秀微课视频集中起来,不仅让教师之间可以交流经验,使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教师可以在微课资源库中合理利用他人微课视频,节省时间,使优秀微课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3.2.3正确应用微课,摒弃生搬硬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设计微课的类型,以此考察教师的基本功情况,而且还能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微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根据以往经验,应用微课要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的范围,不同的内容对应不同的微课类型,不能生搬硬套,有些教师对微课产生依赖心理,没有切实考虑到教学内容是否匹配微课,以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注释
①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②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③龙丽嫦.何为微课程——三类“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3(9).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用计算机演示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先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时,播放利用电脑制作的模拟演示教学软件: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配上简洁的解说词,再辅以一些形成性练习加以巩固,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很深,学得兴趣十足,掌握得也比较牢固。
二、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种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较多,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培养注意力时应注意:
⑴适当扩大注意的范围,如观察"天山牧场"图片时,不但要注意羊群和草地,还应注意草地和林带的位置关系,才能理解高山草场的垂直分布。
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来提高注意力,如褶被和断层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形态和成因,学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和录像交替演示,可以既通过有意注意,又通过无意注意进行感知,同时不断引起兴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
⑶难易要适度,环境要安静,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四、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有趣
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或方法,几乎同时都要有教师的生动语言。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地理事物是未经感知过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诗词,则能把一堂课上得诗情画意,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增强学生兴趣,令学生神往,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学“水循环”时,我用了杜甫的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新课。再如引用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垂直地带性。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中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的正向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同时,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转移时,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新建立心理过程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备考策略是应该针对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侧重。自然地理部分的复习应侧重原理、规律的运用,并能通过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因此,在复习中应侧重相关内容和能力培养的要求,突出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授之以“渔”,触类旁通,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凸显能力要求。
一、抓主干,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应把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上,夯实基础,认真梳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各个环节的知识,并能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促进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综合认识和运用能力,避免在复习时只注重对某个具体习题的解答,而忽视对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高考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体现考试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考试大纲》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在复习中要抓主干,并向旁枝辐散,使地理知识这棵智慧树枝既繁叶茂,又脉络有致。
二、应用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指导地理复习
1.熟悉相关地理的概念、原理与规律
地理的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每个地理概念都有它的内涵与外延,内涵
是该地理概念的内在特征,外延则包括该概念所属的一切事物,在复习时要讲清概念内涵,多举典型的外延实例,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便于实际运用。如等温线的走向,学生对“走向”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许多学生误解为“分布特征”“弯曲方向”,我们在总复习时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解、掌握和使用这一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
地理原理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点。而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学习掌握地理原理能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形式,地理原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关系原理:如等高线凸向与地形等。(2)形成原理:如风的形成等。(3)发展变化原理:如农业区位因素等。(4)运动规律原理:如地球运动等。(5)分布规律原理:如气温的分布规律等。复习时应注重各种原理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使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以下四种:(1)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如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等。(2)地理事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规律等等。(3)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降水的空间分布,水资源的分布规律等。(4)地理事物的时间分布规律:如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等等。学习地理各种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时空分布,并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2.重视原理与规律的灵活运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上述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不是要培养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要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具体运用的能力。学生要依据所学的知识,结合具体题目,充分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利用少而精的试题分析运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训练中吃透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授之以“渔”,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第37题:(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特点。解答此类问题多依赖于对所给图示信息的分析判断,从图表中充分攫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地形特征来回答即可。(2)分析该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解答成因类问题应构建相应知识原理和框架,就可迎刃而解:
沙洲形成的自然原因:
(1)大量泥沙――河流向入海口输送大量泥沙。
(2)流速缓慢――近海水浅,河口处水流缓慢。
(3)海水顶托――河口地带没有强大波浪和海流。
总之,在解答问题时,我们应仔细研究设问,研究这些问题需要运用什么概念、原理和规律。做到遇题不慌,心中有数。
三、以“原理+案例”的复习模式,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区域地理学习和区域地理研究是地理学科关注的重点,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具备地理素质能力的体现。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应明确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中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而地理事物或现象,都必须用相关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归纳、总结。
1.重视地理事物的分布,构建空间概念
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体空间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经度位置、
海陆位置往往决定其地理环境特征,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应首先确定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只有首先掌握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打破文综地理考试的“瓶颈”,才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其定位方法主要有:经纬定位法、轮廓定位法、典型特征定位法、信息辅助定位法等等。正确的定位法为回答区域和系统地理提供了前提,也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
2.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复习时应从正确的定位入手,依据其所在的位置、具备的条件、影响因素等,利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及人地关系为基础去逻辑推理,得出该区域所独有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位置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究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措施,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对初高中知识进行整合、迁移,建立联系线索,学会运用,逐步提高在不同区域背景下知识整合和应用的能力。注重重点区域,关注“原理+案例”的复习模式,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应学会区域类比,明确区域差异,通过类比突出各自的区域特征,寻找区域发展的差异,总结区域发展的规律,在区域比较中巩固、发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四、以地理图表试题为载体,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高考试题往往以图像、数据表为信息载体,且以文字、图像和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来考查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地理判断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对图像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不断强化地图解读能力,指导学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文信息、综合归纳、运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如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地理第10~12题,要求考生对不同类型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进行转换,第37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图为载体,通过等高线的判读,考查本区地形的主要特征;通过长江三角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点,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解答此类问题,必须认真读图、析图,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归纳出推导结论。
五、重视审题训练,建构答题模式
在复习备考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揣摩解题方法、明确答题方向、拟定答题要点、确定答案范围,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从而构建起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如回答地理特征题的一般模式是:地形特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势起伏等)、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等);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对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答题;对成因类问题的分析,应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着手;对人类活动影响进行分析或评价时,也需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建构起了相应的答题模式,学生就有模式可依,亦步亦趋,答题就更全面更完整了。
【关键词】高三总复习;地球运动;方法
高三总复习是建立在之前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实现学生由学科知识变成高考分数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标是:重组知识;训练技能;查漏补缺;完善体系。 其重点是:针对之前复习中学生的不足,构建应用性知识体系,并针对考纲中的高考要求和高考题型进行重点训练,以在审题答题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认真、严谨,专业的能力。 要提总复习的效果,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1.重点、难点的讲解
高中地理中的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就是地球运动这一块。考纲要求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它的速度和周期,以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地球自转运动重点内容有: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如: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自转运动的意义:如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及地转偏向等。它的难点就在于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自转方向的判断、晨昏线判读和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规律。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要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难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把理论用于实际的能力,如:利用线速度考查卫星发射点的有利条件,利用国际和国内的大事发生的时间计算时差,利用地转偏向考三角洲形成的方位,河道两岸的侵蚀与堆积以及河港的选址等。地球公转运动重点有:黄赤交角以及它的意义;光照图的判读及应用;地球运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难点在于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等一些知识与热点时事的联系。
总复习时,不能像之前的复习一样每一个知识点都考虑到,要讲重点,抓难点。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对重点、难点多讲多练,从而提高总复习的效率。
2.边讲边练
高三时期的地理总复习一定要对重点、难点细讲多练。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重点,所以讲解辅助适量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将重难点知识讲座,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边学边练,能及时理解消化课堂上所教的知识,并能起到巩固加深的作用。
同时,教师在教的时候也要讲究方法,可以用简单的话总结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如:盯住两点,即为盯住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和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晨线即为由夜半球转入昼半球的交界线,它与赤道所交的点所在经线时间是 6时,昏线即为由昼半球转入夜半球的交界线,它与赤道所交的点所在经线时间是18时。如果图中并没有画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话,那么看晨昏线与极圈或者极网内其他纬线的切点,则该切点所在的经线时刻为12时或24时(即0时)。许多时候还需判断该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最核心的是要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即沿纬线向东度数增大的为东经,沿纬度向西度数增大的为西经。盯住了这两点,又知道其所在的经线度数,那么就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了。再如牵牢两线,牵牢两线指的是牵牢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代表了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同样也是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是从这条经线开始的,也就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从这条经线往东的方向一直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是今日,从这条经线往西一直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是昨日。
3.知识点及解题办法的归纳
如果没有总结归纳,就无法提升能力。也就是如果教师每次讲课都只是零零散散地讲知识,将题目,而没有相应的归纳总结的话,那学生的自主解题能力就不会很高,遇到新的题型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所以教师的适当归纳很有必要,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有利于学生今后解题。运动的天体因为相互吸引和绕转而形成了现在的天体系统,地球是太阳系行星中的一颗虽说普通但是又最特殊的行星。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同样也在绕轴自转着。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形成了天文四季。由于地球的自转,昼夜会不断地更替,各个地方经度不同引起地方时的不同,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发生了偏向,地球成为三轴椭球体。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要注意把一些有差别的现象分开来说,例如哪些是由自转引起,哪些是由公转引起的;还要帮助学生归纳常见的光照图的类型,晨昏线的判读等。例如,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归纳:计算某地的地方时,一定要知道另外一条经线的地方时及它们之间的经度差,并按以下思路计算(以“3月21日当我国最东端(135°E)日出时,求我国最西端的地方时”为例):
(1)列式(注意东西关系):
73°
135°E
■
6:00
(2)求经度差:135°-73°=62°;
(3)求时间差:1°:4=62°:x,得x=248分钟,即相差4小时8分钟;
(4)求时间:6小时-4小时8分=1小时 52 分。
4.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采用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如此乏味的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地表达,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要领。多媒体还可以增大教学内容,节约了课堂时间,从而产生了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的应用里更能产生不可忽视的良好教学效果。例如: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重点也是难点,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讲解,能使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掌握;在讲练结合时的大量练习,也可以用多媒体放映出来,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增加课堂的容量。
5.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问题的结合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是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总复习中也要有所体现。如:研究楼高、楼距的关系问题(使前楼的一层楼在冬至日也能得到充足的阳光):解题的关键点是算出当地的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且用三角函数计算楼高与楼距的关系。 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6.总结
高三的每一节课都是很宝贵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是尤其重要的,总复习对学生的成绩影响是很大的。复习的效果好,学生的成绩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也就是高三总复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地理教师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 进行教育的创新。教师应该不间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关心并且要学习地理学科的新发展和动向,不断地探究教学的方法,跟上进步的脚步,提高总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鲁爱华.“地球、地图与地球运动”复习.地理教学,2011(17).
[2]张亚南.“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与组卷构想[J].教学月刊, 2000. 10.
[3]赵越.新的起点,新的视角,新的高度[J].教学月刊,2000.10.
关键词:探究;兴趣;思维;设疑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252-01
当前,探究式学习方式正在地理教学中得到比较普遍地应用,原因在于该学习方式具有较强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分析可知,试题的设置多以“新情景、新图型”为主,而似曾相识的试题,其设问角度也变化较大,与平时的习题不尽相同。因此如何适应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们探讨的重点问题。下面以“洋流”的复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
在地理复习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和探究、合作和交流,调节学生积极的探究热情等是课堂复习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根据高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地理复习课堂教学中高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才是教学的精髓。洋流这部分内容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其对空间概念的要求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思维理性,而从洋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可以从“洋流成因、洋流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部分来着手进行,要掌握和应用好洋流知识,就应该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知识核心来进行知识和思维的有效性复习,根据考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和探究价值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结合案例,典型例题设问。如,郑和下西洋什么季节出发,经过那些海域?北纬38度太平洋海域发生油轮沉没事件,哪些国家的海域可能受其影响?这些问题的背景是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在此需要探究和迁移的思维,由点及线再到面,学生构建“脑图”,最后完成世界洋流分布的复习,效果很好。
二、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探究式的复习活动中,由于学生主动地亲历探究过程,因而其探究就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所以在同样的时间和相同的学习资源的条件下,学生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探究的结论也会有差别,但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与争论”,从中理解了洋流知识和获得重要的规律性结论,而通过这种探究获取的知识,较容易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分类
1.风海流。
2.密度流。(1)由于盐度差异形成的密度流。(2)由于温度差异形成的密度流。
3.补偿流。(1)水平补偿流。(2)垂直补偿流。
(二)洋流分布规律
1.(1)中低纬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2)中高纬大洋西岸为寒流。
2.(1)中低纬洋流呈反气旋型流动;(2)中高纬洋流呈气旋型流动。
3.北印度洋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三)洋流的影响
1.对海水温度的影响。复习等温线。
2.对海水盐度的影响。复习等盐度线。
三、重视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解题中巩固提升
利用习题进行检测与反馈,是地理复习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应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从练习的反馈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此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能够精选一些典型性的习题,在探究性的复习中应该选择开放性试题,习题不陈旧,不太难。重在通过探究式思维提升解题能力,在此环节中即整合知识又具有应试的技巧培养。在洋流的探究过程中,就可通过以下典型习题来构建洋流分析与应用的思维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重视疑惑的点评,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
探究性的复习方式并不排斥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探究性的复习方式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辅助、点拨的作用,在学生的每一个探究环节,都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的举动和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1.针对学生在思维和探讨中出现的情况,包括读图习惯、思维方式、参与程度等方面,及时、恰当、准确地加以评价,不管是肯定、否定还是矫正,这样容易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爱护,当然学生就会分外珍惜独立思考的成果,并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2.对于学生在探究中的成果,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及时评价充分肯定,并要多加鼓励,培植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敢于探究的热情。
3.在课堂复习中,对于学生完成练习的方法和技巧应给予指点,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分析对比,并要肯定学生的一些带有创新性的想法和观点,尤其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与教师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见解、解法和思路,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中肯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从而可以激励学生大胆思维,主动探究。
关键词: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 误区 讲评策略
毕业班进入了全面复习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不断,这时的试卷讲评尤为重要,如何提高试卷讲评的效率就成了每一位高三老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试卷讲评是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做好测试后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纠正错误,弥补缺陷,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几种误区。
1.核对答案。
这种只核对答案而不进行评讲的形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选择题、判断题、应用题、综合题等根本无法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更谈不上对评讲内容的巩固、强化,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2.逐题评讲。
一些教师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题题不放过,从太阳光照图到大气环流到区域地理的整治,这样讲一张试卷往往要花上两三课时。这样既会浪费学生有限的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收益甚微。
3.重点评讲。
对多数学生做对的试题不评讲,错误较多的试题采取重点评讲。这种做法虽比前两种好,但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就题论题。学生只会解一道题,不能旁通一类题,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呢?我根据多年高三教学经验,提出几点讲评策略,与各位同仁探讨。
1.认真诊断,对症下药――讲“审题”。
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和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作答的方向。讲评时,我们要根据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一般来说,地理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三审”:一审材料;二审题枝;三审题干和题枝的关系。读图综合题的审题主要是“二审”:一审材料,明确其中心思路;二审提问,明确答题方向和要求。只有审好题,才能打开解题的思路。
【例1】下图为48°N与122°E交会附近的等高线图。如果图中所示的谷地有一河流经过,那么,有关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春季有凌汛
②一年有两个汛期
③冬季有较长的结冰期
④夏季因气温高,山地冰雪大量消融,为一年中径流量最大的时节
⑤河水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了内陆循环
A.①②③?摇B.②③④?摇C.②③⑤?摇D.①④⑤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如下:
从经纬度的数值划区域(东北地区)④错误排除B和D从山谷走向河流流向(西北东南)①错误排除A选择C
通过一个理性、逻辑的思维过程,教师把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解题思维以推理图这种直观、简明的表达方式揭示出来,可使思路讲解清晰,学生容易理解;通过比照推理简图,学生可以迅速、准确地发现自己的错因或解题时在哪里走了弯路,及时修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缺陷,完善自己的知能结构;同时对学生解题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的习惯。
2.交给学生解题的钥匙――讲“思路”和“方法”。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技巧与方法。讲评时,我们要结合题型,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有机地讲解答题思路与方法。
(1)选择题。选择题往往构思巧妙,有迷惑性,但也有提示性。其解题的思路、方法一般为:在全面正确把握题干的基础上,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找准题眼,首先运用排除筛选法,将表述不科学的错误题枝排除掉,另外还可根据具体题目要求运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借助图解法、读图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关键是给学生讲清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 )。
A.暴雨冲刷所致
B.地表植被长期遭到破坏
C.河流的侵蚀搬运作用造成的?摇?摇
D.降水变率大所致
在讲解这一道题时,可采用分析推理法。本题中的四个选项皆为原因,如何推导呢?题干问的是根本原因,推理过程如下:
地表植被长期遭到破坏植被根系消失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消失河流侵蚀搬运作用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故选B。
(2)读图综合题。从近两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来看,图像题种类齐,数量多,注重考查学生动手(绘图)、动脑(计算、想象)能力。这类题目往往分值多,综合程度强,答题要求高。但再特殊的题目,都是知识和材料的巧妙结合,表面看来出乎意料而又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解这类题是有章可循的。在讲评试卷时,我们必须给学生讲清解题的基本流程:阅文读图,认真审题,锁定该题的内容范围;认真分析,组织好答案的知识结构。
3.“举一反三”――讲“拓展”。
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组织答案,而且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讲评时,我们不能就题论题,要力争“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而要做到这一点,讲评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讲评的过程。在讲评时不能就事论事,就题论题,而要把题目的知识点进行发散思维,迁移到其他知识点上去,使学生将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能用到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中去。这样的讲解才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二要注意变换形式、多角度地设问,拓展思考的广度。这样的讲解才能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题海战术”弊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例如: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之一是( )。
A.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全面实施环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把昆明市区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
解析:我国淮河、太湖等许多河湖及近海水体出现严重富营养化,其成因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造成的,实施截污工程和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此题还可用排除法解答,填埋滇池不能解决生态问题,湖区建新城和工业企业将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答案:B。
4.严格要求――讲“规范”。
答题行文的规范是:清楚、明晰、明确、适度。总的要求是条理清楚,逻辑紧密,恰当使用地理术语。从综合测试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其高度的概括性,这对审题和答题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题目看起来简单,但它对答案的准确性、惟一性有很高的要求。试题对地理术语、地理数据、地理特征的描述,包括绘图的准确性要求都很高,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便会失分。因此,在讲评时我们要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在以后的答题过程中始终想着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类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
5.注重学生心理――讲“激励”。
在试卷评讲课的教学过程中,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同时,教师必须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的训练上来。在练习中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订正错误,而要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最佳解题途径又是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教师在讲评时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6.矫正补偿――“错题集”。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一般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做到:建立错题集找失误的原因得出正确的思路和答案归纳方法和规律。
总之,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要找出症疾、突出重点、贵在方法、重在思维,其目的是纠正错误、消除障碍、强化三基、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05,(5).
“6+1互动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前预习导学――问题检测反馈――课堂互动研讨――当堂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五大环节。“互动成长”主要体现在课堂互动研讨环节,是整个课堂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途径。“6+1互动成长”课堂习题不仅要具备传统课堂习题的一般属性,还要具备适合课堂“互动成长”的特殊性。其创设与运用必须符合课堂习题的可创造性、可延续性和可转化性等可持续性的要求,这是实现课堂“6+1互动成长”习题系统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关键词]
“6+1”;互动成长;课堂习题;可持续性
“6+1互动成长”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习题为载体,以问题为任务和途径,以评价为手段,驱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帮助下,6人小组合作将“习题”转化成“问题”完成课堂任务,实现课堂“互动成长”的高效教学。如何使课堂“互动成长”顺利完成,课堂习题系统的创设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及地理学科特点,对“6+1互动成长”课堂习题系统的可持续性展开讨论。
一、习题命制形式的可创造性
“6+1互动成长”课堂习题系统的创设,不仅要具备传统课堂习题的一般功能,还要具备符合课前发现问题、课中暴露问题、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问题和课后拓展问题的多种功能的特殊需要。为了全面完成教学目标,创设“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习题系统,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习题命制形式,灵活运用,力求创新。其可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性
课堂习题系统的创设要尽可能地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以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为情景和素材,增加习题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唤起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习题并主动参与互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例如,笔者在“农业区位因素”的复习课中设置一道互动研讨题:“根据所给材料和‘雨遮技术’图片,说明我市象环村葡萄标准化栽培采用雨遮技术原因,简析这一技术在我市穆阳水蜜桃种植生产中得以推广的理由。”这样的问题既考虑应用农业生产受气候因素影响的地理原理与象环村的葡萄、穆阳水蜜桃种植受当地7、8月多台风雨制约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又巧用乡土地理当地首创“敞开式塑料大棚雨遮技术”素材资源,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等地理知识,从而关注家乡农业生产建设,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感,提升学生的家乡人文素养,同时也唤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地理原理的学习热情和对家乡农业生产的探究兴趣。
(二)创新性
“6+1互动成长”课堂习题系统一般以编制题、改造题和原创题为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备课组必须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创新意识和智慧,分工协作,集体创作,增强课堂习题的闪光点和吸引力,满足课堂各环节的实际需要。如上述的关于“我市农业生产的雨遮技术的应用”原创题,就是全体组员通过收集资料(当地葡萄和水蜜桃生产存在的问题是“7、8月降水过多导致减产”,采用“雨遮技术”可以解决“葡萄因雨易产生病虫害和水蜜桃因雨易落果”问题等实际素材),创设出符合有关农业生产与气候因素关系,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影响等课标主干知识、核心能力的要求,同时又适合互动研讨的课堂习题。
(三)直观性
课堂习题系统的创设要突出地理图像的学科特色,重视综合运用各类地图,以及应用地理图片、地理视频、地理小电影、地理思维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增加地理习题的直观性,提高习题运用过程的有效性。如上述原创题中,采用了学生在地理学科拓展的活动中拍照“象环村葡萄生产雨遮技术”和“穆阳水蜜桃生产雨遮技术”的两张图片;课堂习题系统的创设还可以考虑将课堂的有关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等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方式,制作成微课视频或“地理思维地图”,加入“翻转课堂”的有效元素,提升课堂习题系统直观性。如将“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农业技术发展对区位因素变化的有何影响”等制作成微课视频,或者应用“地理思维地图”编制研讨习题,对课堂问题进行归纳与拓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先行先学,加强对教材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作为课堂互动的素材、教师的归纳和拓展以及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提升的微课视频和“地理思维地图”材料。
二、习题运用过程的可延续性
“6+1互动成长”地理课堂习题系统由预习自测题、课堂检测题、互动研讨题、当堂训练题和课后拓展题等五个组成部分。其习题系统必须满足课堂的可持续性要求。不仅需要充分考虑课堂过程各个环节习题的继承性,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环节学情的发展性,考虑课堂环节习题训练过程的可延续性。
(一)预习自测题――发现问题
预习自测题的设置是基于发现学生课前先行自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设的。大多数都能自主完成,一般是以难度较小的基础题为主,题型多采用填空题的形式。如,“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太阳____大地,大地____大气,大气____大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觉完成课前自主预习的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少部分习题采用有一定难度的提升题,一般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如“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等,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在先行先学中发现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并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发现问题。
(二)课堂检测题――暴露问题
课堂检测题是承接先学与后教、课前与课堂的纽带,同时也是引领课堂“6+1互动成长”的“火车头”。课堂检测题是检阅学生课前先行自主学习过程中对地理学习能力和教材掌握程度的工具,也是暴露学生先行自主学习所存在问题的手段。课堂检测题设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既要有基础(课本内的简单内容),也要有提升(综合性的知识、能力整合),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学生的需要。题型一般采用选择题,少部分采用简答题。题组可根据课堂需要而定,一般采用两至三组题。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的课堂检测题这样设置:第1组题是基础题,考查的是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第2组题是知识提升题,反映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3组题是能力和素养提升题,考察自然条件的改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也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地理图像、提取有用信息以及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三)课堂互动研讨题――分析问题、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堂互动研讨是整个“6+1互动成长”课堂的核心环节。课堂互动研讨题的设置,必须符合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根据学生课前预习题自主发现的问题和课堂检测题暴露的问题及互动研讨生成的新问题进行设置,一般采用综合题的形式。设问方式主要有五种,包括“何物”“何地”“何时”以及“何因”和“何解”。如地理课堂问题:“说出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地区和多发季节,并说明理由。怎样预防台风?”按其功能和难易程度的差异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难度较小的问题,即大多数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课前先行自学进行简单互动就能自主完成。学生课堂学习目标中知道和记住“何物――台风”“何地――东南沿海”“何时――夏秋季节”等问题,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这类课堂问题设问次序一般靠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觉参与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信心和兴趣。第二层次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何因――我国台风主要影响东南沿海一带、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和“何解――如何预防台风”等问题,主要反映学生先行自主学习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地理成因和地理措施的分析,侧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其设问次序一般置于靠后位置,主要目的是先通过小组“兵教兵”,“先懂带后懂”,互帮互学,基本完成小组“互动成长”。再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指导和点评,师生积极交往、互动,将互动研讨题中隐含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挖掘并加以解决,诸如“能否从根源上解决台风的危害”等问题,不断生成新知与新能,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和对获取知识的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四)当堂训练题――评价问题
在互动研讨之后要安排适量的当堂训练题,对学生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一是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地理问题应用能力的评价:检查每个学生能否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检验学生是否通过课堂“6+1互动成长”形成本节课的学科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学科核心素养和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非认知性”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当堂训练题必须覆盖本课时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置习题。对于学生自己学会老师不讲的知识点以及本环节之前的课堂习题没有覆盖的知识点,一般也要考虑设置当堂训练题。
(五)课后拓展题――提升问题
“6+1互动成长”习题系统的课后拓展题与传统课堂意义的课后作业有很大的区别。将传统教学模式全部集中在课后完成的习题改为课前、课中、课后分散完成。这是一种采用逆向思维的习题系统编排方式。其目的是首先将学与教、课前与课后练习的顺序做逆向调整,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其次是在总体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将大部分课外作业放在课内完成,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自主学习。通过教学结构的优化组合,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由此可见,课后拓展题只是习题系统的一小部分,是课堂习题系统的延续,是对课堂所解决的问题进行拓展和提升。教师必须精选题目,严格控制课后作业量。一般有一至两道拓展提升类的综合题即可。如“根据所给地理材料与地理图像,6人小组互动研讨,编辑原创题并撰写答案”等创新拓展类的地理习题。
三、“习题”与“问题”的可转化性
“6+1互动成长”课堂习题的可转化性决定了其课堂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课堂习题中转化而来。这种转化包括:一是学生在自主预习和课堂检测环节中,由检测习题向课堂问题的转化;二是学生在课堂互动研讨、合作探究中,完成互动研讨习题向课堂问题的转化。“习题”是“问题”的形式,“问题”是“习题”的内容。因此,“6+1互动成长”习题系统的创设和运用不仅要重视习题本身的质量以及习题背后隐藏的问题质量,也要注重课堂“习题”和“问题”的可转化性,强调课堂过程由“习题”任务驱动向“问题”任务驱动的可转化性。
(一)检测习题向课堂问题的转化
学生的先行先学任务首先是以完成预习自测题的形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并由此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并通过课堂检测而暴露问题。如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气候类型的判断”是学生建立在先行自主复习各种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预习自测习题侧重发现其掌握各种类型气候特征熟练程度所存在的问题,再通过课堂检测习题暴露学生在灵活运用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所存在的问题,这种以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暴露问题的过程,就是课堂由习题驱动向问题驱动的第一次转化过程。
(二)研讨习题向课堂问题的转化
课堂核心环节――互动研讨的问题也是以习题形式呈现的,其目的是分析并解决学生先行先学自主检测发现的问题和课堂检测暴露的问(下转第46页)(上接第37页)题以及课堂互动生成的问题。如,地理复习课“气候类型的判断”的互动研讨题是以“如何判断气候类型”为问题内容的习题形式。课堂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分析各种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特征以及运用这些特征判断这种气候类型所存在的问题。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不断归纳出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这种课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完成互动研讨习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将习题转化成问题的过程,也是课堂由习题驱动向问题驱动的第二次转化。再次,课堂效果检测和课后的拓展提升习题也是对课堂问题巩固和延展提升的体现,是课堂问题以习题形式的再现。如学生在互动过程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必须通过不同习题的形式巩固和拓展其实际运用效果和范围。
总之,“6+1互动成长”地理课堂习题不仅要求具备传统课堂习题的一般属性,还要能够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具备适合课堂“互动成长”的特殊性。其习题系统的创设与运用必须符合可创造性、可延续性和可转化性等要求,这是实现课堂“6+1互动成长”地理习题系统有效、高效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参 考 文 献]
[1]余文生.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2]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3]林友忠.“6+1课堂互动成长”课例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