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新城公园的参考样本

弹性城市的绿色海绵

在中国城镇化大潮中,越来越多的购房者选择在新城安家。一般而言,相比拥挤的旧城中心,新城往往对土地拥有更大的塑造空间和可能性。如今,大片绿地和公园出现在规划图上,但是除了城市景观之外,它们还应拥有何种生态功能?2012年ASLA获奖作品“群力城市湿地公园”再现了城市久违的湿地公园,湿地如同一块绿色海绵,净化和储存雨水,还有保护当地动植物、充盈储水层、提供娱乐空间等许多具体的生态功能,全面地促进城市发展以及房地产的升值。

近两年来,城市涝灾已成为困扰中国各大城市的难题。“到北京来看海”形象地展示了这座古城面临的新危机——过度城市化造成了地面渗透排水能力失调。此时,2012年在ASLA获奖的“群力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解决城市涝灾的参考样本,尤其在中国城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涌现的新城需要提前考虑如何通过生态和景观设计,解决城市过度硬质铺装、绿化率低以及雨洪问题。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新区,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320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16.4%,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总人口将近30万人。由于处于低洼平原地带,降水量又集中于6~8月(占60~70%),洪水时有发生。2009年,新区计划设计一座面积达34公顷的公园。选址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该湿地面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即将消失的危险。该项目设计的策略是建立“活性城市的绿色海绵”,将雨水资源化,既补充地下水,又J恢复城市湿地系统。成为具有再利用作用与美学价值的公共场所,为新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促进新城发展和周围房产的升值。

获奖点评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耳目一新!以突破性的设计方式开创了新的方向,提供了与众不同的景观效果。”

——2012ASLA专业评委会评辞

商业街景观参考样本

将公园搬入商业街

商业街上的人们总是拎着购物袋形色匆匆,但是Powell商业街上能看到逛街者留在新建的小广场上休憩、晒太阳、聊天……这条商业衔位于旧金山市内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景观设计师将曾经的停车位改建为一条美观实用的散步广场,又在其中注入了创意、科技手段和城市设计原理,为市民在繁忙的车流之间创造了一块安全舒适的环境。“将公园搬入商业街”之后,不仅逛街爱好者逗留时间明显延长,而且还增加了街道的吸引力,据统计平日客流量增加了18%。

散步走廊位于旧金山市中心,美国最繁华的步行道之一,仅次于纽约时代广场,街上有一些零售店和酒店。每年有750多万人乘缆车通过。这条街道的原有布局是缆车道、机动车道、停车位以及两侧的人行道。建成后的散步走廊代替了原有停车位区域。

散步走廊对原人行道两侧做了适当扩增,替代原来大约4500平方英尺的停车位,改为步行活动场所,包括新人行道、街头小品和两侧行道树。Powell街原来是一条拥挤着人群的通道,加入散步走廊之后,创造了一个宜人的可停留的小广场,从而使得步行者更惬意地融入都市环境。景观设计上通过延展“街道家具”的表面结构,创造出一种新的连接方式,在逛街者和街道上店铺、铁轨缆车之间创造了联系。延展的表现结构也同时连接了座椅、种植池、扶栏和电线杆,它们就像从人行道上浮现出的城市街道雕塑。

获奖点评

“令人惊叹的工业设计方案。一般的‘街道家具’都是亲切便利的,但是这套方案却对原有设计方式提出了挑战,以汽车设计的科技概念表现‘街道家具’,看起来如此简捷又十分前卫。”——2012ASLA专业评委会评辞

旧址景观改造的参考样本

脱胎于采石场的庭院

在进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景观该如何避免复制?如何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文脉的破坏?2012年ASLA获奖作品“对采石场的重新排序”给出了可参考的案例。这里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是采石场,如今大部分屋主选择忽视这段历史的存在,原有地表被常见的大片郊区草坪覆盖。而这个项目却反其道行之,表达了对这片原生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的赞美,充分利用采石场的残留结构凸显出独特的粗犷气氛。

上世纪50年代的采石场,在新世纪已经一片荒芜——一半坍塌、一半被因无人理会而蔓延生长的毒葛等灌木所覆盖,中间簇拥着建筑师汤尼·史密斯在原址上建造的一栋钢结构别墅。直到2006年,一位建筑师购下这片土地,他决定修复荒废的房屋,并与景观设计师合作造园,这座花园应该拥有生动、现代的美感却无须浪费金钱并节约维护成本。最后,他们决定放弃郊区常见的草坪和泳池,转而表达对于采石场遗址、海岸线地貌以及大自然力量的赞美。

景观设计师对原生环境各个方面进行重新诠释和定义,长期废弃的石头经过精心设计成为景观中粗犷的底色,贯穿于不同形态的地貌之间——从海堤的边缘延伸到采石场遗址、林地和家门口的庭院中。它们或构成曲折的小径、或构成错落的岸堤、或构成简捷的平面置于树下……以丰富的形式,表达了与过去历史之间的某种微妙关联。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建设用地北邻北环铁路,平行于铁路有贯穿场地的高压走廊,南侧临北塘排污河与津汉公路,西侧为规划道路,东侧毗邻新地河与东金路,与天津市重点景区东丽湖相连,整体占地面积1418亩,建设用地675亩。场地周边连接城市主要交通干线,交通便利。东丽湖地区位于天津近郊,隶属于滨海新区行政区划,是连接天津市区与滨海新区的桥梁,位于“交通走廊”北部,颇具发展潜力。随着天津市产业东移策略的执行,该地区的产业走廊地位将更加凸显。在对项目周边区域进行整体分析后,在设计中从历史人文资源、水系、周边用地性质、交通、景观视线等方面综合考虑,把握全局,因地制宜,以达到反映军旅生活、提升区域内教育文化氛围、促进周边生态环境改良的设计目的。

设计原则:

文化性原则:充分结合建设场地的现有条件及景观资源,巧于因借,真实展现军旅生活,诠释武警部队保家卫国的伟岸形象,突出学校教育办学理念、学府氛围等人文特征。

艺术性、专业性原则:在景观形态的建造上充分挖掘和提炼项目未来使用人群所体现的积极元素,追求不同空间环境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及享受,通过艺术的夸张和重塑形成独特的景观设计。

生态性原则:强调现有场地特别是生态主题公园,在未来建成后的自然生态恢复,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生存规律,在为游人提供休闲景观空间的同时,也为动植物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生存环境。

策略框架:

设计方案以综合教学区为景观设计的框架中心,以“武警部队”为题材,提炼设计元素,展开故事情节,并通过景观步行道的引入与其他空间沟通相连,形成“一核、四线、四区”的景观格局。

设计中重点强调轴线对区域景观的控制性,即通过入口景观区、景观大道、中心广场、过渡空间、体育场、景观塔、生态湿地等区域的连接贯通校园南北,形成校区的主轴线,此外,还将利用原规划路自东向西连接校区两端的已有条件,形成地块的横向景观轴线。为了加强中央核心区对地块景观整体的控制与渗透,我们在主轴线与横轴线之间引入了景观步行系统,形成景观辅助轴线,以加强各个区域景观的互动与衔接。之于道路和交通设计,我们在沿用原规划9米与7米道路宽度的同时,还在车行道路两侧设置了2.5米的人行道,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在场地中,我们按照等级分别设置2.5米、2米、1.5米、1.2米的景观园路,构成层次分明的道路交通体系。通过“主轴”、“横轴”、“辅轴”的搭建形式,结合道路的穿插与组织,形成“扇骨”式轴线布局,辐射综合教学区、校园生活区、训练健身区和湿地生态休闲区,形成全局性的景观策略框架。

分区景观设计:

综合教学区:

原规划布局为中轴对称式,9米主路围绕区域内建筑形成环路。主体建筑形式为欧式红顶建筑,为行政综合楼、图书馆、大讲堂、教学楼与实验楼。作为景观核心区,本区域内景观风格与欧式建筑风格遥相呼应,并极力探究项目背景,深入表现军队生活现状,发掘学校教育理念,创造出特有的景观符号和空间形态,以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之美。

在设计构思中,我们取材于保家卫国的“武警部队”这一素材,提炼出大量设计元素。武警是人民百姓的子弟兵,是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守护者,他们以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是守卫国家的盾牌,是支撑人民的脊梁。我们从武警部队的主要职能中提炼出“保卫”的抽象概念,进而“物化”为盾牌、铠甲等古代士兵的防卫装备,并利用构成这些器具的轮廓与骨架进行图案化的解构,成为可以应用于设计的元素与符号,构建出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恢弘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景观树池、座、置石、旗杆、旱喷、水池、雕塑、树阵、灯柱等景观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形成多层次、多空间、富有内涵的立体化景观模式。在主广场的设计上,我们以盾牌为原型,形成放射性图案,在圆心处设置欧式水池,结合主题雕塑与大型喷泉营造出宏伟雄浑的广场氛围。在景观大道中,我们以古代士兵战甲为素材,提取其轮廓与样式作为铺装素材,既有审美价值,又可在未来的使用中作为3000人集会的分区标尺。景观大道前端放置景观置石,道路两侧设置树阵,象征武警部队严整挺拔的军容军貌,树阵下放置欧式座和灯柱,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和交流的空间。综上所述,我们将综合教学区建筑群所围合的校园主广场命名为“铠骨广场”,取意“武警甲胄坚如松,铮铮铁骨傲苍穹。若问缘何苦中乐,家国大爱我心中”,象征了武警战士及全校师生的荣誉感、责任心,以及坚毅、自信、耐劳的精神特质。

此外,在综合教学区北侧,我们以古代护城河为设计构思规划了一条景观河道,通过栈桥与广场向外连接,将其作为综合教学区与生活区的过渡区域,形成水岸交替的生态空间,既便于区域范围内空气湿度的调节,又再次彰显了武警战士圣神的保卫职能。

校园生活区:

该区域主要由四大景观节点和一个能容纳570辆汽车的超大停车场组成。

作为建设用地范围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在设计中,除延续以上诸多突出军事特征的元素外,还将着重表现高等学府校园生活的科技文化性,营造现代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生活氛围。

作为未来校园待建用地的区域,我们将以植物造景的形式为主,通过乔、灌、草结合的微地形起伏变化,营造出简洁、明快的植物围合区域,同时也为后期建设预留了机动空间。

文化交流广场,即该区域内以供教职工交流沟通的开放空间。在整体构图上运用纵横交错的线条组成路网,象征不同文化、不同声音的相遇与碰撞,交汇与融合。作为教职工未来生活、学习、交流的区域,我们采取不同竖向与围合感的林下空间设计,在局部重点位置放置涵义隽永的雕塑小品,映衬出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在整个地块的东南角方位,由于与教学区、生活区、停车场等处相距较远,未来将是校区内阒静悠然、雅致宜人之处。在设计中,为全力体现“宁静”这一特点,我们将整个场地进行了“下沉”式处理,并通过外侧地形和植物的围合构造出相对封闭的空间形态,别具匠心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 “户外读书平台”。

招待所及生活服务中心是校区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是校区总体形象的一个缩影。我们将武警警徽的组成图案,如长城、盾牌和松枝等符号提炼出来并加以重塑,将其巧妙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在节点和细部的处理上,上述诸元素将被运用到铺装、构筑物以及植物配置中,形成寓意丰富和特色鲜明的整体空间。

训练健身区:

本区域位于建设用地北侧,包括卫勤演练场、综合训练馆、400米障碍训练场、篮球场、体育场、车库及休息恢复场地。其间,各区域以树阵与外侧相隔,场地周围绿荫环绕,形成花园式运动场,其东侧毗邻林荫下场地,给运动者创造出一个休息和恢复的空间,风格开朗活泼、简洁大方,既符合运动者的视觉审美,又细致入微地对其运动习惯加以关照。

湿地生态区:

本区域北侧紧邻北环铁路,东侧为新地河,地块西部范围为现状水塘,并有高压走廊贯穿其中。在此,铁路、高压走廊、水塘不再是景观设计的限制因素,而是艺术创作的题材之所在。

因此,在景观规划中,我们将于沿铁路一侧种植高大速生乔木,作为隔音防护林带以降低铁路对园区的影响,给予园区以静谧与安然。

在对水塘的处理上,充分考虑水位、植物和四季景象变换等现有自然条件,对其重新进行了规划和治理。首先,水塘现呈现出明显的脊线分割的不规则块状多边形形态,我们在依循其整体现状的前提下,引入“调色板”理念,对水塘轮廓线进行重塑,并使其现状脊线形成路网。其次,由于本区域上空有高压走廊通过,在植物的配植上则在采用原生的芦苇、狼尾草等低矮湿地水生植物之基础上,引入菖蒲、水葱、睡莲、千屈菜、鸢尾等特色叶植物,共同组成“调色板”的色块与机理。我们将水塘分为了两个区域,一部分为自然岸线,营造出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另一部分是木质平台搭建的亲水岸线,可供游人亲临水岸,休闲垂钓。此外,为便于游人在“湿地色板公园”切身感受到武警医学院校区内的整体氛围,我们在该区域内模拟边防官兵的塔哨设置了两处望塔,一处伫立于主轴线端头,寓意边防武警战士为保家卫国时刻坚守,毫不松懈;另一处位于辅轴线端头,供游人观光休闲,登上塔顶以俯瞰“湿地色板公园”全貌。

未来的湿地公园,不仅是校园生活的“调色板”,也将是部队生活的“调色板”。

雨水收集与排水设计

新校园建设的正处于整体规划阶段,是绿色生态基础建设开发介入的最佳时期。引入绿色生态基础建设开发的理念 ,对“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利用生态景观的设计作为雨洪控制的一种手段,创造出可持续的雨洪利用景观。这样可以提高整体规划在环境、经济、社会方面的效益。

这里建议在新校区建设中采用综合的雨水收集系统:

用于浇灌和冲刷厕所等用途的智能雨水集水器,它与传统的供水系统可以配合使用,起到节水和减少频发暴雨径流的作用。

控制屋檐排水器,它可以在屋面的范围内控制百年一遇的洪水,减少沥涝风险及对地下管网的压力

生态滞留系统可以提供蓄水空间,降低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在雨水渗透系统运用之中可以提升水质质量。生态滞留系统行之有效,不需要后期特殊的维护保养,而且具有更高的价值效应.

结合停车场,广场和车道建设的雨水花园,生态草沟,渗水沟等,对雨水有净化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地下水涵养,减少生态需水量,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可渗水路面,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同时可以增加地下水涵养,对雨水有净化作用,

生态池塘和湿地,它们的建设可以起到对雨洪在水量和水质上的终极处理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为未来校园的建设提供了一整套雨水收集系统的可行性方案,在未来的后续设计中将与局部的景观节点结合处理,形成兼顾美观与实用的雨水收集系统。

植物景观设计

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进行植物配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结合地理位置对植物后期生长的影响加以考虑,选择在盐碱土壤中易成活及养护成本较低的品种,如国槐、垂柳、白毛杨、泡桐、白蜡、侧柏等。

迎合园区的地理条件,注重色彩搭配与季相变化,创造多样性绿化景观,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色”的特色景观效果。

结合建筑的欧式风格,注重植物景观的平面布局。在入口区以大型乔木的序列感强化欧式布局中轴对称的轴线关系,体现简洁、优雅、庄重的校园氛围,形成一条绿色植物景观廊道。

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个体特征,如株高、花色、花期等。在湿地公园中,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和“陆生的乔灌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组织形态,于陆地和水域连接处植入挺水植物,以岸边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给人以优美而和谐的节奏感。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学;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Abstract:In the design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how to beautify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protect and restore natural ecology at the same time is a question.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three major challenges that China's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facing from。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the viewpoint of ecology, and discusses 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methods with actual cases, the writer hopes to give som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China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ecology water-front;landscape ecosystem;ecological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108-02

1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类迅速累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由于滨水地区湿地系统对于城市开敞空间等方面的特殊影响,探讨合理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法迫在眉睫。而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对滨水景观进行研究,无疑为当前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思路和方法。

2中国滨水景观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2.1景观的生态失衡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它兼具自然和人工景观的营造,并将其巧妙融合在一起,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

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过度的人工作用、河道堵塞、水域减少,又使得滨水区生态结构失稳,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

2.2 景观的社会分异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各类滨水地区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并没有规划为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为大众提供服务,而是作为一项稀缺资源被少数高档住宅小区所占有。如武汉市的南湖、汤孙湖、墨水湖等湖泊资源无一例外的被大大小小的住宅区所包围,社会分异加剧。

2.3 景观的形式主义

当今滨水景观设计充斥着形式主义,忽视城市的文化特征,切断城市的文脉。于是我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滨江滨湖景观,千河一面、万镇一统,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

3滨水景观设计的特殊性

3.1滨水地区的生态交错性

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的交界地区被生态学家称为生态交错带(Ecotong),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由于物质和能量流动性高,滨水地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效的生产力。

3.2滨水地区的生态脆弱性

与物种多样性和高效的生产力相对应的是滨水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当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中的滨水区域,整个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源流动都是不连续的,只有依赖人为输入输出。一旦人类活动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功能的衰退,总体持续性和宜人性下降。

3.3滨水地区的空间开敞性

作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滨水区域承担着城市绿心,以及供市民亲近自然的功能,并对城市通风以及布局产生影响。

4以案例分析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的分析、解决和实施过程,即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协调的过程。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对于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那么可以认为,滨水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滨水区域场地和空间的生态设计。

4.1 生态自组织设计

滨水区域的生态是具有能动性和自组织能力的。一个水塘,如果没有人工的精心干预,很快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昆虫、水藻、杂草,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生态功能性设计就是充分发挥自然的自组织能力,通过生态技术使滨水景观区域能够摆脱对人工体系的高度依赖。

荷兰的太阳城是一座滨水的生态居住区。设计发挥水体的自净功能,居住区内水体是流动的,内部渠道和外部水域互相连通,但水位有差异。雨水通过“绿化屋顶”来收集,以调节小环境给建筑降温,雨水也可以在绿地直接过滤,然后收集到渠道、河道和湖里。水体缓慢流过,水生植被进行着生态净化。自净后的水通过泵站流回高水位水域,如此往复,形成水体自净和循环系统。遇暴雨时多余的水通过渗透系统回灌地下.基本实现雨水零排放(图1)。

4.2 生态地方性设计

生态地方性设计包含了尊重当地文化,尊重场所以及运用当地材料三个部分。当地文化包含了长久以来当地居民对于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能够凸现滨水景观的特色。同时设计应结合滨水地区的自然特征,及乡土建材和当地植物的运用,这样不但可以维护场所健康,更可以降低维护植物的成本。

河北省秦皇岛海滨景观区是一个生态地方性设计的案例。其渤海海岸线长6.4km,面积为60km2。方案旨在保护生态海岸线并重塑有特色的海滩风貌。

首先,方案充分尊重了当地的文化,在景观区的中心区新建有一座鸟类博物馆,其组合式的建筑形式,正是受当地渔船在海上集体抛锚使船在风浪中保持稳定的景象的启发。这种形式让自然和建筑内部互相通透,景观被引入建筑内部,同时降低了建筑的能耗。木栈道和平台系统让人们能从建筑中走向湿地,观赏新建成的生境与多样的物种(图2)。

其次,设计方案体现了对海岸线自然环境的尊重。方案设计者拆掉了原先的水泥堤岸,用环境友好的碎石取而代之;同时设计了一条沿海岸线的木栈道,这条木栈道将各个植物群落连接在一起,作为一种土壤保护设施,木栈道运用了生态友好的玻璃纤维作为基础,能“漂浮”在沙丘和湿地之上,从而保护海岸线免受海风、海浪的侵蚀(图3)。

最后,当地植物种植于整个景区中,并为鸟类提供了繁衍栖息之处。

方案结合运用了生态学原理和创新技术,有效保护了海岸线的土壤,动植物,并体现出了当地滨水景观的特色,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亲水游览空间。

4.3生态恢复性设计

今天的景观设计师面对的滨水区域很可能已经被破坏,如何通过设计和恢复措施,对受干扰的滨水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或重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天津桥园的场地原被城市快速路包围,垃圾遍布,没有生机活力,并有严重的盐碱地问题,怎样恢复当地滨水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 ,成为一个重大命题。

项目创建了一个供市民游玩休闲的公共空间,并提供雨水净化,改善盐碱地,营造适应当地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项提出了“适应性调色板”的概念。一共挖了21个大洞,直径10m到40m,深度1~5m。木质平台伸进这些大坑,可以让人们领略其中植物斑块景色。大坑收集雨水,营造出不同形态的水敏性景观。无组织自发的生物多样性,创造出真正属于自然的无雕琢的丰富和美感(图4)。

这个生态适应性调色板成功改善了盐碱地问题,恢复了滨水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天津社会的“宝地”。

4.4 生态显露性设计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生态显露性设计“即显露和解释生态现象、过程和关系的景观设计”。 它包括显示出隐藏的系统和过程,显示出人类曾有的历史和足迹。设计不应只是设计景观的形式、功能,更应该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引导人们生态保护的行为。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在面对水质污染,地形狭长,处于旧的工业基地等诸多不利条件的基础上,保留了场地内原有的江滩湿地,种植乡土植物,供鸟类栖息,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延绵1.7km,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的水质净化系统,该系统向游人展示了水质净化的过程,并创造了丰富的溪谷景观,为游人提供了一条与水亲近的绿色走廊。项目同时改造了原有的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成为休闲设施和观景平台,向游人展示了这块滨江场地曾有的历史(图5)。

5结语

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不是某项景观实验工程,不是化妆式的景观小品,而是基于尊重场地现状,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保护恢复滨水自然环境的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应结合生态自组织性、生态地方性、生态恢复性、生态显露性的方法,让生态自己做功,创造宜居环境,体现城市特色风貌。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I L. 设计结合自然. 芮经伟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徐化成.景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骆天庆.近现代西方景园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J].中国园林. 2000 16卷3期 81-83.

[4]宋永昌,由文辉.城市生态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J]. 建筑学报,2010(7)30-35.

[6]俞孔坚.生态系统服务导向的城市废弃地修复设计――以天津桥园为例 [J].现代城市研究2009(7) 18-22.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差异;数字支持

中图分类号:B834.2; TU-8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07

近年来,国家推动下的城镇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并导致了资源、环境及开敞空间的供给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景观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的这一工具,对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提供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规划或设计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景观科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理论研究上常常合在一起讨论[1],实践上具有景观类型、尺度大小和工序先后之别。欧洲的许多国家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属于不同性质的两条工作线路,这一特征在德国尤其明显[2]。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国家的行政体制、学科传统和地域文化均有较深层次的关系。但是,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又具有普适性的差异、联系,以及存在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并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地理设计(Geodesign),皆在提供传统设计的输入界面,增强科学分析比重,拓展公众参与范围,其系统思想和完美的技术构思可以为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技术支持[3]。基于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之间模糊性的认识,本研究从二者的差异性和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数字技术在二者中的支持与融合作用。

一、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差异性表现

我国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通常分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扩充设计和施工设计等环节(见图1),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项目中有时会略有差异。欧洲的环境规划是景观规划的原型(见图2),因此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和规范性[2]。比较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目标任务、理论支撑、实施依据、成果导向以及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

图1 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图2 欧洲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流程[2]

(一)目标任务

欧洲景观公约(ELC)的目标是共同致力于保护、管理和规划景观,解决所有的景观问题[4]。多数研究认为景观规划的目的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作为评价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5-7]。景观规划过程中,对于规划成果的价值通常较少使用艺术表达手段。景观规划师可利用技术手段对规划区域的景观特征进行评价,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价值。市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对景观规划师所提出的初步景观规划目标进行评议,提出不同群体的兴趣和文化偏好,最终确定规划目标。

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曾总结景观设计的方法共有7种[8],其中预期方法(Anticipatory Approach)是景观设计师常利用的经验方法,是结合专业知识和审美取向的再现过程。景观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利益主体所关心的,设计方案的产生与信息反馈、方案修改是个反复、非线性的过程。景观规划的任务是维护或重建景观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服务能力,而大众的个性审美并不是规划所关注的主要任务。但是,景观规划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并具有清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规划过程清晰、透明,大众或利益相关者参与监督、提供建议,体现更多的是线性过程。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有区别的。景观规划受到预期性的硬性目标限制,成果需达到预期目标,多数为公益性项目。而景观设计的任务是促进或改善环境,使受众群体达到心里舒适、视觉冲击及改变行为的艺术效果。

(二)理论支撑

景观规划的理论更多的是基于大众行为心理、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等提出的,而且其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通常和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常见的景观规划理论总是融合了城市策略和市政策略,例如: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等。景观设计因其是营造空间的艺术手段,所以主要考虑造型和美学、心理和情感等。但两者在实践中都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持,通常来说,景观规划的数据多用于定量评价分析,景观设计的数据常来自实践经验或定性判断。如:景观都市主义本身就是通过多因子的叠加分析得出的规划方案成果,至于生态基础设施则有更多的相关生物、能源的规划设计标准。景观设计的内容有更多的感性成分;如:芦原义信(Yosinobu Ashihara)在《外部空间设计》图书中明确地对高度和距离的比例(D/H),对消极空间(Negative Space)“N”和积极空间(Positive Space)“P”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可。

(三)实施依据

景观规划的目的决定了受到法律强制性的约束,明确规划的目标与程序,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时间序列清晰并透明。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自由度上主要表现在项目的法律依据和工作方式。景观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依据上,景观规划常根据资源、环境、污染及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和日本各地区的景观管理条例,法国的景观保护法等[9-10]。景观设计相比景观规划在设计依据上显得相对自由,而设计特有的灵感创作和非线性工作方式,决定了服务对象无法透明的跟踪景观设计进度。对于我国的景观规划阶段,侧重对项目的目标定位、指标控制和相关指数的计算,而设计阶段多注重艺术表现。

(四)成果导向

景观规划是配合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在用地、交通、能源、生物等角度的一种综合思考,甚至于在美国的景观规划是先于或至少和城市规划并行的一种城市综合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考虑使用者置身于场地中的切身感受。景观规划可以说是一种巨系统,其成果可以影响城市和区域的某种格局,如:深圳市编制的《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规划》就是致力于解决生态破碎化的问题并构建科学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又如北京的奥体森林公园,本身也是作为城市的生态廊道出现的,其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应有相应的尺度、面积、宽度、连续性、可达性等相关的指标。而景观设计更多是带来景观空间、视觉体验和情感记忆的感受,这样的成果需要我们对景观空间的形态、大小、色彩等有对应的量化标准。因此,对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方案成果,我们的评判体系也应有所侧重。

(五)技术手段

相对景观设计来说,景观规划是一门处理城市中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技术学科,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一种空间艺术。对于景观规划项目,我们更多的是处理地块之间的分隔、连接,功能之间的并列、包含等关系,同时综合考虑其与交通、水系、绿地、廊道之间的关系,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分析、统计、预测等,景观设计的项目主要在于提供活动、回忆、交流等场地,而核心则是构建公共开放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规划的技术手段更多是功能性的,有明确的数据指向,而景观设计较多的是艺术性、表现性的,其表现形式可能多变。作为数据支持,景观规划可能更注重系统性,景观设计的数据会更注重丰富性、多样性甚至于独特性。

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相互促进的必要性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任务目标、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各有特点,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维持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上又具有共性,因此二者具有根深蒂固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根基。

景观规划的性质决定了其多由行政部门主导,旨在保护国家、区域或地方上的各类资源,如森林、湿地、湖泊,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碳氮平衡。景观规划常具有更高、更宏观层面的重要价值,但是完成后的项目在视觉上不易引起大众的注意。而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丰富,通过多样的展示、宣传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众对景观规划工作的认识,也有利于保障景观规划成果的顺利实施。

景观设计师创作思想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景观设计人员参与规划的过程,可以充分地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并表达他们的诉求,也可使规划过程和目标可视化、形象化。景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景观设计的科学理性,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如:对场地的景观设计较少关注基础条件的分析、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常用定性的方式去判断设计场地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小尺度景观设计上不考虑这些因素还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在较大尺度的场地设计上必须基于科学和价值作为前提,才能避免或减少景观设计对环境、生态和社区居民的不利影响[8]。而景观规划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不足,景观规划过程中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对场地背景深入理解的资料。在法律框架、资源、物种保护方面,同样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相关不足。

三、数字技术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支持

数字技术的进步得益于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行业的支持日益增强。数字技术促进了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分析手段的变革,同时将促进二者更好地衔接和融合。下文从数据获取、地理分析、公众参与和决策支持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据获取

基础数据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数据获取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拓展了基础数据获取的途径,如:我们所熟知的3S技术、风环境模拟技术及热辐射模拟技术[12-13]。不同尺度上的数据以混合数据格式储存于空间数据库,分别应用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规划的成果数据库为景观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将使得景观设计过程更加高效。

大尺度的森林、湿地规划中,规划人员利用解译后的遥感图像或航片,结合移动GPS的现场定位,或具有定位模块的数字摄像设备,可以提供基础性的规划数据。虽然前期具有较大的经济投入,但这种获取数据的方法具有高效、准确、节省人力等诸多优点,特别在人无法涉足的区域,其优势表现更为明显。在中小尺度的规划项目中,Google地图经常被设计师用来获取规划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信息,利用CAD软件勾绘地表信息并建立属性。对地理位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景观规划区域,可利用便携式GPS选取关键的边界、拐点、地物等特殊特征点,收集所需地理坐标校正地理位置。另外,Fisheye技术、123DCatch技术以及相关的模拟软件在景观规划初期的数据获取阶段均有广泛应用[14-15]。

此外,城市景观的微气候分析也有较多研究。如:风环境模拟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可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风向、风速和湍流模拟数据[12]。而因热岛效应(Heat Island Effect)引起的城市热环境数字模拟研究,也被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所关注[16-17],这类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或计算的研究,可以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性的分析数据。

(二)地理分析

1969年,麦克哈格的Design with Nature著作的出版开启了理性规划的先河,其核心思想就是地理要素叠加作为景观规划的依据。“千层饼”式的地理分析方法现已成为GIS技术的象征性符号,但这种技术发展的理念仍根植于景观规划思想。

目前,为了保护景观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景观系统的服务功能,景观规划工作必须结合规划区域的地质、地形、水文、植被、动物、气象、文化以及周围环境,这也是斯坦尼兹常说的景观规划要基于科学、基于价值,特别是在较大尺度上更应关注这些[8]。因此,数字技术为这些因素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可能。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项目中,如雨水汇流与排水、景观道路的优化、假山与池塘或微地形的填挖方均需要利用GIS技术,以辅助规划项目的科学计算和顺利开展。另外,对于景观规划区域的光照、湿度、风速、坡度等生态因子和微气候的分析与评价结果,可以作为选择合适的景观植物以及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

(三)公众参与

早期的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在公共参与上略显滞后,纸质调查表、调查问卷以及宣传材料是规划主体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工作方式的主要缺点表现在效率低下、参与数量不足、反馈信息不畅,显然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成果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常结合使用[7]。如:利用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IS)方法使利益相关者充分理解景观规划的目的,并通过一些规划流程、技术平台、统计表格、栅格或矢量化的艺术表现,对公众进行宣传引导[11]。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成功应用到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Web-GIS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将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详细信息出去,借此广泛收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建议、意见和愿景等反馈信息,用于方案制定的决策依据[11]。在规划或设计的各个环节方面公开透明,让公众充分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内容。但是Web-GIS的应用,在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限制[18]。如:网络GIS的界面相对比较复杂,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市民在使用上将受一定影响;GIS的功能和运作多使用定量的方法,定性地对当地的文化背景及影响要素的描述较少;GIS缺乏高效互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和参与过程。最后,GIS技术的复杂性较高,仅允许使用者浏览,而缺乏丰富的查询语言。

(四)决策支持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在最终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反复的修改,在不同的规划或设计区域、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目标和侧重点会略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因此,对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划或设计方案的科学寻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招标单位或公众对景观规划、景观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判断及决策。目前,景观植物规划领域,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

在可持续城市规划领域,目前类似的决策工具已有讨论。如:AECOM公司开发的可持续系统集成模型(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SSIM)具有综合、直观和易用的特点[20],该模型可提供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阶段的决策支持:阶段1的城市形态评价,通过基于GIS模型工具比较可持续相关指数,选择城市形态方案;阶段2的基础设施系统模拟,评价可持续实践和措施并分析基础设施水平;阶段3的控制规划优化,选择水资源、能源、交通等规划要素的最佳组合达到控制性规划优化目的。可见,SSIM可为规划中各个环节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建筑领域中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提供了从概念设计到运行、维修及拆除的全过程跟踪和查询,可借助于该系统提供相关的决策和支持[21]。

但在不同景观方案的决策方面,目前还存在着景观价值定量计算、景观美学评价以及评价主体的差异性等诸多困难或问题。通常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人员可结合景观管理部门、景观受益群体的建议,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确定最终实施方案。方案决策数字集成方面,今后还需要开发出便于科学评价、科学决策的支持系统,为景观规划和设计人员提供便利的分析与决策工具。

四、结 语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目标、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已呈现明显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等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数字技术必将作为一个桥梁促进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更加高效地衔接和融合,使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共同服务于人类美好家园的创造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Warren-Kretzschmar, B.,Haaren, C.,Hachmann, R., et al[C]. The Potential of GeoDesign for Link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2012:168-179.

[3]Miller, W. R. Introducing geodesign: The concept[R]. Redlands: Esri, 2012.

[4]Jones, M.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J]. Landscape Research, 2007,32(5):613-633.

[5]La Rosa, D.,Privitera, R.,Martinico, F., et al. Measures of Safeguard and Rehabilitation for landscape protection plann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based on diversity indicato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13,127:S73-S83.

[6]Bonnot, T. W.,Thompson, F. R.,Millspaugh, J. J., et al. Landscape-based population viability models demonstrat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bird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165:104-114.

[7]Mellqvist, H.,Gustavsson, R.,Gunnarsson, A. Using the connoisseur method during the introductory phas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13,12(2):211-219.

[8]Steinitz, 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o the 21st Century-Methods for Digital Techniques[D]. Peer Reviewed Proceedings Digit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2-26.

[9]罗 涛,刘 江.从“家园美化”到“景观规划”: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发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2(1):84-89.

[10]许 浩.景观规划与法规体系研究[J].建筑师,2005(4):28-31.

[11]De Meo, I.,Ferretti, F.,Frattegiani, M., et al.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to support a bottom-up approach in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J]. Iforest-Biogeosciences and Forestry, 2013,6(5):347-352.

[12]Blocken, B.,Janssen, W. D.,van Hooff, T. CFD simulation for pedestrian wind comfort and wind safety in urban areas: General decision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for the Eindhoven University campus[J]. Environment Modelling Software, 2012,30(1):15-34.

[13]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urban areas: mode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1,105(3-4):311-323.

[14]Santagati, C.,Inzerillo, L. 123D Catch: efficiency, accuracy, constraints and limitations i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fie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Era, 2013,2(2):263-290.

[15]Chapman, L.,Thomes, J. E.,Muller, J. P., et al.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rmal fisheye imagery in urban environments[J].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07,4(1):56-59.

[16]Lenzholzer, S.,Brown, R. D. Climate-responsiv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61(20):89-99.

[17]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Natur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across a city: Influence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London[J]. Urban Ecosystems, 2011,14(4):617-634.

[18]McHugh, R.,Roche, S.,Bédard, Y. Towards a SOLAP-based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90(6):2041-2054.

[19]Wei, H.,Huang, Z. From Experience-Oriented to Quantity-Based: A Method for Landscape Plant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in Urban Built-Up Area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15,34(8):698-719.

[20]Georgoulias, A.,Farley, E.,Ikegami, M. 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ing: A New City Development in Tanggu-Baitang, China [D].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2009:1-32.

[21]Sanguinetti, P.,Abdelmohsen, S.,Lee, J., et al. Genera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BI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design and analysis[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012,26(2):317-333.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水渠;整治方法;狮子山

狮子山南渠位于杭州市之江度假区转塘单元南侧,连接了鸡笼山、凤凰山以及狮子山,几乎穿越了整个南部生活及创意区块。整个水渠的长度3464m,其建设用地达到83590m2。景观设计沿着杭富路进行,其中路西的景观绿化区域要达到5~lOm的范围,东侧景观绿化区域范围要超过20m,从而实现水渠两侧山体排洪抗涝能力,起到对水渠两岸建筑用地的有效保护。

1 水渠景观设计的原则

狮子山水渠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杭州地区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且遵循杭州地区公园设计规范和城市绿化条例的相关内容,具体的设计原则如下:

(1)功能优先原则。首先要通过河道清淤、拆迁建筑、梳理两岸以及桥梁改造等措施,确保景观设计完成之后,水渠两侧山体的排洪功能。

(2)生态性原则。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渠两侧山体和河道的建设情况,实现狮子山河道生态建设和两侧山体生态系统的有效缝合。

(3)亲水性原则。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尽量选择亲水性布局,打破渠道景观设计的单调性。

(4)合理性原则。景观设计中选择的场地要充分考虑土方平衡,并且对功能性设施、游览设施以及管线等进行最优化布局设计,为水渠后续景观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5)人文性原则。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注入人文因素,实现环境景观设计和人文因素的有效结合,提高景观设计的内涵。

(6)经济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采用各种先进的设计手段,实现景观设计成本的最低。

2 狮子山南渠景观设计的实例

根据狮子山水渠的特点,在本次水渠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了一水、两带、三区以及十景的设计方案,其中一水是指水体景观的设计以河渠蓝线为主体,两带指蓝线两侧到绿线,三区是指根据水渠周边景观元素组成的变化,以及周边规划定位的变化,形成生态创意区、城市休闲区以及生态自然区三个区域。十景则包括了创意绿坡、海棠旖旎、凤凰涅、红枫映岸、落樱缤纷、杏林书院、南渠揽胜、绿茵景墙、溪水依廊以及荷塘月色10个具有特点的景观区域。

2.1 生态创意区

该区域位于水渠的西侧,用地较为狭长,并且有大量山体存在,山体形态局部已经破坏,现状具有大量的挡墙存在,这个区域几乎穿过了整个生活创意区块,在考虑最大限度恢复山体绿化的基础上,形成条带形植物景观,并穿插生活创意主题,形成景观亮点。

2.2 城市休闲区

此段位于渠道的中部,两侧用地多有城市建筑相互干扰,杭新路东侧绿地较为开阔,杭新路西侧,用地狭长。此段设计更多考虑道路、渠道、周围居民、周边单位的景观要求,具有更多的城市活动参与性。设计手法上采用相对现代大气的手法整合环境,并考虑渠道景观与道路景观的两者需求。

2.3 自然生态区

此段位于渠道的东侧,两侧用地较为开阔,但用地高差较大,并以山为背景,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设计上时,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显山露水,形成大片生态绿地,在处理手法上,更为凸显生态性。

不论是哪一个区域中的植物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都选择了具有较强乡土特色的树种,对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性,病虫害发生的概率较低。景观植物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植物群落主要以带状分布为主,其中沿渠道两侧以疏林植物区、密林植物区以及湿地植物区为主,即弱化了单薄的河岸线,使绿地更具亲水性,整体设计更为人性化。同时降低了每年雨季洪水对水渠沿岸植物造成的损失。在常水位以上,靠近山体一体的种植与山体植被自然融合,在南侧适当片值背景植物区或密林植物区,既可以丰富植物群落层次,形成更为起伏多变的林冠线与林缘线,也可以利用植物空间营造出更多不同活动空间域观赏视线。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要素, 主题, 功能结构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waterfront landscape park design more and mor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design field, its specific waters landscape elements for designers, provides a more rich material; This paper mainly in ninglang 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ChaHe landscape park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use its unique elements rich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park.

Keywords: elements, themes, function and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P43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滨水景观是城市设计中常遇到的一种形式,其特有的水域景观要素使得其在规划设计上的形式多样,灵活度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滨水景观公园设计具有一般景观公园设计中所没有的特色。下面就以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三岔河景观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浅析一下滨河景观公园规划设计中的要素。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县城距昆明568公里,距丽江139公里,距成昆铁路金江火车站328公里。三岔河滨水景观带位于宁蒗县新城区南部,宁蒗河西岸,泸沽湖大道与规划经一路之间,整个用地面积约8公顷。其项目所在地南面是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北面是县政府用地和教育用地;可以说三岔河滨水景观公园便是这个新县城的“绿肺”,是提升整个县城环境的核心点。因此,让设计者首先想到的设计要素便是其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项目的特点,设计者提出了以河流保护、生态修复、宁蒗彝族文化展示为主要目的,兼具防洪、休闲、观光、游憩、康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亮丽风景带这样一个功能定位;同时,在规划任务中着重强调通过规划设计完善和丰富三岔河沿线城市景观,为城市空间的拓展及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设计将着重体现三岔河段滨水区及周边环境的地域特色,反映人水和谐的共生关系。

在提出了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后,便是对规划主题的明确,一个好的规划设计方案必然要有一个吸引人的主题,甚至为了完善主题,可以出现对主题进行补充的副题。以三岔河滨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其对主题的定位是城市彩带——宁蒗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县城,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彝族服饰也是这一民族的一大亮点,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将彝族的歌舞、服饰等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便是城市彩带——彩带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从大的空间来看,植被设计不是简单的绿色,而是通过变化的色叶林的生长,形成一条彩色飘带,一条宁蒗县的彩色飘带;项目规划用地呈带状分布,中部贯通三岔河,结合民族特色,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自然联想到“舞动的彩带”,象征城市的魅力与活力,因此,以“城市彩带”作为项目规划的主题。

从这一主题出发便引申出了整个三岔河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的结构——一带、两轴、三中心。其中一带为沿三岔河景观带;两轴是沿规划支十四路和支十五路轴线;三中心为毕摩文化广场、“火把”广场、大兴广场。提出景观结构是为了更好的对规划功能进行划分,而功能分区作为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继主题之后又一决定设计作品好坏的一大要素。以三岔河滨河景观公园设计为例,其规划分为两大区:宁蒗彝族印象区和科普康乐运动区。之所以这样分区,是考虑到其周边环境和用地性质而得来的。宁蒗彝族印象区靠近泸沽湖大道一侧南北用地分别为商业中心和政府用地,此区域以展示宁蒗彝族文化、民俗为主题,使其成为宁蒗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将成为市民活动交流的舞台。毕摩广场与“火把”广场隔河相望、相互呼应,方便市民举行节日集会。科普康乐运动区靠近县城居民生活区,南北为居住用地和教育用地,因此该区以展示科普知识,市民健体、运动为主题,是宣传科普知识,强调教育展示的同时给市民营造一个健体、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设有游览、羽毛球、烧烤等休闲活动项目。

在滨河景观公园设计中除了以上几个要考虑的因素外,为了使设计更完善还要对滨水驳岸、灯光布点、植物配置等要素进行专项设计。驳岸护堤是陆域与水域的过渡地带,岸线景观设计常采用人工自然石驳岸、草坪植物驳岸、湿地堆积石驳岸、硬质阶梯驳岸、栈桥驳岸等几种形式,考虑到防洪、防止水土流失、丰富景观等要求,大多数的滨水岸线将会修建防洪堤,并且泊岸还要适当考虑景观设计。灯光照明设计包括主景区、植物照明、水域照明三部分。其中主景区包括各出入口、标志构筑物、休闲运动空间等,灯光设计主要突出广场及构筑物的绚丽设计,营造出一个舒适、淡雅的空间环境。植物照明重点表现出园林中的“形”与“色”。在树林区中灯光环境营造出明暗有别的效果,进一步表现出植被的层次感。水域照明在于彰显出软景在水面形成动态富有韵律的波光倒影,表现水域与其它区域的不同。在植物配置方面,主要考察现状用地内植被的长势情况,保留可利用的树种,多在设计中使用本地树种,并处理好乔木与低矮灌木之间的关系,以形成结构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公园的设计是要在综合考查项目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和项目自身的要素特点,首先要提出设计主题,并根据主题提出设计任务和功能结构,除此之外还应对设计中一些关键要素进行专项设计。一个成功的项目并不是一个或者一些要素的相互叠加,而是其中所有要素和谐共存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林焰,滨水园林景观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金广君,日本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概述,城市规划,1994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消费主义 节约 景观设计 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G232.3] 文献标识码:A

1、当代中国消费主义特征

近20年来,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盛行于西方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开始对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造成显著的影响,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商品的符号意义,消费也更多的具有了“享受”与“浪费”的意味。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们是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同时出现了后工业化状况。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说过消费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人们所消费的,更多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许多学者受这一概念的影响将“消费主义”定位为“被不断刺激起来的欲望”,其核心内涵在于过度的占有和消费。在中国,消费主义似乎有了“炫耀”、“奢侈”、“浪费”的意味。随着景观行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也在景观设计里接踵而来。

2、“暴发户”意识下的景观设计

很多时候,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追求个人表现欲和成就欲的设计师们,痴迷金钱欲和挥霍欲的开发商们,把机械的形式美作为主要目标进行景观设计,使得景观设计难免充满奢侈、浪费,呈造作之势。无论从当前的经济投入方面,还是日后的可持续综合效益方面,还是视觉鉴赏方面,还是文化继承方面都得不偿失,不值得提倡与借鉴。

2.1经济浪费

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现代景观以非自然且人工痕迹明显的状态呈现在人们眼前。金属、旱喷、硬质广场、异国植物,等浮华的造景元素慢慢被象征为高尖端的新型景观,这也是人们片面强调景观堆砌,追求非凡视觉效果的结果。

比如国家大剧院造型简洁新颖,颇具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独特的超椭球形钢结构壳体表面的钛金属板和超白透明玻璃两种材质的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了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可是在北京这样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其壳体35500m2的人工湖虽水色荡漾,却难逃景观堆砌的嫌疑。其高昂的造价,和大投入的养护措施远远超越了自然与生活之间和谐的关系,只能用得不偿失来形容。

2.2生态错位

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增多,人们都开始越来越强调环保与生态,与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景观行业更该以此为目标。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生态就是绿量大”这一片面思想仍然存在。其中包括不考虑成本投入以及后期维护而引入非本土品种植物,以造价高昂来获得“高、新”景观;清除自然生长的野生植被,来造四季有景维护造价极高的人工林;填埋河流,铺硬质铺装或种人工花草;挖真山堆假山等,看似既保护了生态又美化了环境,实际上却完全忘记了“适地适树”这一最基本的生态原则,背离了真正的生态理念。

比如圆明园遗址翻新改造工程,为了种植难易护养但景观效果极好的牡丹、芍药、海棠、桃花,无情铲除园里土生土长、不需要任何灌溉、不需要任何人工维护的本土植。这种舍弃自然而斥巨资造假自然的伪生态伪环保的例子有很多,它们不但没有为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反而增加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负担。

2.3审美缺失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的相互对象化。前工业时期的景观与艺术简单而完美的结合,传统园林被认为与诗歌、绘画有着相似艺术形式,景观享受着与绘画、雕塑及诗歌相同的艺术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景观设计领域开始忽视审美的价值,而逐渐由科技技术代替了艺术审美,甚至在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存在物质上的攀比心理。奥林说过“景观建筑学是一门艺术,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之外,还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含义。”这说明,脱离文化性、独特性、缺乏与人们灵魂共鸣感受的景观艺术设计只能称之为“伪趣味景观”。而在如今这样技术发展如此快的条件下,难免创造出许多以技术和高新材料为创作灵感的伪趣味景观。而这些伪趣味景观随时可能成为四处贩卖的商品,不仅景观文化缺失,就连景观的多样性与生物性也会受到威胁,还会导致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扭曲。

3、节约型景观设计

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下,面对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生态与环境恶化、人地关系的空前紧张,节约型景观设计的提出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节约型景观设计就是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把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以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生态效益。

3.1重归“生存”的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更偏重景观美化功能,环保、抗灾等基本生活环境的保障功能被景观的构成形式极大地消弱,一味追求非凡的景观形式必然会导致人工景观活动打破环境事物的自然稳定状态形成自然灾害,此外还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浪费,脱离了景观设计的初衷。因此,景观设计从宏观层面来讲,要赶快改变以往过度追求形式美而造成的过多的无形的经济资源损失,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应以节俭朴素适度的观念来作为设计指导和手段,重视普通人和节俭的生活,避免华而不实,注重人与自然融洽的合作关系,循环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这样一来,接地气的普通景观与那些以追求非凡的视觉效果为主要目的的高预算景观相比,更能作为如今民主社会环境高品质的代表。从专业者的角度来看,要将景观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合理定位,它应该是兼具环保、防灾、美化于一体的,并把人们的生存环境问题置于首位来考虑设计方案。

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就是一个以解决人们最根本的生活环境问题为初中的成功案例。19世纪50年代,纽约历经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整个城市以经济优先为发展理念,不断压缩公园绿化等公共开敞空间,这使得传染病等城市问题日益显著。这个时候为满足市民对新鲜空气、阳光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纽约中央公园秉着自然式的理念、景观公共性与平等性原则、景观系统化特点应运而生。它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将景观的公众参与性控制在最大,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生态效益。而随着最初处于荒蛮之地的纽约郊外的中央公园发展成为如今曼哈顿岛的地理核心,中央公园也渐具权利的象征、视觉奇观、可识别性等特征。现在,中央公园不仅是城市的环保清洁器,持续生物和物理环境,还能够持续文化和文明。尽管将其现代城市意义与初始时的价值相比,城市化进程赋予了它更深刻的意义,但正因如此,更说明中央公园最初的设计理念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和社会环境考验的,是可持续的。

3.2顺应自然法则

生物和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景观形成过程中的健康状态。如果把人与其他自然过程统一来考虑,那么景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人类生态系统。如果这个生态系统具有持续的再生能力,那么它就能为我们提供持续的生态功能。而要维持这个生态系统,首先必须真正理解生态的含义,树立合理的生态观。比如在炙热的旱地广场上就不要种植喜湿或水生植物,在狭小的城市风口就不应该出现孱弱的景观树。要做到节约的根本所在,因地制宜,充分的利用各类资源和技术方法来保持和保护当地园林的花草树木,做好绿化、养护、修理等景观维护工作,以此体现出当地的景观特色,使景观达到完美效果。从伦理的角度来说,一切生命都是具有生存权利,人和其他生命包括自然物体也都是价值主体,同样要受尊重和获得满足的需求。其次,要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来维护景观生态系统。其一,尽可能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或提高其使用效率,用技术手段尽可能使可再生能源代替一次能源。其二,提倡二次利用,将废弃的土地、植被、土壤、砖石等资源材料二次利用服务于新的功能。比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城市的污水进行回收,运用科技手段来实现灌溉,从而实现开源节流,以减少园林绿地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压力。这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利于城市污水的处理,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其三,促进能源再生,研究勘探出一条能源链,要知道大自然是没有废物的。

秦皇岛市汤河滨河公园设计就是顺应自然法则,保护生态的最好说明。秦皇岛市汤河滨河公园严格保护原有水域和湿地以及现有植被,工程严格遵循设计中不砍一棵树的要求;丰富本土物种,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对河岸局部塌方处,采用生物护堤措施,以避免河道硬化,保持原河道的自然形态。而其给人们提供的生态功能服务,则在河流廊道的自然过程和城市居民对它的功能需求的结合中体现出来,即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憩空间,朴实的自然景观还具有审美启智的教育作用。

3.3尊重文化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自己文化的不了解与不自信等原因使人们“唯洋是好”的偏执观念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使中国景观设计艺术面临着地域民族文化逐步消逝、历史文脉断裂的景观价值取向问题。如果经常呈现在眼前的城市景观脱离当代社会特征,不但会影响个人的审美价值观,还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在这个时候必须意识到景观建设应从城市文脉的延续为出发点,以历史文化的整体性、统一性特征为根本,在吸收全球化带来的技术文明的同时,时刻防止西欧文化景观对中国本土地域文化景观的侵蚀,力图通过延承地域历史文脉,发展出自我色彩鲜明且更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形式和表现形式。

波士顿的中国城公园,就是将地域特色和时展很好结合起来承接文化脉络的例子。波士顿中国城是北美第四大唐人街,是众多华人聚集的地方。中国城以牌楼、翘角的亭台楼阁、龙凤之形作为代表中国特色的景观符号,以突出中国特色。可一味的模仿、效仿,脱离对时代进步历史演变的社会环境的观察,做出的“中国特色”也只能等同于可以四处贩卖的商品,毫无意义与价值可言。而波士顿的中国城公园,却能把握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最终从众多类似的“中国”特色方案中脱颖而出,并被方案评为认定为“骨子里带着亚洲味的后现代方案”。其中最突出的是简约而明亮的大红色钢板门,与中国城原有的、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的蓝色琉璃牌坊相呼应,暗示远在中国的村口寨门的故乡记忆。此外还有很多地方都是以新中式的景观序列连接传统与未来,重视人与环境的精神联系。新唐人街用新的、当代的景观语言来表达“唐人街”,将异国他乡的“中国”带入当代的新世界。

4、节约型景观设计的意义

我国的资源能源虽然丰富,但年消耗量大,人均拥有量较低,浪费十分严重。园林设计人员将节约的理念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时,资金节约和能源节约都会包括在这节约对象当中,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的同时保留其固有的本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紧迫而现实的意义。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第8篇

1.1项目概况

(1)独特的资源优势。台儿庄地处暖温带,水源比较稳定,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2)樱花洲运河湿地与位于城市近郊的河流湿地、水稻田湿地等自然景观与运河文化以及台儿庄古城相结合,是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此外,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发达的水系也为湿地建设提供了各种资源。(3)交通便利。境内水陆交通发达,大运河横贯东西,上通京津,下达江浙。(4)独特的运河文化。规划区北依运河古城,现古运河码头、船闸保存完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1.2湿地景观与运河文化的交融

景观的规划设计一方面会受到自然条件、物理条件等显性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会受到历史、文化等隐性因素的制约。历史文化特点与自然因素的任何一项都可以成为创造独特景观的出发点。景观实体的设计离不开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一个规划设计方案中最突出的特色大多源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台儿庄是展现运河文化的活化石,被称为东方的古水城。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是台儿庄区水运交通的动脉,也是台儿庄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大运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运河文化及地域风情。打造一个具有地域景观特色的城市休闲空间,在其设计上应充分融合地方历史人文资源,在维护湿地生态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台儿庄樱花洲运河湿地景观规划的理念是指在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融入大运河文化,以维护生态景观、传承运河文化、保护并发展地域特色、拓宽市民休闲空间为规划设计方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规划中注重挖掘源于运河的人文景观,塑造具有大运河文化的景观结构、游览模式、景区中小品、雕塑、公共设施、建筑风格等,让人们领略湿地自然风光的同时,在视觉触觉上体验运河文化、民俗风情。

2台儿庄樱花洲运河湿地景观规划

运河文化可以影响运河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的方案构思、景观功能划分、景观营造、交通组织方式、植物配置以及环境艺术小品和构筑物等。通过对台儿庄现有的湿地景观资源和运河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提出将运河文化与湿地景观相融合的规划设计方法,将本方案的规划内容分为运河文化景观营造和湿地景观营造两大块,使樱花洲运河湿地成为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能满足人们生活休闲的新空间。综合规划区域的场地现状与周边环境,将樱花洲运河湿地划分为八个功能分区和二十七个景观节点。以运河文化为主线,湿地生态景观为基础,组织梳理规划内容中的各要素。

3运河文化景观营造

通过对大运河水文环境的挖掘,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鲁南历史人文景观,在整体规划上使樱花洲运河湿地景观内涵更加丰富。运河文化景观的营造主要包含船闸、水闸、运河驳岸及码头的景观设计。台儿庄运河二线船闸位于樱花洲运河湿地南岸,年通船能力约为2100万吨。目前,台儿庄运河复线船闸正在建设中,届时,新老船闸南北对峙,屹立运河中央,来往船只与湿地美景相映成辉,将会展现更加充满活力的樱花洲运河景观。台儿庄运河河道宽度约为800米,河床宽约为140米,良好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视野宽阔的运河河道景观。台儿庄人行大桥横跨樱花洲运河湿地,行人站在桥上极目远眺,桥下湿地景观丰富多彩,远处航运景观热闹非常,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融合与展现。运河堤岸景观是樱花洲运河湿地主要地貌景观之一。大堤护坡上遍植青草,在规划时提倡栽植油菜花,打造“运河锦带”景观。堤顶道路可为景区提供自驾车游览线路,紧邻运河景观带,杨柳依依,芳草满坡,湿地景色分外迷人。运河具有其独特的水位高差,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游客对运河景观的游览视线,从而思考如何引导游客到达亲水堤岸停留观景。樱花洲运河湿地的堤岸一般都是半垂直形式,亲水性较差。在规划设计时,可在堤岸宽阔地设置亭台廊廓,让游客在休憩时近距离观赏运河湿地风光。

4运河湿地景观营造

湿地规划以生态景观、运河文化体现、休闲娱乐为切入点,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生态景观以湿地形态、水岸空间、植物配置为核心,形成返璞归真的野趣地带;文化上利用水陆游览路线、雕塑、景观小品及构筑物等着力刻画台儿庄运河古文化;休闲上以水陆交通设施、代表性动植物观赏区来表现,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 理念。

4.1湿地形态营造

自然的湿地有凹岸、凸岸、曲流、河心岛,有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又可降低水流速度、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 力。在人工湿地的形态营造上,于大面积的水体中设置岛屿,岛屿之间以景观桥连接,既划分了空旷的水上区域,又为游客提供多个观景角度。湿地岸线以自然凹凸曲折的形态为主,并根据地形和使用功能增加水岸线变化,做到张弛有度。

4.2水岸空间营造

水岸空间环境是湿地景观与其他环境景观的过渡带,通过增加湿地水岸线的变化以及对岸边环境的设计,建立一个运河与陆地自然过渡的区域,利用各种驳岸及水生植物进行美化,使水体与岸边形成一种自然的交接。为了使运河与湿地景观更好的融合,可在运河沿岸设置仿古建筑及体现运河民俗风情的小品。从景观效果上看,水岸空间营造的不仅是水与陆的过渡区,也为整体环境带来一种更加生动自然的景观。

4.3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在整体道路规划上以人行为主,车行(景区电瓶车、自行车)为辅。共设三级道路系统,即主路、支路和游步小路。主路连接园区主入口及生态停车场,宽4米,设计成环形,以避免游客走回头路。在主路的基础上设2-3米宽支路及1.5-2米的游步小路,路面铺装采用天然材料,保持自然情趣。在运河沿岸设置自驾游路线,提供自行车等小型交通工具,既增加游客亲身体验性活动,又能近距离观赏运河航运景观。此外,在洲岛上设亲水木质栈桥及亭廊,栈桥随道路及岛屿形态呈错落叠置的变化,增强人们的亲水性。

4.4桥梁景观

桥梁是水与陆地的链接,运河桥梁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其交通功能,更应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貌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传承历史,又能反映台儿庄现代城市的新面貌。在本案规划基址上,台儿庄新大桥横跨湿地公园,连接台儿庄古城与主要交通干道,在满足必要的交通功能外,又为游人提供了较好的观景点,游客可在桥面上以运河及湿地景观为背景拍照留念。在桥上可设置供人休憩的座椅,设施风格与湿地内景观桥梁协调统一。此外,湿地景区内的桥梁主要是连接各岛屿以及为水上游览路线提供航道。在设计风格上不仅要融于湿地景观,更要体现大运河文化元素,使之成为运河湿地景观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5植物配置设计

在运河湿地景观的植物配置方面,主要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与规划地主题相符的植物选择,以及本地植物的充分利用这三方面,营造四季有绿的季相景观。将陆地植物与水生、湿生植物进行高低错落,形态色泽的协调搭配,同时注意功能互补,形成独特优美的湿地植物群落。在运河湿地中的历史文化节点周围可栽植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银杏(Ginkgo biloba)等具有寓意的树种,不仅发挥了植物的生态作用,又彰显了运河的历史文化古韵。规划区东西两侧栽植了许多杨树(Populus),为了减少景区造价以及对现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保留原有杨树林的同时,在沿堤种植垂柳,形成水光一色、杨柳依依的景观。保护本地原有植物,就是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