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金投资的技巧

基金投资的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金投资的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金投资的技巧范文第1篇

这给第三届景顺长城“精明理财杯”基金投资大赛的选手们带来考验。目前比赛已临近尾声,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选手间的角逐也更加白热化。

虽然6月份选手的收益普遍不佳,不过,短期市场波动在所难免,真正检验选手投基能力的是“长跑成绩”。

大赛选手多来自银行、券商以及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的理财业务相关人员。为了鼓励长期投资,大赛特别设立了两年期和三年期的长期优胜奖,旨在客户经理中挑选出基金投资高手,展现客户经理的投资理财技巧和经验,并借比赛平台提高客户经理的投资水平。为此大赛邀请专业评委,全程指导客户经理在基金投资过程中遵循科学的原则,搭建客户经理交流理财心得、展示理财技能的平台。

通过大赛的实战磨练和专家评委的悉心指导,选手们对“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本届大赛的参赛总人数已达到8185位,连续三年参赛的人数多达5612位。

“黑6月”考验

受市场大幅调整的影响,在6月的比赛中,选手成绩普遍不佳。多次跻身月度收益率前三甲的信达证券丹东营业部刁兴义在中年组中,仅获得了1.94%的月度收益率,但依然排在中年组第三位。收益率最高的是中年组第一名、来自农业银行济宁姚村支行的孙强,获得了10.4%的月收益率,其他选手的收益率均在6%以下。而5月份获奖选手的收益率基本都高于20%。

“对6月的成绩不满意,股市大跌之后,我认为会有一波反弹,所以改变了配置,新买入了股票型基金。”刁兴义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建设银行吉林市分行的景卫国认为,频繁变化仓位不是明智之举,业绩稳定的大型基金公司的产品更让人放心,景顺长城就是他考虑的基金公司之一。

偏股型基金在6月几乎全军覆没,从选手的比赛情况看,选择的基金也大都表现不佳。

大赛评委、国金证券研究中心总监张剑辉认为,从风险控制角度,短期建议规避高估值板块的风险,战术性的平衡风格,增加组合安全边际较高、注重价值投资的基金配置。

其中,就价值型基金来说,在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需要对低估值板块内部个股进行再分辨,以避免掉入估值陷阱,对于价值投资策略的基金,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且估值便宜或者合理的公司,因此基金相应的选股能力尤为重要。短期除了在组合构建上适当平衡风格,从产品角度也可以侧重关注投资组合搭配相对平衡且擅长控制风险、把握震荡市场投资的基金。

选手受益良多

“精明理财杯”基金投资大赛为基金销售人员提供了第一时间感受市场脉搏的平台,在实盘操作的过程中,选手们受益良多。

“大家相互学习,我自己也进步了。”刁兴义对记者说。

一位吉林的选手表示,参赛的客户经理中有不少基金投资高手。在比赛过程中,大家都抱着在比赛过程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财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客户进行理财服务的目的。

同时有选手提出,希望比赛能推出创业板分级基金。还有选手认为赛程可以更长,比如推出三年制或五年制的比赛,提高参赛客户经理的长期理财能力。

5月的比赛中,选手谈到了选择优秀基金经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次采访中亦有选手表示,著名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投资风格,其投资方法不容易被轻易模仿。

还有选手提到,投资时要对自己的性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一种方法只有跟自己的性格特征相匹配,才有可能被有效地执行。

一位广东的选手则表示,基金的持股信息有滞后性,但仍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因为大多数基金的操作周期都在季度以上,尤其是该季度内新增加的重仓股,如果当季度涨跌幅度不大,对投资者有比较大的研究价值。

配置成长型基金

虽然市场整体低迷,但中小盘成长股却表现出较强的上涨动力,创业板指数在调整后继续创出新高。

“精明理财杯”大赛评委也依旧看好成长型基金的投资机会。

张剑辉建议投资者关注持股相对集中的成长型基金,一方面,适当的集中能够更好地分享优质企业的成长性,另一方面,相对集中的投资策略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基金经理对于个股的充分了解和认识,也兼备具有更好的防御性。

基金投资的技巧范文第2篇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得养老保险的支出大大增加。近些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水平较高并且波动较大,不仅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本身的贬值,还导致居民生活费用上涨,而退休待遇的增长存在刚性,依赖养老金生活的退休职工要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必然领取更多的养老金,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只能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数据显示,2000年11月至2001年12月,国家财政拨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607.26亿元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其累计投资收益只有9.28亿元。从2003—2008年五年内,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为2.18%,而同期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2%,实际投资收益率为负值。如何改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运营方面所处的低收益状态,减少或消除老龄化带来的支付压力,以及通货膨胀带来的财务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私募股权投资在期限、收益率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很好地与目前保险基金管理问题匹配起来,在私募股权相对成熟的国家,养老金、保险基金更是成为其首要资金来源。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还处于市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在退出渠道、市场准入、监管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提出发展养老保险基金在私募股权领域的投资,以应对其财务危机,并指出运营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收益和保值增值。

二、文献综述

近十几年,关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方向,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Bodie(1990)从创新的视角展开分析提出,在过去的40年,养老保险基金是促进美国金融创新的主要力量。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利用现资理论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市场。Davis(1995)认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投资资本市场能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Boldrin(1999)等人经过研究表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多元化有利于分散风险。Booth与Yakonbou(2000)则以英国1992—1997年间的历史资料进行模拟分析,认为在DC计划下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配置中应纳入较多的股票投资,可有效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国内学者李绍光(1998)的研究表明,由于养老保险基金要承担资本市场中的风险,因此必须选择对自己最为适合的资产组合。从养老保险基金配置的角度看,万解秋等人(2003)认为,社保基金应该交给独立的、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来运营,推动基金投资的多元化。完全独立的基金法人、信托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与商业保险机构都可以作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机构。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和配置问题的研究,有效利用新兴的金融投资工具和投资组合,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市场,可以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配套其完善的监管体系,降低投资风险,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带来高收益是大有可能的。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问题分析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自成立以来,规模稳步增长,资本总额从初期的200亿元增加至2009年底的7766.22亿元。2000年9月,为了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成立,专门管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简称社保基金)的投资和运行。截至2009年末,社保基金直接投资资产4145.07亿元,占比53.37%;委托投资资产3621.15亿元,占比46.63%,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总体呈现上升水平。2001—2009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为9.75%,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增长。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较大,加之老龄化速度加剧,快速增长的社会保障基金规模也无法完成弥补未来养老金缺口的艰巨任务。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制约下,社会保障基金必须在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分散投资,最大限度地满足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才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正常及高效运营。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方向基本包括三个方面:银行存款、政府和金融债券以及股票市场。从2001—2009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情况来看,社保基金2001—2004年投资于银行存款及国债的比例分别为98%、99%、76%和57%,我国社保资金运用方式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安全性原则,但却导致了资金运用的低效率。例如2004年投资收益率是2.61%,没有跑赢当年的通货膨胀率3.9%。将养老保险基金存入银行,连保值都谈不上,更无法实现增值。2007年,央行连续6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也只有4.14%,而当年的CPI物价指数却为4.8%。若投资于国债,由于我国债券品种较少,一般情况下,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约1个百分点,但因缺乏完善的二级市场,难以交易和变现,收益反而不如银行存款,加上购买国债扣除管理费和手续费等,实际收益率仅在2%~4%之间。表1中列出了2000—2009年的CPI增长率、国债年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况,国债与一年期银行存款的平均实际收益率仅为1.92%和0.46%,都是投资收益率比较小的投资工具。最后看股票,2006年和2007年是社保基金收益增长最快的两年,收益额高达619.79亿元和1453.50亿元,如果剔除这两年的数据来看,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结余额并不是很理想,2001—2005年的结余数较之增长缓慢,平均增长率仅为0.576。这与2006年、2007年我国股票市场的牛市是分不开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股市低迷,当年的社保基金全年权益投资收益率为6.75%,权益投资的亏损额在350亿元左右。可见,股票这种传统的投资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加之我国股票市场还不成熟,存在着资产质量报告及信息不对称、庄家操纵股价等一系列问题,以及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这些对社保基金都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工具的缺陷,导致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问题。投资于股票市场解决了收益低的问题,但风险太大;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上安全性较高,却不能满足增值的需求。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应尝试拓宽其他投资渠道。

四、养老保险基金在私募股权基金领域的投资探索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是更适合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式,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原因在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性,即不需要马上套现,也不要求有很高的流动性,这些也正是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特点。在符合养老保险资金增值要求的同时,也为我国目前保险基金缺少有效稳定的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渠道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1.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符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原则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运营的过程中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增值的原则。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不仅符合这三个原则,而且能满足现实投资需求。

(1)安全性分析。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应理解为资金的实际安全性,即投资的本金及其产生的收益不仅要求能够保值,还要求能抵御通货膨胀风险,保持实际购买力。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主导,投资发展后劲足、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并且有助于形成通讯、计算机、生物、医药和公共基础建设等新的经济增长的项目。不仅能带来经济增长,还能增加就业率。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对象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在的成长性,进行创业投资的也都是较为成熟的企业或已设计好令人信服的发展战略计划的企业,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从安全性方面考虑,私募股权投资于养老保险基金有一套完善的规避风险的机制以及非常专业的研究,只要将其投资比例控制得当,就不会有血本无归的担心,还本付息一般只是时间问题。另外,若投资到银行存款或国债部分的养老金无法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而出现亏损,也可以凭借私募股权投资的收益进行弥补,这样的组合方式是更适合养老保险基金的合理的投资。

(2)流动性分析。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动性原则要求其投资的各类的金融产品可以随时变现,以满足养老保险转移和规避投资风险的要求。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具有完全积累性质的养老保险基金,所以对基金流动性的要求并不太高。一般的职工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之间的缴费可以长达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私募股权投资的项目周期和回报周期一般不会超过30年这个期限。因此,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可以满足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动性这一要求。

(3)保值增值分析。保值增值也称收益性原则,是指在符合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在风险管理方面,私募股权基金通常投资于多个项目,形成一个投资组合,并通过这种投资组合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在有效管理方面,私募股权基金通常都配有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对企业投入资金后,这个团队就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提高资金运营与管理水平。以基金的股东身份为企业新的资源提供支持。这对于具有高科技但缺乏专业管理能力的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帮助。待运营状况良好,企业上市或出售股权时获得的收益会为投资的养老保险基金带来高额的回报,有效地解决了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的问题。

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私募股权的初步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私募股权投资逐渐引起国内各界的密切关注,并且已经开始应用于社保基金的投资。2004年,全国社保基金参股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这是全国社保参股的第一支基金,运行至2008年,共投资1.5亿元,其中70%已经开始产生收益。2006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契约型中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成为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是其最大的出资者。至2011年4月,研究数据表明,渤海基金的成绩是令人满意的。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指出:渤海产业基金在全国股权基金发展中发挥了领头羊作用,表明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07年6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正式实施,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制成为可能,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发展解除了体制枷锁。2008年4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了弘毅投资产业和鼎晖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总额高达20亿元,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专业化道路上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尽管已有上述初步实践,但是就我国当前的投资条件及环境来说,投资状况却差强人意。在欧美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基金对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额。美国最大的20家公共养老金对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总额为1110亿美元,平均投资比例为养老保险基金总资产的5.8%。反观我国,社保基金首次试水的4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比基金、渤海产业基金、鼎晖、弘毅)投资总额总计51.5亿元,而2007年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按市值计算总资产为5161亿元,社保基金投资于私募股权投资的比例仅为1%,与国外高投资、高收益的投资情况比较,是比较落后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私募股权,可以达到理财、获得高额回报的目标。对养老保险基金而言,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是其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调整,不仅仅是出自商业目的,是其保值增值的需要,也是用于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健全的需要。

五、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日趋良好,法律政策日趋完善,人民币基金规模日益扩大,私募股权投资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1.金融危机导致中国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

次贷危机导致了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的大幅度降低,许多国家的货币兑换美元的比价都在升值,这使得世界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逐渐加大。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继续增加,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加大,投资者会更加慎重选择投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者是否会舍弃传统的投资品种而选择投资私募股权,是目前面临的一大考验。

2.投资者经验不足及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投资者都缺乏投资经验,加上优秀的和有经验的人才不多,因此,如何吸纳和储备管理人才,解决现阶段投资者对于投资和管理方面的担心和顾虑,也成为一个问题。

3.外部风险因素

股权投资基金的风险因素很复杂,因此,普通合伙人如何选择投资策略和投资行业来开展股权投资基金业务,以确保外部风险的最低化,是至关重要的。若选择不慎,普通合伙人行业间的风险直接就会传导至其投资的养老保险基金,使养老保险基金遭受到损失,致使投资失败甚至亏损。其次,现阶段从事私募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比较少,尤其是有良好记录的普通合伙人,人才的缺乏也是这项专业性强、技巧性高的投资活动暂未解决的难题。

4.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股权融资渠道是我国投资市场面临的一个障碍。目前我国私募基金退出主要通过境内外的股市,但是这种退出方式具有难度,这个因素也会影响投资的顺利进行。

5.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法制环境不完善

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私募股权投资的组织形式、规模等尚未有明确的界定。若遇到股票投资失误或者经济环境整体萧条导致投资基金破产这类的事件,法律法规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作为投资人———养老保险基金,使其遭受严重的损失。可见,现行的法律制度还存在一系列需要加以研究、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六、汲取私募股权基金,优化养老保险基金投融资结构的对策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进入一个现代社会保障与金融互动和共赢的时代,同样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也将面临新的形势、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更新理念,加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方法创新。

1.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市场

首先,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保护和鼓励政策,推动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加快市场资源的培育。其次,鼓励和吸引优质大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行上市,不断改进和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投资的质量,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私募股权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

2.提高基金管理人素质,在运营过程中接受投保人的监督

人力资本在私募股权基金中非常重要。建立有限合伙制的私募股权基金,需要合格的参与;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需要私募股权基金拥有高回报率和强吸引力。而合格的普通合伙人和运营成功的私募股权基金,是以良好的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为基础的。这就需要招收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人才,同时注重实践中的培养,学习海外私募股权基金的管理方法,从而培养本土的私募股权管理人才。另外,由于投保者缺乏经验,可以接受其在基金运营过程中的监督,使运营过程程序化和透明化。

3.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

首先,要加强风险控制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意识是基础,不单是管理层,甚至内部工作人员也要有风险控制意识,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下,齐心协力将风险控制落实到私募股权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其次,是对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在实施防范措施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部门应先对风险做一明确的分类,分清市场风险和内部风险,借鉴国际上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经验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市场情况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并以这个指标体系为基础,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和解决措施。最后,需要结合风险管理,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在完善的机制指导下,管理部门通过观察运营的各项指标,来预测风险,在问题尚未扩大之前采取改善措施,有效地控制运营风险。

4.完善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

退出渠道的单一制约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养老保险基金应本着稳健的原则,积极探索顺畅的退出通道。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提供广阔的舞台。目前我国私募基金退出主要是通过境内外的股市,但是这种退出方式具有较高的难度。为了满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高流动、高收益的要求,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是很好的选择。

基金投资的技巧范文第3篇

对冲基金管理人的报酬制度,是一个引发很多议论的话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种报酬制度是怎么回事?其效用和缺陷何在?设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这种制度在中国也适用吗?深入研讨这些问题,对中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和监管有很大的启示。

业绩提成缺陷

国际上,对冲基金的收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资产管理费(management fee),一般是净资产规模的1%-2%,在每季度初收取。另一部分是业绩提成费(performance fee),一般是基金利润的20%,在年度末提取。具体收多少,怎么收,并无法律限制,完全是市场契约行为。

业绩提成费又被称为附带权益(carried interest),其目的是鼓励基金管理人追求赢利,让管理人和投资人的利益一致。

然而,业绩提成制度有两个缺陷。

第一个缺陷是,它会鼓励管理人忽视风险,盲目追求高回报。特别是当基金业绩不如人意之时,基金经理“赌一把”的动力会被放大。原因是,这种收费结构等于免费给了基金经理一个赢利期权(free call option on the profits),亏损多和亏损少的结果相同,而赢利多则业绩提成多,赢利少则业绩提成少,所以,何不放手一搏?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一般对冲基金都要求基金管理人将个人资产投资于该基金,通常的比例是基金总资产的百分之一。因为有自己的钱在里面,基金管理人就不会那么不顾风险了。

业绩提成的第二个缺陷是不区分赢利来源。基金管理人可能没什么真本事,只是整体市场在上涨,所以基金也跟着上涨,管理人就可以得到利润分成。也就是说,基金管理人因为投资技巧高超而获得的赢利,与消极跟随市场所获得的赢利,得到的报酬是一样的。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一般基金会设一个门槛利润率(hurdle rate)。假如基金回报没有超过门槛利润率,即使有赢利,管理人也不能提成。至于选择什么样的门槛利润率,做法多种多样。有的只要赢利能覆盖基金运作费用,有的只要超过无风险利率,有的则和基金投资策略的回报风险特点相挂钩。万变之下,宗旨是要让真正有投资技巧的管理人得到相应的报酬。

“最高水位”安排

那么,对冲基金在亏损的情况下,又有什么措施激励管理人同时也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呢?对冲基金报酬制度中有一个特殊的设计,就是“最高水位线”(high watermark)。

假如某一阶段基金发生亏损,管理人必须等到累计赢利抵消掉从上一次业绩提成以来的全部累计亏损之后,方可再次进行业绩提成。投资人的“最高水位”不尽相同,取决于他们何时把钱投入基金,具体由基金管理人跟踪记录。

具体操作中,不同的基金也有差别。有的在发生亏损后会减少业绩提成比例,直到累计赢利达到累计亏损的某个倍数后,再恢复最初的业绩提成率。有的把门槛利润率定得较高,但是不设“最高水位”。有的既有门槛利润率,也有“最高水位”。这些做法主要是考虑到基金运作本身成本很高,基金可能因为缺乏收入无法激励员工而不能持续经营。总之,需要权衡对管理人的激励是否太紧或太松。

“最高水位”看起来对于投资人比较有利,难道对冲基金经理们都变成了慈善家了吗?事实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研究表明,在现行对冲基金报酬制度下,基金资产产生的利润,有三分之一左右落入基金经理囊中。

那么,“最高水位”只是用来诱惑投资者的条件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对冲基金的报酬制度,和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密切相关。对冲基金策略和只能买涨(long-only)的共同基金最大的不同是,对冲基金总是积极避免市场风险敞口,一般通过套利(arbitrage)再加上杠杆(leverage)来获得赢利。它们需要的直接资金投入比较少,而且这些策略潜在赢利窗口期很短,相对赢利空间很小,不存在规模经济,收益反而是随着投入资金的增加而减少的。

此外,它们招募什么样的投资人,招募多少,受到很多法律限制。还有,拥有优秀投资技巧的经理人数量是有限的。所有这些,意味着对冲基金行业的规模有限,也就是说,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增长到某个程度就无法再继续了。

因此,成功的对冲基金获取巨大的业绩提成报酬,被看做对其无法扩大资产规模的变相补偿。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高报酬率也是对冲基金管理人向市场上潜在的投资人展示自己具有投资技巧的信号。

除了以上所述跟规模相关的原因,对冲基金投资策略普遍具有较高的波动性以及较高的“尾端风险”(tail risk)。这导致“门槛利润率”和“最高水位”等条款对投资者的价值变得不那么直截了当。这种非线性的(non-linear)报酬结构的价值和大部分的期权一样,一般来讲都是和波动率呈正比。

因此,对冲基金报酬制度中的固定费用和非固定费用,对经理人和投资人的效用(utilities)在不断变化。高波动性意味着高风险,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之下,产生现行的对冲基金报酬结构,显然是顺理成章的。

中外对接困惑

中国目前尚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对冲基金,目前所谓的私募基金只能说是和对冲基金有些相似。由于投资领域狭小,投资工具匮乏,私募基金的回报空间较之可以“天马行空”的对冲基金要小很多。因此,目前私募基金频繁提取业绩报酬的做法引起了投资者的不满,无怪乎监管部门正在介入,希望推行更好的保护投资人利益的准则。

前不久,银监会出台了一个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的操作指引,其中引起争议最多的焦点是,私募基金提取业绩报酬必须满足“信托产品盈利”且“终止”两个条件。

但在实际操作中,现行的证券投资信托产品有些是“永续”的产品,如果履行“产品终止时提取业绩”的规定,是否意味着该类产品的信托公司和投资顾问将永远不能提取业绩?

这些困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国私募基金的法律身份不明,“借壳”信托,导致了报酬制度上的困惑。对冲基金本身是独立主体,因此和投资人可以建立直接的契约关系。当然,它们在募资时,也需要证券经纪公司、独立财务顾问等中介的帮助。但是,它们的基金产品不必穿上信托存续期等“紧身衣”,它们可以自主成立或解散。监管部门没有必要干涉对冲基金和投资人这种互相情愿的“两厢”之间的契约细节。

如此看来,规定私募基金提取业绩报酬必须同时满足“信托产品盈利”且“终止”两个条件,显然是偏重保护信托投资人利益,而没有顾及私募基金的商业运行成本。

至于是否可以借鉴“最高水位”等做法,又牵涉到一系列实际问题。首先是,资产托管方面是否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处理众多信托投资人的繁复账户管理任务,例如,申购、开户、赎回都必须连带个人时间标记,才能准确跟踪每个投资人个人的“最高水位”。

其次,因为中国证券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投资机会有限,基金管理人伸展拳脚的空间有限,要求基金管理人采取“最高水位”等条款,是否也有赋予“不可能的任务”之嫌?

风险投资基金等流动性较低的私人股权基金中的“回拨”(claw-back)条款,倒是值得借鉴。也就是说,私募基金作为信托管理人可以在信托存续期收取部分业绩分成,而投资人可以在某种条件下,要求信托管理人退回“超前收取”的业绩分成。但是,如何界定这种条件,有可能是很棘手的事情,需要各方商榷。

改革必行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很多人凭直觉认为,都是对冲基金在呼风唤雨,扰乱金融市场。这其实是非常肤浅的看法。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恰恰是受监管比对冲基金严格得多的银行,很多对冲基金只是聪明地抓住银根放松这个机会下海大大收获了一把。不过,金融风暴袭来,那些跑在浪尖上、忘记了世界上还有“风险”这回事的对冲基金,也被狠狠地教训了一下。

2008年是许多对冲基金成立以来第一个负回报年,也说明前几年行业扩张过头,造成赢利空间的减小。目前,对冲基金行业的资产已经从2007年将近2万亿美元的最高点,跌到1.3万亿美元左右,这正是市场大浪淘沙在起作用。

曾经有一段时间,要求加强对冲基金监管的呼声很高。但是,现在政府似乎意识到,经济低迷的罪魁祸首还是银行,所以,暂时没有采取针对对冲基金行业的直接动作。倒是因为对冲基金2008年业绩下跌太多,纷纷掉到“最高水位”之下,一些对冲基金投资人开始担心,对冲基金行业能否留住人才,而很多基金管理人开始主动修改业绩提成办法,开出鼓励投资人留下的条件。尤其是那些未能满足投资人赎回申请的基金,很多都不再收取管理费。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报酬制度,都必须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假如契约双方有足够的自主判断能力和条件,他们很快就会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作出反应。

但愿正在决定中国私募基金“钱途”的有识之士与监管部门多多沟通探讨,多多了解国外做法的来龙去脉,制定出具有创造性的政策,既充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又足够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

作者为花旗银行美国私人银行部客户投资组合设计高级副总裁

资料1:

何谓对冲基金

投资基金按照其受监管的程度区分,主要分为公共基金(public equity fund,又称共同基金,mutual fund)和私人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

公共基金的股份持有人是广大的散户投资者,这类基金受到一系列投资法案的全面监管。而私人股权基金的股份持有人有特殊条件限制,基金本身除了受反欺诈条例管制,豁免于绝大部分法律的信息公开要求。对冲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杠杆收购基金一样,都是私人股权基金的一种。

以美国为例。对冲基金为了可以豁免于大部分联邦法和州法的信息公开要求,设有较高的最低投资额,并限制投资人数量(不超过99人),只接受“合格投资人”和“合格购买人”为投资人,不做宣传广告,等等。

它们不用在监管部门登记,不必公布投资策略和运作细节,显得非常“神秘”。

它们的组织结构一般是有限合伙制(limited partnership)。基金管理人控制的有限责任制公司(LLC,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是对冲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而投资者则是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s),获得与其投资额相应的基金股权。这种股权不参与基金管理,不含有对基金的控制权,流动性也不高,很难转手。

大部分对冲基金不规定存续期(term),投资人可以不断认购。基金是否继续经营完全由普通合伙人决定。

初次申购的投资人一般都被要求遵循资金锁定期,比较常见的是从投资日起一年内不得赎回。其后可以在基金规定的日期赎回。比较宽松的是一月或一季度,比较严的是半年或一年。通常都必须按规定的天数提前通知基金管理人,比较普遍的是60天到90天。

同时,基金管理人可以在“最大程度保护基金投资人的利益”的前提下,随时改变赎回日期、条件,或者停止接受投资人赎回申请,也就是“升起闸门”(put up a gate)。

2008年,由于市场动荡,对冲基金投资人大量赎回,很多基金无法满足投资人的赎回申请,纷纷修改赎回条件,给很多投资人上了一堂关于流动性的生动课程。■(作者整理)

资料2:

阳光私募业绩报酬规则生变

【《财经网》消息】中国银监会今年的新规,限定证券投资信托提取业绩报酬必须满足“信托产品盈利”且“终止”两个条件,否定了阳光私募现行的“机动”提取业绩报酬方式。

银监会下发的《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第十八条规定:“信托公司管理证券投资信托,可收取管理费和业绩报酬,除管理费和业绩报酬外,信托公司不得收取任何其他费用;信托公司收取管理费和业绩报酬的方式和比例,须在信托文件中事先约定,但业绩报酬仅在信托计划终止且实现盈利时提取。”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李勇认为,新规意在改革私募基金行业“虽净值下跌仍照提业绩”的不合理规则。 而反对观点则认为,新规不具可操作性,其“过于武断”的限定更有过度干涉信托契约之嫌。

目前,与公募基金采取固定费用模式所不同的是,绝大多数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即所谓阳光私募,采取浮动费用提取方式。

具体来说,信托公司对业绩报酬提取的规定是:托管银行于每个估值日计算和比较信托单位净值;若该估值日计提绩效费(即业绩报酬)前的信托单位净值高出历史最高信托单位净值,则提取20%左右作为投资顾问和信托公司绩效费(不同信托公司绩效费分配标准略有差异)。如若上述计算结果为负或者为零,则不收取任何绩效费。也就是说,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须在净值下一次创出新高后,才能够提取业绩报酬。

多位私募基金人士向《财经》记者证实,新规将客观上导致现有证券投资信托产品缩短投资期限,从以往三至五年、甚至“永续”的合同期限改为一年甚至几个月的短期投资。

然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当前信托产品审批制的背景下,清盘后的阳光私募又将面临重新审批、重新募资、重新发行等难题。

基金投资的技巧范文第4篇

站在悬崖上

听到召唤

我向悬崖靠近

再靠近

悬崖边上的我

就要掉下去了

我被推下去了

向着无底的深渊

是的

我掉下去了

也就在此时

我才知道

我是可以

飞翔的

每当遇到挑战、需要决断的时候,“可能思想”之父――罗伯特・舒勤的这首诗,能给犹豫不决、懦弱的人以信心和勇气。

通过对富人的长期观察,作者发现富人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创意上。要想成为富人,除了众所周知的理财投资以外,还需要学会从容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那些成为富人的人,通常不是跟在别人身后低头莽撞的人,而是看准方向,抢先一步冲到面前的人。他们不会朝着人多的方向盲目地奔跑,他们会发现一条暂时还没有人走的路,然后迅速占领,让别人来跟随他。这些都是富人的一些共同特征,要做到这些,需要的就是创意。这就是本书的点题,靠创意和智慧致富。

作者是通过观察富人,来研究成为富人的途径的。他之所以关注富人,是因为他发现周围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热切地想成为富人却不会去学习富人的智慧,他们偏执地认为富人都是些卑劣的骗子,同时又常常埋怨自己没有一个富爸爸。经过作者观察,在成为富人的过程中,有以下三个比较明显共同特征:

1、 要想成为富人,就站在少数人这边。

2、 富人是在一瞬间成就的。

3、 成为富人的唯一途径就是投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某个特定富人的成功经验是很危险的。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犯盲人摸象的错误。所以,在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时,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认真比较一下成功人士的处境和自己的处境,再作决定。

让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一边学习富人的智慧,一边努力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我们需要的是坚持不放弃,需要学习富人的智慧。即使不是为了金钱,我们总还是有一些目标、愿望和梦想的。对于那些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愿望和梦想的人,也可以称之为富人。富人的范围应该很广,并不仅仅指那些拥有巨大财产的人。梦想是珍贵的。相信自己会成功飞翔吧!

《价值发现――中国基金经理的投资之道》

这是一本基金经理写的书,从基金经理的角度来观察基金投资,是一个有趣的角度。股票基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提供比社会平均资金收益更高回报的金融理财工具。如果将银行利率作为社会资金回报的基准,那么,专业的基金管理人通过投资盈利能力强于基准的上市公司就可以创造超额收益。基金好比求富路上的公共汽车,基金经理就如同司机;不同的司机,开车的经验和习惯不一样,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也各有不同。选择基金比选择股票要简单得多,但选择一个持续的赢家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读者可以从中体会投资基金的技巧。

基金经理投资的“秘密”――不因为一只股票会涨而买入,也不因为一只股票要跌而卖出。因为每天股价的起落不可把握,企业的利润增长才是最本质的价值决定因素。不过,建立于基本面的投资分析思想并不容易被每个投资者付诸行动。一个房地产市场上严谨的房地产投资人,很可能在股票市场上却是个追涨杀跌的趋势投资者。股票的高流动性和波动性害人不浅。

普通投资者可能无法轻易复制基金经理的成功,因为和“盘面”相比,企业的利润和估值是更加隐蔽的因素,缺乏实地调研的普通投资人依靠基本分析的方法投资可能会比通过价量关系判断股价趋势更加危险。所以,本书可能会满足读者对基金投资的好奇,但不是奉劝大家都来模仿基金经理。在股票投资上,不同的方法本身无对错可言,重要的是拥有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屡战的结果只能是屡败。

《我的财富梦――成功实现财务自由的普通人的赚钱技巧》

韩国人达到财务自由的目标是拥有10亿韩元的家产,相当于700万人民币。为了实现这个理财目标,要从现在就开始积累。没有一个10亿富翁是懒惰的,大部分富翁年轻时都是工作狂。

年轻时领略了金钱的恐怖的人们,清楚地知道金钱的威力。因此,在金钱的管理上非常严谨,并且对金钱的感觉也很超然。但是,年轻时沉浸在金钱的甜美中的人们,会在失去金钱的瞬间陷入恐惧和不安之中。

基金投资的技巧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股指期货市场的推出已是箭在弦上,股指期货一词也成了投资者议论最多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股指期货,投资者如何参与股指期货市场,如何在股指期货市场进行投资操作,这一市场的风险又在哪里,对此我国大多数投资者还是比较陌生的。

《股指期货投资指南》这本书是由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系主任徐国祥教授编写的。作者集多年从事指数研究的经验,同时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以及参考了国际上发达金融市场中股指期货投资的有益经验和惨痛教训,编写了这本适合我国投资者学习和了解股指期货基本知识的投资指南用书。

这是一本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操作指南,它从基础概念、开户操作、投资策略、风险管理四方面,为广大中小投资者进行实战操作提供了前期的理论准备;通过对国际上几大著名实例的分析,如“黑色星期一”华尔街崩盘案、1987香港金融期货市场重创案等,又为尚未做好充分知识准备的投资者提出了风险警示。

《基金大学堂》分外抢眼

股市持续向好,多年沉寂无声的基金也“忽如一夜春风来”,新老基金广受追捧,男女老少蜂拥入市。对于广大新基民而言,了解相关基金知识便成为当务之急。

在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基金书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基金大学堂》一书十分抢眼,不仅是因为作者的知名度及权威性(由国内基金业的著名品牌――上投擘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资深基金专家撰写),同时也的确是该公司成立3年多来持续进行投资人教育的重要成果。该书颇具创意地模拟大学的4年课程,围绕投资基金的八字箴言一“知己、知彼、长期、分散”,循序渐进地全面介绍了基金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对基金的申购、赎回、转换等做了详细的讲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书末还附有常用基金小词典及基金投资常见问题解答,可谓周到。

新版《股指期货100问》

从股指期货诞生之日起,它便是作为一种对冲风险的工具而存在的,股指期货具有独特的价格发现、风险转移和优化资产配置的功能。可惜的是,这一点经常为人们所忽视。

股指期货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投资商品,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工具。本书以通俗的问答形式,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股指期货的基本知识,对股指期货的交易机制、交易方式、有关术语、市场分析方法、买卖策略等做了详尽的介绍。对如何利用期指的特点,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进行组合投资,规避市场风险等策略,做了全面的分析,充分阐述了股指期货独特的价格发现、风险转移和优化资产配置的功能。本书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专业研究人员撰写,内容翔实、资料可靠,给投资者带来全新的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盈利意识、自律意识,让投资者迅速掌握股指期货基本知识和应用股指期货进行投资、套利和对冲风险的种种技巧,可供投资者学习参考。

基金投资的技巧范文第6篇

那么,管理基金是如何保证获得最好的投资回报呢?

最主要的手段是进行分散风险投资,这样可以克服一种投资方式固有的风险几率,通过不同产品如股票、债券、不动产、货币投资的组合搭配,达到减少风险最终获取最大收益的目的。如何进行搭配是对每家管理基金的技巧、经验与能力的考验,通常来说,股票投资风险最高、收益也最大,但对管理基金来说,对股票的投资不会超过一笔信托基金投资总额的50-60%,其余40%左右的资金要采取与其他投资方式搭配的方法。分散投资的最大特点是每年的投资回报率都有不同,但取得投资期限内的预期目标是管理基金所追求最终结果。

分散投资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实现对投资行业和证券种类的多样化。例如对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同时选择投资期限短、风险小、回报率也小的办公楼、酒店、商业中心以及期限长、风险高、回报率相对也较高的矿业、交通、电讯行业的有价证券。管理基金通过其丰富的市场经验以及具有商业头脑的精算师和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为投资者进行最好的选择。他们将个人零散投资聚集成庞大的基金,巧妙地经过他们的安排,投入到各种行业领域以及各种金融票据之中。即使对投资人个体来说,其投入的资金很少,但可能这笔钱已经被管理基金投入到若干公司的股票、政府国债、矿山、酒店等等不同的产品中去了。

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进行海外投资也是管理基金投资分散化的一种手段。澳大利亚股市成交量不足全球股市的2%,因此世界证券投资市场为澳大利亚投资人提供了98%的获利机会。进行海外投资的好处包括:一是更大程度地分散投资,不仅对不同行业部门也可对不同国家的有价证券投资;二是可对世界一些知名跨国公司投资,如微软、雀巢、佳能、麦当劳等,从而获得更大的资金回报;三是可以对一些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投资,其投资回报率要远高于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对于个体投资者来说,由于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以及各种原因,直接购买海外有价证券有很大难度。而通过管理基金就使这种操作变成可能。因为管理基金对国际市场有专业研究和监测,长期关注股票和货币走势,可以随时提出各种不同的投资机会以及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

发展迅速规模庞大

投资管理基金在澳大利亚被称为单位信托基金(Unittrustfunds)。它和美国共同基金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独立信托人的概念不同。在澳大利亚由资产管理公司承担信托人的财务职责。其他的一些区别还有:资产类型,如投资于地产的信托基金很普遍;基金销售主要通过独立财务计划公司进行,几乎没有基金由经纪商销售;另外,基金费用较高。从1996年6月到1997年6月,单位信托基金增长达到创记录的25%。其中30%来自于新入市资金。信托基金按资产类型分为四大类:固定收入基金,地产基金,证券基金,期货、期权和货币基金。信托基金有上市基金和非上市基金之分。上市基金一般是封闭式基金;非上市基金亦即开放式基金,其基金资产由投资顾问评估,主要是由地产信托基金构成。非上市基金由基金公司回购,因此拥有较高的货币平衡水平。按规定,信托基金每周进行一次估值。不过,现在一般都是每天估值。基金卖出价和赎回价是相关的投资组合变现的假设成本。信托基金既可由基金公司直接销售,又可以通过财务顾问或经纪商销售。目前很少通过经纪商销售。在基金募集前,必须订立信托契约。对于养老金业的基金管理来说,作为集合工具的单位信托基金(未注册)越来越普及,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下去。澳大利亚证券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单位信托基金的监管法规。此外,1991年的《公司法》有关条例也适用基金业的相关活动。近年来基金资产的增长主要源于零售养老基金品种的扩大。

澳大利亚管理基金的发展大约有近二十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高利率政策,资本增值速度加快、股市兴旺,同时养老金制度在所有雇员中得到普及,澳大利亚基金规模迅速膨胀。管理基金最近几年来发展尤为迅速,尤其在1997-2001年间,行业产值的年增长率达到11%左右。公众对参与管理基金的意识不断增强、管理基金的新品种、新手段、新技术不断涌现,其行业发展的增长率已经超过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水平。

澳大利亚基金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基金之一,也是除美国以外最复杂的基金。至2002年6月底,澳大利亚各基金管理公司共掌管大约7000亿澳元的基金资产,基金数量3000多支。其中养老保险基金大约3500亿澳元,人身保险基金约1700亿澳元,其他零散基金1800亿澳元左右。按资金来源不同,澳大利亚的基金可以分为零售基金(retailfunds)和批发基金(wholesalefunds)。所谓零售基金,是指个人缴纳的资金形成投资基金,比如个人养老金和人身保险基金等。其他主要零售基金还包括:公共单位信托基金,约1500亿澳元;友好协会基金,60亿澳元;共同基金80亿澳元;货币管理基金300亿澳元。批发基金则是指由单位、公司或组织机构的出资。批发基金的主要形式有:海外投资基金、政府基金、其他保险基金、捐助基金等。

在澳大利亚,零售基金约占基金总量的60%,批发基金大约为40%。零售基金近年来增长速度很快,主要是由于政府强制实施养老保险计划所致。到2002年政府要求所有雇员必须将9%的工资收入用于养老保险,客观上将大大增加养老基金的规模。预计2005年,澳大利亚养老金将突破5000亿澳元。

从投资方式来看,澳大利亚国内证券和期权投资增长最快,其次是短期国内债券、海外资产及国内不动产投资。目前各种投资方式所占市场份额大致为:国际固定利率债券为0.4%、不动产投资2%、国际股票8%、澳大利亚固定利率债券12%、澳大利亚股票19%、复合投资49%。

集约化管理国际化经营

澳大利亚管理基金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80%以上的零售基金由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掌握,而这些公司绝大部分是银行或者保险公司。

目前,澳大利亚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是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其掌管的基金占全部基金总量的13%左右。其次是安保集团,这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保险公司,占市场份额的11%;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占8%;BT全球资产管理公司,占

6%。

第二,基金管理的集约化趋势加强。

过去,澳大利亚基金管理机构非常之多,小而分散。而近年来,管理基金兼并重组异常活跃。通过大量的并购活动,分散的资金逐步并入到大银行集团或保险公司手中。目前90%左右的基金掌握在29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手中,其中10家大型基金公司掌握了52%的各类基金。

第三,澳大利亚基金管理行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很高,这也是管理基金行业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目前在澳大利亚,外国注册的管理公司大约35家左右,占基金管理公司的33%,基金总额的48%。澳大利亚一些比较著名的国外基金管理公司有:AXA、BNPParibas、CreditSuisse、FidelityHSBC、Invesco、MerrillLynch、Schroders以及Vanguard等。

第四,尽管澳大利亚基金以国内投资为主,但近几年海外投资不断增长。

澳大利亚基金国内市场的特点是市场平稳,风险较小,获利有把握。但毕竟由于市场太小,另外海外股票市场的利润率高于澳大利亚国内市场,由利益驱动,必然使一部分资金转向海外市场,这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规律。1997年澳大利亚管理基金中大约只有5%左右的资金对海外投资,而去年这一比例提高到8%。预计随着养老金规模扩大,今年海外投资的比例将达到10%左右。在海外投资的方式上,主要以股票、期权、债券为主,而货币投资非常有限。在国家的选择上,澳大利亚基金主要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主。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完善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加快,金融投机的利润率又大大高于欧美等国家,因此一部分澳大利亚基金开始关注亚太市场。目前澳大利亚基金在亚太地区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韩国,其次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目前共有两支澳大利亚大型基金着手开拓中国市场业务。一是麦觉理银行的中国地产基金,另一支是安保集团的Henderson环球基金。这两只基金目前从事的主要是中国房地产业务,而安保环球基金也是与麦觉理银行合作在上海从事房地产开发。

针对上海住房市场的兴起和中国房贷规模扩大,这两支基金对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前景充满信心。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证券市场仍未对外资开放,因此以麦觉理银行为先,独辟蹊径,希望籍向中国房贷市场证券化提供经验为先导,进入中国市场并为将来能够直接从事基金投资业务做准备。

1995年初,麦觉理银行在上海以25万美元注册成立麦觉理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并与中国建行达成协议,从事房屋贷款前服务和产权登记服务业务,并成为首家经营此项业务的外资独资公司。双方达成协议,由麦觉理银行提供房贷证券化方面的经验,充当售房中介,并根据建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审核标准来收集核实贷款申请材料,从事房屋低压贷款登记等贷后服务等。而建行参照麦觉理银行进行房贷证券化的做法,在国内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募集建房资金。由于双方的良好合作,以及上海住房市场兴旺,第一期3000套低造价住宅很快就销售完毕。这一成功,激励麦觉理再准备与建行合作继续通过房贷证券化集资,兴建第二期甚至第三期住房。

此外,麦觉理最近还准备与SchrodeerAsiaPropertiesLP地产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合资组建一个专门在上海开发住宅房的基金管理企业,运用上述方式,目标在今后5至10年内开发将近10个项目,共6000套公寓。麦觉理还与安保henderson环球基金合作,在中国证券市场集资,兴建上海澳丽花苑公寓住宅,并由麦觉理进行项目管理。

目前澳大利亚基金在中国开展的业务与其在世界其他地区开展的投资业务有很大不同。

澳大利亚基金对海外有形资产投资的通常做法是直接投资并控股一家或几家本地企业,获得该企业对某一项目,如房地产或基础设施项目的独家开发与经营权,之后在当地证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项目资本。通过项目的直接经营偿还集资成本并获得利润。例如麦觉理基建(MIG)最近在美国投资兴建的收费公路项目就是这种类型。麦觉理基建直接投资5480万美元收购美国圣地亚哥高速公司伙伴集团81.6%的股份,特许独家开发造价5.8亿美元的SR125号高速收费公路。麦觉理基建于今年3月在美国资本市场发行首期债券,用于工程的前期费用及营运开支。2006年将发行第二期债券筹措剩余工程资金。该收费公路工程是麦觉理首次涉足美国市场,其投资方式在澳大利亚基金海外投资中比较典型。

可以看出,麦觉理在中国和美国等国家的投资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差别。由于中国投资证券市场、人民币本币业务未向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开放,因此外资尚无法在中国资本市场从事发行债券为项目集资的业务,从而也不可能进行项目的直接经营管理。

澳大利亚管理基金是世界上最大的基金之一,也是亚太地区仅次于日本最大的基金来源。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实行的强制养老金制度,使澳大利亚基金在近期的增长率之快,在世界上也属罕见。预计至2010年澳大利亚管理基金的规模将达到15000亿澳元,也就是说在现有基础上将翻一番。随着基金规模的增长,澳基金对海外投资也将呈不断增长之势。

海外投资必然要考虑投资对象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对于基金这种特殊方式的投资,除上述因素以外,以下两个要素十分关键。第一,所在国的法律与金融监管体系是否健全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第二,所在国金融信息的公开性及与投资国金融合作的密切程度,比如所在国对投资公司所需要的银行系统资料进行

保密,而且相关法律措施不健全,将使投资商无法进行合理索赔,势必造成投资者望而却步。

目前澳大利亚依据上述标准,对世界30个主要金融交易中心和37个次中心进行了评估,并按适宜投资的程度,将这些中心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具有良好法律保障和行为规范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类是比较满意的有9个,包括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排在这两类之后的有40个。澳大利亚明确提出对第二类和第三类地区进行基金投资需要采取审慎的策略。

基金投资的技巧范文第7篇

恪守价值投资的股神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只股票10 年,请不要拥有它1 分钟。”这个投资理念同样适用于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素有懒人理财之称,定投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方式,且比较适合进行长期投资。定投复利效果长期可观。只要长线前景佳,市场短期下跌反而是累积更多便宜单位数的时机,一旦市场反弹,长期累积的单位数就可以一次获利。

一般而言,基金的投资方式有两种,单笔投资和定期定额。其最大的好处是平均投资成本,避免选时的风险。一项以台湾地区加权股价指数模拟的统计显示,定期定额只要投资超过10年的时间,亏损的机率接近零。除此之外,还有两大优势:第一,定期投资,积少成多。通过定期定额投资计划购买基金进行投资增值可以“聚沙成塔”,在不知不觉中积攒一笔不小的财富。第二,自动扣款,手续简便。只需去基金代销机构办理一次性手续,以后每期扣款申购均自动进行。

基金定投非常适合“月光族”和领固定薪水的上班族。由于基金定投具备投资和储蓄两大功能,没有时间理财的年轻人可以“强迫”自己进行储蓄,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上班族可以在发工资后留下日常生活费,部分剩余资金用做定投;大部分的上班族薪资所得在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后结余金额往往不多,进行小额定投最为适合,通过基金定投,可稳步实现资产增值。

定投对于在未来某一时点有特殊(或较大)资金需求者,比如三年后须付购房首付款、二十年后子女出国的留学基金,乃至三十年后的退休养老基金等来说,在已知未来将有大额资金需求时提早以定期小额投资方式来筹集,不但不会造成自己日常经济上的负担,更能让每月的小钱在未来轻松演变成大钱。

定投需要讲究方法。上涨买少、下跌买多,震荡行情加大定投,处理好长期购买基金与承受短期亏损之间的矛盾,才是定投股基法宝。别忘了,定投需要贯彻“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理财思想,将家庭资产在银行存款、保险及资本市场之间进行分配,控制股票型基金投资比例。投资者只有做到战略性定投资产配置才能发挥“懒人理财术”、小额投资计划。

并非每只基金都适合定期定额投资,选对投资目标才能创造优异的回报。为了提高基金定投收益,投资者在基金定投时可以把握一些操作技巧:关注长期收益率,在持股风格上看,定投基金品种并没有特别强的偏向性,各种持股风格的优秀基金都可以作为定投品种。只有选对投资标的,才能带来理想的回报。

基金投资的技巧范文第8篇

可是,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投资名家,都否认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即将重演。因此,面对大幅折损的投资净值,不必过于恐惧和忧虑,总有云散雾去阳光灿烂时。

历史虽然不会重复,但必定会惊人相似。美国股市从1968年11月因退出越战、石油危机、经济衰退、泡沫经济以及次按危机等原因,在迄今为止的40年中,历经7次大熊市,每次持续的时间短的3个月,长的可达31个月,跌幅最少的20%,最多的49%,平均熊市时间20个月,平均跌幅36%。此次由次按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百年一遇,股市跌幅已高达45%以上,时间已持续一年多,黑色交易日还连续不断,这表明美国股市和全球股市仍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还不能言底。在这样的市道前,投资人万万不可被市场恐惧的氛围所打败,而要在“钱途是光明的,投资是曲折的”理念下,效法股神巴菲特的“别人恐惧我贪婪”的“危机入市”投资法则,采用定投方式渡过漫长的冬夜。

定投虽是最简单的投资方法,也称傻瓜投资法,但在长期的运用中,可谓万用万灵。因为,在百年一遇的严酷投资环境下,以定期定额的方式做投资,不仅可以逢低摊平成本,同时,定期固定扣款、长期储蓄的效果,也有助于克服人性对于危机入市的不安全感。面向全球市场的基金投资更是如此。

当市道崩塌、股价大挫、基金净值大幅缩水时,投资人每下一次定投就会比上一次买到更多的基金单位。以贝莱德世界矿业基金为例,年初买一份基金单位,需100美元,现在100美元可买入3份多基金单位,投资人因基金净值缩水,累积持有了更多的基金单位,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只要等到市场反转上涨,投资人就可获取更多的收益。仍以贝莱德世界矿业基金为例,如基金净值重回年初的100美元/份。那么,目前买入的收益可达300%多。当然,谁也无法预料贝莱德世界矿业基金是否还会迭创新低,在什么时候重回100美元/份。但是,投资人肯定有这样的基本判断,经济总有复苏之日,届时作为先行的原物料价格,怎么可能还会躺在地板上?假如现在买入,跌势仍旧,甚至跌入10美元/份,这对定投而言,也不用怕,因为,定投就是不断买入,基金成本在不断摊平,一旦行情扭转,待到又一波牛市时,收益必然不菲。